專插本作文為什麼寫不好
A. 關於寫作文不好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題材單一陳舊,千篇一律。往往是根據範文按圖索驥,偷梁換柱,巧改名目,不結合自身的現實,生搬硬套。有的題材是在三年級寫到六年級還在繼續用。
學生普遍存在怕寫作文的思想,訓練量不足。學生沒有習作興趣,一提到「作文」頭腦就「空白一片」成了他們的負擔。只有相互敷衍塞責,這種抵觸的心理。
不肯動腦,敷衍完成任務。寫好作文必將要勞其一番心智,只有經過深思熟慮,投入真情實感,才能創作出來。
閱讀少,詞彙不豐富,無話可說。有時選材得當,想法新穎,立意深刻,但苦於不知從何下筆,不能生動地表述出來,往往一個感人的情節就一筆帶過,使內容空洞,無說服力。
B. 為什麼我寫不好作文
按理說,書讀得多的人,作文應當寫得好。古代有個學者,打了個比方:讀書好象化銅,化銅是很費氣力的事,作文好象鑄器,鑄器就不太費力了。只要銅化成銅液,倒進摸子里,便鑄成一個個器物。所以他說:「勞於讀書,逸於作文」,意思是:讀書下了苦功的人,作文便很容易長進。
但是,確有一些少年朋友,書讀得不少,作文卻寫得不好,是讀寫規律在他們身上不靈驗了嗎?當然不是,關鍵在於他們讀書不得法。沒有在讀和寫之間溝通一條渠道。這樣說來,怪事也就不怪了。
分析起來,讀書多而作文不好的同學,有三個毛病。
一、讀書不注重讀「破」,沒有在消化理解上下功夫。
唐朝詩人杜甫,寫起詩來,「下筆如有神」,他的重要經驗之一是「讀書破萬卷」。請注意這個「破」字,讀破的意思就是要把書讀熟,要消化。如果沒有這個「破」字,只是讀書萬卷,恐怕杜甫也未必會成為下筆有神的詩聖。
讀書多而作文不好的同學,恰恰犯了一個讀書不「破」的毛病。他們是「好讀書,不求甚解」,一本書,一篇文章看完,「好啊好啊」贊不絕口,可是你要問他好在哪裡,說不出個所以然。如果再追問幾個為什麼,那更是無言答對。這樣囫圇吞棗地讀書,連文義都沒有理解,又怎麼能吸收到作文里,有益於寫作呢?
讀書要注意消化。我們讀一本書,看一篇文章,不僅要搞清作者寫了什麼,還要想想作者是怎麼寫的;不僅要弄清作者是怎麼寫的,還要弄通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尤其是一些短小的好文章,我們要仔細琢磨,認真分析,看看作者是怎樣開頭和結尾的,選擇了哪些典型材料突出中心,用什麼樣的詞表達思想內容。
讀書,能這樣仔細地咀嚼,那麼你就能從中掌握寫作的規律,文章中好的語言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運用到自己的作文里。這樣,讀和寫之間的渠道,不就溝通了嗎?
二、讀書不注重吸收語言,沒有在背誦上下功夫。
多讀而不善寫的人,一般都沒有在背誦上下過苦功。有些同學寫作文感到沒詞兒,詞兒從哪裡來呢?
剛出生的孩子,不會講話,只能哇哇叫。後來他天天聽爸爸媽媽講話,聽周圍的人講話,也就慢慢學會了講話。印度有兩個很小的孩子,被狼叼走,在狼的哺育下長大,後來被獵人抱回來,發現她們只能象狼一樣地叫,不會講話。這說明,人不是天生就會講話,人的語言,是從一個語言環境中,漸漸學到的。
這是講的口頭語言,作文使用的書面語言也是這樣,積累書面語言,同樣需要到一個語言環境中去學習吸收。這個語言環境到哪裡去找?一本本書、一篇篇文章向你敞開著。但是,只是讀一讀、看一看還不行,記不住,不能變成自己的語言。這就需要做到熟讀背誦。文章背得多了,背得熟了,就會在規范的語言環境里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病句便可以漸漸地少了,干癟的語言便可以漸漸地豐滿起來。而且,在不知不覺之中,你會受到你所喜愛的那一類文章的熏陶,使你的作文也漸漸有了自己的特點。少年朋友如能抓緊記憶的黃金時代,在大腦里儲存一二百篇文情並茂的好文章,就不愁肚裡沒詞兒了。
三、讀書不注意積累寫作材料,沒有在吸取思想、知識的營養上下功夫。
不善於在讀書過程中吸取思想和知識的營養,這也是多讀而不善寫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作文中常常有這樣的情形,對一個事物,認識透徹,感情充沛,知識豐富,材料充足,便能順利地寫出一篇好作文;反之,對這個事物既沒認識,又無感情,知識貧乏,材料不足,是寫不出作文的,即使憋出來了,也必定淡如白水,味同嚼蠟。這說明思想認識和知識水平對於作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的思想和知識從哪裡來呢?當然,主要是從現實生活中產生,從實踐中來。但是,宇宙是那麼廣闊,歷史是那麼悠久,什麼事都要事必躬親是辦不到的。如果一個人的視野,只局限於直接見聞,僅僅是從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那點點材料了解世界,那麼,他的知識一定很貧乏,認識一定很膚淺,想像力薄弱,感情也不會豐富。這就需要通過讀書,吸取知識和思想的營養,積累寫作的原料。
讀一本《理想,情操,精神生活》,可以學到生活的准則,幫助你樹立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的理想;讀一部《李自成》,可以了解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運動,幫助你樹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讀了《十萬個為什麼》,可以解答你各種各樣的疑問;讀了「少年網路叢書」,你就能像蜜蜂在花叢采蜜一樣,得到豐富的營養;每天堅持讀報,可以了解世界上發生的許許多多事情。
在讀書的過程中,擴大了視野,積累了知識,提高了認識,陶冶了感情,再提筆作文,自然會是一篇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文章了。
把讀書學到的語文知識,轉化為熟練的寫作能力,要經過一個復雜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溝通讀和寫之間的渠道是一個「慢功」,不能操之過急。只要在多讀的過程中,注意消化吸收積累,給「寫」打下堅實的基礎,你就能達到一個多讀而善寫的境界。
C. 我為什麼寫不好作文作文
原因一是觀察力出問題。如果面對作文題,總感到無話可說,那麼有可能是孩子的觀察力出了問題。觀察力是在感知能力基礎上產生的認知能力,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如果孩子的觀察力弱,什麼事到了他的眼裡就會變得平淡無奇,自然無話可說、無事可寫。在這樣的基礎上構思作文,就會覺得有說不完的話可寫。
原因二是孩子閱讀和經歷的匱乏。孩子們經歷有限、人生閱歷有限,如果沒有閱讀的補充,如果不常與自然、社會接觸,腦子會空空如也,無異於坐井觀天。古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今對孩子教育仍有積極的借鑒作用。只有經常走出家門,身處大自然,參加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才能體驗鮮活的生活,增長人生閱歷;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孩子才能進入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去體味不可能親自實踐的、古今中外成千上萬人豐富的人生體驗。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這些積淀都可以成為日後作文的生動素材。
原因三是由於詞彙貧乏,不足以表達出想要敘述、描寫的事物,想要表達的感情和思想。詞彙貧乏與平時的閱讀積累有關。只靠在學校語文課所學的內容,遠遠不能滿足孩子語言豐富的需求,只有課外大量閱讀,才能彌補這個缺陷。
原因四是「語感」未形成。作文進步緩慢、寫作文難的另一個原因,還可能因為沒有形成作文的「語感」,這個問題過去往往得不到老師和家長應有的重視,只是片面要求孩子多寫、多練。許多孩子寫作難、作文差,是由於書面語感欠缺造成的。作文語感是孩子對文章的整體感覺,包括文章的開頭結尾、遣詞造句、過渡銜接、段落句式、語體風格、層次結構、節奏韻律等,不是靠零敲碎打地解析範文就能掌握。講作文怎麼寫,只能讓孩子「知道」怎樣寫,分析範文只能讓孩子「知道」什麼文章好,距離「會」寫還很遙遠。而整體反復朗讀、背誦範文達到一定的數量,才能使孩子形成流暢的書面語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規律。
原因五是「缺練」。下筆再有神,如果孩子就是遲遲不「下筆」,作文也不會提高。因此練得少是怕寫作文的又一個主要原因。
原因六是沒有思考習慣。沒有思考的習慣,是學生作文無話可說、欠深刻的一個原因。如果家長平時引導孩子遇事多想想「為什麼會這樣」「有什麼後果」「有什麼收獲、啟示、教訓」「怎麼想的」等問題,就會養成孩子以小見大、平淡中見神奇、平凡中見深刻、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能力。
D. 為什麼作文總寫不好
同更多的人接觸,觀察他們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東西,隨時將它們匯入自己思想的長河。這就是觀察的過程,觀察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觀察決不要僅僅局限於「用眼看」。廣義的更有實際意義的觀察是指要將人的五官全部調動起來:用耳朵去聆聽,用身體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腦去思索,這樣的觀察才會更加細膩、深刻。
(二)觀察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好「爛筆頭」。俗語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好多同學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於隨時記下來,這樣就會使觀察到的材料付之東去,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也會白白浪費掉。
(三)觀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恆。別犯「腦熱病」,三分鍾的熱度對與寫好作文是沒有益處的,你要將觀察生活、思索生活貫穿於你生活的每一天,這樣你才會寫出妙文佳作來。
學會觀察對於寫好作文有著巨大的奠基和推動作用,離開了觀察,你往往會感到難以下筆。願你學會觀察,不斷培養,提高贊成的觀察能力,在寫作實踐中取得得大的進步。
E. 為什麼我的作文老是寫不好
既然已經是高三了,恐怕要加點「激素」了。
一是多讀往年滿分作文,用心讀,每讀一篇,從結構、語言、素材、立意四個角度,分析其長處,采擷其佳處,領悟其妙處。並從這些滿分作文中分析出一套你認為能得滿分的操作技巧,平時作文時運用之(不是抄襲,化用為你自己的東西)。
這是形成自己的寫作理論。這很重要,比老師講的要重要得多。
二是強化素材積累。強烈建議訂閱雜文報,將報上所刊登的人、事、物、理、情注意弄清原委,進行記憶,並在自己的作文中運用之(不是生搬硬套,要恰當地化用)。
這是形成自己的素材庫。這也很重要,比專門的作文素材書要有用得多。
三是提升思想水平。不妨將高中所學過的哲學知識進行一遍梳理,先找一些相關的資料進行分析,一些哲學原理是如何體現在作文中的。然後在作文的過程中運用這些哲學原理。
資料在網上有一部分,一些專門的作文輔導資料中也有。
上三點,做一時容易,堅持難。但如果堅持一年,會有很好的效果。祝你成功!
F. 作文寫不好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作文寫不好六大原因
許多孩子的作文寫得不好,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我想有六大原因:
一、寫得太少
孩子作文寫不好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寫得少。作文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實踐性強,操作性強,要掌握它,必須多動手寫。有的同學一年才寫20多篇作文,這就有點太少。
那麼,一年寫多少篇作文比較合適呢?我認為,每周不能少於一篇,一年要寫50篇以上。沒有這個訓練量是不行的。而且每篇作文的字數,都要達到要求。比如三年要寫300字以上,四年級要寫400字以上,五年級要寫500字以上,六年級要寫600字以上。
寫作文,必須有篇數和字數的要求。因為有數量才會有質量,質量是建立在數量基礎之上的。
當然,數量的要求,也不能太過分。有一個家長要求孩子一天寫3篇作文,這有點太多了。要求多寫,也不能走極端。一天寫三篇,孩子哪有那麼多時間,還要學數學和英語呢。那樣會把孩子搞得很疲勞。
二、書讀得太少
我發現書讀得多的孩子,一般作文寫得就能好一些;不愛讀書的孩子作文則會寫得差一些。
寫作文的確與讀書有關系。讀書與寫作文有什麼關系呢?
一是書讀得多了,人的思想就豐富,思想豐富了 ,就便於作文的立意,便於確定主題。
二是書讀得多了,掌握的材料就多,材料多了,寫起作文來,內容就豐富。
三是書讀得多了,掌握的詞彙就多,詞彙多了,寫起作文來,語言就生動。
四是書讀得多了,也能學學一些寫作方法,寫作方法多了,寫的作文質量就高了。
所以說,孩子不愛讀書、書看得少,也是作文寫不好的一個原因。
三、寫作方法不掌握
孩子不掌握寫作方法,也是作文寫不好的原因之一。
做什麼事都要掌握方法,警察破案需要方法,醫生看病需要方法,廚師做菜需要方法,學生寫作文,同樣需要方法。
作文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開頭的方法、結尾的方法、選材的方法、立意的方法、構思的方法、表達的方法等等。如果寫作文的這些基本方法,你都不掌握,那怎麼能寫出好作文呢?
掌握這些方法,首先要靠學習。要多看一些介紹寫作方法的書。其次,要在寫作中運用。再次,要學會感悟。有的寫作方法和技巧需要一點一點的去悟才能學會。
四、作文本身比較難寫
為什麼說作文本身比較難寫呢?因為,因為寫好一篇作文要求太多。
第一,要求有一定的文字功底。字要會寫,還要寫工整;要有詞彙,還要用准確;會寫句子,還要符合語法;標點符號也得會用。
第二,要求有一定的思想能力。每寫一篇作文,都要求要有中心思想,沒有中心思想,就不能評一等作文。所以,學生寫作文,還需要有一定的思想能力。
第三,要求有一定的邏輯能力。寫作文,不能沒有先後順序吧,不能前後顛倒吧,不能自相矛盾吧……這些都涉及到邏輯能力問題。
第四,要求有一定的生活經歷。寫作文,就是寫生活,沒有生活,就沒有作文。所以寫好一篇作文,生活經歷還要豐富。
第五,要求有一定的想像力。寫作文需要學生有想像力,寫《未來的我》《未來的家鄉》《未來的機器人》等,都需要想像力。
所以,作文本身比較難寫,學生一時難於把握它。
五、家長重視不夠
我接觸過很多的學生家長,有的孩子的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作文學習。有的親自輔導,有的經常督促檢查,有的還請老師給孩子講作文。
一般來講,有這樣的家長,孩子的作文寫得就比較好一些。
相反,也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寫作文是天賦,不用刻意去學習;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的作文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就會寫了,喪失了孩子學習作文的最佳教育時機;還有的家長是忙與事業、忙於其它事情,顧不上過問孩子的作文學習。
一般來講,貪上這樣家長的孩子,作文可能就會差一些。因為孩子失去了家長的指導、失去了家長的支持,自然在作文的競爭中,就失去了一大優勢。
孩子作文寫得不好,家長不要光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要反省一下自己重視孩子的作文學習了嗎?自己給了孩子多少指導?自己給了孩子多少支持?自己給了孩子多少關心與關注?你為孩子的作文學習付出了多少?
六、老師指導不到位
語文老師是學生作文學習的教練,教練水平高,就會帶出一批高水平的學生;否則,教練水平差,也很難帶出好徒弟。
說句實在話,語文老師的水平和能力也是不一樣的。同一個作文題目 ,有的語文老師只講了十幾分鍾,同學們就都會寫了;可有的語文老師,辛辛苦苦講了一個小時,學生還是不會寫。會講的老師就像「庖丁解牛」,能夠抓住要害、抓住重點,言簡意賅;不會講的老師就是「隔靴撓癢」,費時費力,講不到點子上。
語文老師教學水平差異的形成,原因比較復雜。有的語文老師教令長一些,經驗可能會豐富一些;有的語文老師剛從大學畢業,教學經驗還需要積累。但也盡然,老教師不去知識更新,也會落後;年輕教師在運用現代科技教學方面,可能會優於老教師。
一個班的學生作文寫得好不好,與語文老師的責任心也有關系。有的老師勤奮,一周一篇作文,而且批改仔細;有的語文老師偷懶,能不布置作文就不布置,免得辛辛苦苦去批改。
所以,我說孩子作文寫不好,老師也有原因。
總結:
學生作文寫不好的原因,其實概括起來就是兩個原因:主觀與客觀。學生方面是主觀原因,其它則是客觀原因。學生肯學,家長支持,老師會教,這三個方面的工作都做到位了,孩子的作文才能寫好。
G. 為什麼寫作文,總是寫不好
因為你並沒理解那個題目的意思,或者就是不用心。
H. 作文寫不好的原因
考試,在普遍人的眼裡,都是枯燥的、乏味的,令人厭煩的,但我卻有幸參加了一次不尋常的考試,它讓我既感慨又慚愧。
周一的班會,劉老師抱著一摞試捲走進班裡。看著那些試卷,班上的同學們不約而同的發出一陣陣嘆息。劉老師對我們說:「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進行一場考試…」未等劉老師說完,一同學聚插嘴道?「老師,這次考試是關於什麼的?」老師笑了,眨眨眼睛說?「同學們,我們這次既不是語文測試,也不是數學測試,而是一次『親情測試』。」「親情測試?從來沒聽說過」「莫不成是要考家人對你愛的指數?」老師話音剛落,同學們就七嘴八舌的談論起來了。
卷子發下來了,只是這一次考場里沒有了往日沙沙的答卷聲,因為這張卷子上寫的題目讓很多人都無從下手∶
1.父母的生日
2.母親喜歡的飯菜
3.爸爸下班的時間…
我看著卷子上的一道道考題,第一次感受到了考試時的迷茫。這些題目是那麼難答,卻又那麼簡單。「同學們,這次的考試沒有滿分,也沒有及格分。這次的考試,不是想要為難你們,只是想測測你們對家人的愛到底有多少,如果把這些問題拋給你們的家人,他們一定會不假思索的回答出來吧…」此時,班裡響起了低低的抽泣聲,一些女生們都紅了眼眶,甚至哭出聲來,而平日里調皮搗蛋的男生們也都沉默不語,班裡異常的安靜。直到下課,同學們也都久久沒有離去…
在愛的天平上,家人對你的愛永遠都是最厚重的,而你是不是總在那一頭高高翹起呢?這次不尋常的考試,讓我明白了∶對家人的愛永遠沒有滿分,只有你不斷的去努力,才能讓這個『成績』越來越好,而你和家人之間的愛也越來越深。
I. 寫作文為什麼寫不好
作文寫不好的根本的迷失了自我,讀讀下面的文章吧,它對你也許會有幫助。
「心」的迷失,作文的死胡同
四川彭山青龍初中 徐敬德
作文,就是用筆說話,這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只要我們像小時候學慣用嘴說話一樣,不怕羞,不怕難,勤練習,水平就會不斷提高的。可是,我們有的同學的作文,雖一練再練,水平還是不見提高,甚至是越練越難、越練越煩,陷入了越難越煩、越煩越難的怪圈。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最近,我對這些同學的作文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在作文時,把自己的「心」給迷失了,鑽進了作文的死胡同。
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作文
我的鄰居
汪 博
我的鄰居有個孩子叫洪羽,他是從小跟我玩到大的好朋友,我非常喜歡他。
洪羽很調皮,又很惹人喜歡。不敢做一些膽大的事,很謹慎。記得有一次,我跟他一起去釣魚。開始,他只知道玩,還去搗亂,讓別人也釣不到魚。幾個老爺爺說他,他還不聽。他的魚鉺早就光了也不管。過了一會兒,他看見我釣了幾條魚心裡直癢,於是他坐了下來。過了一會兒,他又坐不住了。後來,我對他說了一些釣魚的事項,他果真做了起來,沒要幾分鍾,一條小魚兒上鉤了,他高興得連嘴巴都合不攏了,而且聲稱比我釣得多。看他那得意忘形的樣子,我忍不住笑了。
記得還有一次,我們在公路邊上玩,看見了一個盲眼老爺爺,他在公路邊上正要過公路。我們看見了,急忙幫他過了公路。他要我們把他送回家,並說要給我們一些報酬。我們答應了。到了他家後,洪羽說:「老爺爺,我們走了,你的報酬我們也不要了,因為這是我們少年兒童扶老的美德,再見了!」說完拉起我走了。我真想不到能從他嘴裡說出這樣的話。這個小學生能有這樣的美德,是我們應該向他學習的地方,老爺爺也一定非常感激我們的。
我以後一定要學習他助人為樂的美德。
(選自彭山縣初一語文學年統考試卷)
【評析與點撥】這篇習作的主要毛病,是「心」的嚴重迷失。
習作中,沒有鮮明的景物,沒有人的表情、神態,甚至沒有人物細微一些的動作,這是迷失了「觀察之心」;沒有符合人物身份、場合的語言(習作中洪羽的話,顯然不合身份、場合,是編出來的),這是迷失了「聆聽之心」;習作中沒有細膩的心理活動,這是迷失了「思考之心」……因而,習作中的人物成了沒有感情,不會說話,又缺乏健康正常思維和情感的只有手腳偶爾動一下的麻木者,比木偶還不如。讀這樣的「人」的故事,不乏味才怪!這樣的作文,咋個好得起來?
作者彷彿不是活動的參加者,而是站在遠處毫不相乾的觀眾;看,沒看清楚;聽,沒聽明白;「人物」想了些什麼?不知道;「我」又會想什麼呢?沒有參與,不知道。讀這種作文,好像聽毫不相乾的人講毫不相乾的事,哪有不煩的道理?作文和演戲一樣,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如果一個演員只是在那裡毫無表情地舞手弄腳,你願意看嗎?嚴重地迷失了「心」的作文,自然不會是好作文。
做作文,把「心」給嚴重迷失了,這是非常糟糕的事。殊不知,還有比這更糟糕的事呢!這就是「心」完全迷失——作文練習中的「抄襲」現象。
就在這一次閱卷中,一位老師閱到一篇作文。連連呼妙,不住地說:「一篇妙文,一篇妙文!」並主張給它打滿分。我滿心歡喜地接過來,一看,滿心歡喜一下子煙消雲散了:這是一篇抄襲之作。它原來的題目是《男子漢的歉意》,發表在樂山市的《讀書園地》上,作者是當年在我校讀初一的梁林勇。它原來的開頭是「我的前排坐著一位女同學,她的名字叫葛利群……」抄襲者對它作了小小的改動。題目自然成了「我的鄰居」,開頭則成了「我的鄰居有個女兒,她是我的同班同學,她坐在我的前排,名字叫肖麗」,後面的文字呢?幾乎是原封不動。抄襲,是把自己的「心」完全給迷失了。「手」是自己的「手」,而寫的卻是別人「話」,別人的「心」。就好比那牆上的喇叭,只是機械地重復著別人的聲音。其結果是,無論說過多少「好聽的話」,自己還是一句也說不來。用抄襲的辦法來「練」作文,一輩子也休想寫出好作文來。
作文練習中「心」的迷失,說到底,是對豐富多彩的生活的迷失,是因為平時沒有用「心」去觀察,體驗,感受豐富多彩的生活。這里的「用心」有兩層意思:一是留心,注意;二是飽含感情。也就是說,如果平時沒有對豐富多彩的生活的留心,注意,沒有飽含感情地去觀察,體驗,感受,那麼,作文時「心的迷失」就是一定的。豐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的豐富源泉,也是唯一的源泉,迷失了它,怎麼不感到材料缺乏,沒啥可寫的呢?又怎麼不去「編」,不去「抄」呢?而這「編」、這「抄」,不僅使自己鑽入了「心的迷失」這個作文死胡同,而且還會帶來更嚴重的迷失——「寫好作文的努力」的迷失和「作文興趣」的迷失:反正是「編」,就「編」一篇「萬金油」作文,來個「以不變應萬變」。比如前面舉的作文,用它來寫《我的鄰居》,又用它來寫《我熟悉的人》《值得我學習的人》;用它來應付《我的同學》《我的夥伴》,甚至用來敷衍《童年趣事》《童年的回憶》《學雷鋒的故事》《助人為樂的人》等等等等。本來就是一張「歪膏葯」,用它貼了腳桿又貼手桿,貼了手桿又貼肚皮……能有什麼效果嘛!可是我們的同學想,只要能應付考試,管它呢!至於「抄,更簡單,找一篇「早」一點的「遠」一點的好作文背下來,再來個「萬金油」處理,考試就可以應付過去了。這樣,還用得住「寫好作文的努力」嗎?然而,「編」也好,「抄」也好,應付得了一「試」,應付不了一「世」;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是痛苦的事。痛苦生煩亂,煩亂生厭惡,自然沒有了「作文的興趣」。一個學生,如果連「作文的興趣」都迷失了,那麼,作文怕就永遠沒有成功的希望了。
怎樣才能回到作文成功之路上來呢?辦法是:把迷失的「心」找回來。首先,對作文要「有心」,要抱以極大的熱情,要懷有濃厚的興趣,決不放棄寫好作文的努力;再者呢,就是要對豐富多彩的生活「有心」,處處「用心」,觀察它,體驗它,感受它,積累作文的材料;三呢,就是作文時要「有心」,記住一條樸素的原則:「我筆寫我口,我口言我心。」雛燕的啁啾不如黃鸝的歌唱好聽,但畢竟是自己的歌。一句話,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文中去。開始,也許還是寫得不好,不過,請你相信,只要堅持下去,多多練習,就會逐步好起來的,正如小時候學慣用嘴說話一樣。
J. 作文段落寫得不好,通常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
大家要是想要寫好一篇文章,不單單得掌握特別多的閱覽堆集文章資料,還要加上日常得一些體會,還有經常得練筆和深度得考慮這些都是必不可少得條件。
了解了不懂得如何寫作文之後,接下來再帶大家來看看如何對症下葯,寫出好的文章吧!
怎樣寫出一篇好的作文?
特別多得閱覽是寫好作文得基礎。孩子作文不理想或許有特別多方面得原因,但想要寫好作文閱覽是無可或缺的。由於寫作就如同大家說話,也是要一個從輸入到輸出得過程。我們之所以會說話便是由於聽得多,那麼想要寫好作文就需求讀的多多,多讀大家得印象里才會堆集資料,那麼自然就懂得如何去寫出好作文啦!。
好了,今天得分享就到這啦,那我們就下期再見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