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so2的分布為什麼不一樣
㈠ 南北方主要農作物的分布有什麼不同
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氣溫有差異,導致南方與北方熱量條件差異大。北方緯度比較高的地區熱量不足,種植喜溫涼的一些農作物,樹木。南方地區種植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和果樹。
北方地區與南方降水多少差異明顯,氣候干濕狀況不同。北方地區比較乾旱種植耐旱的農作物小麥、棉花等。南方地區種植高耗水的農作物水稻為主。
㈡ 酸雨在我國分布有何特點
漫談我國的酸雨分布
①甘肅省,東頭是酸雨區,西頭是鹼雨區
甘肅省是一個東西窄長的省份。有趣的是,其東南部隴南地區受四川盆地吹來的酸性雨雲的影響,年降水平均pH值為5.44,屬於酸雨區。而乾旱的西部張掖,酒泉,嘉峪關,年降水平均pH值達到7.57,屬於鹼雨區,其鹼性來自於附近沙漠吹來的鹼性顆粒。而中部的定西,臨夏,白銀和武威,年降水平均pH值為7.19--7.58,屬於偏鹼性降水區域。
②陝西省,南部是酸雨區,北部是鹼雨區
陝西省是一個南北窄長的省份。其南部商州,略陽等地,氣候濕潤,雖然地方工業不發達,但來自四川盆地高空吹來的已酸化了的雨雲,造成當地酸雨率近年來達到40% ,年均降水pH值為5.38,為酸雨區。它們臨近的漢中和安康等地,酸雨率在15%左右,達到酸雨區的邊緣。過了秦嶺,關中地區渭南,銅川和西安等地,酸雨率10%左右,其中西安市降水pH值為6.4左右;而咸陽,三原,寶雞等地酸雨率近於零,因此關中地區可視為非酸雨區。陝北榆林,延安等地酸雨率為零,特別是歷史名城榆林地處沙漠邊緣,年降水pH值超過7.0,為鹼雨區。
③安徽省,江南是酸雨區,江北是非酸雨區
安徽省南北為長江所截斷,有趣的是,江南大致為酸雨區,江北大致為非酸雨區。例如,1992-1993 年年均降水pH平均值,江南地區:貴池,6.59;蕪湖,4.84;馬鞍山,5.44;宣城,4.90;黃山,4.75;銅陵,4.70;而江北地區:合肥,5.35;淮北,6.10;淮南,6.05;安慶,5.85;巢湖,4.84;滁州,4.10;蚌埠,6.13。
④江蘇省也有類似的分布。
江南地區:南京,4.85;無錫,5.77;宜興,5.04;鎮江,5.10;蘇州,5.08;江北地區:徐州,6.91;連雲港,4.95;淮陰,5.78;泗洪,6.03;鹽城,4.92;揚州,4.95;南通,6.44;新沂,5.05;濟河,6.12。江南,江北,在經濟發展,氣候條件,土壤類型都有一些差別,因此長江成了目前我國酸雨與非酸雨區的大致的,模糊的分界線。
酸雨的黑色幽默
泡菜
酸雨酸化了土壤以後,進一步也酸化了地下水。德國、波蘭和前捷克交界的黑三角地區(當地先以森林,後以森林被酸雨破壞而著名)的一位家庭主婦,在接待日本客人奉茶時說:"我們這個地區只有幾口井的井水可供飲用。我們自己也常開玩笑說,只要用井水泡蔬菜,就能夠做出很好的泡菜來。
染發
酸化的地下水還腐蝕自來水管。瑞典南部馬克郡的西里那村,有一戶人家三個孩子的頭發都從金黃色變成了綠色。這就是使馬克郡出名的"綠頭發"事件。原因是他們把井中的汲水管由鋅管換成了銅管,而pH小於5.6的水對銅有較強的腐蝕性,產生銅綠。所以這戶人家的浴室和洗漱台都已被染成銅綠色。這種溶有銅或鋅離子的水還能使嬰幼兒發生原因不明的腹瀉。馬克郡的幼兒園發生過的集體"食物中毒"也是這個原因(大約半數的瑞典人都是把地下水作為飲用水源的)。英國的蘭克夏,水龍頭里曾放出含有因水管腐蝕而造成大量鐵銹的濁水。酸雨甚至使輸水管道因腐蝕而破裂。1985年聖誕節前4天,英國約克夏直徑1米的輸水管破裂,備用的也都不能使用,使20萬人一度處於斷水的恐慌之中。
慢車
波蘭的托卡維茲因酸雨腐蝕鐵軌,火車每小時開不到40公里,而且還顯得相當危險。
泰姬陵變色
大理石含鈣特多,因此最怕酸雨侵蝕。例如,有兩座高157米尖塔的著名德國科隆大教堂,石壁表面已腐蝕得凹凸不平,「酸筋」累累。通向入口處的天使和瑪麗亞石像剝蝕得已經難以恢復。其中的砂岩(更易腐蝕)石雕近15年間甚至腐蝕掉了10個厘米。已經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著名印度泰姬陵,由於大氣污染和酸雨的腐蝕,大理石失去光澤,乳白色逐漸泛黃,有的變成了銹色。
國子監遭殃
我國北京國子監街孔廟內的「進士題名碑林」(共198塊)距今已有700年歷史,上面共鎊刻了元、明、清三代51624名中第進士的姓名、籍貫和名次,是研究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的珍貴實物資料,已被列為國家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近年來,許多石碑表面因大氣污染和酸雨出現了嚴重腐蝕剝落現象,具有珍貴歷史價值的石碑已變得面目皆非。據管理人員介紹,這些石碑主要是最近3年中損壞得比較厲害,所以第198塊進士題名碑距今雖只有不到百年的時間,但它的毀損程度也絲毫不亞於其他石碑。實際上,北京其他石質文物,例如,大鍾寺的鍾刻、故宮漢白玉欄桿和石刻,以及盧溝橋的石獅等,也都不同程度存在著腐蝕或剝落現象。
自由女神化妝
酸雨同樣也腐蝕金屬文物古跡。例如,著名的美國紐約港自由女神像,鋼筋混凝土外包的薄銅片因酸雨而變得疏鬆,一觸即掉(而在1932年檢查時還是完好的),因此不得不進行大修(已於1986年女神像建立100周年時修復完畢)。
義大利威尼斯聖瑪麗教堂正面上部陽台上的四匹青銅馬曾被拿破崙掠到過巴黎,後來完壁歸趙。近來卻因酸雨損壞嚴重無法很好修復,只得移到室內,在原處用復製品代替。世界上類似情況還有許多。
荷蘭中部尤特萊希特大寺院中,有一套組合音韻鍾,是在17世紀鑄造的名鍾。300年來人們一直十分喜歡聽它的聲音。可是近30年來鍾的音程出了毛病,音色也逐漸變得不洪亮。因為鍾是用80%的銅制的,由於敲鍾時反復震動銅銹逐漸剝落,酸雨腐蝕已經進入到鍾的內部。
酸雨襲擊南極
令人震驚的是,南極也觀測到了酸雨,而且是比較強的酸雨。例如,我國南極長城站1998年4月曾先後8次觀測到酸雨,其中最低pH值只有4.45。長城站的鐵質房屋和塔台被銹蝕得成層剝落,有的不得不進行更新。為了減緩腐蝕,每年要刷2-3次油漆。
洞穿珍貴彩色玻璃
在歐洲,鑲有中世紀古老彩色玻璃的教堂等建築超過10萬棟。這些彩色玻璃彌足珍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卸下來疏散開,多數安然無恙。可是卻和其他古建築一樣,不能躲過酸雨的侵襲。這些彩色玻璃逐漸失去神秘的光澤,變褐,有的甚至完全褪色。仔細觀察玻璃表面,有無數細小的洞。酸雨在小洞中繼續和鉀、鈉、鈣發生反應(鈣是中世紀生產的玻璃中才有的)。例如和鈣發生化學反應後生成石膏。酸雨從內部損害了玻璃。書畫遭劫帶有酸性的細小粉塵(干沉降)進入室內,在空氣相對濕度較大時,開始侵蝕圖書館中的古老藏書。紙張氧化成茶色,紙質變差以至毀損。大英圖書館20-30年代的藏書的皮封面也遭到硫酸侵害,好像浮著紅銹似地正在變色。壁畫情況也是如此。所幸80年代中後期開始,歐洲治理大氣污染加速,所有各種腐蝕和損害的速度又明顯緩和下來了。油畫腐蝕現象的恐怖症也在收藏家中間擴大開來。白色或透明結晶的粒子,不僅在畫的表面,而且在畫布的背後,像粉一樣的噴出。過一段時間,這些粒子還會深入油彩層,使含化學顏料的油漆全部損壞。而不暴露在空氣中的部位則沒有這種現象。可見污染大氣和乾性沉降的危害之大。
酸雨冰溜溜
建築物中出現「酸雨冰溜溜」,又是酸雨危害的一件「新事物」。混凝土因酸雨而溶解,然後在下滴過程中水分蒸發而硫酸鈣等固體成分留了下來,形成類似石灰岩溶洞中的「石鍾乳」。而下滴到地面上的硫酸鈣留下來則形成「石筍」。之所以叫「冰溜溜」,是因為這種「石鍾乳」很像冬季中從屋檐上流下來的冷水,在流動過程中逐漸結冰,形成下垂的「冰溜溜」。日本許多城市立交橋下和建築物中都有這種酸雨冰溜溜。它使建築物鬆散不牢固,甚至成為危險建築物。關於酸雨對建築物造成的損失,美國聯邦環保局1985年曾有一個估計,在17個州共造成的損失高達50億美元。主要原因是大樓損傷加速,塗料裝飾很快剝落和窗框腐蝕此外因旅遊減收帶來的損失也有20億美元。 5977
㈢ so2的空間構型是什麼
so2的分子構型是三角形,化學式:SO2。二氧化硫是最常見、最簡單、有刺激性的硫氧化物。大氣主要污染物之一。火山爆發時會噴出該氣體,在許多工業過程中也會產生二氧化硫。
分子中各種基團或原子在空間分布的幾何形狀。分子中的原子不是雜亂無章地堆積在一起,而是按照一定規律結合的整體,使分子在空間呈現出一定的幾何形狀(即空間構型)。如果確定了某分子內化學鍵的鍵長和鍵角數據,那麼這個分子的幾何構型就確立了。
so2的性質
二氧化硫是一個彎曲的分子,其對稱點群為C2v。硫原子的氧化態為+4,形式電荷為0,被5個電子對包圍著,因此可以描述為超價分子。
從分子軌道理論的觀點來看,可以認為這些價電子大部分都參與形成S-O鍵。二氧化硫中的S-O鍵長(143.1 pm)要比一氧化硫中的S-O鍵長(148.1 pm)短,而O3中的O-O鍵長(127.8 pm)則比氧氣O2中的O-O鍵長(120.7 pm)長。
二氧化硫的平均鍵能(548 kJ·mol-1)要大於S-O的平均鍵能(524 kJ·mol-1),而O3的平均鍵能(297 kJ·mol-1)則小於O2的平均鍵能(490 kJ·mol-1)。
這些證據使化學家得出結論:二氧化硫中的S-O鍵的鍵級至少為2,與臭氧中的O-O鍵不同,臭氧中的O-O鍵的鍵級為1.5。
㈣ 南北兩極地區海陸分布、晝夜變化、氣壓帶和風帶、洋流分布 的異同點
海陸分布:
南極地區以陸地為主
北極地區以海洋為主
晝夜變化:
南極地區從冬至到夏至極夜范圍逐漸擴大,極晝范圍逐漸縮小,夏至日南極圈以里極晝
北極地區從冬至到夏至極夜范圍逐漸縮小,極晝范圍逐漸擴大,夏至日南極圈以里極夜
(從夏至到冬至晝夜變化相反)
氣壓帶風帶:
兩極地區都是極地東風帶、極地高壓帶沒有區別只是風向不同
南極地區東南風
北極地區西北風
洋流分布:
南極地區有南極洲寒流環繞南極洲大陸
北極地區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經一部分地區(像北歐四國和俄羅斯都會受到該暖流影響),其他洋流沒有名字
㈤ 南北半球的氣壓帶,在分布特點上有何差異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北半球陸地面積大,而且和海洋交替分布,南半球陸地面積小。
北半球海陸相間分布,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明顯,使氣壓帶不再呈帶狀分布,而呈塊狀分布。
海陸分布對地面氣壓帶的影響:
由於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1月份在北緯60。附近,由於亞歐大陸冷卻快,形成亞洲高壓(又稱蒙古一西伯利亞高壓),副極地低氣壓帶被亞洲高壓切斷,使副極地低氣壓帶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低壓中心(阿留申低壓)和北大西洋上的低壓中心(冰島低壓)。
㈥ 二氧化硫的電子排布
化合價的問題 O顯-2價 S顯+4價 化簡後就變成 SO2 了 (化合價之和為0價,所以為SO2而不是SO)
㈦ 南北半球等溫線分布特點差異及成因
南北半球等溫線分布的主要異同點
相同點:氣溫由低緯向高緯遞減; 受太陽輻射影響
不同點:北半球等溫線較彎曲,南半球等溫線較平直;等溫線大致平行於緯線分布; 南半球海洋面積較大,下墊面較均一.
㈧ 地理問題
森林是物種多樣性表現最豐富的生態系統。據估計,地球上有500萬~3 000萬種生物,其中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棲息繁衍。已經定名的物種僅為140萬~170萬種,大部分的物種尚屬未知。熱帶森林是物種分布最豐富的地方,雖然其面積只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7%,但卻擁有一半以上的物種。熱帶森林物種之多,有時令人難以相信:在秘魯的熱帶森林中,一株豆科植物的樹木上可發現43種螞蟻,分屬於26個屬,相當於英倫三島全部的種類;加里曼丹一帶的雨林,在10片1公頃的標准地上,有近700種喬木樹種,幾乎和北美的種類差不多;在中南美洲1平方公里的熱帶森林中,經常可看到有幾百種鳥類和幾千種蝴蝶、甲蟲和其他昆蟲。
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是世界物種最多樣化的生態系統。熱帶森林的生物多樣性是由於水熱資源豐富及生態多樣性引起的;而脆弱性在於熱帶土壤養分儲量少,大部分養分儲存於森林的各種動植物中。由於森林破壞(年毀林面積達18×106~20×106 hm2)、草原墾耕、過度放牧和侵佔濕地等,導致了生態系統簡化和退化,破壞了物種生存、進化和發展的生境,使物種和遺傳資源失去了保障,造成生物多樣性銳減。因此,森林消退是生物多樣性面臨的最大威脅。如果一片森林面積減少為原來的10%,能繼續在森林生存的物種將減少一半。同時,森林占陸地面積的1/3,其生物量約占整個陸地生態系統的60%。在森林生態系統中,植物及其群落的種類、結構和生境具有多樣性,也是動物種群多樣性賴以存在的基礎和保證。
森林生態系統包含最豐富的動植物種類和多種多樣的生活型。我國是生物種類極為豐富的國家之一,物種數量約佔世界物種總數的10%左右。全國約有種子植物320科、3110多屬、約2.5萬種,其中草原、荒漠、沼澤和高山植物約6000~7 000種,其餘幾乎都屬於森林植物區系。我國是森林植物區系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僅次於巴西和馬來西亞。世界裸子植物共有11科,除南洋杉科以外,在我國都有分布,並且大多數是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種類,尤其是針葉林的主要樹種。
中國也是世界上野生動物豐富的國家之一。現知我國陸棲脊椎動物有2000多種,約佔世界總數的10%。其中鳥類比例最高,依次為獸類、兩棲類和爬行類。森林是它們的主要棲息地和分布區。昆蟲的種類約占動物種數的80%,數量異常龐大。據國內外多數昆蟲分類學家較保守的估計,世界昆蟲至少有150萬種以上(也有人樂觀地推測全世界的昆蟲可達3000萬種)。我國約佔世界昆蟲種類的10%,即15萬種以上;但已定名的僅約4萬種,只佔總數的1/4強。
一、森林的植物環境
(一)植物的基本類群
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由於氣候和地質條件的不斷變化,有些植物衰亡了,有些則繁盛起來,同時不斷產生新的植物種類,構成了現在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的植物界。現在已知植物約50萬種,它們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以及對環境的適應性千差萬別。通常將地球上的植物分成藻類植物、菌類植物、地衣、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等類群。從植物體的外形觀察,藻類植物、菌類植物和地衣,都沒有根、莖、葉的分化,稱為低等植物;而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都有根(苔蘚植物只有假根)、莖、葉的分化,稱為高等植物。
森林植物是與森林組成密切相關的植物。廣義上講,森林植物包括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狹義的森林植物僅指種子植物中的木本植物。森林植物不僅向人類提供衣、食、住、行諸多方面的物質財富,而且越來越顯示出其環境效益。因此,保護森林植被、保護森林植物物種和保護環境,已成為森林植物研究的重要目的。
1.藻類植物。藻類植物一般都具有進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能進行光合作用,營自養生活。其大小和形態結構差異很大,沒有根、莖、葉的分化,如海帶、發菜等。藻類植物多生活於水中,陸生的較少。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不高,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強。
2.菌類植物。菌類植物在水、空氣、土壤以及動植物的體內都可生存。其形態多種多樣,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有些體積很小,約為1μm,必須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有些體積較大,肉眼可見。絕大多數菌類沒有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是異養植物,以寄生或腐生的方式,吸收現成的養料來維持生命。有些菌類植物是有益的,如固氮菌,可提高土壤肥力;有些可葯用、食用或工業上用,如青黴素、放線菌。
微生物包括真核生物的真菌、酵母,原核生物的放線菌、細菌及無細胞結構的病毒和噬菌體。
全世界真菌約有25萬種以上,有人保守估計約50萬種(也有人估計全球共有真菌150萬種)。近200年來,約有10餘萬個真菌種名發表,被承認的約6.9萬種,其中1/5是地衣型真菌。我國(包括台灣省的4000種)已知真菌約 7000種,不及我國估計種數的10%,僅相當於印度已知種數的一半。全世界已知的70餘目真菌中約有50目在我國基本上無人問津。在20餘個已有人研究的目中,有半數僅涉及其中若干科或屬。在真菌中,種數最多的屬子囊菌亞門,約為3萬種,其次為擔子菌,約有1.6萬種;半知菌大約有1.7萬種,接合菌與鞭毛菌
我國各地已分離出26屬3000多株酵母,佔全世界酵母總數的40%。
在大自然中,原核生物不像動植物那樣,有明顯和嚴格的地理分布。在地球的任何角落,其中包括動植物難以生存或完全不能生存的地方,都會有這類生物。它們不但大量生存於一般環境中,也廣泛生存於許多特殊環境中,稱為極端環境微生物,如嗜鹽、嗜鹼、嗜高溫、嗜酸等微生物。人們對原核生物物種的認識存在差異。由於原核生物缺乏化石資料,而且所獲取的原有材料和現有的生物技術都存在一定的問題,使得人們對物種的定義有不同的看法。因此,「種」的數目歸類在各個歷史時期是不同的,其總的趨勢是從認識原核生物的個體表型特徵到逐漸認識其群體形態、生理生化特性,直至認識到控製表型特徵的遺傳物質(DNA)的本質特性,並且進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物種從「人為種」趨於「自然種」。
3.地衣。地衣是藻類和菌類的共生體。真菌菌絲圍裹著藻類細胞,通過菌絲體吸收水分和無機鹽類,供給藻類生活並保障藻類在環境乾燥時不致乾死。藻類具有葉綠素,通過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養分,供給自身和菌類生長的需要。地衣根據生長狀態分為三大類:殼狀地衣、葉狀地衣和枝狀地衣。地衣對空氣污染非常敏感,當空氣中含有極微量的SO2等有害氣體時,就會逐漸死亡。地衣具有很強的耐旱和耐寒的能力,它能生長在裸露的岩石、樹皮和土壤上,能使岩石逐漸風化形成土壤。
4.苔蘚植物。苔蘚植物是高等植物中最原始的陸生類群,是由水生向陸生過渡的類型。大多數苔蘚植物需要潮濕的環境。其植物體的結構簡單,矮小,是最簡單的綠色高等植物。苔蘚植物還常常是森林中的地被物,能反映林地的狀況和森林特徵。苔蘚與地衣一樣,對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起著先鋒作用。
5.蕨類植物。蕨類植物具有比苔蘚植物更適應陸地生活的特性,一般是陸生,少數為水生。有根、莖、葉的分化。也有維管束結構,擔負著水分、無機鹽和有機物的輸送。蕨類植物的外形與種子植物相似,但它不產生種子,而是以孢子繁殖。蕨類植物是森林植被草本層的重要組成成分。一般有蕨類植物生長的地方表示土壤比較肥沃。
6.種子植物。種子植物是植物界最復雜、最進化、結構更完善、更能適應陸地環境的類群,也是現代地球適應性最強、分布最廣、種類最多、經濟價值最大的一類。種子植物中有不少種類是我們衣、食、住、行不可缺少的物質資源。其最大的特徵是以種子繁殖。根據種子有無果皮包被,種子植物又可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兩類;根據習性,可分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兩類。草本植物為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地面不具宿存的莖。木本植物按習性又可分為喬木、灌木和木質藤本,都是多年生植物,具有發達的次生木質部,是森林組成中的主要部分。
(1)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都是木本,且多為高大喬木或灌木,稀為木質藤本。其中大多數是常綠植物,為林業生產上的主要用材樹種,也是纖維、樹脂、單寧及葯用等原料樹種。主要特徵是,胚珠外面沒有心皮包被,因而形成的種子是裸露的。次生木質部具管胞,稀具導管,韌皮部中沒有伴胞。葉多為針形、條形或鱗形(稀為其他形狀),所以把這類樹木又稱為針葉樹。花球單性,雌雄同株或異株;風媒,稀蟲媒傳粉;胚珠裸露,無心皮包被。種子有胚乳,胚具2至多數子葉。
裸子植物發生發展的歷史悠久,最早出現約在34 500萬年前至39 500萬年之間的古生代泥盆紀,歷經古生代的石灰紀、二疊紀,中生代的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新生代的第三紀、第四紀。隨地史氣候多次重大變化而演變更替,繁衍至今。現存的裸子植物中有不少種類,如我國的銀杏、油杉、鐵杉、銀杉、金錢松、紅松、杉木、水杉、水松、紅豆杉、榧樹等都是第三紀的孓遺植物。
裸子植物現存12科71屬近800種,廣布於世界各地。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常組成大面積森林。我國是裸子植物種類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現存有10科33屬約202種33個變種。常見的種類有蘇鐵、銀杏、松、杉、柏等。
(2)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發展到最高等的類型,是適應陸地生活條件最完善的一類植物。被子植物最顯著的特點是,在繁殖過程中產生特有的生殖器官——花,又稱有花植物。典型的花由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四部分組成。雌蕊由心皮卷合而成,主要特徵是胚珠包被在子房內,不裸露。傳粉受精後胚珠發育成種子而子房發育成果實。種子包被在果實內,種子有胚乳或無,具子葉2或1枚。喬木、灌木、草本或藤本的木質部常有導管和管胞(少數原始的科中無導管),韌皮部具篩管和伴胞。單葉或復葉,網狀脈或平行脈,葉形多寬闊,故這類樹木常被稱為闊葉樹。
被子植物較裸子植物進化,最早出現於中生代侏羅紀,自白堊紀末期及第三紀,繁衍極盛。在現存的植物中,被子植物在種數、個體數上佔有極大的優勢。全世界約25萬種,分別隸屬於424科。我國約277科2600餘屬,約3萬種,其中木本植物約8 000種,喬木樹種約3 000種,重要經濟樹種約 1000餘種。它們與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大田作物、果樹、蔬菜、葯材、木材、纖維等絕大部分都來源於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根據種子中子葉的數量又可分為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雙子葉植物為喬木、灌木或草本。莖內維管束成環狀排列,有形成層,木本植物莖中有年輪。葉為網狀脈。花通常為4~5基數。胚具2子葉。雙子葉植物在全世界約有 355科,約 20萬種;我國約228科,2萬多種,其中木本植物約7 000種。
單子葉植物為草本、灌木,稀為喬木,常淺根系。莖內維管束散生,無形成層,一般無增粗生長。葉為平行脈。花各部常為3基數。種子的胚常具1子葉。單子葉植物在全世界約有69科,約5萬種;我國約47科,4100餘種,其中木本植物約200種。在林業上以棕櫚科及禾本科的植物經濟價值最高。
(二)森林植物
森林中的植物根據其所處的地位可以分成林木、下木、幼樹、活地被物和層外植物。
1.林木。林木指森林植物中的全部喬木,或稱立木。構成上層和中層林冠。在森林中,株數、材積和郁閉度最大的和次大的喬木樹種分別稱為優勢樹種和亞優勢樹種。優勢樹種對群落的形態、外貌、結構及對環境的影響最大,故又稱建群種。株數、材積和郁閉度較小者稱為伴生樹種。由一個喬木樹種組成的林分或混有材積不足全林1/5的森林稱為純林。由2個或2個以上喬木樹種組成的林分稱為混交林,其中每個樹種的材積不到全林的4/5。
人工林多為純林,而天然林中混交林較多。但在立地條件極差的地方,如只有少數樹種能生長的乾旱、寒冷地區,則往往形成純林。另外,採伐跡地、火燒跡地和擱荒地上,先鋒樹種侵入後也多形成純林。純林容易發生病蟲害、火災等,長期在同一塊地上培育純林還易引起地力衰退。樹種搭配適當的混交林,可提高林分的生產力,也可提高森林環境的穩定性。混交林中按喬木樹種的質量和經濟價值分為主要樹種和次要樹種。主要樹種質量高,經營價值大,是經營對象,又稱目的樹種;次要樹種又稱非目的樹種,也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一個森林中的主要樹種可有一個或數個,在數量上可以占優勢,也可能不佔優勢。優勢種是數量上的概念,而主要樹種是經營對象上的概念。
2.下木。下木指森林中的灌木和不能長到喬木層的小喬木樹種。
3.幼樹。指一年生以上(幼苗除外)尚未達到喬木層高度一半的幼齡樹木。
4.活地被物。指林下生長的小灌木、草本植物、苔蘚、地衣和菌類。
5.層外植物(層間植物)。指林內的藤本,附生、寄生和半寄生植物等。它們不能形成單獨的植物層,而是分散依附於其他層次之中。
竹是中國南方森林中主要的植物成分。按它們的高度可分為喬竹、灌竹和藤竹。竹干高大的喬竹可以形成純林或與其他樹種混生而形成混交林。竹干矮小的灌竹成為下木的組成部分,細長的藤竹則為層間植物。
森林的植物組成因地形、環境的影響和人為的干擾而有巨大的變化。在新生代第四冰期,中國植物受到的影響要比歐洲和北美小得多。華東、華中、西南的亞熱帶地區由於沒有受到冰川的直接影響,古老樹種如蘇鐵、銀杏、水杉、金錢松、鵝掌楸和水青樹得以保存下來。中國的森林植物組成也因此而比歐洲和北美復雜。環境因素包括氣候、土壤、地形等。在中國,由北向南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森林植物的種類也隨之增加。如在大興安嶺的落葉松林中,0.25 hm2地面上的高等植物有30~40種;而在雲南南部熱帶林內的同樣面積上,高等植物多達130種。由東南沿海走向西北內地,雨量逐漸減少,由濕潤地區逐漸過渡到半濕潤、半乾旱和乾旱地區,森林植物組成也相應趨於簡單。在山區,由低海拔地帶向高海拔地帶,氣溫逐漸降低,雨量增多,森林植物種類也出現遞減的趨勢。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和復雜的系統,具有復雜的生物多樣性以及結構和功能。這一系統以喬木占優勢組成的各種森林植物群落為標志。
(三)世界森林的地理分布
現在世界森林面積約為(40.3×108)hm2,占陸地總面積的30%左右。由於氣候,特別是熱量、水分及二者配合狀況的影響,森林在世界上分布很不均勻,類型也極為復雜多樣。隨著海拔升高而引起的熱量和水分的重新分配,導致森林群落分布的垂直地帶性。緯度增高,則熱量依次遞減;經度不同,則濕度和降水量有很大差異,這又導致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帶性。一般將北半球及熱帶范圍(包括南回歸線以北)劃分為四大森林地帶。南半球(南回歸線以南)陸地面積小,植物區系與北半球迥然不同,劃作一個大森林地帶區。
1.北方針葉林帶。俄羅斯稱泰加林,意即沼澤林。這一地區因到生長季節積雪消融,林地濕如沼澤而得名。美國則稱其為北方森林。位於北半球50°以北,與凍原帶連接。中國的大興安嶺屬於這個帶。氣候特點是夏季溫暖而短暫,冬季嚴寒且時期長;年降水量為300~600 mm,具有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樹種組成簡單,通常由雲杉、松樹、冷杉和落葉松等屬組成大面積純林。主要的伴生闊葉樹種是樺樹和楊樹。在這個森林地帶內,至今還保存有大面積的原始林。
2.溫帶落葉闊葉林及針葉林帶。位於北半球中緯度地帶,在北緯30°~60°,甚至更北。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有明顯的溫暖的生長季和寒冷的休眠季。落葉闊葉樹的季相反映了這種季節性的氣候,但也有許多針葉樹分布,部分地區則以針闊混交林形式出現。主要組成樹種有,落葉闊葉樹如山毛櫸屬、櫟屬、栗屬、樺木屬、赤楊屬、槭樹屬,以及椴樹屬、白蠟樹屬等。該帶內存在很多針葉樹種,如松屬、鐵杉屬、圓柏屬、花旗松屬、側柏屬、扁柏屬等。它們在有些地區形成大面積純林,如美國西部的花旗松、黃松、西部白松、東部白松等。這個地帶因處於歷史悠久的農業地帶,原始林受到破壞,森林分布很不均勻,也不連續,人工林比較普遍。
在前述的兩個森林地帶之間,存在北方針葉林和落葉闊葉林相混合的過渡地帶。
3.亞熱帶森林帶。又稱暖溫帶森林。位於北回歸線以北到北緯35°,帶內降水量及季節分布差異很大,有大面積的草原和沙漠,森林分布不廣。主要有兩大類型:
(1)分布於大陸西岸及地中海沿岸的冬雨型森林 這個地區的氣候特點是夏季乾燥炎熱,冬季溫和多雨。在地中海沿岸的主要樹種是木栓櫟、刺櫟和油橄欖。在美國西部主要是密花石櫟、黃背櫟、加州月桂及西洋腺果梅等。
(2)分布於大陸東岸的夏雨型森林 如中國東部、日本及北美洲東部地區,雨量較多,雨季與生長季一致,森林發育良好,有高大的常綠闊葉樹。特別是中國東部除殼斗科、樟科、木蘭科、山茶科的常綠樹種外,還有許多亞熱帶常綠樹種。在亞洲亞熱帶林范圍內,還廣泛分布散生竹類。北美洲的亞熱帶樹種較少,主要為常綠櫟類,竹類則更少,但有許多針葉樹種如松科的松屬,杉科的柳杉、水杉、落羽杉,柏科的柏木、扁柏屬等。
4.熱帶森林帶。分布於南北回歸線之間。在這一遼闊范圍內因降水、氣溫的差異,又可分為三大森林類型:
(1)熱帶雨林 年降水量一般在2 000mm以上,無明顯的旱季。樹種極多,但也有一些單優群落,如亞洲由龍腦香科樹種組成的森林,南美洲的毛拉豆林等。
(2)熱帶季雨林或熱帶季風林 雨量在1000~2 000mm之間,有明顯的旱季。旱季有部分樹木如柚木、木棉等落葉樹種。在亞洲還廣泛分布叢生竹。
(3)熱帶乾旱林及稀樹草原 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下,樹種常有刺或樹冠擴展,分布稀疏。
5.南半球森林帶。此森林帶含南回歸線以南除南極洲以外的陸地,包括南美洲、非洲南部和大洋洲。此帶的森林面積不大,分布於沿海或山地,樹種與北半球的差別明顯。闊葉樹主要為分布於澳大利亞的桉樹屬和假水青岡屬;主要針葉樹南洋杉屬及貝殼杉屬是南半球所特有;羅漢松屬也以南半球分布為主,北半球較少。
(四)中國森林地理條件的特點
根據全國第四次(1989—1993年)森林資源清查成果和台灣省森林資源現狀統計結果,全國林業用地面積為(26 289×104)hm2,其中有林地面積(13370×104)hm2。按有林地面積占國土面積計算,全國森林覆蓋率為13.92%。在有林地中,林分面積(11370×104)hm2,經濟林面積(1610×104)hm2,竹林面積(390×104)hm2。森林分布不均,主要集中於比較偏僻的東北和西南山區。西北地區的覆蓋率則不到1%,甚至許多地方無林。
氣候水熱條件是影響森林分布和林木生長發育的主要因素,我國400mm降水量等值線沿大興安嶺西坡向西南至喜瑪拉雅山山脈東段,其東南面季風區域就是宜林氣候區域,其西北面為西北乾旱區域和青藏高寒區域。從熱量看,日平均氣溫≥5℃為林木生長期。不同森林類型森林樹種的地理分布與兩個氣溫限間的天數有明顯關系,同時與最冷月、最熱月和極端低溫有關。
各地區的降水量,在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各地,年降水量一般為1000~2 000mm。愈向東南則雨量增高,冬季最少月降水量也有數十毫米,乾燥度一般為0.5~1.0,無明顯旱季。東北、華北、雲南高原和川西高原等地,年降水量一般為600~1000mm,主要集中於夏季,旱季顯著,或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乾燥度一般為 1.0~1.5。西部半乾旱及乾旱地區年降水量在400mm或200mm以下,乾燥度1.5~19.0以上,不宜樹木的生長。
山地氣候的垂直變化很明顯。山地寒溫帶是森林分布的上限,其分布的一般規律是自北向南和自東向西部增高。例如:在東部濕潤氣候區的山地寒溫性針葉林的分布上限,在寒溫帶不超過1000m,在溫帶為1100~1800m,在暖溫帶為 2000~3500m,在亞熱帶為3000~4200m,在熱帶為2800~3800(或4000)m。森林垂直帶結構也自北向南復雜化。在半乾旱和乾旱山地,森林斷續地分布於2000~3000m的中高山北坡,甚至缺乏森林。
土壤是生物—氣候的產物,有其本身的發育過程和特性。與上述森林氣候帶相適應,從北向南主要的土壤類型依次是:漂灰土—暗棕壤—棕壤—黃棕壤—黃壤—紅壤—赤紅壤—磚紅壤,呈酸性—強酸性反應。石灰岩母質是影響樹種分布的重要因素。
東部的山地丘陵是森林主要分布地。山坡谷地形成多種多樣的生境,影響森林植物的生長和分布。深山峽谷往往是珍稀和殘遺植物的隱藏地。
我國為世界上典型的季風氣候區。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遞減,熱量由南往北遞減。這種水熱分布規律決定著我國森林的地理分布格局。因此,我國森林的自然分布及類型主要決定於下列地理因素:
第一,氣象因素。我國東部由北到南不同的氣候帶決定了大的森林類型,並且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全國降水從東南向西北遞減,由森林氣候(年降水量400mm以上)轉向草原和荒漠氣候。但新疆天山承受西來的大西洋水分,阿爾泰山承受北來的北冰洋水分,西藏東南部和雲南西部承受西南來的印度洋水分,使得這些地區也出現不同類型的森林。
第二,地形因素。我國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m。從此向北、向東和向南,高度逐漸下降至平均海拔1000~ 2000m;再向外伸展為東北、華北、江漢、江淮的平原以及浙閩、兩廣南部的丘陵和三角洲等,平均海拔降至500m以下。這樣的梯級高差影響氣候,從而影響森林分布和森林類型。同時多列東西向的山嶺和一些基本上南北向的山系也改變著季風的方向,致使由北到南的溫度和由東到西的降水量出現明顯的階梯界限,森林植被類型也隨之而有差異。
第三,地理位置因素。我國北部林區與世界北方針葉林帶相接;南部與東南亞及大洋洲熱帶林通連;西部與中亞相連並與東歐和地中海沿岸相通。這樣的地理位置,為我國孕育和保存豐富的森林植物種類和森林類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由於漫長的歷史過程和眾多的人口,我國平原盆地的森林早已被開發成為農業用地;其周圍丘陵山地的森林也受到嚴重破壞,但有較大面積的人工林(包括竹林)。氣候比較乾旱和陡坡地形上的森林,一經破壞,就會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山地土層瘠薄或基岩裸露,成為荒山。
(五)中國森林地理分布
森林是地理現象。有什麼樣的環境條件就有什麼樣的森林。我國地域廣大,地形條件復雜,自然條件多樣化。所以,我國的森林種類很多,幾乎有世界上的各種森林類型。森林分布規律有水平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在此側重介紹水平地帶分布。
1.寒溫帶針葉林和溫帶針闊混交林。它是世界的北方針葉林帶向南的延伸部分,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丘陵區。這是我國最北部的森林區。這一地區地形起伏小,坡度緩,山頂渾圓,一般海拔1100m左右。土壤厚度不均,有島狀永凍層。森林覆蓋率為 53.6%,年平均溫度在0℃以下,年降雨量為350~500mm,降雨期主要集中於植物生長的7、8月份。該地區特點是興安落葉松是優勢成林樹種,占森林面積的70%;其次為樺木林、樟子松林及少量蒙古櫟林、山楊林、紅皮雲杉林,是落葉松破壞後形成的次生林。各樹種多構成單層純林,結構簡單,層外植物不發達,並具有較多的溫帶森林植物成分,如北五味子、刺人參及槭樹等。
向南逐漸過渡到溫帶針闊混交林帶。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的森林是典型的針闊葉混交林,森林的組成樹種比較豐富;多數山地海拔在1000m以下;年降雨量600~1000mm,由長白山向北遞減。這里是我國的第一大林區,森林茂密,長白山中高山(1000~1800m)有較多的針葉純林,針葉樹除紅松外,主要樹種還有紅皮雲杉、沙冷杉、臭冷杉和魚鱗雲杉等。絕大多數為針闊混交林。混生的闊葉樹種有楓樺、遼楊、春榆、千金榆、蒙古櫟、椴、水曲柳、黃波蘿、白樺、胡桃楸、槭、山楊等。針闊混交林採伐後,通常形成以櫟樹林、山楊林、白樺林等為主的次生闊葉混交林。紅松闊葉林集中分布在小興安嶺,是本區的代表類型。
2.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此區域北到河北北部和遼寧南部,南到淮河、秦嶺,西到蘭州和陝西、山西中部,東至沿海海岸。雨量400~800mm,集中在夏季6—8月,冬春季乾旱。開發較早,平原、平地已成為農業區,森林受到嚴重的反復破壞,而氣候條件仍屬森林地帶。只有少數深山區還有櫟、樺樹、山楊等組成的落葉闊葉林和油松、側柏等針葉林。海拔1000m以上為山地針葉林,主要樹種有雲杉、臭冷杉、長白落葉松及山楊、樺樹。原始林極少,次生林比重大,很多次生林演化成多代萌生的林分;一些地方淪為荒山和石質山地。落葉櫟類分布面積廣,松類到處可見,松、櫟純林較多,偶有雲杉小片林。落葉松林在本區海拔高處生長良好,乾旱陽坡多栓皮棟和側柏林。荊條、綉線菊等灌木是森林進一步破壞後形成的。楊、柳、榆、槐、臭椿多散生於四旁。人工栽培的板栗、核桃、柿、棗等被稱為木本糧食和木本油料樹種。
3.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大致位於淮河、秦嶺以南到南嶺南麓一線,寬約1000km,由台灣至雲貴高原之間有800km,是北半球亞熱帶森林的重要部分。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500mm,具有發育良好的常綠闊葉林。本帶北部的落葉闊葉樹種較多,常綠闊葉樹主要有殼斗科、樟科、茶科等。南部則有熱帶樹種的侵入。有很多中國特有樹種及經濟樹種和散生竹種,如毛竹、淡竹、桂竹等。海拔800~1000m以上屬山地落葉闊葉林帶。
該地區天然植被是常綠闊葉林,以栲櫧、青岡、石櫟等為主。遭破壞後成為次生林,馬尾松、苦櫧、楓香、落葉櫟和竹等即迅速發展,其中以馬尾松最占優勢。如果次生林再被破壞則成為次生常綠灌叢。再經破壞,則成為野古草、白茅、山黃草等高草地。
由於雲貴高原地形抬高,自然條件的變化,中國亞熱帶東部與西
㈨ 酸雨為什麼主要分布在南方
淺談酸雨
法學院 李逸男
引言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活動的場所,它的發展變化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類本來應當
尊重大自然,並與之和諧相處.然而,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一
方面向大自然掠奪式地索取資源,能源,一方面將自身活動產生的廢棄物不斷地排放到自然中
去,結果造成環境成分的改變和其正常運轉模式的破壞.這進一步導致了環境質量的下降和酸
雨等一系列環境問題的形成.
酸雨無論是對自然環境還是對經濟,法律,政治等社會領域都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它的危
害之大,致使人們稱它為"空中死神".它與全球變暖,臭氧層破洞合稱三大全球性環境問題,
已經受到了世人的廣泛關注.現在,人類正致力於防治酸雨的工作.
酸雨不僅僅是環境問題,而是世界上所有人的公共利益問題;同樣,防治酸雨也不僅僅是
環境學家的任務,而是世界各個國家,社會各個部分的共同任務.我們研究酸雨,防治酸雨的
根本目的就是:保護環境,保護地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
關鍵詞
酸雨 形成 危害 防治
一, 什麼是酸雨
1, 酸雨
"酸雨"一詞是1872年英國科學家史密斯首先提出的.史密斯在分析倫敦市雨水成份的實
驗中發現雨水中存在著硫酸鹽並呈酸性,他指出這種酸雨可能對生物和建築物有害,但當時並
未受到重視.直到20世紀60年代瑞典土壤學家在歐洲發現了大面積的酸雨現象,酸雨才受到世
界的關注.
現在我們所說的"酸雨"一般泛指pH小於5.65的大氣降水.其中pH小於5.65的雨叫酸雨;
pH值小於5.65的雪叫酸雪;pH值小於5.65的霧叫酸霧.
我們知道,空氣中含有0.03%微溶於水的二氧化碳,純凈的雨或雪下落時,二氧化碳可以溶
與其中,並與其化合而生成碳酸.飽和碳酸的pH值約為5.65,所以一般的雨或雪呈弱酸性.但
是,pH值小於5.65的大氣降水是不正常的,它是大氣受到污染的一種表現.
2, 酸雨率和酸雨區
酸雨率和酸雨區都是衡量大氣降水酸化程度的重要指標.
酸雨率為一年出現酸雨的降水過程次數除以全年降水過程的總次數,其最低為0%,最高為
100%.如果有降雪,當以降雨視之.
目前我國定義酸雨區的科學標准尚在討論之中,但一般認為:年均降水pH值高於5.65,酸
雨率是0-20% , 為非酸雨區; pH值在5.30--5.60之間,酸雨率是10--40% ,為輕酸雨區; pH
值在5.00--5.30之間,酸雨率是30-60%,為中度酸雨區;pH值在4.70--5.00之間,酸雨率是
50-80%,為較重酸雨區;pH值小於4.70,酸雨率是70-100%,為重酸雨區.這就是所謂的五級酸
雨區標准.①
我國的重酸雨區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別是浙江,江西,湖南,貴州,重慶等地.
二, 酸雨的形成
1,酸雨形成的主要機理
在自然狀態下,大氣中存在著少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它們是硫循環與氮循環的重要
組成部分.當硫循環與氮循環按照正常的模式運作時,這些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可以隨降水落
至地面,進入生物群落,為植物提供必須的礦質營養,並推動硫循環與氮循環的有序進行.同
時,由於生物圈的自我調節作用,它們在大氣中的含量是處於動態平衡狀態的,這有利於整個
自然環境的穩定.
但是,隨著人類社會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化石燃料大量燃燒,汽車尾氣大肆排放,使
得大氣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含量大幅度增加,超過了生物圈的自凈能力限度,這是酸雨最
根本的來源.工業生產所排放的煙塵等污染物在酸雨的形成過程中起了催化劑作用,為酸雨的
肆虐提供了先決條件.
含硫化學燃料燃燒生成的大量硫氧化物進入大氣後,可以通過一系列反應生成硫酸:
氣相反應:2SO2+02====2SO3(有催化劑參與)
SO3+H20====H2SO4
液相反應:SO2+H20====H2SO3
2H2SO3+02====2H2SO4(有催化劑參與)
汽車尾氣中的大量氮氧化物進入大氣中,可以通過一系列反應生成硝酸:
2NO+O2====2NO2
2NO2+H20====HNO3+HNO2
4NO2+2H20+ O2====4HNO3
接下來,這些硫酸,硝酸與大氣中的水蒸氣結合,以煙塵等氣溶膠顆粒為凝集核聚凝為雨
滴並下落,酸雨就形成了.
酸雨的形成還與當地的大氣中鹼性物質含量,氣溫,降水量,大氣濕度,風向,日照等因
素有關.我國的酸雨類型以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為主,也有少數其他類型,如浙江等地因
大量排放含氟廢氣而產生的氫氟酸型酸雨等.
2, 酸雨形成的社會原因
一般來說,火力發電廠,煉鋼廠,以煤為原料的企業密集的地區容易發生硫酸型酸雨,人
口眾多,交通繁忙的大都市等地區容易發生硝酸型酸雨.但是,酸雨形成的社會原因絕不僅僅
如此簡單.
酸雨形成的社會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經濟結構方面
在我國,很多重酸雨區的經濟結構都是畸形的.例如江西等地礦產資源豐富,采礦,冶金
等工業比較發達,這本來有利於當地經濟發展.但是,這些工業大部分是由資金儲備較少,科
技水平落後的小型企業來承擔的,這些小型企業缺乏科技含量的生產環節就可產生大量二氧化
硫等污染物.此外,它們往往環境意識淡薄,一方面缺乏清潔生產和提高污染治理水平的經濟
能力,另一方面為了節省開支,也不肯將資金大量投入到對污染的控制和治理中去,造成污染
物超標排放以至酸雨的形成.
2) 環保設施方面
目前,我國已有一些能夠控制酸雨的環保設施,如汽車尾氣催化凈化器,化石燃料脫硫和
鍋爐除塵設備,太陽能,地熱,潮汐,核能發電技術等.但是,這些環保設施種類很少,數量
匱乏,對酸雨的控製作用也很有限.另外,它們之中有的正處於研究開發階段,且往往因為研
究資金投入,研究規模和深度不夠而進展緩慢;有些已經投入生產和使用,但還存在著諸多沒
有克服的技術弱點,或因為成本過高而難以普及和推廣.這些因素導致了我國環保設施體系的
不完善,再次給酸雨的肆虐提供了可乘之機.
3) 政策落實方面
我國為了減輕酸雨的危害,出台了《大氣污染防治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
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關於呈報審批酸雨控制區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區劃分方案的請示》
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可以說我國目前的環保法律法規體系是比較完整的,對於酸雨和
二氧化硫污染的防治,法律也專門作出了明確規定.但可惜的是,中國目前的法治存在著一個
問題,即司法實踐環節還不完善,上述環保法律同樣存在著實施不力的現象:法律本身就可能
有一些與實際情況相脫節的地方,而對於那些符合社會實際需要的法律內容,有關政策又不一
定合乎法律規定,導致法律和政策落實不到實際生活中去.除此之外,不少生產單位無視政策
的存在,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局面,缺乏強制執行機制的政府對此只好睜一隻眼閉
一隻眼.狡猾而殘忍的空中死神又鑽了一個空子.
4) 國際貿易方面
在世界煤資源,石油資源日益短缺,其國際價格持續升高之時,我國化石燃料進口價格變
化卻不大,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我國進口的煤,石油普遍質量不高,其中含有大量雜質,尤其
是硫的化合物.這些雜質不但會降低化石燃料的燃燒值,使化石燃料不易充分燃燒而造成能源
浪費,還會生成許多硫氧化物,煙塵等大氣污染物,從而助長酸雨的威風.
酸雨的形成可以說是人類忽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法則,不尊重自然本身的發展規律,不
注意保護自然反而以破壞自然為代價謀求自身利益,再加上多方面的社會因素,使得自然的平
衡狀態失調的結果.酸雨一旦形成,便耀武揚威,瘋狂作怪,給人類帶來了嚴重的環境以及社
會危機.
三, 酸雨大災難
1, 酸雨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酸雨能造成土壤結構改變,植物無法正常生長;破壞植物葉片的光合作用,使森林,草原
成片消失,甚至變成不毛之地.在德國西部,估計近10年來已有12%的森林受害.②
酸雨還可以導致水體酸化,水質惡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據報道,30多年來瑞典由於酸
雨的影響,1/5左右的湖泊嚴重酸化,湖水PH值降至5.0以下,魚卵多已不能正常孵化,加之湖
底淤泥中的有毒金屬遇酸溶解,最終導致魚類死亡,全國4000多個湖泊里的魚類絕跡.③
2, 酸雨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酸雨在下落過程中可以溶解空氣中的重金屬離子,從而形成對人體體有害的重金屬鹽;或是
使城市自來水管的銅,鉛一類成分溶解在飲用水中,直接危害人體健康.飲用酸化的重金屬含量
較高的地面,地下水,食用酸化湖泊和河流的魚類,都可使一些重金屬元素通過食物鏈累積進入
人體而最終產生危害.酸霧則可以侵入肺的深層組織,引起肺水腫,肺硬化甚至癌變.據調查,
僅在1980年,英國和加拿大因酸雨污染而導致死亡的就有1500人.④
3, 酸雨對經濟的影響
酸雨對自然環境及人體健康的影響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經濟效應,比如:種植業,畜牧業,
漁業減產,木材大量流失,國家要將大量資金投入到治理已經被酸雨破壞的自然環境,修復被
酸雨腐蝕的建築物,雕塑,為因酸雨而導致健康問題的人提供醫療服務等領域中去,等等.據
環保專家估計,1995年,我國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區內,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造成的損
失已達1100億元,占當年GDP的2%.1998年,僅西南地區由於酸雨造成森林生產
力下降造成的損失達30億元.在廣東,酸雨每年造成的損失達40億元. ⑤
如果酸雨威脅較小的話,這些經濟損失大部分可以避免.酸雨引起了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和
資源浪費,阻礙了國家經濟發展的步伐.
4, 酸雨對法律的影響
酸雨對法律也有影響嗎 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因為酸雨的存在,我國必須去制定相關的
法律法規去解決酸雨問題及其所引發的一連串其他問題,這就提高了立法成本,也增加了執法
難度.其次,在防治酸雨這一問題上,中國普遍存在著有法不依的現象,這對法律的公正性無
疑是一種踐踏,不利於我國民主與法治的完善.
5, 酸雨對政治的影響
除了增加我國政府的負擔,並暴露出政策和實際脫節的問題,使政府的調控社會的能力相
對下降,引起公眾不滿外,酸雨對政治的影響還體現在其國際性上.酸雨是跨越國際的全球性
問題,因為大氣並沒有國界.某個國家大氣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可以隨大氣漂移至另一個
國家,再變成酸雨下落,危害後者的環境.這很容易引起國際糾紛,並且現有的國際制度難以
解決.長此下去,酸雨必將阻礙國際化進程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影響全人類的利益.
酸雨已然威脅到了我們的基本生存環境,防治酸雨的戰斗刻不容緩!
四, 向酸雨宣戰
我國要防治酸雨,除借鑒外國經驗外,更要從我國國情出發,制定符合我國社會實際的防
治辦法,並抓住重點和關鍵,加大投入力度.防治酸雨的過程分為兩步:首先設法減少硫氧化
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以求短期見效;之後全面把握酸雨的成因,做變更能源結構的工作,解
決與酸雨有關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從根本上控制酸雨.
防治酸雨需要在如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1, 宏觀規劃
酸雨是大面積區域問題,解決它需要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建立計算機決策管理系統,進
行總量控制.為了科學化管理,尚可以從經濟發展計劃,提出不同酸性物質未來消減方案,做
出投資-效果分析,從而進行污染控制效果的預測.我國公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
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對我國酸雨形成,酸雨污染發展趨勢,酸雨防治和控制對策和
21世紀初可能達到的整治目標做出了整體精闢分析的論述,提出了綱領性的意見和行動方案,
可以用於指導我國防治酸雨的工作.
2, 控制工業二氧化硫的產生和排放
據統計,我國煤炭消費總量中,工業用煤佔90%,集中於電力,建材,鋼鐵,化工等行業,
產生了大量的工業二氧化硫.1995年底,我國,其二氧化硫排放量佔全國總排放量的35%.估
計到2010年,我國火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7億千瓦,其二氧化硫產生量將達到全國的60%.因
此,控制工業二氧化硫,特別是火電廠二氧化硫的產生和排放,對於防治酸雨有著極其重要的
作用.
控制工業二氧化硫主要有兩類辦法,一類是用專用洗煤設備或其他脫硫技術對原煤進行脫
硫處理,減少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硫.另一類是用氨水,石灰乳,廢鹼液,活性炭等吸收
生產廢氣中的二氧化硫,並回收其中有用的化學物質,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3, 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
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還存在著不少缺陷,需要適當的改革.具體方案有:在雙
控區的城市市區內, 不再新建燃煤火電廠等會大量產生二氧化硫的生產單位,同時對已有的這
些生產單位完善脫硫,除塵設備;取締生產不合乎環境標准,污染嚴重的小型企業;逐步淘汰
燃燒劣質煤的沸騰鍋爐;推廣民用燃氣的使用;限制高硫煤的開采與使用;推廣使用太陽能,
水能,核能等清潔能源;用甲醇,液化氣等清潔燃料代替汽油,等等.
4, 加大對環保設施開發和環保技術研究的投入
完備的設施和技術是防治酸雨的必要條件.我國目前與防治酸雨有關的科學技術尚不完善,
還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在擴大符合我國實際的環保設備的研究規模,深化研究程度,加速開發
和應用的同時,也應注意適當引進國外的先進設施,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使其為我國所用.
有關經濟部門也應對此加強資金支持.
5, 完善政治體制,加強環保執法
我國目前應當認真貫徹執行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將生產流程,技術規格,污染物和汽車
尾氣排放限度法律化,實施二氧化硫排放許可證制度,並落實到實際生產,生活中去.政府應
對有關企業建立行業評比標准和體系,增加行政手段的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時
政府內各部門的職能和程序可進行適當調整,使之分工明確,能夠對防治酸雨起到有力的調控
作用.
6,增強社會宣傳和環保教育
防治酸雨僅靠環境學家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廣泛的社會支持和正確的大眾輿論,需要
公眾的危機意識,責任感和熱心參與.因此,社會宣傳和環保教育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我們
可以通過向公眾提出環保倡議,發布公益廣告,舉辦環保展覽,種樹養樹,美化市容等活動,
鼓勵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號召公眾為環保獻計獻策,以及在對中小學生的教育中貫徹環保意識,
增加環保講座,環保知識競賽等生動有趣的活動,鼓勵學生用篩選和培植抗酸雨植物等方式自
主研究酸雨等環境問題.這有利於普遍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有利於凝聚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使防治酸雨的工作順利進行.
家園只有一個,地球不能克隆.我們相信,通過全人類齊心協力,共同奮斗,我們一定會
迎來制服酸雨的那一天,迎來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㈩ 為什麼到一個陌生地方分不清東南西北
正常。每個地方的地理環境不一樣,有些是平原,有些是高原,有些是山地,有些是草原,每個地方的地理環境不一樣,對於外地人來說,分不清很正常。
因為最初的地理環境不一樣,表面的建築和植被也是分布不一樣的。因為很多建築的建設都是因地制宜的,北方的南北通透,南方的靠山而建,都是受到了人文的影響。在一個地方時間久了,受到了人文的影響和飲食的影響,就會出現方向的辨別力增強。
分辨方向技巧
1、路上不要有意識的關注轉向過程,不去記向右轉了多少,向左轉了多少。
2、到達新城市先不抬頭看建築物方向,先問當地人北在哪裡。以免自己形成錯誤印象。
3、到達戶外、首先養成根據時間看太陽定向的習慣。有了正確的,就不會再轉向了。人都是視覺動物,待在一個地方時間久了,就會自身自發的去辨別方向,特別是多數男人對方向很敏感,但多數女人都比較遲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