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三家姓氏為什麼不一樣
A. 分封制下的魯國人,現在多是什麼姓氏
魯國是周朝的分封制下的一個諸侯國,初代國君姓姬,爵位是侯爵。他是周公之子,名伯禽。西周初年他的父親周公跟隨周天子東征滅掉了叛亂國,周天子分封周公的長子伯禽在叛亂國奄國故土上建立新的國家“魯國”。魯國的國都是曲阜,共有三十多位君主,存在八百年左右。在春秋前期之前都是比較強大的諸侯國。
魯國分封制後的姓氏分別有姬姓、顏姓、路姓、東野、伯姓、符姓;魯國經過長期的發展,或因為封地緣故除了姬姓外還有了其他姓氏。正是他們的人生和經歷形成了後來的姬姓之外的姓氏。
B. 問春秋時魯國三桓的世系
季文子從公元前601年至前568年共在魯國執國政33年,輔佐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三代君主。為穩定魯國政局,曾驅逐公孫歸父出境。他執掌著魯國朝政和財富,大權在握,一心安社稷。忠貞守節,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史記�6�1魯世家》記載:季文子當政時,「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府無金玉」。以此來收攬人心,並招納人才,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國語�6�1魯語》說:季文子身居位高權重的魯國上卿大夫,掌握國政和統兵之權,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兒女卻沒有一個人穿綢緞衣裳;他家裡的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孟獻子的兒子仲孫很瞧不起季文子這種做法,於是就問季文子:「你身為魯國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不穿絲綢衣服,你的馬匹不用粟米飼養。難道你不怕國中百官恥笑你吝嗇嗎?難道你不顧及與諸侯交往時會影響魯國的聲譽嗎?」季文子回答:「我當然也願意穿綢衣、騎良馬,可是,我看到國內老百姓吃粗糧穿破衣的還很多,我不能讓全國父老姐妹粗飯破衣,而我家裡的妻子兒女卻過分講究衣著飲食。我只聽說人們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國家最大的榮譽,沒聽說過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馬會給國家爭光。」孟獻子聞知,怒而將兒子仲孫幽禁了7天。受到管教的仲孫,改過前非,亦仿而學之。消息不脛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導下,魯國朝野出現了儉朴的風氣,並為後世所傳頌。 季武子 季孫氏,名宿,一作夙。季文子之子。春秋時魯國正卿。魯國舊有二軍,魯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他增置中醫,以為三軍。使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各政其一,三分公室。襄公死後,他擁立魯昭公。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改為二軍,四分公室,季孫氏獨得二分,從此魯國由季孫氏獨專國政,公室日益見衰。季孫氏為魯國正卿。季文子死後,季孫氏傳到第四代人,季文子之子季孫宿(季武子)執政,從繼其父而立至卒共33年(前568-前535年)。其後來是第五代∶季悼子(季孫紇),未立為卿而卒,從繼其父而立至卒共5年(前535年-前530年);第六代∶季平子(季孫意如),從繼其父而立至卒共25年(前530年-前505年);第七代∶季恆子(季孫斯),從繼其父而立至卒共13年(前505年-前492年);第八代∶季康子(季孫肥),從繼其父而立至卒共24年(前492年-前468年)。
臧氏家族屬於魯國的公族。臧氏家族的始祖臧僖伯是魯孝公的兒子,名驅,字子臧,謚曰僖。臧氏家族以臧為氏大概開始臧僖伯的孫子。據《左傳》隱公五年孔穎達的疏說:「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不得祖諸侯,乃以王父之字為氏。計僖伯之孫始得以臧為氏。今於僖伯之上已加臧者,以僖伯為臧氏之祖,傳家追言之也。」也就是說依當時的姓氏制度,魯國國君的兒、孫尚可以隨其父、祖之姓,至其曾孫,須改氏,其氏應以祖父的字為之。臧僖伯字子臧,其後人故以臧為氏。而臧僖伯之臧,乃是後人所追加。魯桓公生子同、慶父、叔牙、季友。子同即魯庄公,生子般。魯庄公病危時向叔牙詢問繼承君位者,叔牙舉薦慶公,季友則表示誓死支持子般。為了除掉異己,季友派針季送毒葯給叔牙,威脅說:「飲此有後於魯,不然,死且無後。」叔牙不得不飲鴆自盡。季友將叔牙後代立為叔孫氏。
魯庄公三十二年八月癸亥,魯庄公去世,子般即位。十月己未,慶父派人刺殺了子般。季友逃奔到陳國。慶父立魯閔公。第二年八月,在魯閔公的請求下和齊國的支持下,季友返國。是年冬天,齊國仲孫湫視察魯國內亂,回去後說道:「不去慶父,魯難未已。」魯閔公二年,慶父派人刺殺了閔公。但此時魯國國內對慶父一片反對之聲,慶父不得不倉皇逃到莒國,而季友帶著魯僖公從邾國回來,立僖公。季友賄賂莒國以求得慶父,莒國把慶父送回。慶父派弟弟公子魚去請求季友寬恕,被季友一口拒絕。公子魚哭著返回,慶父聽到哭聲,嘆息道:「奚斯之聲也。」(註:奚斯是公子魚的字)於是就自縊了。季友立慶父後代為孟孫氏。
關於季友之名,有段傳說。季友將出生時,魯桓公讓人占卜,卜者說:「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間於兩社,為公室輔。季氏亡,則魯不昌。」季友出生時手上居然有個「友」字,於是魯桓公給他取名「友」。 季友輔佐魯僖公勵精圖治,其時魯國相當強盛。《詩經 魯頌 閟宮》就是歌頌魯僖公的。 季友去世後,其孫被立為季孫氏。
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皆為魯桓公的後代,所以被稱為「三桓」,在政治上互相支持,聯合執政,而大權則落在季孫氏的手中。
季孫氏自季文子(季友之孫)開始,季武子(文子之子)、季平子(武子之孫)、季桓子(平子之子)、季康子(桓子之庶子)相繼執政,魯國實權皆在其手中。
季文子,字行父,歷相宣公、成公、襄公。當時公孫歸父欲除去三桓,被他驅逐。魯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一度為晉國拘留。
季武子,名宿。魯襄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62年,三桓三分公室,建立三軍,各領一軍。魯昭公五年即公元前537年改為二軍,四分公室,季孫氏得二分。從此,魯國由季孫氏專權。
魯國三桓四分公室,說明中國新型封建階層開始戰勝落寞的貴族階層,春秋時期的社會結構已開始轉型。 後阝氏未查到
C. 齊國強盛以國君換姓,為啥魯國雖弱卻獨一家統治到亡呢
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地,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兩人曾經就封地管理的問題進行過一次探討,並作出了精準預測: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見,太公問周公曰:『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親親』,太公曰:『魯從此弱矣。』周公問太公曰:『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尚功。』周公曰:『後世必有劫殺之君。』」
所以齊國的「田氏伐齊」和晉國的「三家分晉」都是當時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這就好像游戲副本一樣,你選擇了這個副本就要走這樣的路線,結局也是可以預知的。表面上看齊國的姜姓和晉國的姬姓都失去了國君之位,但卻有助於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進步,所以我認為與魯國比起來,齊國選擇的治國方案更好!
D. 魯國三大家族是什麼
三桓,即指魯國卿大夫孟氏、叔孫氏和季氏。魯國的三桓起於魯庄公時代(前693年─前662年)。魯庄公父親魯桓公有四子,嫡長子魯庄公繼承魯國國君;庶長子慶父(謚共,又稱共仲,其後代稱仲孫氏,又改稱孟氏)、庶次子叔牙(謚僖,其後代稱叔孫氏)、嫡次子季友(謚成,其後代稱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魯庄公封為卿,後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於三家皆出自魯桓公之後,所以被人們稱為『三桓』。
E. 魯國三大姓氏是
所謂魯國的三大姓氏是指魯國的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他們是魯桓公三個兒子慶父、叔牙和季友的後代,亦稱「三桓」,這三大姓氏長期把持魯國朝政,爭斗不休,致使魯國日漸式微。
F. 魯國三桓實力強大,為何不學「三家分晉」,將魯國瓜分呢
三桓,即指魯國卿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已經逐漸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了,甚至敢於直接和周王室相抗衡,比如鄭庄公就和周王室兵戎相見。不過,讓各個諸侯國想不到的是,他們麾下的卿大夫,也是有樣學樣,有的甚至直接將諸侯國的君主給架空了。其中,就春秋時期的大國晉國來說,就被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所瓜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而就魯國來說,三桓,也即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這三家卿大夫,同樣把持了魯國大權。
所以,魯晉兩國的情況不同,直接導致了兩國的結局相異。其次,就第二點原因來說,魯國三桓雖然強大,但是,他們在魯國也存在一定的制約力量。比如在春秋後期,孔子擔任魯國大司寇的時候,就主張維護魯國君主的地位,削弱三桓的實力。也即在魯國內部,還存在不少像孔子這樣支持魯國君主的卿大夫,這可以理解為反對三桓的勢力。
G. 魯國也有三桓,為何沒像晉國一樣被「三分」
魯國並沒有像晉國那樣被“三分”了之後就逐漸從內部瓦解,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因為魯國相比晉國的國情不同,另一方面,魯國和晉國在內部勢力還有禮法上面也是不同。當時處於一個諸侯開始發生割據的時期,諸侯國已經開始兵戎相見,天下大亂,把周天子逐漸不放在眼裡,並且把君主的位置架空了。當時的魯國,三恆正在由孟孫氏、叔孫氏、還有季孫氏三家正在把握著大局。
因為家臣正在掌控著權力,而且不同的人都希望抑制一下家臣的勢力,都沒有能夠入如願以償。而且當時受到了周朝宗法禮儀等等的約束還有束縛,當時的魯國乃是天下諸侯的“望邦”,周的禮儀在魯國更加的深入民心,而三恆卻違背了西周的禮儀,自然遭到了人們的唾棄,很難在魯國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