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佳釀為什麼這么便宜
❶ 奧地利有什麼特產
伴著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的優美樂章,奧地利的名字隨之深入人心。山山水水間流淌著藝術之美的國度怎能錯過。
奧地利十大特產:
01、莫扎特巧克力球
Mozart Kugel
奧地利的格蒙登地區盛產瓷器,這些瓷器共同的特點是花紋比較質朴清新。這一地區的瓷器還保持了手工生產的模式,在當代尤為可貴。
❷ 郭沫若的資料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為當代著名文學、史學界權威人士,蜚聲國際,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動家。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筆名沫若(因為他的家鄉有兩條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樂山人。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年(1892年11月16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觀娥鄉沙灣鎮。幼年入家塾讀書,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科。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開始發表新詩。1921年,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詩集《女神》出版。「皖南事變」後,他寫了《屈原》《虎符》等六部歷史劇。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多種國家行政、科學文化方面的領導工作,同時堅持文學創作,出版了歷史劇《蔡文姬》《武則天》等多部詩集等作品。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參加革命工作,三十餘年,為八一南昌起義之核心人物。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全國文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1918年春寫的《牧羊哀話》是他的第一篇小說。1918年初夏寫的《死的誘惑》是他最早的新詩。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在日本福岡發起組織救國團體夏社,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寫出了《鳳凰涅盤》、《地球,我的母親》、《爐中煤》等詩篇。 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新一代詩風。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組織創造社,編輯《創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繼續編輯《創造周報》和《創造日》。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間,他創作了歷史劇《王昭君》、《聶嫈》、《卓文君》。1928年因受蔣介石通緝,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1941年皖南事變後,創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膽》等歷史劇和戰斗詩篇《戰聲集》。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人民保衛世界生閏委員會委員、中日友好協會名淮會長等職。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所著《甲骨文字研究》、《兩周金文辭圖錄考釋》、《金文叢考》、《卜辭通纂》等,曾在學術界引起震動。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1944年,郭沫若歌頌明末女軍事家秦良玉《詠秦良玉》。他的代表作有《星空》《女神》等。
《星空》和《天上的街市》《靜夜》等詩歌。被收入新教材七年級語文27課和小學六年級教材。
(1892~1978),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
郭沫若,男,漢族,中國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社會活動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早年赴日本留學,後接受斯賓諾沙、泰戈爾、惠特曼等人思想,決心棄醫從文。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組織「創造社」,積極從事新文學運動。這一時期的代表作詩集《女神》擺脫了中國傳統詩歌的束縛,充分反映了「五四」時代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開一代詩風,是當代最優秀的革命浪漫主義詩作。1923年後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蔣介石清黨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1928年2月因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流亡日本,埋頭研究中國古代社會,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學術著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1946年後,站在民主運動前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當選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1958年5月,為了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加速培養國防建設和尖端科學技術方面急需的專門人才,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聯合部分著名科學家,向黨中央提出由中國科學院創辦一所新型大學的建議。建議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書記處會議的批准。同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國務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長。此後,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長達20年,顯示出淵博的知識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領導下,科學院貫徹「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辦校方針,實施科研與教育一體化政策,充分發揮科學院各研究所師資力量雄厚、科研設備優良的優勢,全力支持科大建設;確立了教學與科研、科學與技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辦學原則,倡導了「勤奮學習,紅專並進,理實交融」的優良校風,建立了培養新興、邊緣、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體制,形成了開明開放、兼容不同學派的民主學術氛圍,這些都在中國科大以後的辦學實踐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為學校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科大於建校30周年之際,在東區校園樹立郭沫若銅像。��
郭沫若名言
· 唾沫現在不管用了
· 春天沒有花,人生沒有愛,那還成個什麼世界。
·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優惠的友情,得到仁惠的友情。
· 一萬個口惠而實不至的泛交,抵不過一個同生死共患難的知心。
· 天才這個字本來含意極其暖昧,它的定義,決不是所謂「生而知之,不學而能」的。天地間生而知之的人沒有。不學而能的人也沒有。天才多半由於努力養成。天才多半由於細心養成。
· 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
· 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的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
· 多讀名家著作,多向有經驗的人請教,同樣是必要的。
· 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
· 科學也需要創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傳統的束縛,才能發展科學。
· 我們不僅要有政治上、文化上的巨人,我們同樣需要有自然科學和其他方面的巨人。
· 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 韜略終須建新國,奮發還得讀良書。
· 既異想天開,又實事求是,這是科學工作者特有的風格,讓我們在無窮的宇宙長河中探求無窮的真理吧。
· 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一個社會最傷心的現象無過於正義的淪亡。
· 什麼是天才!我想,天才就是勤奮的結果。
· 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有幾分勤學苦練是成正比例的。
·我們只願在真理的聖壇之前低頭,不願在一切物質的權威之前拜倒。
·有幾分勤學苦練,天資就能發揮幾分。天資的充分發揮和個人的勤學苦練是成正比的。
其他成就
1、書法家郭沫若:行草見長韻味無窮
在書法藝術方面,郭沫若同樣成就璀璨,在現代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鋒轉向,逆入平出」為學書執筆 8字要訣。其書體既重師承,又多創新,展現了大膽的創造精神和鮮活的時代特色,被世人譽為「郭體」。郭沫若以行草見長,筆力爽勁灑脫,運轉變通,韻味無窮;其楷書作品雖然留存不多,卻尤見功力,氣貫筆端,形神兼備。郭沫若在書法藝術上的探索與實踐歷時 70餘年。青年郭沫若的書法得到社會承認,始於辛亥年間。
10年以後,他的著名詩集《女神》等作品集問世,使其書體在更廣泛的讀者面前顯露風采。上世紀 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辯史,借史鑒今,諳熟了祖國文字、書體的演進軌跡,創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學模式。 1937年他歸國抗戰,在民族危難之中,其詩詞創作常與書法相結合,筆墨間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新中國成立以後,郭沫若在繁重的國事之餘從事更為豐富的書法創作。他慷慨為人,博識廣聞,為全國各地名勝古跡、工礦學校、以及社會各界、海內外友人留下難計其數的辭章墨寶。其書法作品數量之多,影響之廣,少有出其右者。為紀念建國 15周年而創作的巨幅書法作品是郭沫若書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在一幅 1.42米×3.57米的宣紙上,郭沫若用蒼勁有力的行書,書寫了「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八個氣勢磅礴的大字。市場拍賣時底價為 100萬元人民幣,最終以 319萬元的價格改寫了郭沫若書法作品成交記錄,同時也刷新了近現代書法單件作品的成交記錄。值得一提的是,樂山日報和樂山晚報的報頭字體,也是集郭沫若手書作品而成。
若以書法家視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郭沫若可歸入學者型或「文化人」類型的書家。在他的書法作品中,處處透射出一種「文」的氣息,寵萬端於胸中,幻化出千種思緒,從筆端涓涓流出,生成與他詩、文、史種種學問修養相融合的化境,以書法的外化形式展現給讀者。
關於書法的學習,郭沫若在《洪波曲》中說:「我從前也學過顏字,在懸肘用筆上也是用過一番功夫的」。從他的自敘可以看出他早年師顏魯公的用功刻苦。從他的作品中,仍依稀可見顏魯公的精神,比如線條的朴茂、敦厚;結體的寬博。郭沫若行草書的精妙之處,在於「意」的揮灑和「韻」的和諧。郭沫若在文學上的成就使他擁有了人格的浪漫與文化思想的深刻,轉換成書法作品時,即有了「意」的揮灑與「韻」的天成。如果以郭沫若在文學、人格上的浪漫與文化上的「狂飆」來視其書法創作,應該是耐人尋味的。沈尹默有詩評曰:「郭公餘事書千紙,虎卧龍騰自有神。意造妙摻無法法,東坡元是解書人。」
2、關於郭沫若書法作品的系列出版物
主要有郭平英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郭沫若卷》(河北教育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和《郭沫若書法集》(四川辭書出版社1999年出版)兩種,印製精美,信息量大,極富欣賞價值和長久保存價值。如果說這些出版物的不足,則是因循慣例,僅在作品旁簡單標注題名、尺寸、年代等,高雅有餘,普及不足,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不能夠從中了解書法家其人及其作品的價值。趙笑潔、東野長河著《中國書法家全集·郭沫若卷》,(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國藝苑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恰恰彌補了上述不足。
❸ 秀水坊白酒1918多少錢一箱
125元,京東價
❹ 中國現當代文學有關知識問答
知人論世
中國古代文論的一種觀念,孟子提出的文學批評的原則和方法。出自《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認為,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論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孟子的這一原則對後世的文學批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歷代文學批評家所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文德》中說:「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知人論世,應當是「論世」第一,「知人」第二,進行文學批評,也必須知人論世,才能對作品作出正確的評價。 孟子的這一原則對後世的文學批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歷代文學批評家所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
成語 知人論世
解釋 原指了解一個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現也指鑒別人物的好壞,議論世事的得失。
出處 《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示例 不過倘要研究文學或某一作家,所謂「~」,那麼,足以應用的選本就很難得。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
用法 作謂語;指鑒別人物的好壞。
白話文運動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號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
1917年2月,陳獨秀在《新青年》第二卷六號上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文學革命的三大主義。
胡適、陳獨秀在《新青年》打出文學革命的旗幟後,得到了錢玄同、劉半農(劉復)等人響應。
錢玄同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一號發表《寄陳獨秀》,表示贊同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
1918年5月,《新青年》從第四卷第五號起,完全改用白話文,白話詩作也增多了,並出現了以魯迅的白話小說為代表的徹底反封建的新作品。
1919年,國語統一籌備會開第一次大會。劉復、周作人、胡適、朱希祖、錢玄同、馬裕藻等提出《國語統一進行方法》的議案。
經過各方面的努力,1920年1月,教育部訓令全國各國民學校先將一二年級國文改為語體文。1920年4月,教育部又發一個通告,明令國民學校除一二年級國文科改為語體文外,其他各科教科書,亦相應改用語體文。
至此,白話文運動取得了較顯著的效果。「五四」時期的白話文運動,不但在文體改革上是一個革命,而且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促進了新文學運動和國語統一運動以及漢字改革運動的發展。
新詩,是指五四運動前後產生的、有別於古典詩歌的、以白話作為基本語言手段的詩歌體裁
新格律詩派
1923年,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陳源等人發起成立新月社,開始是個俱樂部性質的團體,共後,因提倡現代格律待而成為在詩壇上有影響的社團。
新格律詩派因此逐步形成,由於新格律詩派源自於新月社,所以也稱為新月派。
1925年,聞一多回國,徐志摩接編《晨報副刊》,並於1926年4月1日創辦《詩刊》,團結了一大批後期"新格律詩派"的新詩人。
新格律詩派是中國新詩史上活動時間長並在創作中取得了較高成就的詩派。新格律詩派提出了「理性節制情感」的美學原則,提倡格律詩,主張詩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講究文辭修飾,追求煉字煉意,其鮮明的藝術綱領和系統理論對中國新詩的發展進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新格律詩派詩人中,徐志摩是最有代表性的傑出詩人。
朦朧詩派
一九八○年開始,詩壇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派,被稱為「朦朧派」。以舒婷、顧城、北島、江河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後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文革」後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島、舒婷、顧城、楊煉·餘光中等人。
先鋒戲劇是關涉形式探索和藝術精神的,一種小眾的
藝術,而這些與所謂的商業利潤無關。
在我國從《戀愛的犀牛》開始,先鋒戲劇開始廣為人知,廣為人看。很多年輕人把走進小劇場看先鋒戲當作一種時尚,話劇演出消費開始列入工薪族的開支。由此戲劇演出開始改變了以前北京人藝一枝獨秀的市場格局,在傳統「現實主義」表演方法之外尋找到一種完全不同的表演樣式。
創作就比較難了,你要有生活,沒有生活來源的戲劇素材不是好的素材.
連大導演孟京輝也只能復排《等待戈多》.主要是沒有拿得出來的新作品.
重要作品《絕對信號》《狗兒爺涅盤》《三姊妹·等待戈多》《哈姆雷特》《鳥人》《故事新編》《理查三世》
新式武俠開創現代武俠小說先河的,首推文學大師梁羽生.據說,梁羽生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的由來,竟是二個"門派"的"掌門人"因為"門戶"之見在澳門的一場比武.而且據說這場比武三拳二腳之後,便以一派"掌門"將另一派掌門擊倒在地而宣告結束.然而,這件事卻剌激了梁羽生所在報社的編輯,這位編輯親眼目睹了社會大眾對這場比武追逐的狂熱性,認為如果寫出這樣的故事,一定可以吸引眾多讀者,為報社帶來豐厚的物質利益.因此他把這項重任交給了梁羽生,梁羽生本人也熱衷於新式文學的開創,於是現代武俠文化的第一部著作<龍虎鬥京華>便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了.這也許是一種巧合,也是一種奇想,但是功利性的目的最終卻促進了一種獨特文化的開創和延續,這不得不說是文化發達的成果,也是人類文明的悲哀.
詩人的自殺問題
詩人里爾克說:「在真理中歌唱,是另一種呼吸。」
然而,在匱乏的時代,真詩人在與偽詩人的對壘和對真理的艱難追問中,在邊緣化處境的虛無冷漠和內在狂暴的創造力的雙重夾擊下,
以生命的終結發出了沒有答案的「天問」。
—、90年代:詩思的消失
如果說,80年代是中國知識界「現代性」精神覺醒和反思歷史、重寫歷史的時代,那麼90年代,在商業大潮興起及其與國際主流文化接軌中,整個文化界出現了全面轉型。既從現代性走向了後現代性。由西學熱轉向國學熱。由激進主義退回到保守主義。由思想啟蒙走向了務實改良。由拷問靈魂進入到優雅懷舊。使人弄不清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們。
90年代,無論是重金屬搖滾的地動山搖,還是MTV的傷感纖柔;無論是時裝時尚的媒體廣告熱,還是電腦多媒提的風靡南北;無論是愈打愈多的假冒偽劣,還是愈加惡化的環境。都分明使得人感到沉重的不再是「精神」而是「肉體」。精神在稀釋中變「輕」。肉體在聚焦中變「熱」。股票熱、掃黃熱、外企熱、考托熱、學車熱、追星熱、時裝熱,甚至有偽詩人熱,行為藝術熱。……當精神品質成為超出當代人生存需要的奢侈品甚至無用品時,詩思消逝,世界淪為「散文」世界。在那麼短的幾年間,詩人被「邊緣化」了。長發披肩的歌手成為那個時代的「文化英雄」。而批評家卻在忙著寫一篇又一篇不關痛癢、不知所雲的專欄文章。當滑行在意識話語和精英文化之間「碼字」的寫手重復著一個個圈套等待讀者去鑽時,深切的價值關懷被「金錢寫作」所遮蔽時,語言浮腫,思想干癟,詩意散盡。——也許,海子在90年代的門坎前自殺,正是他以「臨終的慧眼」看到世紀末詩歌將在商業消費和技術理性的壓榨下枝葉飄零,瀕臨絕滅,而先別而去?在生存領域和言說領域的「末世感」中,文藝的詩思對話功能為所謂的商業效果所取代。金錢成為唯一的目標,人們日益遠離了對意識話語的反思。一切成了茫然不知所從的短暫行為,並都從中獲得或多或少的膚淺快樂。我不得不問,在技術時代,詩歌何以安身立命?何處才能真正安頓我們的精神?而且,詩人何為並且何去?
在後現代文化理論語境中,理性、心性、理想、真理之類的關鍵詞在思想的空場上日漸消隱。代之而起的是游戲規則的徹底改變或游戲規則的徹底解體:消解、平面、邊緣……人們曾經依持理性、啟蒙張揚人道主義。而如今,一切都在反理性、反啟蒙、反人道中終結。因為精神的降解,人的存在變成無根之輕。詩人作為生活的目擊者和意義的揭示者一直是人們謳歌的對象。因為詩人可獨特地體驗方式,把現實渾渾噩噩的生命變成一種有意義的生活。一種返歸本來,詩一般的生活!然而,在世俗的媚俗本質和人們的短視行為中,它——詩人,竟然成了被嘲笑的產物。眾多的偽詩人是加劇這種產生的催化劑。他們以輕淺游戲的文字玩弄了那其中本該具備的沉甸甸的價值關懷。使得偽裝的體驗走上詩的神聖祭壇。那些在語言操作中排列成長短句「詩人」,給人們的感覺是「非詩」。——冷漠的敘述方式,隨意捏合的語言意象,疲軟情感的裸露,本真意識和血性情懷的消逝,游戲與痛苦的轉位和連自己都不能明了的想像,這就是世紀末詩藝的疲憊尊容!如果詩不能給人以生命的啟迪和靈魂的喚醒。或詩背離了直面痛苦並拒絕痛苦。而只以大眾文化包裝過的軟語呢喃或無所追求的粗野放縱,去征服漠視深度、玩味平面的讀者和受眾。那麼,無異是詩歌之悲曲。這是怎樣的一種詩的貧血!一種缺乏「當代性」的歷史本質的無生命之「詩」。是死亡的詩歌,毫無生機,死水不微瀾。於是,在物質的極度膨脹和精神的愈發貧瘠刺激下。詩人一連串的自殺行為成為90年代文化風景中最為沉重的事件。回到思之根基。回到價值理性。是「失園」後的民族進入新世界的新覺醒。也是在物慾橫流的世界中用詩思把握靈魂更生的心路
翠翠的形象
翠翠是沈從文《邊城》中的女主人公,是作者傾注著「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沈從文在《老伴》《水雲》等文中說過,翠翠是由「絨線鋪的小女孩」、青島嶗山的「一個鄉村女子」以及「身邊新婦」(即夫人張兆和)三個原型「合成」的。「但這不是三個印象的簡單的拼合,形成的過程要復雜得多。沈先生見過很多這樣明慧溫柔的鄉村女孩子,也寫過很多,他的記憶里儲存了很多印象,原來是散放著的,嶗山那個女孩子只有一個觸機,使這些散放印象聚合起來,成了一個完完整整的形象,栩栩如生,什麼都不缺。含蘊既久,一朝得之。這是沈先生的長時期的『思鄉情結』茹養出來的一顆明珠。」②
一
《邊城》開篇便將讀者引領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風光中。邊城依山傍水,遠離塵囂,和平安詳,如世外之境。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黃狗居住在一條小溪邊,「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這座小小的山城,鳥語花香,青山翠竹;古樸的吊腳樓,聳立的小白塔,一脈清流相伴隨……花自開來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節循環不息。 浸染在這如小說中描繪的山水之中的沈從文也有了他如水的生命品格,正如他自己所言:「水的德性為兼容並包……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且極容易就範。其實則柔弱中有強韌,如集中一點,即涓涓細流,滴水穿石,卻無堅不催。……水教給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樂,並作橫海揚帆的美夢,刺激我對於工作永遠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個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熱情洋溢。」 ③
二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和山頭黃麂一樣……」作者在此沒有濃墨重彩地描寫她的外貌,而是用「小獸物」,「山頭黃麂」幾個簡單的比喻烘托出翠翠驚人的生動與活潑,展現出她身上棄絕了世俗塵埃的純真與清新。她成長於重義輕利、安信自約的淳樸風氣中,又得山川靈秀,秀外慧中,自然分外綽約動人。她沐浴著自然的雨露,和著自然的節奏生長。她是大自然的女兒,是快樂無憂的天使。翠翠的成長固然與她所處的邊地環境是分不開的,她深受其朴實民風的熏陶,更深受其朝夕相處的爺爺的為人處世影響。我們不妨給這位老者一個鏡頭:他,忠厚老實,重義輕利,一副古道熱腸。幾十年如一日地守著渡船,不計報酬,不貪圖便宜,「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以給人方便為樂。真誠的老船夫同時得了人們對他的厚愛。賣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錢,水手們送紅棗給他,小商販們送粽子給他。正因為爺爺的影響,翠翠身上流淌著淳樸善良的血液。「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三
翠翠和儺送初遇是在小鎮看龍船,儺送邀翠翠到他家等爺爺,翠翠誤以為要她到有女人唱歌的樓上去,心裡覺得受到侮辱,就輕生地罵他:「你這個悖時砍腦殼的!」儺送不但不惱她,還打發家裡的伙計舉火把送她回家。後來知道那是二老,想起先前罵人的那句話,心裡又吃驚又害羞。到家見著祖父,「另一件事,屬於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夜晚」,愛情的種子就這樣在少女的心裡悄無聲息地萌芽、生發。翠翠與儺送的相逢似乎是不期而遇,但又是早已心儀。
兩年後的端午節翠翠又與爺爺進城看龍船,她人長大了,儺送一直在她心裡隱現、鼓盪。從祖父與長年的談話里,聽說儺送在六百里外的「青浪灘」,她恍然如夢地問:「爺爺,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呢?」,此時其心已隨儺送而去,愛情的湖面已不再平靜,她的愛情意識已完全覺醒。在擺渡送儺送時,見儺送正盯著自已看,她「便把臉背過去,不聲不響,抿著嘴兒,很自負地拉著那條橫纜」,鄉村女孩特有的那種靦腆、羞澀、矜持,以及戀愛期女孩的溫柔、嬌氣顯現得淋漓盡致。
她在愛上儺送之後,沒想到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她,她對天保的「車路」托媒求親,先是默不出聲,到最後「痴著,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傾倒到水中去了」到第二天,爺爺再次問及此事時,「仍然心兒忡忡的跳著,把頭低下不作理會,只顧用手去掐蔥。」默默中翠翠表現出了對愛情的忠貞專一,流露出對天保這份愛的拒絕;心裡老想著送鴨子的儺送,早將天保求親的事「忘掉」了。儺送為她唱歌傳情,她雖在睡夢中不知歌的內容,但在睡夢中,「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我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我睡得真好,夢的真有趣!」 「這是極美的電影慢鏡頭,伴以歌聲。」④在夢中她摘到了「虎耳草」,愛情之草。然而,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卻沒有如此完美,他們不斷受到嚴重挫折。先是愛情的逃難者天保駕油船下辰州,在茨灘漩水中淹壞了,儺送也同船總吵了一陣去了桃源;後來爺爺在天保死後,摸清翠翠的心事,又撮合她與儺送的婚事, 心急火熱地進城去船總家探聽船總順順是否答應儺送與王團總女兒聯姻;在碰壁之後他鬱郁猝死在暴風雨之夜。爺爺的溘然長逝使她在一夜之間「長成大人」。她痛苦悲傷,但沒有在訇然倒塌的生活大廈前崩潰,她謝絕了船總讓她住進他家的好意,「以為名分既不定妥,到一個生人家裡去也不大方便,還是不如在碧溪岨等,等到二老回來時,再看二老意思,說不定二老要來碧溪岨駕渡船」她要像爺爺那樣守住了擺渡的崗位,苦戀著並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剩下的或許只是綿綿無絕期的守望。
四
翠翠的愛情故事,作者所表現出的似乎是一個「誰也沒有錯」的愛情悲劇,作者只是有意識的在人性層面上敘述故事,無意發掘悲劇產生的人為的、社會等方面的因素。我們不妨來看看在這篇小說中天保和儺送所選擇的求愛方式:天保所選擇的車路—託人做媒,這種婚配方式是漢族人的傳統,在天保的婚俗觀念中還是漢人的「父母之命」,因此在他一廂情願地托媒求婚失敗後,他反而怨恨老船夫:「鬼知道那老的存心是要把孫女嫁個會唱歌的水手,還是預備規規矩矩地嫁個人!」可見他把老船夫看成是翠翠婚事的主權人。而且他的弦外之音嫁個會唱歌的水手,就不是「規規矩矩」的了。儺送所選擇的馬路—站在山頭唱歌,這是苗族人的傳統。苗族人是青年男女自由戀愛成婚。然而自清雍正年間在湘西這邊實施「改土歸流」以來,伴隨著對苗民反抗的武力剿滅,一種無形的東西正慢慢滲透到這片准乎自然的人生天地里,古樸的民風也在日漸消失。沈先生在《長河·題記》中說:「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從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轉到家鄉鳳凰縣。去鄉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麼都不同了。表面上看來,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極大進步,試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的墮落趨勢。最明顯的事,即農村社會所保有的那點正直樸素人情美,幾乎快要消失無余,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惟實惟利的人生觀。」《邊城》所反映的世界還是美好的,但這里也正日益受到封建宗法制度的影響,人們受到物質利益的誘惑。正因為此,兩種婚俗觀念的沖突使熱戀中的翠翠與儺送生生分離。作者藉此對漢族傳統婚姻觀念表示深惡痛絕,並給以深刻的批判。這其中包含著他個人的經驗與痛苦。「美國學者金介甫當面問及沈從文1922年離鄉赴京地原因,他曾明確表示當時不願作姨父的「女婿」,並為此逃離以聯姻方式建立、鞏固起來地湘西上層盤根錯節的統治網路。他說:『我早就對於這種關系十分厭惡,所以一離開就不至於重新進入這個富貴囚籠』」⑤文中不願做王團總女婿而追求自由婚姻的儺送,似乎依稀可以見到當年沈從文的影子。
當儺送和翠翠被生生分離後,讀者最不情願看到的是在翠翠身上再次重復著母親的悲劇。令人們欣慰的是翠翠與儺送沒有像母親與軍人那樣雙雙殉情而死,儺送也沒有放棄這份愛情,「爸爸,你以為這事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個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應了。若果為的是我,我要好好想一想,過些日子再說吧。我尚不知道我應當得座碾坊,還是應當得一隻渡船;因為我命里或只許我撐個渡船。」為了愛情,儺送堅決地抵禦著物質的誘惑。再看翠翠她遠比絕望的母親更勇敢更堅強,她懷著希望與自己坎坷的命運作持久的抗爭。接受種種磨難而等待儺送的歸來,勇敢接受不幸命運的挑戰。在愛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因此展現出了柔中有剛的美。真有一種「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的境界。這悲劇實則上是苗、漢兩個民族婚俗的對立與矛盾造成的,同時也受著一點惟實惟利風氣的浸染。這兒我們也不難看出「《邊城》是一個溫暖的作品,但是後面隱伏著作者的很深的悲劇感。」⑥寫到這兒,不禁又讓我想起了沈從文筆下另一個純朴、天真的鄉村小女子—蕭蕭,她十二歲就做了童養媳,丈夫只有三歲。待她長大成人,被僱工花狗大用山歌唱開了心竅,成了一個婦人,並懷了孕。發覺後要沉潭或發賣。只是由於伯父說情,娘家婆家沒有讀「子曰」的人物,才被議訣發賣 ,又因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買主,事情被延擱了下來。十月期滿,蕭蕭生了一個兒子,「團頭大眼,聲音宏壯」。蕭蕭不嫁到別處了。十年後,與小丈夫圓了房,又生下第二個兒子,全家又忙著給大兒子迎取媳婦,又一個「蕭蕭」走進了這個家庭。蕭蕭的生命在一種無法預料的人生浪濤里浮沉,任何一個偶然因素都可能使她的命運改觀。可是,在蕭蕭自己,精神世界還是一片荒原,生命處於被人支配的自在狀態。除一度曾朦朦朧朧要逃走外,沒有任何影響自己命運安排的主觀努力,生死禍福全憑人安排。翠翠較之蕭蕭有了更多的生命自主權,但她較之《長河》里的夭夭相比又有著不同之處。讓我們給這位夭夭一個鏡頭來認識一下這位女孩:「夭夭呢,只覺得面前的一個唱的說的都不太高明,有點傻相,所以也從旁笑著。意思恰恰像事不幹己,樂得看水鴨子打架。本鄉人都怕這個保民官,她卻不大怕他,人縱威風,老百姓不犯王法,管不著,沒理由懼怕。『沙腦殼,沙腦殼,我總有一天要用斧頭砍一兩個!』」這是一段夭夭在察顏觀色中機警地與虎視耽耽的保安隊長周旋的場景 ,從中可清晰地看到夭夭剛中有柔、鎮定自若,她已具有了主宰自己命運的自覺意識和反抗性。夭夭的生命中已生長出一種抵抗戰亂與災難的力量。而這點上翠翠顯得比較弱小,反抗的力量還不夠,似乎還缺少著對美好愛情的大膽追求。她只有堅貞地等待,勇敢地接受,沒能大膽地走出去,但她展現了她自己的「人生形式」,「一種優美,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⑦我們不妨把目光從沈從文的鄉村題材的作品中走出,走進他反映的大都市生活的小說世界裡:《紳士的太太》里那些「紳士淑女」們玩著「愛」的游戲,在相互欺騙中進行「沒有愛的接吻」,還居然混合了笑與淚;《八駿圖》里的大學教授們,外表上的老成、庄嚴,滿口的「道德名分」卻「與人性有點沖突,不大自然」;《大小阮》中大阮一類人物,「自己活得很幸福」,「百事遂心,還是社會中堅」,也正是他們,泯滅了天良,喪失了做人的起碼道德。……在所有的這些場合,人變成了非人。翠翠和這些上層人物相比,是這般的清純與美麗,天真與善良。她燭照著上流社會的腐朽生活,反襯著城裡人的「庸俗小氣自私市儈」。沈從文也藉此揭露都市「現代文明」培育的虛偽、自私、怯懦……
總之,翠翠是一位清純可愛的鄉村女孩,是美的化身。她的愛情故事是一首凄美的歌,她是作者鄉戀情感與懷舊思想孕育起來的一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作者也通過翠翠這一藝術形象表現出了對「現代文明」的無情批判。
金庸的語言可以用「行雲流水,平中見奇」一言以蔽之。金庸在行文時常會引用一些古典詩詞,並運用的極富韻味,但其語言的主要魅力不在於此。金庸的語言通俗,淺顯,流暢,靈活生動,沒有難認的字,難懂的詞和艱澀的句子,語言的動作性強,極善構築戲劇性場面,具有一種令讀者忘記或忽略文字的速度感。讀金庸小說時,迎面而來的是古樸、蒼勁的感覺,初看似乎語不驚人,但愈展開愈魅力無窮。金庸總是試圖在作品中不說而又說點什麼,那意境的升華令人如飲佳釀,讀者於微醉之間已無形之中進行了一場靈魂的「加冕」。毋庸置疑,金庸的筆是靈動而又厚重的,但也誠如陳墨所言:「金庸小說的語言,之所以看起來沒有什麼突出的特殊,那是因為作者並不追求風格的單一性,而是進行不同方式的敘述探索,不斷改進和創造自己的敘述方式及語言風格,同時不斷地拓展語言的疆域,豐富小說的形式美感。」⑦如其為郭芙設計的一系列語言就不僅把她的尖酸、刻薄、嬌氣表現了出來,還把她對楊過既愛且恨的女人心態體現得淋漓盡致。試看《神鵰俠侶》三十九回《大戰襄陽》里對郭芙的描寫:「郭芙一呆,兒時的種種往事,霎時之間如電光石火般在心頭一閃而過:『我難道討厭他么?武氏兄弟一直拚命來討我的喜歡,可是他卻從來不理我。只要他稍為順著我一點兒,我便為他死了,也所甘願。我為甚麼老是這般沒來由的恨他?只因我暗暗想著他,念著他,但他竟沒半點將我放在心上?』……二十年來,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心事,每一念及楊過,總是將他當作了對頭,實則內心深處,對他的眷念關注,固非言語所能形容。可是不但楊過絲毫沒明白她的心事,連她自己也不明白。此刻障在心頭的恨惡一去,她才突然體會到,原來自己對他的關心竟是如此深切。」可以這么說,郭芙這個人物的刻畫在金庸小說中是極具里程碑意義的,她的意義絕對不下於小龍女,李莫愁以及黃蓉,而大多數的讀者卻總是先入為主的把自己當成了楊過,而把郭芙當成了對頭並對之無比痛恨,殊不知此舉乃是入寶山而空回,買櫝而還珠了。金庸小說就是這樣:語言升華成性格,性格升華成命運,而命運反過來又影響語言,如此循循導之,步步深入。
太累了,你先看看吧 ,自己也去找找。我好像又多懂了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