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的名聲為什麼不好聽
❶ 總結的太到位了,為什麼中國會有這么多丟人現眼的所謂大師
大師是一個包含尊重的詞彙,他主要用來稱稱在某一行業或者是某一領域具有深厚的見解或者是有著眾多重量級作品的人物,像京劇中的梅蘭芳大師,國畫界的齊白石大師,這些大師德藝雙馨,成為了世人學習的典範與楷模,當人們提到的時候都會是伸出的大拇指,只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出現了一些五花八門的大事,能夠把氣功放出體外,將人震飛的太極大師,號稱包治百病,健康長壽的中醫大師,一個針管射在紙上就是藝術作品的書法大師,為什麼中國會有這么多丟人現眼的所謂大師?其實不過就是為了功名利祿:
一、不能成為大紅大紫的演員就成為所謂的大師。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啊!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因為只有早一點出名,才能夠感受到受人追捧的快樂,你才能體力去感受這些快樂,像那些大紅大紫的影視明星,十有八九都是在年輕的時候出道,然後迅速成名,然後通過作品發售、代言各種產品,在很短時間之內就能獲得巨額的財富,過上了眾人羨慕的生活,也算是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這些所謂大師,因為某一些方面的原因被人揭穿,被人剝下了自己吹噓的神光,引發世人關注的時候,心中反而更會驚喜,因為關注的更多名聲就會更大,那麼以後獲得的利潤就會更大,這也就是一些所謂的大師為什麼會故意去丟人現眼的原因。
❷ 為什麼現在那麼多人罵專家教授
現在一部分所謂的專家教授為了某些商業利益或者個人道德品質修養較低,不惜損害人民利益、欺騙人民群眾,在社會上造成了比較壞的影響。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一隻老鼠壞了一鍋湯,所以個別的專家教授影響了整個群體的名聲,以致於一提到專家教授,人們不禁會暗自揣摩一下。社會在不停的發展進步,這些所謂的專家教授最終會被社會所遺棄,真正的學術權威必將引領社會的主流。以至於那麼多人反感。
❸ 為什麼專家的話越來越沒人信
為什麼專家的話越來越沒人信?這是一個應該值得深思的問題。所謂專家,就是在某一領域有獨到而全面的見解,並有著足夠的學術權威、淵博的學識、高尚的人格、絕佳的風度,深受公眾喜愛的人,他有著非凡的號召力和公信力,往往在其擅長的領域能夠一言九鼎,一呼百應。
當今社會發展很快,同時也留下很多疑問和領域需要探索和求知,在陌生領域探索做出貢獻的專家是這個社會的引路人和先行者,他們的工作應該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敬仰,就像英雄一樣,應該受到社會的廣泛認知和崇拜。哲人說過,一個沒有英雄的社會是沒有希望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在自己領域有卓越建樹的專家學者,是這個社會和國家的脊樑,應該受到英雄般的崇拜。
原來的專家,很清楚自己對公眾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每發表一個見解和意見,都經過了深思熟慮,慎之又慎,經過了仔細而翔實的調查研究,總是能切中時弊、擊中要害,讓公眾聽了之後茅塞頓開、心服口服,真有一種逢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慨。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由於金錢的催化和利誘,專家變成了「磚家「,教授變成了「叫獸」,這些所謂的專家,在網路上或電視上大放厥詞、胡說八道,嚴重打擊了公眾之前的專家崇拜,敗壞了那些真正搞學術研究專家的信譽和名聲,並且誤導公眾,擾亂社會風氣。
這種專家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他們胡說八道後,留下是思維混亂的聽眾,如果有什麼後果的話,沒人要求他們負責,也沒人追究他們的責任,換一個地方,照樣信口雌黃。
所謂的「磚家」是怎樣形成的呢?前些年曾有一個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是說民國時期,國家積貧積弱,還培養出了很多世界著名的科學家,現在中國強大了、富裕了,反而沒有培養出名震世界的專家學者,這不能不令人深思。在金錢至上的社會里,那些專心做學問的人在經濟壓力下或金錢誘惑下,丟掉了自己的初衷,轉身投到金錢的懷抱,在名利面前喪失了自我。這種人在嘗到了金錢的甜頭後,發現自己不用那麼辛苦鑽研學問,照樣名利雙收,和樂不為呢?按照這個思路走下去的人,久而久之,就修煉成了「磚家」。
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各領域的專家,好的見解和意見能夠造福一個行業,甚至影響後世,是一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福報,如果那些不負責任的專家學者,信口開河,不但對公眾形成誤導,有的還會誤人子弟,遺禍遺禍後代。
雖說所謂的「磚家」能夠蠱惑一時,但不能欺騙一世,上當上多了的人們逐漸看穿了他們的真實面目,即使他們搖唇鼓舌、說得天花亂墜,也沒多少人輕信他們了。」磚家「已經沒有了市場,社會呼喚真正的專家為他們解疑釋惑。
❹ 連闊如,連麗如的評書很好,為什麼名聲不如袁,單,劉,田四大家
大家公認的四大評書名家是袁闊成、單田芳、劉蘭芳、田連元,這已經是蓋棺定論的事實,而且他們四位的評書無論影響力還是藝術水準都配得上「四大」的地位。四位評書大家共同的特點一是作品多,二是各自的代表作影響力大、水平高、受眾范圍廣、聽眾人數多。
比如袁闊成先生的《三國演義》那絕對是評書藝術的泰山北斗,代表著評書藝術的最高水準。單田芳先生的《白眉大俠》影響了幾代人,是最受書迷推崇的評書;劉蘭芳先生的《楊家將》當年創造過萬人空巷的盛況;田連元先生則開創了電視評書的先河,他的《水滸傳》廣受書迷好評。
連闊如與連麗如父女二人同為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堪稱評書世家。他們父女倆之所以名氣沒有「四大評書名家」名氣那麼大是有很多原因的。連闊如老先生1903年出生,1971年就去世了,他離我們的時代實在太遠了。他說評書的那時候老百姓家裡別說是電視機就連收音機恐怕也很少有吧?
估計連老先生那時候只能在茶館里說書吧!看介紹他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在電台上說書,不過那個時候一般人家收音機也不一定有吧?因此宣傳方面肯定是遠遠不如四大名家,這導致了老百姓都不認識他也沒聽過他的作品。
四大名家中輩分最高年齡最大的袁闊成老先生是2015年仙逝的,袁先生在電台上說書的時候老百姓家裡都已經普及收音機了,所以他的《三國演義》能夠傳遍千家萬戶,隨著時間的推移袁老也經常在電視上說書,那影響力就更大了。單田芳、劉蘭芳、田連元三位老先生同樣是電台電視雙管齊下,這種宣傳力度和優勢是連闊如老先生所沒有的,所以連老先生遠不如四大名家名氣大也就不奇怪了。
從年齡上來說連麗如先生應該是和四大名家一個時代,既然一個時代為什麼她的名氣不如四大名家那麼大呢?我覺得主要是作品上的問題,也就是說缺乏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有影響力的代表作。
當然連先生說過《三國演義》但是袁闊成先生的《三國演義》已經是不可逾越的巔峰了,所以連先生的《三國》就顯得暗淡了;連麗如也說過《水滸傳》,但田連元先生的《水滸傳》已經珠玉在前,太深入人心了;連麗如先生也說過《三俠五義》,但這部評書恰恰是單田芳先生的拿手好戲。
所以感覺連麗如先生總是處於四面合圍沖不出去的狀態中,有點既生瑜何生亮的意思。當然,連麗如也有自己的代表作那就是《東漢演義》,不過這部評書影響力顯然還是弱了些,不夠驚艷。
總之,宣傳不夠,缺乏經典性的代表作是連氏父女名氣不如四大評書名家的主要原因!不知我分析得有無道理呢?值得一提的是連麗如先生的嗓音好像也是劣勢,聲音有點尖銳。
連闊如老爺子的評書是真好,收音機里聽過姚期扎偏槍贏岑鵬的片段,是那個時期泰斗似的人物,名聲不是袁單劉田可以比擬的。連麗如評書家傳的,東漢演義講的好,只是嗓音有些吃虧。再說那四位,劉蘭芳嗓音洪亮,改革開放後最早走入市場,官方給了較高的聲譽。袁闊成是評書大家,嗓音洪亮,評書底子厚,傳統現代都有,三國演義算得上第一人,水滸傳也有自己獨特的玩意。單老作品多,內容廣,聽眾認可度較好。田連元的評書上電視較早,收獲了一定知名度。連麗如接觸電視市場稍晚,加上嗓音有劣勢,沒有顯示出太過超強的實力,因此,有聽眾感覺名氣不如四人。圈內人可能不這么認為。
在60年代,評書大家袁闊成,連闊如,李薪荃。那時沒有現代媒體的助力,全憑自己付出,努力!評書講究一個噴口,那是把聲音努力送達最後排的聽眾。袁五爺是公認的大家。連大師,謝世的早,很多中年人都沒有印象。在文革過後,連麗如很早就在虎坊路的騾馬市,那裡有一片廢墟,搭起了帳篷,開啟了復興之路,那時,有劉田利的西河大鼓,有連麗如的評書,那是七十年代末。到了八十年代,在宣武區的萬壽西宮,單田芳在那裡撂地畫鍋,舉著扇子,要錢呢,嘴裡說著,老藝人了!對比一下,誰高誰低。???
沒怎麼聽過,好像聽過幾次東漢演義,感覺一般[靈光一閃][靈光一閃][打臉][打臉]可能我欣賞水平問題吧,女的劉蘭芳不錯,楊家將,岳飛傳,
袁多評,田精演,單能編,劉連入套。袁以評述典故多,田以描述動作多,單編書亂世梟雄,劉連多用死套。
連闊如的書相當好,但流傳的錄音太少,貌似只有兩三段,連麗如只得其形未得其神,說出來的書沒有勁!只賣老味兒而已,其占個「世」。袁闊成的書神形並茂,和連闊成的不相伯仲各有千秋,另外,袁大師得利於電台電視的推廣,故最受大家看好,其占個「帥」字!單田芳的書就是熱鬧,基本無內涵,老段子還湊活,新段子矛盾迭出,毫無邏輯,但其占個「多」字,什麼都說,什麼都編,所以知道的人很多!田連元得利於電視電台,說得也有意思,占個「趣」字。劉蘭芳得力於電台,就是岳飛傳,岳雷傳讓大家耳熟能詳,占個「傳」字。陳麗君說得兩遼王相當好,很有樂趣,占個「哏」字,其他的如張少佐,孫一,等等說得一般般,就不列舉了。當然,還有很多老人名家,但因傳播和方言等原因,受眾有限,所以知名度不高!
連麗如的《東漢演義》也很精彩,姚期、岑鵬、杜茂等英雄豪傑當時也都耳熟能詳,唯一的區別那時候聽的是半導體,媒體單一,傳播范圍有限而已。
答,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媒體導向和市場推廣。
例如,小嶽嶽改的五環之歌,現在家喻戶曉,人人會唱,而實際,改歌詞改得更好的民間高手數不勝數,但是因為沒有德雲社的舞台,沒有更好的展示推廣的機會,從而知名度影響力就不如小嶽嶽。
評書也是一樣,上世紀,東北風格的評書被媒體廣泛宣傳,尤其是單田芳和田連元的評書,而連先生的北京評書,因為沒有過多的宣傳推廣,而不被聽眾熟悉。
不過,連派評書與時俱進,現在的知名度還是在不斷提升中的。
連老爺子說的相當棒,當時是很厲害的!就是過世太早了!我今年64歲了,當年我爺爺父親總去書館聽,我小時候也聽過的[贊][贊][贊][贊][贊]
個人覺得連麗如說書不怎麼樣,我從九十年代初就開始聽書,這幾位的書都聽過,連麗如說書節奏慢,不生動所以不好聽。
❺ 年輕人越來越反感的「專家」,專業能力究竟如何
年輕人越來越反感的「專家」,專業能力究竟如何?
如今的許多年青人全是接納過高等職業教育的,所以說這種年青人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兒全是非常熟悉的,而這種道理誰都懂。而權威專家關注的全部受歡迎主題風格全是年青人不願去應對的,例如規定年青人盡快完婚,也有規定年青人生二胎生三胎,規定年青人去接納高等職業教育,這種都讓年青人感覺自身的人生道路不用這種所說的專業人士來開展指導。
❻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反感專家這是為什麼有人建議取消專家這一名號,你有什麼看法
現在的很多專家就知道亂說,沒有什麼水準的話張口就來。非常同意取消專家這一名號。
近些年來,我們在網路上,或者一些公眾媒體上,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是「磚家」這個字眼。忽如一夜秋風來,秋風掃落葉一般,昔日代表權威的專家,迅速跌落神壇,專家一詞在很多場合,都差不多變成了貶義詞,給人的感覺好像跟「智障」意思差不多了。
❼ 為什麼「專家」登場,別人下崗
致發帖朋友
朋友,看到你發的帖子,覺得你似乎憋著一口氣,好像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心裡十分委屈。一個人遇上高興事,說給別人聽,快樂就會增加一倍;遇上點鬧心事,說給別人聽,郁悶就會減少一半。要是拿到網上來傳給眾多網友聽,其輻射效應就更好了。
你說遞了帖子網上沒有發出來,這種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不能不讓人產生疑問。你說遭到「封殺」,我想是不是先從咱們自身查起?君子每日「三省吾身」,君子動口不動手,咱也學學君子。你看,有幾位網友說,他們也曾屢次遇到過類似的情況。與其瞎琢磨,不如認真查查網站有沒有關於刪帖的規定條文,咱是否違反了那些規定。先看看政治上有無反動言論?這一點,我想你不會吧,說實話,當今社會,除了別有用心,很少有人敢在網上明目張膽發布那種言論。一般干那個,都是見不得人,偷偷摸摸的。因為做這種事見不得陽光。這種人一旦公開露頭,必然是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再查查,是否說了哪些不合適的話,違反了民族、宗教政策,或是侵犯了他人權利?這一點也得查查,我想即便有這種情況,恐怕也是出於粗心或無知,不會是「惡意攻擊」。再查就是技術性的問題了:有沒有張冠李戴搞錯欄目發錯地方?有沒有在帖上出現非「公眾人物」即普通公民的姓名?即便公眾人物也有個認知度的問題,比如劉思齊,許多人就不知道她是毛岸英的妻子。孫中山的三孫女孫穗芳,在國外名氣大得很,在國內,知道她的人並不多。所以有時很難界定某某某算不算「公眾人物」。假如你拿身邊人說事,說著說著涉及他人姓名,這就犯了忌。再查,有沒有在帖中出現某個網站的地址?這也是網上忌諱的東西。不經許可使用普通公民姓名涉嫌侵犯姓名權,公布網址涉嫌為商家做廣告。我想朋友你一定讀過「知道回答原則」,我正是根據這個原則幫你分析。據我所知,雖然在注冊時,大家見過這些條文,點擊過「我同意」,但多半認為這是「官樣文章」,沒能下功夫細讀細想,往往一「點」而過,豈不知這就埋下了隱患。我認為,在網上哪些是你的權利,哪些是你的義務,應當知道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不能一知半解,模模糊糊。不少網友提醒你想想是否違反了「知道回答原則」,我覺得是很有道理的。
見了你的提問帖,我在生活網路起名欄目轉悠了好幾天,認真閱讀了數百個帖子,其中自然也包括朋友你的帖子。我想說,隔行如隔山哪,真的,要是不到這地方來,我還真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網路網上竟有這樣一番天地!當今起名市場行情看漲,網路這個起名欄目應運而生相當紅火,每天求名帖雪片似的飛來,不少人在帖子上註明「懇求」,甚至「跪求」。大多是孩兒的父母為自己的新生兒向網友求名,也有叔叔伯伯姑姑舅舅阿姨為自己的小侄兒小外甥求名的。場面非常感人。如今大家生活條件好了,吃的穿的不用愁了,誰不想取個好名伴終身呢!而外面一些掛牌的起名公司取名中心,起個名字開價可不菲呀。動不動就是幾十元、上百元!哪像這里,網上發個帖,烏泱泱就來了一片回帖,盛況空前!到這里來求名,給不給「懸賞分」無所謂,反正不花一分錢就能得到一大堆美名。從這點講,我們應當感謝網路網站的工作人員,是他們開設並日夜打理著這個網站,為求名與取名的朋友架起橋梁,構築了一個交流平台。他們幹了一樁積德行善的好事啊!
這里的帖子很有意思,發帖子的人有的是久戰沙場的老將,有的是初出茅廬的新兵。他們各抒己見,彼此之間默默遵守著互相尊重互相提攜的行規。這里沒有耍大牌的,也沒有拆牆腳的。有幾位高手,他們賽過電氣化部隊的起名機器。無論熟能生巧還是妙手偶得,有個名字就能復制出與之相關的一大堆文件資料,什麼性格愛好家庭健康事業婚姻前途命運應有盡有哇!所謂「一分鍾搞定」,就是說取名人一分鍾定終生,一分鍾就能把人生看個透,你說厲害不厲害?你說沒有久經磨練怎能辦得到?我很吃驚,也確實佩服得五體投地。我沒有理由不佩服,因為我不會,我做不到像他們那樣用極短的時間換回人家極大的滿足。這幾位忘我勞動的不辭辛苦的起名機器每天起數十至上百個名字而不求一丁點的回報,朋友你能做到嗎?我做不到,何止因為不會,會了我也做不到。成年累月,周而復始。這得具備何等的毅力和耐心?因此我認為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專家。
再有一類朋友,正如你在另一個帖子里說的「三字打天下」,是啊,這三個字具有時代氣息,男女老少皆相宜。你為什麼找不出來?平心而論,這三個字,的確比50年前的「康、順、強」「娜、珍、花」強多了,關鍵是求名者樂意接受。取名人好像省了點勁,但同樣換來了求名者的認可,這樣符合多快好省的事不也挺好嗎?
還有做廣告的:「測名、起名,看看專業的,真是開眼界啊! 朋友介紹的***網站免費測名,專業起名,質量都有保障!」
我想這種帖子要是落到別處,也許涉嫌為商家做廣告,而在起名欄則另當別論。這叫干什麼吆喝什麼,有什麼不對呀?
還有執著宣傳無神論的,那是一班最可愛的朋友。他們堅持說姓名只是人身一個符號,沒有任何神奇的力量,更不可能主宰人的命運。可惜他們跑錯地方搭錯車,就像綠色環保宣傳員猛地闖進「吸煙室」勸人戒煙。讓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尷尬得很。但無論怎麼講,這些唯物主義朋友的行為令我動容,肅然起敬。他們是好漢,是鬥士!
更有一位朋友發帖說「名字不要了,來搶分吧!」還真有人進去搶!開心哪!街上有哄搶散落鈔票的,這里有請人登堂入室搶分的。搶錢違法,搶分開心。涇渭分明,不可同日而語。我們不能不承認這位發帖的朋友是個天才,一不留心就為大夥製造出一幕喜劇,堪稱大師啊無與倫比!本來起名就是一場人生文字游戲,多點樂事多點笑聲助助興不好嗎?
說到這里,朋友我想問你一句:你在網上扮演的是哪類角色呢?我猜猜,機器?不對。你火候未到缺少那個耐力;「三字起家」,也不對,你沒有那份聰明和機靈;做廣告的,還是不對,你沒有那個依託和本錢;宣傳?不對不對,你少了一點執著和勇氣;喜劇?那就更不對了,你哪來的那份表演天才?既然都不是又都不像。那你是什麼你是誰呢?朋友,我猜你會說「我就是我!」這就對了,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用不著像誰學誰,自己過自己的日子,不也相安無事嗎?假如覺得這個地方不適合你,要麼你去改造它,要麼你就走開。一位網友說得好,我們應當讓自己高興起來,做自己想做的事。用不著背包袱。更不必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當今太平盛世,祥和社會。大家都在為建成和諧社會而努力奮斗。什麼是和諧?「和」,一口一禾,人人有飯吃。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哪朝哪代解決過眾多人口的吃飯問題?惟有中國共產黨。「諧」,一皆一言,大家都能說話。生活在個個有飯吃、人人能說話的今天,實在是咱們的福氣。「封殺」這樣的事情在國外有,你觸犯了某集團的利益,別說封殺你,就算雇個殺手把你滅了從人間蒸發了又咋的?咱們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絕不允許發生這樣的事。你是否意識到,從來沒有哪屆政府像今天咱們的政府這樣民主,這樣寬容。「無極」可以被惡搞,「姐姐」可以被熱炒。讓人講話,天塌不下來。你瞧,就在這個欄目,純屬搞笑的「搶分」帖子不是照發不誤嗎?這不正表明生活網路起名欄目編輯的寬宏大量嗎?但有一點我必須聲明:壓住不發,總得說明理由,是機器故障還是網路線路出了毛病,或者就是人為的原因。在同一個帖子上,不發等於人家沒投,不能用「你已經發過了」為口實就此剝奪了人家對這個帖子重發回帖的權利。即使發帖子的人真有過錯,改了還是好同志。不教而銖不是顯得有點霸道嗎?我想網站的同志是能夠覺察到這一點並在今後工作中加以改進的。天下之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網站理應為自己的網民多想想,多提供一點方便。莫搞家長作風,莫提霸王條款。網路故障是可以排除的,因為網路再先進再發達,還得由有頭腦的人來控制。大家都從自身出發,多作自我批評,這樣就會有更多共同的語言。朋友,不知你以為如何?
❽ 為什麼很多人一提到「專家」就破口大罵
專家,就是指在某個領域,某個專業上很有造詣的專業人士。
日常生活中有醫療專家,情感專家,美食專家等等。
現實中,有多少人因為假專家的某些話和推薦的某些葯物,耽擱了治療,更有甚者失去了生命,大家對專家是充滿了無奈和痛心。
因此,很多人一提到「專家」就破口大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