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為什麼現在越劇的唱腔不一樣了

為什麼現在越劇的唱腔不一樣了

發布時間: 2022-09-24 23:52:51

㈠ 早期越劇的唱腔怎麼和現在的不同

越劇中常用的主要腔調是[四工 調]、[尺調]、[弦下調];唱腔的基本板式是[中板],常用的還有[快板]、[慢中板]、[慢板]、[快板]、[快中板] 、[散板]、[連板]、[囂板]、[清板]等。
現在常用的越劇曲調主要有三大類。
第一類
是[四工腔](也稱[四工調])。通常,它是F調,胡琴定弦6-3,與京劇中[西皮]的定弦相同。它的特點 是單純、明快,有跳躍性,聽起來如潺潺流水在山澗流淌。其主要板式有[中板]和[慢中板]。目前,[四工腔]雖然 用得不多,但仍有著重要的地位,如《西廂記》中的「鬧簡」和「賴簡」兩場,[盤夫]中的一些唱段等。
第二類
是[尺調腔]。它是在[四工腔]的基礎上,吸收了京劇[二黃]的過門創造的。通常,它是G調,胡琴定弦5 -2。它的特點是:旋律下行,節奏舒展,風格委婉細膩、柔和深沉,有較大的可塑性和濃郁的抒情性,適合於表達 復雜。的內心活動和悲傷、纏綿、沉思、憂慮的情緒,因而在塑造人物音樂形象時有多種功能,更有戲劇性。[尺調 腔]的板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慢板]。它用一板三眼,是慢速的四拍子,顯得格外委婉、細膩、優美,長於抒發深沉、哀傷的感情。如 《樓台會》中的「十相思」唱段,用的就是尺調慢板。
二是[中板]。這是[尺調腔]的基本板式,是中速的四拍子,用於抒情和敘事。樂段結束時,尾腔常作延伸,使 人有段落感。它在越劇中運用最多。如《祥林嫂》中賀老六成親時唱的一段,就是尺調中板。
三是[慢中板]。它介於[中板]和[慢板]之間,多用於表演思索和郁悶的情懷。如《柳毅傳書》中的「湖邊惜別 」,用的就是這一板式。
四是[快中板]。它的速度較[中板]略快,唱腔和「過門」的旋律相應地簡化,多用於表演激烈、緊迫氣氛的情 緒。如《打金枝》中「今日是汾陽王壽誕期」,用的就是[快中板]。
五是[連板]。速度比[快中板]更快,用二拍子,旋律簡單,節奏緊湊,多用於表達緊張、焦急的情緒。如《玉 蜻蜓》中「認子」,唱的就是連板。
六是[快板]。速度最快,用一拍子,又稱一字板。旋律更單純,接近自然口語,換氣用半拍休止,多用於斥責 、辯論的場合。
七是[囂板]。它類似京劇中的[搖板],緊拉散唱,伴奏用一拍,唱腔速度和節奏比較自由,適合於表演奔放的 感情、強烈的內心活動和呼號。它常與[快板]一起使用。
八是[散板]。它[囂板]相似,也是速度、節奏自由的板式,不同的是伴奏也是散的,不是緊拉散唱,而是散拉 散唱。
九是[流水板]。它吸收紹興大班的板式,突破了越劇曲調板起板落、塊塊方整的格局。伴奏是一拍子,唱腔基 本是二拍子,有流動感,常用於表達躊躇不安的情緒。
十是[二凡]。它也吸收於紹興大班,是二拍子,中速,唱腔比較自由,風格古樸,常用悠揚的拖腔。
第三類是[弦下腔]。它在[尺調腔]的基礎上,借鑒京劇[反二黃]手法,吸收越劇早期[六字調]的因素發展而來 。屬於D調,胡琴定弦1-5。[弦下腔]是[尺調腔]的反調,適於表演悲憤激越的情緒,劇中人物最哀傷時往往用[弦 下腔]。如[梁祝]中的「山伯臨終」,《祥林嫂》中「風滿天、雪滿地」,《紅樓夢》中的「寶玉哭靈」等。[弦下腔]的板式與[尺調腔]一樣齊全,表演能力非常強。
除上述三類調腔之外,越劇里還有[C調腔]。屬於C調,胡琴定弦2-6,是[四工腔]的反調,在[六字調]的基礎 上吸收京劇[反西皮]的因素發展而來。它在男女合演中,男演員演唱的比較多。

㈡ 早期越劇怎麼和現在的越劇有很大的不同

最開始是男演員。男班的叫小歌班,又稱的篤班,很簡略,唱腔是純粹的嵊州方言。有名的有白玉梅,支維永等,唱片有的,很少。
後來施銀花開創四宮調,女班盛行,男班衰弱,稱為紹興女子文戲,有名的演員有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就是三花一娟),屠杏花,馬樟花,李艷芳,支蘭芳,竺素娥等等,後起之秀有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傅全香等等。開始融入一些上海方言。
1942年越劇改革,袁雪芬開創尺調,范瑞娟開創弦下調,尹桂芳開辟女小生的演戲新路。。。。。開始流派紛呈,又多了些海派發音。
50年代後期政治因素,開始演現代戲,很多咬字普通話化。比如「書」「主」。而青年演員更是越來越普通話化了

㈢ 越劇唱腔的特點

男唱腔:
畢派:聽得不多,感覺不出來,男唱腔
范派:很多人都是唱范派的,唱腔醇厚舒展,聽得最多,男性陽剛,較多武戲,紹興小百花吳鳳花,很厲害,大師風范渾然天成
陸派:好像唱的多是窮書生,較為明亮
徐派:老男,唱腔高亮,悲壯,大起大落,很好認得。哭祖廟
尹派:奶油小生,也是N多名人,瀟灑雋永,溫柔的男人。蕭雅,茅威濤,趙志剛(按喜歡順序排列)
張派:老生,聲情並茂,只是俺聽得太少了

女唱腔:
袁派:越劇源頭,委婉纏綿,聲音質朴,感情真摯,一般無高音。西廂-琴心,很好聽。唱袁派也不少
傅派:花旦組人最多就是傅派了,很多俺喜歡的角,陳飛,何英,董鑒鴻,顏佳等等。俺以為所謂花旦就是傅派這樣的唱腔。表演入情,唱腔華麗而婉轉,唱的多是女主角。
金派:較少聽。剛柔並濟,較多青衣
呂派:又是一個大派(門人較多),很多人都是范呂不分,唱腔比較同范派吧,不過外在形式上呂派多是剛烈女性角色,也是走的高腔一路,不同於袁派的女角。紹興小百花很多范呂並學的。
戚派:很有特色,就像前面的徐派一樣好認,戚派唱的多是悲戚,俺總是想到李清照的「凄凄慘慘戚戚"一句。剛開始聽越劇那會,不怎麼喜歡聽,現在覺得挺有味的,聽慣了尹派小生傅派袁派花旦,不妨聽聽戚派的,感覺絕對不一樣。總一特點"悲"
王派:這個派好像人不多也不少。也多是唱女主角的。情深意切,令人喜歡。

㈣ 崑曲與越劇相比有什麼不同之處

引言:昆劇和越劇都是我國歷史的文化瑰寶,昆劇是我國存在歷史最悠久的劇種之一,越劇是我國的第二大劇種。崑曲和京劇相似點比較多,甚至有著京昆不分家的說法,但是昆劇和越劇的不同點卻很多,幾乎沒有被混淆的可能。

一、發源地不同

我國的崑曲主要發源於江蘇的崑山一帶,而越劇則源於浙江嵊州,盛於上海。崑曲除了在許多南方地區有聽眾外,在北京也同樣很受歡迎。崑曲較為知名的院團有蘇昆(蘇州),省昆(南京)和北昆(北京)。而越劇火的院團相對比較少,如浙江小百花,上海越劇院等。可以根據這些高水平的院團分布的位置就能知道這兩種曲劇主要影響的區域。

崑曲和越劇二者都是我國傳統的文化藝術,是戲曲藝術的珍品。現在不僅僅在老年人之間受歡迎,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肯接受這些藝術形式,讓人感到欣慰。

㈤ 越劇的唱腔

畢派:畢派由畢春芳創立。畢春芳擅長演喜劇,她發聲清脆且富有彈性,音域較寬,善於唱法的變化來塑造人物形象,她吸收了范派和尹派的唱腔精華,袁派的表演技巧,融匯貫通自成一格。
范派:范派由范瑞娟創立。范瑞娟戲路較寬,她的嗓音實、聲宏亮、中氣足、音域寬、演唱追求剛勁的男性美。她是[弦下腔]的創始人之一。范派的特點是樸素大方,咬字堅實,旋律起伏多變,帶男性氣質,陽剛之美。
傅派:傅派由傅全香創立。其主要特點是唱腔俏麗多變,跌宕婉轉,富有表現力,表演充沛,細膩有神,有感人以形、動之以情的魅力。傅派是越劇花旦唱腔中的重要流派。
金派:金派由金采鳳創立。金采鳳師承袁雪芬,並吸收施銀花、范瑞娟、傅全香各家精華,高雅得體。她擅演大家閨秀,唱腔婉轉回盪,吐字清晰,運氣自然、富於韻味。
陸派:陸派由陸錦花創立。她擅長扮演儒生、窮生、巾生。他的演唱不尚華麗、不喜雕琢、朴實清麗、自然流暢。
呂派:呂派由呂瑞英創立。她的唱腔在質朴細膩、委婉深沉的袁派基礎上,增加了其絢麗多彩、雍容花俏的唱腔。她的唱腔樂感強,有越劇界「抒情女高音」的美譽。
戚派:戚派由戚雅仙創立。戚派的特點是感情真摯濃厚,曲調朴實,花腔不多,但組織嚴密,節奏鮮明,音型簡練並經變化反復出現,形成給人印象深刻的特徵。
王派:王派由王文娟創立。她以善於表演人物神態、傳達內心感情著稱。王文娟博採眾長,追求創新,逐步形成了自然流暢、平易質朴、情意真切的風格。
徐派:徐派又徐玉蘭創立。她吸收了紹劇粗獷悲壯的特點,京劇剛健、堅實的技巧,又融合了越劇早期小生唱腔中朴實、淳厚的因素,形成了自己華彩俊逸,灑脫流暢,奔放高亢,感情熾熱,曲調大起大落,跌宕明顯的特點。
尹派:尹派又尹桂芳創立。她的表演朴實而不呆板,聰穎但不輕佻,瀟灑而不漂浮,吐字清晰而別有風味。尹派的特點深沉雋永,纏綿柔和。
張派:張派由張雲霞創立。其唱腔的主要特點是:曲調細膩婉轉,深情意濃;音色柔和甜潤,韻味足。
袁派:袁派由袁雪芬創立。在越劇唱腔藝術發展史上,袁雪芬是個重要的代表人物。1943年,她與琴師周寶才合作創造了[尺調腔],把越劇唱腔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越劇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調腔]基礎上發展並豐富起來的。袁雪芬創立的「袁派」對越劇旦角唱腔的發展、提高和里派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袁派唱腔的風格是質朴平易,委婉細膩,深沉含蓄,韻味醇厚。

㈥ 為什麼越劇流派有那麼多各流派之間有什麼不同

引言:越劇包括了許多藝術因素,比如做、念、唱和劇目等,深受許多人的喜愛。它包括了許多流派,因為手法技巧和獨特唱腔風格的緣故形成了不同的體系,藝術成就也是相當高的。越劇的唱腔豐富,生命力強,表演范圍也特別廣。

在中國眾多的戲曲當中,越劇是非常年輕的劇種,至今也不過才100多年的歷史,不僅深受許多老人的喜愛,就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青睞於它,流派眾多,可以滿足不同人的口味。

㈦ 簡要介紹越劇的唱腔特點

男唱腔:
畢派:聽得不多,感覺不出來,男唱腔
范派:很多人都是唱范派的,唱腔醇厚舒展,聽得最多,男性陽剛,較多武戲,紹興小百花吳鳳花,很厲害,大師風范渾然天成
陸派:好像唱的多是窮書生,較為明亮
徐派:老男,唱腔高亮,悲壯,大起大落,很好認得。哭祖廟
尹派:奶油小生,也是n多名人,瀟灑雋永,溫柔的男人。蕭雅,茅威濤,趙志剛(按喜歡順序排列)
張派:老生,聲情並茂,只是俺聽得太少了
女唱腔:
袁派:越劇源頭,委婉纏綿,聲音質朴,感情真摯,一般無高音。西廂-琴心,很好聽。唱袁派也不少
傅派:花旦組人最多就是傅派了,很多俺喜歡的角,陳飛,何英,董鑒鴻,顏佳等等。俺以為所謂花旦就是傅派這樣的唱腔。表演入情,唱腔華麗而婉轉,唱的多是女主角。
金派:較少聽。剛柔並濟,較多青衣
呂派:又是一個大派(門人較多),很多人都是范呂不分,唱腔比較同范派吧,不過外在形式上呂派多是剛烈女性角色,也是走的高腔一路,不同於袁派的女角。紹興小百花很多范呂並學的。
戚派:很有特色,就像前面的徐派一樣好認,戚派唱的多是悲戚,俺總是想到李清照的「凄凄慘慘戚戚"一句。剛開始聽越劇那會,不怎麼喜歡聽,現在覺得挺有味的,聽慣了尹派小生傅派袁派花旦,不妨聽聽戚派的,感覺絕對不一樣。總一特點"悲"
王派:這個派好像人不多也不少。也多是唱女主角的。情深意切,令人喜歡。

㈧ 當前越劇的發展存在哪些問題

沒有好的劇本和創作思路,中青年演員接班不是特別流暢,中年演員相對年齡不斷增長,藝術更加成熟,但免不了隨著年齡增長唱腔逐漸退化,而青年演員又相對缺乏鍛煉機會或很少,因此,表演比較稚嫩。另外由於文化素養和現代元素的沖擊,戲迷數量也在減少,而與此同時,許多演員提倡所謂革新,許多人很成功,但更多的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所以不成功的也很多。票價也是阻礙演員和觀眾的主要障礙,稀少的演出,高昂的票價,華麗的演出,使得越劇進入了貴族或者說是上層人的消費生活中,而對於一些偏遠的地區或者說是平凡的百姓想要經常看越劇基本上不可能。

㈨ 越劇唱腔的流派特點

在長期藝術實踐和藝術競賽中,許多著名越劇演員的唱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眾多流派。如「袁派」柔婉細膩,「尹派」輾轉纏綿,「范派」醇厚質朴,「傅派」俏麗圓美,「徐派」高亢灑脫,「戚派」樸素流暢,「陸派」婉約柔和......真可謂色彩繽紛,姿態各異。

越劇唱腔屬於板式變化體音樂。越劇唱詞最見的句式有七字句、帶冠七字句、十字句;常用的主要腔調是[四工調]、[尺調]、[弦下調];唱腔的基本板式是[中板],常用的還有[快板]、[慢中板]、[慢板]、[快板]、[快中板]、[散板]、[連板]、[囂板]、[清板]等。

一、七字句:

七字句的排列格式有兩種。一種按照「二、二、三」順序排列。如「我家有個小九妹,聰明伶俐人敬佩,描龍綉鳳稱能手,琴棋書畫件件會。」另一種是按照「三、二、二」順序排列的。如「碧波潭微波盪漾,桂花金黃影橫窗,空對此一輪明月,怎奈我百轉愁腸。」

二、帶冠七字句:

帶冠七字句是劇情需要,在七字句前面加三個字。如:「想當年,疏籬斜陽碧草萋,與妹妹,慈母膝前笑相嬉」。這種句式一般都混合在七字句中,單獨成一唱段不多見。

三、十字句:

十字句的排列格式也有兩種。一種是按照「三四三」順序排列的。這與帶冠七字句相似。如:「該講些仕途經濟好學問」;「學會些處世做人真本領」;「正應該百尺竿頭求上進」;「何必與優伶為伍擲光陰」。另一種格式是「繞綠堤,拂柳絲,穿過花徑」;「聽何處,哀怨笛,風送聲聲?」;「人說道,大觀園,四季如春」;「我眼中,卻只是,一座空城」。

唱詞是為內容服務的。當原有的句式不能充分反映劇情時,越劇的唱句還採用六字句、九字句甚至更自由、更靈活的句式。同時,越劇唱句節奏感鮮明,唱起來琅琅上口,聽起來很有味道,比較講究韻律。所謂韻律,就是上下句的下句要押韻。在一段唱詞中,偶句的末一個字以同一韻腳貫穿。在一段唱詞中,偶句的末一個字以同一韻腳貫穿。如《送鳳冠》里的陸氏勸李秀英媳婦的唱段,就是以「肉」、「和」、「婆」、「錯」、「火」、「做」、「果」等字押韻。

四、曲調和板式:

現在常用的越劇曲調主要有三大類。

第一類是[四工腔](也稱[四工調])。通常,它是F調,胡琴定弦6-3,與京劇中[西皮]的定弦相同。它的特點是單純、明快,有跳躍性,聽起來如潺潺流水在山澗流淌。其主要板式有[中板]和[慢中板]。目前,[四工腔]雖然用得不多,但仍有著重要的地位,如《西廂記》中的「鬧簡」和「賴簡」兩場,[盤夫]中的一些唱段等。

第二類是[尺調腔]。它是在[四工腔]的基礎上,吸收了京劇[二黃]的過門創造的。通常,它是G調,胡琴定弦5-2。它的特點是:旋律下行,節奏舒展,風格委婉細膩、柔和深沉,有較大的可塑性和濃郁的抒情性,適合於表達復雜的內心活動和悲傷、纏綿、沉思、憂慮的情緒,因而在塑造人物音樂形象時有多種功能,更有戲劇性。[尺調腔]的板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慢板]。它用一板三眼,是慢速的四拍子,顯得格外委婉、細膩、優美,長於抒發深沉、哀傷的感情。如《樓台會》中的「十相思」唱段,用的就是尺調慢板。

二是[中板]。這是[尺調腔]的基本板式,是中速的四拍子,用於抒情和敘事。樂段結束時,尾腔常作延伸,使人有段落感。它在越劇中運用最多。如《祥林嫂》中賀老六成親時唱的一段,就是尺調中板。

三是[慢中板]。它介於[中板]和[慢板]之間,多用於表演思索和郁悶的情懷。如《柳毅傳書》中的「湖邊惜別」,用的就是這一板式。

四是[快中板]。它的速度較[中板]略快,唱腔和「過門」的旋律相應地簡化,多用於表演激烈、緊迫氣氛的情緒。如《打金枝》中「今日是汾陽王壽誕期」,用的就是[快中板]。

五是[連板]:速度比[快中板]更快,用二拍子,旋律簡單,節奏緊湊,多用於表達緊張、焦急的情緒。如《玉蜻蜓》中「認子」,唱的就是連板。

六是[快板]:速度最快,用一拍子,又稱一字板。旋律更單純,接近自然口語,換氣用半拍休止,多用於斥責、辯論的場合。

七是[囂板]:它類似京劇中的[搖板],緊拉散唱,伴奏用一拍,唱腔速度和節奏比較自由,適合於表演奔放的感情、強烈的內心活動和呼號。它常與[快板]一起使用。

八是[散板]:它[囂板]相似,也是速度、節奏自由的板式,不同的是伴奏也是散的,不是緊拉散唱,而是散拉散唱。

九是[流水板]:它吸收紹興大班的板式,突破了越劇曲調板起板落、塊塊方整的格局。伴奏是一拍子,唱腔基本是二拍子,有流動感,常用於表達躊躇不安的情緒。

十是[二凡]:它也吸收於紹興大班,是二拍子,中速,唱腔比較自由,風格古樸,常用悠揚的拖腔。

第三類是[弦下腔]。它在[尺調腔]的基礎上,借鑒京劇[反二黃]手法,吸收越劇早期[六字調]的因素發展而來。屬於D調,胡琴定弦1-5。[弦下腔]是[尺調腔]的反調,適於表演悲憤激越的情緒,劇中人物最哀傷時往往用[弦下腔]。如[梁祝]中的「山伯臨終」,《祥林嫂》中「風滿天、雪滿地」,《紅樓夢》中的「寶玉哭靈」等。[弦下腔]的板式與[尺調腔]一樣齊全,表演能力非常強。

除上述三類調腔之外,越劇里還有[C調腔]。屬於C調,胡琴定弦2-6,是[四工腔]的反調,在[六字調]的基礎上吸收京劇[反西皮]的因素發展而來。它在男女合演中,男演員演唱的比較多。

越劇知識普及

越劇的`十三大流派

越劇流派包括劇目、唱、念、做等各種藝術因素,集中體現在所塑造的典型藝術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獨創性最強,特點最突出,影響也最大,因此人們稱之為流派唱腔。越劇的流派唱腔由曲調和唱法兩大部分組成,在曲調的組織上,各派通過旋律、節奏以及板眼的變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風格,在演唱方法上則通過發聲、音色以及潤腔裝飾的變化形成不同的韻味美。

王派——是王文娟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王派唱腔很注重音調節奏與語勢感情的結合。王文娟的唱腔平易朴實,自然流暢,韻味濃郁。在表演上,王文娟素有「性格演員」之稱,其唱腔也情真意切,運腔平緩委婉而且深藏著一種內在的力量。王文娟的中低音區音色渾厚柔美,在唱段的重點唱句中,則運用高音以突出唱段的高潮,從而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王文娟的甩腔極具特色,句幅較長,委婉曲折,情深意長。《孟麗君·游上林》是著名的王派唱段,風流皇帝察覺出孟麗君可能是女性,借邀她同游上林步步進逼。女扮男裝的孟麗君則處處留神巧與周旋。王派優秀傳人有孟莉英、錢愛玉、周雲娟、舒錦霞、單仰萍、洪瑛、李敏等。

袁派——是袁雪芬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袁派唱腔的特點是質朴平易,委婉細膩,深沉含蓄,韻味醇厚。袁派十分講究重點唱句的演唱,擅用噴口、氣口、加虛詞以及強音、頓音等技巧進行特殊處理,造成演唱上的高潮。袁派的甩腔也常通過句幅的擴充、節奏的頓挫、調式的交替、結構的變化,使旋律迂迴曲折,回味無窮。如《白蛇傳·斷橋》中的"到如今,鳳泊鸞飄兩地怨"的甩腔,通過句頭、句幅的樂匯擴充,顯得柔婉悠長。袁派優秀傳人有戚雅仙、張雲霞、李沛婕、陳慧迪、徐瓊、徐曉飛等。

范派——是范瑞娟創立的越劇小生流派。范派唱腔音域寬,旋律起伏大,長句多,擅長運用抒情性較強的[慢板]揭示各種人物的情感,曲調顯得華彩而有氣派;起腔小腔和甩腔更具特色,往往通過對唱句尾音的裝飾加花,或把伴奏的過門作為唱腔延伸的手法,使唱腔更深情纏綿。在唱腔中不通過過門,直接轉調的特殊藝術手法,是范派的又一特色。范派[弦下調]旋律性強,曲調抒情悠長,作為[弦下腔]的首創者,范瑞娟不斷創新,拓展這一曲調功能。如《寶蓮燈·對月思家》這段[弦下腔],則吸收了[四工腔]明朗流暢的因素使其顯得明快而歡暢,且富有喜劇色彩,加上唱詞是長短句格式,在節奏上又作了多種變化,音樂節奏顯得更加活躍。范派優秀傳人有丁賽君、陳琦、史濟華、邵文娟、史濟華等。

尹派——是尹桂芳創立的越劇小生流派。尹派的特點是委婉纏綿,灑脫深沉,純朴雋永,清新舒展,是一種典型的以柔為主、柔中寓剛的風格。尹派的慢板優美舒展,尤其擅用大段敘述性「清板」細致刻劃人物感情;創腔時調動多種藝術手段,如起腔的安排、插句的運用、板式的轉換、甩腔的變化等等,使整段唱層次分明。尹派的起腔有鮮明特色。它起音較低,音調親切自然,在不同劇目中根據不同人物的具體感情,變化多端。如《山河戀·送信》中的「妹妹啊」,音調親切婉轉,充滿深情柔意,真切表達了對心上人的愛慕之情。尹桂芳在塑造不同人物的音樂形象時,廣泛吸收兄弟劇種的營養,豐富自己。在《何文秀》的「哭牌算命」一場中,唱腔以[四工腔]為基礎,吸收借鑒了杭劇[武林調]和蘇州彈詞的因素,創造了新穎的[算命調]。這種曲調說唱結合,節奏靈活,幽默詼諧,聲聲入耳。尹派優秀傳人有:筱桂芳、尹瑞芳、邢桂芬、尹小芳、陳書君等。

傅派——是傅全香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傅派的唱腔極具特色,尤其是她的甩腔,吸收了京劇長拖腔的特點,迂迴曲折,為突出總結性唱段和渲染人物情感,常用句幅擴展、節奏頓挫、調式交替等手段,形成句幅特別長,又變化多的甩腔。《梁祝·樓台會》中,「記得草橋兩結拜」這一段唱的甩腔「馬家勢大親難退」「勢」字以重音演唱,又運用六度下滑音的運氣,唱完「大」字,戛然停頓,「親難退」三個字上加花擴展,在「親、難」上用兩個短促的小氣口,抑揚頓挫,表現了英台難以言狀的悲痛和憤恨,這都是傅派典型的甩腔。傅全香嗓音條件好,音域寬,音色甜亮,素有「金嗓子」之稱。她演唱的時候真假聲結合,強調聲音的位置和共鳴,中低音委婉柔美,高音區峭拔明亮,高低音銜接很自然,這樣就形成傅派唱腔與眾不同的特點。傅派優秀傳人有:薛鶯、張金月、洪芬飛等。

徐派——是徐玉蘭創立的越劇小生流派。徐玉蘭唱腔的特點是高亢激昂,熱情奔放,剛柔並蓄,華彩跌宕。徐玉蘭的常用樂匯豐富,並始終以各種形態反復貫串於唱腔中,因此特徵音調鮮明。特別是起腔、甩腔旋律華彩,節奏多變,如《紅樓夢·金玉良緣》的起腔「今天是從古到今、天上人間、第一件稱心滿意的事啊」,音調自低到高,層層上揚,在「事」字上跳至最高音,然後快速下行,整句唱音域寬至13度,淋漓盡致地宣洩了人物當時的感情。徐派優秀傳人有:金美芳、劉麗華、湯麗芳、劉覺、汪秀月等。

戚派——是戚雅仙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戚雅仙的唱腔朴實流暢,深沉含蓄。她的音域並不寬,但根據自己音色醇厚的特長,充分發揮中低音區的唱腔旋律,呈現出獨特的風格。戚雅仙的唱腔不僅擅長表現悲劇情緒,也能創造出歡快、明朗的唱腔。戚派唱腔的另一特點,是在平穩的旋律中常出現下行小六度的跳進音調,或六度下滑音潤腔,以加強語調,渲染悲憤、哀怨、激動的情緒。尤其是[清板]起落分明,善於根據唱詞語調和人物感情在唱腔音調、節奏處理、潤腔唱法上巧妙進行多種細微變化,寓華彩於樸素,藏變化於平淡。戚派唱腔善於通過特徵音調的變化發展,賦予傳統老戲特殊的色彩,比如《梁祝》和《白蛇傳》是越劇的骨子老戲,大部分越劇演員都會唱,但戚派唱這兩出戲由於特徵音調貫穿其中既充分抒發了人物的感情,有展現出了獨特的藝術個性色彩。戚派優秀傳人有:周雅琴、朱祝芬、王杭娟、鄒紅等。

陸派——是陸錦花創立的越劇小生流派。陸錦花最擅演窮生戲,演「鞋皮生」和「破巾生」堪稱一絕。她表演瀟灑儒雅,含蓄大方,動作簡練傳神;她的嗓音清亮,音質純凈,音調朴實流暢,行腔鬆弛舒展,尤其講究吐字清爽,聲聲送聽,聽她的唱猶如一股清泉潺潺流入人的心田,清新柔美,耐人尋味。陸錦花的唱腔由於是在馬樟花唱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她演唱[尺調腔]時仍保留著不少[四工腔]的因素,因此聽起來別有風味。陸錦花的唱腔有鮮明特色,但她不是僅僅從形式、技巧上著眼,而是始終把塑造人物放在中心位置。行腔、潤腔都是為了深刻揭示人物內心世界。陸派優秀傳人有曹銀銻、陳文治、夏賽麗、黃慧、廖琪瑛、許傑、裘巧芳、張宇峰、徐標新等。

畢派——是畢春芳創立的越劇小生流派。畢春芳唱腔明朗豪放,流暢自如,具有粗獷的男性特點。她的嗓音脆亮,音域較寬,底氣充足,唱腔中常出現一種切分符點音型,因此行腔稜角分明,音調富有彈性。她咬字有力,字音清晰,並強調重音處理。畢春芳在創腔時,根據塑造人物需要常吸收越劇其他流派、行當和兄弟劇種的音調融化在自己的唱腔中,使唱腔生動活潑,富有新意。如《三笑·點秋香》中的起腔「秋香姐姐呀」,吸收的是傳統名劇《盤夫》中旦角嚴蘭貞的起腔「官人啊」的音調略加變化,使唐伯虎瀟灑飄逸的形象更為鮮明。畢派優秀傳人有:楊文蔚、丁蓮芳、董蓓芬、丁蓮芳、畢繼芳、徐寧生、楊童華、張鎮英等。

張派——是張雲霞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張雲霞在表演和唱腔中非常注重刻劃人物不同的個性,比如在《游龍飛鳳》她一人飾演兩個角色,她們是面貌相像而性格迥異的年輕女性,一個是官宦小姐范楚楚,愛慕虛榮,李代桃僵。一個是農村少女劉菁菁,不貪圖榮華富貴,不畏懼權勢;區別非常鮮明。張雲霞的唱腔中行腔變化豐富,真假音結合運用自如,吐字清晰,在《李翠英告狀》中訴狀一段唱,她根據人物感情的發展,用[尺調腔·慢清板]、[慢中板]、[中板]、[急快板]等不同速度的板式,生動細致地表達了人物感情的層次。張雲霞擅演花旦,也擅演青衣、刀馬旦、閨門旦,對同一行當的不同人物,她根據各自的性格賦予不同的音樂形象。張派優秀傳人有:薛桂珍、袁小雲、何賽飛等。

呂派——是呂瑞英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呂派唱腔在繼承袁派委婉典雅、細膩雋永的風格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活潑嬌美、昂揚明亮的旋律色彩。呂派唱腔曲調活躍多變,擅長在中高音區運用俏麗的小腔,較多採用大幅度的音程跳動使唱腔旋律華彩,富有活力。在呂派唱腔的音調中常出現4音和7音兩個偏音,由此又促使了唱腔中頻繁的宮徵調式轉換;板式運用也靈活多變,根據人物情緒變化,通過速度快慢、節奏松緊,使旋律色彩豐富,對比鮮明,富於層次,具有新鮮感。在潤腔方法上,常用各種裝飾音和切分音型細致傳達人物內心活動。呂瑞英創腔時,根據內容需要,善於向兄弟劇種橫向借鑒,豐富自己的音樂語匯。呂派優秀傳人有:吳素英、孫智君、趙海英等。

金派——是金采風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金采風的唱腔婉轉秀麗,剛柔相濟。她的嗓音明亮,行腔自然流暢,質朴中展風采,秀婉中顯稜角,柔中寓剛,端莊大方;咬字清楚,特別講究念白的抑揚頓挫,具有音樂性。金采風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按照自己對角色的體驗和理解,不斷對唱腔進行新的探索和創造,尤其是對傳統的[四工腔],在音調板式、潤腔處理等方面加以豐富發展,使其煥發出新的光彩。金采風的唱腔結構嚴謹,善於用不同板式和節奏、音調潤腔的處理,細致揭示人物感情深處的波瀾,表演動作和唱腔音樂緊緊相扣。金派優秀傳人有:謝群英、黃美菊、裘錦媛、樊婷婷、樊建萍、張杭英、陳莉萍、史燕彬等。

張派——由張桂鳳創立。張桂鳳組織唱腔的能力很強,能根據人物感情變化靈活運用各種曲調、板式,使唱腔富有新意。如《凄涼遼宮月》第六場中道宗猜疑皇後時唱的「一石投水激波濤」這段[弦下腔],以尺調式、正調式、北調式、自由式的[弦下腔]混合組成,旋律豐富,節奏多變,唱腔深沉、粗獷,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運腔又十分細膩。《李娃傳》中的「訓子」吸收了紹劇的音調,充分表現出人物激憤的情緒。張桂鳳創腔時善於根據塑造不同行當、不同個性的人物的需要,採取不拘一格、移花接木的方法選擇和運用不同的音樂素材。;《祥林嫂》中衛癩子的「東南西北全走遍」這段唱,根據人物不務正業、四處游晃的特點,繼承運用了越劇早期的[平板]唱腔。這樣做既突出了人物的個性,又使唱腔富有地方色彩。張派優秀傳人有:王金萍、張國華、孫偉娟、吳群、蔡燕等。

熱點內容
頭發自帶紅棕顏色是為什麼 發布:2025-08-08 17:37:52 瀏覽:306
為什麼人家生的孩子那麼聰明 發布:2025-08-08 17:26:33 瀏覽:878
汽油慢充為什麼那麼便宜 發布:2025-08-08 17:24:37 瀏覽:671
為什麼小米息屏會斷網 發布:2025-08-08 17:24:03 瀏覽:579
沙發海綿為什麼有顏色 發布:2025-08-08 17:14:48 瀏覽:602
為什麼有些人買東西喜歡討價還價 發布:2025-08-08 17:12:25 瀏覽:867
手機玩大型游戲為什麼會發燙 發布:2025-08-08 16:56:31 瀏覽:250
老人機為什麼不能上微信了 發布:2025-08-08 16:56:19 瀏覽:478
刺激戰場為什麼有微信登錄不上 發布:2025-08-08 16:53:38 瀏覽:585
電腦刪除病毒文件為什麼刪不掉 發布:2025-08-08 16:47:48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