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的英語為什麼還不好學
Ⅰ 為什麼英語學了十幾年還不會這個問題是關鍵
寫這篇文章的靈感來自今天李笑來老師發在公眾號的文章」英語和你真有錨關系『,裡面這幾段話非常好玩:
「高考英語詞彙大綱,大約 3600 個詞彙。我們被要求多長時間學會這些詞呢?不算小學、也不算學齡前,只算初中高中,那麼就是 6 年。相當於每年學 600 個詞。一年多少天呢? 365 天。也就是說 ⋯⋯****要是每天背****2****個單詞,那每年還可以有****65****個休息日****⋯⋯
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啊?**
翻譯過來,就是:學外語很難的!你很笨的!就你這德行,一天能背下兩個單詞就好不錯了!**
不知不覺之間,我們信了。我們徹底信了,甚至,連它都成了信念之後還不相信自己已經信了。**
知道自己為什麼學不好英語了吧?你都把自己 「 錨定 」 成弱智了,怎麼還能指望自己學好呢」**「
不由得想起我們可愛的學渣們,真不是你們不好好學(雖然這個原因也得承認),而是思維設定,錨的設定出了問題。這個錨可能是原來的,也可能是別人的,自己強行拉過來,總之都不好使,我們先來看自己設定的錨:
1.自卑狀態:學英語怎麼就那麼難!
既然是學渣了,可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這起碼12年時間裡面是沒有好好學過英語,都只是上課和考試的被動接受而已,因為成績不理想,沒有正反饋,只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務,所以一直以來給了自己極大的心理暗示:英語很難學好的。有一半學員在加我好友後的第一句話就是:「我英語很差「,和別人聊天的時候第一句話是My English is poor, 這也是讓老外非常疑惑點,明明說著一口不錯英語為啥這么否定自己?
但事實真的如此么?大概90%都嚴重低估了自己的實際水平,主觀描述之差就剩殺人放火吸毒了,但是一測試詞彙量和句子運用,其實都還不錯
這深層原因就是過去的無意識學習經歷,讓自己沒有底氣和自信,對英語並無掌控感,,雖然客觀上提高了不少,但自己對如何學習和提升並無概念,從而對未來如何學習充滿了恐懼。
比如我一個學員Jack,其實完全可以自由表達了,但是他表情嚴肅,用英語流利地和我說「我的英語是在是太差了,不知道該如何表達,還不知道有沒有救」,我不由得哭笑不得,他是身處在飛速進步的狀態中卻不自知。
2. 焦躁狀態:為什麼我還不能聽說讀寫流利?
**
與自卑狀態相反的是焦躁狀態,這個通常在學習者生活和工作需要英語的時候,發現自己時間有限,無從下手,他們的行為有以下:
1 )尋求外在的力量
**
學習者希望通過交給培訓機構多少錢,來搞定這個事情,好的培訓機構和老師的確可以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提升效率,但是一味的依賴老師和機構,自己不主動參與和改變,並無那麼美好,例如我有一個學員曾經報了一年1.8w的課程,一次都沒去過,這就是自身的問題了。
2 )目標設定過高
因為時間有限,就很想在短時期內定不切實際的目標,例如幾個月就聽說讀寫流利,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問老師「為什麼我學那麼久都還是無法自如表達」,其實這個自如表達,好比談戀愛找到「合眼緣」,要求極高,例如詞彙10000打底,在國外帶過兩三年這類標准。根據國外測試網站的數據顯示,中國人的平均詞彙量是6636,這其中的數據因為參與者水平較高而不夠准確,實際平均值在3000-4000, 35000左右徘徊。詞彙量上10000屬於5%少數派才能達到的,例如有國外留學工作經歷,英語專業的,以及學校學霸和名校高學歷人群。而大部分學習者,可能詞彙只有3000,一句話都不會說,基本語法也只是有個大概印象,一句話都湊不齊,在這個基礎上想要一兩個月達到聽說讀寫流利那是逆天,成功率比中頭等彩票還低。
**3. **別人的好錨
此外我們還會羨慕別人的好錨,
所以很多學習者一直在專研網上各類學成者的文章,今天看到「背新概念讓美國教授震驚」,明天看到「。。。學習法」,其實這些英語大牛的經驗和方法都非常可取。關鍵是,學習者很少會去想,這些方法是否適合自己,比如自己的實際基礎是否可以達到,時間精力分配,以及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一名上班族可能每天只能抽空一小時,就無法通過每天大量的聽說讀寫訓練,對政治興趣不大的學習者則無法接受新聞聽力這種枯燥的訓練。如果只是在盲目的追求形式,看到方法A很好,就去開始挖坑,中途又看到方法B,又換個方法了,就好比燒開水一樣,始終無法到達燒開的那個點,就無法到達質變的成果,選擇的教材也同理。過度追求學習方法和材料的形式,而沒有反復嘗試和堅持,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結合,找到最合適自己的一種,是目前的主要問題。當然,還有一些學習者一直沉迷於方法的研究,從未跨出行動的第一步,後面的提升就更無從談起了。
以我兩名學員為例,tiffany之前上過外教聊天的課程,但是認為自己更適合每天有老師布置任務和監督,因為自己沒法堅持自學,而灰色因為語法基礎非常薄弱,上外教課很吃力,他們都是通過比較之後,認定了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並內化成自己的方向和節奏感,這個就是新錨。
以下是根據我跟蹤學員半年情況後拋出的錨,供同頻率者參考嘗試,其中最關鍵在前100天,因為:
這每一項100天的成果,學校階段的上課模式都需要3年,是時候建立自己的錨的時候了!
總結
一名普通學習者,如果詞彙大概在3000,有初中語法基礎,每天學習1-2小時,則可以在3個月(100天)達到第一次質變,6-8個月完成完整提升,18個月,也就是一年半,初學者則需要追加半年,2年時間,達到聽說讀寫流利的門檻:10000詞彙量,這個階段,就是別人眼中的英語高手,會覺得學英語so easy!
Ⅱ 學習了很長時間的英語,但英語水平一直提升緩慢,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序言:我們從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開始學習英語。一直到大學畢業,大家已經學習了十幾年的英語。但是英語水平一直不高,小編建議大家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學習英語的方法,並且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在英語上花費的時間。有很多人在學習英語的時候,非常不喜歡背單詞,一本單詞書已經買了很長的時間,但是一頁都沒有翻過。這樣的學習是沒有任何幫助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多花一些時間在英語上,提高對自己的要求。
Ⅲ 為什麼你學了10年英語,卻依然水平很差
決定頂尖水平與一般水平的關鍵因素,既不是天賦,也不是時間,而是「刻意練習」的程度。
從小學起,我們就開始學英語了,到現在已經有10年了,有的甚至超過10年。
這些年,我們背單詞、練聽力、學寫作、說口語,為了學好英語,我們聽英語歌、看英語劇,還報英語班......
但為什麼我們的英語水平依然很差?四級勉強能過,六級有點玄乎,口語更是一塌糊塗。就算自認英語很好的人,離頂尖水平還是有很大差距。
這樣的現象,不止出現在學英語上,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存在。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學習,卻依然不能像大衛-奧格威一樣設計廣告,像傑克-韋爾奇一樣管理企業,像大衛-貝克漢姆一樣踢足球,像科比-布萊恩特一樣打籃球......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我們不能在某個領域達到頂尖水平?
你可能會認為,我們之所以如此平庸,是因為天賦所限,是因為學習時間不夠,或是因為缺少運氣和機遇。
然而事實卻不是如你認為一般。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的研究發現: 決定頂尖水平與一般水平的關鍵因素,既不是天賦,也不是時間,而是「刻意練習」的程度 。
刻意練習是指為了提高績效而被刻意設計出來的一套練習方法,它要求人們離開自己的舒適區 (心理學名詞,指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 ,不斷地依據方法去練習。
就拿足球來說,愛好者們是為了樂趣踢球,他們享受踢球的過程。所以他們會停留在舒適區,總是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踢球。
而一個專業足球運動員卻經常處在不舒服的位置,他們被教練要求連續做30次50米加速沖刺,被要求今天專門訓練左腳踢球或是帶球過人......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一個非常有天賦的足球愛好者,在場上的水平永遠比不上一個接受過專業訓練的足球運動員(即使他天資平庸)。
天賦,真的不是決定頂尖水平的關鍵因素。 很多心理學實驗已經證明,通過高強度的刻意練習,能夠改造身體和大腦,產生像天賦一般奇跡的能力 。
通過刻意練習,美國人查爾斯-賽爾威齊奧24個小時做了46001個俯卧撐,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倫敦計程車司機大腦的海馬體,經過高強度訓練後會比之前增大不少。
對於英語來說,有的人花了1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來學習,但很多時候只是呆在舒適區、無意識地重復著已經做過的練習,如背背單詞、做做練習,真正刻意練習的時間可能只有20個小時。
而有的人雖然只學了1年,但他們每天會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刻意地練習,不斷地收集反饋,並根據反饋發現自己的薄弱環節,然後調整方法再進行練習,即使這樣會讓他們很不舒服。
表面上看是10年和1年的差距,實際卻是20個小時和500個小時的差距 。這就是為什麼你學了10年英語,依然水平很差,而有的人只用了1年的時間,就可以達到很高的水平。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進行刻意練習呢?
刻意練習有 四個原則 :
原則1、要有明確的目標,即具體提升哪方面的技能,且目標越小越好;
原則2、盡可能找到這個領域中最優秀的導師、專家,或經典書籍;
以便讓我們能夠和該領域中高水平的心理表徵(認知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指人們在思考事物時對應的心理結構。新手和專家看問題的深度與高度之間的差別就是由他們的心理表徵不同造成的)進行對比,從而獲得高質量的反饋。
原則3、研究思考最傑出的成功案例背後可能的成功原因;
原則4、不斷地投入時間和精力離開舒適區進行訓練。
按照刻意練習原則的運用程度,又可以將刻意練習分為 四種情況 :
美國在越南戰爭的早期,海軍飛行員的戰鬥力非常糟糕。
1968年的前5個月,總共擊落越南飛機6架,自己卻損失了10架;發射了50枚空對空導彈,結果沒有一個打中目標。
這種情況使得美國海軍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提高飛行員的戰斗能力,使他們快速具備一流的水準,這就發展出了後來著名的「王牌飛行員計劃」。
具體做法就是,把最優秀的飛行員挑出來做教官,模擬越南的戰斗機戰術,組成紅軍;把僅次於教官的飛行員挑來做學生,組成藍軍。
然後,讓紅軍和藍軍天天對戰。教練組常常會把學生組逼到失敗的邊緣,讓這些學生在最緊急、最危險、最復雜的狀況下去做出戰斗決策。
一天的對戰結束後,教官就會和學生溝通復盤、總結經驗。教官分享他們是如何思考和判斷戰局的,學生在其中尋求改進的辦法。
第二天,學生再帶著新的辦法去訓練。如此持續反復、毫不間斷地練習。
結果到了1970年,這批經過特殊訓練的美國海軍飛行員再次投入戰場時,實現了擊落12.5架敵機,自己只損失1架飛機的驕人戰績。
這套「王牌飛行員計劃」巨大成果的背後,遵循的就是刻意練習的原則。明確的目標,最優秀的老師,及時的反饋,以及周而復始高強度的跳出舒適區的訓練。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停下手頭的工作、完全脫產地去進行高強度的刻意練習。這時,我們可以 採用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的策略應用刻意練習的原則 。
比如,銷售技能一直是一個隱性知識,很難提升。
但有一家叫藍色兔子的公司,採用刻意練習的原則去訓練銷售經理,在沒有耽擱工作的同時大幅提升了他們的銷售能力。
每年,公司都會把業績最好的高級銷售經理聚起來開會,討論下一步的銷售策略,但這些會議往往就會流於形式,沒有什麼效果。
於是公司就想出一個辦法。
再開會時,從這些高級銷售經理中挑出一個人來,模擬公司真實的客戶,然後再挑出一個人來推銷公司的產品,其他人就在旁邊對整個銷售過程提供反饋,告訴這個銷售經理他哪裡做得好,哪些地方還可以得到改進。
第二天會議,這個銷售經理再進行一次銷售,由其他人再次進行評估和反饋。
公司把這個過程都用視頻錄下來,當作學習資料,使得整個團隊的銷售技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需要完全脫產的培訓,只要 把刻意練習的原則融入到我們的日常工作中 ,就能產生巨大的效果。
很多情況下,我們既不認識傑出的導師,又沒有牛人朋友、同事,這時該怎樣進行刻意練習呢?
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 藉助經典案例、優秀書籍,來應用刻意練習的原則進行訓練 。
比如,美國的偉人本傑明-富蘭克林,他早年受到的教育非常有限,能寫出通順的句子就很了不起了,然而富蘭克林又非常想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一本叫做《觀察家》的雜志,發現裡面的文章質量非常高,就特別希望自己也能寫出這樣漂亮的文章。
可是他又不認識這些優秀的作者能給他提供反饋,於是他就去模仿他們的寫作方式。
最開始,他模仿這些作者怎麼措辭,思考自己寫這句話會怎麼寫,為什麼人家和我不一樣,他的好還是我的好。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他發現自己的用詞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可卻總感覺文章哪不對。後來他注意到,然來自己文章的某篇布局和結構邏輯和人家不一樣。
於是他就去把《觀察家》上的文章段落打亂打散,自己重新梳理,思考自己寫這篇文章會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再比較作者有什麼不同的順序,人家為什麼這樣寫。
在不斷地揣摩、研究和練習下,富蘭克林成了美國歷史上最受尊重的作家,他的著作《窮查理智慧書》以及後來的自傳,都成為了美國文學中的經典。
富蘭克林其實就是運用了刻意練習的原則,雖然他當時並不知道自己的這種行為就是刻意練習。
同時,他也解決了一個我們大多數人都面臨的問題——想提高能力,卻沒有優秀的人提供反饋。這時, 我們可以應用刻意練習的原則,來拆解、分析高水平的案例和書籍,幫助我們提升能力 。
但有時,我們所處的是一個新興領域,沒有經典的案例和書籍,行業的意見也不能確定是否正確。
這時,我們應該 回到刻意練習的本質——讓自己的行動和結果之間建立高效、高質量的反饋,以此來提升效能 。
美國的放射科醫生通過X光照片來判斷乳腺癌是否會發生,可是隨著他們從業時間的增加,判斷照片的能力並沒有提升,有時還會退步。這是為什麼呢?
然來,放射科醫生看一千張X光照片裡面,可能只有4~8個癌症特徵能夠被發現,也就是說,醫生獲得有效反饋的次數是非常少的。
而且,就算在這些少數情況下,因為隱私的原因,病例到了病人的私人醫生手裡,放射科醫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判斷是否是正確的。
在這個領域中,過去也沒有特別有效的方法可以幫助醫生快速地提高判斷X光照片的能力。即使是資歷最豐富的專家,也不能確保自己的判斷一定就都正確。
這時候,該怎麼提高醫生的判斷能力呢?
心理學家埃利克森就建議他們 運用刻意練習的原則,來強化決策和結果之間的反饋,然後找差距進行刻意練習 。
先把病人以前的X光照片收集起來,然後再把這些病人10年的病情檔案找到,從中去尋找那些有價值的案例,就是有特殊反饋效果的案例。
比如說當初放射科醫生看X光照片覺得沒什麼問題,可是後來病人發病了;又或是剛開始醫生覺得可能有癌變,但實際上卻是誤診。
將這些有價值的案例匯總起來,成立一個案例庫,就成了訓練醫生的良好素材。
醫生可以再次診斷這些已經知道結果的X光照片,並判斷自己的診斷是否正確,有沒有改進的辦法。
過去可能一年只有1次低效反饋,而現在變成每天能夠進行幾十次高質量反饋的訓練,使得放射科醫生的診斷正確率有了大幅提升。
要在一個領域內快速成長,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這個領域中最傑出的人給我們提供反饋,使我們能夠在第一時間學到那些寶貴經驗積累下來的正確理念和方法,從而極大地提升我們的學習效率。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這樣的條件,但我們仍可以退而求其次,盡可能最大程度地去運用刻意練習的原理,就像情況2、3和4中的例子一樣。
回到學習英語這件事上來,按照刻意練習的原則。
首先,我們要建立一個明確的小目標,比如想提高英語寫作的能力。
然後,我們應該去找這個領域內傑出的人,但很多時候我們身邊並沒有這樣的人可以給我們提供指導,這時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去尋找寫得非常棒的英語文章。
接著,我們要分析這些文章為什麼寫得很好,是詞語的運用,是句子的安排,還是整篇文章的布局?我自己寫的和這些文章的差距在哪裡?我應該怎樣練習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
最後,按照已經分析出來的方法,強迫自己不斷離開舒適區進行練習、比較分析、再練習。
相信通過高強度的刻意練習,我們定能在短時間內使自己的英語達到很高的水平。
(參考:安德斯-艾利克森&羅伯特-普爾的《刻意練習》、李叫獸的《為什麼你有10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
Ⅳ 為什麼學英語學了許多年還是很渣
英語學不好的原因有三種可能。第一個原因是你不夠認真,努力地學習英語。第二個原因是你的理解能力有問題,也就是說你並不擅長於學英語這一塊。還有第三個原因就是老師的問題,可能老師這教學方法不對。
就像我們讀書的學生一樣,從小學到大學一直都有學英語,我們每一個學生學習英語都學了十幾年了,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人都英語很厲害。也不是說整個班的學生都能夠通過四六級。這主要是因為你努不努力的問題。我們都知道一個班裡有學霸,也有學渣。大部分的學霸都是靠後天的努力而形成的,很少有那種天才的存在。因為他們平時在上課期間認真聽老師聽講,課後會自己主動地復習預習。所以你學英語學了很多年還是很渣的可能是你自己本身學習的自覺性不夠高。對於那些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後不主動復習,預習的學生來說,學再多年也是那樣。
還有一種就是天分的問題,就像我們平時在讀書的時候,有一些人比較偏向英文歌,而有一些人偏向於理科。可能你對學英語這一方面並不是很有天分,對於英語的那些語法不能夠理解通透,這個並沒有什麼可以說的。
還有一種原因就是教你的英語老師的問題。可能他的教學方法並不是那麼的適合你,他沒有根據你具體的情況來教你怎樣學英語。又或者是英語老師自己本身的發音有問題。就像我有一個舍友,她的英語我們所有的人都聽不懂她在說什麼,因為她的口音跟我們正常人說英語的口音不太一樣。這是她們以前的英語老師發音的問題,不是她自己的問題了。
Ⅳ 為什麼學了十幾年的英語,還是爛到不行
總的來講,就是輸入不足。
大部分國人認真學習的時間就是高中。而中國高中階段的英語最大的問題就是課文太短,單詞太少,我記得好像高中階段要求是3000個詞彙左右,比日本香港的少很多,這點單詞量,就連看個打游戲的菜單都困難,還想要流利的口語?做夢。
有些人動不動就說美國黑人就只會兩三千單詞,英語說得倍兒棒,你要是信進去了,你就輸了。人家這兩三千單詞,是主動詞彙,是能說出來,而且知道用法的詞彙。你高中學的那三千單詞,那是被動詞彙,最多也就是在課文里見了一面(都不見得聽過,很多偏遠點的地方初高中是沒有條件進行聽力訓練的),看到英文能知道他們的中文意思,但看到中文,你就不見得能翻譯出他的英文意思了,至於怎麼用,可能就更不了解了。
也就是說,你要想主動掌握3000個詞彙,至少應該被動掌握7000到8000詞彙,換句話說,課文至少要提供7000到8000詞彙讓學生「見面」,高中教材離這個標准差的太遠。
任何語言,包括英語,是否能學好,主要取決於輸入量。而且這個輸入越接近真實情景,越復雜越好。中國英語教學法裡面,真正進行語料輸入的時候少,反而花了太多的時間的背單詞,背語法,背什麼搭配啊,特殊用法啊,該不該加to啊,這些都不是有效的輸入。語法知識,應該是在掌握了大量語料之後的總結,單純掌握一堆語法規則,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所以說,我建議,真正有志於把英語學好的人,決不能固守教科書,而是應該盡早擴大自己的英語閱讀和 聽力學習范圍。
Ⅵ 為什麼中國學生學了那麼多年英語還是學不好
為什麼中國學生學了那麼多年英語還是學不好?
主要還是語言環境造成的。周圍都是講漢語的,你學的再精,總也沒人用英語跟你交流,你也沒有機會講英語,你生活工作的地方根本接觸不到英語,你怎麼可能學的好呢?不僅如此,就算是曾經很流利也有可能會荒廢了的
Ⅶ 學了十多年英語了,可為什麼還是學的不好
學了十多年英語了,可為什麼還是學的不好
學習英語方法很重要的 重在積累 口語 聽力 和閱讀
學了十多年英語了,可為什麼還是學的不好
學習英語方法很重要的 重在積累 口語 聽力 和閱讀
學了十多年英語了,可為什麼還是學的不好
學習英語方法很重要的 重在積累 口語 聽力 和閱讀
學了十多年英語了,可為什麼還是學的不好
學習英語方法很重要的 重在積累 口語 聽力 和閱讀
Ⅷ 為什麼學了十幾年的英語,還是爛到不行
沒有用心學,或者學習的方法不對,或者訓練的程度不夠。
舉例:
說了好多年的漢語,一樣不能夠流利准確地表達自己內心所想。
學唱歌很多年,一樣唱不好歌曲。
做了很多年飯,一樣沒有達到廚師的水平。
解決辦法:
每天堅持背1小時單詞,讀1小時英語報紙,聽1小時英語新聞。
堅持1月見效,3月精通。
Ⅸ 很多中國學生在學英語數十年之後仍然不能很好掌握和自由運用的原因
漢語英語基本語言結構不同,無論語法與詞法差異都很大,比如形容詞,在漢語可以做謂語,而在英語卻不可,它在英語里有比較/最高級,在漢語卻沒有。另外,英語詞彙存在一定的屈折變化,且有為數不少的不規則情況,這些都增加了非母語者的學習難度。其次,文化傳統使然,中國中小學語文都會有一定數量的文言文,而美國很多中小學語言課會有一定的拉丁語學習,這對於各自掌握母語都有好處,但同樣也增加了各自學習對方語言的難度。英語里很多詞源、習語,俚語緣自西方家喻戶曉的聖經、古羅馬/希臘或北歐、日耳曼歷史有關,這對於不甚了解西方文化的英語學習者來說,除了死記硬背幾乎是不可逾越的鴻溝。習慣上中國學生即使在國外也喜歡扎堆兒生活,交流語言多數說漢語,這對於掌握英語極為不利。最後是對學習英語的目的與熱情問題。中國學生即使留學在外,純粹把英語當作專業攻讀的並不多,所以很多中國學生抱著夠用即可的心態,只是把它作為溝通工具。這種情況下對英語語言的精髓不可能有好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