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為什麼有人說宋濂不好

為什麼有人說宋濂不好

發布時間: 2022-10-04 05:29:09

Ⅰ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宋濂是真的愚笨嗎他為什麼這樣說

原因就在於作者在有學問的前輩身邊悉心請教,遇到訓斥、呵責時,求學的表情更加恭敬,禮節也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句話來辯解。
表現了他謙恭的學習態度以及求知慾強,突出了只要堅持不懈,熱愛學習就一定能獲得知識。

Ⅱ 明史 宋濂 宋濂的品質

宋濂稱得上是個節操高雅的正人君子,他的才華固然高拔,但就個人的品性來看,則更高於他的才華,可以說德才兼備。
明史里記載:「濂性誠謹,官內庭久,未嘗訐人過。」就是說宋濂這個人的品性誠實正直,又低調謙遜,雖然常年在朝廷里奉職,但從來沒有詆毀或者攻擊過別人的是非,不論背地裡還是公開。
明朝的文官罵架現象很嚴重,拋開那些無中生有、造謠中傷的人不說,有的人偏偏就是仗著自己掌握了真憑實據,仗著自己說的是事實,得理不饒人,處處咬住別人一些瑕不掩瑜的小過失不鬆口,求全責備,及其所能揭人短,但這些行為在宋濂身上從來沒發生過。朱元璋是個很挑剔的人,但就連朱元璋這樣一個慣於苛以責人的偏激脾氣,都能夠對宋濂的品德給出很高的評價:「朕聞太上為聖,其次為賢,其次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嘗有一言之偽,誚一人之短,始終無二,非止君子,抑可謂賢矣。」而且朱元璋還讓宋濂當皇太子的老師,這個老師不比今天的老師。今天的老師教學生普遍以成績分數為主,品行節操為輔,宋濂當的這個老師是「濂傅太子先後十餘年,凡一言動,皆以禮法諷勸,使歸於道,至有關政教及前代興亡事,必拱手曰:『當如是,不當如彼。』」,以至於作為學生的皇太子對他的這個老師一提起就「每斂容嘉納,言必稱師父雲」。從品質上來說,宋濂慎終如始的能做到這個份上,實在難能可貴。
還有個例子,明史記:「所居室,署「溫樹」。客問禁中語,即指示之。」就是說,宋濂在自己居住的房子里寫了「溫樹」兩個字。每當有客人來訪,問他一些比較敏感的時事話題,他都不輕易參言,只是指給客人看那兩個字。「溫」,表示溫和、謙退,絕不對熱門話題說長論短,妄加非議。「樹」,表示正直、獨立,也絕不是就沒有主見,像牆頭草那樣風吹兩邊倒。
有人認為,這簡直就是冷漠,是明哲保身,沒有正義感。比如在劉瑾、魏忠賢當權的時代,趨炎附勢者被人唾罵自不必說,但噤若寒蟬、不敢直言以正的人同樣令人鄙夷。但要說清楚的是,時局不同。朱元璋統治的時代根本不可能出什麼大奸大惡,官員貪污60兩白銀以上就得抵命,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另外,我個人比較佩服宋濂的一點是他質朴的思想,他曾有過「受命不於天,於其人,休符不於祥,於其仁」的言論,公開表示「受命於天」的反對論。
答非所問一句,宋濂的才華主要體現在文學修養上,而在謀略定國等解決具體問題方面則非其所長:「濂長基一歲,皆起東南,負重名。基雄邁有奇氣,而濂自命儒者。基佐軍中謀議,濂亦首用文學受知,恆侍左右,備顧問。」
這只是術業有專攻而已,只能叫分工不同。而在開國皇帝眼裡,朱元璋更看重解決實際問題的能人,所以朱元璋對宋濂的褒獎都是從品性上的,從才華上的嘉彰並不突出。因為朱元璋作為一個打天下的太祖皇帝,對於文才的需求與重視肯定不如對於解決軍國大事的才幹,這也是很正常的。

Ⅲ 一直信奉孔子的朱元璋,為何要羞辱宋濂和「衍聖公」呢

這跟他的野心有很大關系,“衍聖公”可是孔子的後裔,這是個世襲的封號,每個朝代都有這個爵名。被官家封號的人,就成為了孔氏家族的大宗主。剛剛登上皇位就逼迫生病的衍聖公向他道賀自己登上皇位,這其實是對斯文的鄙視和侮辱。畢竟一個新政權的成立是不會逼迫“衍聖公”去朝見,基本上都是在帝王登基之後去孔廟祭拜孔子。

Ⅳ 宋濂為何被朱元璋懷疑宋濂最後結局如何呢

我們今天一起來看看歷史上的明朝,說到明朝小編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明朝是一個非常嚴格的朝代,不管是什麼都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當時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上位後的朱元璋其實是疑心非常重的,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當時的朱元璋從小就受到的是艱苦的生活,知道這些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特別在乎皇位,只要有人表現的出有大逆不道篡位的情況,一定是非常嚴厲的處理的。

洪武十年(1380年)正月,丞相胡惟庸說自己的舊宅井裡湧出了醴泉(帶著薄酒味道的泉水),認為這是祥瑞之兆,邀請朱元璋前來觀看。不料朱元璋走到西華門時,有個叫雲奇的太監突然死死拉住韁繩,還用手指著胡宅的方向,看上去十分著急、激動,嘴裡竟說不出一句話來。

Ⅳ 明朝文臣之首的宋濂為什麼會被逼死

據說宋濂是因為兒孫參與了胡惟庸謀反的案件,因此被流放而死;也有人認為是因為宋濂沒有參加朱元璋的壽宴,得罪了朱元璋,因此才被流放。這兩種說法都是歷史資料所記載的,前一種說法來自於《明史》,可信度更高,後一種說法來自於明朝人所編撰的《震澤紀聞》,相當於是野史。從資料的來源看,宋濂被家人牽連的說法,應該是比較接近於事實的。

當時被流放的宋濂,已經是70多歲老人了,根本承受不了流放路上的艱辛,最終在途中逝世的。雖然說不上是被逼死的,但也真的是冤枉。


明朝官場的氛圍一點都不輕松,朱元璋緊緊把控著朝政大事,眼中容不得沙子,會影響明朝政權的人,都被他視為了敵人。可憐宋濂曾為文臣之首,也得到過朱元璋的賞識,最終卻不得善終。

Ⅵ 當代中學生怎麼樣看待宋濂的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從反面角度說

宋濂的尊師方式,我有些不同意。他尊重老師固然重要,但也沒必要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而我個人認為的言外之意就是:老師錯,學生也錯,學生沒有反駁的機會。所以,我們當遇到老師有錯誤的時候,應該大膽、有理、有禮地向老師提出,這樣,我們才可以和老師在人格上建立平等的關系。教育可以為人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礎,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宋濂的這種學習態度尤為值得當今家庭條件優越的中學生學習。嗜學忘憂是一種境界,尊師敬師是美好品德,老師是我們人生路上的指引者,傳授知識,塑造品格,都離不開老師的付出。在宋濂身上所體現出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當代中學生應該記取並踐行的。這種學習態度是好的,但從師方式似乎太嚴緊了一點,當代中學生被要求尊師重道,那是在課堂上,在平日里與老師說說笑笑結為忘年交又有何不可,現今社會,家庭背景,年齡,身份已不是溝通的障礙。當代的中學生應該擁有像宋濂一樣熱愛學習的態度,不怕吃苦的精神!再苦再累也決不放棄.對待老師更是應該敬愛有佳,但是老師有了錯誤也要明確指出來,因為"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話曰:老師也有錯誤的時候。在封建社會時期的儒生時代,尊師重教或許是他們平步青雲的唯一途徑。但是在如今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新時代,我們應該學會大膽地致意老師,對於老師的錯誤要大膽提出。我贊成宋濂的學習態度.因為宋濂從小就「嗜學」,成年以後,「益幕聖賢之道」,他學習能夠刻苦和持之不懈的原因就在於此。古人言:「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志向、目標是極其重要的,這是成功的動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宋濂「以中有樂為足者」故可「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我們要樂中學,學中樂,學習效率才會提高。
但是,宋濂的尊師方式,我有些不同意。他尊重老師固然重要,但也沒必要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而我個人認為的言外之意就是:老師錯,學生也錯,學生沒有反駁的機會。所以,我們當遇到老師有錯誤的時候,應該大膽、有理、有禮地向老師提出,這樣,我們才可以和老師在人格上建立平等的關系。

Ⅶ 《宋濂求學》 的故事大意;宋濂是個怎樣的人;說明了什麼道理。

《宋濂求學》 的故事:

宋濂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家裡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借來)就親手抄寫,計算著日子按時送還。天很冷時,硯台里的墨水結成堅硬的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寫完了,趕快送還借的書,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願意把書借給宋濂,於是宋濂能夠閱讀很多書。

到了成年以後,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老師和名人相交往(請教),(宋濂)曾經跑到百里以外向同鄉有名望的前輩拿著書請教。前輩道德高、聲望重,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前輩)從來沒有把語言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宋濂恭敬地站在他旁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斥責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一句話不敢回答;等到他高興了,就又請教。所以宋濂雖很笨,但終於獲得很多教益。

當宋濂去求師的時候,背著書籍,拖著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著凜冽的寒風,大雪有幾尺深,腳上的皮膚凍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服侍的人拿來熱水(給宋濂)洗手暖腳,拿被子(給宋濂)蓋上,(宋濂)過很久才暖和過來。

在旅館里,(他)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鮮美的食物可以享受,而一起住在旅館的同學們,都穿著華美的衣服,戴著紅纓和寶石裝飾的帽子,腰上佩帶白玉環,左邊佩著刀,右邊掛著香袋,閃光耀眼好像仙人。

而宋濂卻穿著破棉襖舊衣衫生活在他們中間,毫無羨慕的心思。因為宋濂心中有自己的樂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別人了。宋濂求學時的勤懇艱辛情況大體如此。

這些學生在大學里學習,政府天天供給膳食,父母年年送來冬服夏裝,(這就)沒有挨凍挨餓的憂慮啦;坐在高大寬敞的房屋之下讀著詩,書,這就沒有東奔西走的勞累啦;有司業、博士做他們的老師,沒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

一切應有的書都集中在這里,(這就)不必像宋濂那樣親手抄寫,向別人借來然後才能看到啦。(要是)他們學業(還)不精通,德行(還)有不具備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宋濂那樣專注罷了,難道是別人的過失嗎?

馬生君在大學學習已經兩年了,同輩的人稱贊他賢能。去官之後進京朝見皇帝,他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篇長信做見面禮,言辭很流暢通達。同論的文相比,語言委婉、神色和悅。自稱(他)小時候學慣用功、刻苦。是可以稱得上愛好學習的人。而他將要回家鄉探視他的雙親,宋濂特意告訴了他求學的艱難。

宋濂是一個謙恭的人。

道理:求教要有謙恭的態度。

相關詩文:

《宋濂求學》

明代 宋濂

原文: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同捨生皆被綺綉,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余者乎?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

宋濂性格縝密:

宋景濂性格慎密,在宮中問對的話,絕對不會告訴別人。應制的作品,也將其草稿刪毀。曾在居室的牆壁上寫「溫樹」二字,有人向他問及宮內之事,他指二字來給他們看。 宋濂在朱元璋面前所陳說事情,質朴無隱,就算是家事,只要朱元璋有問,他也一一回答。

曾經說:「人君就像父親、像天一樣,難道可以欺騙他嗎?」宋濂曾與客人飲酒,朱元璋暗中派人去偵探察看。第二天,朱元璋問宋濂昨天飲酒沒有?座中的來客是誰?飯菜是什麼?宋濂都以實回答。朱元璋笑著說:「確實如此,你沒有欺騙我。」

朱元璋因此越來越相信他的誠實。宋濂常常告誡子孫說:「陛下的恩德就像天地一樣,要怎樣回報呢?只有做到誠敬忠勤,才稍微可以貢獻出萬分之一罷了。」

朱元璋問起大臣們的好壞,宋濂只舉岀那些好的大臣說說。朱元璋問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們;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們交往,所以不會了解他們。」

主事茹太素曾上奏章一萬多字。朱元璋大怒,詢問朝中的臣子。有人指著茹太素的奏章說:「這里不敬,這里的批評不合法制。」朱元璋詢問宋濂的意見,他回答說:「他只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正廣開言路,怎麼能夠重責他呢?」

不久,朱元璋查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採納的內容。把朝臣都招來斥責,於是口呼宋濂的字說:「如果沒有景濂,朕幾乎錯誤地怪罪進諫的人。」

宋濂面對財物非常廉潔,曾經在門上寫了大字:「寧願忍受飢餓而死,不能貪利而活著。」君子把這句話當成名言。權貴如果是宋濂不喜歡的那個人,即使拿一滿袋子黃金,只要談論中有一點矛盾,即使把錢送給宋濂,他也不接受。

日本使臣奉旨向宋濂求文章,把一百兩黃金送給他,宋濂推辭而不接受。朱元璋問他這件事,宋濂回答說:「天朝的侍臣卻接受蠻夷小國的金錢,不是維護國體的做法。」

Ⅷ 宋濂一生不慕名利,為什麼會捲入謀反亂局

雖然宋濂不貪名逐利,但是由於當朝皇帝朱元璋的猜忌心特別重,後來宋濂的孫子宋慎捲入了胡惟庸案中,導致了他也受到了牽連,被捲入了謀反的亂局中。宋濂從小就體弱多病,而且家境非常貧寒,但是他非常的聰明好學,非常的有智慧,於是朱元璋就聘請他作為朱棣的老師。

當時胡惟庸是以謀反罪判處的,所以牽涉非常廣,而且非常重,雖然胡惟庸獨斷專行是真的,但是謀反其實是不存在的,那隻是朱元璋廢除丞相的一個借口而已,當時胡惟庸被告發謀反時證據並不充足,而朱元璋迅速的處決,就是為了不給胡惟庸任何轉機。雖然宋濂已經遠離朝堂,但是還是牽扯到了他,朱元璋當時是想把宋濂也一並處決的,由於馬皇後的勸解才改為流放,但是在流放途中,宋濂因為身體不好去世了。

Ⅸ 宋濂在 送東陽馬生序 是個怎麼樣的人400字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現在浙江義烏)人。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宋濂與劉基、高啟並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統為己任,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
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還鄉的第二年,應詔入朝晉見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學讀書的同鄉晚輩馬君則前來拜訪。宋濂了解到馬生是個「善學者」,便寫下這篇序文,勉勵他珍惜太學的條件,刻苦學習。

宋濂曾經與客人飲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偵探察看。第二天,皇帝問宋濂昨天飲酒沒有?座中的來客是誰?飯菜是什麼東西?宋濂全部拿事實回答。皇帝笑著說:「確實如此,你不欺騙我。」皇帝間或問起大臣們的好壞,宋濂只舉岀那些好的大臣說說。皇帝問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們;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們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們。」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萬多字。皇帝大怒,詢問朝中的臣子。有人指著茹太素的奏章說:「這里不敬,這里的批評不合法制。」(皇帝)問宋濂,回答說:「他只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正廣開言路,怎麼能夠重責(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採納的內容。把朝臣都招來斥責,於是口呼宋濂的字說:「(如果)沒有景濂,(我)幾乎錯誤地怪罪進諫的人。」
性格特點:正直坦誠.君子之風。宋濂真是一個通過讀書得到真正快樂的人,是一個德高望重的人。

Ⅹ 宋濂是明朝大儒,又是朱標的老師,朱元璋為何非要殺他

宋濂這個人自幼家境貧苦,無從致書以觀,因此那個時候他勤學好問,後來從政之後也堅持這一點。在歷史上,宋濂的文學成交是很高的,他跟劉基和高啟並稱為明朝初期詩文三大家。簽章也稱贊他為文臣之首。為什麼朱元璋選擇讓他擔任太子朱標的老師,按理來說,宋濂跟朱元璋都是同時期的人物,而且兩人從小的境遇差不多都是過著苦日子長大的,不過跟朱元璋比起來,宋濂還算好一點兒,最起碼他小時候還讀過書。

要知道朱元璋的脾氣,宋濂肯定要被當場處決,不過馬皇後力保送連才讓他沒有被當場處決,不過朱元璋也不在中用,他把他發配到了四川,結果宋濂因此鬱郁寡歡,第二年就病逝了。有一段野史這么記載,說宋濂是因為沒有參加朱元璋的生日宴會才被他所記恨,我感覺這件事不太准確。沒有什麼確定的依據,也就在這里不多做介紹。

熱點內容
罪惡都市手機版射擊為什麼會偏移 發布:2025-08-18 23:15:06 瀏覽:98
蘋果11打游戲為什麼網路斷斷續續 發布:2025-08-18 23:03:19 瀏覽:772
為什麼微信能發不能收 發布:2025-08-18 23:00:50 瀏覽:481
為什麼加拼多多後微信老是少錢 發布:2025-08-18 22:56:50 瀏覽:929
為什麼電腦佔用80多 發布:2025-08-18 22:49:02 瀏覽:691
為什麼男人覺得女人什麼都不好 發布:2025-08-18 22:48:10 瀏覽:124
為什麼晚上睡覺會夢見新墳墓 發布:2025-08-18 22:48:08 瀏覽:40
為什麼電腦輸入的都是英文 發布:2025-08-18 22:48:01 瀏覽:92
為什麼晚上黑眼圈比白天不明顯 發布:2025-08-18 22:47:55 瀏覽:295
小米手機為什麼總收不到微信 發布:2025-08-18 22:38:18 瀏覽: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