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母題為什麼主題不一樣
1. 「母題」與「主題」有什麼差別「意蘊」與「內容」有什麼層次
母題是只的一個觀點可以延伸到另一個觀點上,主題是指的你要圍繞這個觀點,不能跳出這個觀點。意蘊是指的,你看到的東西有能影響到你精神的東西。內容,只是你看到的東西本身,沒有延伸到精神層次。
2. 舉例說明主體與母題的區別。
19世紀德國民俗學的發展為主題學開拓了道路,盡管「主題學」一直處於一個倍受爭議的境地:在很長時間內,巴爾登斯貝格、克羅齊、韋勒克等大師級人物都對它表示了詰難與非議,但我們仍可以從基亞、維斯坦因、哈瑞列文的研究中看到主題學研究的意義和價值。我們必須清楚的看到主題學是比較文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它「探索的是相同主題(包含套語、意象和母題等)在不同時代以及不同的作家手中的處理」它關注的是研究對象外部的東西,如手段和形式。它的著眼點是一條線,甚至是一個面。它的研究對象不僅僅是主題本身,對其他諸如母題,題材,情景以及套語等與主題密不可分的術語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特性也要進行探討。在對這些術語的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主題學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兩個術語——主題與母題很容易混淆,並且引起了較多的分歧。現在甚至還出現了取消「母題」這一提法而以「題旨」代替的意見。筆者這里並不認同,畢竟「主題」「母題」這對概念已經長期存在並且廣為人們所接受,它們的存在必定有起合理的理由。這里我們無需論證。進而在下面的篇幅中來看看到底什麼是母題什麼是主題,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是如何。
一、 主題
關於主題的定義,筆者可查到的資料中有以下幾種:
※門羅·C ·比爾茲利:「主題是指『被一個抽象的名詞或短語命名的東西』」。
※尤金·H ·福爾克:「主題可以指從諸如表現人物心態、情感、姿態的行為和言辭或寓意深刻的背景等作品成分的特別結構中出現的觀點,作品的這種成分,稱之為母題;而以抽象的途徑從母題中產生的觀點,則可稱之為主題。」
※楊乃喬的《比較文學概論》中提到:「主題是一種概括的判斷(包含了價值或情感傾向)」
※陳敦和劉象愚的《比較文學概論》中認為:主題是通過人物和情節被具體化了的抽象思想或觀念,是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往往可以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來表述
可以看到主題是從作品的題材結構中抽象出來的帶有作者主觀情感色彩的觀點、傾向。無疑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主題。但縱覽全局我們可以看到某一主題往往是在許多作品中反復出現的。如「對忠貞不渝的愛情的歌頌」就是由古自今在無數作品中重復出現的主題。又如對「人無法戰勝命運」這一主題從古希臘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到現代的薩特的《牆》反映的都是這一主題。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對同一主題的處理上,在不同作家的手中可以得出很多不同的主題。比如堂璜這一傳說中的人物就被很多作家利用過。拜倫的諷刺長詩最為有名,霍夫曼寫有同名的音樂小說,普希金的悲劇《石客》,大仲馬的幻想劇《馬蘭的堂璜,或天使的墮落》等等都有堂璜這一形象。但是他們有的是怯懦而又刁惡的誘惑者,或是玩世不恭的浪子,或是什麼都不在乎的情郎,或浪漫的夢想者,或虛妄理想的追求者也有非常精明,勇於誘惑勇於佔有,永不滿足的享樂者。不難發現,堂璜這一傳說中的人物題材被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作家打上了不同的烙印,也提煉出了不同的主題。
作為比較文學研究范圍內的主題研究將以上兩種情況都包含了進來,但還不準確。比較文學主題學關注的是超乎個別作品的主題之上以一種俯視的角度來把握主題的相互取捨,相互影響和相互聯系。他即要研究同一主題如何在歷時上不斷重復和演變,也要研究同一主題在共時上被不同作家的接受處理。
陳敦、孫景堯主編的教材上將主題研究分為了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作家對業已存在的故事、情節、事件,包括作家對前人作品的加工和重處理。如伏爾泰對中國元雜劇《趙氏孤兒》和布萊希特對《灰欄記》從情節到題旨的再處理。第二方面是對代表了一定主題的人物形象進行研究,如普羅米修斯、美狄亞、浮士德等等。這些主題人物在反復出現的同時被賦予了不同的主題,如雪萊筆下的普羅米修斯和埃斯庫羅斯悲劇中的主人公所表達的主題就大異其趣。第三方面,作家對某些已經取得一定主題含義的植物動物和地理題材等的再處理。比如玫瑰、水仙、夜鶯、高山、日出等經幾千年來詩人的吟誦描寫已經上升為某種象徵(或稱意象),獲得了某種特定的主題含義,因而也是其研究對象。
同時,筆者認為同一主題在沒有任何事實聯系的基礎上有時會重復出現在世界文學的各個角落。比如普羅米修斯式的盜火英雄就具有這種國際性。非洲、印度、義大利、玻利尼西亞、埃及甚至中國都有這類「盜火」主題的出現。這類問題筆者認為也在主題研究的范圍里:為什麼在沒有聯系的基礎上,在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條件下,不同作家的手中會有出現雷同的主題,這些主題在不同的作品中又表現出什麼具體的差異性?
二、什麼是母題
母題(Motive),是主題學中與主題密不可分的另一大概念,是主題學的最基本研究對象。
※尤金.H.福爾克:「把母題看作作品中表現人物心態、感情、姿態的行為和言辭式寓意深刻的背景等作品成分。」
※德國學者弗倫澤爾認為「母題"語系指一個較小的主題的單位,它還不包括整個情節與故事脈絡,而是在其自身內形成同內容和情景有關的一個元素。」
※圖松則附合了這種觀點,認為:「母題是什麼?我們選用了這個這個用語來表明一種學習環境,或者一個大概念,要麼指某種態度和叛逆,要麼指一種基本的非個人的情景,其中演員尚不具個人特色。比方說,處於兩個女人之間的一個男人,兩個朋友或者父與子之間的沖突,被遺棄的女人等等情景。」這無疑把母題看作了素材的一部分。
※俄國形式主義學者托馬舍夫斯基說:"作品不能再分解的部分的主題稱為母題,實際上每個句子都有自己的母題。"這一論斷無疑過於抽象和偏激化了,將母題的無限擴張只會導致母題研究無法進行下去。
陳敦、孫景堯的《比較文學》一書上歸納了他們的看法,「主題學中的問題,通常指的是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人類的基本行為、精神現象以及人類關於周圍世界的概念,諸如生、離、死、別、喜、怒、哀、樂、時間、空間、季節、溝澤、山脈、黑夜。」
我個人認為,母題是從故事情節中簡化抽離出來的、不是有任何主觀色彩的、甚至只剩下一個基本動作或一個基本名詞,它必須帶有普遍存在並且廣泛推廣意義的文本中的最小元素。如戰爭如復仇又如忠誠。
在一般文學類型中,一部分作品的構成不是一個母題可以做到的,它往往需要很多個母題,相互作用而成,比如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中就有復仇、憂郁、延宕、亂倫、篡位等多個母題。但作品中有一個核心母題(Kenmotive),即是復仇,其他母題都是以"復仇"為中心而存在的,而故事情節也是根據這些母題的組合而建立起來。
母題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兩個具體方面。
一是純粹的母題研究這種研究可以局限在國別文學和民族文學的框架之內,也可以跨越國別和民族的界限,對各民族的神話傳說和傳統文學中的母題作清理式研究。如戰爭這一母題,在各個國別、民族的文學中都有體現,但是具體表現出的主題卻大有不同。二、是人物母題研究。那些在神話傳說中,歷史上甚至文學作品中人物,經長時間檢驗和認同,成為了某種與某些母題等義的人物形象,如俄狄浦斯(殺父娶母),奧德塞(妒忌),美狄亞(復仇),普羅米修斯(無私)。對這些具有母題性質、象徵意義的文學或傳說人物進行比較研究,是很有意義的。
三、主題與母題的區別的聯系
主題和母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一對概念。
首先,母題是作品中不能再分解的組成部分,它是客觀的而不具有任何主觀色彩和傾向性的,它不提出任何問題。而主題是母題經由作者處理之後從中歸納出的某種帶有主觀色彩的觀點。如戰爭,無所謂好壞,但經由作者處理就會提煉出殘酷、不義、或者正義、力量等不同的主題。一旦母題具有了傾向性,它就上升為了主題。主題已經達到了提出問題的高度,從某個意義上說,母題是潛在的主題。主題是母題的具體體現,母題可以在不同的主題中再生。
其次,母題的數量是有限的而主題卻是無限的,據學者統計,母題總共只有一百來個,但是不同的母題可以組合出不同的主題。因此,主題的數量從理論上說可是無限的。這一點可以從浩如煙海的世界文學作品中得到印證:無比豐富的各國各民族的文學作品,林林總總,難以記數,每一部作品都有它獨特的主題,但它們蘊含的母題卻總是那麼幾個:愛和恨,生和死,聚散離合,喜怒哀樂,等等。
第三,母題一般與情景有關,主題與人物有關。母題是素材的一部分,母題出自情景,而主題是通過人物具體化。可以說,每一個特定的情景必然蘊含著一個母題,譬如,"兩個女人之間的一個男人","女兒與父親政敵的兒子相愛"這兩個情景就清楚地昭示了"愛的選擇"和"愛情與責任的沖突"這樣的母題。而主題除了在一些諸如抒情詩的文學作品中,總是通過人物來體現。例如《失樂園》中反教會的主題正是在通過撒旦形象而表現出來的。
結語
關於主題與母題的討論到現在為止,學術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來自各個不同的理論背景的比較文學學者們對它們之間的關系有著不同的理解。無論他們是從結構主義理論還是符號學的理論,或者語言學的理論,甚至從傳統方法上對主題學的對象進行研究,表述與研究角度會有很大的不同,但這只是一門學科發展中的必然階段,是會推動、促進對主題與母題的認識。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吸收各個不同學者的觀點,幫助我們進一步開展研究。相信在以後的研究中會尋找到更有價值的課題,取得更大的成績。
參考書目:
1、陳敦、劉象愚《比較文學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年版
2、陳敦、孫景堯、謝天振《比較文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3、[美]烏爾利希·維斯坦因 《主題學》
4、楊乃喬 《比較文學概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3. 比較文學中主題和母題的區別聯系
席碧雲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最年輕的美女總裁。一雙水靈靈的美眸,身著女性格林職業裝,雖身為總裁卻是擁有一張娃娃臉,如果穿上學生裝也是十分合體,因為她只有24歲,而外表完全像一個高中生,青春靚麗,朝氣活力是她的代名詞。公司很多優秀的高學歷職員都是奔著本市最美麗最年輕的總裁來的,當然,人才濟濟,公司自然是蒸蒸日上,如日中天。她也落了個清閑,平日閑來無事就去河邊釣魚,有時候還回去外國旅遊,小日子過的相當滋潤。
最令她難過的是她的父母早早離世,撇下她孤零零一人,如今她充裕的生活卻無人與她分享。她覺得趙本山說的人生最痛苦的事不是人死了錢沒花了不對,而是人活著,錢也有,就是無人與她分享,她想盡孝都沒有對象。所以她把注意力轉到了慈善事業,她不僅用錢來幫助貧困者,也不辭勞苦的告訴每一個人:貧困不是可以索取的的理由,你們每一個人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貧困,成就自我。席碧雲的思想是:我寧願給你創業的基金也不給你一口米飯。
人要懂得上進,尊嚴是最起碼的,窮人的骨氣不比富人差,鬥志甚至都強於富人。從精神層面講,窮人的潛力要高於富人。所以,慈善事業不僅是捐錢而已,如果是那樣毫無意義只算是對他們的可憐、施捨而已。正這樣想著,她有些游神,就如同現在都市的大多數低頭族般,她卻是因為思考慈善這方面的事情沒有能夠注意前方出現了一輛急急地跑車正向她開來,就像是直奔她來一般,剎的一聲,一向敏捷的她沒來的及反應過來就已經倒在血泊里了。她雖是個成功的年輕的總裁,還是個慈善家,但是社會是殘酷的,在社會頂端的人必定是一塊賊人眼中的有肉的美餐,她終究是太單純太善良了,就了那麼多貧民的性命到頭來卻忽視了自己。
「來人吶,快來人吶!這里有個人被車撞了,司機逃逸了,大家快來幫忙啊。」有一位大嬸驚慌又恐懼的圓睜著眼,額頭上的汗大滴大滴的往下流甚至滴在了地上,雙手不住的顫抖,眼神迷離,顯然是沒看過這么赤裸裸的車禍現場。「怎麼了?光天化日之下竟然發生這種事情.」「是啊,這女孩太可憐了。」「大家別議論紛紛了,趕快叫救護車吧.」一個戴著眼鏡的看上去應該有點學歷見過世面的樣子,突然嚴聲喊道。「是啊,可是這女孩恐怕是沒得救了.""誰知道呢?起碼得給她送去醫院讓醫生來診斷啊!」「可是,要是這女孩要是孤兒那就慘了,送去醫院無人認領的話,可能就死無全屍了。」「對啊,聽說醫院可缺這個那個器官了,要是治好一位有錢主兒啊不知道會得多少萬呢~」「是啊,到時候,正好著女孩年輕器官新鮮。」「那也太不尊重人了吧,雖然是死人……』」去去去,別說了,你們又不是不知道,別說是死人了,就活人也許還得被『拍花』活活器官被挖呢。「」救護車來了,我們也走吧,待著多晦氣啊~大家快走啊。「
」迪迪迪迪~「席碧雲年輕的生命就這樣危在旦夕地被救護車拉走了,沒有人為她擔憂,沒有人為她傷心,只有天,只有雲知道她的美好卻又如此不幸,是的,她的死也許不能水落石出,但天地可鑒,她的靈魂會得到安息的,因為孤獨她終於可以見到幼時的父母親了,她不覺得她這么多年吃的苦打拚的事業付之東流的,因為她曾經自己有一次無意中出於好奇和好玩的心理跟隨潮流就像保險般的立了份遺囑:
雖然如果我只有24歲,正當青春年少,但我是沒有安全感的一介孤兒,跟隨潮流,我提前立了份遺囑。我算是擁有上億財產,但沒有一分一毫是輕松刮來的,而是憑著自己的努力與智慧從小拼來的。但我覺得自己就像個不受用的奴婢,享不了清福,就是受苦的命。所以我決定我如果死了,死後所有財產都捐給慈善機構,如果我將來結婚了,有了寶寶,也不會分給他,而是讓他自己奮斗!富二代是不成器的,我不需要把財產留給他,我相信我的後代會和我一樣的想法,他不會怪我的。
這樣一個女孩卻有這樣的睿智的想法的確是很是難得,都說好人有好命,席碧雲為什麼身世凄涼,死的離奇,到底是老天不開眼,還是?
公司里的同事各有紛紜「聽說了嗎?席碧雲席總裁好像不幸被車撞了。」「對啊對啊,聽說,很慘呢。」「是啊,年紀輕輕就死了。」「那你們說是不是蓄意謀殺呢?」「是啊,平白無故怎會遭遇車禍呢?席總裁不是那麼不謹慎的人吶?」「我覺得肯定是羨慕嫉妒恨席總裁年輕美貌智慧錢財並有,所以看著不舒服才會下此毒手的。」「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可這人也太殘忍了。對美女也下的去手啊?」一個戴眼鏡的屌絲花痴的說道。就如同席碧雲一般美麗的女孩叫席飄飄,她和母親有過之而不及,一雙泛著些許憂愁的美眸,好看的面容卻不見一絲笑意,白皙的臉蛋略顯清瘦。她比母親帶了一絲冰冷與剛強,卻很少有快樂。她輾轉難眠,自父親告訴她的身世之後她經常這樣靜靜的發呆。
母親,你不知道,我有多想念你。我真的很後悔沒有和你相認。父親是愛你的,他不想耽誤你的學業,不想耽擱你的前程,雖是你生下了我卻不知道我的存在!父親知道你無父無母,身世可憐,他卻自見你的第一面無可救葯的愛上了您。父親雖不是富二代,但家裡還算殷實。對於高大帥氣的學生會主席的熱烈追求,您也無法自拔的同父親墜入愛河。你們從相愛到分手不過一年的時間。因為一次聚會您不甚被灌醉,父親也喝多了,你們本來就相愛,酒後就亂性了。然後您懷了我卻不自知,是父親發現的,但他沒說。碰巧您不知是受了什麼刺激竟然昏迷了,您知道父親有多擔心您嗎?他日日夜夜守在您的床前照顧您,不吃不喝,終於還是病倒了。您真是個迷糊姑娘,懷了我卻也沒一點發現。您身子本來就虛,竟然足足昏迷了四個多月早產生下了我。父親不想讓您有負擔,您是一名三好學生,父親不想讓您就此背上未婚媽媽的「罪名」。所以父親輟了學一心一意的撫養我長大。我會牙牙學語時顯現出比其他孩子聰慧的特性,有了問題和想法。「白白(爸爸),白白(爸爸),為什麼飄沒有媽咪?"席飄飄撅著紅嘟嘟的小嘴不滿地指著鄰居家抱著小磊的媽媽。"這,這個……」「白白,白白,你怎麼不說了?"剛會說話不就得飄飄竟然驚人的口齒清晰。「這個……怎麼說呢?你媽媽正在忙事業,這么說你不懂吧」飄爸擦了擦汗,說道。「沒事,飄以後會去找媽咪的。」
4. 母題的主題
在具體的文學研究中,有學者將母題定義為常見的題材,但更多的是將母題視為主題的同一語。有的說:「小說創作的文化性母題是時代的文化主題的藝術體現。每一民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題。」(吳予敏《論新時期小說的母題及其文化價值觀念》,《小說評論》,1988年第5期)有的稱:「母題乃是文學的永恆主題。」(譚桂林《論長篇小說研究中的母題分析》,《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0卷第6期)這將母題研究納入主題研究是不可取的,必定會帶來這兩個概念的混淆。
母題是對情節事件的最簡歸納,主題則是一種綜合價值判斷;母題具有客觀性,主題具有主觀性;母題是一個基本敘事句,主題是一個復雜句式;母題是一個常量,主題是一個變數;母題在數量上是有限,主題在數量理論上是無限.
5. 主題和母題的區別
「孤獨」是母題,「孤獨是痛苦的」是主題
「復仇」是母題,「復仇好艱辛」是主題
6. 您好,請問您所說的「在不同地域(或時間),同一母題呈現出不同文本,就是異文。」這句話,出自哪裡呢
這話是我自己的解釋。
簡單地講,母題(motive)可以理解為類型(type)包含的更小結構,類型是相對穩定的結構,它們可以重復出現。而類型具體講述出來,就是文本(text)。《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就是收集各種抽去具體內容的類型而成。
比如說《洪水神話》可以作為一個類型,壯族《布洛陀》與《舊約》「諾亞方舟」就是相同的類型,但這是兩個文本,它們的關系就是異文。其中「人類犯錯」、「兄妹結婚」等,就是母題。
如果只是感興趣,查查網上資料可以了。如果要考試,那得看指定教材。國內的民俗研究者使用這些概念的時候,是有差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