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為什麼我們所知的行星都不一樣

為什麼我們所知的行星都不一樣

發布時間: 2022-10-15 03:49:52

A. 為什麼行星不一樣星座也不一樣,

你好,你的這句話可以反過來理解
就是說,不一樣的星座,有不一樣的行星
星座是恆星組成的,他們的周圍有很多行星
比如太陽的行星就是九大行星
望採納謝謝

B. 行星,恆星為什麼名稱不一樣

因為本質不一樣!

(就好像「豬」之所以叫豬而不叫牛,是因為人類給它們命名的時候就叫「豬」,而不是叫「牛」。換在「行星」/「恆星」的名稱也是一樣。)

定義(泛義):恆星—— 能自行發光的天體。
行星——不能自行發光的天體。

C. 為什麼地球和別的星球不一樣

太陽是我們擁有的一顆恆星,它的光輝對地球上生命的重要性是不可比及的,陽光在地球表面已經掠過了40多億年,今天的生態就是純粹陽光的塑造,這種塑造使得地球擁有了一個長達40億年的生命鏈,這個鏈條其實就是固體的陽光,因為生命的本質就是把光能變成物質的新陳代謝。

太陽這顆價值非凡的發光體非常巨大,質量相當於33萬個地球,直徑相當於110個地球,表面是6000度的高溫,經過一億五千萬公里空間的傳輸,地球只得到它的光輝的5億分之一,但這已經足夠了。這么大的能量,太陽是靠什麼產生的呢?答案是它內部的原子核發生核聚變而產生的核能。核能能達到普通化學能量的2000萬倍,是宇宙中最高效的能量,在一節只能燒幾分鍾的樹枝中所蘊藏的核能,足以把一盞100瓦的燈泡點亮100萬年。人類非常羨慕這種能源,但是目前只能破壞性地使用,這就是氫彈,一朵這樣的核聚變雲能輕易地抹平一座幾百萬人的城市,也許宇宙中所有的智能文明都要經歷這樣的考驗:道德水平是否可以達到安全地使用宇宙中最強大的能源的程度。人類應該嘗試把核能的破壞性變成建設性,讓這種巨大的能量為人類的進一步發展服務,而不是「毀滅」。

正是由於太陽的能量太的巨大,它才在施以我們恩惠的同時帶給我們一些負效應,甚至可以說,太陽有可能會成為扼殺生命的兇手。它對生命的威脅,不僅在於它的光和射線,它本身還是一個高溫的等離子旋轉體,它會產生極強的磁場,太陽附近的行星都在這個磁場的籠罩之下,這個磁場將會把一些帶電的粒子像風暴般甩出來,形成太陽風。由於它們能量極高,將會穿透大氣層殺戮生命。而這恰恰又是太陽系中只有地球上才有生命的原因。

地球上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使生命能夠在這個星球上繁衍,而且我們運氣很好,地球有一顆衛星---月亮。它的質量只有地球的八十分之一,但它的引力足以成為一個給地球這個轉輪安置的無形剎車,不斷給地球的自轉減速。在以往的40多億年裡,月球至少使地球自轉速度減慢了一半,而月球也隨著地球的轉速減慢放鬆了對它的束縛,逐漸地離地球遠去,遠到當人類出現之後。從地球上看它的表面直徑和太陽的表面直徑正好吻合,這給人類觀測太陽的活動規律,帶來極大的方便。由月球造成的海洋潮汐每時每刻都撫摸著陸地,正是這個把小貝殼推動的力量,億萬年來,億萬次的摩擦,終於使地球的轉速逐漸地減慢成24個小時。月亮留給我們足夠做美夢的溫馨長夜,它贈給人類的最珍貴的禮物是地球有史以來最穩定的地殼。

這樣,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的痕跡,再經過很長時間的發展、進化,出現了我們人類。人類的出現,可以說是最終實現了宇宙由物質向精神的飛越。由大爆炸推動的4種力的相互作用,導致了我們幸運地成為宇宙物質運動的最大受益者,擁有這樣一個組合得非常完美的體態。人類的最終誕生,是我們星球上最重要的一件事。也許,這也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人類進化證明了40億年的生命史為人類的出現,作了全部生理上的准備,而這一進程的最後沖刺是在大約開始於500萬年前。這時,有一些靈長類放棄了動物的本能而以智能的方式去求生存。這當中,許多嘗試都遭到慘敗,那些介乎於人和靈長類之間過渡狀態的生物滅絕了很多,但是,我們的祖先仍舊義無反顧地踏著失敗者的屍骨前進。它們堅持用工具代替生理器官來使自己生活得更好,而工具的使用使它們的口腔逐漸精緻,並最終進化出了語言,顯示了一個可以相互說話的動物在這顆星球上一定是最終的成功者。

人類已經生活在一個快速節奏的現代文明之中,智能生命比以往任何時刻都展示出更優秀的生存風采,正是這種不斷趨於完善的智能文明的社會結構,使人類贏得了整個星球,並且正進入對地球以外空間的開發時代。依照相對論的觀點,電子以接近光速在圍繞原子核運動,而決定時間刻度的是電子圍繞的速率。其實不管是蠕動的螞蟻還是飛馳的汽車,它們原子核運動的速度相對於電子運動都可以忽略,對電子圍繞原子核的運動沒有任何影響。但是當原子核接近光速時,電子會逐漸達到它的速度極限而越轉越慢,這就意味著電子的振盪變慢。生命是由電子控制的,因此生命過程將被延緩,時間自然變慢。這就意味著人類可以通過提高速度使生命的進程變慢,如果我們能把一萬年當作一天來過的話,宇宙旅行當然不在話下。人類長壽的秘訣,居然存在於速度之中。

宇宙,一個偉大物質演化的史詩,它一個沒有知覺的物質系統,創造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能夠理解它的生物。從人類用笨拙的手在岩壁上用簡單的圖形記錄自己的生活,到創造輝煌的史前文明,最後穿越宗教的黑暗,迎來科學的曙光,只用了幾萬年。今天,人類更加強大,這種強大連人類自己都為之振奮。的確,宇宙已經把物質智能交給了我們,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則卻要靠我們自己來建設,否則,文明的級別越高,毀滅的概率也就越大。我們相信,一個還擁有40億年太陽光輝的智能生命,將不會辜負如此厚愛我們的宇宙。

D. 為什麼太陽系中的各大行星它們離太陽的距離都不一樣呢為什麼它們的大小也不一

相互的吸引力與離心力達到平衡,如果行星的速度變快了,那他將會向外圍逃逸.如果速度變慢,他最終將被太陽吸引過去.

E. 為什麼太陽系裡各行星的年限會不一樣

行星繞恆星運轉叫公轉,地球公轉一周為1年。離太陽的距離近遠,決定了繞太陽公轉時間的短長。水星公轉一周為地球上的68天;金星公轉一周為地球上的225天;火星上1年約等於地球上兩年,木星上1年約等於地球上12年;土星上1年約等於地球上29年;天王星上1年約等於地球上84年;海王星上1年約等於地球上165年;離太陽最遠的冥王星繞太陽一周需要地球上的248.4年。

我們都知道,太陽系中的行星都在一邊自轉,同時也在圍繞著太陽做公轉,並且每一個行星自轉與公轉的速度都是不一樣的,直接的表現就是行星上的晝夜時間不一樣,以及行星上一年的時間也不一樣。


太陽系中金星的自轉方向與其他行星不一樣,金星是自西向東,而其他行星都是自東向西,也就是說在金星上太陽是從西邊升起的。為什麼太陽系中會有一顆自轉方向與其他行星不同的星體呢?至今科學界仍然沒有統一的解釋。

F. 宇宙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星球

宇宙最初的所有物質都被擠壓在窄小但溫度極高的氣泡球體內,物質迸發出來,形成碎片和星雲,碎片撞擊形成衛星 行星 小行星 和彗星等星雲造出由氣體構成的恆星,塵埃被重力 電磁力 弱核力 強核力聚集在一起讓行星 衛星圍繞主星轉動(而質量大的引力就大,所以行星會圍繞恆星轉動).
不同的星球只是由宇宙中不同的物質組成的不同樣子的天體罷了.

G. 太陽系中的行星都有哪些不同為什麼它們是不同的顏色

眾所周知,太陽系中有著八個行星,這八個行星當中除了最遠的天王星和海王星之外,其他六個行星都可以在地球上觀測得到。隨著我們的科技的進步,使得我們可以更直觀地觀測得到行星,因此我們能夠很容易地辨別行星的形狀和真實的顏色。太陽系的行星由於組成成分的不同,導致它們都擁有各自的特點,並且表面所呈現的顏色也不一樣。

最後,太陽系的八大行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顏色,組成了現在這個美麗又富有活力的太陽系。

H. 為什麼我們難以辨認別的恆星的行星

有3個相關的因素妨礙我們辨認從屬於別的恆星的行星。第一是距離,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比冥王星的距離還要遠幾千倍,而冥王星已很難被發現了。第二,行星不是靠自身發光。而是靠反射別的光而發亮的,所以,它們與母星比起來顯得非常暗淡,根本不可能直接看到。第三是大小,行星必定相對地小於恆星,這是因為如它們大小相同,則行星早就發展成為恆星了。事實上,有些恆星確實是從行星轉變而成的,就像已知由兩顆恆星組成的雙星,如地球與月球那樣,分別繞對方旋轉(當然,雙星的成員也可能擁有行星,正如太陽系的行星擁有衛星一樣,有的衛星還是很大的)。行星太小了,以致不可能在恆星那麼遠的距離上看見我們。行星的質量很小,以致它們在繞母星旋轉的軌道上發生的擺動幾乎覺察不出來。

「用幾乎覺察不出來」一語是必要的,因為對若干顆近鄰恆星似乎已檢測到了某種擺動。這種情況下的恆星質量比太陽質量小,當行星在它的軌跡上游移時,行星的萬有引力使恆星輕微振盪,這種恆星的質量估計大於或等於木星的質量。最熟知的例子是巴納德星,它的質量只有太陽質量的1/7,因此,如有一顆相當質量的行星繞它旋轉的話,那麼,它將顯示出比像太陽那樣的恆星更強地擺動。基於時間跨度達50年的巴納德星的照片,天文學家認為它有兩顆接近於木星質量的衛星,但另外一些天文學家並不相信。

為了認識宇宙中的生命,應當歡迎對上述想法給予確證,從而證實在巴納德星和其他恆星周圍有行星系存在,但這並不是十分緊要的。宇宙中還有那麼多恆星,很難想像只有我們這一個太陽具有行星系。其他行星數目究竟是幾萬億億,還是幾十億,其實並不很重要。重要的是這些行星的性質應該符合美國天文學家H.沙普利所說的「幸運的必要條件是:離恆星適當的距離,近似圓形的軌道,特有的質量,宜人的大氣層以及適當的自轉周期,這些都是我們在地球上已知的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的確,在別處存在生命的這些前提,不太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被考證出來,但是,對於這些前提,目前尚未發生激烈的爭論。

I. 為啥八大行星各有不同,恰巧都被安排在同一平面上

為什麼太陽系中的行星都在一個平面?這其實是一個隨波逐流的現象。如果站在銀河系之中,太陽系之外,望向太陽系,你會發現太陽如同一個巨人帶著一幫熊孩子在奔跑。

J. 小行星和大行星有什麼不相同點

小行星
1801年科學家們在夜空中發現了一個閃光的小物體。起初他們以為這個名為"穀神星"的東西是顆行星,然而一年後又發現了一個同穀神星十分相像的物體。他們意識到行星不可能這么小,於是將其命名為~小行星~,意思是"象星星一樣"。

直到1951年也只發現8顆小行星。而今天天文學家運用先進科技已經辨別出約5000顆小行星。

太陽系中成千上萬顆小行星都沒能積聚形成行星。它們的體積大小不等,有的與高爾夫球一般大,而有的則相當於整個羅德艾蘭州那麼大。大多數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進行軌道運行。

大多數小行星沿著木星的路線進行規則的軌道運行。另外一些軌道則為偏心圓,遠時靠近天王星,近時靠近地球。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發現有幾百顆小行星穿過地球~軌道~,據估計還有成千上萬顆小行星未被發現。

天文學家們根據~隕石~成份和光譜將大部分小行星分成三大類。"硅質"小行星含有一個石質硅層包圍的鐵鎳內核。這種小行星約佔15%。"金屬質"小行星佔10%,主要由鐵和鎳組成。"碳質"小行星數量最多,佔了75%,它們含有豐富的碳。

有時小行星的軌道會對地球造成威脅。地球和受到撞擊而布滿~隕石坑~的月球一樣,也是宇宙撞擊的目標。我們這顆勤勉的星球通過填平、火山活動以及風化腐蝕抹去了那些暴力的痕跡,然而少數大的沖擊遺留下來的隕石坑仍是過去創傷的見證。

小行星是指那些也圍繞著太陽運轉但體積太小而不能稱之為行星的天體。最大的小行星直徑也只有 1000 公里左右,微型小行星則只有鵝卵石一般大小。直徑超過 240 公里的小行星約有 16 個。它們都位於地球軌道內側到土星的軌道外側的太空中。而絕大多數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其中一些小行星的運行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曾有某些小行星與地球發生過碰撞。

小行星是太陽系形成後的物質殘余。有一種推測認為,它們可能是一顆神秘行星的殘骸,這顆行星在遠古時代遭遇了一次巨大的宇宙碰撞而被摧毀。但從這些小行星的特徵來看,它們並不像是曾經集結在一起。如果將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組成一個單一的天體,那它的直徑只有不到 1500 公里——比月球的半徑還小。

我們對小行星的所知很多是從研究墜落到地球表面的隕石而來。那些進入地球大氣層的小行星稱為流星體。流星體高速飛入大氣,其表面與空氣摩擦產生極高的溫度,隨之汽化並發出強光,這就是流星。如果流星沒有被完全燒毀而墜落到地面,就是隕星。

大約 92.8% 的隕星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也就是普通岩石),5.7% 是鐵和鎳,其他的隕石是這三種物質的混合物。含石量大的隕星稱為隕石,含鐵量大的隕星稱為隕鐵。因為隕石與地球岩石非常相似,所以一般較難辨別。

Gaspra 小行星 Ida 和 Dactyl 小行星

Toutais 小行星 Castalia 小行星

Geographos 小行星 小行星 Ida 和

Mathilde Gaspra

由於小行星是從早期太陽系殘留下來的物質,科學家對它們的構成非常感興趣。宇宙探測器在經過小行星帶時發現,小行星帶其實非常空曠,小行星與小行星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1991 年以前,人們都是通過地面觀測以獲得小行星的數據。1991 年 10 月,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訪問了 951 Gaspra 小行星,拍攝了第一張高解析度的小行星照片。1993 年 8 月,伽利略號又飛臨 243 Ida 小行星,使其成為第二顆被宇宙飛船訪問過的小行星。Gaspra 和 Ida 小行星都富含金屬,屬於 S 型小行星。1997年 6月27日,NEAR 探測器與 253 Mathilde 小行星擦肩而過。這次難得的機會使得科學家們第一次能夠近距離地觀察這顆富含碳的 C 型小行星。由於 NEAR 探測器並不是專用對其進行考察的,這次訪問成為至今對它進行的唯一的一次訪問。NEAR是用於在 1999年 1 月對 Eros 小行星進行考察的。

天文學家們已經對不少小行星作了地面觀察。一些知名的小行星有 Toutais、Castalia、Vesta 和 Geographos 等。對於小行星 Toutatis、Castalia 和Geographos,天文學家是在它們接近太陽時,在地面通過射電觀察研究它們的。Vesta 小行星是由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的。

部分與中國有關的著名小行星

第一顆與在中國土地上發現的小行星:193 瑞華星(發現者J.C. Watson)

第一顆由中國人發現的小行星:1125 中華 (發現者張鈺哲)

第一顆以中國人名命名的小行星:1802 張衡

第一顆以中國地名命名的小行星: 2045 北京

第一顆以中國縣名命名的小行星: 3611 大埔

第一顆以中國台灣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2240 蔡(蔡章獻)

第一顆以中國太空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256 楊利偉

小行星在太陽系中別具一格。它們的體積甚小,直徑多數只有幾公里,為數眾多,饒日公轉的軌道幾乎都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

小行星的發現同提丟斯- 波得定則的提出有密切聯系,根據該定則,在距太陽距離為2.8 天文單位處應有一顆行星,1801年元旦,皮亞奇果真在該處發現了第一顆小行星穀神星。在隨後的幾年中同穀神星軌道相近的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相繼被發現。天文照相術的引進和閃視比較儀的使用,使得小行星的的年發現率大增,到1940年具有永久性編號的小行星已經有1564顆。其中,德國天文學家恩克和漢森因長於軌道計算,沃爾夫和賴因穆特在觀測上有許多發現而貢獻尤大。

小行星的命名權屬於發現者。早期喜歡用女神的名字,後來改用人名,地名,花名乃至機構名的首字母縮寫詞來命名。有些小行星群和小行星特別著名,如脫羅央群,阿波羅群,伊卡魯斯,愛神星,希達爾戈等。

按軌道根數作統計分析,軌道傾角在約5 度和偏心率約0.17處的小行星數目最多。柯克伍德縫是按小行星平均日心距離統計得到的最著名的分布特徵。小行星數N 與平均沖日星等m 之間有統計關系logN=0.39m-3.3,小行星直徑d 同絕對星等g 之間滿足統計公式logd(公里)=3.7-0.2g。小行星數隨直徑的分布在直徑約30公里附近出現間斷。
——————————————————————————————
小行星

小行星是一些圍繞太陽運轉但因為太小而稱不上行星的天體。小行星可大至如直徑約1000公里的Ceres 小行星,小至與鵝卵石一般。有16顆小行星的直徑超過 240公里。它們位於地球軌道以內到土星的軌道以外的空間中。而大多數小行星集中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里。有些小行星的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有些小行星還曾與地球相撞。
小行星是太陽系形成後的剩餘物質。一種推測認為它們是一顆在很久以前一次巨大碰撞中被毀的行星的遺留物。然而這些小行星更像是些從未組成過單一行星的物質。事實上,如果將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組成一個單獨的天體,它的直徑還不到1500公里——比月球的半徑還小。

由於小行星是早期太陽系的物質,科學家們對它們的成份非常感興趣。宇宙探測器經過小行星帶時發現,小行星帶其實非常空曠,小行星與小行星之間分隔得非常遙遠。在1991年以前所獲的小行星數據僅通過基於地面的觀測。1991年10月,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訪問了951 Gaspra小行星,從而獲得了第一張高解析度的小行星照片。1993年8月,伽利略號又飛經了243 Ida小行星,使其成為第二顆被宇宙飛船訪問過的小行星。 Gaspra和Ida小行星都富含金屬,屬於S型小行星。

我們對小行星的所知很多是通過分析墜落到地球表面的太空碎石。那些與地球相撞的小行星稱為流星體。當流星體高速闖進我們的大氣層,其表面因與空氣的摩擦產生高溫而汽化,並且發出強光,這便是流星。如果流星體沒有完全燒毀而落到地面,便稱為隕星。 牋?經過對所有隕星的分析,其中 92.8%的成分是二氧化硅(岩石),5.7%是鐵和鎳,剩餘部分是這三種物質的混合物。含石量大的隕星稱為隕石,含鐵量大的隕星稱為隕鐵。因為隕石與地球岩石非常相似,所以較難辨別。

1997年 6月27日,NEAR探測器與253 Mathilde小行星擦肩而過。這次機遇使得科學家們第一次能近距離觀察這顆富含碳的 C型小行星。此次訪問由於NEAR探測器不是專門用來對其進行考察而成為唯一的一次訪。NEAR是用於在1999年 1月對Eros小行星進行考察的。

天文學家們已經對不少小行星作了地面觀察。一些知名的小行星有Toutais、Castalia、Vesta和Geographos等。對於小行星Toutatis、Castalia和Geographos,天文學家是在它們接近太陽時,在地面通過射電觀察研究它們的。Vesta 小行星是由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的。

小行星的發現同提丟斯- 波得定則的提出有密切聯系,根據該定則,在距太陽距離為2.8 天文單位處應有一顆行星,1801年元旦皮亞奇果真在該處發現了第一顆小行星穀神星。在隨後的幾年中同穀神星軌道相近的智神星,婚神星,灶神星相繼被發現。天文照相術的引進和閃視比較儀的使用,使得小行星的的年發現率大增,到1940年具有永久性編號的小行星已經有1564顆。其中,德國天文學家恩克和漢森因長於軌道計算,沃爾夫和賴因穆特在觀測上有許多發現而貢獻尤大。

小行星的命名權屬於發現者。早期喜歡用女神的名字,後來改用人名,地名,花名乃至機構名的首字母縮寫詞來命名。有些小行星群和小行星特別著名,如脫羅央群,阿波羅群,伊卡魯斯,愛神星,希達爾戈等。按軌道根數作統計分析,軌道傾角在約5 度和偏心率約0.17處的小行星數目最多。柯克伍德縫是按小行星平均日心距離統計得到的最著名的分布特徵。小行星數N 與平均沖日星等m 之間有統計關系logN=0.39m-3.3,小行星直徑d 同絕對星等g 之間滿足統計公式logd(公里)=3.7-0.2g。小行星數隨直徑的分布在直徑約30公里附近出現間斷。

天文學家:2029年有小行星從地球與月球之間穿過

據英國《獨立報》報道,英美天文學家宣布,倫敦時間2029年4月13日晚上10點,一個相當於3個足球場大小的小行星——「2004MN4」,將在地球和月球之間飛過,與地球近距離接觸,但不會相撞,其飛行軌道甚至低於許多電視通信衛星。這將是有天文紀錄以來,小行星首次如此近距離地與地球接觸。
2004年6月,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這顆小行星,2004年聖誕夜前公布的軌道計算結果表明,它與地球相撞的幾率為1/60,後來經過重新計算,發現其與地球相撞的幾率事實上基本為零。

當然,如果真的相撞,其威力將相當於20顆氫彈同時爆炸,將會對人類造成不可想像的災難。

根據最新計算結果,小行星將會在地球同步衛星軌道之內,與地球擦肩而過,間距3.6萬公里,

僅為與月球距離的1/10,將是有天文紀錄以來,距離地球最近的小行星。屆時,人們在英國不需藉助望遠鏡,即可清楚地用肉眼看到天空中這顆暗淡星體的迅速移動。

英國阿馬天文台台長馬克·貝利教授表示,雖然這顆小行星與地球的距離非常近,但不會有太多危險,它的軌道將會受到地球引力的直接影響,被迫游離。

貝利教授表示:「每個人都會說,相撞將會避免。它是如此之近,你可以用低倍望遠鏡甚至用肉眼看到它,就像在一個鐵道站台看著3尺外飛馳而過的列車一樣,非常近,但不會有危險。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加利福尼亞州)博士史蒂夫·切斯利表示,與其他曾經近距離飛過地球的星體不同,小行星2004MN4將在24年後非常近距離地飛過地球的軌道是提前計算出來的,是可預測的,此前的星體則是在近距離接近地球時才被發現。這種規模的小行星,平均每1300年才會如此近距離地接近地球一次。

與其他飛行軌道大多集中在火星和木星軌道間的小行星不同,2004MN4小行星雖然也圍繞太陽旋轉,但其軌道基本在地球軌道之內,將來還是有可能與地球相撞,不過,21世紀之內沒有相撞的風險。在過去,巨大的星體經常與地球相撞,一些嚴重的相撞曾引起整個地球范圍內的巨大災難,相撞產生的大量灰塵和殘骸進入大氣層,引起環境災難性的變化。(

大行星
IAU大會公布太陽系大行星只有八顆,即把冥王星不再被視為行星。IAU大會這份決議太陽系行星定義的決議最終稿包含4個部分即5A號決議,5B號決議,以及6A號決議,6B號決議。對決議5A和決議5B的投票將分開來依次進行。同樣,對於決議6A和6B的投票也將分開進行。決議5A是IAU關於「行星」和相關名詞的主要定義。決議5B對由水星到海王星這8顆行星組成的集體稱呼前面加上了「classical」。決議6A以冥王星為原型為IAU創建了一個新的天體類別。決議6B為這類天體引入了「plutonian objects」這個稱呼。
八顆行星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IAU將啟動相應程序來界定天體屬於矮行星還是其他類別。
目前這些包括大多數的太陽系小行星,大多數的海外天體(TNOs),彗星,和其他小天體。
「冥王星」名稱被數字取代 134340將為正式編號 。
天文學家目前決定的行星定義是這樣的:
如果一個天體被定義為行星,那麼它必須符合兩個條件:首先,該天體必須繞恆星運動,且自身不能為恆星;其次,必須有足夠的質量,使其在自身的引力作用下呈球形。一般認為質量超過月球的0.6%、直徑超過800公里的天體都能滿足第二個條件。但是對處於臨界條件附近的天體還需要經過更多的觀測。

熱點內容
結痂後掉落傷口為什麼顏色還沒掉 發布:2025-08-22 04:31:24 瀏覽:871
人眼睛為什麼會變色 發布:2025-08-22 04:28:05 瀏覽:674
為什麼天然氣不能在手機上繳費 發布:2025-08-22 04:20:20 瀏覽:3
魚為什麼吃東西放嘴巴里 發布:2025-08-22 04:10:34 瀏覽:968
手機充著電為什麼就自己斷電了 發布:2025-08-22 04:07:38 瀏覽:999
為什麼有的人牙齦顏色不一樣 發布:2025-08-22 04:02:29 瀏覽:511
為什麼吃東西感覺有痰 發布:2025-08-22 03:54:25 瀏覽:269
紅棗為什麼泡出來沒顏色 發布:2025-08-22 03:44:08 瀏覽:199
狼瘡為什麼一會好一會不好 發布:2025-08-22 03:43:13 瀏覽:521
淘寶詳情頁的抬頭為什麼不居中 發布:2025-08-22 03:41:38 瀏覽: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