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為什麼手勢不一樣
1. 道家打坐的手勢是怎樣的
一般都是五心朝天式,也就是盤腿而坐,雙腳心朝天。雙手左抱右(意陰抱陽),食指虛觸,手心向天,放在臍下三寸也就是丹田處。舌頭翻頂上齶,眼睛七分閉三分睜(全睜開易分神,全閉上易沉睡),眼觀鼻,鼻觀心,全身心放鬆,什麼都不想,即可漸漸入定!入定即入靜,這是就是靜功!如若不能靜心可用莊子的《聽息法》,靜功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聽,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入手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2. 靜坐的手勢
靜坐的姿勢很多,有跪坐、散盤、完美坐、跨鶴坐(牛頭式)以及大家知道的蓮花坐(雙盤)。除了腿的坐姿之外,靜坐時身體還需注意的地方很多,其中被整理的最好也是最廣被接受的就是庇盧遮那佛七支坐法。
庇盧遮那佛七支坐法
相傳古印度有五百羅漢苦修禪定而無法入三摩地,原因便是出在坐姿上,於是有天人下凡傳下這個七支坐法,就是現在大家知道的」 庇盧遮那佛七支坐法」。
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坐姿的七個要點:
1.雙足伽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先用單盤。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等慢慢身體柔軟了再改練雙盤。)
2.脊椎直豎。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注意胸腰不可太過前挺,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3.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輕松向內靠著小腹向下安放。這種手勢叫做三昧印(三昧=三摩地,就是定印的意思)。
4.左右兩肩稍微向兩側張開,往後放鬆。
5.頭輕輕向上頂,後腦稍微向後收放。下巴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含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即可。
6.眼皮放鬆,不刻意閉眼,好像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視線向前平視固定好,然後把注意力收回,不使用眼睛。
7.舌頭輕抵上顎。
初學靜坐時,其實都在練坐姿,讓自己身體習慣以上七個注意項目。對身體不好的人來說,靜坐是件苦差事,做個幾分鍾便腰酸背痛是很常見的。有時一坐久,身體姿勢跑掉自己不知道,於是便需要有人在旁邊幫忙盯著提醒調整。
靜坐注意事項:
1.凡在靜坐的時候,必須使全身神經與肌肉放鬆,可以微帶笑容,因為人在笑時,神經自然會全部放鬆。
2.不可以吃過飯就打坐,以免昏沉。也不可以在睡覺前打坐,道理相同。最佳時間是清晨與黃昏。
3.空氣必須流通,但是不能讓風直接吹到身上。如果會吹到風,必定要用衣物將頭、肩、身體包好。
4.靜坐時光線不能太暗,否則容易昏沉;光線也不能太強,否則容易緊張。
5.靜坐時要把兩膝和後腦包裹暖和,即使熱天打坐,亦不可使膝蓋裸露。
6.初學靜坐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為原則。
7.初習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單盤時臀部必須加坐墊,以免身體後傾腰部用力,坐墊的高矮依各人身體狀況而定,以舒適為原則,如果坐墊太高或太矮;都會使神經緊張。至於坐墊的軟硬程度也必須適中,否則引起身體的不適,則影響靜坐的
3. 佛祖打坐的時候為什麼會有ok的手勢這代表著什麼
根據佛經上的記載,這種七支坐法,早已失傳,後來有五百羅漢,修持多年,始終不能入定。雖然知道從遠古以來,便有這種靜坐入定的坐姿,但始終不得要領。有一次在雪山深處他們發現一群猴子,利用這種方法坐禪,他們照樣學習,便由此證道而得阿羅漢果。這個神話似的傳說,無法加以考證。總之,它是合於生物天然的法則,那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這種姿勢,大體來說,很像胎兒在母胎中的靜姿,安詳而寧謐。
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打坐時肢體的七種要點:
(一)雙足跏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二)脊樑直豎。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三)左右兩手圜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在佛家,便叫做「結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以沉肩嚲背。
(五)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六)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像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
(七)舌頭輕微舔抵上齶,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
附帶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凡在靜坐的時候,必須使腦神經以及全身神經與肌肉放鬆,絕對不可有緊張狀態。最好是微帶笑容,因為人在笑時,神經自然會全部放鬆。
(二)初學靜坐者,不可以吃過飯就打坐,以免妨礙消化。同時也不能在肚子餓時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靜坐時空氣必須流通,但是不能讓風直接吹到身上。
(四)靜坐時光線不能太暗,否則容易昏沉;光線也不能太強,否則容易緊張。
(五)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和後腦包裹暖和,即使熱天打坐,亦不可使膝蓋裸露。
(六)初學靜坐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為原則。
(七)初習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單盤時臀部必須加坐墊,坐墊的高矮依各人身體狀況而定,總以舒適為原則,如果坐墊太高或太矮;都會使神經緊張。至於坐墊的軟硬程度也必須適中,否則引起身體的不適,則影響靜坐的心情和效果。
4. 打坐手的姿勢是什麼
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兩種坐姿都可以採用,也可以在腿痛時輪換交替。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
打坐時,先把兩目定住了,然後再慢慢半閉眼睛,閉眼目光勿下垂,把兩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規矩。若是兩眼向下看,絕對不能得定,只是坐著休息罷了。
打坐手姿勢要點
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兩種坐姿都可以採用,也可以在腿痛時輪換交替。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
有人因為暫時不能打跏呋坐,在單盤的時候,下邊這條腿放得很靠里,上面這條腿放上去後,膝蓋是懸空的,其實這不是一個正規的姿勢,因為上面的腿懸空,容易在盤腿時下盤不穩。首先要注意,整個人的身體就跟六和塔一樣,是穩穩當當,由下往上是一層一層的,這是非常關鍵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打坐
5. 打坐可要注意手勢
不用刻意擺手勢,手印千變萬化,隨便一放說不定就是其中的一種,這東西不用刻意追求,不過坐的姿勢可得要擺正了,要不然對脊椎不好。
6. 佛教打坐的正確姿勢
佛教打坐的正確姿勢
佛教打坐的正確姿勢,佛教打坐是有一定的正確姿勢的,只有掌握正確姿勢的要領才能有所收獲。以下的文章詳細講述佛教打坐的正確姿勢,希望對想要了解相關知識的人們有幫助!
佛教打坐的正確姿勢1
一、單盤:傳統叫金剛、或如意坐
初學打坐的人,一定要從單盤(如意坐、金剛坐)開始練起。打坐是由疼痛開始的,原因就是練習者的下肢關節的韌帶過於緊張所致,影響了打坐的效果。在練習中應當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的進行下肢關節的鍛煉,這個階段的練習,練習者要堅持住。其鍛煉方法如下:
(1)壓膝
在打坐中,對盤坐影響最大的是髖關節的靈活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松緊,對於髖關節松緊的練習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壓膝。具體操作如下:
練習者端身正坐於墊上,兩腿相盤於身前,兩足相抵,盡量收至會陰前;然後用兩手心略微用力按壓膝關節部位,一壓一松有節奏地進行施壓,由輕到重,直到兩膝關節部位貼到墊子為好。繼而,身體前傾,用兩手握住足尖,以肘部壓膝關節,同時全身向前下壓直至前額部接近足尖為好。
(2)俯身(靈龜式)
習練者經過上述的鍛煉以後,下肢的關節已經比較靈活了。但這時進行盤坐還有不足,因此,還應盡一步的練習。練習者端身正坐於墊上,進行自然的盤腿:左足跟緊抵會陰,右足跟緊貼左小腿外側,然後,兩手放於身體的兩側,手心向後,身體向前俯壓,作叩拜狀。以額部向前下壓貼墊為標准。作時兩手仍然放在身體兩側,手心向上。(注意兩足應互相交換練習)
(3)單盤練習
經過上述的鍛煉,練習者的下肢關節已經初步的具備了單盤打坐的基礎。但是,要想練好單盤打坐,還要進行單盤練習,在打坐時,還應本著左右同進的原則:在練習時,先用左腿在上,靜坐30分鍾,再換另一條腿在上坐30分鍾。也應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先以半小時為度,繼而四十分鍾,乃至一小時,或更長時間。最好在每次練習中先左而後右,或先右而後左,因人習俗而作。
二、雙盤
七支坐法
一般說的雙盤打坐又叫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個要點:
(一)雙足伽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二)脊樑直豎。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三)左右兩手圜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在佛家,便叫做「結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以沉肩嚲背。
(五)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六)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
(七)舌頭輕微舔抵上齶,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
注意事項:
1:打坐最佳時間應是晚上23點到第二天中午11點為好。
2:在室里室外打坐時 要注意保暖,也不要直接坐在濕地上。
3:女性朋友生理周期間也可以打坐,不別擔憂。
4: 打坐的狀態要在無為狀態下進行。不要總是停留在五識里(色,受,想,行,識,)。
5: 如果不能適應雙盤腿,可也用單盤腿。
佛教打坐的正確姿勢2
佛教打坐的正確姿勢
將左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腳置於左腳上,脊椎自然挺直,兩肩舒張但不挺胸;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腿上;頭不俯仰、不歪斜,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最後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齶。
佛教最理想的打坐姿勢是「七支坐法」。實際上,七支坐法主要是對身體的七個要求,分別為雙足跏趺、脊直、肩張、手結定印於臍下、頭中正、雙眼微閉、舌舔上齶這七個。對於佛教打坐的姿勢來說,有著男女之分。其中,男士主要將左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腳置左腳上,稱為「金剛坐」;而女士需要將右腳置左腿上,再將左腳置右足上,稱為「如意坐」。
除此之外,手結定印於臍下也有男女之分。男士主要為將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而女士是將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上。需要注意的`是,飽脹或飢餓時不宜打坐,而在室內靜坐時應保持空氣流通,但不可當風而坐。再就是,在室外打坐時要注意保暖,也不要直接坐在濕地上。打坐最重要的就是,意識的放鬆。
禪坐准備步驟
1、肚子六分飽:飯後一小時再禪坐,不要吃得太飽,約五、六分飽即可。少吃一點,可以讓腸胃有更多的空間來裝靈氣;如果吃得過飽,胃裡充滿濁氣,打起坐來也容易睡著。飲食的內容則以清淡為主,不要太油膩。
2、自在歡喜心:在心情一定要很法喜、很自在。如果正在生氣或是心情不好、不愉快的時候,就不要坐。因為即使勉強去坐,效果也不佳。
3、疲累去休息:身心疲累的時候也不要坐。因為疲累的時候打坐會打瞌睡,達不到禪坐的效果。如果覺得累,還是趕緊去睡覺。
4、何時禪坐佳:隨時都可以。但晚上十二點以後到第二天清晨五點之間不要坐,因為這是睡眠時間,該休息的時候就應該去休息。
5、環境要通風:禪坐的地方最好要通風良好,但要注意風不可直吹後腦,否則後腦會脹痛。另外光線也不宜太強或太暗。
6、服裝宜寬松:打坐的服裝以寬松為宜,女性應避免穿短裙,以免姿勢不雅。
7、眼閉心法喜:禪坐時,雖然眼睛輕閉,但還是要保持法喜的面容,不要一付愁眉苦臉、痛苦緊綳的樣子。
8、每日一禪坐:最好養成每天禪坐的習慣,一段時間後,自然能體會出禪坐的好處。
7. 蓮花指和蘭花指有什麼區別
主要區別是手指的姿勢不同:
1、蓮花指是佛教中打坐的時候的手指上的一種姿勢,是大拇指與無名指捏合,其餘三指展開。
(7)打坐為什麼手勢不一樣擴展閱讀:
蘭花指的動作要領:
1. 伸張五指,立食指,餘四指自然彎曲。
2. 拇指指面輕貼中指指緣。
3. 拇指勿壓扣中指指甲。
4. 小指僵直會使手形不自然。
5. 眼神必須隨手指移動而轉向。
8. 打坐的手勢
三昧定印,住於寂然不動三昧之相。又作三摩地印、三昧印。於密教中,五部各異:(一)佛部為法界定印,即右手掌上仰安置於左手之上,拇指互拄,乃胎藏界大日如來之印,故又稱大日定印。(二)蓮華部為妙觀察智印,以二手之拇指、食指相捻,二手縛仰置臍下,即彌陀所契之印相。(三)金剛部為三昧印,二手縛仰,二拇指互拄。(四)寶部為三瓣寶珠定印,先結彌陀之定印,再以二食指拄二拇指之第一指節,作三瓣寶珠狀。(五)羯磨部為羯磨印,左右兩手外縛,各以大、小指之端相拄,安於膝上。
上記五部之印相雖有別,然各部實不二而一,故於五部之常法中皆用法界定印,或諸印可互相通用。惟胎藏界法一般用法界定印,金剛界法則用金剛部定印。(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三、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卷上、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三摩地法、觀自在菩薩如意輪瑜伽念誦
9. 打坐姿勢男女有別嗎
不分男女,有的是功法要求,只有注意一下
打坐可以分多種方法
1、坐式。坐式有盤腿和垂腿兩種姿勢,主要按照個人習慣和環境條件,自行選擇。一般認為盤腿坐過於形式化,且易麻腿。因此,一般採用垂腿(坐椅凳)坐式較為便利。
(1)盤腿坐式。「雙盤式」是把左腳放在右大腿上面,再把右腳搬到左大腿上,兩手相合置於小腹前面。這個坐法只是為了坐得穩固不易 動搖,但沒有相當功夫不易做到。「單盤式」是把右腿放在左腿上面,手勢如前法。這比雙盤易於做到。「自由盤腿」是將兩腿互相交叉而盤坐,是一般人習慣用的 坐式。�
(2)垂腿坐式。坐在高低適宜的椅凳上,以坐下來大腿面保持水平為度,小腿垂直,兩腳平行著地,兩膝間的距離以能放下兩拳(拳眼相 對)為准。兩手心向下,自然的放在大腿面上。兩肩下垂,腰須直,勿用力,不要挺胸駝背、仰面低頭。下頜略向回收,頭頂如懸。體態以端正自然為標准。此式為 現代習慣採用之姿勢(圖6-4)。
2、卧式。右側著床伸下腿屈上腿,右手曲肱將手置於頭之前下側枕上,左手放在左胯上,此式應用為坐功之輔助,或體弱不能坐者採用之圖。�
3、站式。站式有各種姿勢,在這里不一一介紹。茲介紹方便易行的一個姿勢,以為坐功之輔助功。兩腳並立,兩手覆於丹田(左手掌心覆於丹田,右掌心覆於左手背上)。松肩垂肘,含胸拔背,虛心實腹,眼半垂廉一切要求同坐式。�
4、行式。行路和散步時,目視前方三五步處,意守鼻尖,神不外馳,依行路的速度,一般為三步一呼,一步一吸,四步一個呼吸。如能長期鍛煉此法,對走長路很有幫助,可以久行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