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月工資扣稅和個人所得稅計算不一樣
㈠ 所得工資一樣為什麼扣稅不一樣
工資扣除個人所得稅不一樣,是因為你們兩個人的情況不一樣,如果一樣的話,扣稅肯定是相同的。比如被贍養老人數,撫養子女數,住房貸款,被贍養老人子女數,這些都可能有差別。
㈡ 個稅每個月扣的不一樣是怎麼回事
法律分析:若每個月工資不同,繳納的個稅也是不相同的。個稅起征點是5000元。個人所得稅率是個人所得稅稅額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比例。個人所得稅率是由國家相應的法律法規規定的,根據個人的收入計算。 繳納個人所得稅是收入達到繳納標準的公民應盡的義務。具體計算公式如下: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累計減免稅額-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其中:累計減除費用,按照5000元/月乘以納稅人當年截至本月在本單位的任職受雇月份數計算。
法律依據:《個人所得稅扣繳申報管理辦法》 第六條 扣繳義務人向居民個人支付工資、薪金所得時,應當按照累計預扣法計算預扣稅款,並按月辦理扣繳申報。累計預扣法,是指扣繳義務人在一個納稅年度內預扣預繳稅款時,以納稅人在本單位截至當前月份工資、薪金所得累計收入減除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和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適用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一(見附件),計算累計應預扣預繳稅額,再減除累計減免稅額和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其餘額為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余額為負值時,暫不退稅。納稅年度終了後余額仍為負值時,由納稅人通過辦理綜合所得年度匯算清繳,稅款多退少補。具體計算公式如下: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累計減免稅額-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其中:累計減除費用,按照5000元/月乘以納稅人當年截至本月在本單位的任職受雇月份數計算。
㈢ 為什麼每個月的工資單和個稅app上交的稅不一樣
這個兩者有區別是正常的,個人所得稅APP系統顯示的工資薪金是你的稅前工資。因為實際發的工資扣除了你的「三險一金」和預扣預繳的個人所得稅。具體「三險」指的是三種保險,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積金。三險一金比五險一金少一個「生育保險」和「工傷保險」。
公司還可能扣除了一些公司為你代墊的費用。比如水電費、房租等,可能每個公司規定情況不一樣,有的公司可能沒有這些扣除費用。因此建議你認真查閱公司提供的工資明細單,如果沒有,可以咨詢財務部人員。
如果你的稅前工資和你的工資明細表應發工資不一樣,可能申報就有問題,說明公司申報的工資有問題,虛報了你的工資薪金收入,虛增了成本費用。
㈣ 為啥個人所得稅扣的不一樣
個稅每個月扣得不一樣,主要是因為實施了新的稅法。在以前,計算個人所得稅是按月計稅,當每月工資與扣除項不變時,扣繳的個稅是一樣的。但從2019年1月份開始,工資採用「累計預扣法」按年計稅,即每個月工資不再獨立計算,而是累計起來計算,最後再得出每月應交稅額。也因此,即使每月工資一樣,扣繳的個稅也可能會不一樣。
簡單來說,累計預扣法,是在一個納稅年度內,以截至當前月份的累計收入,減去當年累計發生的不需要繳稅的部分,在對照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後,再減去當年已交過的稅錢,得出的就是當月應預扣預繳的稅額。相關的計算公式為:累計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本期應預繳稅額=(累計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累計已預繳稅額。其中,累計基本減除費用,按照5000元/月乘以當前月份數計算。
【拓展資料】
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本年度累計應發稅前工資—累計個稅起征點—累計五險一金個人部分—累計專項附加扣除。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
稅率:
一、工資范圍在1-5000元之間的,包括5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0%。
二、工資范圍在5000-8000元之間的,包括8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3%。
三、工資范圍在8000-17000元之間的,包括17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10%。
四、工資范圍在17000-30000元之間的,包括30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0%。
五、工資范圍在30000-40000元之間的,包括40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5%。
六、工資范圍在40000-60000元之間的,包括60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30%。
七、工資范圍在60000-85000元之間的,包括85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35%。
八、工資范圍在85000元以上的,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45%。
㈤ 為什麼每個月扣稅不一樣
過去的個人所得稅是以月為單位計稅,每月工資與扣除項不變的情況下,所扣繳的個稅是一樣的。從2019年1月份開始,工資採用「累計預扣法」按年計稅,每個月工資不再孤立地計算,而是要累計起來計算,所以每個月扣的不一樣。
累計預扣法是指,扣繳義務人在一個納稅年度內,以截至當前月份累計支付的工資薪金所得收入額減除累計基本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累計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預繳應納稅所得額。
對照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出累計應預扣預繳稅額,減除已預扣預繳稅額後的余額,作為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
(5)為什麼每月工資扣稅和個人所得稅計算不一樣擴展閱讀:
應納稅所得額=月度收入-5000元(免徵額)-專項扣除(三險一金等)-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個稅專項附加扣除如下,明細查看個稅專項附加扣除;
子女教育:納稅人的子女接受全日制學歷教育的相關支出,按照每個子女每月1000元的標準定額扣除。
繼續教育:納稅人在中國境內接受學歷(學位)繼續教育的支出,在學歷(學位)教育期間按照每月400元定額扣除。同一學歷(學位)繼續教育的扣除期限不能超過48個月。納稅人接受技能人員職業資格繼續教育、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繼續教育的支出,在取得相關證書的當年,按照3600元定額扣除。
大病醫療:在一個納稅年度內,納稅人發生的與基本醫保相關的醫葯費用支出,扣除醫保報銷後個人負擔(指醫保目錄范圍內的自付部分)累計超過15000元的部分,由納稅人在辦理年度匯算清繳時,在80000元限額內據實扣除。
住房貸款利息:納稅人本人或者配偶單獨或者共同使用商業銀行或者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為本人或者其配偶購買中國境內住房,發生的首套住房貸款利息支出,在實際發生貸款利息的年度,按照每月1000元的標準定額扣除,扣除期限最長不超過240個月。納稅人只能享受一次首套住房貸款的利息扣除。
住房租金:納稅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沒有自有住房而發生的住房租金支出,可以按照以下標準定額扣除:
(一)直轄市、省會(首府)城市、計劃單列市以及gwy確定的其他城市,扣除標准為每月1200元;
(二)除第一項所列城市以外,市轄區戶籍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扣除標准為每月1100元;市轄區戶籍人口不超過100萬的城市,扣除標准為每月800元。
贍養老人:納稅人贍養一位及以上被贍養人的贍養支出,統一按照以下標準定額扣除:
(一)納稅人為獨生子女的,按照每月2000元的標準定額扣除;
(二)納稅人為非獨生子女的,由其與兄弟姐妹分攤每月2000元的扣除額度,每人分攤的額度不能超過每月1000元。可以由贍養人均攤或者約定分攤,也可以由被贍養人指定分攤。約定或者指定分攤的須簽訂書面分攤協議,指定分攤優先於約定分攤。具體分攤方式和額度在一個納稅年度內不能變更。
㈥ 為什麼每個月繳納的個稅不一樣,而且相差很大
原因如下:
過去的個人所得稅是以月為單位計稅,並且工薪族每月工資與扣除項不變的情況下,所扣繳的個稅是一樣的。
但在新稅法下,即使每月工資一樣,扣繳的個稅也可能會不一樣。
因為從2019年1月份開始,我們的工資採用「累計預扣法」按年計稅,每個月工資不再孤立地計算,而是要累計起來計算。
累計預扣法是指,扣繳義務人在一個納稅年度內,以截至當前月份累計支付的工資薪金所得收入額減除累計基本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累計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預繳應納稅所得額。
對照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出累計應預扣預繳稅額,減除已預扣預繳稅額後的余額,作為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
簡單的說,當年已發生月份的累計收入,減去當年累計發生的不需要繳稅的部分,按照稅率表計算後,再減去當年已交過的稅錢,得出的就是當月應預扣預繳的稅。
㈦ 為啥個人所得稅和開工資不一樣
法律分析:因為個人所得稅APP裡面的工資是稅前公司,而實際發放的是稅後工資,所以個人所得稅的工資和實發不一致,很正常。
我們作為納稅人,有納稅的義務。我們從公司獲得收入,公司需要為我們代扣代繳個稅。
除此之後,五險一金裡面也我們自己需要承擔的部分。這樣的結果就會導致,我們實際收到的工資和公司申報的工資出現差異。
有差異正常,差異巨大則不正常
我們的稅前工資和實際發放的工資,出現差異的點就是個稅和「五險一金」。一般來說,這個差異不會很多。
個稅在扣除基本費用以及專項扣除以後,實際需要繳納稅款的比例不會很高。這樣的情況下,實際工資和稅前工資的差異也就是「五險一金」了。
我們可以根據自己所在地的社保扣除比例,計算出來自己需要承擔「五險一金」的金額。這樣計算一下自己的工資是不是申報錯了。
一般的情況下,肯定是差不多的。如果出現巨大的差異,那麼我們就需要通過合適的途徑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了。畢竟有的公司,可能會通過個稅的申報,進行偷稅漏稅。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第一條 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滿一百八十三天的個人,為居民個人。居民個人從中國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在中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累計不滿一百八十三天的個人,為非居民個人。非居民個人從中國境內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納稅年度,自公歷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㈧ 為什麼每個月的工資單和個稅app上交的稅不一樣
這個兩者有區別是正常的,個人所得稅APP系統顯示的工資薪金是你的稅前工資。因為實際發的工資扣除了你的「三險一金」和預扣預繳的個人所得稅。具體「三險」指的是三種保險,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積金。三險一金比五險一金少一個「生育保險」和「工傷保險」。
公司還可能扣除了一些公司為你代墊的費用。比如水電費、房租等,可能每個公司規定情況不一樣,有的公司可能沒有這些扣除費用。因此建議你認真查閱公司提供的工資明細單,如果沒有,可以咨詢財務部人員。
如果你的稅前工資和你的工資明細表應發工資不一樣,可能申報就有問題,說明公司申報的工資有問題,虛報了你的工資薪金收入,虛增了成本費用。
㈨ 個稅每個月扣的不一樣是怎麼回事
法律分析:若每個月工資不同,繳納的個稅也是不相同的。個稅起征點是5000元。個人所得稅率是個人所得稅稅額與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比例。個人所得稅率是由國家相應的法律法規規定的,根據個人的收入計算。 繳納個人所得稅是收入達到繳納標準的公民應盡的義務。具體計算公式如下: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累計減免稅額-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其中:累計減除費用,按照5000元/月乘以納稅人當年截至本月在本單位的任職受雇月份數計算。
法律依據:《個人所得稅扣繳申報管理辦法》 第六條 扣繳義務人向居民個人支付工資、薪金所得時,應當按照累計預扣法計算預扣稅款,並按月辦理扣繳申報。累計預扣法,是指扣繳義務人在一個納稅年度內預扣預繳稅款時,以納稅人在本單位截至當前月份工資、薪金所得累計收入減除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和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適用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一(見附件),計算累計應預扣預繳稅額,再減除累計減免稅額和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其餘額為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余額為負值時,暫不退稅。納稅年度終了後余額仍為負值時,由納稅人通過辦理綜合所得年度匯算清繳,稅款多退少補。具體計算公式如下: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累計減免稅額-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其中:累計減除費用,按照5000元/月乘以納稅人當年截至本月在本單位的任職受雇月份數計算。
㈩ 為什麼每個月的工資單和個稅app上交的稅不一樣
摘要 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