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同樣是古代為什麼中外不一樣

同樣是古代為什麼中外不一樣

發布時間: 2022-10-28 14:02:42

A.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中西政治制度的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以古代中國、古希臘、古羅馬來看,依文明可劃分為: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古代中國屬於前者,另兩個屬於後者。文明影響了政治制度的確立以及建立,古代中國的農耕文明以土地束縛人,所以脫離原始社會後,很快形成高度集權的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建立較早。而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海洋文明,以小國寡民的城邦制為主,屬於原始的民主,所以歷史上都曾有被落後的民族侵佔。另外,早期的發展,古代中國以農耕為主,而古希臘、古羅馬以商業貿易為主要發展道路。因此,古代中國與古希臘、古羅馬是兩種概念,說到政治制度,以進入中央集權統治的時間來看,中國早在秦始皇大一統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專制的中央集權,而西方直到文藝復興前後才進入民族統一的時候(看德國就知道了)。政治制度是兩回事,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是兩種,因而影響了現代中國、希臘及義大利(其實應該說是現代的中國和西歐),以法律來看,中國使用的是大陸系的法律,而西歐國家多使用的是海洋系法律,內容和懲戒措施都不一樣。我們的法律主要強調保護集體財產,而西歐的法律以保護公民私有財產為主(經典如《拿破崙法典》)
商朝的內外服制度 漢初封國制
漢朝的中外朝制度內服與外服制度:內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動區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屬國,商王通過兩種不同的管理制度來處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務。由此,商王控制著聯盟的實際權力,與各附屬國形成了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

封國制度:也就是皇上把國家的領土封給兄弟他們,他們的兒子繼續繼承,但是到了漢武帝就實行推恩令基本取消了中外朝制度:,「中朝」官員參議要政,與屬於丞相、御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外朝」相對應,分割了丞相的權力。

B. 古代中西方信奉的神為何不同

地球存在了上億年那麼在這上一年又發生了什麼故事呢?在世界各地都流傳了很多神話神話,大概分為中方神話和西方神話,那麼中西方的神有什麼區別呢?

1、來源

因為文化的差異,每個人的理解與認知不同。中國人有信念和價值崇尚真善美,正因為此中方的神都是人的完美樣子,而西方則不同神誕生於宗教之後有人七情六慾,有著人性的自私,代表了人性的醜陋

以上分析不難看出,一般文化的差異。

C. 都是人類,為什麼中西方文明差別那麼大呢

1、受經濟制度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源於大河流域,屬於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源於愛琴海沿岸,屬於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

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工業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

2、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則處於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境,工商業、航海業發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同時,海洋環境的山風海嘯、動盪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3)同樣是古代為什麼中外不一樣擴展閱讀:

霍夫斯泰特對文化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所謂「文化」,是在同一個環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

因此,文化不是一種個體特徵,而是具有相同社會經驗、受過相同教育的許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國家或地區的人們,這種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會有差異,是因為他們向來受著不同的教育、有著不同的社會和工作,從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維方式。

文化差異即是指因地區異同,各地區人們所特有的文化異同而產生的差異。霍夫斯坦特認為:文化是在一個環境中的人們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種個體特徵,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經驗的許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

不同的群體、區域或國家的這種程序互有差異。這種文化差異可分為五個維度:權力距離,不確定性避免,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男性度與女性度,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

D.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首先是因為中西方文化起源的源頭不同,吃飯的傢伙不一樣,所以思維方式也不一樣。東西方所處的環境是完全不一樣的,農耕文化和大河文化對中國文化有諸多影響。中國人在古代的時候為更好的耕種,更多的是在依附河流群居為生,因此相對於西方文化的起源地,中國文化的起源地更多的是在土地肥沃適合耕種的地方誕生。

正因為並不集中的國家權力,國家不能將國家的力量完全統一利用,不能將技術和文化大規模的集中起來。而受到西方國家地域和國家權利不能集中發展經濟的限制,西方不發達的農業沒有辦法對在剛開始的封建社會初期不能支撐當地的文化的發展,讓西方國家不得不發展極具流動性的商業。

E. 說一說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在特徵方面的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古代中西政治制度的不同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1、古代中國的歷史實際上是一部帝王將相的家譜。它寫滿了帝王將相的叱吒風雲,而卑微平民無足輕重,芸芸眾生從來不見記載。而古希臘羅馬史卻是一部平民追求民主權利的發展史。在這里,沒有君臨一切的專職君主,有的只是圍繞公民的基本權利進行的各種斗爭和改革。
2、君主專制、個人集權與宗法血緣關系,貫穿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終。古代中國在向階級社會過渡中,原始民主盪然無存。古代民眾沒有古希臘、羅馬公民那種自豪感與主人翁意識,在中國最終確立的是君主專制統治。而希臘、羅馬在城邦國家時代,出現了西方的群體公民的民主,較多地保留了原始民主制殘余。他們採取的是貴族集體領導或全體公民共同掌管國家政權。
3、中國古代變法爭鳴和政治改革都是圍繞加強王權專制而展開。諸子百家為專制王權製造了奠基理論;中國古代法律,實質是加強君主專制,其內涵是刑罰,懲治百官和眾民,以加強王權的威懾,帶來的是人權的喪失。古希臘羅馬的政治改革大多是在平民與貴族斗爭的背景下進行的,內容是鞏固和擴大公民的民主權利;法律制度是為維護民主制度服務,其內涵是人民權利、保障公民自由與平等的人權。這種主權在民,法律至上的政治制度是共和國中心價值觀念,與中國帝王思想,官本文化是水火不相容的。
4、從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利弊和影響看:中國大一統和儒家正統思想加上專制皇權造就了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社會的安定。其中專制王權是整合社會的權力中心。舊中國的每一次朝代更替或走向統一,都是強有力的君王專制維系了帝國的統一與文明的延續。所以,盡管中國古代有頻繁的朝代更替,但文明的繼承與發展卻一脈相承,從未中斷。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法制思想成為了催生人類邁向現代化的動力。進入近代,西方國家率先確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一方面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與古希臘.羅馬的民主共和傳統有內在的繼承關系和深刻的歷史淵源。
延引他人並綜上所述總結:古代中國實行人治,一是重視皇權,沒有民主人權可言。皇權對臣民施以嚴刑酷法,以強制百姓遵規守矩;二是中國重視家庭倫理綱常,家庭是皇權最堅實的社會支柱,嚴格受到血緣禮儀規范的限制。上有皇權,下有家庭,所以獎賞與治罪往往涉及家庭。
古代西方實行法治,一是重視人權,人權自由受法律保護;二是西方倫理推崇個人主義與功利主義,對家庭與鄉土觀念相對淡泊。所以政敵制裁相對寬容,不涉及家庭。

F. 中西方古代文字的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差異就是兩個文化不同,然後看待事物的方法也不同,所以造字的方法也不同。

G. 從中西古代建築的不同看中西文化的差異

從根本上說,中西方建築藝術的差異首先來自於材料的不同:傳統的西方建築長期以石頭為主體;而傳統的東方建築則一直是以木頭為構架的。這種建築材料的不同,為其各自的建築藝術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築材料、不同的社會功用,使得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建築有了不同的「藝術語言」。
不同的語言,表達著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築,承載著不同的文化,體現著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築一般是縱向發展,直指上蒼的。這樣一來,能否將高密度的石制屋頂擎入雲霄,便成為建築藝術的關鍵所在,而執行這一任務的柱子也便成了關鍵中的關鍵。所以,西方建築的「基本詞彙」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頂天立地的石頭。如果說柱子是西方建築藝術的「基本詞彙」,那麼屋頂則是其「主要句式」。屋頂的不同,導致了其風格類型上的差異,如希臘式、羅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與西方的石制建築不同,中國古代的木製建築以斗拱為「基本詞彙」。所謂斗拱,是將屋檐托起的交疊的曲木,它可以將縱向的力量向橫向拓展,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同西方建築的屋頂一樣,作為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句式」,飛檐也有許多類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製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朴實,或威嚴。不僅亭、台、樓、閣都要用飛檐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築設計的難點和要點。正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飛檐的設計必須恰到好處才能顯得輕靈而不輕佻,朴實而不機械,威嚴而不呆板。
還有就是中國人對建築的態度是以新為貴,而外國人則對古老建築充滿尊崇與敬意
還有就是西方建築充滿著宗教神秘主義的情緒,而中國的建築則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另外這里有一篇比較系統的, 或許更清晰一些。
不過大體說起來也就是這么幾點,下面的要概括一些。

陳安國:中外城市建築文化對比

中西建築形式上的差別,是文化差別的表現,它反映了物質和自然環境的差別,社會結構形態的差別,人的思維方法的差別以及審美境界的差別。
1. 建築材料的不同,體現了中西方物質文化、哲學理念的差異。從建築材料來看,在現代建築未產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經發展成熟的建築體系中,包括屬於東方建築的印度建築在內,基本上,都是以磚石為主要建築材料來營造的,屬於磚石結構系統。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古羅馬的斗獸場、輸水道,中世紀歐洲的教堂……無一不是用石材築成,無一不是這部「石頭史書」中留下的歷史見證。唯有我國古典建築(包括鄰近的日本、朝鮮等地區)是以木材來做房屋的主要構架,屬於木結構系統,因而被譽為「木頭的史書」。中西方的建築對於材料的選擇,除由於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導致的結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築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獵方式為主的原始經濟,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態。從西方人對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強調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夠戰勝一切。中國以原始農業為主的經濟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選擇,重採集,重儲存的活動方式。由此衍生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哲學,所宣揚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人合一」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揭示,自然與人乃息息相通的整體,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環節,中國人將木材選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視了它與生命之親和關系,重視了它的性狀與人生關系的結果。
2. 建築空間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徵的區別。從建築的空間布局來看,中國建築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面平面鋪開。中國無論何種建築,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一個格局,類似於「四合院」模式。中國建築的美又是一種「集體」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宮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廟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構成規模巨大的建築群,各種建築前後左右有主有賓合乎規律地排列著,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形態的內向性特徵,宗法思想和禮教制度。與中國相反,西方建築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擴建的北京故宮和巴黎盧浮宮比較,前者是由數以千計的單個房屋組成的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建築群體,圍繞軸線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鋪展異常龐大;後者則採用「體量」的向上擴展和垂直疊加,由巨大而富於變化的形體,形成巍然聳立、雄偉壯觀的整體。而且,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城邦開始,就廣泛地使用柱廊、門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間來包圍建築,以突出建築的實體形象。這與西方人很早就經常通過海上往來互相交往及社會內部實行奴隸民主制有關。古希臘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學民主的精神不僅影響了古羅馬,還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同時,如果說中國建築占據著地面,那麼西方建築就佔領著空間,譬如羅馬可里西姆大斗獸場高為48米,「萬神殿」高43.5米,中世紀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其中央大廳穹窿頂離地達60米。文藝復興建築中最輝煌的作品聖彼得大教堂,高137米。這庄嚴雄的建築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靈的狂熱,更多是利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3. 建築的發展不同,表現了中西方對革新態度的差別。從建築發展過程看,中國建築是保守的。據文獻資料可知,中國的建築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變。與中國不同,西方建築經常求變,其結構和材料演變得比較急劇。從希臘雅典衛城上出現的第一批神廟起到今天已經2500餘年了,期間整個歐洲古代的建築形態不斷演進、躍變著。從古希臘古典柱式到古羅馬的拱券、穹窿頂技術,從哥特建築的尖券,十字拱和飛扶壁技術到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無論從形象、比例、裝飾和空間布局,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反映了西方人,敢於獨辟蹊徑,勇於創新的精神。
4. 建築價值的不同,顯現中西方審美觀念的異殊。從建築的價值來看,中國的建築著眼於信息,西方的建築著眼於實物體。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不靠計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邏輯的方法構思,而是靠師傅帶徒弟方式,言傳手教,靠實踐,靠經驗。我們對於古代建築,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築的認識,多從文獻資料上得到信息。歷代帝王陵寢和民居皆按風水之說和五行相生相剋原理經營。為求得與天地和自然萬物和諧,以趨吉避凶,招財納福,在借山水之勢力,聚落建築座靠大山,面對平川。這種「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古代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得首創的幾何美學和數學邏輯,亞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義「和諧美論」,對整個西方文明的結構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一切科學和藝術,它們的道路都被這種理念確定了命運。翻開西方的建築史,不難發現,西方建築美的構形意識其實就是幾何形體;雅典帕提隆神廟的外形「控制線」為兩個正方形;從羅馬萬神廟的穹頂到地面,恰好可以嵌進一個直徑43.3米的圓球;米蘭大教堂的「控制線」是一個正三角形,巴黎凱旋門的立面是一個正方形,其中央拱門和「控制線」則是兩個整圓。甚至於象園林綠化、花草樹木之類的自然物,經過人工剪修,刻意雕飾,也都呈獻出整齊有序的幾何圖案,它以其超脫自然,駕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國園林那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情調,形成鮮明的對照。早在2000年前古羅馬奧古斯都時期的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就在他的著名《建築十書》中提出了「適用、堅固、美觀」這一經典性的建築三要素觀點,被後人奉為圭臬,世代相傳。17世紀初建築師亨利·伍登提出優秀建築物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堅固、實用和歡愉。」西方人把「堅固」和「實用」作為評價優秀建築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則。因而當中國古老的建築物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毀壞或「煙消雲散」的時候,西方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的建築依然完好地保存著,用實物體形象演繹著自己的文化。通過對中西方建築的比較可見出中西方在觀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上的不同。

熱點內容
為什麼u盤插電腦會那麼的燙 發布:2025-07-04 19:07:02 瀏覽:534
蛇為什麼睡覺眼睛睜開 發布:2025-07-04 19:05:37 瀏覽:700
為什麼電纜上顏色不清楚 發布:2025-07-04 18:57:32 瀏覽:731
為什麼插上路由器找不到wifi 發布:2025-07-04 18:49:08 瀏覽:834
我國為什麼晚上沒有高鐵 發布:2025-07-04 18:35:57 瀏覽:542
為什麼微信聊天圖片放大後會跳圖 發布:2025-07-04 18:35:21 瀏覽:272
微信為什麼不能注冊新號 發布:2025-07-04 18:34:21 瀏覽:612
蘋果手機為什麼要扣198 發布:2025-07-04 18:26:46 瀏覽:558
我的世界生存為什麼吃不成東西 發布:2025-07-04 18:23:58 瀏覽:327
為什麼眼睛看什麼東西有點歪 發布:2025-07-04 18:22:24 瀏覽: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