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胃腸息肉為什麼不好
1. 關於胃息肉,這是一篇最全面的科普
花你5分鍾時間,全面了解胃息肉。會不會癌變?需要手術嗎?
一、 什麼是胃息肉?
胃息肉醫學標准術語是: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變,是突出於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變,表面常較光滑。
通俗的說,就好比皮膚上長出的漂亮的瘊子,可以是一個獨行俠佔山為王,也可以是梁山108將,甚至是群魔亂舞。
它們有的天良未泯,有的喪盡天良。
它個頭大小不一,小的如小米粒,中的像綠豆,大的如花生米,甚至像核桃。
如果長了數不清的大小不等的息肉,那就是胃息肉病,這大多是出身不好,與基因有關。
二、 長了胃息肉,要知道它是哪個洞里的妖精
大體上可以分為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特殊息肉這幾種。
1、腺瘤性息肉
約占胃息肉的10%~25%,癌變率高,可達30%~58.3%,尤其瘤體較大(>2cm的廣基息肉)、絨毛狀腺瘤、伴異型增生者惡變率更高。
這個傢伙是 潛在的殺手,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加上不注意生活細節,終有一天會發展為腺癌 。
所以,對這些息肉決不能姑息養奸,一經發現,格殺勿論,並要定期復查,只要他一露頭,就切,猶如剿匪,務必斬草除根。
2、增生性息肉
大部分胃息肉屬於這一種,一般不會癌變,但是可能會帶來消化道症狀;有大約0.4%~1.76%的癌變幾率。這在醫學上屬於小概率事件,不必擔心。
根除幽門螺桿菌後,大約40%的會完全消退。
但是,作為消化科醫生,還是提醒你, 盡管它一般不會癌變,如果比較大(>2cm),還是要切除為好。
3、胃底腺息肉
胃底腺息肉又叫Elster囊腫,分散發性和家族性兩種。
前者可能和長期用」質子泵抑制劑「(拉唑類葯物)有關,是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標志之一,異型增生灶發生率<1%,所以 基本不會癌變 。
後者大約25-41%會發生不典型增生,兩者在內鏡下難以區別。
4、特殊的胃息肉(比較少見)
錯構瘤性息肉,:多發於胃竇,常為單發,無惡變傾向。
異位性息肉:多為良性。
家族性息肉病:胃部的多發於胃竇,約5%為腺瘤性;約50-90%的患者存在於十二指腸腺瘤和壺腹部腺瘤,多為惡性。
三、 長了胃息肉自己未必感覺到
其實很多人長了息肉根本不知道,因為大多沒有任何症狀,只是在偶然胃鏡檢查時發現。
有的可出現上腹部輕微疼痛或不適、惡心、厭食、消化不良、體重下降及慢性腹瀉等症狀。
如果息肉表面糜爛、潰瘍,可以發生間歇性或持續性出血。
較大的息肉可以阻塞於幽門或息肉樣胃竇黏膜滑入十二指腸,則可以出現幽門梗阻症狀。
四、 只有部分腺瘤性息肉才會癌變
很多朋友發現息肉後,大都比較緊張,我接診的一個女病人甚至當場大哭不止。
其實,胃息肉的絕大部分是良性的,可以和你相伴終生。只有做腺瘤性息肉,才會癌變,而且也不是100%。大可不必緊張。
胃息肉發生癌變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息肉的大小、類型、形態、數目、部位、上皮間變程度、年齡以及地區和種族等:
1、息肉的大小
呈正相關,即息肉越大,癌變率越高。
直徑小於1.0 cm的有蒂息肉癌變率小於1%;
直徑在1~2 cm者癌變率通常為10%;
直徑大於2 cm的癌變率通常為50%。
2、息肉的組織學類型
腺瘤性息肉癌變率高,其中管狀腺瘤的癌變率為1%~5%,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約為10%~60%,而混合性息肉癌變率則介於兩者之間。
也有人將息肉發生重度不典型增生稱之為 原位癌 ,這時異常細胞僅局限於上皮的表面而未侵犯到腺體的基底膜。
3、息肉的形態
有蒂息肉癌變率較低而無蒂息肉癌變率高。息肉表面光整者癌變率小於5%,呈乳頭狀者約近35%,呈菜花狀或分葉狀者約為50%。無蒂息肉如表面不光整且呈中凹花壇狀易癌變。
4、息肉的部位
胃息肉的多發部位是胃竇約佔65%,其次為胃體部約佔20%。此外,一般認為多發性息肉的癌變率高於單發者;年齡越大息肉發生機會越多癌變率越高;腺瘤存在的時間越長,癌變的危險性越大。
5、多發性息肉的惡變率比單個息肉高
6、增生性息肉極少惡變
也叫炎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屬於胃腺體增生延長,排列比較紊亂,腺體之間有較大的空隙,有的中間夾有未成熟的細胞,絕大多數無不典型增生,癌變率只有0.4%左右。
所以,胃息肉一經發現,必須取活檢,以證實息肉是腺瘤性息肉還是增生性息肉,如果是腺瘤性息肉,原則上需要切除治療,以絕後患;如果是增生性息肉,依據病因,採取相應措施。
五、 為什麼會長胃息肉?
盡管息肉發生的原因並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認為與以下這些因素有關:
遺傳: 基因變異與胃息肉的形成息息相關,具體機制未明;
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能釋放多種炎症介質及細胞因子,對胃黏膜造成損傷,刺激胃上皮細胞增生,導致胃息肉產生;根除後,息肉會縮小或消失;
膽汁反流: 十二指腸液含有膽酸、胰酶,反流入胃內,可損害胃黏膜,並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性增生,導致胃息肉產生;同時,大量反流液使胃內pH值升高,使得胃泌素增生,導致增生性息肉產生;
抑酸葯: 長期服用抑酸葯可導致高胃泌素血症,可促進胃腺體囊狀擴張,形成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多與服用該葯密切相關,部分該類患者停用抑酸葯後胃底腺息肉可消失;
吸煙: 可能與吸煙會增加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等因素相關;另一方面,煙草煙霧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質可結合DNA形成加合物,干擾細胞復制,影響DNA修復,使胃黏膜發生不可逆轉的基因改變,促進息肉的形成;
飲酒: 可損傷胃黏膜,慢性胃發生率明顯增加,細菌繁殖增加,促進亞硝胺類致癌物質合成,從而增加胃息肉發生的風險;
某些食物: 有人認為較多肉類(紅肉)、腌制食物、油炸食物,較少進食蔬菜類,高脂血症、肥胖等會增加罹患胃息肉的風險。
年齡性別: 老年人比青年人、男性比女性更易罹患胃息肉。
六、 哪些息肉需要治療?
胃息肉一般多為良性,無症狀者勿需治療。增生息肉為非腫瘤性息肉,因為不會發生惡性病變,經內科對症處理,效果較好。
腺瘤性息肉 癌變率可達30%~58.3%,活組織病理檢查確診即手術治療。
小息肉 (直徑小於0.5 cm的),可以在做胃鏡檢查順便夾除,也可以擇機切除。
病理證實的腺瘤性息肉,且直徑>2cm,廣基的,伴有不典型增生的 ,必須格殺勿論,並遵醫囑定期復查。
多發性息肉 ,你可以選擇分期分次切除。
家族性息肉 ,要結合腸鏡及其他檢查,選擇合適的時間及時手術。
對於 病理證實伴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疑癌、或已經癌變的 ,建議視具體情況,內鏡下行EMR或ESD術,或者外科手術治療。
七、 切除其實很簡單
1、內鏡治療
經內鏡切除是胃息肉治療的首選方法。內鏡治療息肉方法簡便,損傷小,費用低,多數為1次性治療,少數需分次切除。
內鏡治療方法:
高頻電凝切除法: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頻電流產生的熱效應使組織凝固、壞死而達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微波灼除法:適用於直徑小於50 px的無蒂息肉,對較小息肉可1次性灼除,較大者則需多次治療。
激光法:多用於寬蒂或無蒂息肉的治療。
尼龍絲及橡皮圈結扎法:通過結扎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壞死,達到治療目的。
氬離子凝固術:主要適用於廣基無蒂,直徑小於37.5 px者。
對於較大的息肉也可採取內鏡下EMR或ESD切除。
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
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
2、手術治療
手術適應證為:主要用於內鏡下無法保證切除徹底,或者已經發生浸潤性惡變者。
大於50 px的無蒂或廣基型息肉。
息肉進行性增大者。
病檢為腺瘤性息肉伴異型增生、疑癌、已經癌變者。
圖片:視覺中國
編輯:惠婷 聯系:lin666
2. 腸息肉要不要緊呢它定會成癌嗎
我們知道癌症都是逐漸發展而來的,很多癌症是因為惡化產生的。腸息肉是常見的的一種疾病,常見於結腸、直腸等部位。凡是大腸黏膜上任何向腸腔突起的贅生物,無論其大小、形狀和組織學類型如何,臨床均統稱為「息肉」或「多發性息肉」。腸息肉本身是一種良性瘤樣病變,一些青壯年常見這種病症,本身不是很嚴重。
但很多人擔心腸息肉會變成腸癌,那他會變嗎?
腸息肉的細胞分化良好且速度緩慢,按理說是不會轉移的,所以變成腫瘤的幾率不大。但由於腸息肉多是單個的,少數但在多個部位發生,很容易被忽視。而且腸息肉的質地很脆,當大便經過腸管時很容易將息肉擦破出血,導致潰爛。一些形態上無蒂、寬基的息肉容易轉變為惡性腫瘤。所以,息肉還是有轉變為癌症的危險的。
早期治療息肉是預防腸癌的最好的方法。經腸鏡切除術,是治療結直腸息肉的首選方法。切除後還要定期進行腸鏡檢查,以觀察腸息肉是否復發。
那我們怎麼預防腸息肉呢?
息肉的產生與人後天的情緒、飲食、炎症、感染或免疫力的下降有關。最常見的引發息肉的原因是一些因素的刺激。比如飲食偏好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或是精神因素影響,精神緊張或是壓力過大。而且酸化的液體環境會造成正常細胞突變,常吃鹼性食物就可以調節體液酸鹼平衡。
我們要限制自己不要吃太辣的食物,要注意勞逸結合,不能過度疲勞。過熱、過冷或變質的食物也盡量不要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戒酒。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如果可以做到不吸煙,5年後,世界上的癌症將會減少三分之一。
加強 體育 鍛煉,多在陽光下運動,可以將體內的酸性物質隨汗液排出體外,這樣可以避免形成酸性體質,有利於預防腸息肉的產生。
網路名醫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隨著腸鏡檢查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被查出腸息肉。對待腸息肉,有人十分擔心,怕息肉會發生癌變;而有人壓根就不放在心上,反正也沒有不舒服的症狀。那麼,息肉究竟是什麼?會不會癌變?要不要切除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何為腸道息肉?簡單來講,就是腸道上長了肉疙瘩,醫學上把沒有確定病理性質、腸粘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病變叫做息肉。腸息肉最長的症狀是便血,通常血量不多,附著在糞便表面,不於糞便相混合。另外,有些患者還會有便秘、腹瀉、大便次數增多等症狀。
之所以會長腸息肉,與很多因素有關,如遺傳、年齡等不可控因素,低纖維素、高脂肪等不良的飲食習慣,抽煙、酗酒等不良的生活習慣,還有慢性炎症刺激,等等。
腸息肉會癌變嗎?准確來說,是否會發生癌變,關鍵看腸息肉的類型。我們可以把腸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也叫新生物性息肉)。一般來說,非腫瘤性息肉不會發生癌變,而腺瘤性息肉容易發生癌變。據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到癌症大約需要5-10年的時間。而且,息肉體積越大、數量越多,約容易癌變。
所以,對於腺瘤性息肉,一定要切除,以防其癌變;對於大部分的非腫瘤性息肉,也要盡早切除,因為隨著息肉體積的增大,可能會引起一系列的症狀,如長期便血、腹瀉,甚至會導致腸梗阻。
如何預防腸息肉復發?
須知道,切除腸息肉並意味著萬事大吉。如果不去除腸息肉的危險因素,還可能會復發,還且復發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如何預防腸息肉復發呢?前面我們一定說了腸息肉的發病原因,遺傳和年齡是不可人為干預的,患者主要從飲食和生活方式上進行干預。
改善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纖維的飲食結構,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適當吃些粗糧。注意飲食衛生,不吃不潔的食物。總的來說,就是要清淡飲食少油膩,多吃果蔬和粗糧。另外,還要戒煙戒酒,保持大便暢通,增加運動,促進胃腸蠕動,保持作息規律。
我是黃志艷大夫,致力於用朴實無華的文字解釋復雜難懂的疾病知識,幫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體。您的點贊就是我最大的動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腸息肉的困擾,請把這篇文章轉給他們吧!
絕大多數大腸癌最早的時候真的只是一塊不起眼的息肉,也不會引起什麼不適。
息肉是一種瘤狀的組織增生,可分為很多種,有的是良性息肉,不會發展成癌;有的則是癌前息肉,可發展成惡性腫瘤。研究發現,50歲以上人群中,約25%的男性、15%的女性存在癌前息肉。
從癌前息肉,到不典型增生,再到癌症,這一過程往往需要數年甚至十幾年。有家族史的人可能發展得更快些。
為盡早發現癌前息肉、及時干預,建議中老年人在醫生指導下定期做腸鏡檢查。如出現便血、間歇性便秘或腹瀉、大便性狀改變、體重大幅減輕等症狀,更要及時就醫,排查大腸癌。
近年來,美國在防治大腸癌方面成果顯著,發病率呈大幅下降趨勢,這歸因於腸鏡篩查率的提高。2000~2010年,美國50~75歲人群中,腸鏡篩查率從19%上升到55%,同期,大腸癌發病率下降了30%。 (答者: 健康 行者,歡迎關注)
腸息肉非常容易轉變成癌,這是世界公認的,沒什麼好解釋的,但是我們如何提早發現作出預防呢?
1、當我們發現大便習慣改變,每天由原來的1-2次突然變成4-6次,甚至更多,總有下墜感,又拉不出很多這時候需要注意息肉是否找到了你
2、坐立不安,總想大便,大便帶粘液(類似鼻涕狀),應該立即去醫院,這種問題多數因為息肉或腸炎造成,另外還需要腸道潰瘍,潰瘍也是主要誘發癌症的主要因素,急性腸炎如不及時治療轉變為慢性腸炎更加難以治療而且反復發作,讓人坐立不安心煩意亂。
3、大便帶血,成暗紅色並裹在大便中,需注意腸道出血或胃出血,造成出血原因主要有胃癌、腸癌、潰瘍、等一系列問題造成,必須及時處理
4、判斷息肉或腸炎主要手段目前是通過腸鏡經查即可立即發現,如果息肉發展的不多而且不嚴重,在做腸鏡的時候醫生就可以直接切除,將隱患提早消滅
5、生活中盡量不吃燒烤食物以及腌制食物,減少高熱高脂肪的攝入,少吃油炸食物,戒煙戒酒,多吃粗糧蔬菜,多吃粗纖維蔬菜,將腸道多餘廢物通過摩擦排泄出來,老玉米就是不錯的選擇。
研究發現如果息肉繼續生長會變為腺瘤,而腺瘤繼續發展可能就會變成癌。 據統計,有80-95%的大腸癌都是從腸息肉一步步「進化」過來的:小息肉 大息肉 重度不典型增生 原位癌 浸潤性癌。一般這個過程可能需要5-10年不等,但有的人進展很快。
如今,很多人都習慣於把粗糧從膳食攝入名單上勾去。「去粗」的直接後果就是脂肪、蛋白攝入超標。粗纖維攝入不足的另一個結果則是便秘。大便就是人體的「垃圾」,如果不能每天清除,較長時間累積在腸道的話,糞便內的有害物質就很容易對腸黏膜造成傷害,從而導致「自身中毒」乃至誘發癌變。
對此, 日常生活中應多食富含粗纖維素的食物如蘆筍、芹菜、韭菜、白菜、蘿卜等。這些綠葉蔬菜可刺激腸蠕動,增加排便次數,從糞便中帶走致癌及有毒物質。另外還需多吃含澱粉類的食物。因為這類食物含鉀豐富,可維持腸道神經肌肉的興奮性,也有利於大便的暢通,從而起到防治結腸癌的作用。像大米、玉米、小麥,土豆、山葯、地瓜,香蕉、火龍果,全麥麵包、燕麥片、玉米粥、大棗粥,這些都是含澱粉較多的食品。 但是像炸薯條、炸薯片、含人造黃油高的小吃,大家千萬要少吃。
另外,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大腸癌家族史或曾經長過息肉者;長期吃高脂肪、加工肉製品、低纖維飲食;年齡大於50歲的人)需要注意自己有沒有做過腸鏡,什麼時候該復查了。
建議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大便隱血、肛門指檢。若有陽性結果再做一次腸鏡,若沒有陽性發現,則5年復查一次腸鏡即可。
什麼是腸息肉?腸息肉會變成癌症嗎?
當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 健康 意識也相應提高,人們開始注重體檢,而體檢結果中 「腸息肉」 這三個字我們並不陌生,它 到底跟癌症沾不沾邊 呢?
專家解釋,腸息肉是指結腸黏膜表面突起到腸腔的贅生物,分為腺瘤性息肉、錯構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四種,而 95%以上 的腸癌都來自於腺瘤性息肉。
因此,腸息肉到底和癌症沾不沾邊,這需要明確腸息肉的類型, 如果屬於腺瘤性息肉,最好盡早切除,以免發展成為癌症。
很多腸息肉的患者沒有臨床症狀,多數患者都是在腸鏡檢查時發現。
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會出現腹瀉或便秘、腹痛、便中帶血或粘液便等,因此不被重視。
但長期不治療的腸息肉,病情很可能進一步進展,直至出現嚴重症狀,這時患者去醫院檢查,往往情況會很不好。
因此,建議有大便改變的患者一定要去做詳細的結腸鏡檢查,而體檢查出有腸息肉但沒有症狀,也要定期進行復查。
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不好,酗酒、抽煙、經常吃油膩性食物甚至服用減肥葯物的人群,以及長期便秘、腹瀉者、直系親屬中有直腸癌發病者等,這些人群是直腸癌的高危人群。
因此,預防直腸癌的發生,專家提醒公眾要選擇 健康 良好的生活方式, 重視定期體檢,特別是直腸癌高危人群。
另外,檢查出患有直腸息肉者,千萬不可麻痹大意,要到醫院復查,以觀察其是否進一步發展,以便早作處理。
(網路圖,僅供參考)
湖南醫聊特約問答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 佘小林
腸息肉及腸息肉病是一類從腸黏膜突出到腸腔內隆起狀病變的統稱。腸息肉容易癌變,應該早發現,早治療,防止癌變。可分為以下4類:
1.腺瘤性息肉:管狀、絨毛狀及管狀絨毛狀腺瘤。
2.炎性息肉:黏膜炎性增生或血吸蟲卵性以及良性淋巴樣息肉。
3.z錯構瘤性: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著息肉綜合征,化學性息肉及黏膜肥大贅生物。多發性腺瘤數目多於100顆稱之為腺瘤病。
腸息肉 可發生在腸道的任何部位。 息肉為單個或多個,大小可自直徑數毫米到數厘米,有 蒂或無蒂。小腸息肉的症狀常不明顯,可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腹痛和腸道出血,多因並發腸套疊才引起注意或在手術中才發現。結直腸息肉多見於乙狀結腸及直腸,成人大多為腺瘤, 腺瘤直徑大於2cm者約半數可發生癌變 。絨毛狀腺瘤癌變的可能性較大。兒童息肉大多發生於10歲以下,以錯構瘤性幼年性息肉多見,有時可脫出肛門外。
腸息肉多無早期症狀,當發生並發症時才被發現,其具體表現有:
1.腸道刺激症狀,腹瀉或排便次數增多,繼發感染者可出現黏液膿血便。
2.便血可因部位及出血量而表現不同,位置較高者糞便中混有血,直腸下段者糞便外附有血,出血量多者為鮮血或血塊。
3.腸梗阻及腸套疊,以盲腸息肉多見。 4.炎症性息肉主要表現為原發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克羅恩病及血吸蟲病等的症狀,炎性息肉是原發疾病的表現之一。
只要早期發現腸息肉,應該及時治療,預防癌變。具體治療方法以手術治療為主:有蒂者內鏡下可摘除或圈套蒂切除,直徑 2cm的廣基腺瘤性息肉或有癌變多採用腹腔鏡下或開腹腸段切除。中下段直腸的息肉,可經肛或肛門鏡下顯微手術切 除,要求切緣距腺瘤1cm以上。
雖然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現實醫療場景下,不是所有腸息肉都會發生癌變。所以沒有必要一聽到體檢檢查出了腸息肉就很恐慌,明確息肉性質後做針對性的干預處理就行了。
腸息肉廣義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按性質分主要有三大類: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臨床上最常見的是直腸和結腸的息肉,小腸較為少見。目前的研究表明增生性息肉沒有明顯癌變的可能,可以不用十分擔心,間隔一定的時間去醫院復查即可。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消失後絕大多數也會隨之消失,所以也不用太擔心,針對性的處理炎症就好了。
最後這種腺瘤性息肉就是會發生癌變的息肉類型。為了阻止腺瘤性息肉發生癌變,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手術切除。但是外科手術即使是微創的,對身體也還是會有損傷。臨床上也並不是一發現有腺瘤樣息肉,大夫就建議患者手術切除。多數是先做病理鏡檢,確定性質再做打算。如果是良性的,多數建議注意飲食生活習慣,定期到醫院進行復查,不用手術處理。如果病理確定是癌變幾率較高的腺瘤或者就定性為惡性的,這樣的才會建議直接進行外科手術切除。
針對日益高發的大腸癌,預防的最好辦法還是注意飲食生活習慣,盡量少吃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食物,同時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干預處理。雖然預防辦法聽起來好像沒有什麼營養,但是這確實就是最行之有效辦法。
希望以上回答能給你帶來幫助。
腸息肉通俗來說就是長在腸管內的一個肉疙瘩,實質上是腸粘膜表面突出的贅生物,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之前,稱之為腸息肉。一般來講大部分腸息肉是良性病變,不會危及生命,但是有一小部分腸息肉有癌變的傾向。
它的大小形狀不一,可小至芝麻、綠豆,直徑僅幾毫米,當然也可以大至像核桃一樣,從形狀上來講又分為蒂息肉、亞蒂息肉和廣基息肉。
引起腸息肉的原因也有很多,第一跟年齡有關,隨著年齡的增加,息肉發生率也增加。第二跟遺傳因素有關,受遺傳影響,分為遺傳性息肉病和幼年性息肉病。第三跟感染有關,因為反復的腸道感染,反復的刺激腸道粘膜會引起息肉的成長。第四跟生活習慣有關,平時多吃含有豐富的纖維素食物,如蔬菜、水果,發生息肉的概率就越少,相反息肉的增長率越高,跟吸煙也有很大的關系,所以男性患息肉的概率比女性要高。
但是咱們平時最常見的息肉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兩種,炎性息肉與大腸炎症反應有關,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這一類型一般是不會發生癌變的。對於腺瘤性息肉,我們必須有所警惕,它一般是不會自行消失,如果長期存在於腸腔內可能會出現癌變,但是發生癌變也是需要條件的,直徑越大癌變的概率就越高。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大家也千萬別緊張,因為隨著現在腸鏡的檢查治療手段越來越完善。如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則患癌的風險基本不存在的。
首先申明腸息肉,並不是腸癌。但是腸息肉有可能通過基因病變轉移成大腸癌。這也是常有的事,但是最關鍵就是看你能否控制住癌細胞病變了。怎樣能做到這一點哪?任何一件事物都會有兩種發展走向,一個是向好的方向發展,另一個是向壞的方向發展,決定病情的發展方向,那就看你是從那一方面著手了。如果有腸息肉通過葯物治療和生活中的飲食調養,就可能得以康復,如果有了腸息肉了,還是沒有在各方面得到高度的重示,那就有可能發展成大腸癌了。
3. 胃底腺息肉的危害是什麼,你知道嗎
胃底腺息肉主要發生在胃底腺增生或炎症刺激。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很少,為良性病變,一般無損害。早期可能沒有臨床表現。隨著息肉的生長,可出現上腹痛、胃痙攣甚至上消化道出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息肉小於0.5cm,則不能暫時治療。如果息肉大於0.5cm或臨床症狀明顯,可在顯微鏡下手術切除。
胃底腺息肉的危害在於它可能引起惡心和嘔吐,並且可能在胃內有燒灼感。如果不及時治療,不排除病情逐漸加重後會逐漸形成惡變。雖然胃底腺息肉是一種炎症性息肉,但通常是增殖性息肉。它是一種良性腫瘤,仍有一定的癌變風險,但癌變率很低。與腺瘤性息肉相比,其癌變率非常低,但出於安全考慮,建議手術治療。檢查胃底腺息肉後,可及時帶到醫院進行胃鏡檢查。手術後,你應該對息肉進行病理檢查,以確定息肉是良性還是惡性。如果是惡性的,可能還需要放療和化療。
4. 胃息肉的危害,請介紹
胃息肉分兩種,一種叫腺瘤性息肉,一般情況下,胃息肉長的都很小,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屬於良性病變,僅少數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長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適等症狀,還會發生上消化道出血,也會癌變。腺瘤性息肉雖說容易引起癌變,但也可預防,如出現上腹不適、疼痛、惡心、食慾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狀時,及時做胃鏡檢查,採用電切術將息肉切掉。
5. 腸息肉危害大嗎
腸息肉的危害取決於大小、數量、性質以及症狀。若是很小且無明顯症狀的良性息肉,可以通過動態觀察對其進行治療,危害並不大。但若是息肉很大而數量很多,會出現較為顯著的不適症狀,並且有惡變的趨勢,那麼這種危害就很大了。
腸息肉對身體的主要危害就是可能會出現腹部疼痛的情況,可能會發生大便出血的情況,另外還可能會導致腹瀉的發生,另外腸息肉也還是具有一定癌變的可能性。具體危害有以下幾點:
1、導致肛門功能失調
有結腸息肉的人,患者往往會感覺到排便困難,並且患上結腸息肉的時間越長,排便越困難。很多老年人更容易患上結腸息肉得了此病之後,患者的肛腸發生失調,容易引起多種肛腸疾病,例如常見的肛瘺、肛裂等,不僅傷害患者的肉體,對於患者的身心傷害也是十分大的。
2、導致直腸癌
結腸息肉本身是不會造成癌變的,通常情況下,導致直腸癌的發生,往往是因為結腸息肉最後發展成為惡性腫瘤。有結腸息肉症狀的人,往往會有便血的情況,便血無法清除,這些都會影響到腸道的健康,造成腸道發生惡變,導致結腸癌的發生。
3、女性結腸息肉引起皮膚病
女性更容易患上結腸息肉,女性患上結腸息肉會加重便秘,造成身體中毒素不能徹底的排出。過多的毒素堆積在身體中,會引起皮膚疾病,例如痤瘡、這些都是非常可怕的皮膚病。
(5)腺性胃腸息肉為什麼不好擴展閱讀:
1、息肉的數量:單純一個息肉癌變率低;而多發性息肉的癌變幾率增加。
2、息肉的長相:那種體積較小由帶蒂的非腫瘤性息肉,多數與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發生惡變;如果體積較大、寬基廣蒂的息肉,則極有惡變為癌的可能。
3、息肉的生長速度:良性息肉生長十分的緩慢,若是在短期內迅速長大,直徑大於2厘米以上時,應警惕癌變。如結腸腺瘤性息肉是因結腸黏膜細胞增生過旺,癌變率可達42%-77%。
4、家族遺傳史:該結腸息肉屬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是細胞內第5號染色體的基因缺陷造成的。
5、息肉組織屬性:單純炎症性息肉惡變者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別是絨毛狀腺瘤最容易惡變為結腸癌。
網路-腸息肉
6. 結腸息肉的危害
結腸息肉的危害主要包括:1、它很可能導致肛腸功能障礙,也可能有排便困難。2、也會出現腸狹窄。結腸息肉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主要分為腫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等,這些息肉很可能在開始時出現一個或多個相對較小的,隨著時間的延長會逐漸增多。
7. 腸息肉對身體有什麼危害
腸息肉的危害取決於大小、數量、性質以及症狀。若是很小且無明顯症狀的良性息肉,可以通過動態觀察對其進行治療,危害並不大。但若是息肉很大而數量很多,會出現較為顯著的不適症狀,並且有惡變的趨勢,那麼這種危害就很大了。
有結腸息肉的人,患者往往會感覺到排便困難,並且患上結腸息肉的時間越長,排便越困難。很多老年人更容易患上結腸息肉得了此病之後,患者的肛腸發生失調,容易引起多種肛腸疾病,例如常見的肛瘺、肛裂等,不僅傷害患者的肉體,對於患者的身心傷害也是十分大的。
(7)腺性胃腸息肉為什麼不好擴展閱讀:
某些多發性息肉的發生與遺傳有關,患者由其父母生殖細胞內遺傳得到有缺陷的抑癌基因APC等位基因,而結腸上皮內的另一個APC等位基因在出生時是正常的,以後當此等位基因發生突變時,則在突變部位發生腺瘤,這種突變稱為體細胞突變。
食物中含纖維多息肉的發生就少,反之就多,吸煙也與腺瘤性息肉的密切關系,吸煙史在20年以內者多發生小的腺瘤,而吸煙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發大的腺瘤。
8. 腸息肉會不會惡變為腸癌關於腸息肉,這些問題你知道嗎
息肉指的是人體組織表面長圖的贅生物,能夠長在人體的多個器官里。很多人把息肉當做腫瘤,還有很多人把息肉當做癌症,認為得了息肉,息肉就有可能惡化成癌症。腸息肉是比較常見的息肉種類,它並不是癌症,但是有惡變的可能。
身體里長了長息肉以後,不會有特別明顯的症狀,很難被人們發現,除了日常的體檢是不會發現的。檢查出腸息肉以後,很多人都非常恐懼,覺得不久就會惡變成腸癌,實際上腸息肉是有惡變的可能的,但是分類型。腸息肉可以分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兩大類,腺瘤性息肉是有惡變可能的。腺瘤性息肉之所以會惡變,是因為它是大腸上皮異型增生,這種異型增生在各種因素的刺激下會讓細胞凋亡、紊亂,時間長了就會發生癌變。大家不要太過於擔心,腸息肉惡變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及時的發現,及時的把腸息肉切除,就能夠阻止這個過程。
1、為什麼會得腸息肉?
之所以會長長息肉是因為很多因素所致,其中包括飲食方面的因素、遺傳方面的因素、疾病方面的因素等等。飲食方面的因素是因為人們在生活中存在很多不 健康 的飲食習慣,經常吃一些高脂肪低纖維性的飲食。遺傳方面的因素就是遺傳的影響,如果家中有人有腺瘤性息肉,後代也會容易長這種息肉。疾病方面的因素指的是人們得了一些腸道炎性疾病,最為常見的就是結腸黏膜慢性炎症病變。
2、發現腸息肉應該怎麼辦?
腸息肉的症狀不是特別的明顯,所以很多人都是在體檢過程中發現自己長了腸息肉的。發現自己長了腸息肉,不要太過於恐慌,要先去檢查看腸息肉的類型是什麼。一般來說發現了腸息肉以後應該盡早的切除,以免有惡變的可能,在這件事上不要瞻前顧後。如果做了腸鏡活檢,發現是腺瘤性息肉,就更應該治療了。可以選擇內窺鏡治療,也可以選擇手術治療,如果息肉比較小,可以使用內窺鏡治療,如果息肉比較大並且數量比較多,就應該用手術的方式治療。
3、腸息肉惡變需要多久?
腸息肉是有惡變可能的,尤其是腺瘤性腸息肉。雖然有惡變的可能,但是時間是比較長的,大約需要耗費5年到10年的時間,至少也需要5年的時間。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發現自己長了腸息肉以後就能不處理了,該處理時還是要處理,並且要盡早處理,不然會帶來其他方面的問題。
4、生活中應該如何預防腸息肉的出現?
想要預防腸息肉的出現,就要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要調整好飲食,選擇 健康 的飲食模式,少吃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水果,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還要適當的運動,養成運動的習慣,一直堅持。還要保持一個好的心情,不要太過於焦慮,要盡量的放鬆。
腸息肉有惡變的可能,但並不是所有的腸息肉都會惡變,要看腸息肉的類型。大家要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檢查出腸息肉要做進一步的活檢,看腸息肉的類型,並且早日處理,這樣才能切斷惡變的進程。
# 健康 守護者##家庭醫生超能團#
家庭醫生在線專稿,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9. 腺性胃息肉,多發性的,請問有癌變的
腺性胃息肉確實容易癌變,但也不絕對幾率很低就是了。
同時也需要忌口的,基本上肉類都不能吃,以蔬果喂為主。
同時也建議試試息福欣,可祛息肉
10. 腸息肉對身體的危害,你知道什麼
在腸道疾病當中腸道長息肉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腸道息肉的類型主要分為增生性、炎性息肉以及腺瘤性,那麼腸息肉對身體有哪些危害呢?一起來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