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書冊膏為什麼條紋不一樣
1. 零食特產 汕頭特產有哪些小零食
唯心 廣東活動
汕頭牛肉丸
牛肉丸作為著名的潮汕小食,在汕頭已有近百年歷史,牛肉丸可分為牛肉丸、牛筋丸兩種,牛肉丸肉質較為細嫩,口感嫩滑,牛筋丸是在牛肉里加進了一些嫩筋,口感方面就是增加了點嚼頭。
魷魚干
魷魚干是由新鮮的海魚和槍烏賊干制而成的,尼嫩,營養豐富,被譽為海味理幾千年前,中國古書中就記軟朱旦與烏賊相似,但無骨爾,越人重之」。
達濠魚丸
傳統名食。達埠為達濠舊稱,為潮汕沿海魚區之一,水產品豐富,海鮮加工食品多有特色,尤以魚丸一項著稱,保鮮遠銷港澳地區。
書冊糕
書冊糕,又名雲片糕、燉糕,是潮汕地區傳統小食,以其潔白細膩、清甜爽口的特點而深受人們的喜愛。特點:書冊糕,又名雲片糕、燉糕。之所以稱「書冊糕」,是因為這種糕點一片片緊相貼,形似一小本裝訂成冊的書而得名。之所...
潮汕沙茶醬
沙茶醬,是盛行福建省、廣東省等地的一種混合型調味品。色澤淡褐,呈糊醬狀,具有大蒜、洋蔥、花生米等特殊的復合香味、蝦米和生抽的復合鮮鹹味,以及輕微的甜、辣味。原是印度尼西亞的一種風味食品。
萊蕪紫菜
萊蕪紫菜原野生於萊蕪島周圍水中石頭之上,尤以東嶼居多。菜葉墨綠,薄細,柔韌。曬干後色澤深紫,透亮,無沙。吃用柔脆適中,味道清甜鮮口,營養豐富,富有含蛋白質,碘及多種維生素,無膽固醇,有抗癌功能。
黃花山龍眼
龍眼俗稱「桂圓」,是南亞熱帶名貴特產,歷史上有南方「桂圓」北「人參」之稱。龍眼果實富含營養,自古受人們喜愛,更視為珍貴補品,其滋補功能顯而易見。特點:明李時珍曾有「資益以龍眼為良」的評價。
谷饒獅頭油甘
谷饒獅頭油甘,廣東地方美食。油甘作為一種葯食兩用水果,被衛生部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葯品"的名單,也被聯合國衛生組織指定為在全世界推廣種植的3種保健植物之一。
黃花山高山茶
黃花山高山茶主產於公園內黃花山一帶,屬於廣東潮汕地區茶葉品種的桂花香、芝蘭香、奇蘭香等,味清香、甜涼止渴適口。品質特性:高山茶新銷肥壯,色澤翠綠,茸毛多,節間長,鮮嫩度好。
黃花山荔枝
黃花山荔枝是廣東黃花山著名水果之一,屬亞熱帶珍貴水果。果實爽甜可口,甘軟滑脆,深受人們的喜愛。品質特性:荔枝屬常綠喬木,野生樹高可達30m,胸徑1m。樹皮灰褐色,不裂。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應該是你要的資料。我的回答您滿意嗎?滿意就採納我,謝謝!有什麼不滿意的,可以繼續問我哦!
2. 潮州小吃有那些啊潮州小吃哪個最好吃
【無米果】無米果皮是番薯粉做的,餡料分咸甜兩種。鹹的是馬鈴薯、芋頭或竹筍切成丁,加沙茶或咖喱。甜的則用芋泥或豆沙。像做小籠包一樣,蒸熟即可食用。無米果玲瓏剔透,俗稱水晶包,是有名的潮州小吃。
【潮州酥餃】酥餃是一種潮汕小吃。 以前在農村,一年中有四個大傳統節日:春節、 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其中春節尤為隆重。 過年做酥餃是潮汕農村的習俗,幾乎家家戶戶都 做酥餃。
【紅桃粿】紅桃粿,把糯米飯、切成丁的濕香菇、蝦米、切成丁的雞內臟、炒香去外衣的花生仁、切碎的生蒜,一起下油鍋爆香,調入味精,胡椒粉、魚露,即成餡。粳米粉沖開水做成紅桃粿皮,把它搓成長條,捏一小塊,壓成圓薄皮,包上餡後用粿印印出,上蒸籠蒸熟即可,也可在吃前略微用油煎香。
【豬腳圈】豬腳圈是一種油炸的粿類小食,是潮州頗具特色的一款小食。一般豬腳圈均是賣小食的攤主,在路旁支起爐架,放上鍋,邊制炸邊出賣。 豬腳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州小孩特喜愛的一款小食。因其呈圓圈,狀為從豬蹄上切下來,故人們美其名為豬腳圈。
【朴枳粿】朴枳粿,是流行於潮 汕各縣的民俗小吃。只要是適時季節,在潮 州的大街小巷都會有朴枳粿小攤的叫賣。朴 枳樹葉芳香甘甜、柔潤的氣息,頗具山野田 園風味。
【果條卷】潮州人愛吃粿類,粿條卷就是其中之一。潮州的粿條卷,餡料充足,將竹筍、白蘿卜、芋粒、香菇絲、豬肉碎等爆炒,調上調味料,根據個人口味將這些准備好的餡料雜燴混合,然後用薄如蟬翼的乳白色粿條皮捲成一卷卷,最後在香噴噴的粿條卷上面淋上幾勺芝麻油,最後撒上一勺蔥豬朥。
書冊糕】書冊糕,又名雲片糕、燉糕。之所以稱「書冊糕」,是因為這種糕點一片片緊相貼,形似一小本裝訂成冊的書而得名。書冊糕清甜松爽,老少咸宜,尤其適宜嬰幼兒餵食,有補中健脾的功效。
【翻沙芋】潮州翻沙芋,咬一口含在嘴裡,慢慢咀嚼,那包裹著芋頭的糖衣便會剝落一點,慢慢在嘴裡化開,糖的甜味伴著芋頭的濃郁,在口中同時化開,實在是一場綺麗的味蕾之旅。
【鳳凰浮豆乾】吃浮豆乾時,要配以「草仔」,用清水洗凈,和著豆乾,蘸醬料一起吃下,有消食開胃的功效;更重要的是清爽的浮豆乾,和略帶薄荷味、苦甘味的「草仔」相配,味道上相得益彰,口感非常好。
【菜頭粿】菜頭,潮州人對蘿卜的叫法,菜頭粿是將蘿卜刨絲混入米漿中進行蒸發的一種糕粿。因為糕粿中保留一蘿卜的清香而廣受潮州人喜愛。
3. 潮汕人過中秋節習俗(400~500字)作文
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為婦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進行叩拜,故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潮人謂拜月為拜月娘,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場所,城市居民,在陽台天台或自家庭院進行;鄉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裡的大埕祭拜。
當吃過晚飯後,婦女們便換上新衣,帶領孩子們安好香案,擺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時節,柚、柿、楊桃、石榴、油甘、菠蘿、林檎、芋頭等果蔬,一齊登場,人們就將這些當令物產和月餅、糕點、煎堆、油餅等奉獻給月娘。在農村,婦女常常在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藝,如用糯米飯、米飯條砌塔山,用剪紙貼柚,用帶枝葉的油甘紮成孔雀等。今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人們圖方便購買,只是不若從前工巧。
月餅也是中秋佳節受潮汕人喜愛的傳統糕點。潮人製作月餅,以之祭月,並相互饋贈的習俗由來也久。明陳天資《東里志》雲:八月十五日,「人家兒女,於月下設糕餅果品衣環之物,類月而拜,以請月姑。」清嘉慶《澄海縣志》曰:「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士庶家以月餅相饋。」清光緒《海陽縣志》載:中秋「制團圓餅,號『月餅』」。
潮汕人以聰明能幹、心靈手巧、善於經商而著稱於世。潮人製作的月餅,稱為潮式月餅,本地人叫朥餅。它以其香甜、脆軟、肥而不膩而馳名海內外,現已成為全國聞名的五種風味系列餅食之一(其它是京式月餅、津式月餅、蘇式月餅和廣式月餅)。據有關史料記載:1949年中秋,京劇大師梅蘭芳在上海品嘗潮州朥餅之後,贊不絕口,並特書「茶食泰斗」四字回贈。1982年梅蘭芳之子京劇家梅葆玖在北京品嘗了潮州朥餅後,交口稱贊,並依其父所題的四字再次回贈,遂成為飲食界的美談趣事。
潮式月餅按其餡料不同,可分為綠豆沙月餅、烏豆沙月餅、水晶月餅、芋泥月餅和雙烹月餅等不同品種。月餅的製作,最初是在家庭內各自進行,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向精製、美味、定型、專業化發展。
潮式月餅以意溪朥餅、貴嶼朥餅和蘇南朥餅較為著名。意溪朥餅,產於潮州市意溪鎮,食品作坊生產月餅始於清乾隆年間,尤以范合盛作坊更有名氣。貴嶼朥餅,產於潮陽貴嶼鎮,清康熙年間,由鄉民薛源合和侯源合兩間鋪號創制,分為齋餅和葷餅兩種。早在道光年間就以細料精調、無腥不膩而備受稱贊。蘇南朥餅,產於澄海蘇南一帶,首創於清代末期,是用加豬朥的麵粉作皮,甜豆沙作餡,經印製、燒烤等精製焙成。餅皮脆薄多層,入口成粉,有香味,餅餡香甜、軟滑、清涼。產品銷往各地深受好評。
近年來,潮式月餅在遵古法制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食品工藝原理,用科學方法配製更適合廣大群眾口味的餡料,推出潮粵合壁的蓮蓉、五仁、蛋黃、水果等不同餅食,不斷提高餅食質量,使產品更享盛譽,備受青睞。
書冊糕,又名雲片糕、燉糕。之所以稱「書冊糕」,是因為這種糕點一片片緊相貼,形似一小本裝訂成冊的書而得名。書冊糕清甜松爽,老少咸宜,尤其適宜嬰幼兒餵食,有補中健脾的功效。之所以叫「雲片糕」,是因一片片白色的糕片如白雲;而稱之為「燉糕」,就在於一個「燉」字,因為在製作過程中,有了下鍋隔水燉這道工序,所以稱為燉糕。潮汕書冊糕較出名的是潮州龍湖燉糕(上)、澄海隆都雲片糕(下)等。
澄海樟林與惠來隆江,聽起來是兩個不相關的地名,不說不知道,這兩個地方的豬腳飯是潮汕地區最出名的,各有千秋,更有意思的是,隆江和樟林都出名綠豆製品,一個是綠豆餅(上),以皮薄餡軟,甜而不膩而聞名,一個是綠豆糕(下圖左,右為芝麻糕),以製作考究、松軟可口著稱。兩者都是潮汕地區中秋常見的拜月貢品,你比較喜歡哪種呢?
說起中秋拜月的水果,當然少不了說到林檎,「欲嘗佳果何處尋,蓮花山下出林檎。」約200多年前,澄海樟林旅泰華僑從國外帶來林檎樹種,種植於樟林荖巷一帶,後逐步擴大種植,成為特產。樟林地處韓江三角洲,生產的林檎果大肉厚,鱗皮鮮艷呈粉綠色,肉質白色如膏似脂,味甜清醇。1988年被評為廣東省優稀水果,深受潮汕人民喜愛,也成了中秋拜月必不可少的一種水果。
潮汕人拜月,供品除月餅,芋頭和其他果品、水果外,最具特色的還有化妝品和文具。化妝品美其名曰是個月娘梳妝打扮的,實際上則是年輕的拜月者祈求自己能變得越來越漂亮,拜文具是祈求讀書的小孩能更加的聰明伶俐學習進步,這些習俗由來已久,寄託的都是人們的美好願望。
中秋拜月少不了的各種紙塔,金桃,以前都是心靈手巧的潮汕婦女手工製作來拜月娘,現在越來越多是直接買來成品。
中秋之夜,用芋頭拜月娘,據說它有一番不凡的來歷。相傳,元兵攻進潮州城後,實行聯戶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養一個元兵。還規定晚上不得關門,任由元兵隨其上哪家睡覺,尤其是新娶媳婦頭夜要跟元兵睡覺。百姓忍無可忍,便利用中秋夜拜月娘之機,在月餅下墊一「殺」字白紙,並放一盤芋頭祭拜,相約請元兵吃餅時齊動手起義。因芋頭的「芋」字與潮州話「胡」字諧音,拜芋頭是鼓舞百姓樹立砍下胡人頭顱打敗元兵的信心。結果中秋之夜,起義如期成功。後來,潮人便世代保留中秋拜芋、剝芋食之俗。剝芋頭皮即剝胡頭皮之意,告誡人們不忘過去受胡人統治之苦,享受起義成功之喜悅。
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頭拜月,以個大肉疏鬆,皮有裂痕者為佳品,即潮俗稱芋「笑」。祭拜之後全家便剝皮食芋,好好享受一番樂趣。
中秋節這天下午,孩子們四處收集殘磚瓦片,選一個開闊的場地累砌瓦塔。小型瓦塔直徑二三尺,高四五尺,大型直徑七八尺,高丈余。疊砌的方法是取來幾塊舊牆土角或石條砌成塔腳,然後找來幾塊磚頭砌起一個瓦塔門,用舊瓦片從塔腳逐層砌起來。架瓦片時注意留空隙,二片瓦之間留一空隙,第二層就在下層的空隙處疊起來,依次砌上去。在疊砌時逐漸收縮,成塔狀,最後出現塔尖,用一磚片蓋於塔尖。塔中央一般插有一根較粗的木條做塔心,燒塔時可以不斷燃燒保持火勢。砌塔時下面要留有「灶口」,並用柴草填實塔里。黃昏時分,孩子們便把柴草點燃。燃至夜半,熊熊烈火從磚瓦的縫隙向天上竄。這時,他們又將准備好的松香、食鹽、硫磺和鞭炮往塔里撒,發出噼啪作響之聲(似鞭炮)和藍色火焰,甚是好看。
潮俗中秋燒瓦塔有兩層意思:一是紀念當年潮州人民燃放煙火約好殺掉元兵的信號;二是因潮音瓦與「蟻」同音,燒瓦塔讀成燒「蟻」塔,把蟻燒死。俗稱中秋燒塔會把各家各戶的螞蟻燒去,來年不再有螞蟻或減少螞蟻的為害。
潮汕人過中秋傳唱度最高的一首潮語歌曲《一壺好茶一戶月》
4. 潮汕各地中秋拜月,為什麼主要為婦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進行叩拜
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為婦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進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潮人謂拜月為拜月娘。月屬陰,叫太陰娘,民間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場所,城市居民,在陽台天台或自家庭院進行;鄉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裡的大埕祭拜。
當吃過晚飯後,婦女們便換上新衣,帶領孩子們安好香案,擺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時節,柚、柿、楊桃、石榴、油甘、菠蘿、林檎、芋頭等果蔬,一齊登場,人們就將這些當令物產和月餅、糕點、煎堆、油餅等奉獻給月娘。在農村,婦女常常在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藝,如用糯米飯、米飯條砌塔山,用剪紙貼柚,用帶枝葉的油甘紮成孔雀等。今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人們圖方便購買,只是不若從前工巧。
降神
降神活動也是中秋夜一個神秘有趣的活動。據說,一到中秋,諸神也都出遊賞月。因此,這一天,人們只要通過特殊的降神儀式或咒語,就可以使神袛顯靈。於是人們往往在這一天搞降神活動,主要有關戲童、請籃姑等等活動。
戲童即由12個少年捧著香火,到水田裡拔來一株水稻帶回曬谷場。大家圍著唱:「關呀關,關戲神,戲神雅雅來顯身……神來演老爹,神來演老爺。老爺老爹去底處,老爺老爹來顯身。」這樣反復唱上二十來分鍾,就會有一少年像青蛙一樣跳出來,手舞足蹈地唱「關蛤婆」。唱一陣後,要往此人臉上噴水,方可復原。
而請籃姑是婦女們的游戲,在一間黑暗的屋子裡,用一件女人穿的衣服披在竹籃四周,然後在籃子里放一個椰子殼,這就是籃姑了。降神時,兩個人面對面地盤坐在地上,用手托住竹籃,前面放一張矮凳,其他人則唱「籃飯姑,籃飯神,盤山過嶺去抽藤。抽藤縛籃飯,籃飯老老好誆神。」如果有神,那麼這籃就能以叩頭回答一些簡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