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苗為什麼不好生長
A. 種小麥播種後常見問題及對策,需要注意哪些
由於今年多雨,土壤水分較好,小麥的播種量也比較大,而且小區苗密度大,小麥幼苗容易茂盛。
針苗幼苗直立針狀,葉呈針狀,分櫱少,葉少。小麥幼苗長得很細,長度不等,不能形成足夠的分櫱。垂直針苗形成的原因是播種質量差,播種過多,播種前播種過深或整地不良,播種後抑苗壓力大。另外,有時為防止小麥苗凍害,施用土壤肥料蓋住小麥苗,蓋得厚厚,到春起時,也容易形成針苗。可以翻土、翻耕去除多餘的小麥幼苗,並及時給針苗施肥澆水,使針苗盡快健康生長。露水幼苗覆蓋不均或間作的小麥,或由於機械故障等原因,容易出現種子外露苗。暴露的幼苗易發生凍害和倒伏,使用除草劑時也易發生農葯害。預防措施:及時查看田間種苗情況,發現種苗有露珠要及時覆蓋土壤,不能忽視!
B. 小麥出苗後就枯死怎麼回事
小麥出苗後枯死很有可能是水分缺失
缺乏適度鎮壓
前茬秸稈還田以後耕作層土壤過於蓬鬆,保墒防凍能力差,而且影響小麥幼苗紮根,易形成「吊腳苗」「懸空苗」,降低麥苗抗旱、抗寒能力,加劇黃弱苗發生。
注意在小麥播種後及時鎮壓,根據田間土壤狀況等因素確定鎮壓時間和強度。
田間積水
小麥播種後如遇連續陰雨天氣田間長時間積水,導致麥苗根系生長不良,影響養分的吸收和運輸,在田間表現為低窪處苗少、黃葉多,通常呈點片狀分布。
注意清溝理墒,保證澇能排、漬能降。土壤濕度適宜時順麥行中耕鬆土,增強土壤透氣性,提高地溫,促進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強,提高根系吸收能力。
結合中耕鬆土施入一定量的氮肥,促進緩苗。
地下害蟲危害
玉米、大豆等旱茬小麥田地下害蟲常發生較重,主要有蠐螬、金針蟲、螻蛄3種,在入冬前或開春氣溫回升後發生,秋季危害造成小麥缺苗斷壟,春季危害導致枯心苗,使植株提前枯死。
入冬後天氣轉冷,地下害蟲危害減輕。防治地下害蟲,播種前可採用葯劑拌種、土壤處理方法,出苗後可葯劑灌根或撒施毒土等,適用葯有辛硫磷等。
C. 小麥不長這是怎麼回事
小麥長得慢的原因有多種,根據區域不同,種植條件不同,管理方式不同,其中某一個因素,都有可能導致小麥長得慢,甚至不長。
小麥長得慢,不少人先想到的就是水肥問題,認為小麥長得慢,就是缺水、缺肥,這種想法也沒錯,但不嚴謹,有些可能是天氣因素、病蟲害、肥害、葯害等等,想要找到解決辦法,要先找到原因,對症解決,才能起到效果。
D. 冬小麥苗期異常苗的發生原因是什麼如何防治
冬小麥苗期是指從播種出苗到小麥起身拔節前,其生長特點是以長葉、長根、長櫱為主的營養生長。小麥苗期要經歷一個嚴寒的冬季,如果管理不好,會形成畸形苗、凍苗、黃苗、死苗,從而造成缺苗、斷壟,嚴重影響小麥產量。下面介紹幾種異常苗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方法:
(1)疙瘩苗和立針苗
①發生原因:播種質量不好。如播量過大、播種時機器行走不均或播前整地不好,易形成疙瘩苗;播種過深、播後鎮壓時嚴重壓苗,尤其是秸稈粉碎還田的地塊,秸稈粉碎的質量不好或土壤明暗大坷垃多,使麥苗出土受阻會形成立針苗。另外,有時為了預防麥苗受凍,施用土雜肥蓋苗過厚,春季麥苗起身時也易形成立針苗。立針苗葉片少,麥苗長得細,形不成足夠的分櫱。如果是由於播種過深造成的立針苗,扒開土層,可發現地中莖很長,影響麥苗發育。
②防治方法:一是播前精細整地,一般耕地深度以20~25厘米為宜,應達到耕層上松下實、底墒充足、地面細碎平整、無明顯坷垃。二是提高播種質量,掌握合適的播種深度,一般控制在3~5厘米,不能過深過淺,且下種要均勻。三是掌握適宜的播種量,應根據地力、品種、產量而定,並做好麥種的發芽測定。四是對於播種過密、過深形成的疙瘩苗、立針苗,應盡早扒土把多餘的麥苗除掉,以充分利用地力、光能,使個體生長健壯。五是適時澆好小麥封凍水。為了使弱苗轉壯,鞏固冬前櫱,增加春分櫱,結合澆封凍水追施化肥,一般每畝施尿素15~20千克。
(2)凍苗
①發生原因:澆冬水過晚或封凍澆水,使之不能下滲,在地表形成浮冰蓋住麥苗使小麥窒息;冬季降溫幅度過大,或在入冬前氣溫突降,致使麥苗發生生理死亡現象;冬季土壤水分多,下層結冰體積膨大,結冰土層把土壤和根一起抬起來,根被拉斷而死亡;早春表土融化,下層仍結冰,葉片開始蒸騰作用,而根系吸不上養分和水分使小苗乾枯飢餓。
②防治方法:一是選擇抗凍品種。二是適期晚播,適當淺播,且澆足底墒水以培育壯苗。三是適時冬灌。四是冬季鎮壓。嚴冬到返青前要壓麥2次,壓碎坷垃,使土壤細碎緊實,彌合裂縫,有利於消除板結、龜裂,防止土壤漏風,保溫保墒,抗寒保苗。五是蓋糞蓋土,防寒保苗。冬灌後,在鬆土的基礎上蓋土2厘米左右,這樣可以穩定地溫,減少土壤水分蒸發,確保小麥帶綠越冬。
(3)黃苗
①發生原因:整地質量不好,明暗坷垃多,土壤懸松,紮根不實,導致麥苗縮心黃葉;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底肥,或種肥施用過多,使種子或幼苗燒傷;墒情不好,播種過深,使小麥苗瘦弱,葉片細長而黃;地力差的麥田播種過早,麥苗過旺,且未施底肥或追肥不及時,麥苗由於缺乏營養而發黃;土壤通氣不良,根系發育不好,麥苗瘦弱,葉發白發黃;土壤缺氮、磷肥,尤其是缺磷肥嚴重時葉黃苗小;地下害蟲、根腐病的為害形成黃苗。從小麥出苗到拔節前,只要發現田塊中存在苗弱、苗小、黃葉、黃心、黃櫱等都屬於黃苗。
②防治方法:一是對於因墒情不好或因播種過深形成的黃苗,要用竹耙耙去表土,幫助麥苗出土,或進行清理,使分櫱節蓋土變淺,以促進麥苗生長。二是對於因土壤過於黏重通氣不好形成的黃苗,應及時鬆土,散墒通氣。三是對於因缺乏氮、磷肥的土壤,抓緊時間補施速效性的氮、磷肥,以使麥苗盡快轉壯。四是對於因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或施種肥過多造成的黃苗,應立即澆水稀釋肥效。五是對於因地下害蟲、根腐病造成的黃苗,可採取中耕、摟麥、澆水等技術措施促其轉化。若黃苗有繼續發展成死苗的可能,要抓緊時間查苗補種,或進行移栽,以防止缺苗斷壟。
(4)死苗
死苗有死心、死櫱和葉枯死亡。
①發生原因:整地質量不好;小麥澆水過多或過少;土壤板結,發生龜裂,致使麥苗斷根;冬季灌水過量,造成地面積水而結冰,使根系窒息分櫱死亡;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或施肥不均勻燒苗;播種過早,麥苗長勢過旺;冬季突遇低溫,麥苗受凍嚴重;病蟲為害等以及上述的黃苗、凍苗嚴重時都會致死。
②防治方法:一是播前整地,做到地表平整、耕層疏鬆、秸稈粉碎、底肥均勻、墒情良好。二是澆水時防止水量過多,以免小苗窒息。三是施用有機肥做底肥時,一定要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且撒施均勻,勿留糞底。四是播種不宜過早,要適期晚播,以免麥苗長勢過旺。五是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六是禁止麥田放牧。麥田放牧會造成麥苗受到損傷、根系被拉斷而引起死苗,越冬期間保留下來的綠色葉片,返青後即可進行光合作用,它是春季恢復生長所需養分的主要來源,因此嚴禁麥田放牧。
(5)僵苗和小老苗
僵苗,是指麥苗生長停滯,長期停留在某一個葉齡期,不分櫱、不發根;小老苗,是指麥苗生長到有一定數量的葉片和分櫱後,生長緩慢,葉片短小,分櫱同伸關系遭到破壞。
①發生原因:土壤板結、通透性不良、土層薄、土壤肥力差或供肥不足。
②防治方法:疏鬆表土層,破除板結。結合頂凌期間返漿,開溝補施適量磷、鉀肥,以加速麥苗生長。
另外,對於旺苗在管理上要做到:對土壤肥沃、底肥充足的地塊應採取控制措施,推遲春季第一次施肥和澆水時間;對地力差且由於早播形成的旺苗,要加強管理,適量補施氮肥,防止脫肥。
E. 小麥苗發黃枯死掉了是什麼原因
依我個人來看小麥苗發黃枯死有以下幾點原因:
1、乾旱造成小麥發黃:
乾旱造成小麥發黃是指當小麥根系從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難以補償蒸騰消耗時,小麥體內水分收支平衡失調,其生長發育受到影響變黃,嚴重時死亡。田間表現為整個麥田發黃較一致,分櫱出生慢,葉色灰綠,生長緩慢或停滯,新葉短小,根小而細。這類小麥多發生在底墒不足,搶墒播種,透風跑墒,沒有澆封凍水的田塊,要及時對小麥進行灌溉。
2、玉米秸桿還田量大造成小麥發黃:
玉米秸桿直接還田,可以起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作用,但秸桿還田的要求是一畝還二畝、配施氮肥和深耕25厘米,現在秸桿還田農民實際上是一畝還一畝、耕層不足20厘米,有的不配施氮肥,這樣,便使田間部分小麥出苗後根系扎在疏鬆秸桿上,難以從土壤中吸收養分,造成秸桿腐熟與麥苗生長爭水爭肥。在春季小麥返青澆水後,土壤踏實,出現小麥苗懸空成片發黃,甚至死亡。
5、凍害造成小麥發黃:
小麥春季返青後,抗寒能力下降,特別是拔節以後對低溫非常敏感,當遇到惡劣的低溫天氣,溫度降到正常植株不能承受的時候,極易遭受凍害。小麥遭受凍害後,一般先從生長錐表現症狀,受凍的生長錐初期表現為不透明狀,以後細胞解體萎縮變形。田間表現為葉色暗綠,葉片像用開水燙過一樣,受凍輕者葉尖失綠變黃,然後乾枯,重者造成地上部分乾枯或整株死亡。
F. 小麥發黃不生長是什麼原因怎樣防治
麥苗發黃原因:
一:乾旱等原因導致根系發育不良。
二:肥力供應不足。
三:葯害,上季葯害殘留或今年打葯導致。
四:病蟲害影響等,如紋枯病,麥蜘蛛,蚜蟲等都會導致小麥發黃。
五:氣溫低等原因影響。
低溫凍害導致,建議噴施芸苔素和海餐沃粉劑磷酸二氫鉀,氨基酸葉面肥,並及早追施尿素使其快速返青恢復生長
小麥根腐病,用四黴素或者咯菌腈或者枯草芽孢桿菌噴霧,間隔5~7天連續噴施3~5次。或施速效氮肥,使病苗盡快恢復生長。
小麥播種過深,也會照成不生長,不利於麥苗根系下扎,吸收營養差。小麥根腐病,上茬除草劑殘留導致,雨水多,摳根,都可能小麥黃化,可以葉面噴施甲殼素、海藻精 、 芸苔素內酯 、碧護等調理劑加惡霉靈加生根劑噴霧,間隔5天連續噴施一次。
G. 小麥苗黃苗弱會影響產量,小麥苗弱發黃的原因及解決辦法是什麼
小麥苗黃苗弱會影響產量,小麥苗弱發黃的原因及解決辦法是什麼?
小麥苗黃苗弱,對小麥的產量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小麥弱苗的有效分糵就少,無法形成足夠多的有效穗,要想產量拿上去,是很有困難的,什麼情況下會出現小麥,苗黃苗弱呢?
1耕地質量差,底肥不足
播種密度大、播種早、播種過深這些都是會導致小麥苗變黃,而形成弱苗,小麥種植的相對密度過大,稻苗人頭攢動,互相遮擋陽光,播種太早,小麥苗立冬前人群過大,耐低溫能力減少,小麥播種過深與過淺,都對小麥的生長不利,一般小麥播種深層在3~5cm為最好。過深與過淺,均不益於小麥生長。小麥倘若播種的太早,在立冬前人群過大。
6土壤透氣性差
小麥苗根系需要一定的空氣進行呼吸,倘若土壤濕度過大,小麥苗根系呼吸不良,也會形成不利小麥生長的因素之一。土壤透氣性差,小麥苗在這樣的生長環境下,很容易感染各種病害,最後導致小麥苗葉片發黃。引起小麥發黃的因素,大體上就這些。
H. 小麥苗不生長新根怎麼辦
第一,趕上了播期,但是土壤濕度大,播種後不能鎮壓,根系與土壤間縫隙大。第二,秸稈還田之後,粉碎程度低,沒有翻耕,根系生長層沒有腐熟的秸稈多,根系不能吸收養分。出現這種情況,農戶應該如何解決?
圖片
1、土坷垃多,根系扎不實。有的農戶說,小麥出現這種情況,能不能打葉面肥,促進生長?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氨基酸、芸苔素等,起到的作用不大,主要還是要想辦法促進根系生長和下扎。
建議冬前通過澆水或者鎮壓的方法,壓實土壤,減少土壤間的縫隙,壓碎土塊,使根系和土壤緊密接觸,促進根系生長,提高吸水吸肥的能力。如果土壤表面乾旱,建議及時澆水。如果土壤本身濕度大,或者苗黃苗弱,不建議鎮壓。
圖片
2、秸稈還田之後,緩解小麥苗黃苗弱,根系弱,有兩種方法。第一,在播種前,多用一些尿素或者碳酸氫銨,促進秸稈腐熟,防止秸稈爭肥,影響麥苗生長。一般每畝多用15~20斤尿素或者50斤碳酸氫銨,不可用氮過多。
圖片
第二、發現麥田秸稈沒有腐熟,土壤乾旱澆水時,加上速腐劑,也能加快秸稈腐熟。同時壓實土壤,根系與土壤接觸,吸水吸肥能力強,減少冬春凍害死苗。因為前期土壤濕度大,有些表面土壤乾旱,但深層濕度大,要注意澆水量不宜過大,當天能滲完。
小麥根系不下扎,長勢弱的情況,無論什麼原因,常用的補救方法就是澆水或者鎮壓,但是在澆水時,也要注意時間,澆水量。鎮壓時要注意麥苗長勢情況,苗黃苗弱,還沒分櫱時,不能鎮壓,土壤濕度較大時,也不能鎮壓。
I. 麥苗越長越希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播種過深 。因為播種過深,導致麥苗目的地莖太長,出芽時種籽營養物質耗費太多,導致小苗葉片長細,根莖發育不全,麥苗柔弱,針對這種麥田可融合澆水畝追肥尿素溶液5KG。針對早已澆水的麥田,可以用1%的尿素液噴灑2次,每一次間距7天左右。壤旱災, 關鍵產生於搶墒播種,一直沒有澆水的麥田。主要表現底部葉片變黃,慢慢變枯,心葉遲遲不長,次生礦物根少,抽穗艱難。對於此事狀況應立即澆水,推動麥苗立即生長發育。
肥效不夠變黃:關鍵產生在土壤有機質差、基肥嚴重不足的土地,具體表現為微黃、分櫱力差、小苗弱。該類麥田除要施足有機肥料外,還需要增施適當有機肥,1畝進行開溝溝施尿素溶液7.5-10KG、磷鉀肥30KG;1畝用尿素溶液1KG加葉片寶5mL對水50KG開展葉片噴霧器,可促進葉子顏色快速轉綠。相對密度太大變黃:播種不均勻或播種量太多,使麥田人群相對密度很大,還會造成小麥發黃。其防範措施:快速補苗並立即施肥,若已進入拔節期,可採用壓苗方式挽救。
J. 過年了小麥苗還稀怎麼辦
這幾天我在山東農村調研,對今年春天小麥苗黃、苗弱、枯死現象有了一個基本了解。
1、當初播種量小或播種質量不好造成出苗少基本苗數小,這種情況並不多;
2、播種晚或播種淺,尤其是秸稈還田的麥田,播種後沒有及時鎮壓或出苗後澆一遍大水壓一壓土壤,造成小麥根系在土壤中懸空生長,冬季被凍死的多,這種情況佔比更多一些;
3、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或者基肥施用少,冬前苗子弱被凍死的多;
4、播種過早或播種量超大,尤其是施肥量過大,造成冬前旺長而被凍死,或者春季返青的時候因為每個莖葉都得費力競爭光、水和營養來恢復生長,使其冬前老葉枯黃的更厲害,進而出現更加嚴重的黃苗和枯葉;
5、乾旱、除草劑葯害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