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歷史為什麼怎麼學也學不好

歷史為什麼怎麼學也學不好

發布時間: 2022-11-15 10:14:17

1. 初中歷史為什麼學不好

自己的兒子上初中了,歷史總是拉後腿,家長都頭疼,也想知道為什麼孩子初中歷史會學不好。以下就是我給你做的初中歷史學不好的原因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初中歷史學不好的原因分析

1、知識方面,初中主要從宏觀角度入手,兼顧歷史知識的時序性和基礎性;

2、能力方面,初中主要在於識記、理解,尤其是識記層面,屬於“記憶式歷史。

3、課程體系方面,初中採取了主題+時序的通史體例,主要以主題的形式,知識體系欠完整,知識結構較散落,通史不通,理論概念模糊。

4、在課程內容上,初中課程重中國史,輕世界史,重政治史,經濟史相對薄弱。

再 說說 你們現在的狀況

(1)學生初中階段歷史的基礎知識是相對欠缺的,既沒有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更不用說對歷史基本理論和概念的了解。

(2)初中歷史學科長期被視為“副科”,學校、學生乃至社會都不夠重視。

(4)在 學習 方法 上,學生習慣於機械背誦,缺乏積極的思維習慣。這給抽象的高中歷史學習帶來了一定障礙。

初中歷史學不好的解決方法

一、高精度鞏固知識點

1.精讀課文。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復閱讀,思考詞與詞間、句與句間、段與段間的前後關系,弄清每一個知識點,做到完整地回憶課本。如世界現代史“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一目就要弄清四個知識點:一是經濟危機出現的原因;二是經濟危機的出現;三是這次經濟危機的特點;四是這次經濟危機產生的影響。這四個知識點又是相互聯系的,共同構成了關於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完整知識體系。

2.把握內涵。在弄清知識點的基礎上還須向細處分析,進一步把握每一個知識點的全部內涵。如上述第一個知識點就包含以下三個要點:①資本家攫取高額利潤,廣大勞動人民卻日益相對貧困,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②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③人們醉心於股票等投機活動,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

二、高準度理解歷史概念

1.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弄清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作出准確定義的前提。如1997年高考試題第7題“康有為向光緒帝呈遞的《應詔統籌全局折》實際上是維新派的施政綱領,因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體的變法建議b.主張實行君主立憲的理論c.系統論證了維新變法的理論d.明確指出變法是救亡圖存的唯一出路。”此題如果能正確理解“施政綱領”的內涵,即變法的具體 實施方案 ,便可輕易選a。又如第8題“‘門戶開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國侵略中國新階段的標志。這主要是因為該政策:a.得到了列強的認可b.可使美國在華獲得的權益居列強之首c.表明美國承認列強的在華特權d.有利於美國加快侵華步驟”。該題主要考查門戶開放的外延,即影響,為“有利於美國加快侵華步驟”。

2.完整歸納概念內容。例如1997年高考第14題“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時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點是:①體現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②消滅封建剝削制度③維護農民利益④促進社會經濟發展a.①②

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此題已對歷史概念的內容進行了部分歸納,要求選出符合項。選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歷史概念所含內容的歸納過程。經過歸納比較,顯然②不是共同點,應選沒有②的選項。

3.區別概念的異同。在復習中應把同類或相似、相近的概念進行對比,區分其異同點,從而提高對概念的准確把握。如1996年上海高考試題第26題“蘇聯實行新經濟政策和美國推行羅斯福新政的相似之點是①面臨極為困難的經濟形勢②國家頒布政策法令強制干預經濟③最主要的內容是調整和復興工業④通過發展商品生產來恢復農業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運用概念分析問題。僅做到對概念的理解還不夠,能運用對歷史概念的准確理解來分析歷史現象才是復習中的理想境界。如運用“分封制”的概念來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實行郡縣制、漢初分封等歷史現象的原因和結果。運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概念來分析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等。

三、高密度串連知識網路

知識網路是知識內在的點、線、面交織而成的有機整體。在復習中,必須抓住教材中各知識點的聯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知識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形成科學的知識網路。

1.抓點。如士族制度問題,可抓住四個點:①魏晉時期,在地主階級中形成士族制度;②東晉南朝時期,士族勢力發展;③南朝末年,士族勢力漸衰;④唐朝末年,在農民起義打擊下,士族被進一步摧垮。這樣,對士族問題就有了完整而明確的認識。

2.串線。“線”是有內在聯系的歷史事件構成的知識線索。如秦朝的皇帝、三公、郡縣,兩漢王國問題的解決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釋兵權”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廢丞相、八股取士、軍機處和文字獄,這些都是“點”,由這些點構成了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建立、鞏固、加強的發展史。

3.鋪面。“面”是歷史某一時期或階段的全部內容構成的知識整體。

總之,只有系統地把握歷史知識結構,才能比較輕松地掌握一個時期或階段的整體內容,進而捕捉歷史的階段性特徵,解題時才能撒得開、收得攏。

四、全方位分析歷史現象

教材是按照時間順序對歷史進行敘述的,是一個平面系統。但高考命題則往往抽取歷史線索,挖掘知識聯系,古今中外、縱橫交錯形成立體系統。因此,備考復習不僅要點線面結合形成知識網路,而且要在此基礎上拓寬、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歷史現象,形成立體知識體系。

1.相對完整的敘述 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如1996年高考第48題“簡要說明18世紀—19世紀中葉法國社會經濟和階級關系的主要變化,並根據這種變化分析1789年革命與1848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處。”此題要求對法國18世紀—19世紀中葉的歷史進行相對完整的敘述,其中又含有對革命原因、革命任務、革命對象和革命主體等方面的深層次分析。再如第47題“概括指出並結合史實簡要說明唐朝 文化 燦爛輝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點和歷史地位。”此題同樣要求學生從原因、特點和歷史地位等不同的角度進行概括和歸納。從表面上看史實明確易見,但對分析能力的要求卻比較高。

2.宏觀分析 微觀考查。例如1997年高考第48題“概括指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協約國列強的相互關系並舉例說明。試分析這一體系為什麼不能長久維護世界和平。這一體系是如何被打破的?”此題主要考查對歷史現象的宏觀分析能力,要求學生從宏觀和整體的高度去認識協約國列強間的相互關系,同時也要求對協約國列強進行具體分析,也含有微觀分析的成份。

3.顯性聯系 隱性聯系。“顯性聯系”是教材中歷史知識間較明顯的聯系,而“隱性聯系”則隱藏於知識之間。換言之,就是所謂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而隱性問題是對顯性問題的深化、概括、比較和系統化,顯性問題只有通過隱性問題才能提高其自身的價值。如1996年上海高考第46題“英國、法國、俄國和美國在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中各用什麼方式來解決土地問題的?各國土地問題的解決對其資本主義發展有何作用?”在這個問題中,命題者就抓住了它們的隱性聯系,即革命和改革中的土地問題,經過發掘,能力考查的層次就明顯提高了。

初中 歷史學習方法

“萬丈高樓從地起”,任何知識的學習都離不開基礎的鋪墊,歷史學科的學習也是一樣。初中階段是學生較為系統地接觸和學習中外歷史的初始階段,打好歷史基礎,對學生歷史學科的學習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都具有重要意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信心,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進而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認識和分析問題。在此,筆者根據自己多年來對歷史教學的感悟談幾點體會。

一、帶著情感教學,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教學,切忌照本宣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如此的燦爛和厚重,既有漢唐盛世的輝煌也有近代百年的屈辱。教師在講授不同歷史階段或者不同歷史事件的時候,要有意識地通過生動的語言、豐富的表情等身臨其境的感覺感染學生,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正視學習歷史的重要意義,逐步培養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政史不分家,引導學生用“結合”的方法學習歷史。“今天的歷史是昨天的政治,今天的政治是明天的歷史”,要把歷史和政治的這一關系給學生講透,引導他們用政治學的知識分析歷史,用歷史學的知識檢驗政治,相互印證,相互促進。

在這一過程中,初學歷史者可能感覺很難,但不必急於求成,只要有意識地用這種方法學習,隨著歷史知識和政治知識的不斷積累,這種學習方法的效果就會逐步顯現出來,而且歷史知識和政治知識積累得越多效果越明顯。

三、正確認識記憶與理解的關系。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點非常多,需要理解的知識點也非常多,如何認識二者的關系非常重要。很多學生因為記不住或者記住了卻不知道怎麼用而厭惡歷史學習。事實上,歷史學習中,記憶是基礎,理解是催化劑,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理解,不可死記硬背,更不可脫離記憶空談理解。學習是個積累的過程,歷史知識的學習更需要積累,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歷史知識的積累,並在學生所學歷史知識的范圍內通過課題設置等方法幫助其理解和消化。

四、注重歷史框架和歷史知識網路的構建。歷史知識雖浩如煙海,卻是個整體,每個知識點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而形成一個天然的網路。所以,在學習中要注意歷史的前後縱橫聯系。如果說整個人類歷史是一個大系統,那麼其中涉及到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就是子系統,要讓學生明了子系統在大系統中的地位以及各個子系統間的關系,從而在其頭腦中搭建起整體上的歷史框架,有助於學生對歷史概念和時代特徵的把握。在教學中,既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某個時間段知識點的學習,也要注重引導他們對不同時間段的相同或相近知識點的比較歸納學習。比如,世界歷史上冊,歐美主要國家的社會巨變。充分利用比較歸納異同,通過分析進一步認識歷史事件背景與歷史意義之間的聯系,認識資產階級革命的普遍性和各國革命的特殊性。歷史地圖是我們直觀生動地了解歷史的重要途徑,有助於我們理解歷史現象、歷史過程,提高辨認、說明、解釋歷史地圖的能力。如《新航路的開辟》路線圖,採用圖文結合,以圖帶文等方法抓住重點歸納,便可掌握新航路開辟這一歷史事件的重要內容。再比如,以農業生產為主線,將不同歷史時期的農業生產狀況和特點放在一起,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分析,加深學生對這條線上各個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

看了初中歷史為什麼學不好還看:

1. 初中歷史教師反思

2. 中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的原因

3. 初中歷史心得體會

4. 初中生記憶不好該怎麼辦

5. 初中為啥學習不好的原因

2. 為什麼歷史這么難學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歷史是一個記憶性很強的科目,大家往往會發現很難把所學的知識都一一記住,甚至記了幾遍後,隔了不久便會遺忘。其實,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學習古代史,可分解為政治特徵、經濟特徵、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塊進行記憶。而對於世界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則要注重理解,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路,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對於歷史科的復習,由於個人情況不同,側重點也會有差異。我個人認為,考前應注重書本和筆記上的基礎知識,因為30題選擇題占據半壁江山,而選擇題往往是一些基礎知識。對於材料題,是需要靠平時積累的,如老師要求我們每星期三題,就算真的不想做,也應該把材料閱讀後,對照一下答案,對材料有一個大概印象,因為材料題往往會涉及到我們沒有接觸過或書本沒有詳細說明的問題,做材料題可以擴大我們的知識面。

大家都知道,歷史是一個不需要很高思維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維的嚴謹,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能馬馬虎虎、得過且過,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只要樹立信心,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那麼在高考考場上就無往不利了。

路就在腳下,我們一定可以走好;只要我們把握了學習的方法,我們要過就不會是有很多人害怕的獨木橋,而是上面的這座可以暢通無阻的橋。

一、 產生興趣

對歷史科有興趣,成績自然好起來。如何對歷史科產生興趣呢?
首先,歷史事件和我們們息息相關。例如:香港的一九九七問題和1842、1860及1898年的中英條約有關;今天南斯拉夫的內戰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關系密切。所以,只要留意時事並探本尋源,定能鞏固書本上的知識。
其次,明白歷史的用處。歷史可以訓練思考和分析能力,使人具備求真和講證據及邏輯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歷史對做人處世幫助很大,退可以勵志,進可以建功立業 ----英國著名首相邱吉爾是歷史學家,已故港督尤德也是專攻歷史的。因此,各位不要因為修讀文科,尤其是歷史科而感到自卑。反而要努力學好這門學科,在學業上、個人修養上和識見土、及前途上下苦功。

二、 歷史事件的要素和閱讀及記誦技巧

歷史事件的要素有四: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而事情則包括原因、經過和結果。

(1) 時間有先後,你只要把大事年表裡的重要事件多看幾遍,自然記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確知其發生年分(如維也納會議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其它只須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後次序(如維也納會議先於凡爾賽會議),便可以了。
(2) 地點有東西南北,你只須認識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對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結合,確認各國今天的政治地圖,特別是歐洲和中日的國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條約規定的領土轉變也應緊記。
(3) 人物是構成歷史事件的主角。不過,會考要求並不太高,我們祗要熟記重要的歷史人物便可以應付考試了。如自強運動的曾、左、李.恭親王、慈禧太後是必須熟記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馮桂芬則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則一律不記。不同歷史人物的生存時代和事跡也應知其大概,才不會張冠李戴。
(4) 事件由時地人三項元素構成。明白了上述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自能對重要史事了如指掌。歷史事件的相關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課題的次序;次念某課題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19年中國的大事包括自強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瓜分運動、戊戌維新、義和團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然後記誦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節,如自強運動分為三階段,辛亥革命分為興中會和同盟會兩個時期。至於枝節瑣事,似非會考的重點。
(5) 事件的原因和結果可分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它方面。以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原因為例:政治方麵包括中英的政制不同、司法制度的差異;經濟層面有工業和農業經濟的不同、公行制度.貿易不平衡、鴉片貿易;社會因素如英國工商業家對政府決策的影響;文化方面如中國中心主義與英國自由思想的分歧,個人責任與集體負責制的沖突;特殊事件包括林則徐銷鴉片.林維喜事件。若能緊記這些重大事情,則對鴉片戰爭的背景有清析的概念了。總之,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歷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
(6) 因果關系應建立於史實和邏輯上。因先於果,果後於因,兩者要合乎情理。從這一角度看,不應把歷史事件孤立來看,如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導致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前者是因,後者是果;但此後法德關系惡化,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則割地是因,而大戰是果了。因此,假如能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舉一反三,則事件的因果關系了如指掌,而學習亦事半功倍了。
(7) 事件的經過祗須記重大事件,如義大利的統一運動略知1820.1830和1848革命,加富爾的改革和外交,馬志尼的思想及加里波的的貢獻便可以了。因近年會考並不強調背誦史實,故你只須知道最重要的史實便行了。
(8) 近年考試強調分析,也會要求考生就歷史學家對同一史事的不同觀點作出評論。初學者往往被矛盾的史論迷惑,不知信那一學說;同時對歷史解釋的客觀性產生懷疑。我的建議是:首先明白一種解釋 分析其長短處;但同時卻抱著懷疑批判的精神,把它和相反的意見比較,得出自己的結論。
(9) 和其它科目一樣,只要課前預習,把不明白的地方記下;上課留心聽講,不明之處,向老師請教;課後溫習,整理筆記,把重點記熟;多讀、多思考、多寫、多做模擬試題(在法定時間內完成);考試前重溫重點;考試時冷靜選題和作答-----能夠做到上述各點,自可獲得好成績。
希望能夠幫到你~~

3. 為什麼我的歷史怎麼學都學不會呢

說明你沒能對歷史產生興趣,不過你可以培養對歷史的興趣,比如看看成語故事啊、歷史人物故事啊之類的,可以通過這些個故事,不知不覺中了解當時的歷史上風土人情,慢慢就可以和歷史課本相互應證起來,等看多了你可以到網上看看歷史類小說,培養自己對歷史的興趣。玩玩三國志游戲能培養對三國歷史的興趣呢。 歷史其實是可以當成一部小說一個個故事來看的來學習的。

麻煩採納,謝謝!

4. 為什麼我歷史總是學不好

學歷史可以明古今
知對錯
首先自己要喜愛歷史
喜愛歷史上的人物
可以適當的看看傳記小說
了解以前發生的事
把歷史上面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當成一個故事來看
最重要的就是培養自己的興趣
記硬背固然重要.但是還是要去了解其中的原因和影響
記得最關鍵是要培養自己的興趣
建議你可以先看看那些傳記小說
如楊家將
三國演義
隋唐英雄傳
這些就是小說瞭然後你可以再看看正史和這些有什麼不同
依次來了解區別
慢慢的我想你就會喜歡歷史了

5. 為什麼我歷史學不好

感覺你文科特別弱哦。
我是個初中歷史老師。今年正好教初二。
所謂的背啊,意義都不大。歸納還有助於記憶。現在歷史是開卷考,60分鍾的時間給你去翻書,做不了幾題。
給你幾點建議:
1、書上最基礎的知識多看幾遍。
把歷史書當小說一樣看,可能看多了很枯燥,但如果你想學好的話。單純的要一下子背住,效果不如這樣。舉個例子:多看幾次,你總會知道領導「虎門銷煙」的是林則徐吧。《南京條約》很重要,但多看幾遍總能大體記住它的內容和影響吧。
2、有一些靈活的題目多看看相關練習,比如辨析題,結合練習冊。
比如對「辛亥革命」的評價,無非就是分兩面:即有成功的一面,又有失敗的一面。再記住說它的成功的理由和失敗的理由。
3、關於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分開後無非都是一些小問題,稍大點的問題,也都是老師上課強調的一些重點,做好筆記,做好標號。多看看。鞏固練習多做一些。歷史成績會上去的。
現在初中的歷史是開卷考,作為考查科,難度都不大,一般都基礎知識。相信你今天發帖問了,還是挺重視歷史的。中央台的很多節目實際都和歷史有關,比如「百家講壇」,現在歷史劇的流行(當然電視有別於真實歷史),多看看都可以增長歷史知識。也可以找一些歷史書籍看看。在於平常的日積月累。祝能取得好成績。

6. 歷史為什麼學不好

1、培養自己的興趣,平時多看歷史有關的書,野書,評書(比如評三國,明朝那些事)等,歷史長篇的人物傳記(比如說劉邦),當你熟悉人物從一開始到結束,基本你就熟悉了整個朝代的階段,然後你再來看歷史書,就會發現歷史線很清洗流暢。
2、平時的練習也很重要,基本考點都是那些,買套卷子,一道題隔段時間重復做幾遍;
3、必須背誦關鍵字的內容。如「半封建半殖民」「民族融合」等,其次分析「政治原因,經濟原因,社會
原因,文化原因」等等,特別是國外的歷史,基本把這些原因列出來,答案也盡在裡面了。

7. 為什麼我歷史總是學不好

1、培養對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2、憑借時間、空間兩條線、雙坐標牢牢記住歷史事件。
3、多看歷史方面的書籍,歷史故事、人物傳記、事件介紹。
4、如果你想學好中國古代史,必需學好古文,牢記實詞、虛詞的用法,這對於以後想學中國古代史相當有用。
5、平時多看歷史有關的書,最好是貫穿時段較長、涉及面較廣的通史,有利於建立知識網路和興趣。
6、做練習很重要,買套卷子,專門做選擇題,一道題隔開時間重復做它幾遍。
7、簡答題,論述題一般需要背點東西,可以根據關鍵詞來記。先把要記的一段文字分開類型,例如記「什麼原因」之類,先分開每一段是「政治原因,經濟原因,社會原因,文化原因」等等。

8. 我的中國古代史為什麼學不好

有些東西很難說,你越是強記,越難成功。我主要有以下方法:
1。天天捧著一本書看,是個人都受不了。但是,如果是一本有趣的書呢?歷史,說實話,就是一部有趣的小說。首先培養起一種對歷史的興趣,這樣,你就會不知不覺地利用一些零碎的時間,去關注歷史。日積月累,你對於歷史,就會有感覺,歷史成績自然會上升;
2。歷史有很多東西需要背誦,這是不可逃避的。對於古代史,尤其是中國古代史,比較多而且易混淆。我們都或多或少地讀過中國古典文學。可以適當根據你印象比較深的文學作品,把中國歷史分為幾個時間段,這樣就不會混淆了。在這幾個時間段里,有一些十分重要的歷史人物(比如三國曹操等),先記下他們,再就可以比較容易記住那些歷史事件了;
3。對於那些死歷史(比如陶瓷的發展歷史,佛教,道教的起止),可以根據剛剛已經劃分好的歷史時間段去背。
歷史就是事實,不能篡改,因此背是必須的。但是,怎麼背就看我們了。
我的建議就這么多了,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謝謝

9. 為什麼我的歷史總是學不好

我是歷史老師,告訴你,首先要背,背多了就熟練,知識就容易練習,做起題來就能得心應手。先做到這一點,以後再教你。

10. 初中歷史為什麼學不好怎麼辦

初中歷史為什麼學不好,以下就是我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初中歷史為什麼學不好

1、知識方面,初中主要從宏觀角度入手,兼顧歷史知識的時序性和基礎性;

2、能力方面,初中主要在於識記、理解,尤其是識記層面,屬於“記憶式歷史。

3、課程體系方面,初中採取了主題+時序的通史體例,主要以主題的形式,知識體系欠完整,知識結構較散落,通史不通,理論概念模糊。

4、在課程內容上,初中課程重中國史,輕世界史,重政治史,經濟史相對薄弱。

再說說你們現在的狀況

(1)學生初中階段歷史的基礎知識是相對欠缺的,既沒有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更不用說對歷史基本理論和概念的了解。

(2)初中歷史學科長期被視為“副科”,學校、學生乃至社會都不夠重視。

(4)在學習方法上,學生習慣於機械背誦,缺乏積極的思維習慣。這給抽象的高中歷史學習帶來了一定障礙。

學習方法

一,高密度串連知識網路

知識網路是知識內在的點、線、面交織而成的有機整體。在復習中,必須抓住教材中各知識點的聯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知識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形成科學的知識網路。

1.抓點。如士族制度問題,可抓住四個點:①魏晉時期,在地主階級中形成士族制度;②東晉南朝時期,士族勢力發展;③南朝末年,士族勢力漸衰;④唐朝末年,在農民起義打擊下,士族被進一步摧垮。這樣,對士族問題就有了完整而明確的認識。

2.串線。“線”是有內在聯系的歷史事件構成的知識線索。如秦朝的皇帝、三公、郡縣,兩漢王國問題的解決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釋兵權”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廢丞相、八股取士、軍機處和文字獄,這些都是“點”,由這些點構成了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建立、鞏固、加強的發展史。

3.鋪面。“面”是歷史某一時期或階段的全部內容構成的知識整體。

總之,只有系統地把握歷史知識結構,才能比較輕松地掌握一個時期或階段的整體內容,進而捕捉歷史的階段性特徵,解題時才能撒得開、收得攏。

二,全方位分析歷史現象

教材是按照時間順序對歷史進行敘述的,是一個平面系統。但高考命題則往往抽取歷史線索,挖掘知識聯系,古今中外、縱橫交錯形成立體系統。因此,備考復習不僅要點線面結合形成知識網路,而且要在此基礎上拓寬、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歷史現象,形成立體知識體系。

1.相對完整的敘述 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如1996年高考第48題“簡要說明18世紀—19世紀中葉法國社會經濟和階級關系的主要變化,並根據這種變化分析1789年革命與1848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處。”此題要求對法國18世紀—19世紀中葉的歷史進行相對完整的敘述,其中又含有對革命原因、革命任務、革命對象和革命主體等方面的深層次分析。再如第47題“概括指出並結合史實簡要說明唐朝文化燦爛輝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點和歷史地位。”此題同樣要求學生從原因、特點和歷史地位等不同的角度進行概括和歸納。從表面上看史實明確易見,但對分析能力的要求卻比較高。

2.宏觀分析 微觀考查。例如1997年高考第48題“概括指出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協約國列強的相互關系並舉例說明。試分析這一體系為什麼不能長久維護世界和平。這一體系是如何被打破的?”此題主要考查對歷史現象的宏觀分析能力,要求學生從宏觀和整體的高度去認識協約國列強間的相互關系,同時也要求對協約國列強進行具體分析,也含有微觀分析的成份。

3.顯性聯系 隱性聯系。“顯性聯系”是教材中歷史知識間較明顯的聯系,而“隱性聯系”則隱藏於知識之間。換言之,就是所謂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而隱性問題是對顯性問題的深化、概括、比較和系統化,顯性問題只有通過隱性問題才能提高其自身的價值。如1996年上海高考第46題“英國、法國、俄國和美國在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中各用什麼方式來解決土地問題的?各國土地問題的解決對其資本主義發展有何作用?”在這個問題中,命題者就抓住了它們的隱性聯系,即革命和改革中的土地問題,經過發掘,能力考查的層次就明顯提高了。

歷史這門課的特點

初中歷史課大概講述了從夏朝到當代的這些歷史,但講的非常粗略.主要內容:初一上學期:遠古時期到南北朝.初一下:隋朝到清朝.初二上::鴉片戰爭到國共內戰結束.初二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現在.初三:世界史

熱點內容
為什麼蠟筆小新的眼睛是黑的 發布:2025-07-05 17:55:34 瀏覽:289
為什麼我一到晚上臉上就發熱 發布:2025-07-05 16:59:05 瀏覽:671
為什麼做軟體交付 發布:2025-07-05 16:27:42 瀏覽:340
買顯卡為什麼京東比淘寶貴 發布:2025-07-05 16:22:04 瀏覽:754
孩子為什麼會吃還這么瘦 發布:2025-07-05 15:17:54 瀏覽:538
為什麼電腦下載火狐用不了 發布:2025-07-05 15:17:47 瀏覽:53
為什麼海底會有奇怪的東西 發布:2025-07-05 15:14:59 瀏覽:561
為什麼到晚上就會興奮 發布:2025-07-05 14:08:39 瀏覽:943
新眼鏡為什麼看東西變小了 發布:2025-07-05 13:05:34 瀏覽:963
打發泥為什麼頭發會有白東西 發布:2025-07-05 13:04:03 瀏覽: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