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老人為什麼誰伺候誰就不好呢

老人為什麼誰伺候誰就不好呢

發布時間: 2022-11-26 22:38:07

A. 如今的農村出現「輪流伺候」老人的現象,如何看待這一現實問題呢

的確如此,如今農村“輪流伺候”老人現象已經很普遍了,較過去十年、二十年發生了明顯變化。過去,一般情況下,有兒子的家庭是兒子輪流伺候老人,基本上不讓姑娘伺候老人。沒有兒子的家庭就另當別論了。如今多是兒女共同“輪流伺候”老人了。個人感到:

1.這是社會時代進步的表現。農村傳統的觀念是養兒防老,姑娘嫁出去了,指望不上了。如今這種觀念變了。姑娘伺候老人,老人也能接受了、認可了。同時,姑娘也不勉強了,更加主動了,有利於老年年安享晚年。

7.這是移風易俗治理的表現。通過持續開展移風易俗教育和家風、家訓、家規宣傳,評選“好家庭、好媳婦、好婆婆”等活動,普遍贍養老人當成美德、當成品德,年輕人更懂得感恩、報恩,真正理解了老人“老有所養”的內涵,這其中也有很多典型事例,把老人照顧得非常好。

8.這是社會男女平等的表現。過去在農村,不少家庭都存在著重男輕女的現象,由於這一觀念的存在,相比之下姑娘結婚之後照顧老人的現象就少了,只是有時間或過年過節時去看看,或者是有病期間臨時照顧幾天,和兒子一樣長期照顧的不多,如今這一觀念發生深刻改變,所以在照顧老人上也就平等了,姑娘也是發自內心了。

B. 為什麼照顧老人的反而不落好

照顧老人是子女的義務,也是子女行孝道的具體表現也是傳統的美德,只要你真心實意照顧好老人,別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照顧老人不是為了落好。

C. 孝敬老人,伺候老人的最終都成了別人眼裡的壞人,這是為什麼而不伺候的卻成為好人了

孝敬長輩,伺候老人,說起來容易,做好真得不容易。兄弟姐妹之間,為父母做得總是有多有少。你只是自己覺得委屈,覺得別人不理解,對自己不公平,其實父母,兄弟姐妹也不過是緣分,做好自己,珍惜這段緣分,緣散了,不後悔就好了。

D. 為什麼兄弟姐妹之間在醫院伺候老人很容易有矛盾就不能大度一些嗎

有很多兄弟姐妹之間在醫院裡面伺候老人的時候就會容易發生矛盾,這主要是因為老人在住院的時候,需要花費大額的醫葯費。面對兄弟姐妹之間不管誰出醫葯費都會覺得心裏面有些不平衡,兄弟姐妹之間並不能夠大度一些,因為考慮到老人在老年時候也都會選擇去爭奪家產。因為人都是比較勢利的,即使彼此之間是兄弟姐妹的關系,也會因為利益問題讓彼此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冷淡。

其實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並不是不能大度,主要還是因為每一個人都不想造成自己的經濟損失。既要為了家庭奮斗,還不得不選擇每天堅持在工作崗位上面掙錢。如果家裡的老人家生病了,還可以由老人的老伴去進行照顧,也會相對而言的,減輕子女的經濟負擔。

E. 為什麼老人總對照顧他的人厭煩,而對不能照顧他的人很親切

並不是老人這樣,而是說所有人都這樣,人都是對於得不到的才是最珍惜的。


而且說實話,人都是一種特別奇怪的心理,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這句話放到愛情裡面,放到親情裡面,放到婆媳關系裡面,都適用,人對於自己得不到的東西才是真實的,就像人們買一件衣服,這件衣服他要499塊,放在櫃子裡面很漂亮,他買不起,他每天過的時候都會看這個衣服,覺得他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衣服,但是等他一個月賺5000塊,他能買得起的時候買到家裡,掛到櫃子里,或者說自己穿上的時候就發現平平淡淡,不過如此!

F. 如今的農村出現「輪流伺候」老人的現象,如何看待這一現實問題

現在,我們到每個農村走走看看,大街上空空盪盪,各家各戶門要麼緊閉,要麼上鎖,村子裡偶爾出現的就是老人,或者兒童,農村已然成了「空心村」,就是一些孤寡老人和兒童構成了農村的主要群體。對於這些老人來說,他們的養老與其靠子女,還不如靠自己。但萬一生病了,或者卧床不起,就需要人照顧。父母養育之恩,子女當以湧泉相報。俗話說,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作為子女的,更應該自覺主動的扛起贍養父母的義務與責任。

農村家庭一般都兩個孩子,甚至一些農村家庭有幾個子女,他們成家立業後,每家人都有自家的事,各個家庭狀況不同,僅讓某一個子女行孝贍養老人根本不現實。一方面某一個子女長期贍養老人專門照顧,長此以往,心理未免不平衡;二方面村裡人都會用異樣的眼神和態度對待其他子女, 認為他們對老人不孝順, 他們也受不了村民的議論和白眼。因此,為了妥善照顧年老的父母,子女較多的家庭實行「輪流養老」就很普遍。 每個子女把 父母輪流接到自家 照顧 一段時間,這種方法在當下農村生活實際中確為一個好辦法,讓所有子女公平的盡到贍養父母的責任。 贍養父母本來就是子女應該盡的義務,在這一點上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子女贍養老人這是天經地儀的,這是孝道文化的傳承,也是人生的責任。在當下的農村,各個家庭的實際狀況不一,有的家庭經濟狀況好一點,有的相對要差一點;差一點的農民還想通過外出打工,或者發展其他產業增加收入,這勢必就導致出無法照顧老人了。但是,照顧老人是子女的基本職責和義務,誰都不能逃避,也不可能迴避;輪流照顧父母,也都能讓兒女各自在其他時間耕種,或者打工來增加收入。所以, 子女輪流伺候父母在當下農村是最公平、也是最合理的方式了,因為父母是所有兒女的,所以父母年邁後也應該由大家輪流照顧。

農村老年人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實在不能動了,才需要子女照顧,他們一般能堅持就選擇了堅持,能忍就忍的態度,都不想連累兒女,他們也體會到兒女也有兒女的難處,尤其是在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兒女不但要忙碌一家人的生活,還要照顧孩子,還要還房貸,車貸等等,真正能夠照顧父母的時間和精力是十分有限的,兒女在高節奏的生活環境中照顧父母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特別是讓一個子女長期照顧老人確實很艱難。 因此,輪流照顧老人也不失為無奈之下的明智選擇。

實現農民老養是每個人的夢想。孟子說,「老吾老及人之老」。我們每個人都有老的時候,尤其是農村老人養老,他們辛苦了一輩子,老了卻沒有生活保障,尤其是在當前獨生子女成為 社會 主要的勞動力後,老村老人養老的問題越來越成為重大的 社會 問題,有些農村地區很有可能是一對小夫妻要贍養四個老人,這樣的負擔在現在的農村 社會 里,一般的農村青年是很難承受起的。如今造成農村 社會 子女「輪流養老人」的現象的根源是,我國農村 社會 養老機制不健全造成的,直接加劇了農民家庭老年人養老的負擔。 因此,在農村家庭中一個子女難以承受的情況下,如果老人有幾個子女,那麼讓子女之間輪流養老也是一個分攤壓力的好辦法。

在農村,現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只要你稍微懶個一年半載,你家的經濟狀況就可能落後鄰居家一大截,在面對這種情況下,誰都不能不養活自己的父母。所以,兒女輪流伺候家裡的老人,這不管怎麼艱難,都要照顧。像這種養老方式,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養老方式。大家都覺得,如果把父母送進養老院,這是極其不孝順的體現,會遭到鄰里同事的唾棄,甚至造成各種不良的 社會 影響,對自身也不好;但是如果單純的把老人放到一個孩子家裡養老,子女們又覺得很不公平,「父母養老是大家的事,為什麼只有自己在不停的付出呢? 」 久而久之, 大家也就認同每家每戶輪流伺候老人的這種養老模式,並且隨著農村 社會 的發展,這種模式也長期存在。

如果真的如題主所說,是「伺候」老人,那還很不錯,至少能夠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但實際上怕就怕子女們互相推諉,誰也不善待老人,最後老人落得個「龍生九子,各個是蛇」的悲慘結局。

我本人生活在湖北恩施,在我們這邊很少見到「輪流伺候」老人的現象,老人們一般來說 要麼是跟著家庭條件最差的子女,要麼就是跟著條件最好的子女。很少有老人跟著三天兩頭換地方去住。

如果說一個家庭出現「輪流伺候」老人的現象, 一方面這個家庭的名聲肯定不怎麼滴, 村裡人一是會說老人的子女不孝順, 二是會認為老人自己沒有教育好子女; 另外 一方面年老者,體力本就跟不上, 每個月還要輪流到處跑去子女家,只會增加老人的負擔。 再說,現在很多農村的年輕人都已經搬入城市,「輪流伺候」老人在某些地方根本行不通。

我不知道讀者朋友們裡面有沒有真正在農村的農民,如果有應該會發現其實老年人大多數都會選擇子女間混的最差的那一位來撫養自己。拿我父親四兄弟來說,奶奶就是跟著家庭條件較差的二叔,其他子女即使是接奶奶去家裡玩,老人也待不了幾天就要回到二叔家裡。奶奶常說,這輩子最放不下心的就是二叔了。

老人們之所以喜歡跟著家庭條件最不好的, 一方面是想著自己還沒有老完全,還能夠幫助自己子女勞動一點,掙得一點是一點;另一方面是為了也是增加自己子女之間的感情 ,人都是現實的,即使是親兄弟,你混的不行,最後感情也會因為缺少交流而漸漸變淡。但是如果父母待在家庭條件差的那一方,其他兄弟姐妹至少會回來瞧瞧父母,然後子女之間的感情也會因為父母而增加。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人都是希望自己能夠過上好生活,不同的人會採取不一樣的養老方式。我們要做的就是盡自己的所能,去孝敬我們的父母,讓他們能夠安度晚年。

大家好!我是農村武粑粑!

輪流養老有三種情形,第一種老人身體比較好但已喪失勞動能力,失去生活來源。這樣的老人在子女之間輪流吃住,少則一月一輪,多則半年一換,自已根據自已經濟情況,讓老人吃住在家頤養天年。第三種情況老人卧床不起,不能行動,這樣子女只能輪流到老人床前盡孝,並給予錢物的資助,特別是女兒,可在老人身邊住著侍候,而不能把老人接到自已家中,有種說法老人若死在女兒家不吉利,所以女兒和兒子輪流盡孝也不足為奇。第三種就是子女出錢,到條件好的養老院養老,子女抽客輪流陪護,這種情況不到萬不得已,誰也不願意送自家老人到養老院養老。

現代 社會 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如果讓一個子女承擔過多的責任,也不公平,畢竟每個中年人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不易,相互理解支持,讓老人晚年幸福是每個子女責無旁貸的義務。

我是鄉村黑嫂,我來回答 。

五男二女 王八命,沒兒沒女好修行。

這是一句農村光棍用來調侃自己的話,是絕對的自嘲。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們有媳婦,有五個兒子,兩個女兒,你們這叫命不好,我們光棍這樣,沒兒沒女的才是幾輩子修來的福分。

誰都明白這是胡扯,這不過是光棍們一種阿Q似的精神勝利法,一種臆想。

我們常聽人說一句話:養兒防老。就是自己老了後,有兒子來照顧自己,五個兒子兩個女兒,這太保險了,一個兒子不孝順,還有別的兒子,所有兒子不孝順,還有女兒。

然而,我們總是時不時的看到一些新聞,說某個有三兩個兒子的老人沒人養了啥的。

我們不禁要問,這是怎麼了?

還有一些老人,明明好幾個兒子,但不得不輪流在兒子家住,到老了不得安生,十來天或者一個月搬一次家,看著很是狼狽。

其實,黑嫂認為輪流住還是好的,這樣至少有人養,相比那些幾個兒子,到老了卻沒人養的老人,能這樣輪流住已經不錯了。

黑嫂有個親戚。她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

去年過年時去看她,突然發現她們老兩口沒在家住了,而是在村口打了兩間彩鋼房住。

我很驚詫,因為我知道她們看兩口以前是住在小兒子家的,這怎麼一段時間不見,自己跑到村口住了?天氣這么冷,彩鋼房子又很薄,真正的冬天冷夏天熱,住這裡面真是受罪呢。

於是我就問她咋住在這裡面了?

老人嘆了口氣,想了好久後指著一邊的老頭說:「還不是怪他?住在家裡老是跟人家生氣,所以就搬出來了。」

我不解:「生啥氣?咋生氣?」

她不再說話,姑父聾很久了,根本聽不到我們的談話,他也沒在意我們的談話,只是用眼睛看著外面的一隻小羊發呆。

我決定去問問她們兒子,怎麼就被趕了出來,。

見我決定去問,老人很驚恐的在後面喊:「別說見過我……」

到了他們家,我直接就問為啥老人住在彩鋼房裡了?不怕別人笑話?

她小兒子一臉委屈的說了一些話。意思是老人老了,可一直住在他們家,他想讓輪流住,可是大哥不願意。

他是老大,憑什麼不讓老人住?是我自己的爹娘嗎?你不管,我也不管。

所以,老人住到村口彩鋼房裡了。

這理由讓黑嫂無話可說,最後悻悻而歸。

到這里咱們回歸題主的問題,對於老人輪流住怎麼看?

能輪流住真的不錯了,就怕兒子們相互喊冤,更怕其中一個兒子不願意讓老人住,一旦兒子中有這么一個人,那倒霉的絕對是老人,因為他不讓住,別的兒子也會有意見。

最後極有可能導致老人無家可歸。

老子養兒子天經地義,兒子養老子也該是無可厚非。

孝順不孝順是個道德層面的問題,當我們一再的將這種道德標准降低時,其實不過是老人無奈的妥協。

可是,我們卻悲哀的發現,老人的妥協並不能換來理解和善待。

是老人生兒子生錯了嗎?我想應該不是。

就題主的問題回答:老人輪流住挺好的,搬家也不麻煩,怕的是,明明有幾個兒子,卻沒地方住,這才是最可悲的。

寫在最後:以上也只是個例,很多做兒子的還是過得去的,我們不能抓住有限的個例來放大整個群體。這不理智,也不公平。

俺既是娘家女兒,又是婆家媳婦,給你講講這兩個家庭中伺侯老人的真實事兒,供你細細品。

婆婆曾是醫生,是全家的領導中心,老人家既實干,又能扛事。十幾年前公公病重卧床的時候,在婆婆的率領下,兒女四個家庭幫著婆婆輪流待奉,也就這么過來了。

如今,婆婆老了病了,骨瘦如柴扛不住了,到醫院一查是肺部有了問題。兒女孫子外甥們偷偷抹淚後,決定住院治療。

老太太腦子沒糊塗,分配任務讓兩兒子夜間輪換,兩閨女白天倒替。兒女們也還都算孝順,兒媳孫子外甥們也幾乎天天報道。

可是老太太似乎與大姑娘之間有點梗,平日里就不太對付。如今住院了,雙方怨氣依然很大。老大輪值有些滿不在乎,敷衍了事。甚至來去連個招呼都不打。早上遲遲到不了,下午得空就開溜。弄得二姑娘擔子就有些重,只能由兒子兒媳們來分擔些。

更要命的是,因為老太太有退休工資,兒女們在開支上面都有些小氣。婆婆之前將看病的錢交與小兒子,其他人買東西就有些捨不得了。

那天下午,姑娘在醫院跟我說,趕緊給奶奶買吃的,餓的站不住了!

正在上班的我很驚詫,醫院對面就是小賣部,怎麼沒人過去買一下?!之後捉摸出來了,這幾個人花個錢都算計著,醫院餐廳卡上充值,出門買點啥需要先給錢!誰讓老太太讓小兒子代管著看病的錢了!都盯著呢。

俺是趕緊著買了饃片和酸奶先送過去。

回家來,俺就跟他講,真的是"慈母多敗兒,寒門出孝子!"

我家是農村的,父親去世以後,母親就徹底沒了收入。就靠著我們兄弟姐妹四個人贍養。母親跟我們說每人每月給100元就夠花了。

我們四個人里頭,二弟家和我都不會按月給,每次見面都是千元,500元的出手。平時給母親買葯買東西也是另外的。哥哥雖然在村裡頭人口多手頭不寬裕,但是每個月的錢都會按時給。只有三弟這里有時失信,母親也就不說啥了。

上次母親住院,先是我一個人墊付,二弟後來又急著給錢。

如果我們家也像他們家那樣的話,估計我的母親早就餓著了!

所以姐姐我認為,人老了以後總是要靠子女。一個家裡面只要有一兩個子女不計較,這老人就有福了!

如果真的計較起來,子女越多越麻煩!一碗水咋能端得平?!

所以,無論是城市的老人,還是農村的老人,老了以後還是要有自己的一個窩,讓子女們各盡孝心的好!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否則,如果是任務似的輪流伺候贍養老人,那老人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對於兒女們來說,「老人就是家裡的佛」,善待老人,就是自求多福!

輪流伺候老人,這種現象在農村是非常普遍的。那麼,這種現象到底好不好呢?下面我們自己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老人需要人伺候的時候,說明老人的身體已經不太好了,生活自理能力已經下降。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時間長了都會有怨言。其次,老人覺得家不像家的感覺,像皮球一樣踢來踢去, 少了一份家的感覺很溫馨。再次,輪流之後,子女之間肯定會相互攀比,伺候老人有可能成為子女們爭名奪利的工具。

可以說在如今的農村,這種「輪流伺候」老人的情況很普遍的,幾乎涉及到農村的每一個家庭。因為老人年歲大了,自己照顧不了自己的飲食起居了。孩子們又各有各的事情,不可能都有時間去老人的住所照顧老人。這樣「輪流伺候」,不僅是為了更好的照顧老人的,也是兒女們能有時間照顧自己家中的事情。

就說我嬸嬸吧,前些年我叔叔去世了。那時我嬸嬸身體還好,一個人能照顧自己,只是孫女孫子來陪她一起住,兒子女兒也會不時的去看看她。大女兒有時也會接她去住幾天,那會兒她覺得在大女兒那裡住著不習慣,總是待不了幾天就鬧著回來了。

可是近些年,因為嬸嬸摔了一跤,腿腳不太好了,自己也照顧不了自己了。因為嬸嬸有自己的小院,她覺得在自己的小院住著舒服,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四個孩子去她的小院,輪流來照顧她的飲食起居。

這幾年,嬸嬸的幾個孩子都年歲大了,他們的孩子也都結婚生子了,需要他們在家照顧了。所以他們不能再去嬸嬸的住處,照顧嬸嬸了。於是到了誰照顧嬸嬸的時候,誰就會把嬸嬸接過去照顧幾天,然後輪流接送。

所以容姐說,老人老了由子女們「輪流伺候」是不錯的。因為孩子們各有各的事情,不可能總會有時間照顧老人,這樣輪流照顧,做子女的不僅能照顧自己的家庭,而且能更好的照顧老人。而且老人跟一個孩子久了,也會厭煩,這樣輪流照顧,老人也覺得新鮮。 總之一句話,這樣既能更好的照顧老人,又能更好的照顧孩子,可以說是個一舉兩得的事情。你們說是嗎?

我是容姐,一個喜歡實話實說的農村女子,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也希望朋友們踴躍發言,說出自己的看法。

小時候,聽奶奶講《五雷報》故事,內容大致是一個老太太,生了五子,歡天喜地,不辭辛勞,將五子養大成家,老伴去世後,老太.太將家產平均分給五子,自已輪流到五子家過。有一年除夕,趕上臘月二十九日,小五將老人趕出,意思是一個月經束,必須去老大家,老大家卻推說小五家差一天,死活不接納,老人哭了,連跑幾個兒家,均在熱熱鬧鬧過年,就不許老人進門,老人傷心透,正巧天降大雪,老太太衣無棉衣,肚無存食,呼天天不應,叩地地不靈,連氣帶恨,呼叫老伴,一頭裁進水塘。冤氣沖天,激怒上蒼,臘月天,忽起雷暴,五個響雷,將五子打死。

這個故事,也正說輪養之事,今天輪養以成規,老人的歸宿,可想而知。

安得廣廈千萬間,建成養老院,讓老人笑顏開!

在農村輪流伺候老人的現象是一直存在,這樣的情況大多都是有兄弟幾個的家庭,有一個月一輪換的,也有幾個月或者是一年才輪流一次的。農村這樣的養老方式很多,也會發生一些因為贍養父母而兄弟吵架的,多數是覺得父母當年分配不均啊,或者本身就有矛盾,導致年紀大了兒女們相互推諉,甚至鬧到法院。

每個人都會有老的那一天,父母含辛茹苦養大了兒女們,兒女們一定要好好讓父母們安享晚年。你養我小,我養你老!天經地義!

如今的農村老人,出現了兒女輪流養老,我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

從我的觀察,關於老人養老,不光在農村,也不單在如今。家中老人們一旦上了年紀,生活不能自理,就多採取兒女們輪流照料養老,只是各家情況不同,方法也就有所不同。但責任分明,輪流照料護理確實也是個好辦法。只要我們有盡孝之心,知恩圖報,不計較得失,能讓父母晚年過得幸福就好。

昨天上午,我應朋友特邀,就去說合了一件關於子女如何照顧年邁母親的事。這家老人,共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男主人兩年前去世,屬退休人員,生前有退休工資,在錢的處理上兒女們發生了意見,互相之間有的還不予來往。經過一上午的談話與勸說,兄妹們總算得到互諒,達成共識,對於年邁的母親採取輪流照料護理的決定,初步確定老人居住地不變,兒女們每人一個月,全面負責老人的一切,如有特殊開支,四個人共同分擔。對於處理結果,所有人表示滿意,從老大開始執行。不知效果好壞,老人有了固定兒女照顧,少了孤獨,有了期盼,也算解決了後顧之憂。

G. 為什麼父母老了需要姊妹們伺候出錢的時候,往往矛盾就凸顯出來了呢

你對生活要求太高了。

父母老了,需要伺候,需要花錢, 成為了負擔,做自己的,隨別人去吧。


給老人花錢,建議量力而為,不要太計較。

願意伺候老人的,多伺候,不願意的,就少伺候,只要和諧,老人能過的下去就好。

老人生病,不是非要進口葯,護工全天候,怎麼能承受怎麼來,不要比較,不要攤牌,畢竟姐妹性格不同。

1、不用懷疑,這就是人性,幾乎每家都這樣。

2、越窮的家庭越容易在父母養老問題上出矛盾,最後導致老死不相往來,甚至對簿公堂。

3、所有關系的本質都是利益關系,包括家庭里的兄弟姐妹。

4、父母對孩子可以傾盡所有,但孩子對父母大多數不會,反而會互相推諉、扯皮。

5、子女成年,都想獲得更多的利益,避免更多的責任。分錢、分房比誰都積極,一提到出錢照顧,就都往後躲。

6、小時候,父母覺得多生,孩子有個伴,長大了,想讓賺錢多的,幫助賺錢少的,但實際上都各懷心思、盯著爹媽那點財產,互不相讓。

7、孩子大了,都各自成立家庭,關系就復雜了。尤其是有了差距,各種矛盾就出來了。都覺得自己應該少出錢,多得財產。

8、家裡子女都有錢,還好,越窮的家庭,在利益面前,矛盾越多。

9、人性,不願意看到身邊的人比自己好,親戚之間也是一樣。人長大了,就有了私心,凡事平衡利弊。

10、都說養兒防老,但真到出錢、出力的時候都往後躲,分錢、分房的時候又向前沖。

11、人老了,價值降低,子女們照顧、出錢都要講條件、盯著利益,都想從父母這多撈點好處。

12、現在的人,都看透了,所以放開二胎很多人也不生了,沒勁。生這么多,到最後還是各過各的、矛盾重重。

13、養兒防老是不可能了,多存點錢是真的,到老了,自己有錢是保障,靠別人沒用。

這個問題的實質,純粹是觀念在作怪。為什麼這樣說呢?草民寫寫,大家看看,是不是這個理?

一、年老觀念。陳年老舊的有一種觀念認為: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雖然現在的人們都不說了,但在實際行動上還是存在的。比如不管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大多數的老年人(兒女雙全的),都會把自己積攢的財產金錢給兒子,很少有平均分給各個兒女的,特別大宗房屋財產等。

二、輕年觀念。在市場交易條件下,已經形成物資掛帥,金錢第一的觀念。雖然說金錢不是萬能的,但離開金錢在市場經濟里是萬萬不能的。從出生到上學要錢、生活用錢、走路過橋收錢、居民小區物業交錢、有病住院花大錢,吃穿住行都用錢,沒錢寸步難行,有錢走遍天下。

金錢雖然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 死不帶去,但是人活一天一時一刻,都離不開金錢的支撐。現在的年輕人花錢容易掙錢難,房貸、車貸、學費貸,貸貸壓得他(她)們喘不過氣來。一顆汗珠摔八瓣掙來的錢,多花一分,比割肉還疼。

三、攀比觀念。當父母年老體弱,不能掙錢幹活,特別是需要伺候的時候,沒有兄弟姐妹的獨生子女,沒得攀比;只要有兄弟姐妹的,就有得了攀比。要求輪流伺候、輪流贍養、共攤老人贍養費用,共同支付現金金錢,你多我少、我多你少的攀比和爭議。

四、假若老人沒有陳舊觀念,對待兒女能一碗水端平,家庭財產金錢在兒女之間平衡分配;假若年輕人掙錢容易沒有太大經濟壓力,將金錢看得淡一些,再淡一些;假若兄弟姐妹之間沒有那麼些攀比,不在乎金錢現金分攤多少,經濟條件實力強的主動多擔些,經濟條件差的多出些力,勤跑些腿。相互諒解和理解,共同贍養老人就不會發生那麼多得矛盾。

五、正是由於,陳舊觀念的存在,兒女得到的老人的財產金錢不均勻,各自心裡不平衡;金錢第一,把錢看作磨盤大和重,出錢好比割肉;攀比觀念嚴重,三攀兩比特別是男孩得到父母財產金錢,攀比姐妹出工出力流輪贍養老人還不算,還要要求姐妹出錢,往往就是以上三種觀念造成結果的疊加,而使矛盾凸顯或暴發。

不知大家怎麼看?敬請參與評論。

父母關愛如潮水,

歷來高處往低流。

不求感恩不圖報,

春繭到死才罷休。

辛勞到老多病痛,

兒女贍養踢皮球。

生養之恩終身報,

莫將良心腦後丟。

每聞此事多義憤,

無奈只能打打油。


同事阿湯今年41歲,是家中最小的兒子,但他是父親年輕時在外瀟灑的「後果」,也就是非婚生子女,直到三歲半才被父親帶回家。

這個大家庭里,他有兩個哥哥,兩個大姐姐。大媽看著他被親生母親拋棄,很可憐,心裡雖然有苦楚,但為了幾個孩子有個完整的家,她不哭不鬧,繼續過著日子。時間長了培養出感情,也待他視如己出。

哥哥姐姐們都比他大得多,因為太小,長得又可愛,都喜歡抱著他玩,對他根本沒有排斥。他和這家裡人和睦相處了幾十年,現在兩個姐姐都已經退休了。

為什麼父母老了需要姊妹們伺候出錢的時候,往往矛盾就凸顯出來了呢?這個問題,以前我認為只有在農村才出現,現在因為阿湯面臨著家庭矛盾,還有同事閑聊時的各種補充,我才注意到,城市裡這種現象也是比較多的。

阿湯的父親十年前去世後,沒有退休金的老伴只有一些撫恤金,當時子女們決定每家每月補貼她200元生活費。前些年她行動自如時,就自己獨立生活。

但如今老太太78歲了,人一老各種病就不斷出現。老太太氣管不太好,總是咳嗽,尤其到晚上咳得喘不過氣,無法躺下睡覺。

兄弟姊妹們出錢,帶著她去過幾個大醫院,各種儀器檢查也做了,無數次住院,病情只是得到緩解,沒有根治,不知道什麼時候還會犯。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時間長了,不光因為母親看病需要花錢,還因為護理問題,姊妹之間的矛盾也出現了。並且針對阿湯的問題最多。

兩個姐姐雖然都退休了,但她們也有自己的婆婆、孫子、以及一大堆家務事要照顧要處理。但是對自己的親媽,她們開始也做出了長姐的表率。

姐兩個開始在陪護母親住院時,一個陪白天,一個陪晚上,擦身、喂葯換洗衣褲,一天天沒完沒了的忙著,也很累人。

她們的子女建議請個保姆幫忙,但老太太不同意,她覺得自己養大了這么多兒女,還要讓外人來照顧自己,會讓別人笑話。

頭幾次住院,兩個姐姐為幾個弟弟著想,讓他們安心上班,基本不要求他們做什麼事情。

但後面她們感到弟弟們彷彿心安理得,不光很少來看望母親,還覺得兩個姐姐退休了,照顧老媽是理所應該的。

弟媳婦們更是把自己當外人的感覺,有時間出去 旅遊 也不來替換她倆,還在朋友圈裡曬各種美照,她們心裡漸漸地有些不平衡。

雖然是自己的親媽,自己應該照顧,但當年她們結婚時,家裡條件不太好,基本沒有什麼嫁妝。

而對於娶弟媳,老觀念的父母還是盡了全力的。有定金,有戒指,後來還給他們帶孩子。家裡有什麼好的,都等著兒子兒媳們回來吃。老人心裡對這些兒媳比對女兒還好。

看見兩個姐姐挑理,兩個大弟弟就分別做自己老婆的工作,讓她們有時間去替換一下姐姐。雖然這兩個媳婦對大姑姐的挑理不服氣,但還是提著東西去看望了幾回,並說了些好話來哄老太太和兩個姐姐開心。

只是阿湯的妻子怨言太大,她認為婆婆又不是老公的親媽,雖然有養恩,但也並沒把阿湯培養進大學。再說他們結婚生孩子時,婆婆年紀大,身體不好,也沒給自己帶過孩子。

在媳婦的陳年舊賬一件件擺出來時,阿湯也被洗腦了一般,覺得老太太年紀越大,對自己越沒感情。所以他對兩個大姐的要求,就沒有去理會了。

另外兩個妯娌看見最小的弟媳不出面,也放出話來,以後大家都一樣,她不管我們也不管。兩兄弟打電話把三弟罵一頓,說他是白眼狼,至此,兄弟之間加深了隔閡。

這事過去不久,對於出院後回家休養的老太太,到底要怎麼樣照顧、由誰來照顧的問題,幾姊妹聚在一起協商。

兩個姐姐提出,父親去世群前已經把房產做了分配,歸三個兒子所有。那麼對於母親的照顧也歸他們三家,每家來照顧四個月。如有特殊情況,她們可以臨時替補。

可阿湯的媳婦跟阿湯提出了反對意見,如果是親爹親媽,他們有義務,可這個大媽,她應該由她的那些親生子女照顧,為什麼非要牽扯到自己這個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呢?

我相信很多人都明白阿湯和他媳婦的想法是錯誤的,這並不是旁觀者清,因為這是一個常識問題。

法律規定,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僅發生在婚生子女與父母間,而且也發生在非婚生子女與生父母間,養子女與養父母間和繼子女與履行了扶養教育義務的繼父母之間。

阿湯三歲多就來到老太太身邊,也跟哥哥姐姐一樣,管老太太叫媽,至少也老太太的養子吧?所以他現在對老太太,不光要在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他還有對老人精神上慰藉的義務。

家有需要照顧的老年人,子女該怎麼辦?要想讓老人過個安穩的晚年,子女之間必須要搞好關系。合作共贏,不光指事業上、單位里的夥伴,也可以用在家庭事務中。

首先每個人都要重視「責任」二字,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多為家庭做一點,少一些自私自利之心。

第二是懂得謙讓包容。兄弟姊妹之間不要事事針尖對麥芒,多理解他人的不容易不方便,多為對方著想,少挑剔,少指責,避免話趕話引起的沖突。

第三要勤於溝通,善於溝通。有事盡量用商量的語氣,說話是要解決問題的,不是要氣人的。笑著說話,或是自我調侃,製造戲劇化效果,也許矛盾就在笑聲中跑得無影無蹤。

最後還要明白,人生短暫,緣分難得。能有緣當兄弟姊妹,當姑嫂妯娌,那靠的是血濃於水的親情,靠前世修來福分。

為了大家庭的和諧,凡事想開點,不要事事斤斤計較,不要勾心鬥角,不要貪小便宜。最重要的是不要光讓自己開心,讓別人傷心。

這些雖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有些難,要靠個人的修為吧。但心胸開闊一點,人就活得輕松愉快。何必把自己每天弄的苦大仇深呢?

這個是很正常的事情,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資本主義的人生觀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事事與自己為中心對自己要求的寬而對別人要求的嚴。父母年輕時都是給予子女的,當父母老了干不動了收入少了反而需要子女照顧時,姊妹之間的矛盾自然而然的就會來了,如果這時再需要拿錢時就等同於從自己身上割肉一般,俗話說得好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錢本身是用於商品交換的工具,可以用來購買商品,買自己需要的任何物品,也可以把自己手中的剩餘商品賣出去變換成錢。自己手中錢的多少顯示出這個人擁有 社會 財富的富有程度,因此人們都會積累自己手中的錢來增加財富。

我們的孩子從小就知道要錢買玩具,買零食。錢就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紮下了根,關建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從小讓孩子做家務,教育孩子熱愛勞動,熱愛學習,不讓孩子過不勞而獲的生活。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掙錢是很辛苦的把他們養大成人,要讓孩子懂得感恩。豎立正確的人生觀,不要把錢看的太重,更不可以偷盜父母的錢財。滿足自己的私慾。從小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了,長大成人後就能夠最大程度的避免,父母年齡大了需要子女伺候和出錢時,姊妹們產生矛盾的尷尬事情發生。

不講大理說實際,兄弟姐妹因贍養老父老母的問題產生予盾是常有的事,雖然血緣關系最近卻都有自已的家庭,雖然都是父母親生但性格各異,雖然都成家立業但經濟能力有大有小。因而不同的個體面對相同的問題一同解決不產生矛盾那才怪呢!只是矛盾大小而異。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做為兒女贍養父母,養老送終,是義務,也是行天下之大孝。所以每個子女都有孝心,表達方式不同,處事方法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兄弟姐妹因贍養父母而產生矛盾,有大有小,有因為錢財的,也有因為日常照顧護理的。不同的家庭產生矛盾的原因各不相同,不同的家庭處理矛盾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家庭有了小矛盾兄弟姐妹努力及時化解,矛盾也就凸顯不出來,有的家庭有矛盾不解決,小問題變成大矛盾,最後鬧得家不安寧,父母悲情離世。

為什麼兄弟姐妹會在父母本應安享晚年的的時候因為出錢出人的問題產生矛盾呢?可能有幾下幾種情況:

一是父母因各個時間段經濟能力不同,對子女扶養,教育、成家安置等方面給予的不同,子女會誤解父母,對父母產生偏見,在特定的時候表現出來。

二是有些父母在對待子女之間平衡問題上確實有偏心,造成父子、母女、兄妹之間日成生活就有矛盾,關健時候矛盾暴露出來。

三是確有個別子女拿雞毛蒜皮小事說事,不想出錢出人贍養父母。特別是一個家庭的老大出了思想問題,矛盾凸顯的更快更激烈。

四是兄妹按照規各人平均一份的思維處理父母贍養費,伺候時間等問題吋,會因家庭經濟能力,家庭經營產業性質等不同因素產生矛盾。

我講一個例子,也是我的親戚,兄妹五個,四男一女,父親三年前過世,母親健在。他們的父親是因腦中風倒下後,間斷性的在醫院住了半年,兄妹四個都是做生意的,唯一的女孩在大城市做生意,只有排行老五的弟弟是打零工掙錢養家,開始也因出錢出人問題產生了矛盾,後來兄妹五個坐在一起商議解決辦法,他們的解決辦法是,做生意的四兄妹平攤父親的住院治療費後,各忙各的生意,有時間就到醫院去照看護理,老五負責父親的全天候護理,四個哥姐再每人每天出一百元,計四百元交給老五,用於日常護理用品開支,父子倆一日三餐生活費開支,餘下部分是老五的護理費,半年後他們的父親在醫院安祥地走了。父親走後,喪事辦理所有費用由老大和女兒一同出,辦事收到的禮金全部歸母親掌握,因為母親生活能自理,用於母親生活開支和小病診治,大病住院按對待父親的方法處理,母親百年之後結余全歸老五。不是推崇這種方法,只是贊同他們的做法,至少能讓父母安渡晚年。

最近,見到一個真實的事例,讓我為之唏噓。

有一個老人,七十歲,有兩個兒子,老人說自己傾其所有積蓄,為兩個兒子在城裡交了首付,都買了房子,兩個兒子都從農村搬到城裡居住,自己住在農村,種地種菜維持生活。

兩個兒子的生活都很好,老大有兩輛私家車,老二有一輛私家車,他們都在城裡有生意做,一年的收益還算可以。最近,老人有病住院,花費三萬多元(都是老人借的),出院後,給兩個兒子說明情況,想讓他們分攤醫療費,結果老人告訴我,從那以後,兩個兒子的電話都打不通了,都停機了。

聽到這里,我非常氣憤,竟有如此不孝之事。究其原因,主要都是自私自利佔領了他們的大腦,父母的養育之恩、父母的辛勤付出,都被拋棄、丟掉個凈光,私字占據了靈魂, 情感 被放棄,最終才會有要出醫療費時,各打各的算盤,逃避責任,讓老人傷心欲絕。

人老都會變得恓恓惶惶,在幫助兒女的時候,不要把自己的積蓄花費的一文不剩,當等自己用錢的時候,再向兒女伸手要錢時,情何以堪!

因為出錢出力的事不是人人都自願的!

家裡有兒子的,經濟可以的話,是沒問題的,但是父母是兒子的也是女兒的,女兒應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多孝順,不是等到死了才來出幾千幾萬才叫孝順好嗎?我們這邊的例俗就是女兒在父母活著的時候是不需要出錢的,父母死了,有錢的就拿幾萬這樣就說這女兒孝順,呵呵。反正我不當這樣的女兒,我媽現在在老家,只要她需要什麼東西叫我買我馬上就買,她要看病我馬上就帶她去,反正我不可能等她死了才來假孝順,沒任何意義。

說句公道話,毛主席時代重視對人民群眾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宣傳力度,大家的覺悟都相當高, 社會 風氣也特別好!兄弟姐妹雖多,但對父母還是十分孝敬的。崇拜金錢的時代,獨打鼓獨劃船。各自為陣,兄弟姐妹各爭上游,惟恐混得不如人意,遭外人白眼,還會被家裡人看不起,對於父母的贍養也就成了棘手的難題。父母是共同的,也就是「公」的。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的家庭了,父母老了就成了他(她)們的累贅和棄子。沒有巴結和奉承的價值了,把父母養育之恩視而不見成了理所當然。絕大多數有良心有孝心的兒女是懂得感恩的,那怕自己苦點累點,也不會讓自己的父母晚年悲涼!但極個別子女心胸狹隘,仇恨父母對兄弟姐妹的關心照顧和財產分配不公平合理,於是以拒絕對父母的贍養侍候照料為由,以釋放對父母兄弟姐妹的不滿情緒而反目成仇,矛盾就這樣升級了。

父母的能力是有限的,每個人所成長的時代和環境是不同的。兒女養多了,任何父母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做到公平。反之,兄弟姐妹都是父母的兒女,這么多兒女贍養自己的一雙父母你們能公平嗎?如果你們坐事不理不盡孝道法律和天理是不容的!

H. 農村老人為什麼排斥子女輪流伺候輪流養老對子女來說公平嗎

存在是合理的。其實,這也是經濟社會中孩子們的無奈之舉。

贍養老人既是美德,也是傳統,何況人人都有晚年。 因此,每個孩子都應該盡力陪伴老人平安度過餘生。

I. 為什麼貼身照顧老人的子女往往「費力不討好」

這位知友,俗話說:親戚遠來香,街坊高打牆。為什麼貼身照顧老人的子女往往「費力不討好」,就是因為天天在一起,低頭不見抬頭見,所以多少會出現大小矛盾,而不在身邊的子女,老人經常不見還怪想的,所以造成了這種怪現象,建議所有老人要改變這樣的觀點和認知,善待貼身照顧老人的子女,讓他們對老人的付出有關正確的評價。

J. 為什麼伺候老人的不落好

這個因為伺候老人,有的時候是比較繁瑣,也會影響到自己的心情的,有的時候可能嗯一急就會說一些不太好聽的話,這樣給別人的感覺就是自己不夠孝順老人,照顧老人的人是最有孝心的。

熱點內容
小孩眼睛為什麼流淚 發布:2025-07-11 00:20:21 瀏覽:565
為什麼好多人晚上霧燈夜光燈都開 發布:2025-07-11 00:17:16 瀏覽:21
京東買蘋果手機為什麼貴 發布:2025-07-11 00:02:01 瀏覽:923
為什麼手機經常性接不到微信視頻 發布:2025-07-10 23:53:55 瀏覽:446
晚上睡不著覺為什麼眼睛酸痛 發布:2025-07-10 23:49:25 瀏覽:452
小米粥煮完後為什麼會酸 發布:2025-07-10 23:36:22 瀏覽:706
孩子為什麼要說謊 發布:2025-07-10 23:21:49 瀏覽:222
清朝規定皇宮正門為什麼顏色 發布:2025-07-10 23:16:53 瀏覽:26
漂完發為什麼時間長會變黃 發布:2025-07-10 23:12:40 瀏覽:932
葡萄熱水泡會變顏色為什麼 發布:2025-07-10 23:07:16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