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氣溫一樣但是體感不一樣
㈠ 為什麼同樣的溫度冬天和夏天感覺不一樣
因為人受到的冷暖程度不是溫度,而是體感溫度,會受到氣溫、風速與相對濕度的綜合影響。
冬天刮風時,人們會覺得特別冷。首先要明確一點,刮風本身並不會讓氣溫降低。比如說同樣在10℃的氣溫中,不刮風是10℃,刮風也還是10℃。但是,刮風卻可以讓體感溫度降低。
人們身體平時所感受到的溫度,並不是真實的大氣溫度,而是身體周圍那一層薄薄包裹的空氣層(以下簡稱「小氣層」)的溫度。
天氣冷,氣溫比體溫低,這時候身體在默默無聞任勞任怨地為你加熱小氣層,所以小氣層的溫度是比氣溫略高、而比體溫略低的。如果此時一陣大風吹過,好容易才被你身體加熱好的小氣層就一呼啦被吹跑了,換成溫度低的「新」小氣層過來罩著你,你自然就覺得冷了。
同樣道理的,還有濕度。濕度也會影響體感溫度。比如,天冷時,濕度越大就越冷;天熱時,濕度越大就越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和上海:同樣氣溫下的夏天,上海更覺悶熱難耐;而同樣氣溫下的冬天,上海更覺陰冷刺骨。這就是濕度在對體感溫度發力。
其原理也不難理解:夏天時,皮膚表面的汗液蒸發能帶走一部分熱量,但如果在一個潮濕環境中,汗液蒸發就比較慢,散熱也就慢,你會感覺更熱。
而冬天時,你保暖全靠衣服的隔熱效果,而水的導熱性又比乾燥空氣強,也就是說,潮濕的衣服比乾燥的衣服更導熱,也就更容易把你身體的熱量散失出去,你就感覺更冷。
除此之外,太陽輻射也能影響體感溫度。在同樣氣溫下,陽光燦爛時的體感溫度,會比陰雲密布時要高一些,這一方面是因為太陽輻射本身能提供熱量,另一方面也有天氣對心理暗示的作用。
(1)為什麼氣溫一樣但是體感不一樣擴展閱讀:
體感溫度的原理:
空氣對熱的吸收會受到相對濕度及其密度影響;而風速會影響到與人體表面可以接觸到的空氣的分量,當風速增加時,與人體所接觸的空氣會增加,所以其所帶走或帶來的熱量亦相應地增加,這現象便是「風寒指數」。
因此,在天氣報告里,會把這兩個變數帶來的影響計算進「酷熱指數」里。一般來說,當空氣密度及濕度增加,都會使酷熱指數增加。
人體等於浸泡在空氣的水分子中,所以比體溫高溫的水分子會阻礙人體散熱,而比體溫低溫的水分子會加速人體散熱,濕度愈高空氣中的水分子濃度愈高,水分子所造成的效應也愈明顯。
南北方體感差:
物理溫度:北方冷。但毋庸置疑的一點是,南北方在冬季存在著溫差。從東北、華北、華中、華南這一路向南,冬季里同一時刻的溫度,是越往南越高的。換言之,在單純的物理氣溫上,北方的冬天要比南方的冬天冷。
物理溫度和體感溫度是不相同的,多數時候我們感知的冷和熱,都是體感溫度而非物理溫度。比方說刮風本身並不會讓氣溫降低,卻能讓我們感受到冷熱不同。同樣是在10度的氣溫中,不刮風氣溫是10度,刮風也是,但是刮風卻讓體感溫度降低。
我們身體平時所感受的溫度,並不是真實的大氣溫度,而是身體周圍那一層薄薄包裹的空氣層的溫度。如此一來,由於人體周圍的空氣層始終處於變化不定的狀態,進而也就使得我們體感溫度感受和物理溫度有出入。
體感溫度:南方濕。有句流行語叫「北方凍皮,南方凍骨」,說的是南方的冷非常具有穿透力。這種穿透力想必南方的朋友都曾感同身受,就一個字:濕。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地方,氣候上已是亞熱帶季風和熱帶季風氣候,空氣相對濕度要遠遠高於北方地區。
牛頓冷卻定律說過:當物體表面與周圍存在溫度差時,單位時間從單位面積散失的熱量與溫度差成正比。濕度高的空氣導熱性更強,會帶走人體更多的熱量,進而體感溫度就覺得冷了。於是,冬季陰雨綿綿的南方,明明氣溫看起來並不到零下,但是卻異常寒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體感溫度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知:來,算一算體感溫度
㈡ 氣溫和體感溫度為什麼不同
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覺到的環境溫度高低。由於體感溫度受溫度、濕度、風和太陽輻射等影響,人們的體感溫度往往與實際氣溫感覺上不一樣。
空氣對熱的吸收會受到相對濕度及其密度影響;而風速會影響到與人體表面可以接觸到的空氣的分量,當風速增加時,與人體所接觸的空氣會增加,所以其所帶走或帶來的熱量亦相應地增加,所以在大熱天,有風能加快體表水分的蒸發,給人帶來清涼。而在寒冷的冬季,風又會把體表熱量帶走,使人感到更冷。
相對濕度也是影響體感溫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人體等於浸泡在空氣的水分子中,所以比體溫高溫的水分子會阻礙人體散熱,而比體溫低溫的水分子會加速人體散熱,濕度愈高空氣中的水分子濃度愈高,水分子所造成的效應也愈明顯。也因此,在夏季,空氣越是乾燥,體感溫度越低;空氣濕度越大,體感溫度越高,也就是所謂的「桑拿天」。而在冬季,空氣越乾燥,體感溫度越高;空氣濕度越大,體感溫度越低,也就是濕冷的感覺越明顯。所以一般來說,當空氣濕度增加,都會使人感到更熱或更冷。
㈢ 溫度一樣,為什麼體感不同
體感溫度是指人們舒適的感覺,是人通過自己的感覺器官,尤其是皮膚與外界環境接觸時在身體上或精神上所獲得的一種感受。人們的體感溫度往往與實際氣溫感覺上不一樣,或者說一樣的氣溫,感覺不一樣。
㈣ 同樣的溫度為什麼感覺不一樣
同樣的溫度感覺不一樣是因為人體感覺溫度,同氣溫、空氣濕度和風等都是有關系的。實際氣溫雖相同,人們感覺卻不同,是由於大氣濕度及風速影響的結果。
夏季氣溫較高,接近人的正常體溫。人體的熱量主要靠出汗來散發。這時如果空中的水汽多,汗水不容易揮發,所以感覺悶熱異常。此時,電扇一開,一陣陣風吹來,人體熱量散發加快,所以人們感到比較涼快,其實氣溫並未下降,只是人們自我感覺溫度降低了。科學家安排了兩間建築方式、結構完全相同的實驗室,其中都有空調和風扇等設備。科學家們將兩個實驗室氣溫調到一致,但濕度、風速不同,當試驗者走出這兩個房間時,都說這兩個實驗室內的「氣溫不同」。與此對應,科學家們讓兩間實驗室的氣溫不同,並在風速和濕度上作了調節,當試驗者走出這兩個實驗室時都說:這兩個實驗室的氣溫是相同的。
㈤ 為什麼冬天和夏天同樣溫度感覺不一樣
冬天和夏天同樣溫度感覺不一樣是受濕度風速等因素影響。
主要是受濕度風速等影響。首先物理學上定義的溫度和體感溫度是不一樣的。體感溫度綜合了環境因素,風速以及長短波輻射等作用,所以體感溫度相對於物理上所定義的溫度來衡量人在所處的環境中的舒適度更具有代表意義。
空氣對熱的吸收會受到相對濕度及其密度影響;而風速會影響到與人體表面可以接觸到的空氣的分量,當風速增加時,與人體所接觸的空氣會增加,所以其所帶走或帶來的熱量亦相應地增加,這現象便是「風寒指數」。
簡介:
溫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微觀上來講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溫度只能通過物體隨溫度變化的某些特性來間接測量,而用來量度物體溫度數值的標尺叫溫標。
它規定了溫度的讀數起點(零點)和測量溫度的基本單位。國際單位為熱力學溫標(K)。國際上用得較多的其他溫標有華氏溫標(°F)、攝氏溫標(°C)和國際實用溫標。
㈥ 為什麼體感溫度與實際溫度感覺不一樣
我們發現體感溫度和實際溫度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的測量方式以及感受都是不同的。
我們要知道體感溫度是我們實際感受到的溫度,是我們人體所感覺到的,而且並不是固定的,體溫有的時候會根據我們的心情或者是衣服的多少都是有關系的。而實際溫度和體感溫度是完全不一同的。
所以我們出門在外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體溫度,不要依靠自己知道的實際溫度而判定自己穿衣的多少。因為這種判斷是片面的,可能會對我們身體有一點影響。
㈦ 同樣的溫度,為什麼會給人造成不一樣的冷熱Ƅ
人類是溫血動物,傾向於保護心、肝、肺等內臟的溫度。人體不僅可以通過溫度感測器感知外界溫度,還可以快速反饋以增加產熱或散熱,從而維持正常體溫。
人體正常體溫維持在37℃±0.5℃范圍內。受環境、服裝、運動等影響。,短時間內會有0.5℃左右的溫度波動。超過這個范圍意味著身體已經發生了病變。
人體表皮有兩種不同的溫度感應系統:熱感應和冷感應。這些感受器受到外界溫度刺激後,向脊髓傳遞信息,然後向大腦發出約50mV的脈沖信號。大腦判斷不同的信號來源及其優缺點,形成不同的溫度感知。
而兩個在同一個溫度的房間里感覺不一樣的人,一定是體內溫度不一致造成的。
人最適合的溫度是26℃,超越大川不好。特別怕冷,最好去醫院檢查一些。也許是有原因的。不查的話,運動好,身體強壯了,自然抵抗力就上來了。
㈧ 同樣的空調開同樣的溫度,為什麼會有著不同的體感
打一個最簡單的比喻好了,不論是冬天還是夏天,咱們洗澡或是喝水,當溫度的差距相近,也就是正負相差三五度之內來講,您不會感覺身體不適。與體表的溫差就越大,熱量流失就越快。2:濕度。濕空氣的導熱系數比乾燥空氣大,空氣濕度大會加速熱量流失。風速。風速加強熱對流作用,加速熱量流失。天的話就是在外面三十七八度天氣很熱身體已經感覺很熱,一下子進到20度的裡面,肯定很冷了。這就是人體能自行調節體溫。
人體感覺到熱,散熱片又持續不斷的產生熱輻射,人體接收熱輻射,再加上人體散熱少,體表熱量流失少,所以冬天開暖氣屋裡20多度感覺熱的很!風的散熱不會改變溫度。如使用風扇,人感覺涼爽了,實際溫度並沒變。五,人體汗腺開合有別,皮膚感受不同。冬病夏治,就是這個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