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網課為什麼效果不好
A. 網課出來的學習效果天差地別,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
孩子在家上了30多天網課,有些家長拍手叫好,自家孩子上網課進步很大;有些家長卻希望趕緊開學,孩子學習上退步太多。孩子之間的差距其實和孩子自身有關,家長一定要知道不同的學習方法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
同樣是網課,有的孩子能夠進步,有的孩子卻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不是上網課的問題,而是孩子自身出「毛病」。
我們一定要積極引導孩子擺正學習態度,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加強孩子的理解能力。通過給孩子制定計劃,增強孩子的學習意識,讓孩子「快速超車」,變得更加優秀。
B. 孩子上網課的學習成果不如在教室,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孩子上網課的學習成果不如在教室,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3.從小學到大學,我們一直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而不僅僅是學習知識。工作後,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可以用的很少,但用的最多的是我們不斷學習的能力。只有根據工作需要快速學習和掌握要用到的知識,才能取得更快的進步。學習能力包括正確的學習方法、毅力、耐力等諸多方面,需要我們不斷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當孩子因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而被責罵,或因達不到預期目標而感到沮喪時,就容易產生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也會拉扯孩子,影響孩子的學習專注力和學習效果。
C. 為什麼大多數學生認為網課效果不好這種題目是影射法的
因為注意力不集中。大多數學生認為網課效果不好是因為注意力不集中,大學生對著手機、電腦而上課無法對知識能夠有效的獲取,網課是用電子設備通過互聯網學習的線上課程。
D. 網課的學習效率不如線下教學,原因是什麼
疫情期間的網路視頻課程內容,時長一般都是數分鍾一課時,用一會的時長就把原先平常40min的了解所有進行,這不是一般的高濃,針對優秀生而言還能消化吸收,但是針對中下等生而言簡直就是在說殘卷了。大家現在可以根據訓練檢驗的成效就足夠表明這一點。針對專業知識拓展培訓層面就更不充足了,因此線上學習針對自覺性強的學生們很有可能有點兒用,而針對自覺性差的而言就不行了。
兒童注意力不易集中化,線下教育中,教師可以言傳身教,合理引導學生學習培訓,帶來非常好的學習效果。而到網上之後,課堂教學就顯得非常困難,老師也沒辦法和每一個同學們相互交流,二期情況下,難以對各個學生們開展管控,進而影響了學習效果。學生們經常會有碰到難點就想逃避的觀念,學生們在學習中的邏輯思維非常容易終斷。同學的溝通,老師學生間的溝通交流不通暢,進而危害課堂氛圍,學習效率便會有點兒差。針對不自覺的學生們,他能夠借著父母不注意玩游戲。
E. 為何家長討厭孩子上網課效果不好嗎我知道很累,不過為了孩子以後的高考成績跟月薪也值得吧。
家長為什麼不喜歡孩子上網課,一是學習效果一般,二是需要家長重度參與,可是家長很忙或者壓根不會,這下家長為難了你說家長能喜歡么。
F. 網課低效的原因探究
4月2日放假了,連續上課2周後終於迎來了一個清明小長假,正准備好好休息一下,結果小店區的一則消息重新又將我們帶入了網課的節奏,再次拾起了線上教學,迫使我去好好思考在線教學的問題。
我認為線上和線下教學,有很大的區別。那麼兩者主要的區別是什麼?我細細思考,覺得線上和線下的區別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線上線下的區別
1、教師看不到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反應
教師無法根據學生的狀況進行機動教學,在互聯網上教師是看不見學生的所以,很多時候教師無法得知學生的掌握情況,學生有什麼疑問或者問題,學生理解到了什麼程度,學生心裡是怎麼想的他們都不知道。
2、學生無法從同伴那裡得到幫助和反饋
盡管班級大但實際上是一個人在學習,社會化學習很重要尤其是促進學生理解的時候。社會化學習就是要注意社會化學習是基於這樣一個前提,我們了解的內容,是社會上通過對話內容及觀點的交互作用,尤其是與他人一起圍繞問題或行動展開。重點不是我們正在學習什麼,而是我們如何開展學習。學生在學習群體,即使只有一個星期一次,更多地參與了他們的學習,更好地准備上課,學到的內容顯著多於學生工作於學習本身。從這個角度來看,線上課程在這一方面是結構性缺失的。
3、學生並沒有來自於周圍環境的壓力
學生可能認真學,也可能在劃水,沒有周圍人監督學生在家中學習可能會認真,也可能一遍打游戲一遍聽課。學生沒有了個體責任,沒有時間限制,這樣的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
4、缺乏學習氣氛、沒有情感交流
無法滿足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需求,學生的情感也是線上教學的結構性缺失。學習的底層邏輯其實很簡單,行動帶來情感。如果學生之間聯系不夠,不能夠在行動中產生比較充盈的情感。網課的效果就不會達到。
5、能夠激活學生的感官通道比較少
於是:不容易保證學生獲得好的學習體驗,學習體驗如何保證?課堂缺失多樣化,感官通道單一所以帶來網課的問題。
二、線上學習的優勢
在線學習一定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必須去分析在線教學的優勢,有那些課堂教學無可替代的優勢。。簡言之,有這四大優勢:
1、可自由選擇
教師可以自由選擇。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教學風格的教師,不喜歡的換掉、刪掉不喜歡的教師;如果是自己的任課教師,可以選擇聽或不聽,認真或不認真。教師的長相、教師的名氣、教師教學水平在這里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一點:學生喜不喜歡!
資源可以自由選擇。海量的視頻資源、圖文資源、練習資源可以為我所用,別人無法干涉!只要願意學習,可以找到全國最優秀的教師的上課視頻;最好的練習資料,最新的實驗設計,最有趣高端的講座,獲取最新的信息資源。時間可以自由選擇。什麼時候學,什麼時候玩,別人無法干涉,學多久、學幾遍,別人也無從知曉,不會有人監管、也無法監管。
2、可重復
相對於學校的課堂教學,在線學習的一大優勢就是所有的課都可以重復看、重復學,直到把知識搞清楚、把問題整明白。這是學校教學無法替代的。這也可能是一些學生成功逆襲的關鍵。
3、可公平
課堂教學中教師難免帶有個人情感,不可能對每個學生照顧得周全,考慮得面面俱到;總有自己喜歡的學生,總會流露出個人情感傾向。在線教學就比較好的避免了這種情況。師生無法時時面對面,不會出現語言、眼神的沖突,學生不必看教師的顏色行事,不會心理緊張,不會看教師的喜好而學習。教師只管進行一視同仁的講解,對每個學生都是客觀、公正、公平的。
4、可交流
在線學習中,學生大多建立了班級學習上課的群,私下也必定建立了聊天群(只要會打字的學生,都建立了)。因此學生有什麼想法、要求都會在群里交流,當然有什麼問題也會與教師私聊;在線學習中,不少的學生同時開啟了上課群和聊天群或者叫做交作業群。只要是在線期間,都是可以自由交流的,這是學校課堂教學不可比擬的優勢。
三、在線學習失效的根本原因思考
我們有必要做深層次的思考,從人性的角度,從人的認知心理角度進行思考。
人進行學習認知需要個體的主動性和持久性,而維系主動性前提是學習認知的必要性!維系持久性則需要認知活動的興趣。因此,在線教學中,學習主動性和持久性好的學生大多效果比較好,而且學得比較輕松、自由。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為,個體的學習行為並非是對刺激的簡單重復和模仿,而是要經歷一系列認知操作和信息加工系統的過程。心理學家巴特萊特就提出學習是一個知識建構的過程,當學習者缺少恰當的相關知識時,學習效果就會受到影響,學習者與呈現信息之間的知識結構越接近,對知識學習的建構過程和同化過程就會更加容易。維特洛克進一步提出學習是主動加工的一種知識生成式學習,如果學生能夠生成一種主動學習策略,並為學習中的認知加工做好充足的准備,就能進行深度學習和策略學習。 根據多媒體學習的認知理論,「語詞-耳朵-聲音-語言模型」代表了語言通道,「圖像-眼睛-圖像-圖像模型」代表了圖示通道,但這些認知通道都需要經過學習者主動的認知加工過程,將語詞與圖像進行整合,與長時記憶中激活的知識表徵進行整合,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學習者主動的認知加工過程,達到有效學習和深度學習的目標。
而恰好導致在線學習失效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主觀能動性受挫!
學習的簡單重復導致學生的認知活動失去主動性,更缺乏持久性,學習動力、學習效率呈下滑趨勢,繼而導致長期的在線學習效果不佳。
主觀能動性受挫的深層原因又是什麼呢?
1、在線教學學生因缺乏深層認知和互動交流而失去掌控感。
人類的認知活動分為淺層認知和深層認知,淺層認知只需要知道、了解是什麼,是表象認知;深層認知需要知道的是為什麼,怎麼辦,是本質認知,是個人持續的認知行為,需要個人深層次的交流、互動才能完成。
長期的在線教學,讓學生長期禁足在家,缺乏生生之間的互動,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的有效性在於教師產生對學生的心理影響,學生也能依據教師要求主動調適自我。而在線教學失去了教師督學,學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沒有比較對象,沒有參照,造成感覺麻木、思維紊亂、注意力不集中、心理迷茫等。
學習需要情感互動。一眼一顰一笑,相互之間是喜歡是厭惡,是高興是傷心,是欣喜還是緊張,教室就是一個情感交流場。情感互動是人際交往的基礎、潤滑劑,是人參與認知活動的動力,是維系認知活動持久的保障。學生在線學習,看不到同學的目光,聽不到同學的聲音,聞不到同學的氣息,感受不到教師的親情,時間長了,面對冷冰冰的屏幕,沒有來了無期待,每天沒有了變化、新奇,自認就無興趣了。
學習需要思想互動。贊成還是反對,合群還是鼓勵,新奇的想法或是蠢笨的答案,思想碰撞出火花還是反復重復的腔調,是沉默或是表達,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思想互動是課堂中流動的長河,學生在思想的互動中成長,人的認知在思想互動中成熟。在線教學面對的只有冰冷的界面,單調的教師聲音,看不見的形象,時間長了,人就會疲倦,就會失去興趣和激情。
學習還需要身體的互動。課堂教學中,眼睛可動,可以觀察老師、同學的一舉一動,喜怒哀樂;頭可動,可左可右,可前可後;手可動,放在課桌上,摸摸同桌的東西,前面同學的頭發,動作可能吸引、影響別人,讓人關注;腳可動,整個身體均可動。同學間可以抱一抱、追一追、打一打、挑一挑,女生可以一起觀看一張圖片,看一看鏡子,擠一擠痘痘,一起上衛生間。動是生理需要,動是同學間情感交流需要,動是心理成長的調和劑。動中有緊張,有期待,有交流。這就是有趣的東西。一個人守住屏幕,無人互動,時間長了,就失去了參與認知活動的興趣和堅持了。
2、在線教學因缺少成就感而失去價值感
人是群居動物,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研究得很透徹,人除了安全和生存需要外,尊重的需要和自我發展的需要是高層次的需要。簡單地說需要在群體中感到自己受到尊重,自己能成為重要人物。他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鏡子,映照出自己在群體中地位、群體中的價值。
要在群體中獲得尊重,要在認知中實現自我發展,人就需要獲得成功。快速反饋的成功,經常性的成功,讓別人看到的成功,認可的成功。但在線學習就很難讓學生感到及時的成功,讓同學看到自己的成功,無法從同學那裡反饋自己的成功。因缺少了教學反饋和行為強化,學生難以從學習中獲得自我的價值感,時間一長,在線學習就顯得無趣了,學習的主動性和持久性就消失了。
網路游戲上癮的一個重要原就是:游戲者很容易在游戲中得到及時反饋,得到簡單的獎勵,只要你反復操作,都能及時反饋,獲得成功,得到獎賞。如果在線教學中,老師忽略了對學生的考評和激勵,忽略了學生成功的需要,學生就會失去對課堂的興趣。而成功的教師往往就是採取了各種形式讓學生參與課堂,獲得各種各樣的成功,以維系學生對課堂的興趣。 3、在線學習因被動學習而失去自製力
人的學習認知活動分為主動和被動,而此次疫情在線學習對所有教育者、受教育者來說,都是被動的。誰能變被動為主動,誰就在此次在線學習中占據主動。學生在學習中缺乏相應的學習規劃和目標,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學習任務,沒有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和制定學習計劃的行動策略,因此這樣的學習沒有辦法保證學習質量,並且因為被動學習而漸漸失去了學習自製力。
我們不能只是責怪學生,畢竟學生沒有接受過這樣的訓練,更沒有思想准備;也不能責怪家長,畢竟家長也只有被動接受,轉化在線教育者、管理者、輔導者的角色。教師、學校乃至專家也都准備不足、認識不足,誰也不知在線教學會發生什麼,以往的研究只是紙上談兵,缺乏實踐。
幾個月下來,在線教學失效,我們發現其中家庭學習氛圍過於壓抑成了導致學習無趣、無效的重要原因。
首先,家長每天、每周、每月一刻不離地監督學習、檢查學習,時間一長,每個人都會感到壓抑,都會反感,再加之家長本身監管方式不科學、不對路,說話水平不高、情緒控制不強,必定導致家長與孩子發生沖突。
學生想開心、想大笑、想撒歡,身心需要調節,需要舒展,荷爾蒙需要宣洩,但是,往往面對的是家長冰冷的臉,嚴肅的表情,嚴厲的語氣,足不能出戶,阻斷了所有的調劑通道。所以學生只有控制、只有壓抑,情緒自然低落,對學習的興趣自然降低、衰退,自然走神,注意自然不集中。
學生想擁有自由安排的時間,找自己喜歡的調節方式,打打游戲、看看新聞、聊聊天、發發呆,這些都需要看家長的眼色,看家長的心情!缺乏自由的空氣,必定導致缺乏活力的學習、生活。
在線教學優勢明顯,缺陷也十分突出,我們只有對這次疫情在線教學實驗進行認真研究、反思,從人的認知心理角度,從人性的角度去剖析,方能為教師找到在線教學失效的原因,才能為學生的無趣、懈怠找到科學的依據,也才能夠給學生在家長面前正名,讓教師、學生和家長對學習重塑信心,也才能讓未來的在線教學更有成效。
G. 為什麼上網課的聽課效率比在學校里差
第一、家裡和學校的環境不同,氛圍不同,學校你可以看到很多人捧著書,所以會有一種學習的氛圍,但在家裡,比如大人(沒復.工的)整天刷手機,就會有一種懈怠的氛圍。
第二、監督管理很難,在學校,校規一般規定上課是不能讓你旁邊有電子設備的,因為這會導致你的分心,而網課的上課的渠道就是通過電子設備,所以很可能會被某些事物給吸引了注意力。而在家裡很難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比如我看網課是看著電腦屏幕,玩游戲也是看著電腦屏幕,很難監督。
第三、網課的渠道不穩定,很多時候你在上網課時會出現網路異常或者電腦卡頓的事情,所以你可能就會錯過某個知識點,就會影響學習的效率。
所以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勸阻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機之類的,盡量營造出學習的氛圍。
在家長或者老師的幫助下實現自律,舉個栗子,讓家長沒事的話可以在我的旁邊觀察我的學習狀態,如有不對勁,則可以提醒。
盡量使用配置略高的設備和穩定的網路進行網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