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對親近的人不好好說話
㈠ 為什麼和關系越親近的人,我們越不能好好說話
因為關系很親近,所以說話的方式都會更隨便。
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往往是對待越親近的人,態度越不好,其實這才是情商低的表現。
就像我本人也是這樣的,心裏面想對愛的人有一千種好,一萬種好,但是,一面對自己親近的人,態度卻總是平和不下來。
尤其是對待自己的爸爸媽媽,不管是天氣變的人還是變的,哭了,爸爸媽媽總會打過電話來詢問,最近的身體情況,或者是生活情況,感覺到很煩,其實你明明知道他們是因為關心自己才我自己打電話,但是總是抑制不住的對她們態度不好。
尤其是遇上心情不好的時候,總覺得他們是我們最親近的人,所以我們無論說什麼話,他們都不會不開心,因為我們的內心確定無論如何他們是愛我們的。
剛才,現在的我正在慢慢改變這種心態,因為畢竟我要對我最愛的人負責任。
㈡ 你為什麼不能和親近的人好好說話
不能和親近的人好好說話,可能更多的是失去了耐心吧。或者也不排除是完全的在放縱自己。
我們應該把好的情緒帶給家人。家人是我們最親近的人,不是嗎?
㈢ 為什麼我跟越親近的人越難溝通
【我們有時並沒有意識到我們對親人的期望過高】
相對親人來說,我們往往對別人更有耐心,更不容易發火。因為我們假設別人是不了解我們的,要取得別人的了解和配合是需要充分溝通的。但面對家人,我們的耐心就很有限,因為我們認為家人應該是最了解最支持我們的。一般來說,確實是越親近的人會越相互理解和支持。但其實家人並不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點對點的和我們達成充分的理解,這是不現實的,我們自己也並不能夠時時理解和支持親人的需要和想法。但是一旦碰到什麼事情不順利,我們常常會想:別人不理解我也就罷了,怎麼你也不了解我呢?別人不懂得配合我支持我就罷了,怎麼你也不懂得呢?這樣越想就會越生氣。這都是因為我們對家人期望過高,而有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
【面對親人的要求和期望,我們感受到的壓力更大】
相對於不相乾的人來說,面對親人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我們感受到的壓力更大。這是因為我們心裡更在乎他們,我們不希望他們不開心。所以當我們意識到親人期望的時候,我們如果做不到就產生了讓他不開心的風險。如果他不開心,我們也不會開心,這就好像在事情一開始發生時,就預訂了結果。我們要奮不顧身的投入進去,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於是我們成功的願望也更加迫切,由此產生的壓力也更大。而且這些壓力往往是一件一件事情漸漸增長慢慢積累的。單拿其中的某一件事情看,可能都不是那麼要死要活的。但是當最後一根稻草壓上去的時候,我們可能一下就爆發出來,這是壓力的瞬間過度現象。但在家人看來,我們好像就是對當前的一件事情發火,這樣家人就更加不理解我們的行為了。家人的不理解會讓他們無法與我們更加深入的溝通,所以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反而越積越深,我們就越加頻繁的爆發,惡性循環。
【面對親人,我們往往存在放肆性】
家庭中,特別是關系親密的家人之間,是一個相對安全包容的環境。有些時候,我們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承受一些壓力,沒有辦法發泄出來,只好到家中進行宣洩。這是我們對待家人的時候存在著放肆性,就像孩子面對母親,這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令人擔憂的是,往往這種宣洩是通過非秩序溝通實現的。在壓力下的我們,往往忘記了怎麼好好說話。我們在宣洩過程中對家人使用嘲諷、歪曲、誇大、貶低、晦暗等等的語言。最後我們的壓力得到一定的釋放,給家人卻帶來了傷害。如果家人對我們的傷害進行反彈,家庭的沖突就會愈演愈烈。良好的家庭氛圍就毀在了我們的放肆性上。【面對親人,我們有時會陷入單級思維】
㈣ 越是對自己親近的人,越是學不會好好說話,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覺得他們會包容自己,所以會不知不覺就傷害了他們
㈤ 為什麼很多人和自己熟悉的人,就是不能好好說話,靠大喊大叫來交流,對待陌生人方式倒是彬彬有禮
分析:這樣的人本質上是沒有禮貌的。
首先,對熟悉的人不好好說話,靠大喊大叫來交流,就是無禮的直接體現。因為,有素養的人對待任何人都是禮貌用語。
其次,那麼這類人為什麼對陌生人又彬彬有禮呢?這類人對熟悉的人大吼大叫,是因為他們掌握了熟悉人的大部分情況,很清楚大喊大叫的交流不會對自己帶來不利的後果。陌生人又他們掌握不到的信息,他們擔心大喊大叫會給自己帶來隱患,所以彬彬有禮地對待陌生人。
最後,離這類人遠些。這類人不一定全都是不好的,但接觸久了,你會潛移默化地被影響。可能最終被同化。切記。。
㈥ 為什麼越親近的人,反而越不好溝通
在這個時代,耐心漸漸成為了奢侈品。我們和自己親近的人溝通時,越來越容易不耐煩、一言不合就生氣,常常鬧得不歡而散。
究其原因,我們在說話時往往不自知的使用了語言暴力,讓自己和他人都感到不舒服,甚至痛苦難堪。
很多話,是一刀下去不見血卻致命的。語言暴力所導致的沖突,輕者吵架冷戰,重者關系破裂。
我們應該反思一下:為什麼對越親密的人,越容易產生語言上的暴力。對陌生人,反而能禮貌客氣呢?
因為對待親密的人,你會不自覺地忘記邊界,語言中加上自己的期待、道德評判,比較或者強迫等其他因素。
產生語言暴力的原因
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一、道德評判
道德評判是用道德標准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不好的。
例如:「你太自私了。」「他對人有成見。」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評判人。
什麼是可貴的品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要將價值判斷與道德評判混為一談。
二、比較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很多負面情緒的源頭,都是因為比較,因為無論對方做得怎麼樣,總會有某些人在一些方面做得比他更好。
例如:孩子考試考了98分,這本應該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結果你發現隔壁家的小孩考了100分,你不但沒有鼓勵孩子,反而批評責怪對方。
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中,作者丹·格林伯格詼諧地揭示了比較對人的影響。他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三、迴避責任
仔細想一想,我們是否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說「我不得不……」。「不管你是否喜歡,有些事你不得不做。」這種表達方式,就是在迴避個人責任。
想像一下,你下班回到家,原本想悠閑的追個電視劇,卻發現「我不得不打掃房間」,然而事實是,房間是你自己的,打掃得好壞直接和你的生活質量掛鉤。
四、強人所難
許多父母、師長或管理者喜歡用自己的方式改變他人,並讓孩子、下屬循規蹈矩。
我也曾以為,作為父母,我的職責就是管教孩子。可是,我發現,我可以提出要求,但無法強迫孩子們按我的期待生活。
即使你通過威脅或者實施懲罰來教訓他們,他們遲早也會想出辦法來應付你。此外,強人所難還會產生敵意和抵觸心理,彼此的關系將越來越疏遠。
如何正確的溝通
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往往幸福感更強。
婚姻中的兩個人在一起時間久了,耐心被消磨,說話往往不經過腦子,即使是出於好意,到了嘴邊就變成了埋怨與指責。
不能換位思考,考慮對方的感受,只是一味的抱怨責怪,久而久之的惡性循環,家庭生活便會出現危機和裂縫。
夫妻之間的任何小問題都可能會變成影響家庭幸福的大麻煩,即使是再親密的兩個人也會有各自的立場和感受。
在聽到不喜歡的話時,我們一般有4種反應:
1、認為自己犯了錯誤;
2、指責對方;
3、了解我們的感受和需要;
4、用心感受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前兩種方式是是最常見的,但恰巧是不可取的。我們需要學會用「非暴力溝通」去傾聽自己和他人內心的感受與需求。
㈦ 為什麼有的人對越親近的人越無話可說
因為我們總是對自己親近的人沒有耐心。很多人對親人發了脾氣,事後很懊惱,可下次還會如此。究其原因,是親人的包容讓我們太放肆。
假如對領導、同事等外人發脾氣,很可能損害彼此的關系。因此,我們在溝通中會有意無意地注意方式方法。而「親人」是比「外人」更穩固的一種關系,我們知道,即使言行出格,他們也不會計較、不會記恨;即使拿他們當出氣筒,也能獲得寬容、理解、忍耐、體諒。
按照目前社會情況,我們總是很容易對自己身邊親近的人說更少的話,這樣是不對的。每個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你如今不珍惜身邊人,不跟他們多交流,以後只怕是沒有時間了。
㈧ 為什麼和關系越親近的人,我們越不能好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