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都城為什麼和西漢都城不一樣
① 為什麼王莽建立新朝使漢朝分為東西漢,唐朝
王莽是西漢末年的權臣,也是外戚,不屬於劉氏皇族,而且國號也不一樣
王莽的新朝是漢王朝由盛變衰的標志,後期的東漢明顯後勁不足,遠遠不能和西漢相比,東漢中後期更是一塌糊塗,而且知名度上也沒有西漢出名
東漢和西漢都城位置不一樣,這是為什麼叫西漢、東漢的重要原因
新王朝建國後,主張改革,變革西漢末年的弊政,在政治主張上,與西漢不一,而東漢時期,社會局勢發生變化,推行新的政策,與西漢的各不相同,除了國名一樣外,其他的大不一樣,使東西漢的區別更加明顯,這就是為什麼漢朝要分東西漢的原因
西漢末年,國勢衰退,外戚專權嚴重,王莽建立的新朝屬於新生政權,不能和西漢混為一談,而且他們之間並沒有直接聯系,而且東漢的建立是軍事戰爭建立的,又屬於一個新的政權,而且東漢建立者與西漢屬於很偏遠的皇族,並不是西漢受命的皇位繼承人
唐朝在大體上看是一個整體,其實中間還有武則天建立的周朝,當詳細解讀唐朝歷史時,會區分開來,在籠統上解讀時是聯系在一起的,因為武周政權短暫,而且是發動政變建立的,而不是大規模軍事戰爭,武則天晚年時,將政權又交給了李氏唐朝,在武則天時期,在政治上、文化上、經濟上基本與唐朝無異,所以將他納入了唐朝范圍內
② 漢朝為什麼分為「西漢」和「東漢」宋朝為何有「北宋」與「南宋」之分呢
在漢朝時人們自然沒有東漢西漢之分,宋朝也沒有北宋、南宋之分。不過從後世來看,漢朝前期被稱為西漢和東漢,宋朝稱為南宋和北宋。
其原因首先就是兩朝建立的位置不同。
西漢王朝的建立是秦末天下揭竿而起,漢高祖劉邦攻破咸陽後被項羽分為漢中王,後來開始楚漢爭霸。
到了南宋時期,金人南侵,北方漢人大批南渡。
因此中國政治經濟重心由此轉移到了南方。例如南宋朝廷、南明朝廷。
因此,從地理位置和經濟政治重心的因素,從而劃分了南宋和北宋和東漢西漢的稱呼。
③ 東漢光武帝劉秀為什麼定都洛陽,而不是西漢舊都長安
公元25年劉秀稱帝,不過劉秀與其他想要當皇帝的不一樣,劉秀是被逼迫的。被誰逼的,他的手下。因為實力不夠,被迫當皇帝。這樣的好事情,想都想不到。可是就發生在劉秀身上了。當劉秀稱帝的時候,他的地盤小,主要在河北,只能算的上是眾多割據勢力的一支。
豪族勢力的優勢就在於地方,一旦脫離地方,原本的勢力優勢就沒有了,當地的豪族勢力自然不會隨意地遷都,考慮到這一點,劉秀對於是否遷都極為謹慎,因為他很明確的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將來自己治理天下需要誰的支持。所以,經過仔細的衡量得失後,劉秀最終還是選擇了定都洛陽。
④ 新朝都城在哪裡
新朝是漢代夾在西漢和東漢之間的一個短暫的王朝,建立者是西漢外戚王莽。
新朝回建立時間是答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公元9年1月15日),滅亡時間是地皇四年(公元23年10月6日)。都城是常安(今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
1、東漢
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稱漢朝。
新朝末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漢朝宗室劉秀趁勢而起。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建立東漢並開創了光武中興。
東漢時,三公權力被大幅削弱,尚書台權力得到提升。漢明帝、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王朝進入鼎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
漢章帝後期,外戚日益跋扈。漢和帝繼位以後,掃滅外戚,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史稱之為永元之隆。
東漢中後期太後稱制、外戚干政,幼年繼位的幼君多藉助宦官才能親政,史稱戚宦之爭,朝政日益腐敗,豪強勢力大肆兼並土地。
漢桓帝、漢靈帝在位時期,昏庸無道、橫征暴斂、賣官鬻爵,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負,公元184年爆發黃巾之亂,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方將民變基本平定,卻導致地方豪強擁兵自重。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挾獻帝遷都長安,自此朝廷大權旁落,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董卓被殺死後,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覆滅,進入三國割據時期。
2、西漢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2月 )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十二帝,享國二百一十年,又稱為前漢。
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經過楚漢之爭,劉邦擊敗項羽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國號漢,初都洛陽,後遷都長安(今陝西西安)。
西漢在諸多制度上承襲了秦制,漢初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國策,社會經濟迅速恢復,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空前繁榮,史稱文景之治。
漢武帝繼位後,推行推恩令、中朝、刺史、鹽鐵官營等制度加強中央集權,並獨尊儒術統一思想。
對外則開拓了東並朝鮮、南據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的遼闊疆域,奠定漢地基本范圍;又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溝通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拓展對外交往,並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
漢昭帝繼位後,霍光輔政,沿襲武帝晚年息兵養民的國策,恢復漢朝的國力。至漢宣帝時期,對外降服匈奴並設西域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對內整頓吏治、輕徭薄賦,開創了國力極盛的孝宣之治。
公元前36年,陳湯斬殺郅支單於,標志西漢時期的漢匈戰爭結束。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長安,史稱新朝,西漢覆滅。
⑤ 唐朝長安城與西漢長安城有何變化
西漢和隋、唐三個統一王朝,建都長安,在漢唐之間,還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五個地方割據政權在此建都,以及西漢末的新莽、兩漢之際的更始帝劉玄、東漢獻帝、西晉惠帝和愍帝、赤眉軍 漢長安城遺址結構圖、黃巢、李自成等短暫立都於此.隋唐長安城坐落在今西安市區,西漢至北周時期的長安城,位於其西北側,位置相距很近.這兩處城址實際依託著同樣的區域地理條件,即它的區域位置,處於關中腹心,農業條件優越,物產豐富,能夠保證都城的基本需求,同時四面有險可依,易守難攻,便於居高臨下,控制東部中原地區;城址正處在函谷關東西交通大幹道的渭河渡口與關中東南通往長江中游地區的武關道的交叉點上,這兩條道路嚴格受制於自然地形,因而這一交通中心位置,成為制約城址選擇的關鍵因素.
在西漢長安城和隋唐長安城這兩處城址中間,間隔有一塊微微隆起的高坡,名為龍首原,西起今西安三橋一帶,東至滻河岸邊.西漢以前,秦朝都城咸陽,位於渭河北岸,由於渭河的阻隔,不便向東、向南發展,所以秦朝將城區向渭河南岸擴展,陸續在渭河南岸修建一批宮殿,其中包括有著名的阿房宮,還有一座興樂宮,即坐落在龍首原上.
漢都長安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滅楚後,最初計劃建都洛陽,後來聽從婁敬、張良等人建議,認識到關中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決定定都關中.當時秦朝宮室已經多遭項羽焚毀,只能暫時居住在秦朝舊都櫟陽.
同年後九月,劉邦決定首先修復興樂宮,並改名為長樂宮,以此為基礎,興建都城,取用當地一個鄉聚的名稱,名為長安城.漢高祖七年(前200年)二月,長樂宮建成,朝廷百官由櫟陽徙入長安.漢高祖八年(前199年),又在長樂宮西側興建未央宮.未央宮和長樂宮東西並立在龍首原上,是漢長安城中的兩座主要宮室,漢朝帝後的生活和主要政治活動,主要在這里進行.以後城中修築的其他宮室都在這兩座宮室北面的平地上,建造這兩座宮室,顯然是有意利用龍首原的地勢以顯現帝王的威儀;同時也控制了全城的制高點,有利於城市和帝王自身的安全.
長樂宮由一系列建築構成,整座宮室規模很大,宮內的主要建築是長樂宮前殿,東西近50丈,進深約12丈;另一所重要建築為長信宮.西漢諸帝僅劉邦常居長樂宮,從惠帝開始直到平帝,以後歷朝皇帝均常居未央宮,而將長樂宮作為太後的寢宮.長信宮即皇太後在長樂宮中的常住殿宇.未央宮的主體建築也是前殿,其規模與長樂宮前殿大體相當,東西50丈,進深15丈,高35丈,是皇帝朝會諸侯群臣的場所.漢武帝時重新整修未央宮,增建有柏梁台等建築,並改造原有宮殿,將未央宮前殿改造成以木蘭為棟,文杏為梁,金鋪玉戶,重軒鏤檻.
長安城城垣
長安城城垣,從漢惠帝元年(前194年)正月開始興建,前後進行幾次,到惠帝五年(前190年)九月,基本完工.城垣周回60里左右(漢里),城高3丈5尺,四周各開三座城門,四面都有渠水或河水環繞.南面由東向西依次為:覆盎門(杜門)、安門、西安門;西面由南向北依次為章門、直門、雍門;北面由西向東依次為:橫門、洛門、利門;東面由北向南依次為:宣平門(東都門)、清明門、霸門.由於是先建宮殿居宅後圍城垣,裡面有建築物的限制,外面西側又有泬水限制,當時的渭河河道也比現在要偏南許多,緊逼著漢長安城城區,在北側也限制著城牆的修築,所以漢長安城的城牆除東面平直以外,其他三面均凸凹曲折.當時城中宮殿所佔的面積還不到一半,有相當大一部分民居.漢武帝時大興土木,在未央宮北面增修高祖時草創的北宮,並新建有桂宮、明光宮等宮殿群,佔去城中大部分空間,普通居民的居住區域只剩下很小一部分.
布局
漢長安城內的街道布局,古人有「八街九陌」的說法,詳細情況,目前還無 漢長安城遺址法復原,但可知街道布局與宮殿的平面布局一樣,都不夠規整.文獻記載漢長安城的一般居民區共劃分為160個里,但流傳下來的里名總共只有十幾個,現已無法一一復原.在長安城北面的橫門東西兩側,設有九個市進行交易;另外在覆盎門外也設有市,城南還有專門交易書籍的「槐市」. 漢武帝時期三個大的發展
漢武帝時期長安城在城垣外面有三個大的發展.即在城西和城南分別修築建章宮和明堂,在城西南開鑿昆明池,以及拓展上林苑.建章宮建在未央宮西側,周回30里,規模比長樂、未央兩宮都大,高可俯視未央宮,有凌空閣道,跨越城牆,連通未央宮.明堂是禮制建築.昆明池開鑿於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是一個大型人工湖泊,周回40里左右,佔地300多頃.開鑿昆明池本是為訓練水軍,客觀上卻成為漢長安城的一座大型水庫.上林苑本是秦朝設在渭河南岸的苑囿,漢武帝三年(前138年)大幅度擴展上林苑後,其范圍周袤300餘里,苑內建有大量亭台樓閣,布滿珍禽奇獸,名木異草,漢朝皇帝秋冬季節都要在苑中射獵.
日益凋敝
漢武帝以後,長安城中再沒有大規模的興建,一直維持著原來的規模.經過西漢末年、東漢末年和魏晉南北朝期間的無數次戰爭動亂,長安城日益凋敝殘破.雖然在北周時期,還沿用漢長安城作為都城,但由於歷時過久,城中宮宇朽蠹,供水、排水嚴重不暢,不易修復,同時龍首原北側,逼近渭河,范圍狹促,難以擴大城區規模,而龍首原南側,地形開闊高爽,從南山引水方便,於是隋文帝在統一全國後,便決定在龍首原南側,另建新都.
大興城
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六月,下詔興建新都,左庶子宇文愷負責規劃設計並組織施工,同年年底,基本完工.隋文帝在北周時曾受封為大興郡公,故命名新都為大興城,宮城為大興宮,宮城正殿為大興殿,大興殿正門為大興門,新設禁苑為大興苑.開皇三年(583年)三月,遷入大興城.
大興城完全按照宇文愷的總體規劃施工建造,平面布局規整,整個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構成.
外郭城形狀近方形,東西寬度略大於南北長度,東西寬9000多米,南北長8000多米,城周長35·5公里.由於城牆過長,修建時間倉促,大興城初完工時城牆較低矮,以後陸續增築過多次,見於記載者即有隋大業九年(613年)一次、大業末年一次、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兩次、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年)一次,前後共5次.大興城外郭城南、東、西三面各開三門,至唐相承未改.南面中間為明德門,東為啟夏門,西為安化門;東面由北至南依次為通化門、春明門、延興門;西面由北向南依次為開遠門、金光門、延平門.北面兩門,都在宮城西側,西為光化門,東為華林門,唐避武後祖諱改為芳林門.城內靠北牆中央為宮城,其南為皇城,其餘部分共有14條東西向街道,11條南北向街道,把外郭城分成排列規整的坊市.以全城南北中軸線朱雀大街(正對皇城正門朱雀門)為界,兩側相互對稱.全城共有109坊,朱雀街西為55坊,朱雀街東為因城東南角曲江池佔去一坊地,比街西少一坊,為54坊.此外,在朱雀街東西兩側,各用兩坊地面積,修築有都會市和利人市.都會市在朱雀街東側,唐代稱為東市;西市在朱雀街西,唐代稱為西市.坊四面有圍牆,通過固定的坊門出入,是相對封閉的居住區.坊又稱里,坊制是由秦漢在城鄉普遍施行的閭里制沿承而來.東、西兩市是商肆集中的商業區. 宮城即大興宮,是皇帝寢居和處理朝政的場所.宮城內部分為三大部分,中間部分供皇帝寢居臨朝,狹義的大興宮或宮城,即指這一部分.東面為東宮,是皇太子的寢居之地.西面為掖庭宮,是普通宮女的住所.宮城南面有門連同皇城,北面有門出城入大興苑.
皇城在宮城的南面,是朝廷各個部門的辦公區.除個別一些部門有特殊情況外,幾乎全部政府機構,都集中在這里.此外,祖廟和社稷壇也按照《考工記》「左祖右社」的說法,分別排列 漢長安城遺址在皇城城垣內的東西兩側.
為解決宮廷和城內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園林綠化用水,宇文愷在大興城中還設計了永安渠、清明渠、龍首渠、和曲江池水幾條水渠,流貫外郭城、皇城、宮城和大興苑.曲江池本是一處天然水泊,秦漢時即曾修鑿,辟為游賞勝地.宇文愷進一步疏鑿整治,使其佔去整個城內地勢最高的東南隅處一坊之地,一方面作為水庫,調劑城內供水,一方面也為城市開辟一處風景區,並在這里修建離宮別館,供帝王權貴游賞.隋文帝忌諱「曲江池」的「曲」字,便根據曲江池多芙蓉而改名為芙蓉池,同時將曲江池邊的園林館捨命名為芙蓉園.
大興苑在城北,西起漢長安城故城(漢長安城被圈圍在苑內),東止灞水、滻水岸邊,北至渭水,南抵大興城下.大興苑的設置,主要是供帝王遊玩,但它對保障大興城特別是宮城的安全,也起到重大作用.大興城的宮城北牆,同時也是外郭城的北垣,牆外沒有其他依託,而北面的龍首原為制高點,容易對宮城造成威脅.將城垣北面化作苑囿,可以充分利用北面的渭水和東面的灞水、滻水,以及四面的苑牆,拱衛皇宮.
整理不易,望採納,O(∩_∩)O謝謝!
⑥ 漢朝為什麼分東漢和西漢
其實歷史上並沒有東漢和西漢,而是後人為了區別劉邦和劉秀建立的漢朝,根據首都地理位置(長安在西。洛陽在東)及建國先後,分別稱之為西漢(前漢)和東漢(後漢),由於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所以劉秀建立的東漢,就是劉邦建立的西漢的延續。
主要區分如下:
1、建立者不同。
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
2、格局不同。
西漢,是個晚熟的朝代,草創之時並不甚強,為安撫群雄,不得不行郡國制,依然保留部分封建殘余,又受北方匈奴壓迫,不得已行和親。隱忍數十年,漢皇漸次翦除異姓王,拆分同姓王,北擊匈奴。南收南越,降服西南夷、東南夷,奠定了漢文明的基本版圖。
東漢,整個格局就比西漢來得小,雖然仍然可稱「強漢」,但是比起西漢鼎盛時期要弱。
3、都城不同。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漢光武帝劉秀原本是漢室宗親,起兵反抗,成功光復漢朝,為了和前面朝代有所區別,又因為光武帝劉秀建立漢朝定都在東都洛陽故稱東漢,以前在西都長安建都漢朝稱為西漢。
兩漢時期即漢朝時期,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漢朝(前202—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因尚火德故稱為炎漢,又因皇室姓劉而被稱為劉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