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的耳朵為什麼不一樣
A. 為什麼鯨魚,海豚有海海獅,都是哺乳動物用肺呼吸的,可它們在水裡卻不會被 嗆 水,它們的鼻子,耳朵
既然鯨魚、海豚選擇了在海里生存,自然進化出了適應海洋生活的技能
比如鯨魚、海豚等海生哺乳動物是如何在水中睡覺而不被嗆著的呢?
抹香鯨的睡眠最早被人類所觀察到,大群大群的抹香鯨進入睡眠狀態後,就像巨大的石柱一樣垂直在水中。作為哺乳動物,鯨魚依靠肺呼吸,它們在睡覺時,有些類似於人類的憋氣行為,它們的鼻孔周圍具有強健的肌肉,在水中鼻孔就會緊密閉合。鯨魚的肺活量巨大,可以在水下數十分鍾不呼吸(不出水換氣),這些時間正好就被它們用來睡覺。這種特性也就直接決定了鯨魚們睡一覺的時間並不會像人類那麼長,但是幾十分鍾的小憩,對鯨魚而言以及足夠,如果還不行,換完氣回去再眯一會就可以了。
海豚的睡眠和陸地哺乳動物存在顯著的差異。陸地動物包括人類的睡眠一般是由兩個不同的相:慢相和快相。當這類動物或人入睡時,首先進入慢相,然後逐漸加深,經過一段慢相後轉入快相,從而完成一個循環。不同的動物,快睡相的時間也不同,如人的快睡相時間為半小時。而海豚大腦兩半球則是交替睡眠的,當右側大腦半球處於抑制狀態時,左側大腦半球則處在興奮狀態,一段時間後,右側進入興奮狀態,而左側又處於抑制狀態。因此,海豚即使在睡眠也始終能保持足夠的活動能力和必要的姿態。如遇到強烈的外界刺激,兩半球將會迅速覺醒,以便應付緊急情況。最特別的是:成年海豚只有慢相睡眠而根本沒有快相睡眠,至於為什麼如此,科學家們尚未找到原因。
B. 白鯨有耳朵嗎
有
生活在海洋中的鯨魚耳朵在體內,不受海水和水壓影響。它們的耳部構造阻礙了外界直接聲音的進入。盡管如此,鯨魚能和其它動物一樣聽到聲音。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在其晚年聽力逐漸喪失,但這位偉大的作曲家用一種特別的方式聽到鋼琴聲,繼續創作音樂。
鯨魚是如何聽到聲音?貝多芬又是如何聽到音樂?鯨魚用下頷骨捕獲水中的震動,然後傳遞至耳朵。貝多芬在他的牙齒間安放一根小棍,將其緊緊壓在鋼琴上,從而使鋼琴的聲音震動從牙齒通過顱骨傳遞到聲音器官上,由此「聽到」鋼琴聲。
http://www.temco-j.com.cn/english/boneconction/
C. 鯨魚有耳朵嗎
鯨魚的耳朵就在它眼睛的稍後方,而你知道嗎?鯨魚雖然有耳朵,但是它幾乎不靠外耳來聽聲音的。仔細看一下鯨魚耳朵的結構,會有一個小小的凹處,那就是它的外耳道出口,這個凹穴在通往頭腦的途中,孔穴幾乎細到完全塞住,然後才再變粗,最深的地方有鼓膜,就是內耳及中耳了。一般動物的聽覺是靠聲音由外耳傳入震動鼓膜 , 再傳入內耳大腦知覺 , 但是鯨魚不靠外耳來聽聲音的塬因是因為它的下巴有一層脂肪,海中傳來聲音,再經過骨中的脂肪層通到中耳,齒鯨類的鯨魚另外也有一個地方可以傳達聲音,那是在頭蓋骨的上面所覆蓋凸出的脂肪層,聲音也可以由此層傳到中耳,或由此發出聲音。所以鯨魚是不靠外耳而靠脂肪層將聲音傳到中耳的。
D. 鯨的耳垢的特殊結構有什麼作用
鯨的耳垢與人的耳垢大不相同,耳垢不能從外耳道掉出來。鯨的外耳道不是一直管,而是呈S型。耳垢積存在耳道中,由表皮角質層脫落的細胞和脂質所構成,脂質少、角化程度高、呈長圓錐形,像一個栓,所以又稱耳栓。把耳栓切成縱剖面,上有交替的明亮層和暗色層,數清多少明暗交替的條紋,就可以推算出鯨的年齡。
鯨的耳栓上的明暗條紋,就和樹木的年輪相似。明亮層是夏季索餌期形成的,那時候營養條件好,形成的脂質多;暗色層是冬季繁殖時期形成的,那時鯨幾乎過著絕食生活,耳輪上的角質多。真奇怪,鯨的年輪竟會在耳垢形成的耳栓上。
鯨
E. 鯨魚的耳朵為什麼長在身體內部
鯨魚是群集動物,它們通常成群結隊的在海裏生活,可是當鯨魚呼吸時,就需要游到水面上來,這時鯨魚是利用頭上的噴水孔來呼吸,呼氣時,空氣中的濕氣會凝結而形成我們所熟悉的噴泉狀。專家們甚至可以從噴水的高度、寬度及角度,來辨識鯨魚的種類呢!鯨魚的種類很多,大致分成齒鯨和須鯨兩大類。
魚的表皮下有著極厚的脂肪層,那就是俗稱的鯨油,它可以使鯨體保持溫暖,而且也能貯存能量以供應不時之需。
F. 鯨魚耳朵的作用是
5000萬年前,現代摸樣的鯨魚開始從陸地上狼樣的祖先進化,它們完全進化為水生巨獸花了1500萬年,這一過程有完整的化石記錄。來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一系列保存良好的化石已經幫助科學家弄清楚了鯨魚是如何進化出肢體、牙、腎臟和其他適應海洋壓力環境的各個器官的。現在最新發現的細小完整的耳骨化石,第一次揭示了鯨魚和海豚的祖先是如何進化出細微而敏銳的水下聽覺的。對於鯨魚來說,當它們適應水上生活的同時,它們必須具備在水下的聽覺能力,並且准確的判定聲音的方位。 俄亥俄州大學醫學院的進化生物學家翰斯-塞威森說:「聽覺是現代鯨魚最重要的官能,齒鯨類鯨魚,譬如海豚,就是依靠聽覺進行回聲定位來捕捉食物的,一隻瞎海豚能很容易的找到食物,而一隻聾海豚就只有挨餓。」但是,在水下聲音傳遞的更遠更快,這對於陸地上的動物來說,進化出適應海洋環境的聽覺就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在陸地上,聲音是經過充滿空氣的外耳道而觸擊哺乳動物的耳膜,而當一隻哺乳動物沒入水中,水充滿了耳道,就逐漸縮小了耳膜傳遞聲音的能力。對水下聽力的另一個挑戰就是聽覺是失真的,水中的聲音很容易通過一隻動物的身體傳播,經過頭骨組織到達耳朵,結果,聲音同時碰撞兩個耳朵,使它不可能查出聲音的方向起源。(我們人類是通過聲音到達我們每隻耳朵的容量和速度來判定聲音的方向的。) 現代鯨魚已經具備了很多適應性使它們能克服這些困難,而至於這些特徵是怎麼進化的,直到新化石被發現才不再成為一個秘密。 研究小組表示,來自巴基斯坦的四組早期鯨魚化石可以解釋鯨魚在適應水下生活的同時其耳朵的進化過程。在有5000萬年歷史的沉積物中發現的最早的鯨魚祖先與現代鯨魚幾乎沒有共同之處,最早的鯨魚祖先是狼樣大小的陸地食肉動物,它們與牛、豬、羚羊等一些有蹄動物密切相關,但是其頭骨特徵充分證明了它們就是鯨魚的祖先。新化石顯示,最早的鯨魚祖先的耳朵與陸地哺乳動物的極其相似,它們在水下的聽覺能力極差。 研究人員最近還發現了4300-4600萬年前的鯨魚沉積物化石,這些鯨魚已經進化出一些現代鯨魚耳朵的特徵。從對化石的分析得知,當時的鯨魚有短腿、長尾和長嘴,大小與河獺相似;有的還有強壯的後肢,這些鯨魚應該是分散到世界熱帶海洋的第一批鯨魚,但它們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它們已經進化出一套系統,能夠察覺水下聲音的震動並且通過下頜的一層脂肪傳遞到耳朵,但是它們仍然保留著用於陸上聽覺的外耳道。 研究者通過對4000萬年前鯨魚種類的分析發現,它們已經進化出了現代鯨魚耳朵的關鍵特徵之一。這些巨大的蛇樣的鯨魚只有微小的後肢,而它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水。 這些長達18米的哺乳動物最終擁有了空氣囊,可以將各面聲音與每隻耳朵隔離開來,這種適應性使它們具有了高精度的水下聲音定位能力。鯨魚耳朵的進化過程顯示了陸地哺乳動物向水生動物的巨大轉變,現代鯨魚的聽覺機制只是在最近十年才因為化石證據的充足而
G. 藍鯨有耳朵嗎
有。藍鯨有耳朵,因為鯨是有耳朵的,只是外耳起的作用相對較小。藍鯨(學名:Balaenopteramusculus)是須鯨科、須鯨屬的一種海洋哺乳動物。共有4個亞種。藍鯨被認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過的體積最大的動物。
H. 關於鯨的資料
鯨類的拉丁學名是由希臘語中的「海怪」一詞衍生的,由此可見古人對這類棲息在海洋中的龐然大物所具有的敬畏之情。其實,鯨類動物的體形差異很大,小型的體長都有6米左右,最大的則可達30米以上,最重的有160000公斤重,最輕的也有2000公斤。它們中的大部分種類生活在海洋中,僅有少數種類棲息在淡水環境中,體形同魚類十分相似,體形均呈流線型,適於游泳,所以俗稱為鯨魚,但這種相似只不過是生物演化上的一種趨同現象。因為鯨類動物具有胎生、哺乳、恆溫和用肺呼吸等特點,與魚類完全不同,因此屬於哺乳動物。鯨魚一分鍾的心跳只有10次。
[編輯本段]鯨的特點
鯨類動物的共同特點是體溫恆定,大約為36.0℃左右。皮膚裸出,沒有體毛,僅吻部具有少許剛毛,沒有汗腺和皮脂腺。皮下的脂肪很厚,可以保持體溫並且減輕身體在水中的比重。頭骨發達,但腦顱部小,顏面部大,前額骨和上頜骨顯著延長,形成很長的吻部。頸部不明顯,頸椎有癒合現象,頭與軀干直接連接。前肢呈鰭狀,趾不分開,沒有爪,肘和腕的關節不能靈活運動,適於在水中游泳。後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殘跡,呈殘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鰭,末端的皮膚左右向水平方向擴展,形成一對大的尾葉,但並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狹長的尾幹部逐漸變細,最後在進入尾鰭之前消失。尾鰭和魚類不同,可作上下擺動,是游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種類還具有背鰭,用來平衡身體。它們的骨骼具有海棉狀組織,體腔內有較多的脂肪,可以增大身體的體積,減輕身體的比重,增大浮力。
它們的眼睛都很小,沒有淚腺和瞬膜,視力較差。沒有外耳殼,外耳道也很細,但聽覺卻十分靈敏,而且能感受超聲波,靠回聲定位來尋找食物、聯系同伴或逃避敵害。外鼻孔有1—2個,位於頭頂,俗稱噴氣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後者進化程度越高。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葉肺,其中有許多毛細血管,富有彈性,能有助於氧的流通,適應在水面上進行的氣體交換,每隔一段時間需要浮出水面來進行換氣,也能潛水較長時間。肋骨有10一20對。胃分為4個室。腎臟大多為瘤狀。雄獸的睾丸位於腹腔內。雌獸在水中產仔和哺乳,子宮為雙角形,有一對乳房,位於生殖裂兩側的乳溝內,有細長的乳頭,乳汁中含有豐富的鈣、磷和大量的脂肪。幼仔在胚胎期間都具有牙齒,但須鯨類的牙齒到出生的時候則被須所取代,齒鯨類的牙齒則終生保留。
鯨類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他具有和陸上哺乳動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例 如用肺呼吸、胎生等,更具備了一些為適應水生環境所演化出的特殊生理構造。鯨在分類「屬於動物界(kingdom Animel)、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哺乳綱(class Mammrha)、鯨目(orderCetacea)。
一隻鯨魚一分鍾心跳只有九下,因為鯨類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他具有和陸上哺乳動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也是用肺呼吸,它能夠長時間的在水中屏庄呼吸、減慢心跳速度.所以才能長時間潛伏在水中。
鯨目之下又區分為兩個亞目,分別是須鯨亞 目(suborderMysticeti,blaleenwhales)和齒鯨亞目(suborderOdo-ntoceti,toothedwhales) 。這兩大類的分群,再學術上主要是依據它們攝食方式之不同而定,須鯨亞目主要的形態特徵:是沒有牙齒,但是有具大的鯨須,可用來篩選浮游生物.所以為濾食性。齒鯨亞目的主要特徵:為有牙齒,掠食性,其牙齒的數目與排列方式受到食性的影向會有不同,全世界現存有13科約 79種。
鯨雖然有魚字,其實它並不是魚類,而是哺乳類動物,它有許多和魚類極不相同的特性,例如一般魚類是左右擺動尾鰭來使身體前進,而鯨魚卻是以上下擺動尾鰭的方式前進。它們利用前端的鰭狀肢來保持身體平衡及控制力向,有些鯨魚背部的上端還有能保持身體垂直的鰭呢! 鯨和魚最大的區別是鯨和人一樣有鼻孔,用肺來呼吸,魚類是用鰓呼吸的;鯨的皮膚很光滑,沒有鱗片,魚類一般都長著鱗片;鯨是溫血動物,魚是冷血動物;魚是卵生的,鯨直接生下幼鯨來;母鯨在肚子下面有兩個乳房,幼鯨靠吃媽媽的奶長大,它們餓了的時候,就用嘴去擦媽媽的乳房,母鯨用強力將乳汁直接噴到幼鯨的嘴裡。
鯨是群集動物,它們通常成群結隊的在海里生活,可是當鯨魚呼吸時,就需要游到水面上來,這時鯨魚是利用頭上的噴水孔來呼吸,呼氣時,空氣中的濕氣會凝結而形成我們所熟悉的噴泉狀。專家們甚至可以從噴水的高度、寬度及角度,來辨識鯨魚的種類呢!鯨魚的種類很多,大致分成齒鯨和須鯨兩大類。
鯨的表皮下有著極厚的脂肪層,那就是俗稱的鯨油,它可以使鯨體保持溫暖,而且也能貯存能量以供應不時之需。由於鯨魚體內擁有許多特殊的構造,使它能夠長時間的在水中屏住呼吸、減慢心跳速度,因此當它沉到海底,總要經過一段長時間後,才會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貯存氧氣的構造外,當身體某個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應時,體內還會有集中供應的特殊機能呢!
須鯨噴出的水柱又高又細,齒鯨噴出的水柱又粗又矮,一些人甚至可以根據水柱來判斷鯨魚的種類呢!
鯨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有的鯨身體很大,最大的體長可達30米。鯨的體形像魚,呈梭形。頭部大,眼小,耳殼完全退化。頸部不明顯。前肢呈鰭狀,後肢完全退化;多數種類背上有鰭;尾呈水平鰭狀,是主要的運動器官。有齒或無齒。鼻孔一或二個,開在頭頂。成體全身無毛(有許多種類只在嘴邊尚保存一些毛)。皮膚下有一層厚的脂肪,可以保溫和減小身體的比重。用肺呼吸,在水面吸氣後即潛入水中,可以潛泳10~45分鍾。一般以浮游動物、軟體動物和魚類為食。胎生,通常每胎產一仔,以乳汁哺育幼鯨。但許多人分其為魚類,事實上它們不是魚類而是哺乳動物。分布在世界各海洋中。
鯨,世界各海洋均有分布。它是水棲哺乳動物,用肺呼吸,其種類分為兩類,須鯨類,無齒,有鯨須,鼻孔兩個,像長須鯨,藍鯨、座頭鯨、灰鯨等;齒鯨類,有齒,無鯨須,鼻孔一個,像抹香鯨、獨角鯨、虎鯨等。海洋中絕大部分氧氣和大氣中60%的氧氣是浮游植物製造的。須鯨卻能滅浮游植物的勁敵——浮游動物。另外,齒鯨也有助於保持魚類的生態平衡。齒鯨的食物就是以魚為食的大型軟體動物。因此世界上沒有鯨,人類就要滅亡。
鯨的繁殖能力很差,平均兩年才生下一頭幼鯨。由於人類的捕殺和環境的污染,鯨的數量已經劇烈減少。如,在20世紀的藍鯨,有近36萬頭被殺戮,目前僅存不到50頭。在地球上生活了5000多萬年的鯨,許多種類已經瀕臨滅絕。
鯨類動物的祖先原來也是在陸上用四肢行走的動物,可能是主要生活在海濱一帶的食蟲類或食肉類,後來由於被水中的魚類等食物所吸引,經過漫長的歲月,又從陸地回到了海洋,並逐漸適應了海洋生活。最早的鯨是出現在大約5500萬?/FONT>3600萬年前的始新世中期的始鯨、始齒鯨和始新世後期的原鯨等,它們和現存的鯨比較,頭骨比較小,鼻孔位於頭部的前方,尚未移至頭的上方,牙齒和古代的食蟲類、肉齒類的牙齒差不多,都是44枚或不足44枚,齒形、頭骨也很相像等,僅有少數不同點,但它們已經具有適應在海水中生活的、與魚類相似的體形。
美國阿拉巴馬州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學家馬克-尤荷恩解釋,「鯨尾片的出現也許是鯨從陸地走向海洋轉變的最後一步。」為了探索這一神秘的過程,尤荷恩對最新發現的古化石進行了分析研究。這些古化石是由一些業余骨頭愛好者於阿拉巴馬州和密西西比州的河岸邊發現的,是沃洛特喬治亞古鯨死後所形成的骨頭化石。沃洛特喬治亞古鯨生存於大約4000萬年以前,游弋於北美墨西哥灣海域。這種古鯨身長大約3.7米,主要依靠其鋒利的牙齒捕食魚類為生。已知的最早長有尾片的鯨與沃洛特喬治亞古鯨屬近親關系。但尤荷恩卻發現,當沃洛特喬治亞古鯨從其他鯨類分離出來僅僅200萬年後,很明顯沒有尾片。
尤荷恩重點分析了一種新發現的大約5厘米長的尾部椎骨。這種椎骨是沃洛特喬治亞古鯨大約20根尾部椎骨中的一根。經分析發現,這種椎骨與鯨尾片附近的椎骨並不相象。於是尤荷恩認為,沃洛特喬治亞古鯨主要是依靠擺動自己的後腳來游泳。以往的研究也都認為這種古鯨有著巨大的臀部,表明它們也長有巨大的後腿。奇怪的是,科學家們還發現它們的骨盆與脊椎骨並沒有相連。直到現在,這一現象仍然是個未解之謎。尤荷恩說,「我們所證實的觀點就是,這種古鯨在水中主要是依靠擺動臀部,通過腳部劃水進行游泳。這與現代鯨的游泳方式很相近,不過現代鯨主要依靠身體的起伏波動進行游泳。」
在生物的進化史上,從古代的陸上四足動物到現今的水中哺乳動物,一直缺少了一環。因此,學者們認為,上述發現的古鯨化石恰恰填補了這一空缺。然而,古鯨為什麼要從陸上遷到水中呢?原來,古鯨生殖及哺育後代的活動都是在陸地上進行的,就如現在的海獅、海狗、海豹等兩棲動物一樣。但是,生物的進化往往受環境變化的影響,大約在5000萬年以前,由於水中的食物和掠食者的比例相對於陸地環境更易於古鯨生存,它們便開始進入水裡;大約在距今1000萬年時,古鯨的後代進化得與現代鯨非常相似,它們長著尾巴和短短的脖子,後足也退化為鰭狀的附屬物,從此它們就不再上岸來了。
[編輯本段]鯨的種類
須鯨類動物的體形巨大,最小的種類體長也大於6米。口中沒有牙齒,只有在胚胎發育時可以看到退化的牙齒,但上頜左右兩側的齶部至咽部各生有150—400枚呈梳齒狀排列的角質須。須的顏色、形狀和數目因種類的不同而有差異,是進行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外鼻孔有2個,位於頭頂,呼吸換氣時可以噴出兩股水柱。頭骨極大,有的種類可達體長的1/3,左右對稱。頸椎癒合或者分離。胸骨較小,僅有1—2對肋骨與胸骨相連接,胸廓不完全。沒有鎖骨。鰭肢一般具4指。消化道中具有盲腸。主要以磷蝦等小型甲殼類動物為食,有的種類也吃小型群游性魚類,以及底棲的魚類和貝類。須鯨類在全世界有露脊鯨科、灰鯨科和長須鯨科等3個科,共約6屬、11種。
齒鯨類的體形變異比較大,最小的種類體長僅有1米左右,最大也在20米以上。口中具有圓錐狀的牙齒,但不同種類牙齒的形狀、數目相差也很大,最少的僅具1枚獨齒,最多的則有數十枚,有的還隱藏在齒齦中不外露,所以也是進行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外鼻孔只有1個,因此呼吸換氣時只能噴出一股水柱。頭骨左右不對稱。鰭肢上具有5指。胸骨較大。沒有鎖骨。沒有盲腸。主要以烏賊、魚類等為食,有的還能捕食海鳥、海豹以及其他鯨類等大型動物。齒鯨類在全世界共有河豚科、抹香鯨科、劍吻鯨科、一角鯨科、尖嘴海豚科、鼠海豚科、海豚科和領航鯨科等8個科,大約34屬、72種。
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它身長可達30米左右,平均體重150噸,一張嘴就可以開容10個成年人自由進出的寬度。藍鯨渾身是寶,它的脂肪可制肥皂;鯨肉營養豐富;鯨骨可提煉膠水;鯨肝含有大量維生素;血和內臟器官又是優質肥料。
鯨的祖先
「安比尤羅凱塔烏斯」
從巴基凱塔烏斯出現後經過了約100萬年,鯨類向海洋進化又邁出了一步。這一階段的代表性動物是一種體長4米的「安比尤羅凱塔烏斯」,意為兩棲鯨或步行鯨,如果說巴基凱塔烏斯與狼相似,那麼,安比尤羅凱塔烏斯就與鱷魚雷同。安比尤羅凱塔烏斯比巴基凱塔烏斯要早發現。研究人員認為,安比尤羅凱塔烏斯是鯨類發展過程中的一種過渡動物。
安比尤羅凱塔烏斯的最大生態特點是在海中和陸地生活,大都以海魚為食,飲海水。一般認為,所有哺乳動物都是通過食物中的水分子的氧原子來形成牙齒和骨骼的。氧在自然界存在有三種同位素,它們具有特定的比值時,海水和淡水中的比值不同。因此在對安比尤羅凱塔烏斯的骨骼化石進行分析時,展示出淡水的同位素比值要多,這也就說明,安比尤羅凱塔烏斯以陸地上的動物為食,從而造就了自己的骨骼和體態。
它的這種生態有些接近現在的鱷魚。眼很小,如果身體處於海水中,眼睛露出水面觀察四下的情況。分析其骨骼發現,其後足趾長以便水中活動,前組足不那麼長,有利於爬出。它們常常在淺海處潛伏,眼觀六路,伺機偷襲過往的動物。
「洛德凱塔烏斯」
繼「安比尤羅凱塔烏斯」之後,就是帶有水獺外觀和大小的一種動物和仍保持了「安比尤羅凱塔烏斯」的許多特徵的「洛德凱塔烏斯」等鯨的祖先相繼出現。而且,這種洛德凱塔烏斯的動物被認為是已經完全適應了在水中生活。自巴基凱塔烏斯出現到洛德凱塔烏斯的出現這段時間,經歷了大約300~400萬年。不過,這在古生物學方面卻是短暫的一瞬間。
「多爾頓」和「巴西洛薩烏魯斯」
此後大約3900萬年前的時候,「多爾頓」和「巴西洛薩烏魯斯」等具有流線型體型,能流暢地在海洋中游泳的鯨類出現了。它們已沒有了祖先所擁有的長尾巴,取而代之的是尾鰭。身長4.5米的「多爾頓」,骨骼類似現在的海豚,不過還有一些後足退化的痕跡。「巴西洛薩烏魯斯」則擁有鰻魚般細長的身材,全長約18米,這要比世界上現有的大部分鯨類體型要大。但是它還有兩只小小的後足。
巴基凱塔烏斯以後到「巴西洛薩烏魯斯」等鯨類,在分類學上都被稱為原鯨類滅絕種。其中,更具備現代鯨類體形特點的「多爾頓」後來進化成了現代的齒鯨和須鯨。然而,科學家認為,目前還尚未發現「多爾頓」與現代鯨類相關聯的動物骨骼化石。
但是,一般認為,在接近原鯨類向須鯨和齒鯨發展的時期,也就是在約3400萬年前,正是全球的海平面下降時期。這時全球的地層可以的被挖掘的地方應該很多,如果幸運的話,人們遲早能找到原鯨到現代鯨類過渡物種的化石。
[編輯本段]鯨的價值與保護
鯨類由於經濟價值很大,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捕殺的對象,但過去由於捕獵的手段落後,獵取量較小,尚不足以影響鯨的數量。到了近代,人們改用艦船和火炮獵捕鯨類,殺傷力大大增強,使得鯨的數量銳減,很多種類瀕臨滅絕。
現在由於世界各國對每年捕獲的鯨類的數目進行了嚴格的限制,所以捕鯨已經逐漸不再是監視鯨類的數量和生存狀況的科學家所擔心的主要問題。但是,在整個世界的范圍內,人類經濟發展所造成的空前的海洋污染則對鯨類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其威脅的程度遠遠大於捕殺,另外飛速發展的產業化捕魚也極大地影響了鯨類等海洋哺乳動物的食物來源,是影響它們生存的又一個主要因素。人們從前總是把海洋想像為寬廣無垠的自由世界和可以從事冒險活動的象徵,因此在肆無忌憚地對海洋資源進行掠奪的同時,不僅由於航運業產生的大量海洋雜訊和每年排放大量的壓載水,而且還大量地向海洋中傾倒垃圾,大約有10萬種化學葯品也通過污水的排放和空氣到達海洋里,難以分解的有機氯化物增加了海洋有機物含量,使海洋污染越來越嚴重,並且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現代科學的研究結果表明,海洋是儲存廢氣二氧化碳的巨型容器,冷熱海流系統對地球氣候有很大的影響,在尚少開展研究的深海中,有著眾多未知的、有益於人類的動植物,其中包括很多人類潛在的食物和葯物等來源,具有重要的價值。海洋污染程度的不斷增加,將使這些寶貴的資源遭到毀滅。由於臭氧層受到破壞,生活在南極周圍海域的磷蝦的種群密度急劇減少,每1000立方米海水所棲息的磷蝦尾數已從1982年至1984年以前的177.8尾,急劇減少到1984至1985年的41.2尾。磷蝦是海洋中的一種甲殼動物,是海洋魚類、鯨類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的重要餌料,在海洋生物鏈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它作為留存於地球上的最大的蛋白質資源也受到人們的極大關注。由於鯨類等海洋哺乳動物位於食物鏈的末端,所以海洋污染,尤其是重金屬污染等有激紊作用的物質,嚴重地削弱了它們的免疫系統,從而使它們極易受到病毒和細菌的攻擊,污染還妨礙雌獸受孕或引起流產,從而使它們的繁殖率大大降低。
鯨的繁殖能力很差,平均兩三年才產一頭幼鯨...由於人類捕殺鯨和污染海洋環境..鯨的數量逐漸減少...如藍鯨..在20世紀進36萬頭被宰殺!!!目前僅存不到50頭~!許多種類瀕臨滅絕了....
[編輯本段]我國的鯨
我國的鯨類動物資源非常豐富,迄今為止在我國海域發現的已經達到9科、26屬、38種,其中既有體長在30米以上的藍鯨,也有體長僅有1米左右的江豚,特別是還擁有特產的淡水鯨類——白鰭豚(已滅絕),是鯨類動物中的一朵奇葩。我國的鯨類動物除白鰭豚和中華白海豚2種被列為國家1級保護動物外,其他所有種均被列為2級保護動物。
我國發現過一頭近四噸重的鯨,約十七米長,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大肥豬那麼重!四個人坐在里邊看書都很寬敞。
[編輯本段]鯨魚在中國的擱淺
2008.3.28日清晨,一隻鯨魚屍體被海浪打上了三亞市三亞灣的沙灘上。屍體已經開始腐爛,暫不確定其死因和具體種類。而在之前,在澳大利亞出現大群鯨魚擱淺死亡。對於保護鯨魚,應該越來越受到關注!
鯨魚擱淺在我國已不是首次,在世界上更是頻繁發生,其原因發人深思。
2005年3月10日,廣東吳川長8米重約4噸大鯨魚擱淺死亡
一條身長8米多、體重約4噸的國家一級海洋保護動物大鯨魚,於2005年3月10日下午被人發現在吳川市大山江街道良美村附近海岸上擱淺死亡。
2008年3月11日,一頭2噸多重鯨魚在海南擱淺死亡
2008年3月11日凌晨,一條重達2噸多的鯨魚被發現在海南省文昌市錦山鎮潮灘港擱淺死亡。目前有關部門已經對鯨魚進行了掩埋處理,並將提取該魚骨架製作成標本供研究使用。
2008年9月1日, 三千斤重鯨魚擱淺金沙灘
青島早報訊,2008年8月30日晚上,一頭重達3000斤的成年日本喙鯨在青島開發區金沙灘海域擱淺。
【原因探尋】
[1] 龐然大物也無助——鯨魚擱淺背後的無奈
究竟是什麼讓這樣的悲劇頻頻發生,讓我們看看專家的說法。
鯨魚自己犯了迷糊?
科學家們到目前為止還不能解釋這些鯨魚為什麼會「擱淺」,但大多數解釋都與其體內的回聲定位系統有關。一條巨鯨的眼睛只有一個小西瓜那樣大,而且視力極度退化,一般只能看到17米以內的物體,這與其龐大的身軀極不協調。它們並不依靠眼睛來導航、測物和捕食,而是擁有一種高靈敏度的回聲測距本領。它們發射出頻率范圍極廣的超聲波,這種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即反射回來,形成回聲。鯨魚就根據這種超聲波的往返時間來准確地判斷自己與障礙物的距離。
內臟不適、出現寄生蟲,或者系統本身的原因,都可能使回聲定位系統出現故障,讓鯨魚迷失方向、四處亂竄。也有科學家認為,當鯨魚為了捕食隨水勢誤入地形平緩的水域,一旦退潮會造成擱淺;而當它們為了追食魚群而游進海灣,向著有較大斜坡的海灘發射超聲波時,回聲往往誤差很大,甚至完全接受不到回聲,也會因此迷失方向。鯨魚是戀群動物,如果有一條鯨魚沖進海灘擱淺,其餘的就會奮不顧身地跟隨上去,造成群死群傷的悲劇。
早在2004年12月,美國的《科學》雜志就曾報道,根據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科學家的研究,部分科學家認為鯨魚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它們浮上海面過快造成。這個研究所的兩位科學家在研究擱淺致死的抹香鯨的骨骼後發現小凹洞,他們解釋這是抹香鯨骨骼都出現的骨頭壞死的現象。抹香鯨可以潛到水下3200多米深的地方捕食,如果它們迅速浮上淺海,體內的氮氣就會湧出形成氣泡。這些氣泡糾結在組織中會壓迫神經,阻塞毛細血管,導致其肌肉缺氧,甚至會影響骨骼引起區域性壞死,留下多處小凹洞。這顯示,抹香鯨「自殺」很可能是他們覓食時升水過急而付出的代價。
大自然也推波助瀾?
1997年,馬爾維納斯群島海岸約300頭鯨魚「集體自殺」。阿根廷學者分析後認為,當時太陽黑子的強烈活動引起了地磁場異常,發生了「地磁暴」,這破壞了正在洄遊的鯨魚的回聲定位系統,令其犯下「方向性」的錯誤。
英國國家海洋水族館專家也曾猜測,可能是海底低頻地震產生的聲音沖擊波干擾了這些哺乳動物的回聲定位系統,從而使得它們誤上了海灘。
又是人類惹的禍?
環境污染也被環保主義者和科學家認為是鯨魚擱淺的原因。科學家們認為,那些污染海水的化學物質可能擾亂了鯨魚的感覺。此外,法國拉羅謝爾海洋哺乳類動物研究中心副主任科列德博士認為,軍艦聲吶和回聲控測儀所發出的聲波及水下爆炸的噪音,會使鯨魚的回聲定位系統發生紊亂。
幾年前,美國海軍在巴拿馬島的深海中使用了大型的聲吶設備,隨後,一些鯨魚海豚紛紛擱淺死亡。國家海洋漁業服務部門及海軍的調查者稱,聲吶的噪音導致了海洋生物的死亡。他們發現鯨魚的耳朵受到了嚴重的噪音損害,在鯨腦部及耳骨周圍也有血跡。科學家稱,海洋哺乳動物其實十分脆弱,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受到驚嚇。人類的海上演習也可能讓它們驚慌失措。
從以上各方面看來,鯨魚擱淺發生的原因是多樣的,但是也有很大程度的原因是由於生態環境的改變,希望大家以後大家都能注意生態保護,多關注這方面的信息,此類悲劇能不在發生。
I. 鯨的耳朵為什麼會生在頭上
鯨的耳朵當然在頭上,脊椎動物耳朵都在頭上
你想問的是為什麼在頭頂上吧
在鯨的頭頂上的那是鼻子,又叫噴氣孔,不是耳朵,耳朵在頭兩側
沒有外耳殼,外耳道也很細,但聽覺卻十分靈敏,而且能感受超聲波,靠回聲定位來尋找食物、聯系同伴或逃避敵害。
鯨在鼻孔在頭頂是為了更好的呼吸,這樣只要浮出水面一點點就可以呼吸到空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