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限制的產品銷售額不一樣
Ⅰ 限額以上企業與規模以上企業有什麼區別
1、行業不同:
限額以上企業主要指從事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等企業;規模以上企業主要指工業企業,
2、企業年產值不同:
一般限額以上企業主要指:
(1)批發業(包括外貿企業):年商品銷售總額在2000萬元以上(包括2000萬元,下同),同時年末從業人員在20人以上;
(2)零售業:年商品銷售總額在500萬元以上,同時年末從業人員在60人以上;
(3)住宿業:星級飯店或旅遊飯店;
(4)餐飲業:年營業總收入200萬元以上,同時年末從業人員40人以上。
規模以上企業在2010年之前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在500萬元及以上的法人工業企業;2011年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及以上的法人工業企業。
3、產額不同:
限額以上企業年商品銷售總額在2000萬元以上;規模以上商業企業是指年商品銷售額在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企業(單位)和年商品銷售額在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企業(單位)。
(1)為什麼有限制的產品銷售額不一樣擴展閱讀
規模以上企業分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上商業企業。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企業。
規模以上商業企業是指年商品銷售額在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企業(單位)和年商品銷售額在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企業(單位)。
對此所有的主要統計指標為:工業總產值和工業銷售產值。
工業總產值:指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最終產品和提供工業勞務活動的總價值量。包括生產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三部分。
工業銷售產值:指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銷售的本企業生產的工業產品或提供工業性勞務價值的總價值量。包括銷售的成品價值和對外加工費收入二部分。不包括自製半成品、在製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
依據中小企業劃分標准,總公司為小型企業,但分支機構達到中型企業的標准,分支機構應依總公司模定企業規模,因分支機構不具有法人資格。
Ⅱ 為什麼同樣的商品在幾乎是同一個地方銷售,銷售額相差得卻非常離譜呢
這個問題就比有難度了,因為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不同的銷售人員,就會產生不同的銷售業績。另外,銷售時機很重要,例如:中秋節的月餅,在節前15天就是最旺的銷售時機,這個是月餅最貴,最好賣的時候,也是買的人最多的時候,零售,團購,都是最火的時候,銷售額自然高。但是在節前5的時候,銷售就開始明顯下滑了,首先,團購的訂單沒有了,零售的減少了,銷售價格開始趨於平穩。銷售額也開始回落。節後5,銷售價格賣到最低,甚至是虧本銷售了,這個時候銷售額與節前比,那就真的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
在銷售季節性,或時機性強的產品是,銷售額真的會有很大差距,最關鍵就是時機因素。
冬季的保暖衣,羽絨服,都是火爆銷售。一過完春節,銷售回落了。
另外,日常消費品,給導購員有很大的影響。一個優秀的導購員,可以讓產品銷售的非常好,但一個不合格的導購員的銷售額,的確會讓人大跌眼鏡。
除了時機,導購員之外,另一個因素,就是產品質量。優質的產品,那麼銷售額會比較高,如果是仿冒的,或是次品,那麼銷售額也會比較低。所以,要看銷售的什麼產品,銷售的時機性要求如何?導購員的能力如何,產品品質是否始終如一。市場需求是否持續旺盛。市場供給是否是供不應求。等等,這些綜合因素都考慮進去後,就可以想明白了!
Ⅲ 銷售額和營業收入為何不一樣
銷售額等於營業收入加成本,因為成本的原因,所以銷售額肯定與營業收入不同。
如果只是單一的業務,比如說銷售某種商品,那麼銷售額與營業收入是指同一結果,即銷售額=營業收入。
如果業務非單一,比如既出租房地產(投資性房地產),又主營銷售空調(或其他動產),那麼此時的銷售額是指銷售空調(或其他動產)的收入,而營業收入則不僅包括銷售額還包括租金收入。
另外,所舉例中二者的流轉稅(也不一樣:租金繳納營業稅、銷售額繳納增值稅)。此時,同期的銷售額小於營業收入。
(3)為什麼有限制的產品銷售額不一樣擴展閱讀:
營業收入是從事主營業務所取得的收入。指在一定時期內,商業企業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所獲得的貨幣收入。如商業企業的商品銷售收入、生產加工企業的產品銷售收入、飲食業的飲食品銷售收入、服務業的服務收入、倉儲企業的倉儲收入、運輸企業的運費收入、代辦運輸收入等。
發生商品銷售取得收入時,通過「營業收入」帳戶核算,借 (增) 記「銀行存款」或「現金」帳戶,貸 (增) 記「營業收入」帳戶。對不屬於企業主營業務范圍的兼營業務的收入,作為附營業務收入處理。
營業收入=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
或 營業收入=產品銷售量(或服務量)×產品單價(或服務單價)
主副產品(或不同等級產品)的銷售收入應全部計入營業收入;所提供的不同類型服務收入也應計入營業收入。
意義
1、 營業收入是企業補償生產經營耗費的資金來源。
營業收入的實現關繫到企業再生產活動的正常進行,加強營業收入管理,可以使企業的各種耗費得到合理補償,有利於再生產活動的順利進行。
2、營業收入是企業的主要經營成果,是企業取得利潤的重要保障。
加強營業收入管理是實現企業財務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
3、營業收入是企業現金流入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強營業收入管理,可以促使企業深入研究和了解市場需求的變化,以便作出正確的經營決策,避免盲目生產,這樣可以提高企業的素質,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價外費用是指納稅人向購買方價外收取的手續費、補貼、基金、集資費、返還利潤、獎勵費、違約金、滯納金、延期付款利息、賠償金、代收款項、代墊款項、包裝費、包裝物租金、儲備費、優質費、運輸裝卸費以及其他各種性質的價外收費[2]。
下列項目不包括在內:
(一)受託加工應征消費稅的消費品所代收代繳的消費稅;
(二)同時符合以下條件的代墊運輸費用:
1.承運部門的運輸費用發票開具給購買方的;
2.納稅人將該項發票轉交給購買方。
(三)同時符合以下條件代為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業性收費:
1.由國務院或者財政部批准設立的政府性基金,由國務院或者省級人民政府及其財政、價格主管部門批准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
2.收取時開具省級以上財政部門印製的財政票據;
3.所收款項全額上繳財政。
(四)銷售貨物的同時代辦保險等而向購買方收取的保險費,以及向購買方收取的代購買方繳納的車輛購置稅、車輛牌照費。
計算方法:銷售額=銷售量×平均銷售價格。
Ⅳ 請問一下,統計年鑒中批發業的商品銷售額為什麼會大於零售業的商品銷售額
這個跟統計的時間點有關系。批發出去的商品,也不會馬上被零售出去啊。在物流過程中的貨物、零售商的庫存都會產生這種現象。有零售就會有批發,但不是所有的批發商品都會最終進入零售環節的,這和批發的統計方法也有關系。
Ⅳ 營業額和銷售額有什麼不一樣
營業額和銷售額區別如下:
1、概念不同
銷售額是指納稅人銷售貨物、提供應稅勞務或服務,從購買或接受應稅勞務方或服務方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切價外費用,但是不包括向購買方收取的銷項稅額以及代為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業性收費。
營業額是指納稅人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者銷售不動產向對方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價外費用包括向對方收取的手續費、基金、集資費、代收款項、代墊款項及其他各種性質的價外收費。
2、含稅上的不同
營業額在會計上指的是營業收入,稅法指的是應稅營業收入。營業額屬於含稅收入,適用於飲食業、運輸業、廣告業、娛樂業、建築安裝業等。 銷售額指企業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日常活動中所形成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稅法上這一概念是不含任何稅金的收入。銷售額適用於製造業、商業等。
3、法律依據不同
按增值稅法的有關規定,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認定標準是應稅銷售額而不是銷售收入,應稅銷售額是不含稅的,而銷售收入一般認為是含稅收入。
在增值稅法中一般是用銷售額的概念,為避免混淆而不用銷售收入的概念。而企業界對外公布有關數據時,他們認為銷售額主要是確認的合同金額, 銷售收入是根據會計政策確認的收入,是法律的數據,最有權威。
Ⅵ 一年來同一品牌同一產品在不同地域市場銷售額差異巨大,最不可能的原因是什麼A銷售渠道不同B品牌形象...
C股市行情不同
很明顯,品牌相同,產品相同,地域不同,銷售渠道會影響銷量,走商超和流通渠道銷量肯定不同;品牌形象在不同地域可能會不同,定位高端與低端對銷量肯定有影響,不同地域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肯定不一樣,面臨的競爭對手在地域的品牌影響力也會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