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好聽的歌曲在腦中停留
A. 聽一個旋律聽久了,腦中為什麼就會一直重復
這是一種耳蟲的現象。英國雷丁大學的心理學家畢曼(Beaman)和威廉姆斯(Williams)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人都經歷過這種一段旋律在腦中不斷重復,怎麼也揮之不去的現象,這叫「耳蟲」(earworm)現象。耳蟲不在耳朵里,而是一種來源於大腦的神經活動,它會引發「認知瘙癢」,讓人忍不住想去撓(回想)它。
如何擺脫耳蟲現象?
1、如果不影響你的注意力,也可以放任它不管,一般來說半小時就會消失。這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根據心理學上的自我控制的逆效應,越是努力想把某些想法趕出腦袋,往往越是忍不住去想起它。
2、完整地聽一遍這首歌,或者一邊做著手上的事,一邊跟著旋律哼唱出來。
3、想、聽、唱其他的歌。
4、用其他的方法轉移注意力,如和別人聊天、想一些其他的事情等。
B. 為什麼某些旋律會一直在腦海里循環播放
耳蟲是指同一首歌的歌曲片段在腦內循環播放的現象,是譯自德語的一個單詞,它還有一個正經的學名,叫做不自主音樂想像。
似乎耳蟲的發生毫無規律可循,但是具有探索精神的神經科學研究者們還是對耳蟲現象做出了一些歸納和總結。結果顯示,人們在這些情況下更容易產生耳蟲:
在頻繁以各種媒介接觸到音樂的時間段。如果一段時間長期沉浸在音樂中,平時產生耳蟲現象也是大概率事件。
聯想或者回憶。一些環境、事件可以觸發人的聯想或者回憶,那些碎片化的思緒可能勾起耳蟲。
情緒狀態。當人處在某種情緒的時候,表達相關情緒的歌曲片段可能會鑽入腦海中。耳蟲這時候也許就會成為人情緒的放大器。
低注意力的狀態。當人們對手頭的任務不太能集中注意力,比較心不在焉的時候,耳蟲就很容易趁虛而入了。
產生耳蟲的情況與人的類型也有關系,研究顯示,往往更為依賴音樂的人,或者腦部活動頻繁、思維跳躍的人更容易產生耳蟲。
什麼樣的歌容易成為耳蟲呢?一般具有以下的其中一個或幾個特點:
最近常聽到的。很好理解,經常聽到,所以對歌曲的記憶和感受更為鮮明。
具有許多重復部分的歌曲。重復部分更多的歌曲也更受歡迎,根據心理學上的反復曝光效應,人們傾向於喜歡他們反復接觸到的東西。
個人更為喜好的歌曲。喜歡就會時時想起。
沒有聽完的歌。繼續拽名詞~心理學上的蔡格尼克效應:即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如果聽歌只聽了一部分,那麼這首歌殘留在腦海中的可能性就更大。
在一些情況下,耳蟲的存在讓我們抓狂。所以怎麼趕走耳蟲?這里提供一些從網路上搜集的趕走耳蟲的方法。
找到原曲從頭到尾放一遍,或者在腦海中想辦法把這首歌唱到結尾。
想、聽或者唱其他的歌,最好是不喜歡的歌,不然很有可能結局是被新的耳蟲替代了……
轉移注意力,與人交談,找到感興趣更令人專注的事情去做。
綏靖政策:姑息縱容、退讓屈服。放任它響下去吧,萬事皆有終點,響著響著它總有停的時候。
耳蟲的存在一直以來是神經科學里的一個謎題。沒有任何其他形式的東西會像音樂一樣,如此廣泛頻繁地入侵人類的頭腦。對耳蟲與大腦的認知就交給科學家們繼續探索吧,大部分時候我們不需要為耳蟲憂慮太多,反而應該為自己是這樣一個移動的便攜私人電台而慶幸,下一次腦海里的耳蟲響起,也不用拘束啦,不如隨著腦中旋律哼出歌詞,跟著節拍一起搖擺。
C. 為什麼有時候聽過一首歌以後腦子里一直在唱這首歌
可能是「耳朵蟲」,它會讓人產生非自主音樂想像,使大腦充斥某一首歌的旋律,這些歌會觸動大腦的聽覺皮層,當你想像自己聽一首歌的時候,在實際聽這首歌時被觸動的部分聽覺皮層也會被激活,就是說想像一首歌會引發非自主音樂想像
D. 為什麼考試的時候會有歌曲在腦子里一直循環播放
這是乎是記憶的失調表現。在考試的時候,應該集中精力去閱讀試卷,回答相關問題才對,但是出現這種不自主的情況是不正常不集中表現。
是這樣的。正常人對記憶的回訪是調動記憶才會啟動,或者在清凈的時候也會自動調動回訪功能。如果是不自覺的總去回想某個方面,或者說放不下某個片段,那就是記憶的功能紊亂或者失調。我建議你學會放下記憶,至少不和調至思慮神經疲勞。一般來說,歌曲只要覺得自己聽得厭煩,或者沒有時間去聽就能放得下的這才是正常的思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