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別塔之犬為什麼封皮不一樣
① 巴別塔之犬
內容簡介
「我想念我穿著白紗的妻子,是否能讓她的狗告訴我,埋藏在她生命盡頭的秘密……」
妻子的意外身亡,是意外還是自殺?唯一的目擊者是她的愛犬「羅莉」。丈夫保羅是一位語言學家,他要找到妻子死亡的真相,於是決定教會「羅莉」說話,道出真相。
美國新生代女作家卡羅琳·帕克絲特的愛情懸疑小說《巴別塔之犬》以象徵語言分野、表達困境的「巴別塔」作為基調,在懸疑的背後,探討的是關於愛情和隔膜的永恆追問。
美洲人評論說,這是「一個關於回憶、語言、悲傷和贖罪的故事,一次令人心碎的探尋!」歐洲人評論說:「這是一本罕見的小說……除了古老的神話、鬼魅的精靈所營造出的奇特氛圍,還有心靈治療、神秘塔羅牌……而當你隨著主角一步步走向事情的真相時,更會感到一種椎心的痛楚……」亞洲人則評論說:「人人都以為和自己最親近的人共有一座巴別塔,以為自己最了解那個親近的人——然而,這座巴別塔真的存在嗎?」
本書甫一面市便壓倒暢銷書《追風箏的人》迅速登上亞馬遜、《紐約時報》等各大暢銷書排行榜榜首,感動全球22國讀者,讓百萬美國人為之潸然淚下。
一個謎樣的女人、一個思念亡妻的男人、 一段永無法喚回的燦爛時光……
有多少個有理智的人,就會有多少個人拿起這本書,不忍放下;
有多少個曾深情的人,就會有多少個人拿起這本書,不忍釋手。
讀《巴別塔之犬》,方知大家的哀傷;它是一本中國作家寫小說的範本,學習它是怎麼講故事的。
作者譯者簡介
卡羅琳·帕克絲特
美國著名暢銷書作家。畢業於美利堅大學創作研究所。大學畢業後,曾經在書店工作三年,而後才全心投入創作。她的作品散見於《北美評論》、《明尼蘇達評論》、《夏威夷評論》、《新月評論》。《巴別塔之犬》是她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小說,甫一出版即引起熱烈回響,有書評家說她具有強烈的阿言德風格:霧氣濃重的鬼魅深夜、古老的民間傳說、給予人如夢般的閱讀歷程;更有書評家贊許她是美國新生代作家之中最耀眼的一位。卡羅琳·帕克斯特現今與丈夫及兒子住在華盛頓特區,第二本小說《Lost&Found》也已經在美出版。
何致和
1967年生於台北。文化大學英文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短篇小說曾獲聯合報文學獎、寶島小說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小說集《失去夜的那一夜》、長篇小說《白色城市的憂郁》。另有《酸臭之屋》、《惡夢工廠》、《時間線》、《人骨拼圖》、《戰爭魔術師》等十餘部譯作。目前正於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
關於「巴別塔」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作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
——《聖經·創世紀》
媒體熱評
「這部小說有著不可臆測的魔力,它能將讀者帶往未知而驚奇的境地!你必定會為它動容,然後甘心接受它給予你的一切邏輯,並且無從抵抗地被這個故事擺弄,隨它歡喜、傷悲、起伏……」
——《紐約時報》
「一個女人從樹上墜地致死,死因不明,唯一的目擊者竟是她的狗……如此引人入勝的開場,帶出了這個動人心魄故事……學說話的狗、精彩的轉折、如訴如泣的真相,都讓讀者心靈久久無法平息。」
——《出版家周刊》
「相當耀眼的小說!它精彩的地方在於男主角探尋妻子謎樣個性的真相,討論人與人之間是否永遠存在著無法跨越的距離……在真相逐漸顯露之時,伴隨而來的是一股強大的情感力量,沖擊著我們,讓人在搖晃不定的心緒中對它難以忘懷……」
——《好書情報》
「讓狗開口說出真相?選擇這個主題確實是一次高難度的挑戰!尤其是如何說服讀者、化解他們心中的疑慮,並且讓他們為這故事著迷……然而,卡洛琳?帕克斯特在這部處女作的表現相當令我們贊賞!」
——《今日美國》
「一個關於回憶、語言、悲傷和贖罪的故事,一次令人心碎的探尋!」
——《老爺雜志》
「這部作品相當奇特,令人眩惑!……優美的筆觸,伴隨著驚悚的元素,滿溢著強烈的情感張力……」
——《每日郵報》
「一部具原創性、充滿靈性的小說……既是陽光燦爛的回憶場景不斷,在在又是令人鼻酸的真相浮現。作者也展現了高度的敘事技巧,讓讀者一展頁就無法放下本書;在她天衣無縫的布局之下,我們也慢慢窺見了在男女主角看似完滿的幸福婚姻裡面,教人無法負荷的殘酷事實與悲哀……這的確是一本關於愛的深度書寫。」
——《西雅圖時報》
「不可思議的作品!帕克斯特深刻描寫了這個喪偶男人的情感寫照:他無法前行,又只能停在原地悲傷地憶及過往。他對妻子的思念與不解,是作者企圖探索愛的界線的野心……然而,這部令人難忘的小說也給了我們一個椎心的體悟:當事情發生而無從彌補之時,有時候,需要的只是諒解。」
——《時人雜志》
「你一開始閱讀,便會發現這是一本危險的書;在它緊密的結構中有一切足以令你著迷的元素:愛情、懸疑、奇幻,以及讓讀者絕不會失望的閱讀滿足感。」
——《紅皮書雜志》
「這是一本很罕見的小說……除了古老的神話、鬼魅的精靈所營造出的奇特氛圍,還有心靈治療、塔羅牌等素材;其中,人與狗的互動情感著實令人心動……而當你隨著主角探究出事情的真相時,更會感到一種椎心的痛楚……」
——(倫敦)《Time Out周刊》
讀者評論
《巴別塔之犬》確實是一本很哀傷的小說,它的哀傷,不在於自殺的亡妻,不在於苦苦回憶追尋的丈夫,不在於感傷婉轉的故事,也不在於細密干凈的文字,而在於,它的作者,是一個女人。
如果不看作者名,相信也不會有多少人會天真的認為它是一本由男人寫出的書,雖然通篇都是以男性第一人稱絮絮悼念亡妻,一點點發現她的內心世界,真正了解她傷痛的靈魂。可是,這些全是女人渴望男人去做的,而絕不是男人會去做的。這種心理差異的日常描述,可見早年暢銷書《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水星》。不過這本書將其推到極致:我都悄無聲息的自殺了,你還不去探索我豐富的、矛盾的、受傷的內心世界嗎?
讀書的時候,我常常禁不住落淚。他說他記得妻子穿白紗的樣子。他記得她在婚禮上走來,雙手抱著一束鮮紅色的花。他記得她生氣不理睬的時候,身體僵硬得如同一塊石頭。他記得她睡覺時的呼吸聲。以及雙手抱住她的感覺。而我,依舊沉默不語,只是以這一本書,以我的方式追隨著你。再也不會有人,以這樣的方式愛你。即使你說,友情與愛情一樣,也會有一天消逝的吧。然我仍會記得,你我共享的每一個陰暗時刻,你向我描述的奇異的夢境。會記得你為我的生命帶來的慰藉,和悲傷。
若是那一天真的到來。你亦明白,遺失與缺憾,生命便也是如此了。
你了解身邊的人們嗎?我們所謂的緘默,是給對方自由的空間,還是築起了彼此間難以逾越的高牆?他們真的快樂嗎?還是有無法出口的話要和我們說?我們是否也在盼望能對他們講出真正的自己,和那些無法存在於空氣中的心聲呢……
我們,真的完全的知曉他們在一抹微笑下,偶然的茫然中,輕聲的嘆息里那些因為愛而無
② 關於《巴別塔之犬》一書介紹,包括結局~
【《巴別塔之犬》簡介】
《巴別塔之犬》是美國女作家卡羅琳·帕克絲特的第一部小說,出版於2003年,該作品一面市,便壓倒暢銷書《追風箏的人》,迅速登上亞馬遜、《紐約時報》等各大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這部愛情懸疑小說以象徵語言分野、表達困境的「巴別塔」作為基調,故事開篇便將讀者引入一個神秘離奇的氛圍中,這是一個關於回憶、語言、悲傷和贖罪的故事,一次令人心碎的探尋,除了古老的神話、鬼魅的精靈所營造出的奇特氛圍,更會感到一種椎心的痛楚。在懸疑的背後,探討的是關於愛情和隔膜的永恆追問。
【主要人物】
露西 藍森(妻子):制面具師,陽光的外表下 隱藏著憂郁的心
保羅 艾弗森(我):大學教授,語言學家,為了擺脫亡妻的痛苦 固執的想讓羅麗說話 結果卻意識到這不可能。
羅麗(羅德西亞脊背犬):露西的狗,整天跟著露西,眼神是永遠埋藏的憂郁。
【作品賞析】
巴別塔象徵了人和人之間難以融通的隔閡,主人公保羅所要面對的不是如何讓他家的狗開口說話的難題,而是他和妻子間幸福生活下潛藏著的觀念鴻溝。他們彼此相愛,但並不能彼此理解,對於生活習慣和愛好的爭端從未停止。保羅深愛妻子露西,因為她帶給他驚喜和快樂,但他忽略了在快樂表面下露西那顆傷痕累累的心。在斷斷續續講述自己過去的時候,露西渴望撫慰,然而保羅沒有給。在沖著像自己孩子一樣的面具發火時,露西渴望理解,但保羅沒有給。
露西努力過,在面對陽光的時候露出笑容。也試圖用愛來拯救自己的靈魂。從一開始,她便是瘋狂的任性的自我的,在她自己編織虛幻的世界裡認真地做自己。那些潛伏在身體里的恐懼、偏執、極端、絕望如影隨形,一觸即發。她歇斯底里的哭叫,究竟是對自己感到恐懼?還是對自己最親近的保羅無法認同自己的悲傷?自殺,究竟是對自己的絕望?還是對保羅的絕望?
或許露西從來不真正了解自己,在她整個生命里。也許只有在製作面具的時候,她才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孤獨。那些「恐怖」面具,每個都有不同的生命軌跡,每個都有自己異於尋常的故事,每個面具的誕生都是她一次交付靈魂的過程。戴上面具,他們所發生的事便成了露西的。面具背後,露西樂此不疲地扮演別人的角色。
保羅不曾真正的去了解這個他至愛的妻子。露西找不到一個出口,讓保羅走入她的世界她的內心。一次次的爭吵、傷害後換來的只是迴避和妥協,這塊甜膩的生活蛋糕開始慢慢變質。露西在愛人的世界依然孤獨著。身邊的這個人,是最愛的,是至親的,可是在她的世界裡他是陌生的,在她的世界裡,除了她自己,唯一擁有的只是抑鬱、病態的靈魂。
到最後,誰是誰的誰還不是一樣。孤獨,每個人都一樣。
「巴別塔」的主人,驕傲又脆弱,孤獨是唯一的忠實訪客。
走不進來,又出不去,是否因為太愛自己?
《巴別塔之犬》中最悲哀的不是那個鰥夫,也不是那隻被強迫學說話的狗,而是那個終於等不到男人來寫這個故事,自己動手的女作者--帕克絲特。
③ 關於巴別塔之犬
【圖書名稱】巴別塔之犬
【圖書作者】(美)卡羅琳·帕克絲特,美國著名暢銷書作家。
【圖書譯者】何致和
【基本信息】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ISBN:9787544237017
·國別:United States/美國
·版次:2007年7月第1版
·出版日期:2007-7
·開本:32
·精簡裝:平裝
·頁數:257
【圖書書評】
媒體推薦
「這部小說有著不可臆測的魔力,它能將讀者帶往未知而驚奇的境地!你必定會為它動容,然後甘心接受它給予你的一切邏輯,並且無從抵抗地被這個故事擺弄,隨它歡喜、傷悲、起伏……」 ——紐約時報
「一個女人從樹上墜地致死,死因不明,唯一的目擊者竟是她的狗……如此引人入勝的開場,帶出了這個動人心魄故事……學說話的狗、精彩的轉折、如訴如泣的真相,都讓讀者心靈久久無法平息。」 ——出版家周刊
「相當耀眼的小說!它精彩的地方在於男主角探尋妻子謎樣個性的真相,討論人與人之間是否永遠存在著無法跨越的距離……在真相逐漸顯露之時,伴隨而來的是一股強大的情感力量,沖擊著我們,讓人在搖晃不定的心緒中對它難以忘懷……」 ——好書情報
「讓狗開口說出真相?選擇這個主題確實是一次高難度的挑戰!尤其是如何說服讀者、化解他們心中的疑慮,並且讓他們為這故事著迷……然而,卡洛琳?帕克斯特在這部處女作的表現相當令我們贊賞!」 ——今日美國
「一個關於回憶、語言、悲傷和贖罪的故事,一次令人心碎的探尋!」 ——老爺雜志
「這部作品相當奇特,令人眩惑!……優美的筆觸,伴隨著驚悚的元素,滿溢著強烈的情感張力……」 ——每日郵報
「一部具原創性、充滿靈性的小說……既是陽光燦爛的回憶場景不斷,在在又是令人鼻酸的真相浮現。作者也展現了高度的敘事技巧,讓讀者一展頁就無法放下本書;在她天衣無縫的布局之下,我們也慢慢窺見了在男女主角看似完滿的幸福婚姻裡面,教人無法負荷的殘酷事實與悲哀……這的確是一本關於愛的深度書寫。」 ——西雅圖時報
「不可思議的作品!帕克斯特深刻描寫了這個喪偶男人的情感寫照:他無法前行,又只能停在原地悲傷地憶及過往。他對妻子的思念與不解,是作者企圖探索愛的界線的野心……然而,這部令人難忘的小說也給了我們一個椎心的體悟:當事情發生而無從彌補之時,有時候,需要的只是諒解。」 ——時人雜志
「你一開始閱讀,便會發現這是一本危險的書;在它緊密的結構中有一切足以令你著迷的元素:愛情、懸疑、奇幻,以及讓讀者絕不會失望的閱讀滿足感。」 ——紅皮書雜志
「這是一本很罕見的小說……除了古老的神話、鬼魅的精靈所營造出的奇特氛圍,還有心靈治療、塔羅牌等素材;其中,人與狗的互動情感著實令人心動……而當你隨著主角探究出事情的真相時,更會感到一種椎心的痛楚……」 ——(倫敦)Time Out周刊
「豐富動人的故事……帕克斯特滿溢著情感的處女作,絕對能深深觸動喜愛小說的廣大讀者群!」 ——圖書館期刊
【內容介紹】
「我想念我穿著白紗的妻子,是否能讓她的狗告訴我,埋藏在她生命盡頭的秘密……」
妻子的意外身亡,是意外還是自殺?唯一的目擊者是她的愛犬「羅莉」。丈夫保羅是一位語言學家,他要找到妻子死亡的真相,於是決定教會「羅莉」說話,道出真相。美國新生代女作家卡羅琳·帕克絲特的愛情懸疑小說《巴別塔之犬》以象徵語言分野、表達困境的「巴別塔」作為基調,在懸疑的背後,探討的是關於愛情和隔膜的永恆追問。美洲人評論說,這是「一個關於回憶、語言、悲傷和贖罪的故事,一次令人心碎的探尋!」歐洲人評論說:「這是一本罕見的小說……除了古老的神話、鬼魅的精靈所營造出的奇特氛圍,還有心靈治療、神秘塔羅牌……而當你隨著主角一步步走向事情的真相時,更會感到一種椎心的痛楚……」亞洲人則評論說:「人人都以為和自己最親近的人共有一座巴別塔,以為自己最了解那個親近的人——然而,這座巴別塔真的存在嗎?」本書甫一面市便壓倒暢銷書《追風箏的人》迅速登上亞馬遜、《紐約時報》等各大暢銷書排行榜榜首,感動全球22國讀者,讓百萬美國人為之潸然淚下。
【編輯推薦】
★美國當代最耀眼的新銳小說家,將你帶至未知而驚奇的境地!
★感動全球22國讀者 113萬美國人為之落淚
★本書在美國甫一出版,立刻壓倒《追風箏的人》,登上各大暢銷書排行榜首!
★那隻學說話的狗,說出了怎樣的愛情秘密?
20世紀的後50年,有一本書叫《挪威的森林》;
21世紀的前50年,有一本書,叫《巴別塔之犬》
——一本50年一見的書。
有多少個有理智的人,就會有多少個人拿起這本書,不忍放下;
有多少個曾深情的人,就會有多少個人拿起這本書,不忍釋手。
讀《巴別塔之犬》,方知大家的哀傷;它是一本中國作家寫小說的範本,學習它是怎麼講故事的。
「人人都以為和自己最親近的人共有一座巴別塔,以為自己最了解那個親近的人——然而,這座巴別塔真的存在嗎?」
作者簡介
卡羅琳·帕克絲特
美國著名暢銷書作家。畢業於美利堅大學創作研究所。大學畢業後,曾經在書店工作三年,而後才全心投入創作。她的作品散見於《北美評論》、《明尼蘇達評論》、《夏威夷評論》、《新月評論》。《巴別塔之犬》是她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小說,甫一出版即引起熱烈回響,有書評家說她具有強烈的阿言德風格:霧氣濃重的鬼魅深夜、古老的民間傳說、給予人如夢般的閱讀歷程;更有書評家贊許她是美國新生代作家之中最耀眼的一位。卡羅琳.帕克斯特現今與丈夫及兒子住在華盛頓特區,第二本小說Lost & Found也已經在美出版。
何致和
1967年生於台北。文化大學英文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短篇小說曾獲聯合報文學獎、寶島小說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著有小說集《失去夜的那一夜》、長篇小說《白色城市的憂郁》。另有《酸臭之屋》、《惡夢工廠》、《時間線》、《人骨拼圖》、《戰爭魔術師》等十餘部譯作。目前正於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
[巴別塔(又譯「通天塔」)]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作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
——《聖經·創世紀》
粉紅色日子 片段欣賞
我之所以成為語言學家,有一部分理由是因為我這輩子一直沒辦法把語言說好。簡單來講就是,我生來就有點大舌頭:聯結舌頭和口腔下部的組織長得太短又太厚,對語言活動造成了限制。這是一種很普通的情況。我常想像,當年產房的醫生只要簡單地替我剪開薄膜,我長大後就能像正常的小孩一樣說話,不會有任何語言上的障礙。但是,這個想像一直跟著我,像是一種隱喻,只要在我碰到處理語言的麻煩問題時就會跑出來———我天生擁有一根不適合說話的舌頭,也不願以任何人工的方式矯正。它就這么根深蒂固地待在那裡,破壞我生命中每個重要的時刻。
不過,關於我和露西第一次約會的事,我還有很多話想說。當我們和眾人一起排隊准備向新郎新娘道賀時(他們已在交換信物後拿下面具彼此親吻,現在臉上的表情真可說是容光煥發),我和其他賓客攀談,興高采烈地向他們介紹,讓今天這場奇跡成真的人就是露西。
我們走向接待處向新人致賀,感覺好像我們也是一對夫妻。此時,露西是面具製造者的消息已在人群中散播開來,一群人帶著既崇拜又興奮的情緒圍住我們,好像今天結婚的不是布蘭妮和費德林,而是我和露西。我一手搭在露西的肩上,吹噓她的工作,驕傲地扮演起她的夥伴和宣傳者的角色,讓她像個謙虛的藝術家般害羞地接受眾人的頌揚。她紅著臉,微笑著回答關於技術和靈感的問題,並順應眾人的要求,把名片發給那些藝術品收藏家、童話愛好者,以及想在萬聖節精心設計一場派對的人。
等圍住我們的人漸漸散去後,露西悄悄捏了我手臂一把。「真是謝謝你啊,」她說,「沒想到你這么厲害。」
「好說,」我回答,「但坦白告訴你,平常我說話不是這么溜的,這一定是面具的效果。」
「這我就不知道了,」她說,「我只知道你方形蛋做得蠻溜的,那些蛋可把我迷得神魂顛倒了。」
「我敢打賭在人類語言的歷史中,這些話一定從來沒被說過。」
「還有另一句呢:『你何不替我把這個狗面具拿開才好吻我?』」
「哦,這句話我倒肯定有人用過了,」我說,「事實上,我相信這句話曾出現在《羅密歐與朱麗葉》陽台相會那一幕的初稿中。」
但她已主動貼過來吻我了。
④ 如何解讀《巴別塔之犬》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看過電影 巴別塔 ,雖然這部電影在今年的奧斯卡上鎩羽而歸,輸給了有港產片血統的 無間道風雲 ,但仍無損是一部優秀的影片。
千萬不要以為電影 巴別塔 是 巴別塔之犬 這本書改編的,只不過它們都借用了「巴別塔」這個典故,如果大家知道這個典故,下面這段文字請跳過。
據 聖經·創世紀 第11章記載, 創世之初,普天之下的人類同操一種語言,出於驕傲,人們想建一座通天之塔,以證明自身的無所不能。上天知道後,對於人類的驕傲感到非常惱怒,便將人類拆散到世界各地,分化了他們的語言,於是人們無法交流,最後築塔的夢想成為泡影,而人們也從此不再溝通、交談與傾聽。影片 巴別塔 和小說 巴別塔之犬 正是借用了聖經這一經典橋段作為隱喻。
和電影 巴別塔 宏大敘事、復雜結構不同,小說 巴別塔之犬 另闢小徑,企圖從一個丈夫對亡妻的思念和追憶,探討即便和自己最親密的人之間也存在溝通障礙的問題。 巴別塔 探討不同種族、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語言溝通障礙和沖突,而 巴別塔之犬 拷問的是與身邊人的隔閡,顯然,後者的題材更貼近人們的生活,更能觸起讀者的感動,尤其是女性讀者。但是我依稀地在 巴別塔之犬 里,解讀出的另外一個歧義。
單純從文字來說,我並不是太喜歡 巴別塔之犬 。作者的嘮嘮叨叨、喋喋不休讓我有點厭煩,她對於細節的執著與瑣碎的糾纏,總讓人覺得太婆媽太羅嗦了,完全不是一個男人的作風,果然,這本書的作者是個女人,叫卡羅琳·帕克絲特。
這就有點有趣了,一個女作者以一個男人的身份,向你敘述她對另一個女人的懷念和追憶,還帶有贖罪的意味,怎麼看都讓人覺得動機可疑,我想,也只有一個女人才有這樣細膩慎密綿長的心思,去探究和追尋另一個女人的藏在靈魂深處的秘密了,或者作者探究和追尋的本身就是她自己本人,又或者作者旨在向每一個粗心大意、蠢笨如牛的的丈夫示範,如何讓對方了解真正的自己?
毫無疑問的是,這本書擁有一個足以吸引所有人的開頭,我想如果由一個男作者來寫的話,它完全是一部充滿懸疑、驚悚和陰謀情節的偵探小說,而現在它出自一個女性作者的手筆,所以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本格調纏綿哀怨、文字細密婉轉的愛情小說了。不過,無論在任何時候,愛情小說都比偵探小說更能夠打動人,尤其是打動女人,而由一個女作者寫出來的愛情小說,有什麼比一個女人更了解另外一個女人的心思呢?
但是我們必須承認,男人和女人的確是兩種不同的動物,我可以想像一個遭遇妻子離奇死亡的丈夫的哀傷和悲愴,但作為一個男人,我還是不能理解,另一個男人在這個事情上無休止的過份偏執和無理糾纏。你可以說我沒有耐心,也可以說我不夠深情,甚至有大男人主義傾向,但我知道,這肯定是來自某個女人對我的評價。
對於女性讀者來說,她們會沉醉於書中極盡煽情和感傷的描寫:一邊是在回憶中,丈夫滿懷柔情和愛意地羅列他們美好的過去時;另一邊是在現實中,丈夫為了自己的死亡而失魂落魄、滿懷愧疚地掙扎在了無生趣的現在進行時。還有什麼比這更能讓一個女人感到自豪和驕傲呢?盡管它是以死亡作為代價!
可是對於男性讀者來說,這的確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有人說:我愛你,所以我要比你先死,因為我不能忍受失去你之後,獨自一個人痛苦地活著。也有人說,我愛你,所以你要比我先死,因為我不忍心讓你失去我之後,獨自一個人痛苦地活著。看來,無論誰先死亡,活著的人遭受痛苦這是無疑的。也許,深深相愛的人最完美的結局是: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可是要達致這樣的結局,除非是兩人同時發生意外。所以,如果你深深度愛著一個人,或者有一個人深愛著你,你就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企圖通過結束自己的生命,來讓你愛的人或者愛你的人對你懷念和追憶,然而逝去的你早已灰飛煙滅、了無牽掛,留下活著的人痛不欲生、苟且殘存,怎麼說都是一件非常殘忍和自私的事情。總言之,在看 巴別塔之犬 的過程中,我總是無法控制自己不斷地湧出以下卑劣和惡毒的感覺:在遙遠的天堂,那個妻子肯定惡作劇一般,得意地欣賞著自己的丈夫每天都沉溺在無邊無際的痛苦和永無止境的追悔中!
也許,對於女人來說,僅僅有愛是不夠的,重視我,了解我,我是與眾不同的,我需要你以探險尋寶的精神來挖掘我內心的寶藏,在我活著的時候,你雖然一直愛著我,但是你從來不曾真正探索過我的內心世界,從來不曾真正了解過我的傷痛靈魂,現在我人都已經死了,此刻我正在天堂上俯瞰著你,看你還能為我做些什麼?
女人或許總會無可救葯地陷入這樣的困境中:我總是得不到了解和重視,我總是被忽略,這個世上沒有人知道我復雜、痛苦、矛盾的內心世界,就算是我身邊的男人也不會知道!如果我就這樣死去,他會為我瘋狂嗎?會為我悲傷嗎?會為我無緣無故的死亡而苦苦追尋原因嗎?所以我們就看到在《巴別塔之犬》里,丈夫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每個妻子都希望和期待自己的丈夫去做的。一個女人要在死後才能得到,她生前得不到的她所需要的了解和重視,我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悲哀;一個男人無法了解和窺探自己妻子真正的內心隱秘,最後竟然要求助於一條狗,我也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悲哀;不過,這個關於溝通的故事,最後還是不得不由一個女人親自動手來寫,我想,這才是真正的悲哀吧!
我當然知道溝通的重要性,我自己曾經遭受過溝通之痛,也經歷過信任之危,面對一個你曾經深愛的人,到最後居然無話可說,那真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悲哀與無奈,可是,對比書中的夫妻,怎麼看他們都比我遭受的情景幸福美滿多了,我實在找不出妻子選擇用死亡來換取與丈夫真正溝通的任何理由來。溝通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生命來,孰輕孰重?我想也許只有女人,才會作出與我們男人完全相反的價值判斷吧!
現在才發覺,我在《巴別塔之犬》里讀出的歧義是:作者以溝通的名義,由妻子布置了一個基本上不可能完成的家庭任務,去讓丈夫去完成,以期宣洩一個女人最終極的渴望和需求,當然,你把這個家庭任務當成一個無傷大雅的猜心游戲也未嘗不可。
有個段子是這樣說的,就以它來結束這篇文字吧。
一個流浪漢在海灘上撿到一盞油燈。他擦了擦油燈,於是巨大的燈神出現了。 「那麼,我就有三個願望可以實現了?」流浪漢非常激動。 「胡說八道!」燈神說,「那不過是愚蠢的人類的誇大其詞而已,你只有一個願望可以實現,快說吧!」 流浪漢想了想,說:「我一直想去美國旅遊,但是聽說坐飛機過去容易撞樓,坐船又太慢,所以,你能不能幫我個忙,在中國和美國之間架一座跨海大橋,這樣我就可以開車過去了!」 「胡說!你可知道,建造一座這樣的橋需要多少材料和神力?我可不是傻瓜,辦不到的事情我不考慮,你再換個願望吧!」 流浪漢想了很久,然後緩緩的說:「好吧。我前後一共結過十次婚,每次都維持不了多久就又離婚,我的每個妻子都怪我不了解她,說我不能理解她的想法。那麼,偉大的神,你能不能幫幫我,讓我開開竅,知道女人到底在想些什麼,特別是她們在說『不』的時侯,到底是想要什麼?」 「唉,」燈神聽完,長嘆了一口氣說:「告訴我吧,
⑤ 關於《巴別塔之犬》的幾個問題
1:
我剛看完這書
說實話這是我今天買的
買的時候完全不知道它寫什麼,純粹因為封面上有隻狗,而且名之為「巴別塔之犬」
剛看完時我也納悶這問題,為什麼偏偏是羅麗為題?為什麼不寫「露西之死」?
但仔細咀嚼,也許作者只是為了在取題上創新吧,畢竟羅麗也是貫穿整個調查的重要線索。
整部小說以露絲的死和保羅決定以羅麗來進行語言研究而展開,這正好與小說的主題碰撞。保羅一心以為只要沖破了語言的障礙就能得到事情的真相就能跨越某些橫溝,比如人與物,人與人之間。但是到最後他才發現語言有時候並不是了解彼此的最好工具。
2:
露西的自殺本質上不是因為那場吵架,而是她本身的壓力無法得到釋懷,正如某人說的她只是在思索何舍何棄。
3:
保羅之所以懺悔是因為他原以為對於自己最愛的人他一向是非常了解的,卻到最後才發現有很多事情自己都並不曾試圖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體諒,去及時地撫慰對方的不安與敏感。因為他原來從來沒有走進過露思的世界。即使彼此深愛著對方
4:
之所以多次提及這個關於仙女女皇的故事,是因為想表達,有些人對人的愛其實只是一種偽善,如珍妮的愛,而仙女女皇的愛是真誠的,真摯的,她並沒有想過去永遠擁有他,卻被自認為愛他的珍妮搶走了,所以她最終選擇了舍棄。
也就是說,露絲其實是深愛著保羅的,就像仙女女皇愛著她的武士一樣,但是如果有些東西無法橫越,有些東西變了,就應該懂得舍棄
MS:這是我個人的理解,不知道能不能對你想要的答案有點幫助
汗~居然打了這么多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