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中醫為什麼總說脾胃不好

中醫為什麼總說脾胃不好

發布時間: 2023-01-20 14:42:20

Ⅰ 脾胃虛弱的症狀

1中醫說脾和飲食有關。如果是脾虛的話,吃的食物消化方面也會下降,因此大多數人會覺得食不知味,容易有飽脹的感覺,如果這樣的症狀就有可能脾虛
2如果清晨起床會感覺到胸悶氣短、頭暈腦漲時,就說明我們的脾胃功能處於一個虛弱的狀態。有些人一到秋冬季節,人體沒有感覺到寒冷,但是手腳會一直冰冷不溫,這也是脾虛。
3健康的舌頭表面應該是紅色,但是如果是脾虛的話,人常常感覺到口內粘膩,舌苔很厚,而且還發黃。上廁所很容易會出現宿便形狀軟爛、粘膩就是脾虛
如果出現以上症狀,就有可能脾虛,適宜每天2杯常胃賲茶調養 進行輔助治療,開水沖泡飲用即可,健脾養胃,疏肝益氣等。

Ⅱ 脾胃虛寒,可以從身體的哪些症狀來體現

胃寒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飲食習慣,經常導致感冒或冷食,以及生活作息不規律,容易導致胃部不適、脾胃虛寒等。脾胃虛寒的臨床表現為胃脘痛喜溫不喜寒食、生吃涼性食物如西瓜冰淇淋時腹瀉、四肢胃寒。

脾胃虛寒的人在生活中往往會出現一些症狀,這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如果有這樣的情況,在生活中要注意調理。規定飲食現在天氣熱,很多人選擇在夏天「加一塊冰」。雖然很爽,但是不適合所有人。脾胃虛寒的人不能嘗試,因為可能會導致胃痛,要根據身體情況來做。同時,要規律飲食,適當吃熱的食物,避免吃冷的食物。注意保暖如果脾胃虛寒,生活中就要保暖,尤其是夏天,很多人貪寒,「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所以這個時候就要注意這一點。注意鍛煉如果有脾胃虛寒,生活中要注意鍛煉。建議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如慢走、俯卧撐、太極拳等。

Ⅲ 脾的重要性

愛護好脾臟,愛護好自己。

    脾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位於腹腔的左後上方,呈扁橢圓形,暗紅色、質軟而脆,當局部受暴力打擊易破裂出血。

脾位於左季肋區胃底與膈之間,恰與第9-11肋相對。正常情況下,左肋弓下緣不能觸及。

脾分為內、外兩面,上、下兩緣,前、後兩端。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有產生淋巴細胞的功能。

脾是人體的「血庫」,當人體休息、安靜時,它貯存血液,當處於運動、失血、缺氧等應激狀態時,它又將血液排送到血循環中,以增加血容量。

      脾臟猶如一台「過濾器」,當血液中出現病菌、抗原、異物、原蟲時,脾臟中的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就會將其吃掉。

脾臟還可以製造免疫球蛋白、補體等免疫物質,發揮免疫作用。

脾是血循環中重要的過濾器,能清除血液中的異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細胞,特別是紅細胞和血小板。

因此,脾功能亢進時可能會引起紅細胞及血小板的減少。

脾主升,是陰中之至陰!

我們首先區分臟腑陰陽:

臟為陰,腑為陽,我們古代是農耕文明時代,所以農民農做的時候,太陽照的後背,所以規定背為陽,腹為陰。 

足太陰脾經是走腹,而且是五臟,最重要的是它的功能:主運化水谷精微、主統血、屬陰。

這是他陰的意思,而至陰是因為初夏為陽,秋冬為陰,就是春夏為肝和心,秋冬為肺和腎,脾把陽到陰,而且脾胃為中焦,肺心為上焦,屬陽;肝腎在下焦為陰,脾胃也是從陽到陰,故為至陰。

脾不適的症狀分類

【脾熱】

指脾受熱邪或過食燥熱食物所引起的熱證。主要症狀有唇紅、咽干、心煩、腹脹滿或疼痛、大便秘結、小便黃短等。

【脾氣虛】

指脾氣虛弱,運化無力。臨床表現有乏力,食慾不振或食後易脹,伴有眩暈,倦怠,面色萎黃等氣虛症狀。

多見於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官能症、慢性痢疾,貧血等。

【脾虛濕困】

指脾虛內濕阻滯的病理。脾主運化水濕,為胃行其津液,脾虛則運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濕停滯;水濕的滯,又反過來妨礙脾的運化。

主要症狀有飲食減少,胃脘滿悶,大便泄瀉,甚或惡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熱飲,肢體睏倦,甚或浮腫,舌苔厚膩,脈緩等。

多見於慢性胃腸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

【脾陽虛】

即脾胃虛寒。主要症狀有胃脘冷痛、腹脹滿、呃逆、嘔吐、食少、便溏或久瀉久痢、倦怠、尿少、浮腫、消瘦、舌淡苔白、脈虛緩。

多見於胃十二指揚潰瘍、慢性胃腸炎、慢性肝炎、慢性痢疾、水腫、白帶等

【脾陰虛(脾胃陰虛)】

指脾胃的陰液不足而影響受納運化。

主要症狀有唇燥口乾,喜飲,口淡無味,飲食減少,大便乾結,舌紅苔少或舌面光滑等。

【心脾兩虛】

即心脾兩臟俱虛。主要症狀有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食慾減退,腹脹、便溏、倦怠、面黃、苔白、脈細。多見於神經官能症、貧血等。

【脾胃濕熱】

指濕熱內蘊脾胃。主要症狀有身目俱黃,腹脹脘痞,飲食減少,惡心,倦怠,尿少而黃,苔黃膩,脈濡數,多見於黃膽型肝炎或其它急性肝膽疾患。

有些皮膚病如濕疹,膿庖瘡等也和脾胃濕熱有關。

脾—推動生命循環的第一能量馬達

      很多人對腎虛很了解,但對於脾虛、脾弱卻知之甚少,其實脾虛比腎虛更加可怕,為什麼?現在就給大家分析下!

      通常人們認為:生命的動力源頭源於心臟,其實躲在暗中的脾才是生命的動力源頭,它才是推動全身循環第一動力,其次是腎,再次是肝,因此心臟並非生命的動力源頭,沒有被人看得起的脾才是推動生命循環的第一能量馬達。

        細心的媽媽都知道嬰兒出生落地時,哭的聲音特別響亮,音訊可以傳得很遠,為什麼音訊可以傳得很遠呢?

其主要力量就是源於脾。然而現實中許多西醫醫師,從來就沒拿著脾當回事兒,說摘除就摘除,完全不知道脾在全身的重要性。

其實,脾不僅是全身的能量馬達,同時也是殺菌滅毒的航母級消毒器,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脾比腎還重要。

脾衰會有哪些現象?

      人出生後,脾就是那二小片,一直長到十八歲成人,也還是那麼大小,始終沒有變化,生長的動能全靠脾的能量供給,只有年齡增長時,脾才稍稍增厚,到五十歲時,我們的脾內已經呈蜂窩狀,其中已無實質能量了。

如果將脾再次填實,腎水自然就會升入頭部,人就有回到年輕時期的感覺。

      脾衰則力不從心,記憶力差,思維與反應遲鈍。頭暈的源頭在於後腦發空,淺層次明著是脾的問題,深層次暗中則是腎的問題;只有解決了脾衰的問題,後腦所表現的症狀和感受才能明顯好轉。

        脾衰,人會挺不起胸,在兩乳為一水平線處塌陷;牙齒連根脫落,嚼食物時沒有力,就在於脾衰沒力氣;關節疼,是脾腎衰老,不平衡所致。

        脾衰時,全身癱軟無力,又說不清,道不明,往往被誤認為是闌尾炎。

脾衰的嚴重程度盛於心衰,病情發展隱蔽,變化微小,由於檢查不出來,往往被人們所忽視,即使是在病情惡化時,也難以找到實質上的證據。

脾胃生病的起因

01 脾胃四怕:生、冷、撐、生氣

        生冷的食物,如各種冷飲、生的蔬菜水果等,會帶著寒氣進入身體,最容易傷及脾胃。

此外,脾胃最怕撐,飢一頓,飽一頓對它傷害最大。胃生病大多和人飲食不節制有關,脾生病則與人過度勞累有關。

肝與脾胃互相影響,須先養好肝才能解決脾胃的問題。

02 肝不郁,則脾不虛

        肝不郁,則脾不虛,大家都知「茶飯不思」「氣飽了」,其實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

常有病人告訴我,吃完飯還覺餓,但肚子是鼓的,吃胃腸葯不管用。

其實,這往往和工作壓力太大,或情緒不好導致肝鬱氣滯有關,生氣動怒憂思郁結,會導致肝氣不疏,橫逆克脾胃,導致腹脹氣滯,胃脘不適諸多病症。

      要讓脾健康,就要養肝柔肝,順暢肝的氣機,讓肝氣可以正常疏泄,這樣肝木與脾土處於和諧關系。

因此說,養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永遠不要發怒,盡量減少發脾氣,這是舒肝養脾的一個重要因素。

03 胃以通為補,脾以健為運

        現代城市人,普遍吃的多,運動少,工作壓力大,心情抑鬱多見,容易導致痰濕內滯,直接的結果是體重易超標。

因此說,對於痰濁偏重的人,用補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陽明,泄去濁毒,最利於健康。

不少人有體會,平時喝蘿卜湯,或吃炒香的萊菔子粉,即覺舒服。

痰濕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為主,千萬別濫吃補葯或營養品,以免壅滯氣機。

04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臨證指南醫案》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靈樞-決氣》說,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

可見飲食充足,同時機體氣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將其轉化為精氣,化生為血而濡養於神,於是人的神氣充沛,生氣勃勃。

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相生

      心肝脾腎既是相通相連的,在一定特定的環境下,五臟互相幫助,互相制約,互相依賴,又各自保養,反之則形成枯竭。

        脾衰的嚴重程度盛於心衰,頭部五官不清,視力下降,眼球內玻璃體混濁,眼球內熱、澀,眼球在運轉時覺得空、眼球脹, 看文字只看到兩行,大腦會極度疲勞,整日想昏睡,與人交談,只聽到一、二分鍾,大腦會一脹,隨即大腦一片空白,對方談什麼,全然沒聽見,緊接著昏昏沉沉、疲勞至極...

      脾有病,人就廢了一半,脾的健康直接影響到大腦的功能狀態,腦衰,其暗中是脾的枯竭;腎枯竭的背後也是脾衰,因此脾衰比腎衰更可怕,因此脾比腎還重要!腎有問題影響脾——脾出了問題直接就影響到腎。

心臟衰竭的背後也是暗中的脾衰,一切大病根皆由脾衰!

        許多人都聽過「虛不受補」這詞,「虛不受補」的要點就落腳在脾上,大病的最終結果是脾受到損傷。因此脾衰比腎虛更可怕。

      腎水足則脾有力量,寒濕不在。腎水虧則脾衰,則形成寒濕。

脾臟濕,腎臟燥,最終演變成心寒、脾寒、胃寒、肝寒、腎寒和腦衰。

中醫的「噦」是怎麼回事?

古代把打嗝兒稱為噦但是噦其實是嘔吐的表現  跟嘔吐區別不大所以在朱丹溪時候就改成了呃逆更形象生動的體現了疾病的表現形式

病理病因

以胃氣不降,上沖咽喉而致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製,有聲無物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又名噦、發呃。

病位主要在中焦,由於胃氣上逆動膈而成。可由飲食不節,胃失和降;或情志不和,肝氣犯胃,或正氣虧虛。

耗傷中氣等引起。呃逆的辨證施治,須先辨虛實寒熱。出處:王肯堂《證治准繩》:「呃逆,即內經所謂噦也。」

干噦和呃逆的區別

干噦病位在胃,是胃失和降,嘔吐動作,卻吐不出來;呃逆是病位在膈,胃氣上逆喉間發出,聲短而頻,難以自製。

放屁

是腹氣通暢的表現,是生理性的,就是大腸小腸都通順,才會放屁。

而呃逆多為病理的,胃失和降,單獨地一聲不算,這是不停的不受控制的打嗝,很難受的。

女性的月經問題大多跟脾虛有直接關系!

脾衰聽起來很可怕,往往大病,就是被自己的不在意慣出來的。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一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是臟腑生理功能的反應。

臟腑之間相生相剋,就如一個運轉的機器,各個零件達到平衡才能運轉。想要脾不虛,運化能力更強,以下這些穴位要多按揉按揉!

取穴:足三里、三陰交、中脘穴、脾俞穴、太白;堅持每日一次,每次每穴30分鍾,以皮膚潮紅為佳,堅持一段時間,效果相當顯著。

01  中脘穴

中脘穴是手太陽、手少陽經、足陽明經、任脈之會穴,是四條經脈的會聚穴位,同時號稱胃的「靈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通腑降氣、補中益氣之功。

主治各種胃腑疾患。消眼袋,提升膚色。

中脘穴

02 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回陽九針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要穴。可促進經氣運行,燥化脾濕,生發胃氣。

足三里

03 三陰交

為十總穴之一。所謂「婦科三陰交」,顧名思義此穴對於婦症甚有療效,舉凡經期不順,白帶,月經過多,過少,經前綜合症,更年期綜合症等,皆可治療;此穴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調肝補腎。

亦有安神之效,可幫助睡眠。具有培腎固本,行氣活血,補虛益損之功。

三陰交穴

04 脾俞穴

具有:利濕升清、健脾和胃、益氣壯陽之功。

脾腧穴

05 太白穴

屬脾經上的原穴,可治療胃痛、腹脹、吐瀉、痢疾等。指壓此穴治療濕疹。

此穴是人體健脾要穴,能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虛如先天脾虛、肝旺脾虛、心脾二虛、脾肺氣虛、病後脾虛等,並有雙向調節作用,如揉此穴腹瀉可止,便秘可通。

另外,點揉太白穴還可調控血糖指數,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太白穴就是通過脾來補肺的這么一個穴。

太白穴

在心肝脾肺腎這五臟中,脾號稱「後天之本」,脾胃之氣受傷,各種疾病也就由此而生。

難怪自古以來,中醫有「四季脾旺不受邪」說法。如果一年四季,都能夠保持脾臟健康,那麼就可避免所有的外邪,可以很好地保持健康與美麗!

愛護脾臟就如同愛護大自然的空氣與水源一樣重要。

相關推薦

由八段錦引發的跺腳的好處

閱讀 298

跳槽擔心找不到更合適的公司?

廣告

哪些事情堅持3年以上,會讓你有巨大改變?

閱讀 2518

我的老婆失業了

閱讀 17624

一些值得長期堅持的好習慣

閱讀 801

Ⅳ 大人脾胃不好應吃什麼調理

脾胃虛弱為中醫名詞。脾胃虛弱分為:脾氣虛、脾陽虛、胃氣虛、胃陰虛。脾氣虛的症狀主要是氣短乏力、頭暈、大便溏瀉,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蒼白,脾陽虛主要表現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膩就會腹痛腹瀉,大便稀;胃氣虛主要表現在胃脹,胃痛,呃逆,食少,飯後脹滿,胃陰虛主要表現在虛火上炎,口乾、容易飢餓,胃酸、隱痛不適,口舌生瘡等。多吃粗纖維食物,多增加運動,比如說仰卧起坐等,可以改善,平時可以吃點檳榔四消丸吃一吃,可以改善你的症狀。嘴唇顏色發暗,說明你肺循環不好,注意冷暖起居,預防感冒。眼圈發黑說明你的睡眠質量不好,平時不要疲勞工作,可以選用酸棗仁泡茶喝,夜交藤,合歡皮泡腳,會有所改善。

Ⅳ 濕氣重,往往體現出脾虛,這是為什麼

在日常生活中,提到濕氣,大家要說「十人九濕」,由此可見濕氣是很普遍的。濕氣的發生,也與身體虛症相關,尤其是脾虛,更需要引發重視的。通過研究發現濕氣重,往往體現出脾虛,怎麼會那樣呢?我就給大家來了解一下。

飲食搭配是最普遍的去濕氣方法,服用薏仁米就很非常好,薏仁米具備很強去濕氣功效,進而能夠改進肝臟。濕氣重,會造成身體水腫加劇,服用小紅豆可以具有消除水腫的功效,在身體排毒的情況下,也可以把濕氣排出去。把伏苓用於熬水喝,也是不錯地改進方法,伏苓去濕氣實際效果也很強。

Ⅵ 調理脾胃的方法有幾種

脾和胃實際上是相表裡的,如果脾不好,胃一般也會不好,具體治療方法如下:
1、調節脾胃首先要把病因去掉,中醫講肝鬱可以造成脾胃不好,這時候要疏肝解郁,調理情緒;
2、飲食不節,吃的過飢或者過飽或者長期吃一些刺激性食物也會造成脾胃不好;
3、還有長期思慮過度,想事太多也會造成脾胃不好,這幾條病因首先要去除,這樣對脾胃提供一個比較好的環境;
4、如果脾胃本身有問題,治療上也是從這幾方面著手。如果是肝鬱所致可以疏肝,如果是思慮過度造成的,可以進行單純健脾治療,比如人參健脾和人參歸脾等,這些都可以治療脾胃問題。人參健脾主要以治療消化系統為主。人參歸脾一般是以脾統血功能來進行治療。對於失眠或記憶力減退、月經不調、月經少或者顏色淡這種我們用人參歸脾為主,如果消化不良、腹脹,我們用人參健脾為主。因為脾本身有統血作用,還有運化作用,如果說運化作用不好用健脾,如果統血作用不好多用歸脾法治療,大家在選擇時一定要注意它們二者的區別。

Ⅶ 脾胃虛, 中西醫理解大不同

脾胃,是指脾臟和胃腑。脾胃虛弱分為:脾氣虛、脾陽虛、胃氣虛、胃陰虛。脾氣虛的症狀主要是氣短乏力、頭暈、大便溏瀉,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臟白;脾陽虛主要表現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膩就會腹痛腹瀉,大便稀;胃氣虛主要表現在胃脹,胃痛,呃逆,食少,飯後脹滿;胃陰虛主要表現在虛火上炎,口乾、容易飢餓,胃酸、隱痛不適,口舌生瘡等。

脾胃中西醫理解大不同

脾胃主要是消化功能。西醫把脾胃腸叫消化系統。中醫認為脾胃絕不是消化那麼簡單。脾胃相當汽車的發動機,如果發動機出問題了,短期看可能沒問題,只是發動機本身的問題。但日久的話,尤其程度嚴重的時候,就可能影響到全身。

脾主肌肉暴瘦最容易傷脾胃

韓國明星裴勇俊為了拍 *** 集,一年內暴瘦20斤,最後得了敗血症。這種飲食失度,勞逸失度,短期內生活規律打亂了,導致脾氣俱虛。

脾胃虛百病生,脾胃損傷阻礙氣血生

脾是氣血生化之源,如果脾出問題了,就會通過氣血這個途徑最後影響到全身。從脾胃開始,接著到心腎,然後接著到全身,這是名醫張仲景通常認識治病規律。

Ⅷ 如何理解「脾為後天之本」

脾主運化,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旺盛,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健全才能為其化生津氣血津液,提供足夠的原料,才能使臟腑經絡四肢以及肌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若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減退,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因此失常,故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

熱點內容
為什麼貓咪總是喜歡把東西叼走 發布:2025-08-24 16:40:30 瀏覽:719
蘋果手機的顏色為什麼是紅色 發布:2025-08-24 16:32:08 瀏覽:516
蘋果11為什麼輕點背面不靈 發布:2025-08-24 16:31:24 瀏覽:745
日本女孩子為什麼這么溫柔 發布:2025-08-24 16:26:18 瀏覽:676
為什麼蘋果手機拍攝老是晃動 發布:2025-08-24 16:17:32 瀏覽:366
為什麼近視眼晚上更看不清 發布:2025-08-24 16:13:18 瀏覽:680
為什麼睡覺時間夠了還是打哈欠 發布:2025-08-24 15:43:23 瀏覽:11
眼睛為什麼會變高 發布:2025-08-24 15:42:34 瀏覽:431
晚上躺著月經為什麼很少 發布:2025-08-24 15:23:03 瀏覽:949
為什麼白天嘴裡發酸晚上發苦 發布:2025-08-24 15:18:34 瀏覽: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