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抗生素不好為什麼還要生產抗生素

抗生素不好為什麼還要生產抗生素

發布時間: 2023-02-10 04:14:50

『壹』 抗生素是什麼葯啊

用途簡介
抗生素以前被稱為抗菌素,事實上它不僅能殺滅細菌而且對黴菌、支原體、衣原體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殺滅作用,近年來通常將抗菌素改稱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物質,用於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還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通俗地講,抗生素就是用於治療各種細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葯物。 重復使用一種抗生素可能會使致病菌產生抗葯性。之所以現在提出杜絕濫用抗生素此乃是原因之一。科學地使用抗生素是有的放矢。通常建議做細菌培養並作葯敏試驗,根據葯敏試驗的結果選用極度敏感葯物,這樣就避免了盲目性,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抗生素等抗菌劑的抑菌或殺菌作用,主要是針對「細菌有而人(或其它高等動植物)沒有」的機制進行殺傷,有4大類作用機理: 阻礙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導致細菌在低滲透壓環境下膨脹破裂死亡,以這種方式作用的抗生素主要是β-內醯胺類抗生素。哺乳動物的細胞沒有細胞壁,不受這類葯物的影響。 與細菌細胞膜相互作用,增強細菌細胞膜的通透性、打開膜上的離子通道,讓細菌內部的有用物質漏出菌體或電解質平衡失調而死。以這種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桿菌肽等。 與細菌核糖體或其反應底物(如tRNA、mRNA)相互所用,抑制蛋白質的合成——這意味著細胞存活所必需的結構蛋白和酶不能被合成。以這種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四環素類抗生素、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氯黴素等。 阻礙細菌DNA的復制和轉錄,阻礙DNA復制將導致細菌細胞分裂繁殖受阻,阻礙DNA轉錄成mRNA則導致後續的mRNA翻譯合成蛋白的過程受阻。以這種方式作用的主要是人工合成的抗菌劑喹諾酮類(如氧氟沙星)。編輯本段政策規劃
我國現狀
中國是抗生素使用大國,也是抗生素生產大國:年產抗生素原料大約21萬噸,出口3萬噸,其餘自用(包括醫療與農業使用),人均年消費量138克左右(美國僅13克)。 據2006~2007年度衛生部全國細菌耐葯監測結果顯示,全國醫院抗菌葯物年使用率高達74%。而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如此大規模地使用抗生素,在美英等發達國家,醫院的抗生素使用率僅為22%~25%。中國的婦產科長期以來都是抗生素濫用的重災區,上海市長寧區中心醫院婦產科多年的統計顯示,目前青黴素的耐葯性幾乎達到100%。而中國的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則高達70%,其中外科患者幾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達97%。 另據1995~2007年疾病分類調查,中國感染性疾病佔全部疾病總發病數的49%,其中細菌感染性佔全部疾病的18%~21%,也就是說80%以上屬於濫用抗生素,每年有8萬人因此死亡。這些數字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濫用抗生素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政策提出
2011年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首屆合理用葯大會在這一天召開,恰好契合了世界衛生日的主題——「抵禦耐葯性:今天不採取行動,明天就無葯可用」。從相關部門獲悉,目前北京共有協和醫院、積水潭醫院、宣武醫院、人民醫院、北醫三院等首批20家三級和二級醫院正在參與處方集中點評。重點監測內容就是抗生素的使用情況。 市衛生局去年成立了北京市醫療機構葯事管理專家委員會,委員會下面分為8個工作組,包括處方點評組、葯事管理組、抗菌葯物與細菌耐葯監測組、合理用葯與葯品不良反應監測組、中葯組、葯品質量管理組、臨床葯學組、學科建設與葯學研究組。 其中,處方點評組的專家委員將每月收集二三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處方點評數據。二三級醫院每個月要隨機抽樣100張處方,進行數據分析,包括注射劑占門診處方的比例,抗生素占門診處方的比例,每張處方平均用葯數量,每張處方平均金額等。這些數據需要上報專家委員會。 此次處方集中點評的重點監測對象是抗生素,尤其是衛生部限制使用的特殊管理類抗生素,如萬古黴素,按照國家規定需要由高級職稱的醫師開具處方,必要時還需要院內會診,因此在處方集中點評時將會備受專家關注。 原則上,目前三級醫院的門診處方中,抗生素用量一般占整張處方用葯量的15%左右。如果某些醫療機構對抗生素的用量大大超出平均水平,將被公示和干預。此外,專家委員會還將定期對全市的各種抗生素用葯進行大排名,輔助治療的抗生素用葯或中葯注射劑如果位列前十名,即說明醫療機構存在不合理用葯問題,將被干預和調整。 為了扭轉濫用抗菌素的現狀,世衛組織今年推出了6項政策一攬子計劃,包括與社會多方合作並制定國家計劃、加強監測和實驗室能力、確保有質量保證的基本葯物的連續可及、減少抗菌素在食用動物中的使用、強化感染預防與控制、支持創新和研發新工具等。 與此同時,衛生部也把抗菌素葯品的使用作為考核醫院政績和工作的重要指標,並將組織全國性的督導行為,對於違紀違規的醫院、醫生採取嚴厲措施。如果有些醫療機構不執行衛生部相關規定,可能被降級。編輯本段發現歷史
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某些微生物對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有抑製作用,把這種現象稱為抗生。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終於揭示出抗生現象的本質,從某些微生物體內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稱為抗生素,如青黴菌產生的青黴素,灰色鏈絲菌產生的鏈黴素都有明顯的抗菌作用。所以人們把由某些微生物在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對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殺滅作用的一類化學物質稱為抗生素。由於最初發現的一些抗生素主要對細菌有殺滅作用,所以一度將抗生素稱為抗菌素。但是隨著抗生素的不斷發展,陸續出現了抗病毒、抗衣原體、抗支原體,甚至抗腫瘤的抗生素也紛紛發現並用於臨床,顯然稱為抗菌素就不妥,還是稱為抗生素更符合實際了。抗腫瘤(antineoplastic) 抗生素的出現,說明微生物產生的化學物質除了原先所說的抑制或殺滅某些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之外,還具有抑制癌細胞的增殖或代謝的作用,因此現代抗生素的定義應當為:由某些微生物產生的化學物質,能抑制微生物和其他細胞增殖的物質叫做抗生素。
抗生素分子式
1929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在培養皿中培養細菌時,發現從空氣中偶然落在培養基上的青黴菌長出的菌落周圍沒有細菌生長,他認為是青黴菌產生了某種化學物質,分泌到培養基里抑制了細菌的生長。這種化學物質便是最先發現的抗生素--青黴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弗萊明和另外兩位科學家經過艱苦的努力,終於把青黴素提取出來製成了制服細菌感染的物資葯品。因為在戰爭期間,防止戰傷感染的葯品是十分重要的戰略物資。所以,美國把青黴素的研製放在同研製原子彈同等重要的地位。1943年,這個消息傳到中國,當時還在抗日後方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微生物學家朱既明,也從長霉的皮革上分離到了青黴菌,並且用這種青黴菌製造出了青黴素。 1947年,美國微生物學家瓦克斯曼又在放線菌中發現、並且製成了治療結核病的鏈黴素。 從那時到現在,過去了半個多世紀,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近萬種抗生素。不過它們之中的絕大多數毒性太大,適合作為治療人類或牲畜傳染病的葯品還不到百種。後來人們發現,抗生素並不是都能抑制微生物生長,有些是能夠抑制寄生蟲的,有的能夠除草,有的可以用來治療心血管病,還有的可以抑制人體的免疫反應,可以用在器官移植手術中。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科學家們把抗生素的范圍擴大了,給了一個機關報的名稱,叫做生物葯物素。編輯本段使用歷史
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認識到微生物產品有可能成為治療葯物,他們發表了實驗觀察,即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桿菌的生長。 1928年,弗萊明爵士發現了能殺死致命的細菌的青黴菌。青黴素治癒了梅毒和淋病,而且在當時沒有任何明顯的副作用。 1936年,磺胺的臨床應用開創了現代抗微生物化療的新紀元。 1944年在新澤西大學分離出來第二種抗生素鏈黴素,它有效治癒了另一種可怕的傳染病:結核。 1947年出現氯黴素,它主要針對痢疾、炭疽病菌,治療輕度感染。 1948年四環素出現,這是最早的廣譜抗生素。在當時看來,它能夠在還未確診的情況下有效地使用。今天四環素基本上只被用於家畜飼養。 1956年禮來公司發明了萬古黴素被稱為抗生素的最後武器。因為它對G+細菌細胞壁、細胞膜和RNA有三重殺菌機制,不易誘導細菌對其產生耐葯。 1980年代喹諾酮類葯物出現。和其他抗菌葯不同,它們破壞細菌染色體,不受基因交換耐葯性的影響。 1992年,這類葯物中的一個變體因為造成肝腎功能紊亂被美國取締,但在發展中國家仍有使用。編輯本段用途簡介
抗生素以前被稱為抗菌素,事實上它不僅能殺滅細菌而且對黴菌、支原體、衣原體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殺滅作用,近年來通常將抗菌素改稱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物質,用於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還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通俗地講,抗生素就是用於治療各種細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葯物。 重復使用一種抗生素可能會使致病菌產生抗葯性。之所以現在提出杜絕濫用抗生素此乃是原因之一。科學地使用抗生素是有的放矢。通常建議做細菌培養並作葯敏試驗,根據葯敏試驗的結果選用極度敏感葯物,這樣就避免了盲目性,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編輯本段殺菌作用
作用機制
抗生素殺菌作用主要有4種機制: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與細胞膜相互作用、干擾蛋白質的合成以及抑制核酸的轉錄和復制抑制。
殺菌過程
抑制細胞壁的合成 抑制細胞壁的合成會導致細菌細胞破裂死亡,以這種方式作用的抗菌葯物包括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類,哺乳動物的細胞沒有細胞壁,不受這些葯物的影響。細菌的細胞壁主要是肽聚糖,而合成肽鏈的細胞器為核糖體,核糖體是細菌的唯一細胞器。 但是使用頻繁會導致細菌的抗葯性增強。 這一作用的達成依賴於細菌細胞壁的一種蛋白,通常稱為青黴素結合蛋白(PBPs),β內醯胺類抗生素能和這種蛋白結合從而抑制細胞壁的合成,所以PBPs也是這類葯物的作用靶點。 與細胞膜相互作用 一些抗菌素與細胞的細胞膜相互作用而影響膜的滲透性,這對細胞具有致命的作用。以這種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桿菌素。 干擾蛋白質的合成 干擾蛋白質的合成意味著細胞存活所必需的酶不能被合成。干擾蛋白質合成的抗生素包括福黴素(放線菌素)類、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和氯黴素。 抑制核酸的轉錄和復制抑制 核酸的功能阻止了細胞分裂和/或所需酶的合成。以這種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萘啶酸和二氯基吖啶。編輯本段使用說明
使用原則
臨床應用抗生素時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一)嚴格掌握適應證凡屬可用可不用的盡量不用;而且除考慮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針對性外,還必須掌握葯物的不良反應和體內過程與療效的關系。 (二)發熱原因不明者不宜採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懷疑為細菌感染者外,發熱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後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檢出,且使臨床表現不典型,影響臨床確診,延誤治療。

『貳』 抗生素產業為什麼在中國欣欣向榮,而國外在此領域卻涉足很少

中國只是使用量大而已,在生產上比印度還差。基本上就是我們生產出原葯,賣給印度,印度做成成品,賣給美國。印度的利潤是我們的幾十倍到一百倍。我們國家只是產量大而已。

『叄』 什麼是抗生素

抗生素一般是指由細菌、黴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繁殖過程中產生的,能夠殺滅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一類物質及其衍生物,用於治療敏感微生物(常為細菌或真菌)所致的感染。目前應用於臨床的抗生素主要有以下幾類:

1、青黴素類:為最早用於臨床的抗生素,療效高,毒性低。主要作用是使易感細菌的細胞壁發育失常,致其死亡。人、哺乳動物的細胞無細胞壁,因此有效抗菌濃度的青黴素對人、哺乳動物機體細胞幾呼無影響,因而對人體副作用較少。

臨床常用的青黴素類葯有:青黴素G、氨苄青黴素、羥氨苄青黴素(阿莫西林、阿莫仙)、苯唑青黴素等。

2、頭孢菌素類:本類抗生素自60年代應用於臨床以來,發展迅速,應用日益廣泛。習慣上依據時間及對細菌的作用,分為一、二、三代。

常用的有:頭孢氨苄(先鋒黴素Ⅳ)、頭孢唑啉(先鋒黴素Ⅴ)、頭孢拉定(先鋒黴素Ⅵ)、頭孢呋辛(西力欣)、頭孢曲松(羅氏芬)、頭孢噻肟(凱福隆)、頭孢哌酮(先鋒必)等。

3、氨基糖苷類:本類抗生素性質穩定,抗菌普廣,在有氧情況下,對敏感細菌起殺滅作用。其治療指數(治療劑量/中毒劑量)較其它抗生素為低,不良反應最常見的是耳毒性。

常用的有:鏈黴素、慶大黴素、霉卡那素、丁胺卡那黴素等。

4、大環內酯類:本類抗生素均含有一個12—16碳的大內酯環,為抑菌劑,僅適用於輕中度感染,但是為目前最安全的抗生素之一。紅黴素為本類的代表,臨床應用廣泛,對青黴素過敏者常以本品治療。近年來研製開發了許多新品種,臨床效果顯著,如阿奇黴素(泰力特、希舒美)、克拉黴素、羅它黴素、地紅黴素等。

常用的還有麥迪黴素、螺旋黴素、交沙黴素等。

5、四環素類:包括四環素、土黴素、強力黴素等。本類抗生素可沉積於發育中的骨骼和牙齒中,反復使用可導致骨發育不良,牙齒黃染,牙釉質發育不良,自妊娠中期至3歲,危險性最大,並可持續至7歲甚至更久,故孕婦、哺乳期婦女及8歲以下小兒禁用。

6、氯黴素類:本類抗生素特點是脂溶性高,易進入腦脊液和腦組織,並對很多病原體有效,但可誘發再生障礙性貧血,應用受到一定限制。包括氯黴素、琥珀氯黴素等。

7、林可醯胺類:包括林可黴素、克林黴素等。

8、多肽類及其它抗生素:本類抗生素結構復雜,按結構特徵難以歸類,如萬古黴素、多粘菌素E、磷黴素、制黴菌素等。

臨床上還有一些廣泛應用的合成抗菌葯物,主要有磺胺類(磺胺嘧啶、復方新諾明等)、喹諾酮類(氟哌酸、氧氟沙星、環丙沙星等)及其它合成抗菌葯物(痢特靈、甲硝唑、黃連素等)。

『肆』 也來說說抗生素

最近接觸了一些關於抗生素的材料,筆者本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態度爭取一次性把抗生素說得哪怕清晰一點點。

抗生素(Antibiotics)一詞最早源於古希臘語——αντιβιοτικά,是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或高等動植物在次級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次級代謝產物,被廣泛應用於預防和治療細菌感染。 [1, 2]
抗生素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抗菌素(Antibacterials),鑒於其對支原體、衣原體等其他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或殺滅作用,通常被統稱為抗生素。一般而言,抗生素並不具有抗病毒作用,如:普通感冒或者流感病毒等。 [2]

人類使用抗菌物質治療細菌感染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比如說:貫葉連翹(Hypericum Perforatum,也稱聖約翰草,St Johns Wort)在古希臘常被用於治療燒傷或深度創傷;在古埃及,動物糞便(特別是驢的糞便)被用來治療傷口。 [3] 比較滑稽的是,現代研究表明,動物糞便中確實含有抗菌活性的成分,如:酚類化合物(Phenols)等。

再將目光回溯到1928年的夏天,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將眾多未經清洗的培養皿摞在一起,然後放在了陽光照不到的位置就外出度假了。9月1日,在細菌學方向苦心鑽研了22年之久的弗萊明因溶菌酶的發現等成果終於晉升教授職位;而短短兩天之後,幸運之神再次降臨這位小個子蘇格蘭科學家:他無意中發現一個金黃色葡萄球菌培養皿中長出了一團青綠色黴菌,藉助於顯微鏡,弗萊明觀察到這只培養皿中黴菌周圍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均被溶解,這意味著黴菌的某種分泌物能夠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此後的鑒定表明,上述黴菌為點青黴菌,因此弗萊明將其分泌的抑菌物質稱為青黴素。

當然,青黴素的最終問世(分離與純化)也離不開牛津大學病理學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與生物化學家錢恩(Sir Ernst Boris Chain)的努力。就這樣,誕生於二戰末期,這讓青黴素頓時聲名大噪,其對控制傷口感染非常有效,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寶貴生命,為扭轉盟國戰局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後,青黴素的應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推廣,弗萊明、弗洛里和錢恩也因「發現青黴素及其臨床效用」而分享了194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弗萊明要遇到青黴菌所致的溶菌現象,究竟需要多少偶然因素之間的相互配合才能出現?有人曾為此專門著文闡述 [4] :

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風雲際會?正如斯蒂芬·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所講:「那些歷史的尖峰時刻都需要太長的醞釀時間,每一樁影響深遠的事件都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 就像避雷針的尖端匯聚了整個大氣層的電流一樣,那些不可勝數的事件也會擠在這最短的時間內發作,但它們的決定性影響卻超越時間之上。 這群星閃耀的時刻——之所以這樣稱呼這些時刻,是因為它們宛若星辰一般永遠散射著光輝,普照著暫時的黑夜。」

抗生素的耐葯性是指一些微生物亞群體能夠在暴露於一種或多種抗生素的條件下得以生存的現象,其主要機制包括 [5] :

微生物對抗生素的耐性其實是自然界固有的,因為抗生素實際上是微生物的次生代謝產物,因此能夠合成抗生素的微生物首先就具有抗性,否則這些微生物就不能持續生長。這種固有的抗生素耐葯性也被稱為內在抗性(intrinsic resistance),是指存在於環境微生物基因組上的抗性基因的原型、准抗性基因或未表達的抗性基因。 [6] 這些耐葯基因起源於環境微生物,並且在近百萬年的時間里進化出不同的功能,如:控制產生低濃度的抗生素來抑制競爭者的生長,以及控制微生物的解毒機制,微生物之間的信號傳遞,新陳代謝等,從而幫助微生物更好地適應環境 [7, 8] 。因此,抗生素耐葯性的問題其實是自然和古老的。

限抗令的主要內容為建立抗菌葯物臨床應用分級管理制度,抗菌葯物今後將分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與特殊使用三級管理,被稱為史上最嚴「限抗令」。限抗令實施後效果明顯,據醫葯企業管理協會的統計,2012年我國醫葯全行業抗生素銷售量相比2011年下降10%。雖然從短期來看,限抗令的出台給抗生素生產企業帶來了較為嚴重的打壓;但是從長期來看,這有利於限制耐葯性的傳播,有利於倒逼企業進行產品升級、研發高質量的廣譜抗生素。

自1943年青黴素被應用於臨床以來,現今的抗生素種類已有數千種,在臨床上常用的種類亦有數百種。其主要包括β-內醯胺類抗生素,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多肽類抗生素,四環素類抗生素,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等。下圖展示了抗生素的分類及其相應代表葯物:

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訪問FDA/CFDA官方網站(FDA: https://www.fda.gov ,CFDA: http://www.sfda.gov.cn ),查詢美國/國內近期上市(或正在申請上市以及處於試驗測試階段)的各色新葯。

現今的抗生素類產品主要有三種合成方法:生物發酵法、半合成法和純化學合成法。 [11] 由於抗生素本身就是一種次生代謝產物,因此很多品種的抗生素可以直接通過生物發酵、分離和提純而獲取;但是也有一些抗生素無法通過菌株代謝產生,而只能通過實驗室內合成,比如喹諾酮類抗生素( Quinolone )。
不過,多數的抗生素產品其實是通過半合成方法制備的,半合成法其實是生物發酵與化學合成兩種方法的有機結合,氨苄西林( Ampicillin )和甲氧西林( Methicillin )就是利用此種方法合成的葯品中的典型代表。與盤尼西林一樣,此二者亦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為是盤尼西林的衍生物。如下面原理圖所示:在盤尼西林分子結構中,當添加入氨基基團後可進一步合成得到氨苄西林, [12] 其具有相較於盤尼西林更廣的抗菌譜;當添加入甲氧基團後可進一步合成得到甲氧西林,且由於甲氧西林對青黴素酶穩定,其對於諸多具有盤尼西林耐葯性的致病菌同樣有效。 [13]

在抗生素市場中,β-內醯胺類抗生素市場份額最大,相應的原料葯及中間體的需求也最大。頭孢菌素類與青黴素類均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其中頭孢菌素類全球市場份額最大,約25%;其次為青黴素類,約20%。青黴素工業鹽、7-ACA、6-APA、4-AA、AE-活性酯和7-ADCA等是此類抗生素的原料葯和中間體,如下圖所示:

從示意圖可以看出,青黴素工業鹽是諸多品類抗生素葯物及中間體的上游原材料,是抗生素產業鏈中的主要原料葯之一。青黴素工業鹽的上游原料主要為玉米,下游作為青黴素抗生素和部分頭孢類抗生素的原料,可用於合成6-APA、7-ADCA以及GCLE等中間體或直接合成克拉維酸鉀、哌拉西林、青黴素鉀和青黴素鈉等葯品。
目前,青黴素工業鹽的全球需求約為6萬噸。我國是青黴素工業鹽的超級生產大國,總產能已超過10萬噸,主要廠商包括河南華新、石葯集團、魯南新時代、東風制葯、威奇達中抗和哈葯集團等。據統計,2013年我國的青黴素工業鹽產量佔全世界的75%,產能嚴重過剩,主要生產企業已開始向下游產業鏈拓展。青黴素工業鹽的下游產業中,約50%-60%用作6-APA的原料,30%用於出口。近年來我國青黴素工業鹽出口需求基本維持在8000-9000噸,2012年我國青黴素工業鹽主要出口印度仿製葯企業。

硫氰酸紅黴素是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原料葯的母核,亦可直接獸用。硫氰酸紅黴素的上游原料主要為玉米澱粉、玉米漿、黃豆餅粉和植物油等農副產品,下游主要用於合成紅黴素、琥乙紅黴素和克拉黴素等紅黴素衍生物;此外,硫氰酸紅黴素可直接作為獸用抗生素,用於治療對青黴素耐葯的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引起的感染,在國外被普遍用作「動物生長促進劑」。
硫氰酸紅黴素為純發酵產品,對於發酵技術要求較高,具備相當的技術壁壘;且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劇毒廢料——氰化物,環保成本較高。當前的全球需求量約為9000噸,我國是硫氰酸紅黴素的主要生產國,國內總產能超萬噸,總體供大於求;但鑒於「限抗令」壓力與環保成本上升,國內產能近兩年出現小幅回落。目前國內硫氰酸紅黴素的主要廠家包括寧夏啟元、科倫葯業、四川東陽光和河南華星等。

硫氰酸紅黴素的行業巔峰出現在2010年,此後至今,其市場價格由超過500元/Kg逐步震盪下行;近一年來,其市場價格又出現了小幅回升,2017年9月國內市場價約為360元/Kg。

筆者統計了9家抗生素行業A股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扼要,公司體量(總市值)分布從億級至百億級不等,總市值/營業總收入/歸屬母公司凈利潤最高者分別為海南海葯(000566.SZ)、華北制葯(600812.SH)和海翔葯業(002099.SZ);平均而言,抗生素行業平均市盈率(PE-TTM)和凈資產收益率(ROE)約為97.57倍和3.69%。

那麼PE-TTM = 97.57以及ROE = 3.69%代表了一種怎樣的行業地位呢?

上面的三維圖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各個行業的市場地位,用比較通俗的語言來講:

三言兩語很難將某一產品、甚至某一概念講得十分清楚,筆者水平有限,且多限於網路上公開資料,權且當作備忘錄了;如果文中某句話或某個數字對您產生了價值,則是筆者最大的快慰!
最後,推薦兩個不錯的葯品行業資料平台——中國化學制葯工業協會( http://www.cpia.org.cn )和健康網( http://www.healthoo.com )。

[1] NHS
[2] wikipedia/Antibiotics
[3] William J. Lindblad,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wer Extremity Wounds, Volume 7 Number 2, June 2008 75-81.
[4] 亞歷山大·弗萊明
[5] 朱永官,歐陽緯瑩,吳楠,蘇建強,喬敏,抗生素耐葯性的來源與控制對策,中國科學院刊。
[6] Davies J, Davies D.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 2010, 74(3):417-433.
[7] Smillie C S, Smith M B, Friedman J, et al. Ecology drives a global network of gene exchange connecting the human microbiome. Nature, 2011, 480(7376):241-244.
[8] Forsberg K J, Reyes A,Wang B, et al. The shared antibiotic resistome of soil bacteria and human pathogens. Science, 2012, 337(6098):1107-1111.
[9] 2013-2017年深度調研與投資規劃發展報告
[10] http://health.sina.com.cn/d/2015-09-22/doc-ifxhytwr2236143.shtml
[11] wikipedia/Proction_of_antibiotics
[12] B. Denise Raynor, Penicillin and ampicillin, 4, 147-152(1997).
[13] Paul D. Stapleton and Peter W. Taylor, Methicillin resistance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85, 57-72(2002).
[14] 市盈率
[15] 凈資產收益率

『伍』 抗生素可以有效殺死細菌,為什麼說抗生素不能濫用

經常使用抗生素會產生耐葯性,而且抗生素長期使用也會誤殺益生菌而影響到身體,所以抗生素是不能隨便使用的。我們都知道抗生素是用於殺死各種細菌的葯品,但是在醫院開葯時候醫生都不會隨便地開抗生素,為何以前抗生素可以隨便用而現在不能?醫學的發展意識到人類對抗生素依賴的後果,為了保護人的安全以及未來,是禁止隨便使用抗生素的。

抗生素雖然能殺死細菌,但濫用會容易患上耐葯性,對自己身體以及日後治療也不好。

『陸』 抗生素除了廣泛應用於畜牧業外還大量的作為什麼

抗生素在水產中的應用
抗生素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防治水生動物疾病、促進生長、節約營養成分等方面。尤其是抗生素的應用有效控制了許多水產疾病的發生,促進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但是,由於抗生素的不斷使用容易產生耐葯菌株、存在葯物殘留以及容易破壞水生動物微生態平衡,一方面使得水產養殖疾病越來越難治;另一方面水產品質量安全得不到保證。因此,為了人類的健康和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充分認識到抗生素在水產養殖中所帶來的副作用。抗生素的副作用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耐葯菌株的產生。某種曾經有效的抗生素在生產上低劑量、長時間使用後,會出現葯效減弱或完全消失的現象,這是因為病原菌對抗生素產生的抗性或耐葯性,即產生了耐葯菌株。耐葯菌株的產生使得生產上用葯量越來越大,葯效越來越差,既增加了生產成本,又增 加了防治難度。耐葯菌株的產生同時也對人類的公共衛生構成威脅。 2.在水產品中產生葯物殘留。抗生素使用後進入水生動物的血液循環,大多數會被排出體外,極少數則會殘留在體內組織中,並且隨著多次使用在體內蓄積起來。抗生素的殘留在影響人類身體健康的同時,也會影響水產養殖業的發展。 3.破壞微生態平衡。水是水生動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其中有許多有益微生物,如光合細菌、硝化細菌等;水生動物腸道里也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如乳酸桿菌、部分弧菌等。它們在維持水環境的穩定、水生動物代謝平衡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成為水產動物體內外微生態平衡中的重要組織成部分。抗生素的使用在抑制或殺滅病原微生物的同時也會抑制這些有益微生物,使水生動物體內外微生態平衡被破壞,導致微生物惡化或消化吸收障礙而引起新的疾病。 4.對免疫系統有抑製作用。抗生素對免疫系統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對吞噬細胞的抑制。一是抗生素直接影響吞噬細胞的功能;二是通過影響微生物而影響吞噬細胞對微生物的趨化、攝取和殺滅等功能。抗生素在水產養殖疾病防治中雖然有較好的應用效果,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水產品的質量安全意識不斷增強,抗生素利弊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已經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因此,為了生產無公害水產品,提升水產品質量,應該科學、合理地認識抗生素使用的利與弊,要謹慎使用抗生素,嚴禁使用國家違禁的氯黴素、紅黴素、桿菌肽鋅、泰樂菌素、環丙沙星等抗生素葯物,以確保養殖水產品安全衛生。

『柒』 抗生素效果好嗎 什麼病都可以用抗生素嗎

1、抗生素是什麼?為什麼要用?

1、長期使用抗生素首當其沖的危害肯定是細菌耐葯,這已經成為全人類頭痛的問題。 打個比方,這些細菌會在抗生素的不斷施壓下逐漸變異變強,最後變異成超級細菌,現有的抗生素不能對抗的時候就非常麻煩! 2、會導致人體菌群失調,人體有益菌和有害菌本來處於動態平衡中,但長期使用抗菌葯物會使有益菌逐漸偷懶,有害菌不斷鍛煉後變強,有益菌不斷被有害菌摧殘,甚至出現新的真菌感染。 3、肝腎功能損傷,抗生素是需要經過肝腎來代謝的,長期使用會導致肝腎功能的損傷。 4、其他:胃部不適、過敏反應等等。 既然長期用有副作用我們為什麼有些人還要長期用? 病情需要! 有些感染並沒有那麼容易控制,比如結核,現在我們可以驕傲的說結核已經能被我們治癒了,可是,這也是基於抗生素長期使用的情況下才行! 當然還有一些其他情況我就不一一舉例啦! 臨床上怎麼樣使用抗生素比較好? 1、能不用抗生素盡量不用,提高機體抵抗力對抗細菌,這個中醫理念我很贊成! 2、實在要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 3、能單用不聯合,能兩種不三種! 4、定期檢測肝腎功能等相關指標! 5、先廣譜,積極做培養,根據葯敏進行精準用葯! 6、仔細評估療效,一般三天無效建議更換抗生素! 總結: 抗生素是把雙刃劍,並不能單純說抗生素好與不好! 若計劃長期使用抗生素需要看它給我們帶來的收益多還是害處多!如果真的是收益多我們完全就可以大膽的使用! 友情提醒:無論是預防還是治療,使用抗生素一定要遵醫囑!不過,放心的是現在沒有處方也買不到抗生素啦! 我們在停用抗菌葯物時,我們要考慮兩個問題: 1、我們夠療程了嗎? 2、我們是真的好了嗎? 一感染性疾病療程感染性疾病治癒一般都有一個推薦的療程。為了將致病菌清除、防止並發症的出現、防止復發,我們需要服用足夠的療程。感染性疾病推薦療程見表1。 表1: 感染性疾病療程推薦表 感染性疾病名稱 療程 感染性疾病名稱 療程 急性細菌性咽炎及扁桃體炎 10 天 急性單純性下尿路感染初發 3~5天 急性細菌性中耳炎 7~10 天 急性腎盂腎炎 一般2周 急性細菌性鼻竇炎 10~14 天 反復發作性腎盂腎炎 一般2周或更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5~10天 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 4 周 支氣管擴張合並急性細菌感染 14天左右 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 1~3 個月 社區獲得性肺炎(CAP) 退熱2~3天,主要呼吸道症狀明顯改善 急性感染性腹瀉 3~5天 輕、中度CAP 5~7天 流行性細菌性腦膜炎 5~7 天 非典型病原體CAP 10~14天 肺炎鏈球菌腦膜炎 體溫恢復正常後繼續用葯10~14 天 金黃色葡萄球菌CAP 14~21天 革蘭陰性桿菌腦膜炎 至少4周 銅綠假單胞菌CAP 14~21天 繼發於心內膜炎的鏈球菌屬和腸球菌屬腦膜炎 4~6 周 克雷伯菌屬CAP 14~21天 血流感染 體溫恢復正常後7~10 天 厭氧菌CAP 14~21天 復雜性血流感染 4~6 周 醫院獲得性肺炎(HCP) 應個體化 感染性心內膜炎 一般4~6 周 流感嗜血桿菌HCP 10~14天 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內膜炎 6~8 周或更長 腸桿菌科細菌HCP 14~21天 真菌性心內膜炎 6~8 周或更長 不動桿菌HCP 14~21天 急性化膿性骨髓炎 4~6 周 銅綠假單胞菌HAP 21~28天 急性關節炎 2~4 周 金黃色葡萄球菌HCP 21~28天 口腔感染伴有發熱 3~7 天 卡氏肺孢子蟲HCP 14~21天 細菌性陰道炎 7天 非典型病原體HAP 14~21天 盆腔炎 宜14 天 肺膿腫 6~10 周 膿胸 6~10 周或更長 二、我們真的好了嗎?我們常常會從症狀改善了來判斷自己是否好了,但症狀改善並不一定就真的好了,症狀改善可以提示治療方案可行。 不發熱了,不是停用抗菌葯物的指征。例如肺炎鏈球菌腦膜炎體溫恢復正常後還需要繼續用葯10~14 天,社區獲得性肺炎不發熱不咳嗽還需繼續服葯2~3天。 如果我們沒有服夠療程,我們就覺得好了,這時我們不能隨意停用抗菌葯物,我們應去醫院復診,做相關的檢查,醫生根據檢查結果明確治癒了,我們才可以停用抗菌葯物,否則會因為未能完全清除致病菌,而延誤病程,造成反復感染,增加醫療費用。 三、真好了,葯該怎麼辦?經過醫生明確治癒了,我們就應該停用抗菌葯物,切不可因為花錢買葯,不吃可惜了,繼續吃葯。過度服用抗菌葯物,容易產生耐葯,也會對肝腎造成沒必要的損害。 多餘出來的抗菌葯物我們應放置在小孩拿不到的地方,根據葯品說明書的貯藏要求保存葯品,一般葯品要求保存在涼暗(避光並不超過20°C)乾燥處保存。 我們應保持將葯品、葯品說明書放在原來的葯盒裡面,在使用前一定要先查看是否過期。 如果過期了應碾碎,葯盒撕爛,放置不可回收垃圾桶。如果沒有過期也不能自主隨意服用抗菌葯物,應在醫師、葯師的指導下才能服用。 抗生素的使用療程,不是固定不變的,因為對於不同類型的感染、感染的嚴重程度不一樣以及使用不同類型的抗生素,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抗生素實際使用的天數。因此,我們不能上來就武斷的說抗生素服用不能超過多天,我們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按照2015年版本的抗菌葯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修訂專家組的意見,抗菌葯物療程因感染不同而異,通常情況下,比如對於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出現了發燒咳嗽咳痰的症狀,對於這類的疾病我們建議,大的停葯原則是一般宜用至體溫正常、症狀消退後 72~96 小時,有局部病灶者需用葯至感染灶控制或完全消散。具體的使用天數如下: 急性細菌性咽炎及扁桃體炎,口服青黴素類阿莫西林、口服第一代頭孢或第二代頭孢,療程約10天;急性細菌性中耳炎,口服阿莫西林或一二代頭孢,根據用葯3天後的效果來判斷接下來的治療方案和療程;急性細菌性鼻竇炎,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使用的天數約10-14天;以上這些情況,僅僅是理想狀態下的抗生素需要使用的天數,如果是老年人或者孩子,療程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 比如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內膜炎、化膿性腦膜炎、傷寒、布魯菌病、 骨髓炎、B 組鏈球菌咽炎和扁桃體炎、需較長的療程方能徹底治癒,並減少或防止復發。 特別是病原菌對抗菌葯物產生耐葯性的感染,如某些侵襲性真菌病,或病原菌含有不同生長特點的菌群,需要應用不同抗菌機制的葯物聯合使用,如結核或非結核分枝桿菌,就需要長療程治療。 如果說對抗生素療程使用要求比較明確的情況,莫過於對於外科常見的簡單手術,這類情況預防用抗生素時間有要求。對於簡單的I類切口手術,比如手術時間不超過2個小時的清潔手術,做手術之前用一次抗生素就可以了;手術時間超過3個小時,期間可以再使用一次抗生素;清潔手術的預防用抗生素總療程不過24小時等。 因此,除非是預防用抗生素,通常情況下抗感染治療,抗生素使用的天數,沒有絕對的不超過多少天。

『捌』 濫用抗生素為什麼會引起細菌耐葯

下面就讓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濫用抗生素為什麼會引起細菌耐葯?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看看吧!都說濫用抗生素危害很大,會引起細菌耐葯,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 01

    要知道「濫用抗生素為什麼會產生耐葯細菌」,首先必須弄清楚這個問題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抗生素、濫用抗生素、耐葯細菌等。

    一、什麼是抗生素

    抗生素是對細菌、真菌及支原體等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有效的一大類葯物。抗生素最初是從細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代謝產物中提取到的,現在主要通過轉基因工程或化學方法合成得到。從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被發現至今,抗生素種類已有近千種,臨床常用的有幾百種。

    二、什麼是耐葯細菌

    細菌耐葯性是指細菌在多次與抗生素接觸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減小甚至消失,致使原來能夠殺滅或者抑制其生長的抗生素不能發揮作用的現象。具有耐葯性的細菌就叫作耐葯細菌。對耐葯細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的療效會降低甚至無效,換句話說,對耐葯細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人類可能面臨無葯可治的危險。

    三、耐葯細菌種類

    自然界中的耐葯細菌有兩種,一種是天然耐葯細菌,另一種是後天耐葯細菌。天然耐葯細菌在自然界中只佔少數,且它們很難與佔大多數的普通細菌競爭生存環境。只有在抗生素將這些佔大多數的普通細菌殺滅後,天然耐葯細菌才有機會大量繁殖,並發展成為占優勢的細菌。由於細菌不僅能將耐葯基因遺傳給自己的下一代,而且能夠將自己的耐葯基因平行傳遞給其他種類的細菌,甚至能夠從已經死亡的同類散落的DNA中獲得耐葯基因,這就為後天耐葯細菌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四、細菌如何實現耐葯

    抗生素必須先與細菌的特定部位相結合,然後破壞細菌細胞結構或阻礙其生理功能的正常進行,才能殺滅或者抑制細菌生長繁殖。針對這一過程,耐葯細菌有多種多樣的應對方式。

    一是直接「攻擊「葯物,通過產生具有生物活性的酶類物質,使抗生素在與細菌身體接觸之前,原有的葯物結構就被破壞而失效。

    二是「改頭換面「,通過改變自身與抗生素結合的特定部位的形狀,阻止抗生素與其身體相結合而使抗生素失效。三是通過代謝作用,大量增加細胞內某種物質的產量,來對抗抗生素的作用。

    四是「關門大吉「,通過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使抗生素無法進入細菌體內。

    五是把抗生素「趕出去「,建立一個外排系統,將進入體內的抗生素排出體外,使抗生素沒有機會發揮作用。

    六是「加強防禦「,通過分泌一種叫作細胞外多糖蛋白的復合物質,將自己包裹起來形成一層膜,不僅能減少細菌身體與抗生素的接觸,而且可以吸附更多的生物活性酶,增強對抗生素的水解破壞作用。另外,包裹在這層膜內的細菌的代謝能力會降低,這使得細菌對抗生素的作用更加不敏感。

    五、抗生素濫用現狀

    每一種抗生素進入臨床後,伴隨而來的就是耐葯細菌的產生,這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也就是說,抗生素的使用本身就是耐葯細菌產生的原因,而濫用抗生素,有力地抑制了普通細菌的生長,客觀上減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競爭,但是大大地促進了耐葯細菌的增長。濫用抗生素是指我們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不加節制地,胡亂地,過多地使用抗生素,主要表現在醫生、患者和畜牧業3個方面。

    醫生作為臨床上葯品使用的決策者,其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導致我國抗生素濫用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比如,對一名發燒咳嗽咳痰的患者,醫生的適當的處理程序應當是:先問清楚發病過程,接著做相關體查和實驗室檢查,再根據化驗檢查結果判斷是否存在細菌感染,如存在,則針對最可能的致病細菌選用適當的抗生素進行經驗性治療。並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取患者的痰液做細菌培養或塗片檢查,以明確致病菌的種類,以便後期選用最有效的抗生素。一些不重視化驗檢查結果,只靠經驗用葯的醫生很容易過度治療,比如直接選用對多種細菌都有效的廣譜抗生素,或者聯合使用對多種細菌都有效的多種抗生素,或者直接使用價格昂貴抗菌作用更強的抗生素,或者在治療過程中頻繁更換抗生素品種,這些行為的不恰當之處在於抗生素品種選擇不合理。此外,超范圍預防使用抗生素也是濫用抗生素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比如:病毒性感冒使用抗生素預防細菌感染;粒細胞正常且無感染跡象的惡性腫瘤患者,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患者,予以抗生素預防感染;不存在手術時間過長等特殊影響因素的清潔切口手術使用抗生素預防切口感染等等。

    患者既是濫用抗生素的受害者,又是濫用抗生素的實施者。比如不是很嚴重的腹瀉,患者想當然地認為是細菌感染所致,於是自行購買並隨意使用抗生素,在用葯方法、用葯劑量、用葯療程和聯合用葯方面,不遵從醫生或葯師的指導,這些行為都在加劇著耐葯細菌的產生。

    我國畜牧業濫用抗生素的情況十分嚴重。每年有近十萬噸的抗生素用於畜牧業,其中90%被用作飼料添加劑,10%被用於治療畜牧動物疾病。動物攝入抗生素後,只有少部分能夠被身體吸收,而85%以上的抗生素以原形或代謝物形式經由動物的糞便排出體外,造成水土環境的污染並產生生態毒性,如抑制微生物群落的生長,降低土壤肥沃程度;影響水生生物和昆蟲的正常發育和生長;通過食物鏈污染食品、干擾人體的各項生理功能;最糟糕的是,低劑量的抗生素環境,極容易培養出耐葯細菌,這些耐葯細菌可以通過直接接觸或以食物鏈的形式傳遞給我們人類,威脅我們的健康。

    六、濫用抗生素的危害及應對辦法

    抗生素的濫用導致耐葯細菌越來越多,耐葯程度越來越嚴重,甚至出現了幾乎對現有的抗生素全都耐葯的超級細菌,長此以往,我們人類將可能再次面臨感染性疾病無葯可用的困難局面。

    目前濫用抗生素的現象普遍存在,其嚴重危害性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我國政府正努力從加強行政監管力度、完善監督體制與監測體系,規范抗生素市場等方面著手改善現狀。同時,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了解濫用抗生素的相關知識,學會拒絕濫用抗生素,從而減少耐葯細菌的產生。

    看病找醫生,吃葯問葯師,「問葯師「是由知名葯師冀連梅老師聯合海內外精英葯師組建的葯師團隊,致力於為公眾提供詢證實用的用葯咨詢服務和科普宣傳。

    如果您有具體的用葯問題,也可以在:「問葯師」上向專業葯師一對一在線咨詢。

    (由「問葯師」團隊何洪靜葯師供稿)

  • 02

    近年來,由於畜牧業大量使用抗菌葯物、醫院抗菌葯物使用不規范等問題,細菌耐葯問題愈發嚴重,某些耐葯菌甚至對現有的抗菌葯全部耐葯而導致無葯可醫。我國自2011年開展臨床抗菌葯物專項整治活動,濫用抗菌葯物現象得到遏制,但形勢仍然嚴峻,不能鬆懈。

    細菌的耐葯性可分為固有耐葯性和獲得耐葯性兩種。一般人們討論的細菌耐葯,說的是細菌的獲得耐葯性,即在原先對葯物敏感的細菌群體中出現對抗菌葯物的耐葯性。這種耐葯性是通過DNA的改變導致細菌獲得了耐葯性表型。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葯性是一種自然的生物現象。但一般來說,擁有耐葯突變的細菌在整個細菌群落中屬於極少數個體,由於競爭生長等因素,耐葯菌在整個細菌群落中的生長一般處於劣勢。因此,細菌對剛研發上市的抗菌葯物耐葯率很低。

    抗菌葯物對細菌耐葯的影響主要是通過造成選擇壓力產生的。當抗菌葯物濫用時,敏感細菌被殺滅。原本屬於少數群體的耐葯菌翻身抬頭,開始大行其道,不斷繁衍傳代。最終,原本以敏感菌為主的細菌群落就變成了以耐葯菌為主的細菌群落。另外,不同種類的細菌一般是處在一種共生環境中,多種細菌相互遏制。廣譜抗菌葯的濫用導致大多數細菌被殺滅,而耐葯的細菌種類則存活下來,在失去了其他細菌遏制的環境中開始瘋長。

  • 03

    抗生素耐葯的問題,其實,如果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也復雜,我喜歡把「復雜的問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出來,給大家看,所以,為什麼濫用抗生素會導致耐葯呢?我給大家打比方就理解了。

    1、所謂抗生素跟細菌(或者支原體、衣原體等病原體)的關系,就像是除草劑跟雜草的關系,在最開始的時候,雜草沒見過除草劑,一旦除草劑出現,立刻就「草雞」了,蔫兒了,所以,這種時候,抗生素是占據強勢地位的;

    2、但是,我們知道,任何除草劑都無法100%把草除干凈,而且根據達爾文的進化理論,總有些倔強的「小草」會逃過一劫,然後變得更加強韌,這樣子,最開始的除草劑就無法把這個雜草給滅掉了,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稱之為「耐葯性」;

    3、如果我們合理應用除草劑,能不用就不用,必要的時候合理應用,那麼我們還是能夠保持草地上的生態平衡的,也就是說,我們還是能夠保證在疾病的情況下,用抗生素是有效的;

    4、但是如果我們濫用抗生素,也就是濫用除草劑,容易出現更多的「耐葯」的小草種族,到時候,萬一真的需要「治病」的情況下,會發現,幾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沒用了,因為那些細菌等病原體,對這些抗生素都「見過了」,都「耐葯了」,都「不怕不怕啦」。

    所以,我們目前一直在提倡,要盡量少用抗生素,能不用就不用,如果一定要用,考慮單用1個,從低級抗生素開始用起。這是我們目前的基本原則。

    【本文由「白衣奶爸」新媒體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未經書面授權,任何(自)媒體不得轉載、復制。歡迎點擊關注聯系博主,白衣奶爸,三甲醫院兒科醫生,科普專欄作者】

  • 04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生物界的一般規律,這同樣適用於微生物界的細菌。

    自從人類發現了抗生素,細菌與抗生素之間的戰爭就拉開了序幕,隨著各種抗生素(廣義上包括各種合成抗菌葯物)的不斷問世,在抗生素選擇性壓力之下,耐葯細菌不斷被篩選出來,耐葯問題越來越嚴重。那麼,為什麼抗生素濫用會引起細菌耐葯呢?

    現實生活中抗生素的應用存在諸多誤區,比如將抗生素等同於「消炎葯」,誤以為抗生素可以治療一切炎症;感冒發燒時 「打吊瓶」或者口服點抗生素,認為這樣就會好的快一些。還有人一味追求新葯、貴葯,總認為新葯比老葯好,貴的比便宜的好,殊不知在細菌感染時抗生素的選擇「別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根據每種抗生素自身的特性,因病、因人而異,個體化給葯。另外在明確病原微生物的前提下仍廣泛使用廣譜抗生素等不合理使用現象,更加劇了細菌耐葯的發生。

    我們都知道,抗生素需要達到一定的血葯濃度,且維持足夠的時間才能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影響蛋白質或核酸的合成等途徑發揮殺滅或抑制細菌的作用。因此,局部應用抗生素、頻繁更換抗生素或一旦見效就立即停用導致療程不足等不合理使用現象,往往會造成細菌通過產生葯物滅活酶、改變葯物作用靶點、改變細胞壁通透性、產生葯物外排泵及生物膜等機制對多種抗生素產生耐葯性,或者因為殘余細菌繼續繁殖而導致病情反復。

    葯事網權威解讀,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必究。

  • 05

    抗生素是用來什麼細菌,真菌,螺旋體等微生物的葯物,濫用抗生素確實會導致耐葯,想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一步一步來講解:

    第一,微生物是廣泛存在的

    每個人的體內都有上億的微生物,特別是人的胃腸道裡面,聚集著大量的細菌。這些細菌大部分是沒有危害的,還有一些是條件致病菌,就是說,這些細菌在人體免疫力正常的時候,是不會致病的。所以,我們人類一直都是與微生物和平共處的一個狀態,不要企圖消滅所有的微生物。

    第二,耐葯菌一直都存在,每使用一次抗生素,可能就會加速細菌耐葯

    耐葯菌是一直存在的,濫用抗生素會加速耐葯菌的產生。例如人的體內有1000萬葡萄球菌,其中990萬都對頭孢菌素敏感,有10萬對頭孢菌素不敏感,抗生素殺滅了990萬細菌,導致剩下的,本來不佔主導的耐葯菌,獲得了大量繁殖的機會,這樣就會導致耐葯菌獲得統治地位。長期的使用抗生素,就有可能加速細菌突變,獲得耐葯的基因,同時也會促進耐葯菌大量繁殖。這些耐葯基因就會不斷的遺傳下去,甚至會出現多重耐葯的超級細菌。到時候就會無抗生素可用,嚴重的危害人類的健康。

    第三,不僅人類,獸用抗生素危害也很大

    現在很多的養殖戶,為了防止養的雞鴨魚的動物生病,都會偷偷的使用抗生素,這些在動物體內的抗生素,被人體攝入之後,就有可能在人體內殘留。最近有一個研究發現,近六成兒童的尿中,檢測出了抗生素。長期攝入低劑量的抗生素,會誘發細菌進化,生產耐葯的細菌。

    所以,為了人類的健康著想,使用抗生素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後行,除非有明確的感染徵象,確定是細菌感染,而且盡量根據葯敏結果,使用窄譜的抗生素。而且,要嚴格掌握抗生素停葯的指證,該停葯的時候就要敢於停葯。

熱點內容
為什麼系統不提供安裝軟體 發布:2025-05-17 07:31:09 瀏覽:150
冬天的時候烏龜為什麼不吃東西 發布:2025-05-17 07:31:09 瀏覽:249
為什麼有好友的微信朋友圈不顯示 發布:2025-05-17 07:26:54 瀏覽:443
痛風為什麼到晚上這么疼 發布:2025-05-17 07:26:49 瀏覽:880
超市裡的辣條為什麼那麼便宜 發布:2025-05-17 07:19:06 瀏覽:215
曖聊軟體為什麼有搭訕紅包 發布:2025-05-17 07:08:50 瀏覽:681
醫院的降壓葯為什麼比葯店便宜 發布:2025-05-17 07:08:12 瀏覽:9
為什麼找不到高清通話設置 發布:2025-05-17 06:56:28 瀏覽:287
喝酒為什麼喝多了眼睛有淚 發布:2025-05-17 06:53:10 瀏覽:318
淘寶小店服務和物流為什麼會下降 發布:2025-05-17 06:50:01 瀏覽: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