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本書讀好幾遍還是不好
❶ 為什麼一本書讀好幾遍還是難以把握書中精髓五步教你高效讀書!
有不少朋友有過這樣的疑惑:讀過不少書,為什麼感覺沒學到多少新知識?為什麼一本書讀好幾遍還是難以把握書中精髓?
讀書方法不對,讀一百遍也是白白浪費時間。
書該怎麼讀,才能最快速、最高效、使效用發揮到最大?
第一,讀書一定要做筆記。
讀書是輸入的過程,輸出能更好幫助理解書中內容,筆記是最基本的輸出方式。
筆記可以用筆記錄在本上,也可以隨手記在手機上。便簽筆記類的APP很多,印象筆記、有道雲筆記、錘子便簽等等,它們各有各的優勢,我常用印象筆記,界面簡潔,便於查找,有標簽功能,支持拍照和錄音。
第二,摘抄經典名句。
讀書時遇到金句就記下來,手寫或手機記錄均可,有空拿出來讀一讀或仿寫。
第三,分享讀書心得。
曾聽過一位讀書達人的分享,她說每讀完一本書,她會把讀書心得分享給小夥伴。如果你能講出來,說明你真的讀進去了。分享讀書心得,可以是給身邊朋友分享,也可以是在讀書群分享,一切分享的機會都不要錯過。
第四,由讀一本書到多本書。
讀完一本書,可以找該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同類型其他作者的作品拿來看。
比如胡適先生的《四十自述》這本書用很大篇幅講述文學革命,可以說這也是一部中國文學革命的進化史。其中還講述了母親對他的教育,他的求學之路和為白話文推廣所做的貢獻。
讀完後再去看《胡適談教育》可以了解當時的教育理念、讀《張愛玲與胡適》可以增加對兩位作家的更深理解和認識。
第五,邊聽邊看。
偶爾,我會一邊聽書籍原文,一邊看電子書,耳朵、眼睛齊上陣,比單一讀書印象更深刻。當然前提是時間充裕,且同時擁有聽書音頻和電子書或紙質書。
通過讀書,我們學習作者的思想和智慧,將書中的精華為己所用,再轉換成自己的知識,然後通過傳播來檢驗認知是否得到提升。
以上就是我的讀書方法,實踐出真知,說得好不如做得好,開啟高效讀書模式吧!
❷ 為什麼你讀了這么多書,卻用不好
為什麼你讀了這么多書,卻用不好?
原因有三點:
一用不好,是因為觀念有誤,搞混了知識與信息的區別。
讀書不等於獲得知識,讀書獲取的是信息。信息只有互相連接才算作知識,知識相互連接才能解決問題。知識是能用來解決問題的方式。知識是用來消除生活的不確定性。
越學越混亂,越學越不能解決問題,那你一定學到的是信息,不是新知識。新知識是與個人以往的舊知識產生鏈接而產生的。
二用不好,是沒理解,
讀書是理解的過程。看書與聽書,只是停留在視覺和聽覺的層次,讀懂了書中的話,只是與作者傳遞出的信息有了共鳴、共識,並沒有將這些信息落到自己的身上去解決問題。能用來解決問題的時候,這個知識點就長在你身上,也無需記憶。
三是理解了,沒內化、沒輸出。
內化,就是與舊知的連接。讀書要聯系自己,與自己頭腦中的舊概念建立關聯,和自己的經驗相連接。
輸出,即說與寫,就是用語言和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說,用口,寫,用筆,都是思想的呈現。閱讀理解深刻,表達的思想也就深刻,讓散亂的思緒落地,通過表達檢驗自己對一本書的理解程度。沒理解,就說不清,講不出。
(二)在第一節課中,我學到了什麼新知?
1、新知,不是全新的知識,而是產生連接,與過去學過的概念和經驗相連接才能獲得。新知好比高速公路,把舊知即原有的城市和樓房連接起來。
高級、高等都是未知的,與自己的基礎相連接,才能形成新知。要放慢閱讀速度,不貪多求快,給大腦形成連接的時間,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2、知識的儲存形式。大腦中的知識儲存不是按綱目,有條理地存在,而是呈網狀、相互鏈接、不斷發散的。要抓住元知識、關鍵知識。
3、如何判斷閱讀深度?
閱讀過程分為六個層次,也是學習不斷深入的全過程。
首先,第一層次,刷了書,獲得數據。沒有深加工。讀過、聽過,合上書就忘。
其次,獲取信息,了解作者所說的意圖。
第三,形成知識。即內化,與過去的知識和經驗產生鏈接,能解決問題
第四,瞬間醒悟。原來是這樣!拍大腿。形成自己的框架。
第五,感覺好像明白了,兩個點打通了,形成知識點的連接,其實還沒真正掌握。
最後,擊穿,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洞見,成為智慧之人。
5、如何驗證自己讀懂了一本書?
用自己的話復述一遍
6、其他
創造社會價值。如,老師的讀書變現能力。
辨別糟糕的知識,如計程車知識,聽書、引述和轉述。
書評,如別人嚼過的口香糖,少看或不看。
❸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卻還是寫不出好文章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明明讀了很多書,真要寫作時,卻不知道寫什麼?
就像有些人,明明知道很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如何才能讓我們看過的書,發揮作用呢?
第一,要看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只有自己感興趣,才會拿出多於平時的精力去閱讀。我們無需記下書中所有的知識,只要書中其中一個知識點對我們有啟發,那讀過的這本書就是對我們有益的。
第二,要專注,不能今天聽朋友說這本書好,就轉去看另一本書,明天又看書友推薦別的書。這樣下來一本書也讀不好。
第三,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知識金庫,把書中的好的例子,名人的金句存入我們的時間銀行。當我們要寫作需要某些資料時,知識金庫就是我們內容提取的小金庫。
第四,運用費曼學習法,把書中看到的知識,通過費曼學習法進行練習輸出,最後把我們所學的知識用最簡潔通俗易懂的語句轉化成自己的一手資源,講給身邊的人聽。
第五,我們不僅要做終身學習的踐行者,還要成為一個終身學習的分享者,去影響更多的人。傳遞的過程也是自我提升的過程,可以加強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何樂而不為呢?
寫作是成本最低的成長。做到以上幾點,我覺得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加上這些方法的實施,你一定可以成為那個愛閱讀愛寫作的人,也一定可以寫出越來越棒的文章,更可以收獲豐富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