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快為什麼不好
A. 嘴太快說話老是傷人有什麼實際的辦法
嘴太快不是問題,問題是你沒有經過思考就說話,導致傷害了朋友。俗話說,惡言一句三伏寒。有時,雖然是你的無心之失,但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可能很大。
建議:第一,少說話,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輕易改變的事情,需要慢慢來。
第二,如果實在管不住自己的嘴,天生就是好說之人,建議在有多人在場的情況下,不要第一個發言,等到第三個發言。
第三,如果僅僅是在自己和另一個人的場合,建議在開口說話之前,稍加思索,不要脫口而出,不用大腦,可以在說話之前數數,「1、2、3、4、5、6、7」頭腦中過一遍你想要說的話,看看是不是傷害了別人再說。
個人見解。
B. 你覺得心直口快到底是優點還是缺點
肯定是缺點。心直口快,隨性情。隨性情包含一個隱義,就是不能駕馭自己的情緒,說出來的話和態度就會隨著情緒的好壞,產生不一樣的氣氛。心情好了自然還好,心情不好就很糟糕。我想我們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某一時間點心情不好,正好這時旁人找你說話,此人馬上就變成了口中的炮灰。最可怕的是圖一時嘴快,忘記了想想在當時情境下是不是合適說那樣的話,是否應該顧及下別人的感受,傷了別人的感情。
C. 怎麼克服嘴比腦子快這個大毛病
我覺得嘴比腦子快這個大毛病吧,在很多時候都是會誤事的。因為在某些時候你可能會把你的心裡話不經大腦就會說出來,尤其是那些不好聽的,讓人聽了之後會感覺很不舒服。就比如說當你的上司發布了某條指示之後,你感到心裡不解或者是有什麼疑問,然後你就自己嘀咕一聲就把話給說出來了,這樣就會使場面顯得異常的尷尬,會讓你的同事嘲笑你。
我覺得克服嘴比腦子快這個大毛病,首先就要管住你的嘴。尤其是某些話,該說還是不該說,你要注意場合,更要自己思考一下。不要話不經大腦就說出來,這樣你給人的感覺會是非常的蠢。在動嘴之前,尤其是要腦子要考慮清楚應該怎樣說才能更好聽一些,才能讓人覺得你不是那麼的逗逼。
其次要注意說話的場合。如果是非常嚴肅的場合的話,如果領導不讓你發表疑問,那麼你就不要主動站起來說,因為你可能會在緊張的情況下,把你內心當中某些不好的想法給暴露出來,讓人知道你的心思。如果是公共場所的話,那你也不要太隨意啊,該注意還是要注意呀,你不能給公共場所的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吧。我覺得在某些情況下,你可以把話說得圓滑一些,不要讓人抓住你的漏處。
總而言之吧,凡事你要經過大腦,在大腦沒下達指令之前,你千萬不要亂說,否則的話會讓你在職場生涯當中留下非常悔恨的情緒吧。比如可能是一項比較重要的合同,因為你的一句話就泡湯了,那麼你就需要負很大的責任。
D. 為什麼心直口快的人緣很不好
到這個年齡了,有時依然會想這樣一個問題,心直口快好不好? 可能有人會說,這要分情況,看場合啊,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但是凡是人,總是有一定的基本面,比如含蓄型、開朗型、神秘型、坦率型之類的,等等。關於這個問題,我似乎從初中時代就有意識了。那時忘了看到誰的一句話,大意是:「心直口快的人受心直口快的保護。」想想覺得斯夫。因為這樣的人簡單直接不繞彎子不防人,所以也不太容易被人當作提防的對象,比較容易交朋友。可以說我在很多年裡深以為然。本來天性就是如此,加上這種自我暗示和激勵,越發地心直口快,並且因此得到相當多的恩惠,讓我覺得心直口快簡直就是一種美德,雖然它本身可能是中性的,並不必然包含價值評價的意味。大概在大家崇尚真誠爽直的北方,又是在一個相對簡單的圈子裡,所以覺得心直口快的利完全大於弊。 一直到30來歲,也沒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好。只是從到上海讀博士開始,更多地接觸南方文化以及各種個性類型的人,又遇到一些事情,才對心直口快這個問題有了新的認識,發現它有時也會給自己帶來麻煩。甚至曾經一度因為不適應,對自己的價值觀和處世方式產生了顛覆性的懷疑和否定。經過一段艱苦的過程,也經過很多同學的鼓勵和肯定,加上實踐的檢驗,我逐漸又開始坦然地做回了自己。既然人沒有完美的,既然各種性格都有利有弊,既然山難挪性難移,也就這樣吧。 於是又過去很多年,看上去我依然有很多的朋友很好的人緣,甚至這幾乎成為我的一個特色和極大的助力。在朋友面前,我基本都可以暢所欲言,也完全有資格贏得朋友的信任;但是在工作中,我有時難免還是會為自己的心直口快交學費、困惑,有時甚至是後悔,後悔當時為什麼口無遮攔,後悔自己為什麼不能更加含蓄更加沉默一點,直到自己確認並無什麼嚴重的不良後果,或者有更好的補救措施為止。這樣的情況屢屢出現。在我自顧自生活的時候,我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好,大可以愛咋地咋地,但是有時身邊的親人或者最好的朋友偶爾也會提醒我,擔心我會因此受傷或授人以柄,讓我講話多些考慮,可是真到了時候,我可能又會圖口舌之快而將也許最好不說的話說了出去。如果這些事情完全是關於我個人的,沒有關系,只要我能接受就好,但如果也牽涉到別人,即便我用了相對含蓄的方式表述,我過後還是會不住自省,這樣會不會有什麼不妥?我是不是沉默更好些?好在在工作中,我知道自己大多數的表達都是出於善良公允的願望,所以很多時候明知道這樣可能對自己不好,但最終能讓自己心安。 如今的我,依然會在言說了什麼之後有一種潛意識的自責。或許我可以為這種「言說」找到很好的理由,或許我的「言說」並沒有越界或者失掉分寸,或許我的「言說」不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打擾,但是,當我想到沉默是金,沉默或許更好的時候,潛意識里的另外一個我就在跟自己較勁。於是我有時會感到自己一邊不由自主地言說著,一邊又好像著,覺得這樣不妥,如此讓自己有輕微疲憊。 喜歡看洪晃寫的東西,嬉笑怒罵間無比痛快,也喜歡老徐和春日遲遲的文字,想表達什麼就清清爽爽。也許我自己不想費腦子,所以也喜歡這樣一種明快和簡單?當然,她們的思想並不簡單,而且都巨有才,但是她們的直爽有時會成為我的榜樣和借口——看人家這么成功還尚且如此坦率,普通如我心直口快一點又何妨?但是,我也知道,我看到的只是她們的文字,並不了解她們的人,也許人家處理問題並非如此也未必。這依然是我的某種性格深處的矛盾,一邊是自發地想做個性情中人,體會淋漓盡致,我行我素的感覺;一邊又不自覺地想遵循中庸之道,生怕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 曾經有一段時間,經常跟幾個喜歡談論精神世界的朋友坐而論道,討論一些諸如人格類型個性心靈之類的問題,並樂此不疲,說到底,「認識你自己」終究是個難題啊。後來的一段時間,我陷入日常生活的真實俗務中,一度遠離了對自我的追問與反省,我好像忘記了當時為什麼竟然對那些問題感興趣。如今,當我再次遇到困惑的時候,我還是逃脫不了對自我的認知和追問,我該何去何從呢? 在我陷入自我的迷局的時候,我又一次巧遇知己,然後傾訴,然後被理解和勸慰,然後覺得在安全放鬆的氛圍中,心直口快口無遮攔地表達,實乃人生一大幸事,真爽!
E. 怎麼改變自己在職場上嘴比腦子快的習慣
一:說話之前數到三
這是職場教科書中常用技巧,尤其適合你有點情緒的時候,一定要先心裡從1數到3再說,也就是給自己大約3秒鍾降火的時間,讓說出來的話不要 太沖動。如果發現自己3秒鍾無法冷靜,那就用5秒,5秒不夠,就別用更多時間了,不然別人會以為你反應遲鈍的,看後面的技巧吧。
二:啥也不說
你要是無論心裡數多少個數,最後說出來的話都得罪人,那麼,你最好的策略就什麼都不說。既然你做什麼都是錯,當然不做了,既然你說什麼都得罪人,當然別說了。但是啥也不說,不等於和白痴一樣逆來順受,恰恰相反,配合啥也不說,你要非常專注於別人說什麼,要用心去聽,但是不要著急發表意見。別人要是發現你認真聽但是不說話,可能問你:小李,你有啥想法?你要盡量簡潔地回答:我還沒想好,讓我再想想。不要著急表態。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好吧,繼續看下面的技巧。
技巧三:用表情代替語言
就兩點,記住就行:微笑 + 點頭。微笑是任何場合下都適合的表情。點頭不代表認同,只是代表你在認真聽對方說話。記住,沒有其他表情是合適的,如果別人說的話中聽,你微笑;如果別人說的話不中聽,你也微笑;如果別人說的話不傷害你,微微點頭;如果別人說的話傷害你,不點頭,只是微笑。
F. 嘴快是好還是壞
不好,
我就是因為嘴快吃了虧。
我朋友每次借錢都不還,每一次都想說沒錢的,誰知道嘴快說漏了!!T-T
G. 為什麼說不要讓嘴巴太快
大概沒有誰會挖空心思去得罪別人,很多時候我們得罪別人不是出於內心的,而是自己在語言表達上出現了偏差,正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語言表達的一點偏差便會導致意義的離題萬里。若想減少這種不必要的麻煩,最重要的一點便是不要讓自己的嘴巴比腦子轉得還快。
嘴巴比腦子轉得還快的人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急智之才,脫口而出,出口成章,往往瞬間讓人拍案叫絕;另一種是說話不經過大腦但天資有限的人,往往是出口傷人,有時會達到無法收場的地步。
前一種人是天才,這種人百里挑一,後一種人卻是隨處可見,一抓一大把。說話不經過大腦,極有可能得罪別人卻不自知,等到明白過來後急著彌補時,往往是越急越壞事,到頭來好話說了一大堆,人卻得罪完了。
我們還是先看下面這則笑話:
一剃頭師傅家被盜。第二天,剃頭師傅到主顧家剃頭,愁容滿面。主顧問他為何發愁,師傅答道:「昨夜強盜將我一年的積蓄劫去,仔細想來,只當替強盜剃了一年的頭。」主顧怒而逐之,另換一剃頭師傅。這位師傅問題:「先前有一師傅服侍您,為何換人?」主顧就把前面發生的事細說了一遍,這位師傅聽了,點頭道:「像這樣不會說話的人,真是砸自己的飯碗。」
言者無心,可聽者有意,幾句不經大腦的話語,便產生了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誤會,結果被解僱了,這便是說話不經過大腦所付出的代價。
口不擇言,嘴巴比腦袋轉得還要快的人,就會鬧出許多笑話,甚至得罪了別人卻不自知。
南齊太祖蕭道成提出要與當時的著名書法家王僧虔比試書法,君臣二人都認真地寫了一幅楷書。然後齊太祖就問王僧虔:「你說說,誰第一,誰第二?」王僧虔不願貶低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於是答道:「為臣之書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書法,皇帝中第一。」齊太祖聽後,只好一笑了之。
王僧虔這種分而論之的回答是相當巧妙的,表面上是顧及了皇帝的尊嚴,君臣不能互相比較,實際上是迴避了不願貶抑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的難題。真可謂是一舉兩得、一箭雙雕。
古時候,吳國有個滑稽才子,名叫孫山。他與鄉里某人的兒子一同參加科舉考試。考完後,孫山先回到家,那個同鄉的父親就向孫山打聽自己的兒子是否考上了。孫山笑著回答說:「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這便是「名落孫山」的典故的由來。
孫山的回答既委婉又含蓄,這種表達方式非但沒有戳到別人的痛處,反而讓別人對他的詼諧調侃佩服不巳。即使那位父親的兒子落榜了,也不會因為孫山的言語而受到刺激。這便是語言表達的魅力所在。
所以,在任何時候都要三思而後言,切忌讓自己的嘴巴比腦子轉得還快,否則,吃苦頭的必定是你自己。
H. 一個嘴巴比腦子快的人,在職場中會遇到哪些不便
我在做人力資源管理的時候,遇到過很多「嘴」比「腦」快的求職者。
這類求職者在參與面試回答提問之時,反應很迅速很敏捷,就是不喜歡思考問題背後的邏輯與關系,不思考面試官為何會這樣提問,以至於無形中之中暴露出自己的劣勢與短板,從而被淘汰出局。
打個簡單比方,有一位求職者在回答上「上一份工作因為什麼而離職之時」,他沒有經過任何思考,便脫口而出「因為老闆太較真,太沒人情味而離職。」雖然這是他內心真實的想法,但是作為面試官的你敢用他么?肯定不敢!不敢的原因很明顯,因為你不能保證你老闆的作風能令他滿意,職場中從來只有員工適應老闆,而沒有老闆適應員工一說。
再打個比方,有位求職者在回答期待的薪資待遇是多少時,他一口便回答到「只要比之前用人單位高就行,之前用人單位月薪4000+」。月薪4000+可能在這位求職者看來有點低,但在這個行業以及他所求職的工作崗位看來,確實還不錯,已經算很高的工資了。作為面試官,你也會直接將其淘汰出局!原因很簡單:薪資待遇在行業內已經算很高的了,誰也不願意去打破行業規則;求職者沒有思考面試官之所以要問他期待的薪資待遇背後的邏輯是什麼,這是典型的沒有經過任何思考的表現。
身在職場,不怕沒有過人的本事之人,就怕說話「嘴」比「腦」快之人。這類人不喜歡思考,直來直去,有啥說啥。在很多人看來這是性情中人,實際上這種做事方法很容易在無形之中得罪人而不自知,也容易讓自己陷入被動的局面。並不是性情中人,而是愚蠢。
職場人士大多數都是成年人士,更有甚者經歷過很多人不為人知的事情,換句話說也就是見過世面。同這些人士交往,一定要注重其交往方式,懂得因人而異而不是直來直去。
真正厲害的職場人士,說話「腦」比「嘴」快。他們無論是在回答別人提問之時,還是同他人正常交往之時,都懂得應對怎樣的人說怎樣的話,懂得區別以待,懂得思考自己所說的話會不會給他人帶來影響、傷害,以及給自己的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職場中,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利益之事,建議不輕易表達自己的意見,若要表達,力求只要表達就要使自己的意見成為最佳意見。
雖然有時候很難讓自己的意見成為最佳意見,但一定要對自己的表達提要求與標准,簡單來說,這也是刻意練習的一種方式。
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你的整體思維能力會有大幅度提高,語言表達方式與能力也會更有水準。
有要求,才會有提升。
I. 嘴巴太快沒城府,如何才能管住嘴巴會說話
一、說話先過腦溝通是人和人的一座橋梁,如果搭建的好,會讓對方覺得你很親切,很樂意與你交流。但是如果搭建的不好,則會相反。語言是門藝術,塑造的好,會讓人覺得你特別有魅力。所以,如果你是個心直的一個人,常常因為說話過快,不經思索,破壞了這座橋梁。那麼首先第一步,你得學會說話先過腦,不論在你要發表什麼樣的言論前,你都應該先在腦海里思考一遍,這些話該不該說,說了可能會讓對方有哪些感受。
有的時候嘴巴太快,說話常常詞不達意,惹得對方不適。以上說的只是如何在溝通中如何去交流,另一方面只有你有足夠的耐心才能做到聆聽、共情。所以,平時你可以多看書、學會獨處、釣魚或者別的需要耐心才能完成的事情。有一個好的耐心,才能做一個真正的語言藝術家。慢慢來別著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