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當丞相為什麼名聲不好
發布時間: 2023-02-21 09:37:14
Ⅰ 寫出了《憫農》的宰相李紳,在歷史為何卻是個貪官酷吏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簡單的小詩是許多學齡前兒童學會背的第一首唐詩,其傳播范圍之廣,毫不誇張的說,絕對稱得上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放眼詩詞界,也只有李白的《靜夜思》可與其爭鋒。
據野史記載,李紳為官後「漸次豪奢」,一餐的耗費多達幾百貫。他特別喜歡吃雞舌,每餐一盤,耗費活雞三百多隻,院後宰殺的雞堆積如山,與他同一時代的眾多文人皆對其嗤之以鼻。結合「司空見慣」的典故出處,兩相對照,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只是生活豪奢,也無可厚非,但李紳發跡之後,為官之道也頗令百姓不滿。李紳入仕前常去一個叫李元將的人家中做客,並尊其為叔父,做官之後卻立刻翻臉,直到李元將自降輩分到孫輩才肯滿意。另有一崔姓人,與李紳有同科進士之誼,卻因為沒有及時去拜見,被李紳處以流放,家僕也被殺死。
李紳晚年拜相後,更是經手了一起極大的冤案。為了討好李黨魁首,他一意孤行,將一名罪不至死的犯人強行送上斷頭台。在李紳死後,經三司復審,這名犯人得到平反,而李紳的酷吏行徑終於也受到了懲處,他的爵位被剝奪,子孫也失去了出仕為官的機會。
從一個對貧苦農民懷抱有極大同情悲憫之心的有志青年,到死後奪爵並牽連子孫後代的貪官惡吏,李紳的官宦生涯不值得為人稱道,只有《憫農》二首流傳千年,依舊熠熠生輝,成為他一生之中為後世留下的最大財富。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