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造成不一樣的情緒
⑴ 人所產生的不同情緒是什麼因素造成的
情緒與人的自然性需要相聯系,具有情景性、暫時性和明顯的外部表現;情感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具有穩定性、持久性,不一定有明顯的外部表現。情感的產生伴隨著情緒反應,而情緒的變化也受情感的控制。通常那種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對象,會引起肯定的情緒體驗,如滿意、喜悅、愉快等;反之則引起否定的情緒體驗,如不滿意、憂愁、恐懼等。
⑵ 為什麼人的情緒會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變化
「情緒」就像人的影子一樣每天與人想隨,我們在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時時刻刻都體驗到它的存在給我們的心理和生理上帶來的變化。也許,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我們每個人對情緒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是,情緒實際上比我們想像得要復雜得多。如果我們在某種程度上能夠了解情緒對人產生的影響,並對情緒產生和發展的基本規律有一定的認識,這將不僅有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而且對我們的學習和工作都十分有利。
對於情緒,我們可以有很多具體的詞語來描繪,例如將情緒描繪成愉快的或不愉快的,高興的和不高興的,滿意的和不滿意的,溫和的和強烈的,短暫的和持久的等等。由於這些分類的依據較多,所以講解的時候十分不方便。為了陳述的方便,我們可以將情緒簡單地分為消極的情緒和積極的情緒。人的情緒總是從興奮到抑制,從抑制再到興奮,往復循環。一個人的情緒不可能一直處於低潮,也不可能一直高漲。從心理學家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一般人的情緒變化呈現周期性的規律。請看這樣的一則材料:
【生物三節律】
本世紀初,英國醫生費里斯和德國心理學家斯沃博特同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一些病人因頭痛、精神疲倦等,每隔23天或28天就來治療一次。於是他們就將23天稱為「體力定律」,28天稱為「情緒定律」。20年後,特里舍爾發現學生的智力是以33天為周期進行變化的,於是他就將其稱為「智力定律」。後來,人們就將「體力定律」、「智力定律」和「情緒定律」總稱為生物三節律。
一個人從出生之日起,到離開世界為止,生物三節律自始至終沒有絲毫變化,而且不受任何後天影響。三種節律都有自己的高潮期、低潮期和臨界日。以情緒為例,在高潮期內,人的精力充沛、心情愉快,一切活動都被愉悅的心境所籠罩;在臨界日內,自我感覺特別不好,健康水平下降,心情煩躁,容易莫名其妙地發火,在活動中容易發生事故;而在低潮期內,情緒低落,反應遲鈍,一切活動都被一種抑鬱的心境所籠罩。
在很多心理學家的報告中,我們都能看到情緒周期的描述,有的人說是28天,有的人得到的結論是5個星期。不管怎樣,我們可以大致得到這樣的一個概念:人類,作為有自然性的動物,存在著情緒上的周期變化。因此,你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記錄的方式來確定自己的情緒變化,由此可以提前預測自己的情緒變化,避免因為情緒的變化而影響你的學習和生活。
另外,你可以通過情緒控制訓練的方法來盡可能的控制消極情緒或將消極情緒盡快轉化為積極情緒。因為消極的情緒可以給人帶來較大的傷害。
首先,健康的積極情緒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而消極情緒則會給人的機體帶來損害。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設法收集人在生氣時呼出的氣體,然後將這些氣體溶於水中,將溶液注射到小白鼠的體內,發現小白鼠在一段時間後死亡。這種和香煙有害的實驗相類似的結果告訴我們,人在生氣的時候,體內的免疫細胞的活性下降,人體抵禦病毒侵害的能力減弱,因此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入,導致疾病;人情緒不好的時候,體內還會分泌出一種毒性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聚積起來,會形成和漂白粉一樣的分子結構,對人體產生不利的影響。時間一長,人容易患上慢性病甚至癌症。
其次,情緒會干擾人的理性判斷。人在理性判斷的時候,容易受到情緒的干擾。
最後,情緒具有感染性。 正是因為消極情緒對人的影響極大,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如何控制消極情緒,並盡可能地將之轉化為積極情緒。下面介紹一些方法。
方法一:盡可能的變化生活環境。
環境對於人而言,不能直接地將人引入積極的情緒狀態,它對人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幫助我們營造良好的心境,這種好的心境是積極情緒發生的必要場所。
一般而言,較大的空間對於人而言總是有利的,因為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是有直接聯系的。通常人們都不喜歡太過於擁擠的地方,外界空間的擁擠會導致人的煩惱和壓抑。心理學家對於這種心理空間和物理空間的微妙聯系無法做出解釋,更多的是將之歸於類似於動物劃分領地而互不侵犯的本能行為。由此可見,人們對於大海、草原或各種各樣荒無人煙的地方的喜愛是十分有道理的。
對於學生而言,沒有時間也不可能經常去這樣的地方,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環境的熟悉程度來達到類似的效果。一般而言,新鮮的環境對人總是有吸引力的。因此,在情緒不佳的情況下,可以嘗試通過布置環境來達到創設良好心境的目的。有的人改變居室的布置,有的人放音樂,有的人養花種草,這些都是改變環境的有效措施,能夠對於情緒的調節有一定的幫助。
方法二:表情訓練法。(詹姆斯-蘭格的情緒理論,日本人的情緒訓練法)
以上講的是人會被動接受環境的影響,其實人可以更為主動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有一年中央電視台的新聞節目中放了這樣一則新聞:
日本人善於做生意,這是舉世公認的。但由於日本人強烈的東方民族的色彩,他們在做生意的時候不喜歡表露自己的感情,特別是不喜歡笑。所以,日本人在談生意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壓抑和刻板。由於日本人的主要貿易夥伴大部分都是西方人,而西方人性格外向,因此這兩種文化之間往往會產生沖突。為了能夠在生意場上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日本人想了很多辦法,其中之一就是這則新聞。日本公司的老闆為了讓職工面帶笑容,於是在下班之前的半個小時里,訓練他們笑。具體的方法是每人發一隻筷子,橫著咬在嘴裡,固定好臉部表情後,將筷子取出。此時人的臉部基本維持一個笑容的狀態,再發出聲音,就像是在笑了。
這則新聞說明了什麼呢?一般人是不會知道其中的奧妙的。這種做法有著心理學研究的依據。這種研究的最主要問題是:究竟是情緒引起身體的反應,還是身體的反應引起情緒的變化呢?換句話說,人們是因為哭才會愁,還是因為憂愁而哭;是因為恐懼而發抖,還是因為發抖而恐懼呢?
通常而言,人們都認為是情緒引起人的反應。也就是說,人們憂愁的時候才會哭,恐懼的時候才會發抖。但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並不完全是這樣。恰恰相反,人們會因為哭而發愁,會因為發抖而感到恐懼。這就是說,人的情緒是可以由行為引發的。根據這種觀點。人可以通過控制行為的方式來控制自己的情緒。日本人的面部表情的鍛煉充分運用了這個觀點。
最常見的一項研究證明,當你在生氣的時候,可以找一面鏡子,對著鏡子努力做出笑容來,持續幾分鍾之後,你的心情會變得好起來。不信你回家試試。
方法三:改變對事物的認識來調節情緒。
對事物的不同認識可以導致情緒的極大不同。例如,當學生受到老師的批評的時候,往往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些人認為老師是在和他作對,故意刁難他;而有些人認為老師是在教育他,幫助他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正是因為這些認識上的不同,人們才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前面一個學生會對老師產生厭惡甚至對立的情緒,而後一個學生會覺得和老師的關系更為親密。所以情緒的變化有事取決於人對事物的看法。
美國的心理學家艾利斯提出這樣的觀點。他認為人的情緒的產生是一個被稱作ABC的過程。A是指誘發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性事件後產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後果(Consequence)。通常認為認為是A引起了C,而艾利斯認為A是引起C的間接原因,更直接的原因是B。也就是說,人們對事物的看法不同,會引起行為和情緒的不同。
因此,在受到情緒困擾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調節自己的認識的方式來調節情緒。
⑶ 人為什麼會產生各種情緒
情緒概述
人為什麼會產生情緒
一、情緒的概念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是人的需要獲得滿足與否的反映。當客觀事物能夠滿足人的需要時,人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如高興、喜悅、滿意;反之則會使人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如悲痛、憤怒、生氣等。人類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既有物質需要又有精神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因而也會產生出復雜多樣的情緒。
二、情緒的基本心理成分
一般把喜樂、憤怒、恐懼和悲哀等歸納為人類最基本或原始的情緒形式。在這四種基本情緒形態的基礎上,可以派生出不盡其數的情緒形態,如下表:
人類基本的情緒形態與分級
分級 喜樂 憤怒 恐懼 悲哀
一級 滿意 生氣 擔心 失望
二級 愉快 氣惱 害怕 悲愁
三級 喜悅 憤怒 驚慌 悲哀
四級 快樂 大怒 懼怕 悲戚
五級 大喜 暴怒 恐懼 悲傷
六級 狂喜 狂怒 恐怖 悲痛
三、情緒的狀態
情緒是多種多樣的,依據其發生的強度、持續性、緊張度可分以下三種狀態,它們在人的生活中都有重要意義。
(一)心境
心境是指比較微弱、持久地影響人整個精神活動的情緒狀態。心境不是關於某種事物的特定體驗,而是具有彌散性的特點,如高興時看什麼都高興,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似有"萬事稱心如意"之狀態。煩悶、不高興時,看什麼都不順眼,如林黛玉看見落花也傷心,看見月缺也流淚。
引起心境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客觀方面,社會生活條件的變化是影響心境的根本原因。還有時令季節的氣候變化也會影響心境,正如"秋風秋雨愁煞人"之體驗。主觀原因,如事業的成敗、工作順利與否、人際關系、健康狀況、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等,都是引起某種心境的原因。
心境有積極和消極之分。良好的心境使人精神振奮,有助於積極性的發揮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不良心境可使人頹喪、悲觀、厭倦、消沉,不利於學習和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人們必須學會把握自己的心境,使自己經常處於良好的心境之中。 (二)激情
激情是一種強烈的、短暫的、有爆發性的情緒狀態,如狂喜、憤怒、驚恐、絕望等都屬於這種情緒狀態。在激情狀態下,人的理解力、自製力降低,甚至失去自我控制能力。激情時人們很難遮掩內心強烈的情緒體驗,總是伴著有機體狀態的改變和明顯的表情動作。如憤怒時全身發抖,緊握拳頭;恐懼時毛骨悚然,面如土色;狂喜時手舞足蹈,歡呼跳躍等。
激情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激情與理智、堅強的意志相聯系,它能激勵人們克服種種困難。例如,在戰場上軍人對侵略者仇恨的激情,激勵軍人沖鋒陷陣,所向披靡地完成任務。消極的激情對機體的活動具有抑製作用,使人的自製力下降。如絕望時常目瞪口呆,喪失勇氣;激怒時引起沖動行為,常傷人毀物,置法律與紀律不顧,一旦事過境遷,情緒平穩後又後悔莫及。
(三)應激
應激是在出乎意料的危難或緊迫情況下所引起的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如新戰士在激烈、殘酷的戰場上,或者在人們遇到意外的自然災害、緊急事故時,均可能出現應激狀態。某一事件是否引起應激、應激的程度以及每個人應付應激的方式,不僅受應激源(引起應激的刺激)的性質和強度的影響,更取決於人當時的心理狀態、過去的經歷、遺傳因素、後天學習訓練等因素。例如,同樣是在激烈殘酷的戰場上,久經戰斗考驗或訓練有素的軍人與初次參戰的新戰士應付應激的方式就不一樣,前者會急中生智,行動果斷,奮起殺敵;後者可能會目瞪口呆、手忙腳亂,甚至喪失戰鬥力。
人若長期處於應激狀態,對健康不利。應激狀態的延續能擊潰一個人的生物化學保護機制,使人的抵抗力降低,以致被疾病所侵襲。
1�應激的生理反應
(1)警戒期。警戒期為應激源作用於人的初期。此時,人的抵抗力較低,若刺激過強,可導致人的死亡。隨著抵抗力逐漸增強,全身適應綜合征即由警戒期進入抵抗期。
(2)抵抗期。抵抗期以人的抵抗力和應激源作用相對峙為特徵。由於抵抗力增強,人在警戒期的消極被動局面已被抵抗期的適應反應所取代。如果刺激過強、過久,超過機體適應能力,應激反應便進入衰竭期。
(3)衰竭期。由於長期處於過強的應激源刺激下,機體適應貯備力喪失殆盡,最終致人死亡。
2�應激的心理反應
應激心理反應分為兩類:一類能提高人的活動水平,動員機體全部"力量"更好地對付和適應應激源,如急中生智;另一類能降低人的活動水平,使人意識狹窄、行為刻板,表現為對應激源的無能為力,如束手無策。
四、情緒的生理和心理意義
(一)情緒主宰人的健康
現代生理醫學、心理醫學研究成果均表明,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的作用:
1�不良情緒危害身心健康
不良情緒主要是指兩種:一是過度的情緒反應,二是持久的消極情緒。
過度的情緒反應是指情緒反應過分強烈,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如狂喜、暴怒、悲痛欲絕、激動不已等。持久的消極情緒是指在引起悲、憂、恐、驚、怒等消極情緒的因素消失後,仍數日、數周甚至數月沉浸在消極狀態中,不能自拔。
過度的情緒沖擊,會抑制大腦皮層的高級心智活動,打破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之間的平衡,使人的意識范圍變得狹窄,正常的判斷力、自製力被削弱,甚至有可能使人精神錯亂、神志不清、行為失常。許多反應性精神病就是這樣引發的。而持久性的消極情緒常常會使人的大腦機能嚴重失調,從而導致各種神經症和精神病,例如焦慮症、抑鬱症、強迫症、神經衰弱等。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大多與長期消極情緒有密切關系。
不良情緒還可嚴重損害人的生理健康。我國古代醫學中很早就有關於不良情緒影響人的生理功能的記述,如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這里的喜、怒、憂、思、恐都是指情緒反應超過了一定的限度,或過分強烈,或持續過久。
強烈或長久的消極情緒會造成心血管機能紊亂,引起心律不齊、心絞痛、高血壓和冠心病,嚴重時還可導致腦栓塞或心肌梗塞,以致危及生命。
消極情緒會影響消化系統的功能。如人在恐懼或悲哀時胃粘膜變白、胃酸停止分泌,可引起消化不良;而在焦慮、憤怒、仇恨時,胃粘膜充血、胃酸分泌增多,從而引起胃潰瘍。
消極的情緒常引起肌肉收縮甚至引發痙攣疼痛。
不良的情緒會影響內分泌系統,強烈的情緒刺激會導致內分泌失調,使皮膚灰暗無光,在女性身上還表現為月經不調,甚至發生閉經。
長期消極情緒還會影響人的免疫力,從而造成人體抗病能力下降。現已知不良情緒與癌症、糖尿病、風濕病等嚴重危害人生命的疾病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2�良好的情緒能促進身心健康
歡樂、愉快、高興、喜悅、樂觀、恬靜、滿足、幽默等都是良好的情緒體驗。這些情緒的出現能提高大腦及整個神經系統的活力,使體內各器官的活動協調一致,有助於充分發揮整個機體的潛能,有益於身心健康和提高學習工作效率。
良好的情緒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曾有許多癌症患者都是以樂觀向上的積極良好情緒,創造了戰勝死神的奇跡。長壽者的最大共同點就是能夠保持心情愉快、樂觀豁達或心平氣和。心情愉快還會使人容光煥發、神采奕奕,正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
良好的情緒可使血壓穩定、心跳舒緩、胃張力上升、消化液分泌增強,能增強心血管、消化系統的功能。
(二)情緒左右人的認知和行為
人人都有這種體驗:在情緒良好時思路開闊,思維敏捷,學習和工作效率高;而在情緒低沉或郁悶時,則思路阻塞,操作遲緩,無創造性,學習工作效率低。強烈情緒會驟然中斷正在進行的思維;持久而熾熱的情緒,則能激發無限的能量去完成任務。當你對某人、某事、某物產生強烈的愛或恨的情感時,你的認知和行為都會有所改變,如常說的"情人眼裡出西施"、"愛屋及烏"等。具體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左右動機。 情緒可以激勵人的行為,改變人的行為效率,發揮重要的動機作用。積極的情緒可以提高人們的行為效率,對動機起到正向推動作用;消極的情緒則會干擾、阻礙人的行動,降低活動效率,對動機產生負面影響。研究發現,適度的情緒興奮性會使人的身心處於最佳活動狀態,能促進人積極地行動,從而提高活動效率。
2�調控智力活動。 情緒、情感是心理活動的組織者。它可以影響人們對事物的知覺選擇,維持穩定的注意或重新分配注意資源到更重要的刺激上,對人的記憶和思維活動也會產生明顯的影響。例如,人們往往更容易記住那些自己喜歡的事物,而對不喜歡的東西記起來則比較吃力。人在高興時思維會很敏捷,思路也很開闊,而悲觀抑鬱時會感到思維遲鈍。
3�人際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 情緒不僅僅是一種內心體驗,而且具有外部表現,它可在人際之間進行傳遞,因而成為人類信息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
情緒的外部表現主要有面部表情、體態表情、言語聲調變化三種形式。高興時眉開眼笑,手舞足蹈,講起話來眉飛色舞、神采飛揚;發怒時橫眉立目,握緊拳頭,大聲斥責;悲哀時語言哽咽,悔恨時頓足捶胸;失望時垂頭喪氣……所有這一切,都作為一種信號被賦予特定意義,傳達給別人,而他人亦會在接受信號的同時發出反饋信號。
表達自己的感受,了解他人的感受是人際交流中重要的能力。人們通過細微的,有時是難以覺察的情緒信號來彼此傳遞和獲取信息,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步的交流。情緒的交流協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傳送著有時言語所難以直接表達的細微信息。
⑷ 想一想:1造成兩種不同心情的原因分別是什麼
造成兩種不同心情的原因,肯定是那種非常。糾結的事情和喜怒哀樂的有關系。
⑸ 人類在面對不同的事情,會出現不同的情緒
引言:人類在面對不同事情的時候會出現不同的情緒,像很多人都知道怎樣去保證身體的健康,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如何去保持心理上的健康,所以很多時候人們在承受心理上傷害會比身體上的傷害要多得多。而每個人在面對不同情緒時,都會有自己的處理方式,最常見的就是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對於情緒有自我覺察的能力,不讓自己隨便亂發脾氣,還有一種就是會陷入到情緒當中無法自拔,這也是因為缺乏自覺控制情緒的能力,所以像這類型的人會花很多時間去擺脫情緒。還有一些人是知道自己的情緒,但是會默默去承受情緒,不去改變,長時間下來會讓自己有一種習慣性的辛苦。
最後管理好情緒是能夠不被外界因素所左右,而能夠更加確定的去完成一件事情,所以不管在任何場景當中管理好情緒才能夠掌握更多的變化。
⑹ 為什麼人會有不同的情緒
因為每個人的需求和慾望不同,而不同的事情對於每個人來說產生的反應不同,因此產生情緒不同、、、、、
⑺ 人為什麼會有各種情緒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生在世煩惱無量,人生沒有筆直路,坎坎坷坷過一生。時間是不能停留,就沒有必要傷春悲秋。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他計較的少。人生的路很長,煩惱也好多。要調好心態。好的心情就是天堂,憤怒的情緒就是地獄、要想快樂的事,忘記不愉快的事,不愉快的事過去就是過去了。不要再去想它了,就像日歷你翻過去就不要再翻回來了。去爬爬山,看看藍天、白雲,聽聽音樂,跳跳舞了。時間會沖淡一切,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雨過天晴會出彩虹。只要你調好心態,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
⑻ 導致人的情緒的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情緒變化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常見的影響因素有認識因素、氣質類型、環境刺激等。
1、認識因素:認識在情緒體驗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相同的情境,如果作出的認識評價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
2、氣質類型:現代心理學家認為,氣質是人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在情緒體驗的強弱、快慢上,表現在隱顯動作敏感或遲鈍方面,它是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的外部表現。
3、環境因素:對人的情緒影響是不可忽視的。譬如,擁擠的人群常會使人感到緊張、煩躁;灰濛蒙的天空會使人感到壓抑鬱悶;荒山禿嶺會使人感到一片凄涼,而青山綠水則會使人感到輕松愉快;整潔有序的軍營環境會給人一種嚴肅、清新的感覺。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最普遍、通俗的情緒有喜、怒、哀、驚、恐、愛等,也有一些細膩微妙的情緒如嫉妒、慚愧、羞恥、自豪等。
情緒常和心情、性格、脾氣、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爾蒙和神經遞質影響。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都會引發人們行動的動機。
希望被採納,謝謝
⑼ 為什麼人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
因為人是高級動物,有各種各樣的情感,這是上帝付於我們的,人如果沒有感情的話就不完美了,血畢竟是熱的,心畢竟不是鐵做的,產生情感是自然形成了,沒有為什麼
親 愛 的 友 友 :
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這個一定有幫助的,這個答案會告訴你我們的心裡運作原理!
自己是自己最好的心理醫生
"其實人活的就是一種心態。心態調整好了,蹬著三輪車也可以哼小調;心態調整不好,開
著寶馬一樣發牢騷。」這是手機上的一條簡訊,它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人的心態的重要。
心態就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態度。每個人的一生都有許多慾望,都希望自己錢掙得多一點,
事業順利一點,官做得大一點,生活過得幸福一點。。。。問題在於人不可能事事順心,當這
些慾望不能得到滿足時,我們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
心態表示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只要有良好的心態,你才能每天保持飽滿的心情。心態好,運氣就
好。精神打起來,好運自然來。記住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積極的心態,一旦失去他,就跳出去,
要學會調整心態, 有良好的心態工作就會有方向,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會失去自己。心態的好
壞,在於平常的及時調整和修煉並形成習慣。
人活在世上,凡事都要看開點,看遠點,看淡點,心胸要豁達些、大度些,相信「任
何事情的發生必有利於我」且「辦法總比困難多」,也就沒有流不出的水和搬不動的山,
有鑽不出的窟窿及結不成的緣。人活的快樂,就必須要有一個好心態。無論遇到什麼事,
會換個角度去思考,就會感到快樂。有人在一個好的單位工作,他每天會有許多得不如意,
惱總圍繞在他的身邊。有人工作單位一般,可他卻不舍不棄,每天都有工作目標,把此作
種鍛煉、成長的機會,而且通過創造性地完成本職工作,受到人們的敬佩。陽光般的心態,
一樣的熱情。收獲著成果和幸福。
所以應該調節自己:
1.慾望少點,
2.攀比少點,
3.心態平衡點,
4.知足常樂多點 ,
5.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不要迷失了自己 .
6.根據自己的能力去生活吧,不要讓別人的生活狀況左右了你的心情.
⑽ 人類的情緒,都是因什麼產生的呢
在這個世界上,好像每一個人都有著不一樣的情緒,這或許就是七情六慾,對於很冷血的人來說,他們生活中也是比較殘酷的。就算是這么冷酷的殺手,他們在情緒上面也是會發生一些變化的,每一個人的情緒都是來源於生活。為什麼會產生情緒呢?這只是保護生活的作用,一個人之所以會產生情緒,還是想保護自己,讓自己不會很傷心。
有些時候心情就是沒有辦法去描述的,可能這種情緒也不知道要如何去表達,那麼就可以通過畫畫,或者是用聽歌的形式將這種情緒轉化成抽象的方式,從而也能控制到情緒的目的。每一個人的情緒都是不一樣的,關於情緒上面所幫助的作用也是通過靠自己和個人的經歷,長期有情緒的話,就應該轉移生活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