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懂得很多認知卻還做不好
⑴ 為什麼有的人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懂得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理論和實踐脫節:有些人可能懂得很多理論知識,但缺乏實踐經驗,無法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缺乏行動力:即使有些人懂得很多道理,也明白應該如何去實踐,但缺乏行動力,無法堅持下去。
心態問題:有些人可能過度關注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導致自卑、焦慮等負面情緒,從而影響生活質量。
沒有適應變化:生活中的許多道理都是相對的,隨著時間和環境的改變,原本適用的道理可能不再適用。如果不懂得適應變化,調整自己的認知,就會過不好這一生。
道理本身有缺陷:有些道理可能並不完全正確,或者只適用於某些特定情況。如果盲目迷信這些道理,可能會對生活造成負面影響。
總之,想要過好這一生,不僅要懂得很多道理,還需要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保持行動力和積極的心態,不斷適應變化,以及對道理保持審慎的態度。
⑵ 為什麼有的人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學會接受孤獨,你才能夠過得更好。」
「只有好好學習,你才能夠變成一個優秀的人啊。」
「不就是一個渣男嗎?有必要為了他而舍棄整個森林嗎?」
「可我這一生,聽過無數的大道理,卻仍然無法變成他們所期望的、我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那麼,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我對於這個問題的觀點是,我們所聽過大部分道理,都是以方法為中心,而不是以所遇到的問題為中心來表達。
過度看重方法中心論的人,就好像一個丟了錢包的醉漢,但他不去他丟失錢包的地方尋找,反而在路燈下尋找錢包,他的理由是:「路燈下光線好。」
part.1
在我看來,許多大道理就像一個剛剛建好的毛胚房,這個毛胚房無法給你一個舒適的環境讓你居住,但是你可以看著它,以此來滿足你對未來生活美好的幻想。
大道理常常告訴你一種方法,讓你知道在遇到某種問題時,應該用哪一種方法來應對,它強調問題的相似性以及應對方法,從而導致對一類相似的問題使用千篇一律應對方式,忽略了在解決問題時看起來毫無關聯的、容易被忽略的因素。
設想這樣一個場景,你失戀了。於是你到知乎上提問:「如何才能夠快速的從失戀中恢復過來。」
有人告訴你,「這世上可以治癒一切的良葯是時間。」也有人告訴你,「新歡是擺脫舊痛最快的一種方法。」還有人告訴你,「提升自己,當你變得優秀時ta就會後悔放棄了你。」
這些方法對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對。但是卻不一定適合你,這些方法都是從回答者的自身經歷所歸納出來的,他們可能使用這一種方法成功的從失戀的陰影中擺脫了出來,但每個人所經歷的分手過程都是不盡相同的。
part.2
在這也可以看到我們在解決問題時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即一味強調他人所給出的建議的重要性,從而造成了對於自身問題的特殊性的忽略,失去了解決問題的創造性以及問題本身的重要性。
失去創造力是一種致命的弱點,它意味著你放棄了自己的想法,不再相信你自己感覺,而將他人的建議作為一種信念去實行。
當我們試圖解決問題時,合理的方法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步驟,但是當我們把方法看作唯一中心時,就會忽略一點,「是因為什麼才會創造出這個方法。」
方法其存在的前提,是為了幫助我們合理的達到目的,而不是當問題出現時,我們應該挑選怎樣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如果只注重方法,我們就容易將解決問題的過程變成:遇到某一問題--將這個問題歸類於某一標簽--知道大道理對這一標簽所提出的方法--使用大道理所提出的方法論來解決問題。
我們可以看到,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是似機械化的,只知道按照所謂的道理方法去解決問題,不願意思考,只期望能夠有一個人能夠指給你一條明路,你只需要按照他所說的方法去做就足夠了。
不可否認,有時候他人所提出的方法,對你確實是有效的,成功的幫助你擺脫了困境,但如果無用呢。於是你就到知乎上提問「為什麼聽過這么多大道理,我卻仍然無法過好這一生。」
part.3
對於生活而言,大多數事情都不是由一個因素所決定的,事件也永遠是充滿不可確定性的,現實不會因為你使用了大道理中所提出的方法,而使你完全解決這個問題。
大多數時候,我們知道應該怎樣做,卻不一定知道我們為什麼應該這么做。
例如「學會接受孤獨」這一觀點或者說方法,很多人會告訴你,你應該怎樣怎樣去做,這樣做的好處有什麼什麼。但是卻很少有人問過你,你為什麼要去接受孤獨。
你說:「我想要學會接受孤獨,是因為我想要變成一個優秀的人。」
也許你是因為看到了許多言論,他們告訴你,孤獨的人往往會很優秀。但是我們忽略的一件事是,除了孤獨之外,還有其它的很多特質也會使一個人看起來很優秀,孤獨只是他所凸顯的一種特質。
但是我們卻很容易本末倒置的認為,是孤獨衍生了他其他的特質而使他顯得優秀,而不是,他的所有特質中孤獨最為突出,沒有其它特質的襯托,孤獨也可以被叫做孤僻。
如果僅僅只是為了孤獨而去孤獨,也許終其一生,你都不會得到你想要的那種孤獨。
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因為那些宣揚孤獨的人,在他們不孤獨之前,就已經很優秀了,但正是這種優秀,使得他們沒有時間去浪費在無用社交上,所以他們顯得孤獨。
part.4
我想即使告訴了你這些,你也無法過好這一生,甚至你都不會過的比以前好一些,那麼究竟要怎樣才能夠過好這一生。
我沒有辦法告訴你答案,我只能說:「放棄以方法為中心,熱愛問題本身。」是我目前正在做的,這讓我過的比以前好了一些。
放棄以方法為中心,這會是一個讓你產生恐懼的做法。你會想,那麼我應該怎麼做,或者說,怎麼做才是對的。
我想首先,你必須放棄這種觀念,「究竟怎麼做才是對的。」
part.5
我們的「對錯」是在什麼時候產生的?我曾在前兩個月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以至於我兩個月都沒有寫過一篇回答。
我在寫文章的時候一直在思考,我應該怎樣去寫出一篇對的文章,怎樣才能夠寫出一篇高贊的回答。
我發現長的文章通常都是高贊,我以為我獲得了一個秘籍,只要把文章寫長,我就可以寫出對的文章了,但我一直沒有開始動筆,因為我想著,寫一篇長文章肯定需要一整天的時間。
直到我發現,即使我有了一整天的時間,也會有各種各樣的事情阻礙著我,因為實際上,我並不喜歡寫很長的文字。
也因為,在最初,我寫回答的目的是為了說出我的看法,而不是為了寫出贊多等於對的回答。
所以,什麼是對的。
當你在思考這個問題時,你就選擇只想去做對的事情,所有的方法都是為了這個「對」而做。同時也意味著,你選擇逃避可能的錯而產生的恐懼。
恐懼將會是你怯懦不前的一大障礙,你害怕每一個不確定的事物,最後依舊被不確定性牢牢禁錮。
你力求每一次都做的對,卻在一開始就做錯了。
「那怎樣才能夠過好這一生?」
「抱歉我無法給出你人生的答案。」
⑶ 為什麼所有的道理你都懂,但是你依舊過得很不好
這個世界上的道理,都在教你怎麼擁有更好的人生,許許多多的前輩總結出許許多多道理,又說太陽底下並無新事,那麼這些概括性極高的道理應該對於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能起到指導性的作用。
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做到。
但凡有人給你講道理,不是你過的不夠好就是你過的太隨心所欲偏遠了主流社會的認知,而絕大多數的過的不夠好又源於你某個階段的自我放縱和隨心所欲。
換算過來,所有的道理都在讓你自我約束,讓你不要太隨心所欲,更簡單的說,讓你去做你不想去做的事情,跟你的本性做斗爭。
這個過程一定不是愉快的。
世界上的道理翻來覆去無非那幾種,日光底下不但無親事,也並無新的人生道理,人也可以簡單的劃分成那幾類人,但是過的好的永遠是少數,不是道理不好,不是你不好,只因為你我他中的大部分皆是凡人,愛吃愛喝貪玩嗜睡想的開,所以就算過的不好也只是別人眼中的不好,別人覺得好或者不好,又怎樣,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