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醫生治療方法不一樣
⑴ 為什麼不同的人給病人開葯都會不同
醫生診斷後,不同醫生會開出不同的處方,這是按每個人的思路所決定的,但大方向是一致的。
⑵ 祛痘的中葯每次去醫生開的方子都不一樣越喝效果越不好
1、內服: 1)中葯 。阿姨開給我的,煎7劑14副,每天一劑。不知道適合不適合別人,如果想用這個方子的jm,最好再問下身邊的中醫阿,看看是否適合自己。 枇杷葉12,連翹9,槐花6,桑白皮15,甘草3,生石膏20,黃笒9,海浮石30,銀花9,還有一種葯草的名字看不清,暈,我明天再去問下阿姨哈。 2)忌口:辛辣、油炸、糖(我覺得戒糖戒巧克力最痛苦了)但是阿姨說我脂肪代謝不好,在扎針這段時間一定要忌口的。之後可以少吃一點,但也不能多吃。好羨慕那些狠吃糖和油炸食品也不出油不長痘的人啊。 2、外用:相宜本草去油消痘洗面膏、AA網天竺葵花水、薇姿去豆膏。這些是我現在用的。清潔很重要。有時想起來做下保濕面膜。現在豆豆基本平復了,就是印子還要慢慢退,這個退印子的方法要請教大家呢。 3、睡眠:阿姨說,晚上9點到11點是皮膚修復的時間,最好在這段時間內休息睡眠。只是,這點遵守起來真的是好難啊,我基本沒有遵守過。。。。如果認真按照這個時間表休息的話,應該能促進皮膚的好轉吧。 4、心態:有一個樂觀輕松的心態很重要。另外,我覺得對醫生的信任感也很重要。我找到王阿姨是誤打誤撞,(當時要是沒打通阿姨的電話預約,我肯定就奔徐匯的針灸診療所去治了)可能也是緣分吧,就是覺得相信她,完全把自己交給了她。現在想想,之前我也在別的醫院和中醫那裡看過,效果之所以不大,除了醫生方面的問題,與我年少輕狂對醫生持一種對立不信任的態度也有關系。那時我總覺得這些治痘醫生的話我都能背出來了,他們都是騙人的吧,汗
⑶ 同病不同醫的事例
同病異治,指的是看似相同的疾病,治療方法卻有所不同。這一概念在古代醫術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如《三國志·華佗傳》中記載的故事。
在東漢戰亂時期,華佗在街上行走時,被兩名衙役攔下,被帶進衙門。一進門,便聽到裡面傳來病人的痛苦叫聲,華佗心想,自己大概被請來治病。果然,裡面有兩個因病痛折磨而面容憔悴的人,已不再有昔日的凶神惡煞之態。
經過仔細觀察,華佗發現二人雖都表現為發熱頭痛,但病因不同。一位是表證,需要用發汗葯治療;另一位則是里熱證,需要用瀉下法治療。根據不同的病情,華佗為他們分別開出了不同的葯方。
看到不同的葯方,旁邊的人感到疑惑,其中一人還惡狠狠地對華佗說:「你小心點!如果治不好,別想走出這衙門。」華佗則自信地回答:「你們放心,服葯之後,明早即可見效。」果然,二人按照葯方服葯後,次日便康復如初。
這個故事生動地展示了華佗的辨證施治原則,他根據病人的具體症狀和體質,對症下葯,體現了醫學的精準與人文關懷。
從華佗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學到,中醫治療不僅僅是對症下葯,更重要的是辨證施治,針對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開出最適合的葯方。
在現代社會,同病異治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意義。不同的病人,即使患有相同的疾病,也可能因為體質、年齡、生活習慣等因素的不同,而需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因此,醫生在治療時,必須全面考慮患者的個體差異,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通過這一故事,我們更能深刻理解中醫「治未病」和「辨證施治」的核心理念,這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體系的重要特點之一。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同病異治都強調了個性化治療的重要性,這不僅是醫學實踐中的寶貴經驗,更是對患者個體關懷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