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銃內徑為什麼不一樣
發布時間: 2025-05-02 18:45:11
① 明代高度發展的火器介紹
高度發展的火器> > 我國古代對火器的研究相當出色,很早就開始了用火葯來製造作戰武器,比如利用火葯進行燃燒、爆炸或發射彈丸等。這就是火葯兵器,簡稱「火器」。> > 在我國,火器的使用從北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到了明代,我國傳統火器的發展就達到了最高峰。在這近7個世紀的期間里,隨著火葯性能的提高和火器技術的不斷進步,威力更大的火器就不斷地問世,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同時也對世界武器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 火器源於火葯,初期雖已掌握了火葯的生產技術,生產了性質不同的火葯兵器,但仍屬火器製造的初級階段。至明代,才出現了我國傳統火器發展的最高峰。明代火器不僅種類多,而且質量也在不斷地提高。> > 元末明初,明太祖在重新統一全國的戰爭中,較多地使用了火銃作戰,不但用於陸戰攻堅,也用於水戰之中。通過實戰應用,對火銃的結構和性能有了新的認識和改進,至開國之初,銅火銃的製造達到了鼎盛時期,結構更趨合理,形成了比較規范的形制,數量也大大提高。> > 從北京、河北、內蒙古、山西等地出土的洪武年間製造的銅火銃看,明代火器大致是前有細長的直體銃管,管口沿外加一道口箍,後接橢圓球狀火葯室。> > 葯室後面為銃尾,它的後面有安柄的銎孔,銎孔外口較粗,內底較細,銎口沿外也加了一道口箍。另在葯室前側加兩道口箍,後一道加固箍。> > 河北省赤城縣發現的1372年造的火銃,銃身長0.44米,口內徑0.02米,外徑0.02米。銃身刻銘文「驍騎右衛,勝字肆佰壹號長銃,簡重貳斤拾貳兩。洪武五年八月吉日寶源造」。將它與內蒙古托克托縣黑城古遺址發現的3件有洪武紀年銘的火銃相比,可以看出它們的外形、結構和尺寸都大致相同。> > 托克托古城遺址出土的一號銃為1379年造,全長四0.44米,口內徑0.02米,為袁州衛軍器局造;二號銃為1377年造,長0.44米,口內徑0.02米,鳳陽行府造;三號銃長0.43米,口內徑0.02米,也是1377年鳳陽行府造。> > 以上4件洪武火銃鑄造地點雖不在一處,但形制、結構基本相同,說明當時各地銅銃的製造已相當規范化。> > 1368年,火銃由各衛所製造,如上述數件火銃,就包括袁州衛軍器局造和風陽行府造等。至明成祖稱帝後,為加強朝廷集權和對武備的控制,將火銃重新改由朝廷統一監制。> > 明成祖時期的火銃製造數量和品種都較洪武時有了更大的增長,並提高了質量,改進了結構,使之更利於實戰。> > 從1368年開始,整個明朝的軍隊普遍裝備和使用各式火銃。據史書記載,1380年規定,在各地衛所駐軍中,按編制總數的10%來裝備火銃。> > 1393年規定,在水軍每艘海運船上裝備碗口銃4門、火槍20支、火攻箭和神機箭20支。明成祖時,更創立了專習槍炮的神機營,成為我國最早專用火器的新兵種。> > 明代各地的城關和要隘,也逐步配備了火銃。1387年,在雲南的金齒、楚雄、品甸和瀾滄江中道駐軍,也配備了火銃加強守備。> > 1412年和1422年,明成祖令北京北部的開平、宣府、大同等處城池要塞架設炮架,備以火銃。至嘉靖年間,北方長城沿線要隘,幾乎全部構築了安置盞口銃和碗口銃的防禦設施。> > 火銃的大量使用,標志著明代火器的威力已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但是,火銃也還存在著裝填費時,發射速度慢,射擊不準確等明顯的缺陷,因此只能部分取代冷兵器。而在明代軍隊的全部裝備中,冷兵器仍佔有重要的地位。> > 16世紀初,西方先進的火器製造技術開始傳入我國,進一步推動了明代火器的發展。尤以佛郎機、紅夷炮、鳥銃等影響最大。> > 「佛郎機」本是明代對葡萄牙、西班牙等國人的統稱。> > 1521年,白沙巡撫何儒從來華的葡萄牙船上看到一種火炮,與明軍火炮相比,具有裝填彈葯方便、發射速度快和裝有瞄準具等優點,便組織船上我國籍槍炮匠上岸仿造,取名「佛郎機」。> > 紅夷大炮號稱「將軍炮」,明末引進西方技術製造,帶有炮耳和瞄準具,可以調節射程,炮身壽命長,大型者重1600千克,射程可以達到1.9千米,應該是這一類武器的極限了> > 明代大將軍炮在鑄造時,通過增加箍來防止炸膛。1626年使用這種火炮打敗後金,取得了寧遠之戰的勝利,也被紅夷大炮擊傷。> > 鳥銃是明代對新式火繩槍的稱呼,因為槍口大小如鳥嘴,故稱為「鳥銃」,又稱「鳥嘴銃」。改稱「鳥槍」。> > 據記載,1558年,明朝廷一次就造鳥銃1萬支。而且,明代的鳥銃又有許多自己的創新。> > 在當時,傑出的火器研製家趙士楨,經過潛心研製,設計和試制了多種鳥銃,有嚕密銃、翼虎銃、三長銃、掣電銃、迅雷銃、鷹揚銃、震疊銃、奇勝銃等。> > 其中嚕密銃在尾部裝有刀刃,在敵人逼近時可作斬馬刀使用;震疊銃為雙管火繩槍,與敵人作戰時能連續發射兩次,給敵人以重大殺傷;迅雷銃更是有5支槍管,共用一個槍機,輪流發射。> > 明朝嘉靖後期還研製了一種「連子銃」,它的銃身是用銅鐵製造的,尾部安木柄,銃膛後部裝填火葯,火葯事先裝在一節一節的小紙筒中。> > 底部都用紙相隔,中通一孔,插一根火葯線,葯線相互連接。每節火葯發射彈丸一枚,各紙筒自銃底首尾相接。> > 銃膛中部豎有一個鐵筒,裝滿彈丸,先由第一節火葯發射第一發彈丸,發射完後第二節火葯會自動引燃,同時第二發彈丸可自動落入銃膛,正好被第二節火葯發射出去,如此循環以實現連發。這種連子銃已經具備了全自動槍械的雛形。> > 明代的爆炸性火器主要有地雷和水雷兩類。地雷一般用陶瓷罐或鐵罐裝上炸葯,再用葯線接上引爆裝置。「萬彈地雷炮」和「伏地沖天雷」是明代著名的地雷。> > 水雷用木箱或鐵殼密封,浮在水中等敵船靠近,拉動引爆裝置;或計算好葯捻燃盡時間,定時爆炸,攻擊敵船。「水底雷」和「水底龍王炮」是明代著名的水雷。> > 明代的火箭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並已開始廣泛應用於戰場,被稱為「軍中利器」。當時的火箭種類繁多,性能先進,有多火葯筒並列火箭、有翼火箭、多級火箭、多發齊射火箭等。它們是現代火箭的先驅。> > 我國古代火器尤其是明代火器的發明和應用,是我國古代人民在軍事技術領域取得的最輝煌的成就,它對我國乃至世界軍事發展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使戰爭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且還促進了軍隊編制和裝備的變革。> > 知識點滴> > 明代火器的大發展,朱元璋功不可沒。> > 朱元璋最早與火器打交道是在南渡長江的前夕,當時還駐軍於江北的和州,多方招攬人才等待時機。> > 在此期間,有一個名叫焦玉的匠人前來求見,並獻上幾十支「火龍槍」。朱元璋命得力助手在軍中試射,證實這種武器能夠洞穿一層皮革。> > 朱元璋非常高興,認為擁有此槍取天下就更加容易了。後來,朱元璋還大力扶持和推廣新式火器,使明軍裝備提升到了一個新台階。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