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情緒掌握不好
㈠ 為什麼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小時候父母沒有重視過我們的性格培養的原因,才導致這種遇事就煩躁,控制不住情緒的態度。性格雖以養成,但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如果想要努力改變自己的壞脾氣還是能夠改變的。
三、能力越強的人,煩躁的情緒越少。因為通過能力能夠解決很多事情,也就少了煩躁的機會。多多學習,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能夠有好的心態。在自己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滿足自己一些小願望。物質帶來的快感,會讓你心情瞬間好起來,有滿足感。偶爾奢侈一下,為自己而活,並不是壞事,它能買來你的好心情。
㈡ 為什麼孩子總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乖巧懂事,雖然不能做到令行禁止,但是起碼教育一下,也能夠通情達理,不要無理取鬧。能夠做到這樣,父母也就少操心,孩子也能更愉快。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行為卻常常與父母的希望背道而馳,絕大部分的孩子,無法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控制好自己的脾氣。稍有不順,就會又哭又鬧,甚至大發雷霆。情緒管理的失控讓父母總是感到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正確應對。第一、心智發育不成熟孩子還在不斷地成長和成熟的過程中,無論是身體的生長,還是心智的成長。他們對於很多事情的判斷,還缺乏基本的能力,也還沒有掌握足夠的技巧。從根本上而言,孩子還是一個以感性思維為主的小傢伙。他們不會過多去考慮自己的行為對於他人或者環境的影響,只要他們覺得需要宣洩自己的情緒,就會毫無掩飾地表露出來。相較於他們的理性思維而言,感性思維總是占據著上風,所以,該哭就哭,該笑就笑,這是孩子本性的自然流露而已。第二、表達還有障礙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十分欠缺,他們對於心中希望的東西,還不能用合適的語言去表達訴求。尤其是對於一些相對復雜的需求,或者說需要一些復雜表達才能說清楚的東西。對於孩子來說,詞彙量的欠缺就容易造成詞不達意,引起他人的誤解。或者語法的明顯錯誤,造成他人的困惑。這是孩子在交流過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因此也就造成了自己的需求無法得到及時滿足而造成情緒的失控。甚至會出現交流越多,意思表達越是混亂的狀態,最終導致了精神上的急躁,只能用哭鬧來宣洩。第三、感到被忽視孩子總是脆弱的,這是身體條件的限制所決定的,技能的不足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所以,他們經常需要得到父母的安慰和保護。他們也會用各種方法去表達這種訴求,只是有些表達的方式相對隱晦,而父母不可能時時刻刻圍著孩子轉悠,當孩子感覺被忽視的時候,他們心理承受能力就會降低。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訴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就很容易關不住情緒的閘門,讓淚水噴涌而出。第一、正視孩子的需求孩子對於生活的需求,其實非常簡單,對於孩子的需求,家長一定要給予正面的回應,比如有時候,孩子找家長聊天,只是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所以,家長千萬不要敷衍,千萬不要因為忙於家務而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只有及時的回應,才能讓孩子感到被重視和愛護,才能讓孩子的心理產生足夠的滿足感和安全感。他們也就不會容易產生悲觀的情緒,導致情緒失控的可能性就會明顯減少。第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當孩子就不適當的方式表達需求和情緒的時候,家長首先還是要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表達,千萬不要予以嚴厲的呵斥和指責。這樣,只會火上澆油,讓孩子情緒更加惡劣。當孩子平靜下來以後,家長可以耐心地去詢問孩子的需求,告知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然後針對孩子的需求和遇到的困難,告訴孩子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去解決。讓孩子感知到父母的愛護和關心,並且逐漸學會正確處置問題的方式方法,盡量減少耍脾氣來達成目標的行為。第三、訓練孩子管理自己情緒管理,只是孩子進行自我管理的一部分,這些技能的獲得,不是單一的,而是與其他自我管理密切相關。所以,父母應當把孩子的情緒管理納入自我管理這個大范圍中去考量。當孩子該自己吃飯的時候,就要讓孩子慢慢學會自己吃飯,然後就是根據孩子的能力,逐漸安排孩子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自己穿衣、上廁所等等。甚至可以幫著父母整理家務。通過綜合能力的訓練,逐漸讓孩子建立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情緒管理的控制打下基礎。第四、幫助孩子認知情緒孩子對於情緒的表達,其實都是隨性而發,他們完全在乎自己內心的感受去表達自己的情緒,不會在意他人的感受以及對周邊環境造成的影響。對此,父母應當從小對孩子進行情緒的認知教育,需要告訴孩子去了解不同的情緒產生的原因,各種情緒對於事情的解決的重要性。以此讓孩子了解到,大哭大鬧亂發脾氣對於事情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