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跟別人拍的有點不一樣呢
❶ 為什麼鏡子里的樣子和相機里拍出來的差別那麼大
有兩個原因:
1.鏡頭焦距帶來不同空間透視,從而影響人像照片效果。
2.另外一個原因:凍臉效應
英國心理學會博客介紹最近的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普遍認為一個人的視頻會比視頻的截圖看起來更美。稱之為「凍臉效應」。正如相機裡面的你比鏡子裡面難看一樣的道理。
別人平時看到的是相機里的樣子。
拓展資料:
1.單反相機常用的基本對焦模式有三種:
1)、單次對焦模式(AF—S) ;
2)、連續對焦模式(AF—C);
3)、自動對焦模式(AF—A}。
2.單次對焦模式(佳能標記為0NE SHOT 尼康標記為AF—S)在半按快門按鈕時相機完成對焦,半按快門的手指不松開(也不繼續按下去)就會鎖定焦點。
這時不管怎樣轉動方向,或者鏡頭前的景物移動位置對焦點都不會改變。單次對焦模式下取景器里選定的對焦點會閃亮,一般情況是,焦點無法對准時焦距環會一直茲茲響,焦點已經對准時對焦框會變成紅色並且伴隨著蜂鳴音。
3.連續對焦模式下{佳能標記為AI SERVO,又稱人工智慧伺服AF尼康標記為AF-C),在半按下快門按鈕的時候相機對拍攝對象持續進行對焦,拍攝對象在畫面里即使不斷改變位置和距離,相機也時刻保持它最清晰。隨時完全按下快門,都可以拍到主體清晰的照片。
我們可以在安靜的地方試驗一下,這種模式下半按快門,可以聽到相機裡面的吱吱聲,這就是自動對焦系統森和在連續工作。AI伺服模式下取景器里選定的對焦框不閃亮,即使對焦目標不移動,自動對焦系統仍然「吱吱」地連續工作。
4.自動智能對焦模式(佳能標記為 AI FOCUS,尼康標記為AF-A)下.相機首先假定拍鉛梁攝對象是不動的,半按快門自動焦,對焦點閃亮。保持半按快門狀態下面會有3種情況:
(1)拍攝位置不動,拍攝對象不動。移動相機方向重新構圖,這時對焦點不發生任何變化,耳朵貼近相機也聽不到「吱吱」的對焦聲,完全等同於單次對焦。
(2)拍攝位置前後移動或拍攝對象前後移動。相機此激盯會開始自動連續對焦,這時可以聽到「吱吱」的對焦聲,原對焦點工作但是對焦點不閃亮。這相當於用單點連續對焦拍攝迎向鏡頭或背向鏡頭的縱向運動目標。
(3)先改變距離再改變鏡頭方向或原對焦目標離開原對焦點相機自動重新對焦。
❷ 為什麼有的人拍照很上鏡而有的人就不上鏡吶
其實有些專業的攝影師照出來的和鏡子是一樣的 別人看到的也和鏡子里的你一樣 你照相不好看是因為不上相 關於不上相 下面有最科學的解答 請看
有的人非常漂亮,但是照的照片總是不漂亮,於是就說「不上相」,呵呵,這個問題我思考很長時間,通過自己的攝影經驗和查閱相關資料,終於找到了答案:
1、美麗的容貌需要人的五官的密切和有機的配合,美麗的面容有一點點地失調就會大大失色,經常說有的人五官中的哪一部分都非常漂亮,就是組合到一起就不好看了,看來不僅五官要好,其搭配和比例也非常重要,這一點中國古代美男的比例要求是「三庭五眼」;
2、照相出來的照片是真實的人的面部嗎?可以肯定地說:90%的不是反映了原來的容貌,而是變形的!!,這一變形讓精緻的五官比例受到了破壞,讓美女不好看,當然也會讓一些不好看的反而比現實中的好看了;
3、照相為什麼會變形?
這種形變在攝影上叫透視:
我們曾經所看到過的所有用廣角鏡頭拍攝的特寫肖像,其中被攝影對象的鼻子與面部的其他器官相比會顯得出奇的大。這就是用廣角鏡頭拍攝的很多照片所具有的一種透視畸變形式的特徵。
為了了解這種失真發生的原因,讓我們首先論述正常透視.眾所周知,我們的眼睛感覺遠近的一種方法就是利用物體的相對大小,大腦會告訴我們物體遠就是顯得小,距離越遠,顯得越小.在攝影中,也是用相同的方法鑒別透視關系的。遠處的物體比相同大小的近處物體顯得小。由於這一原因,平行的鐵軌會隨著我們向遠處瞭望而顯得越來越靠近,直至匯聚成一點。這一現象的本質就是鐵軌間的距離表面上看變小了。透視還有另外一種表現,即物體越近,透視效果越強烈,比方說,200名士兵排成一縱隊正在行進。如果在距離前面士兵10英尺的地方觀看或拍攝隊伍,那麼前面的士兵就會顯得比最後的士兵高大得多。但是,如果在遠離前面士兵100米的地方觀看或拍攝同一支隊伍,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士兵之間的大小差異就不會顯得那麼大。
總結一下,現實中我們的眼睛可以將看到的這種透視變形通過生活經驗來消除,而照相機沒有這樣智能,它只能原搬照搬,所以拍到的士兵就是前面的高,後面的矮,而我們則可以通過生活經驗大致判斷前後士兵的大致高矮。
4、這種變形如何避免?這是照相,也就是透鏡的原理決定的,基本上是不可修正的,只能盡量降低;
那麼為什麼廣角鏡頭常常是產生失真的透視關系,比如實例中怪異的鼻子的根源呢?因為使用廣角鏡頭往往在非常接近被攝體的位置上進行拍攝,拍攝距離越近,透視效果越強烈。道理就是這么簡單。
換句話說,倘若是在相同的距離使用所有鏡頭進行拍攝的話,廣角鏡頭並不會比任何一隻其他鏡頭更歪曲透視。實際上,通過試驗並不難證實這一點,使用不同焦距的鏡頭拍攝一排柱子或一排樹或是任何成排的對象,在相同的位置拍攝所有的照片,然後放大每一影像的相同部分,目的是在照片上得到同等大小的影像。最後,不管所用鏡頭的焦距如何,在任何一張照片上都不會看到透視方面存在任何的差異。原因是所有照片的拍攝距離都是相同的,即被攝體到鏡頭的距離都是相同的。
現在,讓我們回到特寫肖像中怪異大鼻子的問題上來。人的鼻子尖距離照相機比面部的其他部分大約近1英寸。由於被攝體越近就會顯得越大,因此靠近拍攝時,鼻子就會顯得比面部其他部分不成比例的大。那麼,為什麼廣角鏡頭會使這種失真更為顯著呢?因為為了使肖像充滿畫面,對於廣角鏡頭必須極為接近被攝對象。對於任何一種鏡頭,當非常接近被攝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這種失真。越接近被攝體,失真越嚴重。正是由於希望被攝體充滿畫面,而恰恰進入了廣角鏡頭的失真距離范圍。
5、如何降低?是不是用標準的定焦鏡頭就可以降低?否!但是可以選取一定的鏡頭和焦距的組合,盡量降低形變:
讓我們檢查一下所看到的這一系列照片,仔細觀察鼻子的部位。哪幅照片顯示的鼻子最合乎比例呢?24mm和35mm鏡頭的拍攝的照片中鼻子明顯太大;50mm"標准"鏡頭的似乎仍有一點大;85mm鏡頭拍攝到了一幅沒有透視畸變的漂亮影像,135mm的也是如此。這就是我們選擇范圍。或許,85mm到135mm之間的任何一隻鏡頭都可以用來作為"肖像"鏡頭,至於具體數值,那就是個人的偏愛了。
更長焦距的鏡頭,比如150mm或200mm鏡頭的表現會是怎樣呢?盡管我們沒能在這里展示它們的照片,但是它們所導致的扁平面部結果肯定是不討人喜歡的,除非被攝對象具有非常高的鼻子。對於常規肖像,還是應該堅持用85-135mm范圍的鏡頭。
因此,如何照得漂亮?作一個總結:
1、首先看看攝影師和你的距離,如果近了,那就請他離遠一點,太近了只能產生失真和誇張的效果;我在照身份證照片和畢業照的時候,近距離使用小數碼相機,這只能說是在破壞身份證和畢業證的嚴肅性!
2、最好要求攝影師使用80-135mm之間的焦距,在這個焦距上,能夠較為真實的還原你自己,其原理就是:攝影師不得不離你遠一點,呵呵;我記得在照大學畢業照片(1995年)的時候用的是很老式的老電影裡面用的暗箱式的照相機,我得到的也是最滿意的最真實的大頭照,可惜是黑白的,而且現在也找不到了;
3、如果你的臉比較寬,就離鏡頭遠一點,以避免桶形失真,造成臉更胖,如果自認為臉比較窄,就離鏡頭近一點,充分利用桶形失真,把自己的小臉拍大一點,如果嫌棄自己的鼻子太大,就用長焦200mm的,把自己照得面部平一點;
4、照相時最好不要正面對著相機,最好3/7臉,中國人的面部較平,不適合正對鏡頭,仔細看看一些明星照,尤其是民國時期的美女照都是半側臉的,即使是現在也沒有幾個明星有勇氣「直面鏡頭」的,而且國外的大部分肖像照,一般也是半側臉,顯得本來就立體的面部更加深刻,而且我也見到過蔣經國在德國軍校時候的肖像照,就是半側臉目光側視的,顯得很有生氣,不知道現在人都是喜歡直面鏡頭傻笑的,也許比較非主流吧,哈哈。
5、如果真的產生了明顯的透視和失真,最新的Photoshop可以修正部分的形變。
6、昂貴的定焦鏡頭並不能消除變形,但是可以獲得寶貴的大光圈,可以在光線少的時候,可以在虛化背景的時候大顯身手。
❸ 為什麼拍出來的照片跟真人一點不像啊
你可以觀察一下那些照片,就會發現,照片上臉比平時大,肉多,且不是很對稱。原因很簡單,在正常光線之下,下巴、臉頰、腮幫的顏色較鼻子、額頭顏色重,五官的層次自然分明,立體感也強。但相機會撲捉細微的光線,這些臉部的暗影面全部明顯了,也就是原先的臉型加上了兩腮的輪廓,「大」是很自然的。要麼為什麼明星們為了上鏡都在拚命的瘦臉,尤其是瘦兩腮部位。人的五官幾乎沒有完全對稱的,在失去了明暗對比做掩護的情況下,就顯現出不對稱之處。人臉上的油光會反映在相片上就會呈現出肉厚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