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個嬰兒淋巴結大小不一樣
Ⅰ 嬰兒後腦勺裡面有疙瘩
在小兒的耳後、頸部、頜下、大腿根部等處有時能摸到一些大小不等的疙瘩,多為活動性,能在皮下滑動,你們對此可能憂心忡忡。其實,這些小疙瘩就是淋巴結。由於淋巴組織尤其是淋巴結在1歲以內發育很快,因此,健康小兒在身體的淺表部位如耳後、頸部、頜下、腋窩、大腿根部(即腹股溝部)等都可能摸到淋巴結。但這些部位的淋...巴結正常一般不超過黃豆大小,單個為多,質地柔軟,可在皮下滑動,無痛感,與周圍組織不粘在一起。 小兒的淋巴結稍有增大是正常現象,並非疾病,當孩子過了青春期後,絕大多數正常淋巴結都會縮小而不明顯,所以稱之為正常淋巴結增大。在一般情況下,淋巴結稍增大就足以抵抗常見細菌、病毒的入侵,而且此時的淋巴結無疼痛,也無其他症狀。這是孩子成長中的正常現象,不算疾病,也無需治療。 只要無增大、活動好就沒關系。
Ⅱ 寶寶下巴有淋巴結正常嗎
寶寶下巴有淋巴結,在特定情況下是正常的。以下是具體分析:
正常情況下的淋巴結:
- 大小:淋巴結只有黃豆大小。
- 觸感:感覺柔軟、易滑脫。
- 症狀:無疼痛等不良症狀。
- 解釋:嬰幼兒時期是人體淋巴系統發育最快的時期,隨著免疫系統的增強,淋巴結可能會出現一些增生,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不正常情況下的淋巴結:
- 大小與觸感:淋巴結比黃豆大,感覺很硬。
- 伴隨症狀:發燒、出汗、無精打采等。
- 增長情況:淋巴結迅速增長並感到疼痛。
- 解釋:這可能是由於淋巴結受到炎症刺激而增生,或者存在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此時需要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治療。
總結:寶寶下巴有淋巴結,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尤其是當淋巴結大小適中、觸感柔軟、無疼痛等症狀時。然而,如果淋巴結出現異常增大、硬化、疼痛等症狀,或者伴隨其他不良症狀,則可能是不正常的,需要及時就醫檢查。
Ⅲ 嬰幼兒期的淺表淋巴結腫大
淺表淋巴結腫大是普外科門診常見問題之一。偶然發現的耳後,頸旁,枕部皮下腫物往往令家長焦慮不已。
淋巴結是人體重要免疫器官,是機體應對細菌或病毒感染的免疫屏障。淋巴結的腫大意味著淋巴結內淋巴細胞數量的增加,機體正在動員這些「衛士」們活躍起來,產生更多的抗體來對抗入侵的細菌或病毒等病原。通常我們在腫脹的淋巴結附近可以找到感染/損傷灶。比如,咽炎,口腔的感染往往引起頸部周圍的淋巴結腫大,胳膊和手臂的外傷,感染往往引起同側腋下淋巴結的腫大。在全身性的病毒感染時,可出現多處的淺表淋巴結腫大。
一般來講,嬰幼兒期(2-3歲左右)是人體適應外界復雜環境的一個重要過渡時期,由於要應對各種病毒和細菌的入侵,淋巴系統往往比較活躍,淋巴結的腫大也就比較常見。這些淋巴結一般是0.5-1cm左右大小,比較軟,無觸痛。比較孤立,即使有時候摸到2-3個,他們之間也不會融合到一起。
如上所述,絕大多數的淋巴結腫大為自限性的不需要處理,感染急性期過後,會有一個稍微緩慢的消退過程,所以隨訪觀察是必須的。家長不必急於就診,觀察即可。偶爾,特殊細菌如葡萄球菌和鏈球菌的感染可至淋巴結明顯腫漲,疼痛,表皮發紅並伴發熱。這時候需要適當的給予抗生素治療。
相對而言,如果患兒已經到了學齡期,沒有明顯的感染灶存在,體檢發現無痛的,較硬的,較大且多個淋巴結融合成一團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室檢查除外惡性或肉芽腫性疾病。在目前為數不多的臨床報告中,惡性腫瘤引起的淋巴結腫大隻佔所有淺表淋巴結腫大患兒的1.1左右。因其具有比較特徵性的表現,對於大多數家長而言不必過於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