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文字為什麼和漢字不一樣
⑴ 客家人文字
查看了好多圖片和文獻資料,最古老的客家人文字應該是漢藏語系,類似於古代漢語又雜合了各民族的文字,但是仍然以漢字為主,不過很可惜,沒找到樣本
⑵ 客家話跟白話為什麼那麼接近
【客家話】漢語八大方言中最晚形成的方言。其起源可追溯至東晉南朝時期,部分北方移民進入贛中、贛北地區,將北方話帶入贛江流域,形成客家話的前身。爾後,這批移民數次南遷,歷經不同地域差異,產生語言上的吸收、變化。而整個語音系統的構成,則完備於宋代。客家話是早期中原話於南遷後吸收其他語言特色所形成的獨立語言,與南方吳楚之音及北方各地語言皆有差異,可說是兼具南北語言之長、彌補南北語言之缺,且語音中包含許多古代雅言的成分,語詞中則多為古代正統文學常用的詞彙,極具古典之美。客家話以梅縣為代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客家話節目就是以梅縣客家話為標准。
⑶ 客家人真的y有文字嗎為什麼老人們都說有
客家人是有文字的,最古老的客家人文字應該是漢藏語系,類似於古代漢語又雜合了各民族的文字,但是仍然以漢字為主,時至現在,基本都是使用的漢字,真正的文字恐怕沒有幾個人能懂了
⑷ 客家不也是漢族嗎怎麼又會有客家一詞之說呢,客家文化是什麼
客家,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徵的漢族民系,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
有關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土著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為 嘉應州、贛州、汀州。
說到客家最著名的就是他們的土樓了,如果你在網上搜索客家,會同時出現很多關於土樓的條目。如果你是集郵愛好者的話,你應該注意到了中國民居那套郵票里的福建民居之中有張便是客家的土樓。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林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匱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像土樓似的「抵禦性」城堡式建築住宅。在福建,土樓分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兩種,而圓樓相對少見。
關於土樓的一個笑話估計大家還有印象:據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間諜衛星對中國進行拍照偵察,驚訝地發現在我國福建省的山區里分布著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築,或圓或方,經過分析認為是「導彈發射基地」,中國的軍事實力不可小覷。直到中美建交後,美國人才知道那些所謂的「導彈發射基地」實際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樓。
當然客家的豆腐同樣也是很有名的,中國最出名的豆腐:客家釀豆腐、四川麻婆豆腐、湖南臭豆腐,後兩個只能算是小菜小吃,唯有客家人把豆腐上升為大菜、主菜。甚至他們鬧新房的歌曲里都有豆腐,例如有一首這樣唱到:
新買磨石圓叮當,
一心買來磨豆漿,
三更半夜磨豆腐,
呀呀嚙嚙到天光。
一個人踏碓、一個人拉磨,
是看你是不是客家男人的最好標准。
說你還是小孩,就說你連礱鉤都背唔起,
能夠越哩動石磨你可以自豪一整天。
如果你把石磨的上盤端(doi)下來,
你就是這個家族的脊樑了。
客家也出了不少的名人,其中我國的空軍司令員劉亞樓便是其中之一。
介紹了客家的吃住,就要介紹它的語言了,客家在遷移過程中帶著自己家鄉的語言特色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客家的語言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我們將作個簡要的介紹:客家語,又稱客家話(Hak-ka-va)、客話(Hak-va)、 土廣東話(Tu-gong-ng-va)、"亻厓"話(Ngai-va,意為「我們的語言」),是一種聲調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語族。客家人最早是隨著歷史上幾次戰爭和時局動盪時期的移民潮從中國北方遷移到中國南方的。他們的祖先是從現在的河南省和山西省遷移過來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當時所在地語言的特色。(從那時開始這些地區的語言開始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官話)。而現在客家話中仍在使用的許多古漢語語音特點,包括同樣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中找到的字尾輔音-p -t -k,卻在一些北方官話中消失了。在中國南方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以及畲族人中廣泛使用。客家語包含若干種方言,這些方言主要分布於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四川、湖南、貴州、海南以及台灣。比較典型且公認度較高的標准客家話是梅縣話(Moi-yen-va/Moi-yan-va)。梅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正如粵語以及吳語等所謂漢語方言一樣,客家語在語言學分類地位上究竟屬於一種語言還是方言,仍然頗有爭議。台灣的海陸客家人是從海豐與陸豐來至. 台灣另外一種客語腔四縣腔(客:Siyen)而是從嘉應縣與蕉嶺,平原,興寧,和五華腔來至. 嘉應縣現在改名成梅縣.客家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因此他們的語言同樣流傳很廣,主要流行於以下地區: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四川、湖南、貴州、海南以及台灣。同時還有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其他客家人移民國家和地區。使用人口約4千萬 !
⑸ 客家話有自己的文字嗎
客家話沒有統一的專有文字。
客家話是漢藏語系下漢語族內一種漢語聲調方言。客家語是漢族客家民系(包括粵東客家人、東江水源人、粵西-桂南涯人、四川廣東人)的母語。分布區域廣泛,遍及中國東南沿海、南部、西部等省份及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區(如模里西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
⑹ 世界有無客家族為什麼客家人來自中原(今河南南陽),而語言卻不相同
客家人不是一個獨立的民族,他們是大約1800年前從中原南遷的漢人。
「客家人」就是」以客地為家的人」,簡單來說就是你所在的地方其實並不是屬於你的。
客家話是在大約南宋時期定型的古漢語。
⑺ 客家話與普通話最大的不同
漢語有許多方言,大體而言有七大方言:官話、吳語、湘語、贛語、閩語、客語、粵語。他們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基本上沒有學習是不能互通的。這些方言中很多還有各自的次方言。有些次方言可以互通(如客語四縣和海陸腔),也有些不行(如閩南語廈門和海南話)。
其中客家話原本屬於北方方言,在客家先民南遷的過程中和南方的其它方言互相融合,而形成了一種和北方方言不同,卻又異於南方方言的一種新語言,就是客家話。
客家人從中原南遷,主要是因為安史之亂、黃巢之亂以及宋代金人入侵。所以客家話主要是唐、宋時期中原的語音。
客家話的語音特點
要了解客家話在漢語中的時間定位,就要了解漢語演變的過程。從春秋、戰國一直到秦漢時代,聲韻學上稱為「上古」。上古音主要有幾個特點:
無輕唇音:中古的輕唇音皆讀為重唇。所謂的輕唇就是ㄈ這個音,重唇就是ㄅㄆ。也就是說,上古漢語沒有ㄈ的音。
無舌上音:中古的「知徹澄」母讀法和「端透定」相同。可以比喻例如ㄓ這個音在上古念為ㄉ。
復輔音聲母:也就是一個字有兩個聲母。體(tl)、各(kl)。這就是為什麼「各」可以做「路」的聲符。而「體」和「禮」有相同的聲符。
在漢代後,復輔音聲母消失,語音也漸變。從六朝到宋朝,聲韻學上稱為「中古」。它又可以前期和後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廣韻」這本書。廣韻這本書記載的是唐朝初年的語音,許多漢語方言都可以從這本書的音系來加以分析。
唐朝到五代間發生的主要語音變化有:
輕唇音產生:這個變化從初唐開始發生。廣韻中尚未有此變化。但客語中已有輕唇音。
正齒音二等和三等合並:也就是庄(照二系)、章(照三系)組合並為照組字。這個變化在晚唐才發生。而客家話中有的次方言合並,有的沒有。
客家話的語音特點:
客家話的字音,讀為送氣音的比較多。也就是說ㄆ、ㄊ、ㄎ比ㄅ、ㄉ、ㄍ多很多。這是因為中古全濁聲母(並、定、群母)在客語全部變成送氣清音。而其它方言則是一部份變化為送氣一部份變不送氣。
客家話中有一些輕唇字念為重唇,也就是ㄈ念成ㄆ或ㄅ。例如斧、肥、浮、飛等,表現了「古無輕唇音」的現象。
中古的知組聲母字在客家話中已大多數變為舌尖塞擦音,也就是合入精、章組中,和精、章組讀同樣的聲母。但仍有少數的字保留舌頭音的讀法,如知字。這種讀法,反映了唐宋以後的讀音。這句話的意思可以比喻成有許多中古念為ㄉ的字,在客語中已念為ㄗ了。
中古曉、匣母合口字在客語念為ㄈ聲母。在現在看來就是在其它方言中念為ㄎㄨ?、ㄏㄨ?聲母的字,如花、灰、虎、輝、婚、褲、苦等念成ㄈ。
中古時的疑母字,在客語中讀為ng。如牙、逆等字,這是保存宋代讀音的另一個表現。
客家話中有一個豐富而復雜的韻母體系,它保持著中古漢語中存在的m, n, ng, p, t, k六種韻尾,相當整齊。這也是客家話保存中古語音特點的一種表現。其保存完整的程度在漢方言中僅次於廣東話。客語中缺少ing, ik, eng, ek,這是反映了長江流域一帶方言的特點。
客家話中沒有撮口呼(ㄩ)一類的韻母,只有開口、合口和齊齒呼。中原漢語的撮口呼是在明代才出現的,客家話在明代以前便分化出來,所以沒有這一類韻母。這叫做「四呼不齊」。
客家話的詞彙特點
單音詞豐富。如皮、毛、翼、索、閑、企、行、寒、食等。一般而言,古漢語的單音詞較現代漢語豐富很多。
保存比較多的古漢語語詞。如捼(兩手相切搓)、拗(折斷)、系(是)、跍(蹲)、鑊(鍋子)、遮(雨傘)、犁(低頭)、禾(稻)等。
客語間的次方言現象
四縣腔
四縣指的是嘉應州梅縣附近的四個縣:興寧、五華、平遠、蕉嶺。梅縣的客家話一般而言是客語中最具代表性的,但和四縣腔略有不同。說四縣腔的地方主要是桃園縣的一部份、新竹縣的一部份、苗栗縣以及南部六堆地區。四縣腔可以說是台灣所用的客語次方言中人數最多的一支了(約四分之三)。四縣腔的聲母最少,共十七個。變調只有陰平加去聲變陽平加去聲、陰平加陽入變陽平加陽入及陰平加陰平變成陽平加陰平三種。最容易學習。
--------------------------------------------------------------------------------
2 客家話 介紹
北部的四縣腔和南部六堆的四縣腔略有不同。例如南部的回去說「歸去」,不說「轉去」,雞蛋說「雞春」不說「雞卵」等。音韻系統上也略有差別,例如南部有些地區n, l不分,以及佢說成伊等。部份是受到閩南語的影響。
調值:陰平24、陽平11、上31、去55、陰入2、陽入5。
海陸腔
海陸指的是惠州府的海豐和陸豐,在大陸這兩縣是以說潮州話為主,部份說客語和廣東話。說海陸腔的地方主要是桃園和新竹的一部份地區。是台灣客語次方言中使用人數第二多的,約四分之一。海陸腔在聲調上因為去聲分陰陽,所以比四縣腔多了一個聲調,變成七個聲調。此外它有舌尖面聲母存在,所以有的音聽起來略有一些捲舌的感覺。由於它的調值和廣東話很像,學習廣東話很容易。
由於海陸腔各聲調的調值和四縣腔差不多相反,也就是說四縣腔念為高音的海陸腔念為低音,四縣腔念為低音的海陸腔念為高音。所以在轉換上有規則可循。
海陸腔和四縣腔間用的詞語略有不同。例如花生海陸腔講「地豆」,蚯蚓海陸腔講「蟲憲」等。海陸腔由於有舌尖面聲母存在,聲母的個數比四縣多,這些舌尖面音主要是從中古的照三系而來。此外海陸腔有些無聲母的字會有擦音念成類似ㄖ聲母。海腔的變調比四縣復雜。
調值:陰平53、陽平55、上24、陰去11、陽去33、陰入5、陽入2。
大埔腔
大埔指潮州府的大埔縣。說大埔腔的地區主要是台中縣的東勢、石崗、新社一帶。大埔腔客家話和四縣腔一樣有六個本調,但是由於多了超陰平和去聲變調兩個變調,所以變為八個聲調。大埔腔中的降調比較多(上、去),升調很少(只有超陰平一個),所以聽起來比較重且硬。
大埔腔和海陸腔一樣,有舌尖面音的存在,還多了擦音聲母ㄖ。用的語詞也和海陸腔比較接近。但是其調值卻和四縣腔比較接近。
在聲母上有些四縣的f聲母念為kh,例如苦(khu31)、褲(khu53)。有些h聲母念為kh,例如客(khak2)、起(khi31)。而屬於中古照三系字的念法也和屬於照二系的不同。
大埔腔中有的韻母和四縣腔不同。例如ang的韻在大埔腔中很多變為en,像是「聽(then33)」、「廳」等。還有ai變為e,如「泥(ne11)」。ieu變iau,如「橋(khiau11)」。i變ui例如「杯(bui33)」。on變an,如碗(van31)。還有一些字的音也不同。例如國念做kuat2,而不是kuet,貓念做ngiau53而不是meu。
大埔腔有一些和其它地方不同的語詞。像是一樣說「共款」不說「共樣」,表示動作進行中的語尾助詞說「緊」而不說「等」,表示完成的助詞用phet而不用thet,表示只有的語尾助詞用「寧」不用「定定」,可以說「使得」不說「做得」等。而且沒有名詞的語尾。例如四縣中「桌仔」、「扇仔」的那個「仔」在大埔腔中完全沒有。很多常用詞也有連音的現象。例如今天(kin pu ngit)連音為kim pi,他們(kia nen)連音成kien等。可以說大埔腔客家話是又重又短。而大埔腔在變調上平聲和去聲都可能變調,但沒有一定的規則。
調值:陰平33、陽平11、上31、去53、陰入2、陽入5、超陰平24、去聲變調55。
饒平腔
饒平屬廣東潮州府。說饒平腔的地區主要是苗栗卓蘭的一部份和新竹少數地方。饒平腔和四縣腔一樣有六個聲調,但是調值不同。它和大埔腔的音韻系統比較接近。此外還有24,25兩個變調,用在個別的詞。
饒平腔的特點是有些在四縣腔中念為無聲母的字念為v聲母。例如雨(vu31)。還有一些s聲母的字念為f聲母。例如水(fi31)。以及h念f如血(fet2)。h念kh如客(khak2)、去(khi55)。f念kh如褲(khu53)。ng念n如年(nen53)。
在韻母上變化和大埔腔差不多。此外還多了一些其它的變化。例如iet變et如節(tset2)。ien變ian如眼(ngian24)、on變en如轉(tsen31)等。
在詞語上也有一些特別的地方。如追趕說「獵(liap5)」、哭說「喔(vo53)」、那裡說「kun55 vui55」等。
3 客家話 介紹
調值:陰平11、陽平53、上31、去55、陰入2、陽入5。
韶安腔
韶安屬福建漳州府。說韶安腔的地區主要是雲林的侖背一帶。它也是有六個聲調。它的音韻系統和其它地方的客家話相差比較大,約有五成能溝通。由於在大陸上韶安就屬於福建省,在台灣侖背的四周又都是說閩南語的區域,所以韶安腔客家話受閩南語的影響很大。
韻安腔客家話中有許多的s聲母或無聲母念為f聲母,例如船(fin11),水(fi31)。還有v變成b聲母,如烏(bu11)。有些b聲母的字不和四縣對應,如員(bin53),夫(bu11)。四縣的h變為kh,如汽(khi55)、客(kha24)。
在韻母上韶安客語入聲韻-k消失。例如石(shia55)、赤(tshia55)。ii和u有對應,如子(tsu31)、梳(su11)。ai和e對應,如鞋(he53)。an和en對應,如慢(men55)。ien和en對應,如天(then11)。ien和in對應,如眼(ngin31)、面(min55)。u與ui或i對應,如豬(tsi11)、狐(fui11)。eu和io對應,如燒(sio11)。on和an對應,如碗(ban31)。
用詞上也有很多不同。例如今天早上說「今日清早(kin11 ngit2 tshin11 tso31)」、那裡(vun55 ka31)、他們(kui31 ngin53)、你的(賢介hen53 kai31)、你們(賢大家hen53 thai55 ka11)、忘了(them11 phiong55)、打瞌睡(啄睡tu55 fe55)。
調值:陰平11、陽平53、上31、去55、陰入24、陽入5。陽平還有55的變調。
除了這些腔調外,還有永定腔、豐順腔等散居各地。
中古照三系在次方言間的讀法歧異
在客語的各次方言中照三系字的念法各有不同,下面依各聲母做各次方言的比較。
章母字:
蔗(之夜切):四縣(tsa55)、海陸(cha11)、大埔(chia53)、饒平(tsa53)、韶安(tsa53)
枕(章荏切):四縣(tsiim31)、海陸(chim24)、大埔(chim31)、饒平(tsim31)、韶安(tsim31)
正(之盛切):四縣(tsang24)、海陸(chang53)、大埔(chiang33)、饒平(tsang11)、韶安(tsang11)
昌母字:
赤:四縣(tshak2)、海陸(chhak2)、大埔(chhiak2)、饒平(tshak2)、韶安(tsha55)
出(赤律切):四縣(tshut2)、海陸(chhut2)、大埔(chhiut2)、饒平(tshut5)、韶安(tshit5)
秤(昌運切):四縣(tshiin55)、海陸(chhin11)、大埔(chhin53)、饒平(chhin53)、韶安(tshin31)
船母字:
蛇(食遮切):四縣(sa11)、海陸(sha55)、大埔(shia31)、饒平(sa53)、韶安(sia53)
食:四縣(siit5)、海陸(shiit2)、大埔(shit5)、饒平(set2)、韶安(sit5)
書母字:
水(式軌切):四縣(sui31)、海陸(shui31)、大埔(shiui31)、饒平(fi31)、韶安(fi31)
燒(式昭切):四縣(seu24)、海陸(shau53)、大埔(shieu24)、饒平(seu11)、韶安(sio11)
扇(式戰切):四縣(san55)、海陸(shan11)、大埔(shien53)、饒平(sen53)、韶安(sien31)
禪母字:
石(常只切):四縣(sak5)、海陸(shak2)、大埔(shiak5)、饒平(sak2)、韶安(sia11)
時:四縣(sii24)、海陸(shi55)、大埔(shi33)、饒平(si11)、韶安(si11)
睡(是偽切):四縣(soi55)、海陸(shoi53)、大埔(shioi53)、饒平(fe55)、韶安(fe55)
而照二系的聲母舉例如下:
生:四縣(sang24)、海陸(sang53)、大埔(sang24)、饒平(sang11)、韶安(sang11)
床:四縣(tshong11)、海陸(tshong55)、大埔(tshong11)、饒平(tshong53)、韶安(song53)
由上面的舉例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照二系的字各次方言的念法幾乎都一樣,但照三系的字就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四縣腔照二、照三系的聲母念法都一樣,沒有分別,照三系的字在現在也不含i介音。而海陸腔中分成兩類不同的聲母,照三系的字念舌尖面音,但是整個音不一定含有i介音。大埔腔中分成兩類聲母,而且三等字一定含i介音。饒平腔和韶安腔三等字中大部分含有i介音。
而在知組字方面,其三等字舉例如下:
轉(知母,陟袞切):四縣(tson31)、海陸(chon24)、大埔(chion31)、饒平(tsen31)、韶安(tsen31)
4 客家話 介紹
晝(知母,陟救切):四縣(tsu55)、海陸(chu11)、大埔(chiu53)、饒平(tsiu53)、韶安(tsiu11)
而非三等字舉例如下:
茶(澄母,直加切):四縣(tsha11)、海陸(tsha55)、大埔(tsha11)、饒平(tsha53)、韶安(tsha53)
賺(澄母,直陷切):四縣(tshon55)、海陸(tshon33)、大埔(tshon53)、饒平(tshon11)、韶安(than11)
由這些例子可以看出,知組字三等和非三等在客次方言中的念法變化和照組字相同。是否為三等字四縣中念法沒有差別,而其它次方言則三、四等念法不同。
總結來說,知、精、照組的字在客語中原則上是合流的,也就是聲母已完全一樣。其中四縣腔是完全如此,而且照組的二、三等已完全不分。至於其它的次方言中則有所不同。饒平和韶安腔照三系的字大部份仍保留細音字的念法。海陸腔則是照三系的字有完全不同的聲母,但是不一定保留細音字的念法。大埔腔是聲母不同(其中si、shi聲母差異特別明顯,tsi、chi和tshi、chhi聽起來相差較不明顯),但一定保留細音字的念法。在知組字方面,情形和照組字相同。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除四縣腔外,其它的客語次方言都保存了中古音中知、照組三等字的特色,對於學習、辨認中古音的音韻系統很有幫助。而這也可以解釋一些客語次方言中念法和四縣差很多的現象。例如「扇」在四縣念san55,大埔腔shien53,相差很多。原因就是扇這個字屬於照三系的字的緣故。因為是三等字,所以有i介音。因為書、生組字在大埔腔中聲母不同,所以不是s聲母,而是sh聲母。下次聽到東勢人講話時,線(sien53)和扇(shien53)記得要分清楚。不要人家要你拿電扇,你拿了電線過來。
學習客語小技巧
客語是漢語大家族中的一員,直承唐宋時期的中古音而來,和其它的漢語方言也有極密切的關系。學習客語不該是把每個字的字音重新記過,應該有許多其它的資源可以幫助記憶,這個部份將以中古音到今音的演變為理論基礎,介紹客語的聲韻特點,並提出如何判別正確客語讀音的方法。這些規則不是百分之百正確,因為總會有一些口語字和例外的情形,但一般而言字音的演變是依照這樣的規則進行的。
聲調
理論基礎
漢語七大方言的分別主要是根據中古全濁聲母到今音之中的變化而分的。基本上現代漢語中的演變都是全濁聲母清化。客語中的變化是全部變成送氣清音。
中古聲調本來只有平、上、去、入,不分陰陽。現今各方言中的陰陽兩調幾本上是因為全濁聲母清化才產生的。就客語而言,中古聲母、聲調和現代聲調的關系可以列為下表:
中古聲母\聲調 平 上 去 入
清 陰平 上 去 陰入
次濁 陽平 陰平(多)
上(少) 陰入
陽入
全濁 去(多)
陰平(少) 陽入
基本上中古全濁聲母在清化時,客語中是會變成陽調,而原本的全清及次清聲母是陰調。因為四縣腔只有平聲及入聲分陰陽,因此也只有平聲及入聲有此變化。
因為全濁聲母全部變成送氣清音,而陽平、陽入調只可能是中古全濁聲母或次濁聲母而來。而中古次濁聲母在客語中總是變化為帶鼻音的聲母或無聲母,所以陽平及陽入調中若是客語中為塞音或塞擦音,只可能是全濁聲母而來,一定會送氣。由此可知陽平、陽入調中無不送氣塞音、塞擦音。
若和北京話的聲調變化對照,還有其它的規則。首先先列出北京話的聲調變化如下:
中古聲母\聲調 平 上 去 入
清 陰平 上 去 入
聲
四
派
次濁 陽平
全濁 去
入聲四派的意思是入聲字在北京話中會念成陰平、陽平、上或去聲。由上表可知北京話上聲次濁母客語多念為陰平調。除此之外陰平調無次濁母。
從中古音到北京話及客語的聲調變化中可以看出,除了北京話因為無入聲所以入聲調不能比較外,除去聲及次濁母上聲字外其它聲調的變化幾乎相同。所以若已知某字不是入聲字,就可以用北京話的聲調來判別客語中的聲調。其中要注意的是北京話中為次濁母的上聲字,客語中多讀為陰平。而北京話中有部份去聲字客語中也讀為陰平,算是例外。
5 客家話 介紹
實用說明
上面這些理論規納成白話如下。
陽平、陽入調中無不送氣塞音、塞擦音:在客語的陽平及陽入調中只有送氣塞音及塞擦音如ph、th、kh、tsh的音,無p、t、k、ts的音。也就是沒有像是pan11、tan11、kan11、tsan11、pak5、tak5、kak5、tsak5之類的音。反過來說,一個音若是不送氣清音,那一定不會念陽平或是陽入調。例如已知一個字念pa,那它的聲調一定不是陽平或陽入。
北京話上聲次濁母客語多念為陰平調,除此之外陰平調無次濁母:北京話中上聲鼻音的聲母如m、n、z以及疑母字(全部變為無聲母)客語中多念為陰平,如「滿、暖、軟、語」。另一部份仍念上聲,如「秒、扭、耳、眼」。如果北京話中為陰平調,而客語中亦為陰平調,則這個字不會是m、n或ng聲母。
除了入聲字及北京話中為鼻音聲母的上聲字和部份去聲字外,客語和北京話的聲調幾乎有完全相同的對應。部份去聲字客語中念為陰平調,如「企、在、坐」。
喉牙音細音字顎化
在北京話之中,中古曉匣母喉音以及見系牙音的細音字已顎化,念成舌面塞音及塞擦音,和原精系字相混,但在客語中仍保留喉音以及牙音的讀法。因此很多人發此類的客語音時,常受北京話的影響而讀錯,例如寄、奇、喜之類的字,會誤念為tsi、tshi、si,而不是ki、khi、hi。要判別此類聲母,可以從別的方言來判斷。如日文漢字音讀、閩南語或粵語中,若發的是喉音或牙音聲母,則客語中發的亦是舌根或牙音聲母,而不是舌面聲母。
不過永定腔中舌根音以及牙音的細音字和官話體系相同已顎化。
疑母字
客語中疑母字有一部份是念為ng聲母,但在北京話中疑母字已經全部變為零聲母,因此許多人在念客語時也把ng聲母丟失。例如「義」本應念ngi,但許多人念成i。要知道一個字是不是疑母字,可從其它方言判別。如粵語中念ng聲母、日語中念ka行濁音且北京話為零聲母、閩南語中念g或ng聲母者都是疑母字。
曉匣母合口字
中古的曉匣母合口字在客語中會變為輕唇聲音,也就是說客語中有許多在國語中含有hu的音念為f或v,如花(fa24)、話(fa55)、劃(vak5)等。基本上是曉母字變為f,匣母字變為v。
微母字
中古代的微母字在國語中多半變成了ㄨ聲母,但客語中念m或v聲母。如微(mi24)、尾(mi24)、味(mi55)、文(vun11)、物(vut5)等。如果你會閩南語,則閩南語中念b的有一部份亦是微母字,在客語中會念成m聲母。在日語中念為ma行或ba行的亦有微母字。
日母字
日母字在國語中多半是ㄖ聲母,但在客語中是ng聲母或無聲母。如人(ngin11)、熱(ngiet5)、日(ngit2)、入(ngip5)、如(i11)、然(ien11)。
入聲字
入聲字韻尾的掌握也是不太容易的。客語中共有三種入聲韻尾,即p、t及k。要知道一個入聲字收的是哪種入聲韻尾,可以從其它方言來判別。基本上收的韻尾會和閩南語或粵語相同。而日語中若是-chi或-tsu的音則是收t韻尾,若是-ki或-ku的音為k韻尾,若是長音則是p韻尾。不過要注意的是客語中無ik及ek,都要變成it及et。
閉口鼻音韻尾
客語中有閉口鼻音韻尾m,如「森、林」等。要判別亦可從閩南語和粵語中判別。凡閩南語或粵語中為m韻尾者,客語中亦是m韻尾。
6 客家話系漢語活化石
客家話系漢語活化石
作者:侯大偉 2004年7月29日 來源:海南日報
據新華社電 (記者侯大偉)客家話是客家先民把唐宋時的中原古話帶到南方,並同周邊民系及畲族等少數民族語言進行借鑒和融合,最終形成的一種語言,系七大漢語語系之一,被學者稱為「漢語言的活化石」。作為漢語言一分支,了解客家方言有助了解古今漢語的歷史面貌和演變過程,可使我們進一步地了解現代漢語構成及特點,對文獻學、考古學、民俗學、民族史、文化史研究有一定幫助作用。目前,客家語言主要分布在四川、福建、廣東、江西、湖南、台灣等省和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家。
⑻ 客家人先民系來自中原。是歷代因戰亂而大規模遷徙至南方.為什麼現中原話(如河南省)與客家話不同
個人覺得客家話就是江西贛語,主體就是江右人,融入部分北下漢人、少數粵人閩人等。跟潮汕和福建閩南人呆久影響,以為自己的語言是中原話,自己整體人員都中原,而脫離江右人自立為客家人。
不要扯什麼普通話是清朝滿族的民族語言,他們滿族語言和蒙古話是阿爾泰語系,不信可以去聽聽看。緬甸有隨明朝永曆帝朱由榔進入緬甸,後來留在果敢地區的「明末遺民」,他們的語言是西南官話,西南官話是有兒化音,無入聲。說明明代真的不是說客家話。
⑼ 客家人與漢人的區別是什麼
語言不同,客家人主要說客家語,客家語也是當地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人大多說的都是漢語。分布區域不同,客家人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台灣等地原住民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南方古代漢族移民群體,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居住建築不同:漢族人的傳統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而客家人的經典建築是觀鬧古婊、環水樓、璇慶新居等。
飲食不同:客家人早期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區,地濕霧重,食物宜溫熱,忌寒涼,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菜餚有「鮮潤、濃香、醇厚」的特色。出門須爬山,生產條件艱苦,勞動時間長、強度大,需要較多脂肪和鹽分補充大量消耗的熱能,飲食以烹調山珍野味見長,略偏「咸、油」。
⑽ 客家人是漢人,那為什麼它們語言和漢語不同呢
客家指的是漢人,起於中原地區,經過累年積月往各方遷移形成很多分支,所以中國南北各地區漢族人口最多,客家話是漢族的一種語系,每個地區語系不一樣很正常,因為每個地方都有地方荒言,經過歷代發展會出現語言差別的變化,像江淮話,廣東話,湖南話,四川話都有地方語言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