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官忠臣好官下場都不好
A. 中國古代歷史上絕大多數功臣和忠臣下場都很悲慘,為何
看到其他人的評論,感覺都很搞笑,功高震主,皇帝殘暴等等我認為都是表面現象。功臣中,功勞最大的一部分就是改朝換代時期,可以說是開國輔運。當天下平定之後,這個群體中的很多人可能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被處理,這樣就給人形成了一種屠戮功臣的印象。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還有就是心態方面。打天下的時候,大家可能都是平起平坐,兄弟相稱,雖然有老大但是並沒有太大的地位差別。改朝換代完成了,這些老兄弟們突然之間要給那個平日里一起喝酒吹牛的大哥三跪九叩了,之前辛辛苦苦帶起來的隊伍都被收走了。
他可以住九開間的房子而你最多隻能住七間。他給你寫點東西叫「詔」,你給他寫的只能叫「表」。不平衡產生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的藐視朝綱法紀,最終被法辦。能平心靜氣接受這種角色轉變的人不多,但都會是善終的。
最後一個最重要的逆鱗,繼承人的戰隊。這些開國元老,有著很高的威望和豐厚的政治資源,是一個很大的勢力群體。當皇帝的兒子們都成年之後,對皇位有想法的人肯定會想盡一切辦法拉攏這些老臣,很多時候是避不開的。選擇對了,保幾世的富貴,選擇錯了那就自求多福。除非像唐代軍神李靖那樣,有那個不站隊資本,確定誰上台都要用得到他。
有沒有被冤枉的功臣,肯定有,絕對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多那麼普遍。
B.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絕大多數功臣和忠臣,為何下場都很悲慘呢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解釋,對於功臣,很多人都會想到一句話,那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對於忠臣,則是岳飛那一句著名的「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當我們仔細回看中國古代歷史,似乎各朝各代的功臣和忠臣的結局都不是很好,當然了,這也不絕對。但總的來說,確實如此。那麼這究竟是為何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舉歷史上兩個著名的人物來加以說明。他們分別是南宋的岳飛和明朝的藍玉。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其實不論是功臣還是忠臣,只要是影響到皇權的穩定,那麼就必然會遭到清理。藍玉如此,岳飛如此,歷史上那些慘遭殺害的功臣、忠臣更是如此。
C. 為什麼那些忠心耿耿的名將良臣,往往沒有好下場
這就是好人沒好報的最高體現,往往那些忠心耿耿的名將良臣,會受到君王身邊的小人奸臣的彈劾,我想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那些小人奸臣對於這些忠臣深受君王的寵愛和信任感到十分眼紅才出此下策。而湊巧的是,往往這些君王眼睛都不夠明亮,耳朵也像是被棉花塞住了,往往看不出哪一個臣子才是真正對自己忠心不二的,往往把那些名將良臣冤枉的鬱郁而終,甚至很多死都不能瞑目,還有一些死都沒有全屍。
其實他們並非亂臣賊子,他們的一輩子都奉獻給了國家,都奉獻給了那個不識好人心的君王,最後卻落得不被人理解,還慘死的下場,對於一個人來說,這也未免太過殘忍,可見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那些阿諛奉承的小人往往受到領導和君王的喜歡。
D. 為什麼歷史上很多忠臣良將的結局都難以得到善終呢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我們都是這茫茫人海中的渺小的那一個。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朝代更迭不斷,試看歷朝歷代的開國功臣,最終能功成身退的似乎寥寥無幾,尋其原因,終究為何?
其實這原因裡面蘊含著一個很深刻的做人道理。人一生下來便開始與身邊的各式人物打交道,其中有善有惡,有朋友也有仇家。都說這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簡單地說就是一開始兩個人可以成為朋友,但後面卻也可以成為敵人,或者與此相反。
我們都知道歷代開國之君,要想奪取江山,必然得藉助他人之力。善於統馭人才和運用他人智慧的人才能夠成為最後的贏家。漢高祖劉邦在我們今天看來顯然不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他治理國家以及統軍打仗的能力都比不上他的下屬。但他有個異於常人的特點就是有很強的組合能力。他能將這幾股力量組合到一起,變成一股更強大的力量,這同擰撮繩子是一個道理。
縱觀歷史,一些人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事事被猜疑,處處遭猜忌,鋼刀幾次架到脖子上,只求苟全性命,安敢復望富貴?一些人為免遭不測,急流勇退。一些人雖然大權在握,然因功高震主,大多不得善終。當然,也有一些人富貴壽祿,享盡榮華。
''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道出了中國古代政治的真諦。數千年來,王公貴族、將帥統領、治世良吏、亂臣賊子……形形色色的政治家匆匆奔波於歷史舞台,你方唱罷我登場。他們或許都曾想轟轟烈烈,也或許都曾想與天地日月同在,都不想淪為斑斑點點的幾行陳跡,但血肉之軀畢竟難與江河山川共存。
E. 歷史上大多數忠臣都不得善終,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因為帝王的疑心病。在古代的時候,大多數帝王的疑心病都是非常重的,他們害怕自己的皇位會被別人奪走,所以他們對自己的功臣都是非常謹慎的。為了以防萬一,有的甚至會把自己以前的功臣給殺死,他們覺得只有這樣做了,他們的皇位才可以保住。
因此歷史上有很多忠臣最後的下場都不好,他們一生都效忠於帝王,但他們最後的下場一般都是被帝王給處死。
F. 歷史上的忠臣良將為何大多數都沒有得到好下場
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法家傳統決定的:忠臣良將在君主眼裡,都是“不穩定因素”。談及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人臣典範,那真是浩如星河,不勝枚舉。岳飛,於謙,文天祥,諸葛亮,都堪稱青史留名的一代人傑。他們鞠躬盡瘁的故事,更是被後世無數文人士子所瞻仰,傳頌。
不過我們能從這些人的額身上,總結出一個奇怪的規律:我們通過煌煌史冊,都能發現他們實在是忠心耿耿,對國家,對皇帝都是一片赤誠;但是實際上,這些人又往往沒有好下場。
岳飛有一句名言,在我們看來,當然是振聾發聵。叫做“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天下太平矣”。這實際上是滿含“儒家追求”的一句話。但是在法家的眼裡看來,這恰恰就是取死之道。
《韓非子》有言:
若此臣者,不畏重誅,不利重賞;不可以罰禁也,不可以賞使也.此謂之無益之臣也,吾所少而去也。
如果一個臣子,不愛錢,也不怕死。就代表“賞罰”在你身上起不到任何作用。那怎麼辦?“吾所少而去也”。辦法只有一個:殺!
G. 忠於社稷且愛民如子的清官於謙,最終為何卻不得善終
一個國家的興盛衰亡與當權者有著必然的聯系,有忠臣相助那麼國家必定興盛,百姓也就安居樂業。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忠臣的作用有時可能比皇帝還大,它們能夠影響整個國家的發展,也深受百姓的愛戴,因此被後世尊稱為中國古代十大忠臣。
一、比干
十、曾國藩
曾國藩晚清時期四大名臣之首,中國古代十大忠臣之一。他對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現代化。他創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是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之一。
是修身齊家治國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後人留下學說)「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星辰,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敗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克已唯嚴,崇尚氣節,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上下一至的擁戴;他的學問文章兼收並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師,「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蔣介石),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不愧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H. 為什麼歷史上清官的結局都那麼慘
歷史上的清官結局都那麼慘,這明顯是以偏概全的說法。清官通常有這么幾個表現,第一是為官清廉,第二是勤於政務,第三是敢於忠言直諫,第四是依律執法,第五能舉薦賢才,第六潔身自愛,第七能言傳身教,要做到這些才能稱為清官。
所以說清官都下場不好,這種觀點是非常片面的,如果清官能遇到明君,通常也會有一番作為,所以清官能有如何的表現?會有怎樣的結局?也得看時辰。
I. 為什麼自古忠臣沒有好下場
這是問題有關帝國的制度,在古時候帝國制度下皇帝或君主就是天下的象徵是萬民之首。這樣的話皇帝的個人素質和修養就顯得相當的重要。他對身邊的臣子的活動也產生重要的影響。一般在「好」皇帝時期那些忠臣就能起到相當的作用,因為「好」皇帝知道民間疾苦。知道要守住自己的基業,知道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這一般在開國皇帝的比較多。後來的皇帝生下來就處在大內深宮,與老百姓離的很遠。養尊處優,生活安逸。民間的事情又能體會多少。
所以在忠臣身處「好」皇帝的時候,他們的進諫也容易被採納。盡管有時連皇帝也很討厭他們的直諫。這個時候小人是隱伏的。以致忠臣自己也能有個壽終正寢。這樣的像 齊桓公時候的管仲,東晉的宰相謝安,唐太宗時的魏徵等。
相反如果那個皇帝只知道貪圖逸樂,不思進取。這個時候小人就可以「大顯身手」瘋狂獻媚,讒害忠良。那麼忠臣對不起你就倒霉了。甚至身敗名裂,家破人亡。像比干、伍子胥、岳飛等。這樣遇害的忠臣數都數不過來。可見帝國制度缺陷。舉個列子
漢高祖時候有個忠臣叫周昌為人堅忍剛強,敢於直言不諱。就連丞相蕭何、曹參等都對他十分敬畏。那個時候劉邦曾經幾度想更換太子。周昌曾經有一次在高帝休息時進宮奏事,高帝正和戚姬擁抱,周昌見此情景,回頭便跑,高帝連忙上前追趕,追上之後,騎在周昌的脖子上問道:「你看我是什麼樣的皇帝?」周昌挺直脖子,昂起頭說:「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紂一樣的皇帝。」高帝聽了哈哈大笑,但是卻由此最敬畏周昌。等到高帝想廢掉太子,立戚姬之子如意為太子時,許多大臣都堅決反對,但是都未奏效。後來,幸好張良為呂後定下計策,使高帝暫時把此事放下。而周昌在朝廷中和皇帝極力爭辯,高帝問他理由何在,因為周昌本來就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是在非常氣憤的時候,也就口吃得更加厲害了,他說:「我的口才雖然不太好,但是我期……期……知道這樣做是不行的。陛下您雖然想廢掉太子,但是我期……期……堅決不能接受您的詔令。」高帝聽罷,很高興地笑了。事過之後,呂後因為在東廂側耳聽到上述對話,她見到周昌時,就跪謝說:「若不是您據理力爭的話,太子幾乎就被廢掉了。」然而到了高後當政時期毒殺了趙王劉如意,周昌因此也就稱病引退,不再上朝拜見太後。幾年以後就死了。
當初高後沒當政的時候就殺了曾經有恩於她的韓信。劉邦死後並殺了和罷免了許多和自己政見不和的人。她又殘忍的把劉邦生前寵愛的戚夫人作成人豬,就連惠帝看了人豬都嚇得病了一年多,如果這個時候周昌還像高祖劉邦在世的時候直言不諱,結果大家應該可想而知了! 所以真是可悲、可嘆!忠臣。
J. 從古至今為何大忠臣們都沒 好下場
一是功高震主,比如說韓信就是這個下場,無論皇帝再英明,只要出現「君疑臣」的情況,做臣子的離死就不遠了。二是朝中多小人,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忠臣首先是能臣,能者糟嫉,必然招來禍端,比干、寇準、岳飛、於謙都是這個下場,「妒則謗生」。偏偏皇帝身邊還有很多小人,還是那種有能力有野心的小人,比如說東漢末年十常侍之首的張讓,據說他是蔡侖的狂熱崇拜者,有誰知道他甚至還發明了水車供民間使用了?大哥手機打字很累啊,你看我說得這么專業,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