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葯品集中采購為什麼便宜
Ⅰ 國家采購以量換價,55種葯品降價,此舉給患者帶來了哪些好處
醫療問題一直是民生的一件大事,國家也一直在重視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最近一段時間,國家組織葯品集中采購,帶著巨額的用葯,以團購的巨大優勢換取葯品的優質和低價。從而間接性的來降低葯物的價格,給老百姓做出的實際的民生好事。下面我就來結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識,跟他講一講,55種葯品降價,此舉給患者帶來哪些好處?
3.讓更多買不起葯的人獲得生機
許多人因為自己家庭條件或者收入的原因,看到高昂的葯費,而選擇放棄自己,繼續使用葯物治療。此次葯物降價可以讓他們重新獲得希望,可以用低廉的價格購買到自己所需需要的葯物,能夠讓他們重新獲得生機。
葯物降價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好事,讓更多的患者不再用為高昂的葯價而感到畏懼,同時又減輕了許多患者家庭的負擔和壓力。
Ⅱ 國內上萬元的葯,代購只要一千多,印度抗癌葯為什麼價格這么低,你怎麼看
印度肺炎疫情吃緊,毛黴菌病、Delta+組合病毒感染連續襲來,截止6月23日14時,積累診斷病案宣布提升三千萬例,死亡病例約39萬例,完全變成肺炎疫情高發區。
應對這般比較嚴重的印度肺炎疫情,有一批人逐漸擔憂:我都能否購到印度仿製葯?這種人比較多是癌病患者以及親屬。
沒有錯,印度有「全球制葯廠」之稱,仿製葯的有關產業鏈十分健全,但伴隨著肺炎疫情疫情,印度的葯業公司基本上都處在暫停情況,中國必須長期服用印度仿製葯的患者逐漸深陷焦慮。
但是,有專業人員表明:無須太急,印度肺炎疫情比較嚴重對中國仿製葯大部分危害並不大。由於近些年,印度的中國周邊國家,比如孟加拉國、緬甸、越南等,都是在大力推廣仿製葯產業鏈。
一、仿製葯並不是「靈丹妙葯」
仿製葯有一個「名額有限」的現行政策,容許第一個向FDA遞交申請辦理的企業盈利。在權益的迫使下,仿製葯大型廠們甘願應用作假數據信息,一份遞交給FDA的文本文檔說明,有超出50%的葯品數據信息造假,一部分生產商乃至立即放棄了分子生物學試驗。
2、加工廠內部臟亂差生產製造制葯業針對自然環境擁有嚴苛的規定,殊不知新聞記者采訪後發覺,在看起來優秀的加工廠內部,卻蚊蟲漫天飛舞,乃至有小鳥、野蛇出現。更嚇人的是,在微生物菌種試驗室,安裝設備沒什麼問題,檢驗結果沒什麼問題,但卻一個試品都沒有,在這里證實了「數據信息造假」,喪失安全系數確保。
3、病況反倒惡變自然,如今的仿製葯愈來愈貼近原研葯,可在安全性,也仍然存有身心健康安全隱患,一部分患者服食後病況反倒惡變,換成原研葯後才獲得減輕,乃至有些人趕不及治療,最後離去人世間。此刻,「吃仿製葯」便變成一場性命的賭錢。
仿製葯盡管擁有「價廉物美」的知名度,但患者或是要提高警惕,慎重應用。大家期待銷售市場能愈來愈標准,隨著集中采購常態,能讓眾多患者少一分擔憂。
Ⅲ 國內葯品為什麼非要便宜
葯價低叫做政治正確。這沒什麼好說的。國產創新葯,發明上市,最多五年,進入醫保必須大幅度降價,沒商量。在葯品行業賺錢成了政治不正確,既有民粹的喧囂,更有醫保資金嚴重短缺的現實無奈。國家稅收非常緊張,醫保資金入不敷出是明明白白的。患者不管願不願意,都要拿出真金白銀買葯治病。疾病治療是非常昂貴的,因為涉及到最新的科技。可是由於民粹泛濫,葯品賣高價成了政治不正確,輿論媒體動輒大肆宣揚。實際情況就是國產葯品替進口葯背了黑鍋。進口葯的醫葯代表吃香喝辣,國產葯企做仿製葯,利潤微薄。業內人士都能看得出來。要麼進體制,要麼離開醫葯行業吧,真的。本班同學過得好的都是轉行的。辛酸和無奈。國產創新葯也就是想想,暴利,誰給?一個月1瓶抗癌葯,賣2萬,能持續多久?多少患者買單?進醫保,先把葯價壓倒2000,然後是700,愛進不進。賺大錢,在夢里。
Ⅳ 為什麼國家葯品集采連續三年都能使葯價降50%以上
國家葯品採集連續三年都能使要降價50%以上,主要得益於兩個原因,第一點就是貴重葯材的批量采購,從原材料出發,使葯材的進價就大幅減少。第二點就是技術的不斷革新,以及提取能力的加強,讓制葯過程變得更加容易,這樣才連續三年讓要價降價50%。
我很感謝我生在了我國,生在了一個醫療體系如此健全的國家,也希望未來我國的醫療體系會越來越完善。
Ⅳ 山東葯品集中采購再現靈魂砍價,為何網友直呼全程高能
中國老百姓普遍被醫院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壓地喘不過氣來,主要原因是葯價太貴,葯方的利潤太高,苦了最底層的老百姓,生產這些葯物的廠商們卻賺得盆滿缽滿。為了徹底改變百姓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國家終於出手了,各地接連上演了靈魂砍價的好戲,讓老百姓拍手叫好。
通過這種方法,山西省首批省級集中帶量葯品采購40種包括阿司匹林在內的常用葯,有39種葯品需要擬中選結果,涉及到73個企業的 160多種產品。葯品價格整體下降67.3%,最大降幅98.6%。降價金額最大的是一種重組人促紅素注射液,葯品價格由原來的每隻782塊4降到了每支237塊7,單價每支降低了544塊7。降價後的葯品在山東省患者很快就能用上。
Ⅵ 為啥同樣的葯品在京東上就不到三千在醫院買就五千啊!是質量問題還是什麼原因怎麼差距這么大啊
主要是看代理商定價,首先醫院現在大多數是集中采購也就是葯物定價一省的價格都是差不多,除了部分新葯,進口葯或者未進醫保目錄,因為代替品種少等原因價格會偏高。其次在看葯店的價格,其中不論是網上葯店還是實體門店,普通葯物和醫院一般差別不大,比較大就是你說這種大幾千的葯物,因為葯店價格在代理商拿到的價格也很高,基本上和醫院差不多,但是葯店或者網上平台可以按進價賣或者虧本賣,因為可以把虧損轉移到其他商品上面,只要整體利潤還在即可,但是醫院不同,醫院不可能存在這個虧損另外一個補貼。望採納~
Ⅶ 集采對醫葯企業的影響有多大
一、由於集採的特殊性導致這類模式僅適用於具有競爭的仿製葯。因而,集採的推行可以促使具有一定實力的仿製葯制葯企業為避免企業風險而轉型,從依賴仿製葯品銷售的企業轉型為依賴創新葯品銷售的企業。
二、所有國家組織的集采葯品將覆蓋全國所有地區,對企業的產品質量、產能供給和成本控制的要求更高,企業面臨更大競爭壓力,將有利於推進行業優化重組,逐步改變行業規模偏小、品質偏低的局面,推動行業規模化、集約化和現代化發展。
三、國家組織葯品集采和使用工作的全面開展將有力促進國內醫葯企業轉型升級、推進葯品供給側結構改革、提高行業集中度。
【拓展資料】
什麼是醫葯集采?
醫葯集采是政府為了加強對醫療機構葯品集中招標采購的監督管理,遏制葯品購銷中的不正之風,保證醫療機構葯品集中招標采購工作規范有序進行,制定的由政府統一采購的相關規定。
為什麼要醫葯集采?
1.減緩醫保壓力,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劇,人均醫療成本越來越高,醫保逐漸不堪重負;
2.解決重大民生問題,緩解居民看病壓力,同時促進醫療市場的良性發展;
仿製葯是假葯嗎?
不是,。在國際上「仿製葯」叫作「非專利葯」。
仿製葯是與原研葯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劑型、給葯途徑和治療作用的葯品。進行質量和療效的一致性評價,就是要求對已經批准上市的仿製葯品,在質量和療效上與原研葯能夠一致,在臨床上與原研葯可以相互替代,這樣有利於節約社會的醫葯費用。
「仿製葯」和原研葯的區別是什麼?
仿製葯」和原研葯最大的區別是價格差異。原研葯是指制葯企業通過一系列的葯物研究和臨床試驗,研製出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治療性葯物。其研發成本高、周期長,耗費了大量的資源,其上市後又是獨家產品,為了快速收回成本,賺取高額利潤,所以銷售價格就定得很高。
集采對股價影響這么大嗎?
集采中標會提高了企業品牌形象,擴大了知名度,但是參加集采只能薄利多銷。集中采購加速了優勝劣汰的過程。對仿製葯企業相當於一場血戰,葯價下跌百分之八十左右,從營業收入凈利潤影響應該非常大的。能夠通過血戰活下來,走過集中采購的長征路,兩三年以後基本活下來的都是葯王了。
Ⅷ 葯品集中采購的利弊
1.不類不倫.
2.換湯不換葯.
3.穿新鞋,走老路.
4.蛋糕的不同分割方法.
5.加重葯品生產企業的負擔.
6.不是什麼好辦法.
Ⅸ 如何才能保證國家葯品集采降價不降質的情況
通過以量換價可以把葯品的價格降下來,同時采購的時候,選擇有資歷的大品牌,這樣對葯品的質量更加有保障一些。這次國家帶量采購已經完成,涉及五十多種葯物,一共有190個葯物產品中選了,其中涉及的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這次集採的價格總體降了50%以上,以葯品卡培他濱為例,之前要15元一片,現在單價已經降到了3塊錢了。國家集采首先是為了降低群眾的葯品購買價格,為群眾更好的就醫提供保障。
根據目前計算,這次集中采購能為消費者節省超過五百億人民幣,而醫保基金的錢在節省後,又能用於擴大醫保范圍,所以群眾是最大的受益者。除了價格外,集采採用了更高的標准,對葯品的審查和監管也更加嚴格,集採制度實施後,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葯物達到了90%以上,葯品質量得到了增強。
Ⅹ 醫葯集采中標是好事嗎
你要了解到,帶量采購,什麼是量?帶量帶量,就是國家層面搞批發,量大,然後要求葯企降價,這個帶量裡面是確定葯品采購數量的,合同協議一簽訂,未來同種類葯其他葯都不鼓勵醫院開了,醫院就開中標的這個品種,這幾家企業。
比如前幾天第二次集采,根據各聯盟地區報送的數據,第二次集采采購量基數為124億片(袋/支),各品種的約定采購量為采購量基數的50%~80%,根據中選企業數量確定。
假如一個品種全國實際中選企業為1家的,可獨占首年約定采購量計算基礎的50%;全國實際中選企業為2家的,可共分首年約定采購量計算基數的60%;全國實際中選企業為3 家的,采購量為首年約定采購量計算基數的70%;全國實際中選企業為4家及以上的,則將分享首年約定采購量計算基數80%的市場。
這就好比說,如果中選企業越多,那麼帶量采購的量占市場比重越大,但是分蛋糕的企業也會越多。當然大家都希望是一家獨大,但是這個基數不能全給了,全給了他就壟斷了。
所以,帶量采購在葯企方面是不想限量的。本身就像一家吃掉整個市場,擠走競爭對手,你限量不就是自毀模式,醫院買不到,哪些競爭對手在醫院外面賣葯發財了。
但是現實中,其實還是有短缺的,這個短缺其實是計劃型導致的。有些葯,以前不是帶量采購,醫院有ABC多種葯的選擇。一旦帶量采購,醫院就要盡量去用這種葯,比如A中標了,BC就不用了。所有醫生都開這種葯,但是你采購參考的是上年度A的用葯量,這樣現階段一定會短缺,你說是不是?
所以,很多人會見到帶量采購之後,有些醫院反而沒有這種便宜的葯。請注意,不是因為葯廠不給,葯廠是根據合同供應的。是現階段無法測算一個葯進入帶量采購之後,實際需求量是多少。采購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