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七子餅為什麼包裝都不一樣
⑴ 勐海七子餅茶 熟普洱茶 2008年的現在值多少錢
價格一般在1300左右。
普洱茶以發酵不同分為生茶和熟茶兩種。普洱熟茶,是以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渥堆發酵等工藝加工而成的茶。色澤褐紅,滋味純和,具有獨特的陳香。
生茶和熟茶的葉底「茶渣」顏色不同
生茶和熟茶的葉底「茶渣」顏色不同生茶葉底顏色,隨儲藏時間加深,從嫩綠-嫩黃-杏黃-暗黃-黃褐-紅褐,逐漸變化。
而發酵程度較好的普洱熟茶,葉底顏色一般都呈「豬肝色」,並隨儲藏年份增加逐漸向暗褐色轉化。如果將普洱生茶和熟茶混合存放,散落的茶葉互相混雜在一起,即使葉底「花雜」,也影響儲藏茶葉的價值。
⑵ 大益7572的大益七子餅茶
1989年,勐海茶廠正式注冊了「大益牌」的專利商標,引進了先進的商業觀念,並且在1996年,開始籌組「勐海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從國營茶廠逐步朝有限責任公司改制;1993年起,正式推出了以「大益」為品牌的七子餅茶。
大益七子餅主要以生茶、熟茶為兩種大宗嘜號。其中以曬青毛茶加工而成的普洱生茶,嘜號為7542;以人工渥堆發酵茶為原料生產的普洱熟茶,嘜號為7572。由於茶品出眾,大益七子餅茶成為了茶業經典之作,而7542和7572也被譽為「評判普洱生茶和熟茶的標桿」。
大益七子餅每片餅茶里均埋有大益牌的內飛,包裝棉紙也使用「大益牌」商標,常見的包裝棉紙上的商標有紅色與玫瑰紫兩種。
經典系列
經典系列茶品是大益產品結構中最基礎,最重要的構成部分。以銷量規模,市場覆蓋,品牌影響,文化內涵四個維度保證了大益集團在茶業領域的主導地位。
包裝演變
7572於70年代中期最初推出市場的時候,使用的是勐海茶廠標準的七子餅包裝棉紙、內飛,說明書,包裝為「中茶牌」商標,印有「勐海茶廠出品」的字樣;到了90年代中期以後,7572七子餅的包裝棉紙、內飛、說明書基本上已經改為「大益牌」的專利商標,另外,內飛上印有「勐海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字樣。
⑶ 勐海廠的紅大益、黃大益、紫大益、藍大益有什麼區別
勐海茶廠的早期產品,有「七子黃印」系列和「大藍印」、「紅帶」等茶品。這些茶品都已經十分罕見,多數已經收入珍藏家手中而退出市場流通。
「黃印」體系的茶品十分繁雜,茶人們遵照其外觀區別,區分為「大黃印」「小黃印」「認真配方」等幾種。「黃印」的得名,源於其外包裝紙的八中茶標記的「茶」字多為黃色,這是原本的綠色顏料退色所致。因此,也有綠色
「茶」字的茶品被稱為「黃印」,不足為怪。「黃印」體系的產品,由於很多都沒有嘜號,聯合茶品的轉化水平,推測其年代早於有嘜號的產品。其外包裝為大口中印刷,內飛細字尖出。
「大藍印」也是早期勐海茶廠的青餅,其年代與黃印體系接近。大口中印刷,細字尖出內飛。
早期勐海茶廠的青餅中,曾有一批茶因茶餅正面埋有一條紅色絲帶而得名「紅帶青餅」。其拼配方法對比相似早期7532,包裝紙為大口中薄紙。關於「紅帶」的年份,通常覺得它與73青餅同期,但也有人覺得它的年代更早。
8592與「紫天熟餅」
嘜號8592的勐海茶廠七子餅,拼配方法為3-6級原料為麵茶,粗老葉為里茶,發酵度較低。目前所知應是從1985年開端,歷年來繼續生產至今。
此款茶最早由香港南天貿易公司訂購。這幾批8592,外包裝紙上蓋有紫色「天」字圓印章,俗稱「紫天」。8592老茶一直受到茶人的喜歡。其中以早期生產的「厚紙紫天」等產品身價最高。香港林奇苑茶行於90年代初也開端定製8592熟餅,因外包裝紙蓋有紅色「天」字圓印章,故被人們稱為「紅天」。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紫天」,多是商家以同期或較後期的產品私蓋印章的仿品。由於「紫天」在業界的名聲太大,坊間的仿品除用同期8592加蓋印章外,有的還使用7572。甚至到了後來,在茶磚和某些生茶品上,也有人加蓋紫、紅、藍、黃等各色「天」字以牟暴利。此外,市場上還流通有幾批外包裝蓋印「8892」的產品。這款茶並非勐海茶廠的產品,而是90年代末期私商製作的翻壓茶。
⑷ 七子餅的介紹
七子餅,即七子餅茶,又稱圓茶,是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勐海茶廠生產的一種傳統名茶。七子餅茶也屬於緊壓茶,它是將茶葉加工緊壓成外形美觀酷似滿月的圓餅茶,然後將每7塊餅茶包裝為1筒,故得名「七子餅茶」。
⑸ 什麼是七包餅子八包茶
普洱茶為什麼叫七子餅茶?
在中國的傳統民族文化中,「七」這個數字,是有著很多含義的吉祥數字,比如中國的情人節是七月七日。七象徵著多子、多福、多壽、多禧、多祿、多財,七子相聚圓圓滿滿。
七子餅茶一般都是7兩一餅,7餅一提,被視為「合家團圓」的象徵,也是七子餅茶的傳統包裝。
「餅茶」的出現,最早見於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張揖曾在三國時代的魏國任官,《廣雅》中說「荊、巴間茶葉作餅」。這里提到的「荊、巴間」,就其所指地域而言,不止是現今的四川、湖北一帶,還指現今的雲南、貴州一帶。顯然,這里所提的「餅茶」,自然就形成於三國之前。但餅茶的製作究竟出於何時,還沒有一個定論。
關於「七子」之說,其實,單數在中國人的傳統概念中,總是被推崇。「九」為至尊,「七」為多子多福,「七」在中國是一個吉祥的數字。
把七餅圓茶捆為一筒,是清朝的定製。《大清會典事例》中有記載:「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雲南商販茶,系每七圓為一筒,重四十九兩(合今3.6市斤),征稅銀一分,每百斤給一引,應以茶三十二筒為一引,每引收稅銀三錢二分。於十三年始,頒給茶引三千。」
這里清廷規定了雲南外銷茶為七子圓茶,但當時還沒有這個提法。清末,由於清廷處於沒落期,茶葉形式開始多變,如寶森茶莊出現了小五子圓茶,為了區別,人們將七個一筒的圓茶包裝形式稱為「七子圓茶」。
民國初年,面對茶餅重量的混亂和競爭的壓力,一些地區成立了茶葉商會,試圖統一。如思茅茶葉商會在1921年商定,每圓茶底料不超過六兩。但財大氣粗的「雷永豐」號卻生產每圓六兩五錢每筒八圓的「八子圓茶」,一時市場分額大增。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雲南茶葉進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號召力、更利於宣傳和推廣的名稱,他們改「圓」為「餅」,形成了「七子餅茶」這個吉祥名稱,從此「雲南七子餅茶」就成就了緊壓茶的霸主地位。發展至今,「七子餅 」已成為普洱茶中響當當的商品名稱。
七子餅茶的來歷還有另外幾種說法:
說法一:七子餅茶原先是打唐代開始由邊境貿易而得來的。簡稱茶馬市,交易的時候是七張餅捆紮好外加一張餅一共八張過數的。另外那張分離的餅做啥用咧?是用來上稅的。
說法二:一餅茶為357克,一筒七餅;357克*7餅茶=2499克,約2.5公斤。一件12筒約30公斤。一匹馬馱兩件約60公斤,剛好可以負重前行,先人早已算好了,舊時馬幫就是這樣運茶的。
建水紫陶7餅茶缸一般可以存9餅
說法三:古時茶馬古道路途遙遠,艱難險惡,運茶的人一走就是好幾個月。「七子餅」寓意運茶之人思念妻子和孩子,期待與家人團圓,所以也有「妻子餅」之說。
⑹ 普洱七子餅茶如何辨真偽
福海是勐海的二線廠,應該是仿照大益經典配方生產的產品,東西還算不錯,你打開看看茶餅是否干凈乾爽(普洱茶容易受潮),有沒有存儲不當產生的異味(茶葉很會吸收別的味道),如果都正常的話,恭喜你,是餅陳年好茶
⑺ 一盒勐海茶廠出品的雲南七子餅茶(七五年定型版,凈含量357克)普洱茶裡面除了茶餅有什麼,我懷疑我那盒被偷換
你放心,肯定不會偷換的。
所謂的75年定型版,不過是概念炒作而已,給你的肯定不是75年的產品。
就算是真的勐海茶廠75年的產品,當時肯定不會有什麼特別的包裝的,所以也不存在除了茶餅還有什麼的問題。
⑻ 普洱茶為什麼叫七子餅
圓茶是一和圓周餅形的蒸壓黑茶包裝時每裝7塊,因此又稱「七子餅茶」,七子餅茶又稱國茶,是勐海茶廠生產的一種傳統名茶。七子餅茶屬緊壓茶,外形美觀,為圓餅形,酷似滿月。因每7個餅茶包裝為一筒,故稱七子餅茶。七子餅茶因湯色紅黃明亮,香氣濃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而著稱。
七子餅茶,又稱圓茶,系將茶葉加工緊壓成圓餅形,每7塊包裝為1筒,故名。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勐海茶廠生產。以普洱散茶為原料,經篩、揀、高溫消毒、蒸壓定型等工序製成,成品呈圓餅形,直徑21厘米,頂部微凸,中心厚2厘米,邊緣稍薄,為1厘米,底部平整而中心有凹陷小坑,每餅重357克,以白綿紙包裝後,每7塊用竹筍葉包裝成1筒,古色古香,宜於攜帶及長期貯藏。出口餅茶亦有採用古樸典雅的紙盒包裝的,每盒1塊。
七子餅茶生產歷史悠久,公元1000年以前即見證載,歷來用為饋贈禮品。其外形結緊端正,松緊適度,灑面勻整,沖泡後水浸出物近40%,湯色紅黃明亮,香氣濃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該茶於1983年7月與1987年9月先後兩次被商業部評為優質產品;1983年12月獲省優產品稱號;1988年l月獲省優質食品獎;1988年11月榮獲全國優質保健食品"金鶴杯"獎;1988年12月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1970年開始出口港澳地區。
⑼ 懂普洱茶的朋友進!
這個是普通的熟茶茶餅,民間小廠的產品。
因為是沒有名氣的小廠家出品的茶,所以質量沒法說,要見到實物才能定質、定價
⑽ 大益勐海印象普洱七子餅茶(熟茶)357g
和鐵盒裝沒啥關系,把茶葉放在茶罐裡面目的是加速陳化,但一般用的是紫砂罐或者瓷器罐,和鐵盒並無太大關系。
好喝應該是茶葉的問題,大益普洱茶越陳越香,但是這個過程的口感變化是「驀然回首,它在燈火闌珊處」,也正因為如此才顯示了普洱茶之魅力所在。這是因為新茶加工過程中,火氣尚未全部褪去,有時候會帶有濃重的渥堆味,隨著陳化而消失,這一過程中口感變化豐富。
你可以嘗試在不同時期,進行不同對比的品嘗。比如半年後,一年後。。。。
大益勐海印象普洱七子餅茶(熟茶)357g2010年001批和7262屬於兩個品種,你覺得勐海印象好喝,那是這個茶比7262要香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