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銖錢流通不好
① 古代貨幣三銖出自哪個朝代
三銖錢出自西漢,漢代銅幣名,是中國貨幣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貨幣。三銖是古代貨幣史上第一枚以「銖」命名的方孔圓錢。
三銖錢鑄於漢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銖」二字,故名三銖錢,於漢武帝建元五年停鑄。錢徑為23毫米,厚1.5毫米,重2.5克,三銖錢「銖」字的「金」旁,上呈三角形,下是王字直筆到底為一橫,與五銖錢的銖字筆畫形體截然不同,背平無輪廓。錢幣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所用材料為銅。
《史記·平準書》:「令縣官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文如其重。」《漢書·食貨志下》:「有司言三銖錢輕,輕錢易作奸詐,乃更請郡國鑄五銖錢。」
(1)為什麼三銖錢流通不好擴展閱讀:
「三銖錢」是西漢武帝第一次直接以「銖」重入錢文的方孔圓錢的一次大變革,雖然只是曇花一現,卻具有特定的時代意義。但由於史籍上對三銖錢始鑄時間的表述相隔21年,導致近年來在錢幣界引發了一場不小的爭議。
三銖錢自建元元年始鑄後,由於其錢輕,很容易造成「盜鑄」。且武帝於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為准備對匈奴的戰爭,所鑄「半兩」重四銖,實際減重後又稱「三分錢」,從三銖錢鑄行僅四年左右,出土及傳世很少,得知它所承擔的社會流通功能有限。
② 三銖錢的歷史背景
漢武帝劉徹於元狩四年冬(公元前119年)下令廢止了四銖半刃錢,更鑄「三銖錢」,由於多年來頻繁地發動戰爭,窮兵黷武,國庫空虛,想通過更換貨幣的辦法來緩解當時出現的財政危機,但因地方私鑄泛濫,劣幣大量充斥市場,造成貨幣混亂的局面,並沒有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這種錯綜復雜的情況下,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春三月,漢武帝果斷決策,廢行三銖錢,把鑄錢權收歸中央,由上林三官統鑄五銖錢,史稱「元狩五銖」,它為以後的經濟大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一直被沿用了七百多年,成為中國貨幣史上流通時間最長的貨幣。而三銖錢僅僅鑄行了幾個月,成為中國貨幣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貨幣。
三銖錢在從半兩錢制向五銖錢制演變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③ 漢武帝的幣制改革是怎樣的對西漢的財政有何影響
西漢初期的幣制是異常混亂的,至漢景帝時,西漢曾4次在“允民自鑄錢”與“禁民自鑄錢”之間來回徘徊,可謂是反反復復,陷入無限的惡性循環之中。
可以說西漢能在漢宣帝一朝步入極盛,並最終成為“強漢”,這跟漢武帝所推行的幣制改革是“脫不了干係”的。
④ 關於漢武帝時期的三銖錢,武帝半兩,武帝五銖,求解答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登基,建元元年鑄三銖錢,錢文「三銖」。建元五年鑄三分錢,錢文「半兩」,比三銖錢重。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鑄五銖錢,錢文「五銖」,史稱「元狩五銖」,又稱「武帝五銖」,是中國最早的五銖錢。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鑄赤仄五銖,錢文「五銖」,錢郭赤銅。元鼎四年鑄上林三官錢,錢文「五銖」,鑄造精良。
元鼎四年前鑄@幣混@亂,官鑄(郡國大王)、私@鑄、盜@鑄,劣小輕薄。鑄劣錢牟大利,物價飛@騰,米石萬錢,百姓苦不堪言,政@局不@穩。元鼎四年,武帝令廢止以前各錢,天下非三官(即均輸、鍾官、辦銅三官)錢不得流通,並以刑罰禁止私@鑄@錢、鑄鐵器、煮鹽,「罪當死者數十萬」。而後又招歇業的鹽鐵商做鹽鐵官,換取他們的合作,從而鹽鐵官@營成為定製,使漢朝的鑄錢權牢牢掌握在統@治@者手中~
⑤ 三銖錢是哪一個朝代,有無價值
三銖錢,漢代銅幣名。中國貨幣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貨幣。鑄於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上有「三銖」二字故名。建元五年停鑄。《史記·平準書》:「令縣官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文如其重。」《漢書·食貨志下》:「有司言三銖錢輕,輕錢易作奸詐,乃更請郡國鑄五銖錢。
漢代的,後來被五銖錢所取代,也是有一定價值的,畢竟是漢朝的,望採納。
⑥ 漢武帝經濟上實行的貨幣政策是什麼
他漢武帝的是統一的,那個就是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是收回了,就是那個諸侯的造幣權,鼻塞鼻血收歸國有。
⑦ 漢代的三銖錢改五銖錢是不是應對通貨緊縮的方式,通過國家發行貨幣緩解財政
不是,是為了保證貨幣的正常流通,因為三銖錢太輕了,容易造假,所以改鑄五銖錢
⑧ 漢代幣制改革的主要特點
第一次改革
漢武帝於建元元年(前140年)春二月行三銖錢。《漢書·武帝紀》師古注曰:「新壞四銖錢造此錢也,重如其文。見食貨志。」這次改革使銅鑄幣的名義價值與法定重量恢復一致。這一措施,第一次改變了「半兩」這一相沿下來的貨幣單位名稱。
第二次改革
第一次改革後,因為其時三銖錢與四銖重的半兩等價流通,再加上盜鑄盛行,故三銖未能堅持流通。因此,漢武帝於建元五年(前136年)春「罷三銖錢,行半兩錢。」史載:「有司一言曰:』今半兩錢,法重四兩『「。這與文帝四銖錢不同的地方是它鑄有外郭,故被錢幣學家稱為「武帝半兩」。
第三次改革
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又下令重新鑄造三銖錢,並造白鹿皮幣和白金三品。為了抑制盜鑄,漢武帝還頒布了盜鑄金錢者死罪令。此次改革是漢武帝歷次幣制改革中動作較大的一次。在第三次改革前,由於漢武帝內興功利,外事四夷,連年征伐,開拓疆土,國家財政空前膨脹,很快便耗盡了文景時期積累的社會財富,造成「縣官大空」。在這個背景下漢武帝開始了第三次貨幣改革。
《史記·平準書》載,「是時禁苑有白鹿而少府多銀錫。自孝文更造四銖錢,至是歲四十餘年,從建元以來,用少,縣官往往即多銅山而鑄錢,民亦閑盜鑄錢,不可勝數。錢益多而輕,物益少而貴。有司言曰:「古者皮幣,諸侯以聘享。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今半兩錢法重四銖,而奸或盜摩錢裏取鎔,錢益輕薄而物貴,則逺方用幣煩費不省。」乃以白鹿皮方尺,縁以藻繢,為皮幣,直四十萬。王侯宗室朝覲聘享,必以皮幣薦璧,然後得行。」即皮幣的實行,主要是為王侯宗室朝覲聘享之用,使他們向中央政府的納貢不受劣錢影響。
幣制改革的漢五銖
由於少府多銀錫,「又造銀錫為白金。以為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人用莫如龜,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兩,圜之,其文龍,名曰「白選」,直三千;二曰以重荖小,方之,其文馬,直五百;三曰復小,撱之,其文龜,直三百。」白金三品幣值介於三銖與黃金之間,這樣就形成了一套比過去更加復雜的貨幣體系。中央政府通過手中積累的此前並非貨幣的銀錫,定以高價,即可借機剝奪大商人的財富,增加中央財政收入。
漢武帝還「令縣官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文如其重。」這是繼第一次改革後,再次試圖以三銖代替半兩的舉措。
可見,漢武帝這次幣制改革內容主要是:一,銷半兩錢鑄半兩錢;二,發行大額虛幣皮幣與白金。而改革的目的是增加國家的財政
⑨ 三銖錢的介紹
三銖錢,漢代銅幣名。中國貨幣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貨幣。鑄於漢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銖」二字故名。建元五年停鑄。《史記·平準書》:「令縣官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文如其重。」《漢書·食貨志下》:「有司言三銖錢輕,輕錢易作奸詐,乃更請郡國鑄五銖錢。」
⑩ 三銖錢有收藏價值嗎 三銖錢現在值多少錢
3元左右. (相關資料) 西漢五銖 鑒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後引起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後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行三銖錢,重如其文。這是恢復銅鑄幣名義價值與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個措施。但是由於三銖錢與四錢重的半兩錢等價使用,於是又導致盜鑄盛行,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廢三銖錢,行用半兩錢」。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從新鑄造三銖錢並造皮幣和白金(銀)幣,還頒布了盜鑄金錢者死罪令。 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又進行了第四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僅是「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五銖錢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規定,錢文「五銖」從此啟用。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西漢時的五銖錢有郡國五銖、赤(側)仄五銖、三官五銖、宣帝五銖以及小五銖,金五銖等等。 五銖錢誕生前夕,因半兩錢瀕臨崩潰,市場一片混亂,各級政府與商民爭利,都拚命鑄錢,使得通貨過度膨脹,錢幣的購買力急速下降,物價飛漲。民眾無法生存,相繼放棄生產,流亡他鄉,靠出賣勞動力來糊口;或者是鋌而走險,加入私鑄行列,期圖賺取厚利。武帝初年,百姓因私鑄而死亡的近萬人,而私鬥殞命的、畏罪自殺的都無法計算,可見問題非常嚴重。 漢武帝元狩五年,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又叫元狩五銖。錢文為「五銖」,小篆書,光背,正面有輪無郭,背面則輪郭俱備。錢直徑2.5厘米左右,重約3.5-4克。「五」字交筆斜直或有彎曲;「銖」字的「朱」頭呈方折型,「金」字頭較小,彷彿如一箭鏃。少數錢上有一橫劃。其材料改用紫銅,因而有紫紺錢之稱。但各地技術水平不同,銅礦的成分有差別,官吏了解命令的程度與奉行的態度很難一致,所以鑄出的錢差別很大,有的與舊漢半兩一樣,背平無輪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一般地說,都具有偷工減料不夠五銖重的現象,而且越鑄越輕,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兩、三銖錢覆轍的現象。政府改鑄五銖錢,主要目的是樹立信譽,穩定金融,使私鑄者無利可圖,自行放棄犯法的勾當,以徹底解決私鑄問題。各郡國官吏,因舊的習慣難改,依舊上下聯手,以謀中飽私囊。漢武帝採納了公卿們的建議,於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國的鑄幣權,由中央政府統一鑄造,統一貨幣發行,從而防止了另一次惡幣的泛濫。 漢武帝收回鑄幣權以後,由漢武帝中央政府統一鑄錢。三官五銖就是這個時候鑄造的。該錢製作精美,邊郭工整,重量准確,錢文秀麗,為錢中楷模。三官指鍾官、辨銅、均輸(技巧),統指政府鑄錢的機構。中央為推廣均輸法,新設水衙都尉一官,在長安上林苑辦公。上林苑是政府鑄錢的機構,是漢初在原秦代舊苑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皇家園林,規模宏大,有離宮70所,周圍面積達300餘里,包括現今的西安、周至和戶縣。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特點如下: 一、錢文嚴謹規矩,「五銖」二字修長秀麗,風格較為一致,「五」字交筆緩曲,上下與兩橫筆交接處略向內收。「銖」字「金」頭有三角形、箭鏃形兩種,四點方形較短。「朱」字頭方折,下垂筆基本為圓折,頭和尾與「金」字旁平齊,筆畫粗細一致。 二、錢型整齊,直徑25-25.5毫米,穿直徑約0.97厘米,郭厚0.15-0.2厘米,寬0.1-0.14厘米,比郡國五銖的郭略寬,且深峻平整,連接錢肉的一面垂直。背有內外郭,個別內郭四角微凸。 三、重量以3.5-4克者為多,少數的超過4克。 四、鑄工精細,面背比較平整,內外郭寬窄均勻,規矩整齊。 五、記號有穿上橫和下半星兩種。 六、三官五銖幣材的顏色為紅色,含銅量在70%以上,含鉛量約20%,比郡國五銖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鑄造工藝先進,多為銅范或製作極精細的泥范所造。三官錢形制及「朱」字頭方折的特點,系由三銖錢繼承而來,進而成為此後西漢時期五銖錢基本特徵。上林三官五銖是西漢五銖錢中比較容易見到的一種。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洛陽燒溝和洛陽西郊先後發掘漢墓群,出土了大量的漢代鑄幣,上林三官五銖在兩處漢墓中都有出土。 錢幣業務由三官署統一辦理,有許多好處:第一、使錢幣標准化,規律化;第二、提高鑄錢技術水準;第三、增加了生產量;第四、有效防止私鑄;第五、容易控制發行。 三官錢初期重量超過五銖,製作精美前所未有,而且鑄錢技術採用銅范法,鑄出的錢幣重量上都是一致的,絕對合乎標准,鑄出的錢邊緣都加以打磨,非常整齊,故有「赤仄錢」之稱。新錢鑄成後,政府用以收兌郡國錢,一枚兌劣錢5枚。到了元鼎四年(公元前117年),劣錢已經大部分收回,後明令禁止郡國錢永不許流通。 五銖發行三十一年後,漢武帝崩殂。在此期間,鑄成的錢數量很多,錢的範式也有變化。比如文字的大小、書法結構都有出入,至於穿上半月、穿下半星、穿上下橫、星月文、四決文等可能是爐別的標志。 西漢昭帝年間(公元前86年-前74年),一切以謹慎守成為主,對外戰爭大致已結束,對內則鼓勵生產,經濟狀況比武帝末年還要好。昭帝五銖大小和武帝時三官五銖相同,但重量要比三官五銖輕,一般又比宣帝五銖略重。從書法上看,錢文「五」字變化較大,一般字形瘦長,「五」字兩邊交筆已變彎曲,兩股末端有明顯的收斂,上下橫有的較長而接於外郭;「銖」字「朱」字頭方折,「金」字旁呈三角形,明顯低於「朱」字。面文外郭較高窄,但比郡國五銖及三官五銖略低,有穿上一橫或穿下半星記號。銅色深紅,鑄造技術比三官錢略顯粗糙。 繼昭帝之後,宣帝在位二十四年(公元前73-前49年),吏治清明,四海無事,國泰民安,物阜年豐,是西漢的黃金時期。同時國際貿易也很發達,也是西漢的最高峰。因此年年鑄錢,很快發行出去,又很快迴流到國庫中來。宣帝末年,庫中存錢八十多億。宣帝五銖是漢宣帝在位期間鑄行的。該錢銅質、形制、書體、鑄造均已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錢文筆畫挺拔,給人以清秀超逸之感。「五」字交筆彎曲,上下橫畫超出交筆末端外,「銖」字的「金」頭多呈等腰三角形而低於「朱」字。此外還有一個特徵,就是該錢的外郭由外向內作坡狀傾斜。錢直徑有2.5和2.6毫米兩種,最常見的郭厚1.5厘米,穿寬10厘米,重3.5克左右,面郭約厚1.5-2厘米。在兩漢五銖中這種錢的面郭最寬。其形制整齊,肉面光潔,錢內外郭略高於錢肉,薄厚一致。宣帝鑄錢以工整敦厚著稱,在西漢錢中地位極高。 小五銖約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鑄,俗稱「雞目錢」、「鵝眼錢」,由其形小而得名。在出土的西漢錢幣中,有漢代文獻記載的小型五銖錢,這種錢及錢范出自西漢時期的墓葬或遺址中,其中,漢宣帝杜陵一號陪葬坑中所出土的是有確切紀年的一例。 小五銖面文「五銖」,鑄造精美,面有周郭,無好郭,背側肉好,周郭俱備,文字清晰。錢直徑在1.15-1.2厘米之間,重約0.62-0.65克。錢文書體亦與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各有區別。「五」字交股有的較直,有的略彎,也有的彎曲甚大,形制上有的穿上橫畫如三官錢式,也有如五銖最常見的面內無郭的一種。這說明小五銖並非一朝所鑄,也同普通五銖一樣,分別鑄造於武帝以後的西漢各個時期。就出土情況,尤其是從漢宣帝陪葬坑的出土情況看,小五銖是成串地亂置在十件大陶俑之間,說明這是冥錢而非行用錢。 剪輪五銖錢又稱「磨郭五銖」、「剪郭五銖」。武帝初鑄五銖時「周郭其質」,以防止奸民從錢背面磨銅取熔。可是西漢後期竟出現另一種磨邊的剪輪五銖,是一種用普通五銖錢經磨鑢加工而減重的錢幣。實際上這種五銖叫磨邊五銖最為貼切。 西漢後期成帝、哀帝之世,社會矛盾尖銳,災荒相繼,幣制也隨之混亂,剪輪五銖就勢此時開始出現的。 剪輪五銖是幣制混亂時代的產物,洛陽燒溝及洛陽西部發掘的西漢墓中都有出土。 1980年,陝西省咸陽市土原下發現金質五銖一枚,錢直徑2.6厘米,厚0.2毫米,重9克,面背均有郭,正面外郭較背部稍寬,面穿方正,上有橫畫。「五銖」二字小篆陽文工整,「五」字交叉處彎曲,上下兩橫較長,「銖」字的「朱」字頭方折,「金」字頭呈三角形,製作精美,色澤金黃,誠為罕見的稀世珍品。 西漢五銖錢從漢武帝元狩五年始鑄,至隋朝的隋五銖止,一直沿用了七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