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境和領土不一樣
① 國境與關境的區別是什麼不需要解釋它們的大小!求大神幫助
國境是指一個國家行使主權的領土范圍。包括陸地、領水、領空和領海 關境是指實施同一海關法規和關稅制度的境域,即國家(地區)行使海關主權的執法空間。又稱「稅境」或「海關境域」。海關合作理事會對關境的定義是「完全實施同一海關法的地區」。 一般來說,關境比國境大。 一般情況下,關境等於國境。但有些國家關境不等於國境。國境是指一個國家行使全部過節主權的國家空間,包括領陸、領海、領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關稅同盟和自由區、自由港大量出現,國境等於關境的原則被突破,國家政治國境和關境有時不完全一致。幾個國家結成關稅同盟,組成一個共同關境,實施統一的海關法規和關稅制度,其成員國的貨物在彼此之間的國境進出不徵收關稅,此時關境大於其成員國的各自國境。自由港、自由區雖在國境之內,但從徵收關稅看,它可以被視為在該國境之外,進出自由港(區)可以免徵關稅,此時關境小於國境。針對原為殖民地的國家或地區,《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第24條規定,經其宗主國的統一並用發表聲明和證實等方法,可以單獨成為《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一個成員。此條對關境定義為:在對外貿易方面獨立實行關稅和貿易管理制度的地區,即所謂的單獨關境。香港便是通過這種形式,於1986年由英國發表聲明,作為單獨關境地區為《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一個成員。中國也同時發表聲明,承諾再在1997年7月1日香港歸還中國後,保持其自由港地位,成為一個單獨關稅地區,可以「中國香港」的名義繼續成為《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一個成員。此時,中國的國境大於關境。從1981年起,有關文件或教材中陸續出現「關境」的概念。中國現行關境是適用《中國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管轄區域,不包括香港、澳門和台澎金馬3個單獨關境地區。
② 關境,國境,邊境的區別
1、性質不同:關境是執行統一海關法令的領土范圍。國境是一個國家的鄰接或面對另一國家的那一部分。邊境或邊境地區在政治學和地理學上指鄰近邊界、國界的區域范圍。
2、空間區別:一國境內有自由港或自由區,既不屬於該國關境范圍之內。在此情況下,關境小於國境,在締結關稅同盟的國家,領土成為統一的關境。在此情況下關境則大於國境。
(2)為什麼國境和領土不一樣擴展閱讀:
出國旅遊注意事項注意事項:
1、護照辦理:第一次出國旅行,需要先辦理護照,護照是公民在國際間通行所使用的身份證和國籍證明,也是一國政府為其提供外交保護的重要依據。所以出國旅遊,需要申請辦理護照。
2、簽證辦理:簽證表示允許出入該國國境或者經過國境的手續。旅遊簽證的特點是停留期短,一般為30天,最長為90天,一般不能延期。
3、物品安全:一定隨時關注個人隨身物品,護照,簽證,錢包,手機等,免招扒手傷害。
③ 關境與國境的概念是什麼兩者的區別又是什麼呢
國境就是一國的國界線,而關境是執行同一關稅政策的一個相同區域
一般來說關境等於國境,也有特殊情況,比如保稅區就不屬於關境內,如果一個國家設置了一些保稅區,那麼它的國境就大於它的關境
又比如,歐盟的國家都是位於同一關境內,但是不同國境,他們的關境大於國境
④ 人們是怎樣確定國家的領土,國土形狀都不規則
國際法規定:國家的邊界是指劃分一個國家領土和另一個國家的領土、或一個國家的領土和未被佔領的土地、一個國家的領土和公海以及國家領空和外層空間的想像的界線,邊界是有主權的國家行使其主權的界線。
1.邊界的特徵
作為劃分不同國家領土的界線,邊界有以下兩個最根本的特徵:
(1)地理特徵。人類既然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空間上,因而,把不同的社會或組織存在其中的空間劃分開的界線首先具有自然地理特徵,無論是以山脈、河流、湖泊作為分界線,還是以經線、緯線作為分界線,都是邊界地理特徵的表現。邊界的這種地理特徵說明邊界具有某種客觀性,盡管國家之間的邊界在醞釀和劃分時,具有某種主觀隨意性,它依據兩國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對比而劃分,也根據人口、民族、文化習慣而劃分,但邊界不能只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中,它必須反映在客觀世界上,即必須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表面上標出來。而邊界一旦標出來,它就具有客觀性、自然性。不在地球表面上或地圖上標出來的界線也就不成其為邊界。當然,由於科學技術發展的局限性以及歷史發展的復雜性,給邊界的精確劃分帶來某種困難,從而導致部分國家之間在邊界走向或劃分上發生爭執,但要真正避免國家之間在邊界上的沖突,邊界劃分必須盡可能准確和客觀。
(2)政治特徵。地球表面本無邊界,只是在有了人類並建立了國家之後,才用想像性的界線把地球表面人為地劃分成不同的區域,用以標示每一國家在地球表面的范圍。所以,邊界從一開始就具有政治性,這種政治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邊界是國家實行其主權的界線:一個國家的邊界一旦確定,該國就有權對其領土及生活其上的人民實行管轄,而不受任何其他國家的干涉。如我們經常說:「不要干涉他國的內政」,其政治地理意義就是不要干涉他國邊界范圍內的事情。否則,就是侵犯他國主權。我們還經常看到,在邊界線的兩側存在著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在朝鮮半島,北緯38°附近的軍事分界線以北,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而在軍事分界線以南,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因此,我們可以說,邊界是國家主權的極限線。
②邊界是保證國家領土繼而保證國家穩定及存在與否的自然基礎:一國的邊界不穩定,必然會影響它與鄰國的關系,如美國和墨西哥就常因格蘭德河改道而發生爭執,印度和孟加拉國經常就恆河水的分配而發生矛盾。因此,我們可以說,邊界的政治特徵是其首要的特徵。
⑤ 國境與國界的區別和聯系
關境亦稱「稅境」、「海關境域」、「關稅境域」或「關稅領域」,指一國海關法規可以全面實施的領域。一般而言,一國的關境與其國境(包括領陸、領水、領空)的范圍是一致的,關境即國境。但是,也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關境與國境不一致。在設有自由區、自由港、保稅區的國家,這些自由港、自由區及保稅區不屬於該國的關境范圍之內,這部分地區被稱為「關境以外的本國領土」,此時,關境小於國境。相反,在締結關稅同盟的國家之間,相互不徵收進出境貨物的關稅,關境包括了幾個締約國的領土,所包括的這一地區被稱為「關境以內的外國領土」,關境則大於國境。有關關境的法律條文一般在各國的海關法中予以載明。
⑥ 什麼是國界和領土各位快幫我呀.
邊界:僅指地理分界線,可以指一個政權范圍內的行政分區分界線,也可以指國界。
國界: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地理分界線。
邊境:指臨近邊界的區域范圍;
國境:指臨近國界的區域范圍,這類地區漢語也通常稱為「邊疆」。
領土:包括一個國家的陸地、河流、湖泊、內海、領海以及它們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領空),是主權國管轄的國家全部疆域。
⑦ 為什麼各國地域領土大小不一是什麼決定一個國家的地域面積還有地域可以佔領的嗎
一般而言,如果從提供產品的類別來劃分,一國的國土空間,可以分為城市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和其他空間四類。
城市空間,是指以提供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為主體功能的空間,包括城市建設空間和工礦建設空間。城市建設空間包括城市和建制鎮的建成區,工礦建設空間主要是獨立於城市建成區之外的獨立工礦區。城市空間是現代社會人類居住和活動的主體,人口多,居住集中,開發強度較高,產業結構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居民點形態主要是規模較大的城市、城市群、城市圈、都市區等。
農業空間,是指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的空間,包括農業生產空間和農村生活空間。農業生產空間主要是耕地,也包括園地和其他農用地等:農村生活空間為農村居民點和農村其他建設空間{包括農村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用地。耕地、園地等也兼有生態功能,但其主體功能是提供農產品,所以應該定義為農業空間。在現代社會,相對於城市空間,農業空間的人口較少,居住分散,開發強度不大,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居民點形態多為相對密集的分散的小城鎮和村莊。
生態空間,是指以提供生態產品或生態服務為主體功能的空間。從提供生態產品多寡來劃分,生態空間又可以分為綠色生態空間和其他生態空間兩類。綠色生態空間主要是指林地、水面、濕地、內海,其中有些是人工建設的如人工林、水庫等,更多的是自然存在的如河流、湖泊、森林等。其他生態空間主要是指沙地、裸地、鹽鹼地等自然存在的自然空間。林地、草地、水面雖然也兼有農業生產功能,可以提供部分林產品、牧產品和水產品,但其主體功能應該是生態,若過於偏重於其農業生產功能,就可能損害其生態功能,因此,林地、草地、水面等應定義為生態空間。相對與農業空間,生態空間的人口稀少,開發強度很小,經濟規模很小,居民點形態為點狀分布的數量很少的村莊。
其他空間,是指縱橫於上述三類空間中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水利設施以及軍事、宗教等特殊用地的空間。
我國現狀國土空間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發展對空間的需求增大,尤其是許多大中城市面臨著城市空間的外向快速擴展以及城市內部空間的頻繁重組。中國國土空間遼闊,但適宜開發的面積並不寬裕,人均面積就更少。中國約60%的國土空間為山地和高原且空氣稀薄。適宜城市化開發的面積中扣除必須保護的耕地和己建設空間,今後可用於城市化開發的面積只佔全國陸地國土空間的3倍。適宜城市化開發的國土面積狹小,決定了我國的城市化可供選擇的地域空間極為有限。如何協調城市化的加速發展帶來的城市空間需求壓力與有限的國土資源之間的矛盾,保障社會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創造宜居的城市環境,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許多工業化國家的實踐來看,城市化的空間布局經歷了一個「集中—分散—再集中」的過程,表明了當前的國土規劃在仍然追求均衡發展的公平訴求的同時,加大了對效率的追求。城市化的空間布局體現了一個國家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效率、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的基本導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這種導向亦有所差異。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許多工業化國家為了避免人口在大都市的過度集中以及平衡地區和城鄉發展差距,在國土規劃和城市規劃中往往強調區域均衡性。譬如,1954年法國開始「領土整治」,限制大城市發展,鼓勵發展中小城市,以建設大都市衛星城和地區「平衡大城市」作為協調國土均衡發展的重要方式。
1960年,日本也制定了第一個國土開發綜合計劃,以避免人口和經濟活動在三大都市圈的過度集中,縮小三大都市圈與地方圈的發展差距。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提高國家競爭力日益成為國土和城市規劃的重點。如日本為適應全球化以及日本步人國際化發展階段的新形勢,就在不斷強化東京世界城市的功能,同時支持地方具有個性的、自立型的發展,形成以地方為中心的大范圍的廣域國際交流圈,其國土規劃理念從最初一定程度限制大城市過度集中、追求區域均衡逐步發展到強調都市群和世界城市建設。
國情決定了中國在快速城市化時期,需要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宏觀調控的職能,在促進國土均。衡發展的同時,也需要通過合理的城市化空間格局來追求效率。根據當前的發展階段,應盡快制定合理清晰的城市化戰略格局以及相應的農業化戰略格局和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