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便宜好貨 » 中梁觀滄海為什麼這么便宜

中梁觀滄海為什麼這么便宜

發布時間: 2022-06-15 03:12:37

㈠ 滄州中梁·觀滄海周邊環境怎麼樣生活便利嗎

樓盤名稱:滄州中梁·觀滄海

城市:滄州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69927.8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5.3%,共16棟樓,停車位機動車位1894個

周邊配套:小流津公園、明珠商貿城、中西醫結合醫院、高新區中心學校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全面,更及時,更准確的新房信息

㈡ 曹操的詩詞觀滄海的意思

觀滄海的意思:

從東面登上碣石山,來觀賞深色的大海。

海水起伏動盪,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草長得非常茂密。

秋風瑟瑟吹來,海上湧起波濤萬頃。

日月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中的志向吧!

原文: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2)中梁觀滄海為什麼這么便宜擴展閱讀: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㈢ 讀了觀滄海這首詩後你對曹操這個人有什麼看法

曹操形象一直頗受關注,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作為藝
術形象的曹操,是寫得非常成功的。羅貫中在塑造曹操時,集民間、歷史、
個人因素於一身,從而將一個光輝典範的藝術形象永遠留在了人間……
【關 鍵 詞】:曹操形象 民間性 正統思想 歷史因素
《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它同《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齊名,並稱中國古典四大小說名著。其四書各有所長,單就人物塑造上說,我偏愛於《三國演義》。書中人物頗多,像曹操、諸葛亮、周瑜、劉備、關羽、張飛之輩;呂布、張遼、趙雲、於禁、李典之流。哪個不是英雄,有誰不是毫傑。有的是治世能臣,有的義氣雲天,有的智勇雙全,有的忠貞不渝,當真是永放春秋,流芳百世。這些人物中,或忠或奸,或美或丑。其中,曹操、諸葛亮兩個人物是全書塑造最成功、最中心的人物。曹操是粉臉奸臣,諸葛亮是治世能臣。一正一反,形成鮮明對比。諸葛亮流傳千古,曹操遺臭萬年。這好像有些不公平,但我們在這里不討論它,也不討論諸葛亮,專門討論曹操。關於曹操的形象,近來爭議頗多,特別是建國初期,興起了一股為曹操翻案的熱潮。一些在文學上頗有建樹的同志也被捲入其中,像郭沫若就是其中之一。他說:「自宋以來,所謂正統觀念確定之後,這位傑出的歷史人物卻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國演義》風行以後,更差不多連三歲小孩子都把曹操當成壞人,當成一個粉臉的奸臣,實在是歷史上「一大歪曲」。1但作為藝術形象的曹操,我們應該要區別對待,且不說曹操是否是歷史上的歪曲,只說羅貫中是如何塑造曹操的,在《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為什麼是個否定典型,羅貫中在塑造曹操時,受哪些因素的影響。這些,都是近來論爭中涉及極少的,在這里,我想談一談自己的看法,以便大家參考。
一、三國故事源遠流長
我國歷史上的「三國」,本身就是一個風起雲涌的時代,各色人物閃亮登場,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注中就記載了許多生動的三國故事,三國過後,在民間不斷流傳和豐富著三國故事。據杜寶《大業拾遺記》載,隋煬帝看水上雜戲,就有曹操譙水擊蛟,劉備檀溪躍馬的故事,晚唐詩人李商隱有《驕兒》詩雲:「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這可能是最早的記載之一,到宋代的「說話」藝術中,已經有「說三分」的專門科目和專業藝人。可把「說三分」當作職業來做,說明三國故事在民間是非常流行的,人民也十分喜歡。還有,宋代蘇軾《林志》曰:「王彭嘗雲: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可見當時的「說話」已經有了尊劉抑曹的傾向。到元代,有三國講史話本《三國志平話》和《三分事略》也記載了三國故事。其事故已粗具《三國演義》的輪廓,並以蜀漢為主線,還串以大量的民間傳說,為後來羅貫中對《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大量而豐富的素材。2在金元時期的戲曲舞台上也出現了大量的「三國戲」,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就有《赤壁鏖兵》等劇目,使三國故事得以更加豐富。再後來,元明之際的劇目中,以「三國」為題材的就有六十多種,並且有半數以上是以蜀漢人物為中心,頌揚劉、關、張的義氣,而貶斥曹操的奸狡。具有明顯的反曹傾向。
羅貫中就是在這些民間傳說,戲劇舞台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創作《三國演義》的。作為任何一個作者,他在創作前,都會考慮作品的可讀性,要使作品流傳千古,就必需符合人民的胃口,即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羅貫中也不例個,在創作《三國演義》時,採用民間傳說來迎合人民,而三國故事在經過隋唐宋以後,就已經具有了明顯的尊劉抑曹傾向,他在創作時也就自覺與不自覺地保留了尊漢抑曹的觀點。也就是在塑造曹操這個人物形象時,自覺與不自覺地把他歸為否定形象的一面,並加以誇張的藝術手法,使一個粉臉奸臣、狡詐梟雄,玩弄權術於一身的曹操出現在讀者面前。可以說羅貫中在塑造曹操這一形象上,民間傳說中的尊劉抑曹的傾向,差不多起了決定性作用。3他只能將曹操寫成一個老謀深算、陰險狡詐的形象,而不能把曹操寫成一個像劉備、關羽、張飛式的人物。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塑造的最中心、最成功的人物——諸葛亮、曹操兩個人物都流傳千古,諸葛亮是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具有豐富的斗爭經驗,超人的才智,冷靜的頭腦,在他身上,集中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才情和智慧,以及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認識能力和分析能力。而曹操則恰恰相反,他是一個政治野心家和陰謀家,他的身上代表了封建統治者的詭詐、殘忍、多疑、機變等一系列特徵,是封建統治者的典型。關於這點,黃立新老先生說得較清楚:「作為歷史人物的曹操,確實是個有作為的人,他代表了當時寒族地主階級利益,……然而,他畢竟是一個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存在著階級的殘酷,狡詐的惡德。」4這兩個人物一正一反,開成鮮明對比。而這兩個人物都是在民間深受人民喜愛的,但具有明顯的偏重傾向,總是將諸葛亮歸為正義,而把曹操當成災星,是人民的大敵。羅貫中在塑造曹操時,很可能也是出於無耐,才把他寫成這個樣子的。
在這里還要注意一下《三國演義》的版本,目前,學術界認為最可靠的有兩種本子,一是《三國志通俗演義》,一是《三國志演義》。前者全書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回,明代嘉靖年間刊刻,較接近羅貫中的原本,但文字粗朴,內容平易。後者全書一百二十回,是經清代毛綸、毛宗崗父子增刪評點的本子,毛氏父子主要在回目、文辭、論贊、詩文等方面進行了整理,修改,使全書更加緊湊完整,大約成書於康熙年間,是目前最為流行的本子,我們能看到的大多是毛氏修訂本。在書中,有明顯的尊劉抑曹傾向,對我們了解曹操的本來面目有些困難。所以有許多人對曹操這個形象產生了懷疑,書中的藝術形象與歷史上的政治家有了一大段的距離,這就是羅貫中的民間性原因所致。
二、羅氏的時代正統思想的射映
作為歷史人物,承擔後人的是是非非,好像是不可推託的責任,不管他對歷史有多重大的作用,只要後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就會有天壤之別。就曹操而言,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我們沒理由否認,但在《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確實是個被否定的典型。卻也有頌揚的地方,如曹操大破袁紹於官渡,以不足敵方十分之一的軍力而把敵方打得一敗塗地,使其一掘不振,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羅在《三國演義》中,對曹操有褒有貶,有揚有抑,這不能說不與羅氏的生活時代,價值取向無關。
關於羅貫中,我們知之甚少,據明人賈仲明《錄鬼簿續編》載:「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競不知其所終」。由此可知,羅貫中大略生活於元末明初。5作為生活於兩朝之交的時代,目睹了元朝的滅亡和明朝的建立。歷經了元末農民大起義,有可能他還參加過農民起義,因明人說羅貫中「有志圖王」,6從這點看,他應是元明間人。魯迅也說羅貫中為「元明間人」。(見《中國小說史略》)。對於生活於這樣一個動盪年代的作家,他的創作肯定會受社會因素的影響。當時的起義以恢復漢族政權為號召的,把北方元朝政權比做三國時的曹魏政權,這在當時是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的。從宋起,漢族政權就屢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侵掠,退居偏安江南,就早也把北方政權比做曹魏了,羅貫中也是當時人民之一,對北方政權(元朝政權)當然有一定的否定因素。這根本不足為怪,完全可以理解,他的《三國演義》就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寫成的。元朝政權眼看就要崩潰,他不可能還要對元朝政權大加贊賞,而把曹操寫成一個有德之士吧!他反對元朝政權,也就是反對曹魏,即曹操,為了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把曹操塑造成一個否定性形象,也是無可厚非的。
在這里,還存在一個時代價值取向和正統思想的問題。所謂「正統」,不過是統治者為其統治的合法性而控制人民的思想武器。統治者為了自己的統治,不得不找借口,以讓人民承認政治權力之合法性。7或說政權的來源承接堯、舜的禪讓,或說統治區域是中原——黃河流域,或說自己乃皇室後裔,最終卻是一個目的:鞏固統治,與人民的利益關系並不大。三國以後,各朝統治者有各自的正統觀念,晉朝是承魏而建,它就以魏為正統,以蜀漢為非正統。陳壽著《三國志》就以曹魏為正統,以蜀漢為偏霸的,到宋代,又出現了民族並存政權,金、遼、宋並存,各是其是,各非其非,都把自己說為合法政治權力,金、遼在北方,自比曹魏,地統中原,是正統;宋地處南方,偏安江南,勢如蜀漢,以蜀為正統思想。而羅貫中的時代,起義以恢復漢族政權為號,也就是和宋的正統觀一致,因而,就得否定曹魏的正統,既否定曹魏,也就是否定曹操,在作品中,曹操就不能堂而皇之了。也就是說,羅貫中不可能在作品裡給曹操臉上添光,而是有些加黑。
三、抹不掉的歷史
前面,我們以作品的民間性和時代性兩個方面論述了羅貫中在塑造曹操的形象時,有意無意地將曹操寫成一個反面人物,使封建地主階級的本質特性能在他身上表現出來,以作為作者的一個借托。但就這兩方面的影響,還不足以說明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曹操形象的塑造。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書中的曹操不止是一個簡單的人物,他還是一個很復雜的人物,有好,也有壞,壞中有好,好中有壞,讓人捉摸不透。要不然也不會取得這么大的成功,從這點說,我們不得不承認羅貫中的高超絕技,既然是好壞兼備,而前面我們都說的是影響羅氏塑造曹操壞形象的方面的因素,那麼,又是什麼影響羅貫中在寫曹操時大加贊賞的呢?
《三國演義》作為歷史演義小說,它就必得尊循歷史,受歷史的影響較大,往往是實多虛少。生活於三國時代的曹操,羅貫中固然不能了如指掌,只能通過「小說」、史書等材料來對其了解,而最權威的史料莫過於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在陳壽《三國志》中,曹操是三國時期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現在,我們還應該說他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8他在當時文學領域獨領風騷,在他的昌導下,「建安文學「得以發揚光大,他自身也很有成就,詩文並茂,獨樹一幟,現今還有多篇文章流行於世,《嵩里行》大家想來不會不知道吧,這就是曹的佳作之一。鍾嶸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說他是一位文學家一點不過分。
在《曹操集》的出版說明中,開篇就說:「曹操,字孟德,沛國譙縣人,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9這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曹操的確是我國三國時期一位傑出的統治者。在他出生的前後,社會矛盾加劇、階級矛盾激化,世家貴族地主階級控制的東漢政權開始瓦解,並面臨崩潰。在公元一百八十四年,爆發了黃巾農民大起義,在鎮壓農民起義中,形成了大大小小數十個地方割據勢力集團。曹操也是其中之一,他推行法家治國思想,使自己的實力逐漸加強,通過二十多年的爭斗,終於統一了北方。曹操認為要進行統一戰爭,就必需得效法於秦漢,實行法家的耕戰政策,大興屯田,用各種辦法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他的《置屯田令》曰:「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10這段文字足可見其屯田強兵之策,還有《敗軍令》、《孫子注》中,都反映了他主張法治的觀念,反對禮治的尊法反儒思想。這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可取之處,我們今天不是在高喊「依法治國」嗎?不就是效法於古嗎?陳壽《三國志》這樣評價曹操:「漢末,天下大亂,雄毫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曹操)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擥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權,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好一個「非常之人,超世之傑」。這可能算是對曹操較為公平的評價。歷史上的曹操,系統看來,他有五大優點:11
第一,生機勃發,勇於進取的政治家風度。這在《三國演義》中也頗為顯眼,從曹操一出場開始,便有所反映。當董卓作亂,群臣措手無策,只是痛哭時,曹操站出來說:從早哭到晚,從夜哭到明,就能將董卓哭死嗎?群臣異樣,操便出了個刺殺董卓的主意,並由他自己去執行,但刺卓未獲成功,他卻來個跪地獻刀,瞞過董卓,潛逃鄉里,但各諸侯爭勢奪利,遲遲不肯進兵,曹操便問:「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又曰:「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卻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矣。」12這是何等精妙的分析,可惜,各諸侯各懷異心,否則,這段歷史又將是另一種寫法,這里,也可看出曹操的勇於進取的政治家風度。
第二,唯才是舉,隨能任使的博大胸襟。關於曹操唯才是舉,歷來受人稱贊,他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文史天地》寫到:「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堪稱曹操的文膽,阮瑀被曹操網羅的過程,頗有戲劇色彩,當初,曹操雅聞其名,徵召他出來做官,不應,連連逼促,阮瑀乃遁入山中,不料,曹操有一顆火熱的心,不肯罷休,使人放火燒山,阮瑀招架不住如此熱情,只得出山。13投其門下,這是說他求才不擇手段,卻可看出他「求賢若渴」。不止如此,像敵方的徐庶、周瑜、關羽他都想聘用。他曾以強力將徐庶聘歸營帳,而徐庶卻不獻一策。他對周瑜的聘任:「曹聞聽周瑜年少有美才,乃秘密下揚州,遺蔣於往說周瑜,可惜周瑜不為所動,否則,『亦壁之戰』這一頁將是另一種寫法。」
第三,賞功罰罪,嚴正不苟的法治觀念。曹操能統領百萬雄師,靠的是什麼,是嚴正不苟的法治。古者有雲:「法不加於尊」,而操則不然,他的戰馬受驚,誤入麥田,按曹操自製的軍法,踐麥者斬首,而自製法又自犯法,他覺得不加法於已,將無法服眾,於是想出了「割發代道」之計。既打破了「法不加於尊」的古訓,又維護了軍法的權威。兩全齊美的事,何樂而不為?況且,割掉幾根頭發,也不是什麼大礙。曹操在《敗軍令》中說:「司馬法」「將軍死綏」,是古之將者,軍破於外,而家受罪於內也。自命將征行,但賞功而不罰罪,非國典也,其令諸將出征,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可見他賞功罰罪,正大光明。舉個實例:淯水兵敗後,夏侯敦部下乘亂擄掠,受到於禁嚴歷制裁,被制者不滿,反污於禁造反,而於禁不加申辯,仍全力整兵迎擊張綉,義無反顧。戰後,操當即表彰於禁:「淯水之難吾甚狼狽,將軍在亂中能整兵討暴,有不可動之節,雖古之名將,何以加之。」封於禁益壽亭侯,同時責夏侯敦治軍不嚴之過。這可算是做到了賞罰公平。
第四,體恤百姓,保持農業生產,以民為本的思想。他在征張綉時,號令三軍,不準作踐麥田,不準擄掠百姓,違者「斬首」。在征袁紹時,重申軍紀:如有下鄉殺人家雞犬者,如殺人罪。攻克冀州後,便急令宣布: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難,盡免今年租賦。這些都是他民本思想的具體表現,以民為本,實乃俊傑。
第五,不畏人言,不憚風險的精神。在漢末,「家家欲為帝王,人人慾為公侯」的時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並吞八荒,權勢越大,各公卿,士大夫便群起而攻之,對其大加猜忌,謗議,而曹操則無所謂,無意激流勇退。
以上幾點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也是歷代英雄的志氣,曹操具有這幾個優點,也算不枉為英雄了,而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這些優點都是有跡可尋的,說明羅貫中在塑造曹操時,還是採納了歷史因素的。不光如此,有時還加以誇張。這就是歷史演義小說源於歷史又高於歷史的緣故。
四、我的一些說法
綜上所述,羅貫中在民間傳說的影響下,對曹操採取了抑制的辦法,作品反映出來的就只能是一個否定形象;而羅貫中的時代背景,也不容許他對曹大加贊揚;受封建正統思想的束縛,曹操在羅貫中筆下不能翻飛為「諸葛亮」式的人物,諸葛亮要他來襯托。就這兩方面來說,曹操的形象被塑造成否定人物,也勢在必然。但是,歷史告訴我們:曹操雖是奸詐,卻也善良,並且,還為老百姓作了不少好事,對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功不可沒。作為歷史演義小說,就應該以實為本,以虛為補充。羅貫中在塑造時也沒忘了這一點,將曹操寫成了一個簡單而又復雜的人物,說他簡單,是說他可用一個字概括——奸;說他復雜,是說他丑中有美,美中有丑,惡中有善,善中有惡,讓人捉摸不透。我們在讀《三國演義》時,就只讀到了簡單的一面,怪不得有那麼多人喊為曹操翻案,看來,我們還需再讀一遍,去體會羅貫中寫曹操這個人物的苦衷。

㈣ 【中梁·觀滄海】中梁在網上

觀滄海是中梁進駐滄州的首個項目,也是做的一個標桿項目,性價比高,肯定是值得您期待的。

㈤ 滄州中梁觀滄海哪棟樓位置好

摘要 中梁·觀滄海現主推10#、11#、12#、17#樓,10#樓為11層洋房,一個單元,一梯兩戶,戶型為122㎡、132㎡三居;11#樓總高25層,一個單元,兩梯兩戶,戶型為102-122㎡三居;12#樓總高27層,兩個單元,兩梯四戶,戶型為91㎡、122㎡三居;17#樓總高27層,一個單元,兩梯四戶,戶型為105㎡、122㎡三居。

㈥ 曹操 觀滄海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注釋]
①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這時指的大碣石山。一說即指今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
②澹澹:水波搖盪貌。
③竦峙:聳立。
④星漢:銀河。
[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賞析]
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像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就不必細說了。
[特色]
《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
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作者通過寫滄海,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於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的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壯麗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於是藉助豐富的想像,來充分表達這種願望。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發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孫說曹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觀滄海》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
讀《觀滄海》 文/陳曉彥
月初,讀到曹操的詩《觀滄海》。初讀時,未能領悟其內涵。但我還是將它背了下來。今天在車上,不知怎的想起,就順口背了起來,也想想它的意思,覺得雖然不太壓韻,但也有它的意境,將滄海之壯麗景象包含其中。於是,我回家後又翻出書來,找到這首詩,參照註解,仔細讀著。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出觀賞時的位置,臨碣石而觀滄海,簡單明了。「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寫出了氣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滄海是何等廣闊,日月星漢,又是多麼的燦爛。讀到此,使人不禁想到作者必也是一個大有作為,能叱吒風雲的人物。
一首詩,往往能反映一個人當時的心境,甚至他本人一個時期的心情。關鍵是去體會詩的感情,詩的內涵,詩的氣勢。而這些,是要經過仔細的咀嚼方能體會到。像唐朝大畫家閻立本,幾次去看梁朝畫家張僧繇的壁畫一樣,應該仔細觀摩,方能體會其中奧妙。個中滋味總是在反復的品嘗中才能漸漸滲透出來的。尤其是佳作,其魅力也正在於此。
------------------------------
歷數古今,能在文才與武功上都趕上並超過曹操的也只有毛澤東一人,明朝有個王陽明文武俱佳,名噪一時,曾經有個日本將軍還說「我一生只佩服王陽明一個人!」但若論成就,顯然各方面都要比曹操略遜一疇!於是就有了「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感嘆!

常言道「文如其人」,雖不盡然,如蔡京、沈括之流,但是大體還是不會錯的。《觀滄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壯麗景象,《龜雖壽》里「烈士暮年,壯
心不已」的不泯雄心,《短歌行》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廣大胸襟,無不顯示出一個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的偉大抱負!其字句可造,然而這種詩情是
沒有深厚的人生體味與心靈積淀光靠作秀作不出來的。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在曹操的心底一定凝聚著一種浩盪與大氣的人生底蘊,這才是曹操成功的人性資本!

有趣的是,曹操、李後主和毛三人出場的時間有著極大的相似性:不僅都是離亂之世,而且都恰是詩歌和文學面臨轉軌的緊要關頭。在曹的時代,《詩經》開啟的四言詩形式已經兩漢的狗尾續貂終於走向了末落,五言詩正在民間悄悄興起;兩漢好大喜功、鋪張揚厲而繁瑣雕琢的文風已成了水晶瓶里可笑的塑料假花,美侖美奐里透不出一絲生氣;文學創作的主體,由無病呻吟的世胄貴族轉向滿腹詩書卻沉淪下流的新興的「士」這個階層;文學觀念的自覺,使文學(包括詩歌)的目的由「述聖載道」或「言志達意」轉向直抒胸臆……曹操正是在這種歷史環境中出場,以其磊落的心胸和遺世的氣慨龍吟虎嘯,與諸賢相鼓吹唱和,「志深而筆長」,「梗概而多氣」,從此開始了中國文學由模仿而自立,由共性而個性的新時代。曹的詩作,幾乎全是樂府詩,這與兩漢文人詩傳統的隳頹有直接的關系,只有在民間活在人的口中的素樸的卻又是新鮮的文藝,才能為新的文學式樣注入活力(中國文學史就是一部文人不斷對民間文藝巧取豪奪,將之琢磨干凈,使之最終貧血而死的謀殺史。)四言的《步出夏門行》和《短歌行》,在謀篇布局和文字引用上還有些許前人的影子,但在命意和風格上已是開時代先潮了。《步出夏門行》是我國詩歌史上較早的以寫自然風景為主的作品,為南朝的田園山水詩暗開了風氣。曹操的代表作《短歌行》,前人的評價文字不少,姑引一段專家的話聊為搪塞吧: 從「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到「山不厭高……天下歸心」,乃是通過了人生的憂患與考驗,而建立起更堅定有力的樂觀精神。至於「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的天真,「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形象,「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的懇切,感染力之豐富生動,轉折的渾然天成,這些藝術上的高度造詣,都是無與倫比的。古詩說:「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令德唱高言,識典聽其真。」我們就在這里傾聽了詩人真心的流露,那正是建安時代要求解放追求理想的聲音。(林庚:《中國文學簡史》第117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至於他的五言詩,如《蒿里行》、《苦寒行》、《度關山》,除了做社會學和歷史學的史料外,還看不出有什麼文學和詩性意義上的成就。當然,當時已有好幾百年沒人用詩歌來寫世態民情了,但《詩經》的國風在前,這也只能算發揚傳統,不算得什麼創新了。曹操詩歌成就,歷來評價不高。鍾嶸《詩品》有「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的贊辭,但也僅列曹操為下品,廁身於班固、趙壹之間。到了劉勰《文心雕龍》,《樂府》稱三祖「志不出於淫盪,辭不離於哀思;雖三調之正聲,實《韶》《夏》之鄭曲也」。他們對曹的褒揚,只是看在建安文學的面子上罷了。曹操這只「原始股」的升值,大約在明前後七子鼓吹「詩宗盛唐,文法兩漢」之後,王世貞就為曹操鳴不平:「至魏文不列乎上,曹公屈第乎下,尤為不公」。千百年中,因曹操的政治附加分太低(白臉奸臣的代表,經常被罵作「文奸」),累帶得詩歌的成就也打了不少折扣。惺惺相惜,千古之下,毛澤東卻對曹操的詩歌贊嘆不已:「我還是喜歡曹操的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並下旨令內閣大學士郭沫若為曹操在政治和文學上翻案。曹操這個"二三流"詩人能有這么多作品選進學生課本里,還得感謝毛主席的知遇之恩。
http://post..com/f?kz=86568072

㈦ 滄州中梁·觀滄海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滄州中梁·觀滄海

城市:滄州

樓盤位置:青海大道與西安路交口西行200米

開發商:中梁控股集團

產權年限:70年

建築類型:小高層,高層,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69927.8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5.3%,共16棟樓,停車位機動車位1894個

周邊配套:小流津公園、明珠商貿城、中西醫結合醫院、高新區中心學校

內部配套:幼兒園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全面,更及時,更准確的新房信息

㈧ 中梁觀滄海和隆基泰和紫悅府哪個好

關鍵是看自己選的位置,三個開發商都挺有實力得。

㈨ 《觀滄海》的譯文和賞析

觀滄海
《曹操·步出廈門行·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English version:

THE SEA

I come to view the boundless ocean

From Stony Hill on eastern shore

Water rolls in rhythmic motion,

Islands stand amid its roar.

Tress on trees, from peak to peak,

Grass on grass, lush far and night,

Autumn winds blow drear and bleak,

Monstrous billows surge up high.

Sun by day, moon by night

Appear to rise up from the deep.

The Milky Way with stars to sleep.

How happy I feel at this sight!

I sing this poem in sheer delight.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這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一次重要戰爭。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於《相和歌·瑟調曲》)。這一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為「艷」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為《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從音樂曲調上說,五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從歌詞內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

《觀滄海》是這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於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碣石山原位於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說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面對著渤海,六朝時由於地質變動,沉於海中。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只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澹澹,水波動盪狀。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詩人登高遠眺,舉目所及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涌,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這是多麼遼闊、多麼壯觀的景象!在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游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已經平定,北伐烏桓也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一即將實現,心情該是何等激奮!這時,詩人的目光注視著海上的島嶼,眼前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湧起滾滾的波濤。盡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蕭殺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涌,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曹操在取得一連串的戰爭勝利之後,他覺得自己的雄圖偉業猶如這樹木百卉一樣,生機勃發,也為這洪波湧起的大海,充滿生命的活力。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像,進一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日月的運行好象出沒於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象包孕於大海的母腹之內。請看,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真是太壯觀、太奇偉了。

《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朴,想像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的。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後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懂卓的戰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為袞州牧,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從此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輯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辭海》1989年版)。

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魏書》)

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每每定省,從容常言: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長大而能勤學者,唯吾與袁伯業耳。(《典論·自敘》,袁伯業名遺,袁紹從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鍾嶸《詩品》)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譯文
海水多麼寬闊浩盪,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颯颯,海上湧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的運行,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熱點內容
保利芳園為什麼便宜 發布:2025-05-18 04:11:20 瀏覽:483
硬的東西吃下去胃會痛為什麼 發布:2025-05-18 03:35:03 瀏覽:87
為什麼喝酒很長時間後會吐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660
抖音直播的tb為什麼那麼便宜 發布:2025-05-18 03:34:19 瀏覽:91
為什麼說用電腦交作業更方便 發布:2025-05-18 03:29:31 瀏覽:940
為什麼軟體都用不了網 發布:2025-05-18 03:25:47 瀏覽:576
父子之間為什麼搞不好關系呢 發布:2025-05-18 03:23:43 瀏覽:716
手機為什麼不能代替對講機 發布:2025-05-18 02:56:09 瀏覽:137
為什麼小米門鎖開門時故障 發布:2025-05-18 02:44:22 瀏覽:565
為什麼微信聽語音手機會關機 發布:2025-05-18 02:37:55 瀏覽: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