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亡人面前掉淚為什麼不好
『壹』 在為去世的老人凈面時為什麼不能掉淚
眼淚落到身上會影響已亡人的安息,死者會不安。
『貳』 夢見已過世的姥爺再次死去 我抱著他哭~~~是不是我也快死了 好怕
所有鬼魂的夢不能用現代的思維去理解
一方面 夢見鬼 大多是自己宿世的冤親債主前來索償 並會對自己一生的運勢 命運產生影響 以迷信處理 置之不理不妥
另一方面 夢見去世的親人 大多是去世親人落在惡道受苦 有求於自己 希望宿世骨肉幫助超度 以求解脫
本人如果不信佛 怕是不信 難以理解的
建議你 看《地藏菩薩本願經》 看後你自然會明白怎麼回事的
如按《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內容做的話 此夢將永不出現 對你本人也會有極大益處
念:南無(音: 那摩)地藏王菩薩
《地藏菩薩本願經》: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溢。乃至睡夢中悉皆安樂。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象,念其名字,滿於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眷屬生界;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眷屬。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以上意思是:在21天里 心中默念:"那摩地藏王菩薩" 滿一萬遍 會在夢中見到故去親人目前的情況。很靈驗!一試便知。
《地藏菩薩本願經》:復次普廣,若未來世中,閻浮提內,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有新產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更為念菩薩名,可滿萬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報,便得解脫,安樂易養,壽命增長。若是承福生者,轉增安樂,及與壽命。
《地藏菩薩本願經》:若未來世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嘆,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姊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汝以神力,遣是眷屬,令對諸佛菩薩像前,專心自讀此經,或請人讀,其數三遍或七遍,如是惡道眷屬,經聲畢是遍數,當得解脫。乃至夢寐之中,永不復見。
持齋10天 去寺廟燒香拜佛 在佛像前讀《地藏菩薩本願經》7遍 每讀完一遍 讀如下迴向文3遍,如此 自己的亡親 冤親債主即可解脫!
迴向文:
(合掌)弟子XXX(自己名字)願以此所誦《地藏經》一部之功德,迴向給弟子(自己名字)XXX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祁請南無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慈悲做主,超拔他們,令業障消除,離苦得樂,往生凈土。弟子XXX真心求懺悔。
如果是專門超度特定的人,則:迴向給XXX和XXX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
讀經是消業障的第一步,以後堅持在心中默念 「那摩(南無)地藏王菩薩」 名號,可使本人逢凶化吉 轉變不好的命運。如果堅持每天念一千遍,念滿一千天,可使本人一生平安 富足。
在讀佛經的問題上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明確說明可用來讀 可消業障 可用來超度亡人的。佛經不打誑語,有此經典明確說明,不必疑惑。對於佛經,一信解百惑。要知道超度一個人功德是很大的。《地藏菩薩本願經》: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來、現在善男女等,聞健自修,分分己獲。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一本書 讀完一遍需要90多分鍾吧
剛接觸 不了解不信的 可先進行以下的內容:
在21天里 心中默念:"那摩地藏王菩薩" 滿一萬遍 會在夢中見到故去親人目前的情況。很靈驗!一試便知。注意要志心恭敬 不要改變這種初心 期間要吃素
『叄』 去五台山清涼寺往生殿哭個不停怎麼回事
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具有很深的意義和加持,這是道場殊勝。
往生殿是超度亡人的地方,我們有一些宿世的冤親債主可能在我們身邊,看到佛的慈悲相好,也會感動,會慚愧,容易化解怨氣。也有可能是自己宿世的善根觸動,生氣慚愧心和感恩心,對佛產生信心流淚。還有就是自己看到佛像,感受到了那種氣場,生起信心等等。原因不是一概而論,總之是一種好的現象,禮拜和供養三寶就好,以後好好改惡遷善,順著佛的教誨,去實踐利益自己和眾生吧。願吉祥如意,准提心脈善嘉幢合十。
這個是感應呢!代表你的佛緣很重,不是壞事,是好事!我們佛弟子有很多這樣的案例! 這類現象一般是上一世的遭遇和業障所致,尤其是上一世是旁生道(動物)等三惡道的眾生,遇到佛菩薩或僧人居士等放生、放焰口等方式超度轉世的時候,心裏面種下了慈悲的種子,所以這一世再見到佛菩薩像啊、寺院啊、僧人啊,或者聽到經咒梵唱之類等代表佛教的象徵物,或者抄經持誦經咒等就會心存感動,或者起雞皮疙瘩,甚至心懷惻隱、淚流滿面的。不過只要堅持聽下去或讀下去,慢慢的就沒有了。所以這一世要多做善事、多行善舉,好好信佛、好好修行啊!這叫做: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今生不藉此身渡, 更待何生渡此身。
1、過去世中,你曾經在五台山修行。
2、由於沒有精進修行,或其他原因,沒能成就。但八識田中,種下了種子。
3、今生重逢,八識田中的記憶,就會讓你生慚愧心而流淚。
4、願你今生能精進修行,成就佛道。 阿彌陀佛!
『肆』 伊斯蘭教人歸真哭多了好不好
不是說不能哭……人是感情的高級動物,都有悲歡離合,憂慮哀愁!親人歸真了更是憂愁交加,無法自拔。但是作為今後兩世的穆民,要想的開,亡人的歸真是真主的安排,我們無法左右,就連自己也是!所以我們探望墳墓時第一句就是:墳園里的穆斯林們啊,真主的安寧在您們上,若真主意欲,我們確實在你們的後面(意思是里歸真很近)。所以,作為穆斯林,我們要的是發自內心的對親人的思念而流淚,而不是像異教徒那樣拋頭散發,大叫大喊,那不是穆斯林的氣質和品格!
『伍』 夢見亡母還活著自己在母親面前哭
亡人回來看你了,一般需要超度一下,去廟里掛個牌吧。
一般亡人回來看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亡人主動想來看你,一種是活人過於想念亡人,亡人心有所感,就來看看活人。
但是注意,畢竟生死有別,不要過於思念亡人,亡人哪怕不主動找別人麻煩,但只要往你家一站,整個家的氣場就會不好,生死有別不是說說而已。
『陸』 為什麼佛教受唐太宗喜歡
唐太宗與佛教
我國佛教在盛唐時,素稱為黃金時代,因為唐太宗皇帝不但是位有道明君,而且也是一位護法仁王。凡是看過唐朝小說的人,都知道有一個小秦王李世民,他帶了一支軍隊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為他的父親打天下,他的父親唐公李淵,也是唐朝開國的第一任皇帝,太宗是他的次子。唐室江山是太宗一手打下來的。
隋朝末年,煬帝無道,天下大亂,到處都是盜匪,他們據地稱雄,各霸一方。秦王世民,仁賢愛民,仗義輕財,以德服人,天下歸心。當他起兵打天下時,他父親對他說:「將來破家亡軀的是汝,化家為國的也是汝。」後來他果然啟興唐室,統一天下。
跟隨他打天下的如:程知節(咬金)、秦叔寶(秦瓊)、徐勣、魏徵、尉遲敬德(尉遲公)、李靖、蕭禹、殷開山、張公瑾、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虞世南等文武大臣,都是「凌煙閣」上標名的忠臣,而且這些人都是佛教徒。
小秦王,破陣樂
太宗皇帝不但是中國歷史上的明君,在世界各國也都很有名,外邦小國都稱他為「天可汗」。玄奘法師在印度求法時,有一次,從王舍城入祇羅國,祇羅國的國王親至郊外迎接法師,見面時就問道:「貴國有貴人出世,作小秦王破陣樂,是怎麼一回事?請法師為我解釋說明。」於是玄奘法師便將太宗皇帝如何的神勇英武,統一天下,躬行堯舜之治等事,加以描述了一遍。祇羅國王聽後大驚,起身向東稽首道:我當朝貢,擬與法師偕行。玄奘法師將他自己所作的「制惡見論」給國王看,國王閱後,欽嘆的說:「此論一出,可謂日光既升,瑩火奪明了。」並贈送青象名馬,助法師馱經而還。
太宗德政,為民吞蝗
太宗在位,德政很多,例如他放出宮女三千,還她們自由之身,回家團聚;縱放死囚四百人,各人回家與家人團聚一時,再來受刑服役,四百人都能按時回來,一個也不會逃走,以德服人,罪犯囚徒皆為所感。
還有太宗下旨禁止笞背等酷刑,一年之中,只有二十九人犯罪囚監的記錄。人民夜不閉門,路不拾遺,這都是秦漢以來所未有的仁風德政。
有一年七月,發生蝗蟲為害苗圃,災情慘重。太宗在宮中捉了一隻蝗蟲,對著蝗蟲憤然的說道:「民以谷為命,而汝害之,是害吾民也!百姓有過,在我一人,汝如有靈,當食朕身,無害我民。」責叱後,將要吞食此蝗,左右侍臣,怕皇上服下蝗蟲受毒害,要求代為吞食。太宗皇帝說:「所願移災朕身,我為什麼因疾不食
呢?」隨即將那隻蝗蟲吞而食之。從那一次起,太宗在位數十年,蝗不為害。賢君愛民如子,有什麼災禍,他願個人承當。這就是願代眾生受苦的菩薩心腸。
唐太宗下詔度僧
太宗登位後的第一年,就傳旨詔京城有道德的高僧們到內殿行道七天,為國祈安,並超度多年來死於戰亂的陣亡將士和無辜傷亡的人民。同時,也在同一年下詔天下度僧三千人,在他的詔文中有這樣一段說:「朕近因喪亂,僧徒減少,華蓋寶塔,窺戶無人,紺發青蓮,櫛風沐雨,寺宇凋毀,良用撫然。」可見當時戰亂的破壞與人口的死亡了。因此,他詔中說:朕要天下有寺之處,都令地方官度人出家為僧尼,總數以三千為限……務取精誠德業,不問年齡長幼,「朕鑒於有些僧徒,溺於流俗,或都假託神通,妄傳妖怪;或謬稱醫筮,左道求財;或都造詣官曹,囑致贓賄。假使有一於此者,皆大虧聖教,朕為了護持正法,對於如上所說的不合佛法,敗德無行的僧尼,是決無寬舍,務使法門清澄……伽藍凈土,咸知法味,菩提覺路,絕諸意垢。」我們在他這段詔文中,可以看出太宗皇帝對佛教的了解和正信了。因此,那時的出家僧團,都能清凈無染。出家人數,在量的方面說,雖然不多,可是,在質的方面,學問道德都很高。
為戰亡人,設齋行道
唐貞觀二年三月間,太宗皇帝念及當初平定天下時,誅戮的人數太多,內心頗為不安。所以,將他的御服,布施各寺諸僧,並且禮懺超度。在他那「為戰亡人設齋行道」的詔書中,很沉痛的說出他內疚的話來,他說:朕為了禁暴用兵,蓋不獲已。自隋末創義,志存拯溺,北征東伐……凡所傷殪的人,是難以勝記的。雖然他們是逆命亂黨,自殆殞絕,可是惻隱之心,還是追意愴恨,生靈之重,能不哀矜。故使他悄然疚懷,無忘興寢。想起釋氏之教,深尚仁慈,禁殺三科,殺害為重,朕所以意念及此,就彌增悔懼了。
在他征討期內,親手所誅剪的人,前後之數將近二三千人之多。為了此事,他命令有司之官,在京城各寺內,建齋行道,竭誠禮懺,「並將朕所服之衣物,盡充舍施,冀此功德,使三途之難,因斯解脫;萬劫之苦,也籍此弘濟,使那些死亡的難者,滅除怨障之心,趣向菩提之道。」可見太宗皇帝,除信佛教因果業報的道理外,時時都在擔心為他殺死和戰死的亡魂,對他存有怨恨之念。在一個初登大寶,年青英勇的皇帝來說,為此設想和信仰,實在是難能可貴了。
為七處戰場敕建佛寺
貞觀三年的十二月間,太宗皇帝又下詔,為過去行陣作戰的地方,建立佛寺,在他「行陣所立七寺詔」一書中說:「紀信捐生,丹青著於圖像,猶恐九泉之下,尚論鼎鑊,八維之間,永纏冰炭,所以樹立福田,濟其魂魄。」於是在他倡議已來,交兵作戰,死亡慘重的地方,為敵我雙方義士凶徒,隕身戎陣者,各建寺剎,延招僧侶。讓那些死難的亡魂,聞到晨鍾暮鼓之聲,能夠變炎火於青蓮,易苦海為甘露。在七所戰場上,建築七所佛寺,第二年五月間,各地戰場的佛寺,一齊竣工落成,還派有道高僧住持,並且都施給莊田的寺產。今將各地的寺名地點列後:
一、破薛舉於幽州,立昭仁寺。
二、破宋金剛於晉州,立慈雲寺。
三、破劉武周於汾州,立弘濟寺。
四、破王世充於邙州,立昭覺寺。
五、破竇建德於鄭州,立等慈寺。
六、破劉黑闥於洺州,立昭福寺。
七、破宋老生於莒州,立普濟寺。
寺建成後,敕虞世南、李柏葯、褚遂良、顏師良、顏師古、岑文本、許敬宗、朱子奢等七位大臣,為以上七寺撰新寺碑誌。
貞觀三年的那一年,天下豐收,斗米三錢,夜不閉戶,行旅不帶食糧,一年斷刑二十九人,天下大治。太宗對群臣說:「這都是宰相魏徵的功勞,他勸我廣行仁政,現在果然奏效。」不是仁君,就不能聽良臣之言,去廣行仁政,天下也就不能大治了。不過,良臣要遇明君,才能施展他的才能;如非明君,有良臣也不為所用。
貞觀廿年,太宗遠征遼回來,也下詔為陣亡軍民等延僧超度,在幽州創建忠閻寺。
玄琬法師,為太子師
貞觀二年,太宗皇帝詔玄琬法師入宮,為妃嬪及皇太子諸王等,受菩薩戒法,太宗皇帝對玄琬法師,頗為敬重。法師於貞觀十年十二月圓寂。他圓寂時,留有遺表奏章,對太宗皇帝說:「聖帝明王,恭敬三寶,出家的沙門,如果犯法,不應與民同科。應送交所屬,以僧律治之(現在泰國、錫蘭等佛教國家,出家人犯了法,送交僧屬的機構,先將僧裝卸掉,除去僧人資格,穿上俗服,成為在家人,然後才能判他的罪刑)。並呈上遺作「贍養論」和「三德論」。太宗均能嘉納其言,下詔哀悼,同時並派太子前往敬吊。同時傳旨敕令有司之官,負責一切葬儀的費用。出家人奉旨國葬的,在唐朝是從玄琬法師開始,並在他所葬的地方建一佛塔,敕令庶子李伯樂為法師撰碑紀念,可見皇上對玄師的敬重了。
因尊李老,二僧遭貶
貞觀十年,太宗以道教祖師,老子李耳是他李氏的先宗,詔令從齋供行住,要道士女冠在僧尼之前。因為過去屢朝都是佛先道後的,現在忽然要道先僧後,當時京城的法師們,都憤然上表極諫。可是,有司之官,不敢接納上報。當時有位智實法師,率領宿德高僧們隨駕上表抗議,內容大意是「會道士在僧之上,豈敢拒詔,
老君垂範治國治家,他所穿的服裝,初無改易,他也沒有建立觀宇,不領門人,他是處柱下以全真,隱龍德而養性。可是,現在的道士,不遵其法,所著的道冠,皆是黃巾之徒,實非老子的後裔,他們所行的是三張之鬼術,也不是老子五千玄言,反同張陵漫行章醮。他們從漢以來,常以鬼道,化於浮俗,妄托老君之後,實在是左道之苗,如果讓他們在僧尼之上,誠恐國家同流,有損國化。因此,將道經以及漢魏諸史,佛先道後之事--說明。」……當時太宗見表後,很贊其衛教之忱,派遣宰相岑文本去安慰他,送他回寺。可是,智實法師的個性很強,他不達到目的,不肯離去,固執不奉詔命,因此,觸惱了聖怒,杖法師於朝堂之上,著民服發配到廣東潮州。
當智實法師獲罪時,有人譏笑他不自量力,自取其辱,法師聽後對人說:「我固然知道這樣做,不可能使皇上改變詔命,明知不可為者而為之,是要後人知道大唐有僧耳。」聞者莫不慨然下淚,嘆惜不已!
不念觀音,唯念陛下
另一位法琳法師,也因此事作論反對。到了貞觀十三年,有道士秦世英,檢舉琳師著論,訕毀皇宗,有旨逮捕琳師,琳師知道此事,就變服自縛,親往請罪,皇上有旨說:「據你的論文說:有念觀世音菩薩,臨刑不傷。今汝所犯之罪,當坐大辟。現賜你七天假,你可以勤念觀音聖號,看你能否臨刑,自免不死。」琳師奉制,七日之中,一無所念。七天後,詔問琳師,七天所念觀音的感應如何?琳師答稱「一無所念。」再問:「為什麼不念?」琳師答道:「隋季失德,四海沸騰,陛下廊清寰宇,道治生靈,琳自七日已來,不念觀音,唯念陛下。」太宗驚奇他的話,派御史韋琮去詳問琳師念陛下之意如何?琳師答道:「觀音至聖,垂形六道,上天下地,皆為施救,今陛下御臨宸極,萬國歡心,文治至平,靈鑒無外,聖與觀音齊等,所以唯念陛下。同時我志在宣揚佛教,以助皇化。使人民畏懼因果報應,畏刑罰而不敢為惡,琳何求而敢有所訕謗呢?陛下如果察琳忠於國事,則所謂臨刑自免了。假使仍以讒言是信的話,則琳伏屍無地了。」御史韋琮回奏其言,然而道士們不斷上表讒諧琳師,因此琳師免其死刑,發配到四川益州的地方去。後來那個讒害法琳法師的奏世英,也因獲罪被殺也。
太宗終其一身,只有對尊老之事,開罪了佛教兩位法師,其它對護持正法、度僧、譯經、建寺之事,皆做得很多。
仁君至孝,建寺報恩
貞觀三年,太宗為報親恩,將自己舊宅,改建為興聖寺。在他建興聖寺的詔中有永懷慈訓,欲報無從,言念因果,思憑冥福。通義宮是皇家的舊宅,制度弘敞,以崇仁祠,敬增靈佑,宜舍為尼寺,以「興聖」為名。
貞觀四年,有詔命上宮,綉了一尊一丈六尺高的釋迦文佛聖像,安奉在勝光寺。佛像安座時,還設千僧大齋,供養大眾。
貞觀五年,太宗又為穆太後,在慶善宮內造慈德寺,昭陵建瑤台寺。並請玄琬法師在禁內德業寺,為皇太後寫佛藏經。又在延興寺更造藏經,派玄琬法師為造藏的監護,精選法師十人校正。並詔智光法師在大興寺,翻譯寶星經等五部,有左僕射房玄齡等為監護。
貞觀六年,又有詔旨將太原的舊宅,改為天宮寺。八年又為追念穆太後,在台城以西,真安城內建弘福寺,太宗曾親自到弘福寺為佛像開眼。
貞觀十六年,為穆太後御撰,追福願文致弘福寺,文中說:「聖哲之所尚者——孝也,仁人之所愛者——親也。朕幼荷鞠育之恩,常蒙撫養之訓,蓼莪之念,何日雲忘?罔極之情,昊天匪報。昔子路嘆千鍾之無養,虐丘嘆二親之不待,方寸亂矣!信可悲乎!每痛一月之中,再為難疚,興言永慕,衷切深衷,欲報無因,惟憑冥助,敬以絹二百匹,奉慈悲大道,倘至誠有感,冀消過往之愆,為善有因,庶獲後緣之慶。」
這一篇真情流露的願文,句句都是至孝之言,沉痛之語,可見太宗對其太後的孝念之真切了。
自稱菩薩戒弟子
貞觀十五年二月間,有一天,太宗皇帝到弘福寺內,召見大德僧伽道懿法師等五人,請他們坐下來,用閑談方式,說明自己的心意:「朕屢次創建佛寺,專為追念先母穆太後……」皇帝一談到穆太後時,竟言發涕零,龍目掉淚,使得懿法師等為之感動,也陪著掉了不少眼淚。皇帝自己所撰的疏文中,自稱為菩薩戒弟子,他對懿法師等解釋道:「因為老子是朕之先宗,所以令其名位,在僧尼之前,我知道卿等對此將感憤恨。」道懿法師忙奏道:「陛下尊崇祖宗,懿等荷蒙國恩,安心學道,詔有天下,大家都能了解聖心,那裡敢有所不滿呢?」太宗知道法師們對此事,不無介蒂在心,隨著又自我解釋道:「尊祖重親,人生之大本,故先老子以別親疏之序,非不留心於佛教也。自有國以來,朕從未創立一所道觀,凡有功德,皆歸僧舍。你們看,我將自己太原的舊宅,都改建了佛寺。過去雖然在操戈臨陣之時,我也不願濫殺無辜。而今凡有戰場的地方,都建立了佛寺。朕心如此,恐怕卿等還不能了解呢!」道懿法師等聞後,趕忙起立合掌稱謝,皇帝阻止道:「你們請坐,不用多禮,這是朕的心意,若不道出,恐人有所不知。」當時天氣很熱,寺內的設備不全,皇帝很關心的說:「今後所施,可以另建經寮,讓他們僧眾,可以寬心行道。」
仁王護法,敕書遺教
貞觀十八年,太宗皇帝下詔道:「如來滅度,時以末代澆漓,佛法付囑國王大臣,護持正法,然而僧尼出家,戒行須備。若縱情放逸,觸途煩惱,關涉人間,動違經律,那既失如來玄妙之旨,又虧國王受付之義。《佛遺教經》是佛陀涅槃時所說,戒敕弟子,甚為詳要,末俗緇素,並不崇奉,大道將隱,而微言且絕,寡人為了永懷聖教,用思弘闡,故令有司之官,差選書手十人,多寫此經本,務必要盡力施行。凡是京城中,五品官位以上者,以及諸州的剌史們,都各人付給一卷,若見僧尼業行與經不同者,應當公私勸勉他們,依教遵行。」太宗皇帝知道務僧之本,在於佛陀遺教,故今有司之官,書寫此經,勸勉僧尼行道。
杜順和尚,號曰帝心
文殊菩薩化身的法順大師,困其俗家姓杜,所以當時人都呼他為杜順和尚,他是宰相杜如晦的族長。年少時就為隋文帝所崇敬,並且按月給俸供養他,太宗皇帝對他更為敬重,常常引入宮中奉之如佛,敕賜封號曰帝心。
法師專宗華嚴,為華嚴宗的一代祖師,也稱為華嚴和尚,著作有華嚴法界觀等書。法師的神奇事很多,有病者來求醫治,法師與病者對面而坐,不一會病人即霍然而愈;或者生而聾者,法師召其與言,聾即痊癒;或有生來即啞者,法師和他談話,他就能開口說話;或有狂顛者,法師要人領他到禪室,在其室內稍坐片刻,即病癒而去。
有一次法師要渡河,臨溪涉水而過,跟隨的侍者,駭怕不能過水,法師用手牽著同行,這時溪中的流水,忽然斷流,讓他們過去,其神異如此,難怪太宗要奉之如佛了。
貞觀十四年十月,杜順和尚在義善寺坐化,有弟子朝五台山,禮拜文殊菩薩,剛跑到山下,見一老人對他說:「文殊菩薩在終南山,現在的杜順和尚就是。」弟子知道此事,趕回來時和尚已經圓寂了。
傅奕謗佛,招報經過
有位信仰道教的太史令傅奕,在唐高祖時就七次上疏請求皇上,廢除佛教,最初高祖皆置之不理。可是他一次一次的上表,上表的次數多了,對佛教沒有研究的唐高祖也為其邪言所動。
有一天,高祖把傅奕的奏章交給大臣們傳閱,徵求群臣的意見,大臣們都說:「佛教興於前朝,弘善遏惡,冥助國家,理無棄廢。」同時,宰相蕭禹對傅奕謗佛憤然地說:「佛,聖人也,而奕非之,非聖人者,當治其罪。」那知傅更狂妄的說:「聖人之大倫,莫如君父,佛以世嫡,而叛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你蕭禹不是生於空桑(即沙門),而尊崇這種無父之教,非孝者無親。」禹相對此不可理喻的狂者,只有合掌說:「地獄正為此人設也!」結果鬧得不歡而散。
有一天,高祖問群臣道:「傅奕常說佛教無用,你們以為如何?」左僕射裴寂奏道:「陛下昔倡義師之時,就是志憑三寶,曾言登位後,誓弘佛法,現在六合歸仁,富有四海,而欲信傅奕的話,廢除佛教,豈不是虧往昔而彰今過嗎?」
高祖又將傅奕的奏章,給佛教僧眾們看,並問他們出家人與國家有什麼利益?當時有法琳法師作破邪論說:「佛教徹萬法之源,而孔老立言,是域中之治。凡出家者,守志明道,弘善興福,啟迪昏蒙,利國非淺。」虞世南為破邪論作序贊揚,明概法師作決對論,痛責傅奕謗佛八事,又有秦王府的典儀李師政,作內德論,慧乘作辨正論十喻九箴,破道士十異九迷之謬。那一次因傅奕謗佛的事件,若不是太子建成等謀亂,秦王世民討殺,發生兄弟骨肉相殘的事件,繼後高祖退位,秦王登基,佛教要遭受一次很大的教難。因為高祖已經下旨,淘汰佛道二教,京城只留三寺一觀,其它各州只存一寺。太宗登位後,大赦天下,停止了淘汰僧道的詔旨。到了太宗登位後,傅奕又第八次上表,要滅除佛教,上表後太宗召傅奕問道:「佛法微妙,聖跡可師,而且報應顯然,屢有徵應,汝獨不悟其理為何呢?」傅奕說:「佛是西方桀黠流入中國,尊尚其教的人,都是邪僻之人,摸老莊玄言,飾其妖妄,無補於國家,有害於百姓。」太宗不答,壓其所言惡毒。從此終身對其不齒,更不重用。傅奕在貞觀十四年的冬天,暴殲而亡,在冥報記上說:「傅奕初與傅仁均、薛跡同為太史令,仁均先死,薛跡欠仁均五千錢沒有償還。有一天,夜夢仁均向他討錢,薛跡就問他:「我欠你的錢,現在要交給誰呢?」仁均說:「你付給泥人。」跡又問道:「泥人又是誰呢?」答曰:「傅奕」,一位馮長命少府也同樣夢見此事,薛跡又多次夢見先亡者與其談話,談到佛經的虛實,薛跡問他:「佛經所說是否真實?」答曰:「是實有之事。」薛跡又問:「傅奕毀謗佛教,當受何報呢?」他答曰:「已付越州為泥人。」馮長命將其所見,入殿告訴薛跡,想不到薛跡也同樣夢見此事。當時有唐臨在旁,聽他們兩人談論此事。薛跡送錢給傅跡時,並告訴他夢中所見之事,過了幾天,傅奕就暴斃而死了。」他們所說泥人者,就是泥犁中人,也就是死後墮入泥犁地獄的人了。
玄奘法師,取經回國
貞觀十九年正月間,玄奘法師從印度取經返抵國門,先由留守房玄齡接待,住錫在弘福寺內。那時太宗皇帝,正在忙著出兵要親征高麗。二月間,玄奘法師見駕於儀鸞殿,這是高僧與明王的初次見面,以下便是他們相見後的一段談話。太宗見面就問道:「法師西去求法,為什麼不事先相報呢?」玄奘法師答道:「當初欲西去時,我曾三次上表奏請聖允,或者是我的誠願微淺,不蒙諒許。那時我因慕道心切,不得已私行偷渡西去,專擅之罪,惟深愧懼」。
太宗笑著答道:「法師出家,與俗殊隔,能夠委命求法,惠利蒼生,朕很高興,你也不用為此煩惱,但念山川遠隔,我奇怪法師,怎麼能夠到達的?」
法師說:「乘疾風者,造天地而非遠;馭龍舟者,涉江海而不難。自從陛下登基後,德籠九域,仁被八區……所以那些戎夷君長,每見翔雲之鳥,自東來者,猶疑發自上國,他們都斂衽而敬,何況玄奘,圓頂方袍,親承化育的哩?仰賴陛下的天威,所以能往來無難。」
太宗歉然地答道:「這是長者之言,朕何敢當?」繼又詳問奘師雪嶺以西,印度境內之事,因為那些過去是「博望之所不傳,班馬無得而載」的地方。法師將他在印度十七年來,所見所聞的經過,詳細的有條理的敘訴出來。太宗皇帝聽後,龍心大悅,便請法師,將他十七年中,經過一百多國的見聞,寫一本《大唐西域記》,流傳後世,現在玄奘法師的這本《大唐西域記》,譯成了很多國家的文字,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地理歷史文獻。
太宗對奘法師的敬仰
自從玄奘法師回國後,太宗皇帝對法師特別有緣,每天都要詔請入宮來與他談天,大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之感。
有一天,太宗對侍臣們說:「昔苻堅稱道安為神器,舉國尊敬,朕觀法師,詞吐溫雅,風節貞峻,非徙不愧古人,實有過之遠甚。」當時有司徒長孫無忌答道:「陛下明見,道安雖然高行博識,然而弘法之功,不及法師,躬趨聖域,討論眾妙,探究宗極者矣!」
那時皇上正要問罪高麗,車駕齊備,就要出發。聽說法師回國,暫停一時,先與法師見面,那知一見面就暢談起來,不覺天己日暮,仍然是言不盡懷。實在不想分開,就想邀請法師與他一同東征高麗,「到那裡去省風觀俗,我們在指揮之暇,也可以進一步的暢敘幽情,可不可以呢?」法師道:「玄奘遠歸,兼有疾病,不堪
陪駕」。太宗似不相信,道:「法師尚能孤游絕域,今日此行,在你看來,跬步而己,你為什麼要推辭呢?」法師又道:「陛下車征,六軍奉衛,伐亂誅奸,那時必定有牧野之功,昆陽之捷。玄奘同去,無所相助,空負道路之費,況兵刃交戰,佛制沙門,不得觀視的,這一點尚請陛下原諒!」
法師搬出佛制不許的戒條來,太宗才很歡喜的接納他的請求,留在京都翻譯佛典。法師奏明他一共帶回的梵本經論,六百五十七部,希望在嵩山少林寺翻譯,可是,太宗不肯法師離他太遠,便對法師說:「朕最近為穆太後創建弘福寺,地方清靜寬敞,你可以在那裡翻譯。如果你需要什麼,可以告訴平章房玄齡,他會為你負責一切的。」法師承詔,留京翻譯經,不過,他對皇帝提出要求道:「百姓無知,見奘遠歸,妄有窺看,那時不但妨礙了我的法務,兼慮有不測之患,請皇帝派監門官來防守。」皇帝很贊嘆他有這些考慮,便道:「此言可謂保身之計。」下旨派官監護。
天子愛才,欲其還俗
太宗以法師德業淵博,儀表絕倫,因此想請法師罷道還俗,共襄庶政,故對奘師說:「從前三皇五帝,莫不以萬機事殷,不能遍理,所以有周憑十亂,舜托五臣,他們盛明之君,尚且如此,何況朕之寡昧,而不寄託眾哲呢?我想請法師脫卻緇服,掛上勛衣,協助寡人,陳謀論道如何?」
法師真想不到太宗出此一策,因此立刻陳明六點理由,然後用堅決的口吻說:「玄奘庸陋之人,何足以預大計,至於守戒緇門,弘揚聖法,此之誠願,伏乞天慈,終而不奪。」太宗不愧是個賢明的君主,見法師堅決不願還俗,很高興的說:「法師剛才所說的話,都是上天重佑,以及宗廟之靈,卿士之力,寡人怎能以此自居呢?法師既欲弘揚聖道,我也不敢違背你的高志。」這時中書令褚緒良說道:「今四海廊清,天下安寧,都是陛下的聖德,實如法師之言。」太宗笑而答道:「不如此,你要知道,珍裘豈一狐之腋,大廈必眾材共成,何有君主一人獨濟?法師欲自全雅操,故濫相光飾耳。」
我們從這一段談話之中,可見一代明君的心胸是如何的寬闊,一切事眾緣而成。現在的人,一切好事歸向自己,壞事往別人身上推,甚至有些人創業,實在積眾人所有之力量而成,可是盛名由他一人獨享,連謙虛一下都不肯。看了太宗上面的話,能無愧乎?
帝與法師,相見恨晚
貞觀二十二年,太宗到坊州的玉華宮,召見了玄奘法師,法師到時,太宗對他說:「朕在京城,天氣苦熱,所以來此山中,泉石清涼,心中很憶念法師,勞駕法師屈就來此,並詢法師近來翻譯什麼經?」法師告訴他是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太宗親自閱覽一段後,對侍臣們說:「佛教廣大,猶瞻天瞰海,莫測高深,那些九流典籍,如同汀瀅與溟渤之比了。一般人都說三教齊致者,真是荒謬之談。」因此下詔有司總官,廣寫玄奘法師新譯的經論,頒賜九道總官,那時天下共分九道。並御撰大唐三藏聖教序,用冠之首,又詔皇太子(即高宗)撰菩薩藏經後序。不過後來兩序,皆放在經的前面,太宗從此,平章法義,不輟於口,對待法師,親於家人。
有一次,太宗問法師道:「法門之益,何所為先?」法師對道:「弘法須人,度僧為最。」故於九月下旬,詔天下各郡度僧,每寺度五人出家。那時天下寺院,有三千七百多所,共度了一萬七千多人出家為僧。
同年九月在京城大內紫微殿西,專為法師敕建弘法院,供給法師居住,並選有德名僧七人,陪法師同住,從此法師,白天要陪太宗談經論道,晚上要回到弘法院翻譯經典。
太宗要法師將老子的道德經翻譯成梵文,流傳西竺,法師說:「佛老二教,其致大殊,且老子立義膚淺,五竺學者觀之,適足見薄。」因此沒有完全翻譯出來。
貞觀二十三年四月,太宗在翠微宮,召見法師,陪他談話後,不覺嘆道:「朕與法師相見恨晚了呵!未能盡弘法之意。」他們如果早幾年相遇,對弘揚佛法之事業,將有更大的成就和貢獻,所以太宗有此嘆惜,後世的我們,也對此深感遺憾。太宗與法師太有緣份了,彼此也非常尊敬。可惜就在那年五月,太宗皇帝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
新唐史對太宗的贊評語雲:「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有之也。至其牽於多愛,復立浮圖,好大喜功,勤兵於遠,此中材庸主之所常為。」不信佛教的歐陽修,以一己的好惡,對太宗信佛教不滿,就批評他中材庸主,實非持平之言,而且是違背事實的謬論。
傳說歐陽修有一次,夢見很多勇士把他攝到太宗之庭,太宗怒而責道:「吾文武勛烈如此,尚不能逃子之貶,何也?」歐陽修震懼大駭而醒寤,後欲追改評語,而新唐史已經頒行矣,遂不克改過,他自己對此也曾慨嘆地說:「平懷最難。」此殆非偶然而雲耳。
梁武帝、唐太宗都是歷史上有名的賢明君主,因為信奉佛教的關系,都在謗佛者歐陽修的筆下成為庸主之材了。(本文參考佛祖統記、佛祖歷代通載、釋氏稽古略、高僧傳、廣弘明集、辨正錄、忠義傳、冥報記、苦報記、唐書舊史、文館辭叢林等書)
『柒』 孝歌50首歌詞大全
壹進門來朝裏望,孝子跪在靈堂上,
手扯孝子哭壹場。
叫聲孝子聽端祥,洗手靈前焚寶香,
自古人生誰不死,那有百歲在世上,
自從三皇治世界,傳下五帝立朝綱,
興周八百是姜尚,並吞六國秦始皇,
英雄無敵楚霸王,鴻門晏上放劉邦,
前朝多少英雄將,那個人生得久長,
今晚聽得同行講,亡者駕鶴歸西方,
急急忙忙趕歌場,忘帶祭禮和紙香,
孝家平日交友廣,左鄰右舍來幫忙,
來了三親和六黨,披麻帶孝到府上,
壹副花棺中堂放,孝子花錢設靈堂,
斗大花圈擺兩行,靈堂布置很漂亮,
孝男孝女來轉香,白幡繞繞接新亡,
男的轉香發男子,女的轉香發姑娘,
請的執客把家當,又請獨管把煙裝,
請的會計管好賬,人情都寫本子上,
又請同行把歌唱,還有道士做道場,
自從今夜做過後,壹年更比壹年強,
前門載上八百柳,後門又載萬棵桑,
八百柳上拴騾馬,萬棵桑上拴牛羊,
只等明日天壹亮,將亡擡上卧龍崗,
請個陰陽把地看,把亡葬個好地方,
葬在龍頭出天子,葬在龍尾出皇娘,
倘若葬在龍腰上,都出狀元探花郎,
孝男孝女莫悲傷,你子子孫孫坐朝綱。
來到靈前開口唱,
孝家老父(母)把天上,
敲鑼打鼓陪新亡。
亡者今日把命喪,滿堂孝子痛悲傷,
驚動三親和六黨,親戚朋友淚汪汪,
左鄰右舍都一樣,熬更守夜來幫忙,
請的總管到了場,又請執客老同行,
出出進進鬧嚷嚷,高的矮的把煙裝,
請來廚師擔勺掌,做好美味讓客嘗,
孝男孝女聽言講,不要過於太悲傷,
人人都是父母養,那有百歲老年堂,
五更過後天大亮,亡者要上九挺梁,
論一論來講一講,懷念亡者二爹娘,
年輕就把兒女養,陪養兒女有幾雙,
這時正好把福享,年高染病倒在床,
判官提筆勾了賬,一雙空手見閻王,
孝子心裡不好想,啼哭掉淚理應當,
不請道士做道場,要請陰陽看地方,
看地要看龍脈象,子子孫孫坐朝綱,
自從明兒把父(母)葬,
孝府上下多興旺,
前面來路八百里,後面又有一條梁,
八百里路人行走,一條樑上落鳳凰,
八抬大轎到府上孝子坐官回了家鄉。
來在歌場抬頭望,一副棺材當堂放,
孝子穿的白衣裳。
三根寶香爐內裝,孝男孝女跪靈堂,
想起父母在世上,置田置地置家當,
教女綉花把線紡,送兒南學怎文章,
只望老來把福享,誰知南柯夢一場,
閻王摧命如收賬,靈前兒女哭斷腸,
孝子不要太悲傷,聽我給你說比方,
霸王三千兵和將,他也一命喪烏江,
九里山前有韓信,妙算不過張子房,
蘇秦六國為丞相,仁貴官拜兩遼王,
楊香打虎為救父,張孝為母打鳳凰,
石崇豪富無人比,范丹貧窮苦難當,
甘羅十二發達早,太公八十遇文王,
顏回子路壽命短,果老彭祖壽命長,
前朝多少英雄將,許多孝子和忠良,
多少榮華和富貴,你看那個在世上,
世事如同水波浪,人生好比瓦上霜,
亡者今日把命喪,孝子辦事講排場,
請的高僧並高道,開經念道度新亡,
千呼不見亡回傳,萬換不見亡回鄉,
擔茶不見亡者喝,擔飯不見亡者嘗,
亡者上了閻王當,錯把棺材當牙床。
『捌』 我夢見了我死去的奶奶我抱著她 而且我還哭著叫她不要死
所有鬼魂的夢不能輕易斷之 不能用現代的思維去理解
弗洛伊德德夢學說是潛意識的 壓抑的慾望 替代物(形象)的滿足 隱喻
而神靈 鬼魂的夢卻是直接的 有特殊的意義
一方面 夢見鬼 大多是自己宿世的怨親債主前來索償 並會對自己一生的運勢 命運產生影響 以迷信處理 置之不理不妥
另一方面 夢見去世的親人 大多是親人在於惡道 有求於自己 希望宿世骨肉幫助超度
本人如果不信佛 怕是不信 難以理解的
如果確有此心 願信的話
建議你 看《地藏菩薩本願經》 看後你自然會明白怎麼回事的
如按《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內容做的話 此夢將永不出現
對你本人也會有極大益處
念:那摩(南無)地藏王菩薩
《地藏菩薩本願經》: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溢。乃至睡夢中悉皆安樂。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象,念其名字,滿於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眷屬生界;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眷屬。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以上意思是:在21天里 心中默念:"那摩地藏王菩薩" 滿一萬遍 會在夢中見到故去親人目前的情況。很靈驗!一試便知。
《地藏菩薩本願經》:復次普廣,若未來世中,閻浮提內,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有新產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更為念菩薩名,可滿萬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報,便得解脫,安樂易養,壽命增長。若是承福生者,轉增安樂,及與壽命。
《地藏菩薩本願經》:若未來世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嘆,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姊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汝以神力,遣是眷屬,令對諸佛菩薩像前,專心自讀此經,或請人讀,其數三遍或七遍,如是惡道眷屬,經聲畢是遍數,當得解脫。乃至夢寐之中,永不復見。
持齋10天 去寺廟燒香拜佛 在佛像前讀《地藏菩薩本願經》7遍 每讀完一遍 讀如下迴向文3遍,如此 自己的亡親 冤親債主即可解脫!
迴向文:
(合掌)弟子XXX(自己名字)願以此所誦《地藏經》一部之功德,迴向給弟子(自己名字)XXX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祁請南無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慈悲做主,超拔他們,令業障消除,離苦得樂,往生凈土。弟子XXX真心求懺悔。
如果是專門超度特定的人,則:迴向給XXX和XXX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
讀經是消業障的第一步,以後堅持在心中默念 「那摩(南無)地藏王菩薩」 名號,可使本人逢凶化吉 轉變不好的命運。如果堅持每天念一千遍,念滿一千天,可使本人一生平安 富足。
在讀佛經的問題上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明確說明可用來讀 可消業障 可用來超度亡人的。佛經不打誑語,有此經典明確說明,不必疑惑。對於佛經,一信解百惑。要知道超度一個人功德是很大的。《地藏菩薩本願經》: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來、現在善男女等,聞健自修,分分己獲。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一本書 讀完一遍需要90多分鍾吧
『玖』 夢見去世的外婆對著我流淚,在我勸說後外婆才笑起來,請問有沒大師幫忙解一下謝謝。
所有鬼魂的夢不能用現代的思維去理解
一方面 夢見鬼 大多是自己宿世的冤親債主前來索償 並會對自己一生的運勢 命運產生影響 以迷信處理 置之不理不妥
另一方面 夢見去世的親人 大多是去世親人落在惡道受苦 有求於自己 希望宿世骨肉幫助超度 以求解脫
本人如果不信佛 怕是不信 難以理解的
建議你 看《地藏菩薩本願經》 看後你自然會明白怎麼回事的
如按《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內容做的話 此夢將永不出現 對你本人也會有極大益處
念:南無(音: 那摩)地藏王菩薩
《地藏菩薩本願經》: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溢。乃至睡夢中悉皆安樂。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象,念其名字,滿於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眷屬生界;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眷屬。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以上意思是:在21天里 心中默念:"那摩地藏王菩薩" 滿一萬遍 會在夢中見到故去親人目前的情況。很靈驗!一試便知。
《地藏菩薩本願經》:復次普廣,若未來世中,閻浮提內,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有新產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思議經典,更為念菩薩名,可滿萬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報,便得解脫,安樂易養,壽命增長。若是承福生者,轉增安樂,及與壽命。
《地藏菩薩本願經》:若未來世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嘆,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姊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汝以神力,遣是眷屬,令對諸佛菩薩像前,專心自讀此經,或請人讀,其數三遍或七遍,如是惡道眷屬,經聲畢是遍數,當得解脫。乃至夢寐之中,永不復見。
持齋10天 去寺廟燒香拜佛 在佛像前讀《地藏菩薩本願經》7遍 每讀完一遍 讀如下迴向文3遍,如此 自己的亡親 冤親債主即可解脫!
迴向文:
(合掌)弟子XXX(自己名字)願以此所誦《地藏經》一部之功德,迴向給弟子(自己名字)XXX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祁請南無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慈悲做主,超拔他們,令業障消除,離苦得樂,往生凈土。弟子XXX真心求懺悔。
如果是專門超度特定的人,則:迴向給XXX和XXX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
讀經是消業障的第一步,以後堅持在心中默念 「那摩(南無)地藏王菩薩」 名號,可使本人逢凶化吉 轉變不好的命運。如果堅持每天念一千遍,念滿一千天,可使本人一生平安 富足。
在讀佛經的問題上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明確說明可用來讀 可消業障 可用來超度亡人的。佛經不打誑語,有此經典明確說明,不必疑惑。對於佛經,一信解百惑。要知道超度一個人功德是很大的。《地藏菩薩本願經》: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來、現在善男女等,聞健自修,分分己獲。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一本書 讀完一遍需要90多分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