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尋物指南 » 阿特曼為什麼找不到

阿特曼為什麼找不到

發布時間: 2022-08-11 15:32:49

A. 盤古開天闢地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聽說了,但是這個傳說到底是怎麼來的,由於時間太過久遠,我們也無從考證。那麼歷史上真的有盤古這位大神嗎?如果沒有,這個傳說為什麼會一直流傳到今天?下面我們就來詳細探究一下,盤古開天闢地的那些傳說。

前1500-前1000年間《梨俱吠陀》中創世神靈「阿特曼」創造了原人「普魯薩」(或譯布盧沙),普魯薩被肢解獻祭,造出了世界:「月亮由心意產生,太陽由兩眼產生,由咀生出天神和火,由呼吸產生了風,由臍生出了太空,由頭出現了天,地由兩足,四方由耳。這樣造出了世界。」普魯薩神話或通過佛教轉述入華。

盤古是天地初開後第一個巨人,其體形隨著天地擴張而膨脹,死後肢體分解,變成世間萬物。盤古斧是上古大神盤古用來開辟天地的斧頭,傳說這個斧頭乃是上古時期流傳的十方神器之一,擁有著誰與爭鋒的霸氣,鋒利無比能夠劈開世間的任何東西,而且當這個斧頭落到擁有極高的法力的人的手中的時候,發揮出的威力更是強大的讓人無法想像。

B. 真正愛一個人是什麼感覺

真愛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找到的,也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找到真愛,你是一個無比幸運的人,能找到自己的真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那種感受可以說比給你幾個億現金還要興奮,比給你買多少名牌包包都要開心,那是一種無形的精神上的愉悅,這種感覺會讓你整個世界充滿陽光。

我媳婦是我同學介紹的,我媳婦是外地的,在我的城市上學,一開始我媳婦看不上我。不冷不熱的聊了幾次。但是我看上她了,我這人不願意墨跡,就是沖著結婚去的。跟她講明後,她依然不同意,她要去北京工作,工作都已經找好了,比石家莊發展要好。她的閨女告訴我這一個消息,但沒有說幾點的車,我在火車站等了一個晚上,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還給碰見她了,我背上她的書包就走,我說哪也不許去。她也沒說啥就跟著我又回去了,我把她送到她的住處,早上八點多,我說你先休息吧,明天我帶你去玩,他說行。他說行的時候我感覺這事兒就成了,第二天我一早就找她去了。去園博園轉了半天。轉到一個沒人的地方我就強行吻了她。她後來也沒反抗,後來就同居了,再後來就商量結婚買房具體細節。現在結婚七年了。呵呵,當時我同學都勸我,不行就算咯,我他媽就不服了,必須搞到手。現在很好,孩子都好幾歲了。每次說起這個事兒,我都很自豪。比起現在天價彩禮,當時結婚真的沒怎麼花錢。我媳婦每次說起這事兒來都說我這輩子做的最爺們的一次決定

C. 波蘭導演

特立獨行是藝術家的本性,卻也是有效的成名登龍術。
法國坎城傳來消息說,波蘭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因為不滿記者發問內容,根本不關心電影的本質,所以毅然結束記者會,離開了現場,這段小火花,讓我想起了名導演阿特曼的精彩作品《雲裳 風暴(Prêt-à-Porter)》

先談波蘭斯基的新聞事件。

五月二十日的坎城影展上,為了慶祝坎城六十周年生日,主辦單位邀請全球三十五位導演以《我的電影(Chacun son Cinema/To Each His Own Cinema)》為題,各自拍攝了一段自己對電影人生的看法的短片,並且邀集了拍片導演一起參加記者會。

波蘭斯基所拍的短片是以電影中的性愛為主題,但是會場上沒有記者問到他的拍片重點,問的都是有關:「拍一部『短』片,要花多少時間?」和「為什麼阿拉伯世界的電影產量不能增加?」或者「數位化時代的電影前景」等相當空洞的問題,甚至當記者問到唯一的女導演珍康萍(Jane Campion)時,也只關心她:「身為在座的唯一女導演,你有什麼感想?」

已經枯坐了快一小時的波蘭斯基這時再也忍不住了,搶過麥克風就開始罵記者說:「有機會能一次見到這麼多重要的導演是很難得的機會,可是你們老問這些空洞沒營養的問題真是可恥,我真的認為你們都是被電腦給帶壞的,你們根本不關心電影銀幕上的東西,你們甚至不寫作,只是把事情傳進電腦而已。(與其浪費時間開這種記者會,)不如好好去吃頓中餐!」話才說完,他就走出了記者會場。

外電上冷冷地加了一句註解:「其他的導演都沒有跟著他走出記者會。」

多數的外電都漏了一個重點,波蘭斯基搶著發言前,記者會主持人已經宣布:「我們還有最後兩分鍾。」枯坐一小時沒人發問,再問也沒有侃侃而談的機會,波蘭斯基的驚人告別之姿,卻可以搶走在座所有導演的風采,確實是很聰明,也很狠的一記「成名術」,果然,所有的媒體都因為在記者會上問不出個所以然來,只能報導他的「出走記」。

特立獨行,永遠是最能吸聚外界目光的終南捷徑,波蘭斯基是深得個中三味的,但是我也同樣同意他對記者的指責。

好不容易跑個坎城影展,面對頂尖的電影創作者,記者要如何來跟這些名人對話呢?「少一點電影,多一點名人,多一點花絮…」許多記者接到的采訪指令都是如此,有的記者是開心的,因為寫花絮不要事前准備,只要能白描得活靈活現就夠了,面對國際大師要花上多少力氣,才能擠出一兩個重量級問題,辛苦問到了精彩的問答,傳回報社卻被當成廢物,丟棄一旁,何苦呢?還不如就把目光放在張曼玉的胸前,寫寫她穿幫的胸貼來得容易上報,而且「可看性高」!

這是坎城影展大打名人牌的必然結果嗎?還是媒體自甘下流的必然發展?我站在嚴苛的角度來審視記者的表現,就會想起電影《雲裳風暴》中的女記者金.貝辛格(Kim Basinger)。

一頭金發,身材婀娜的金.貝辛格在電影中飾演一位專門采訪播報時尚展覽的流行線記者,平常總是巧笑倩兮地盛裝出席最新時尚發表會,往來皆名流,穿著盡名牌,總覺得自己好像也是上流社會的富貴族群,那一天,她去采訪女星艾奴.愛美(Anouk Aimee)扮演的名時尚設計師 Simone Lowenthal 的新作發表會時,赫然她所發表的新裝,竟然是讓模特兒全裸上台走秀,這是一場類似「國王的新衣」發表會,穿著爭奇斗妍新衣與會的賓客全都呆住了。

這群模特兒身上沒有半絲衣服,踩著平常的優雅腳步,輕松自在地全裸上台,身子是全裸的,但是那張人皮卻好像是一襲最高貴的,明明看不見,卻能勾勒起無限想像的新衣…平常都是拿起麥克風就能對時髦風尚如數家珍的金.貝辛格這下可糗了,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全裸發表會,她一時找不到詞句來形容,只能反覆地說:「這是場既創新又古老的發表會,Simone Lowenthal 的新作將古今溶而為一,適合世間男女及小孩…」越扯越離譜,越掰越不像話後,她終於把麥克風遞交給助理Chiara Mastroianni,宣稱自己做不下去了,要交棒了。

此時,Chiara卻臉不紅氣不喘地接過麥克風就開始說:「著名服裝設計師姬龍雪(GUY LAROCHE)在1968年五月時曾經宣布不再替女性設計衣服了,因為沒有人真的懂得自己在穿什麼了,今天,Simone Lowenthal交出了一張她從事服裝設計的十年心得,她發表聲明奉勸天下女性不要介意自己身上穿的是什麼,而是要去想,自己需要和想要的東西是什麼…」

阿特曼在《雲裳風暴》中不但消遣了巴黎時裝衣,同時也調侃了記者。娛樂時尚業的記者往來皆名流,經常自己也跟著沾光,自覺滿嘴名牌就已經身份不俗,忘了與時俱進,一遇到突發狀況就不知所措了,波蘭斯基坎城發飆固然帶有作秀色彩,記者問不到重點卻也是事實,重看《雲裳風暴》,你就能體會大師隨手出招必能有中的重量斤兩了。

D. 奧特曼宇宙英雄代碼是多少誰知道告訴我

阿特曼宇宙英雄的代碼應該是找不到的。

E. 高分懸賞,誰能告訴我這兩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第一部是《失蹤疑雲》,早年正大劇場播過的。
那女的不是警察,而是警長的老婆,還有一個牧師,對嗎?
那男的是到美國洛基山上的一個小鎮去滑雪的,他的真老婆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
可惜目前網上幾乎找不到任何資料。
大致劇情如下:
一天妻子駕車外出後失蹤。男主角向小鎮警長報案並通過各種方法都沒有找到。一天男主角自外回家突然發現家裡有一個女人自稱就是他的妻子。而且對於家裡的一切了如指掌。男主角找來警長希望證明這個女人是個騙子,可惜一切證據都證明這個女子就是男主角的新婚妻子。反之這個女人稱男主角有精神類疾病,經常神智不清和陷入幻想。
為了證明自己,男主角開始調查女騙子。終於找到一個證人,教堂的牧師。於是男主角邀請警長再次到他家,讓牧師與女騙子當面對質。不料牧師臨場改口,稱男主角確實有精神病。警長終於對男主角失去耐心和信任,大怒而去。警長離開後,牧師和女騙子聯手將男主角制服並關在儲藏室,並最終說出真相:原來牧師和女騙子是一夥的,目的是冒充男主角的妻子從而繼承一筆可觀的財產。
男主角通過一番搏鬥逃出,趕往警署揭穿真相。可是又被女騙子和牧師搶先一步。男主角與女騙子、牧師在警長面前激烈的爭論,在警長的言語刺激下,男主角終於一時激動,露出了謀殺妻子謀取遺產的馬腳。
原來事情的真相是:男主角是一個賭徒,有一大筆欠債。為了還債,泡上一名富家女並閃電結婚。為了繼承遺產,他一面在妻子的車上做手腳,利用雪天路滑製造車禍,使妻子的車墜入深淵;另一面報警宣稱妻子失蹤,逃脫嫌疑。其實警長在接到報案前已經找到了屍體,通過調查也認定男主角的謀殺嫌疑,可是沒有證據。為此警長借幫男主角找妻子的便利條件布置了一個陷阱,讓自己的妻子扮演女騙子,退休的前任警長扮演牧師,與自己合演一出「三簧」,誆騙男主角自己承認謀殺妻子的罪行。

第二部是《戰栗空間》。

片 名: Panic Room
譯 名: 戰栗空間 | 房不勝防 | 恐怖的房間
導 演: ( 大衛·芬奇/戴維·芬奇 David Fincher )
主 演: (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克里斯汀·斯圖爾特 Kristen Stewart) (福雷斯特·惠特克 Forest Whitaker) (德懷特·尤肯姆 Dwight Yoakam) (傑瑞德·萊托 Jared Leto) (帕特里克·波查 Patrick Bauchau)
上 映: 2002年03月29日
劇情介紹:
梅格(朱迪·福斯特飾)是一位單親媽媽,為了擺脫婚姻失敗的陰影,她帶著她唯一的女兒搬進紐約一處高級住宅區,在紐約的建築物中幾乎都有一間緊急避難室,梅格的新家也有一間機關重重的秘室,這是為了應付入室的強盜而設計的,房間內有充足的水、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還配備有一整套閉路監控系統,儼然就是一個完善的緊急避難所。
就在梅格搬入的第一天夜裡,就遭遇厄運,三名搶匪闖入她的家中,臨危不亂的梅格帶著女兒緊急躲進秘室里。但這三名歹徒的目標並不是梅格的財物,而是藏在密室暗格內的一筆現金,於是躲進密室里的母女二人頓時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為求自保,梅格運用機智在這個狹小的空間里和歹徒展開「貓捉老鼠」的游戲,進退兩難之下,一場生死關頭的周旋就此展開......

F. 佛教說:人的精神內沒有「自我」,五蘊中也沒有「自我」,但是佛教中阿賴耶識怎麼被稱為「我」呢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第一層「人的精神內沒有「自我」,五蘊中也沒有「自我」」理解錯了,不是「自我」,而是一個不依賴內外因而獨立存在永恆不變的「我」是不存在的。
第二層「但是佛教中阿賴耶識怎麼被稱為「我」呢?」,唯識宗有句名言「「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其中」阿陀那識「就是阿賴耶識的另一個翻譯名稱,這句話里已經明確的說,阿賴耶識的道理非常深奧,我(釋迦摩尼佛)對普通人不講的,怕他們聽不懂執著阿賴耶識就是自我。
第三層,」阿賴耶識是第九識,其中五蘊有是感覺器官造成的,這不自相矛盾嗎?「類似的佛教專有名詞很多,不能簡單的望文生義,下邊」從許昌vvbn「講得對呢,」阿賴耶識是第八識。庵摩羅識才是第九識。五蘊只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所以說五蘊本空。佛學講無我,因為迷了,所以有我,而輪回六道,受苦不已。「,五蘊啊,是阿賴耶識變化出來的境界,感覺器官造成的還沒有跳出色蘊的范圍,五蘊分為 色、受、想、行、識,具體要講的話,可能要八個小時左右能講清楚就算有水平了,不是字面上的意思,五感,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的感覺還只在色蘊的范圍以內,受蘊,既有身體感官傳達信號的問題,又有心理分別喜好的問題,想蘊,就更加深密了,不是我們平常說的思想,比思想這個詞不知道深進去多少倍了,行蘊也不是指行為,簡單說就像物理學的慣性一樣,識蘊,拿現代心理學來說,現代心理學研究的包括普通說的潛意識,還沒有跳出第六意識的范圍,而識蘊已經是第八意識的范圍了。
蘊的意思是聚合,比如幾個泡泡聚合在一起,看起來形狀似乎是一個新的東西,比如人體也是一個個細胞聚合起來的,里邊有個東西在思想,會思考,能感受痛苦和快樂,我們就給他取個名字叫」我「,實際上,一個不依靠內外因而單獨存在的我,根本就找不到,只要幾分鍾吸不到氧氣就死了,人還得依靠氧氣存在,這就是無我,其實我們內心還深藏著一個靈魂,這個超越我們想像的佛性,就是佛教要認識的東西,也是把第八意識阿賴耶識徹底凈化後展現出來的第九意識庵摩羅識,又叫白凈識。

G. 諸法無我里的不無有為法和無為法,都否定了我。那沒有永恆的靈魂,那麼人又是以怎麼樣的形式輪回六道呢。

實我非有 假我非無 被稱為「印中之印」的「諸法無我」,乃佛教三法印的核心,是貫徹佛家諸乘諸宗教理的命脈,為鑒別是否佛法的准衡。大乘佛學分諸法無我為人無我、法無我兩層義蘊。人無我之「人」,梵文原為「補特伽羅」(Putgala),意譯「數取趣」,指多番出生入死、往來於諸道的輪回主體——自我。執著實有這種東西,是生起諸多煩惱、導致生死苦果的總根子,也是孳生一切丑惡社會現象和人性陰暗面的淵藪。諸乘佛典,皆共同力說補特伽羅無我,破斥補特伽羅我見,旨在引導眾生如實認識自己,自宰其心,自凈其心,令生命升華,社會祥和。

補特伽羅無我的含義,《瑜伽師地論》卷四六解釋說:「於諸法中補特伽羅無我性者,謂非即有法是真實有補特伽羅,亦非離有法別有真實補特伽羅。」意謂三界眾生的存在(欲有、色有、無色有)並非即是真實自我,也不是離此存在別有個真實自我,質言之,即既無「即蘊我」,又無「離蘊我」。該論卷六五又把凡夫、外道的一切補特伽羅我見歸納為四種:「一者計我即是諸蘊;二者計我異於諸蘊,住諸蘊中;三者計我非即諸蘊而異諸蘊,非住蘊中而住異蘊離蘊法中;四者計我非即諸蘊而異諸蘊,非住蘊中,亦不住於異於諸蘊離蘊法中,而無有蘊,一切蘊法皆不相應。」該論和其它經論中,對這四種我見有透闢的辨析駁斥。

五蘊非我

《瑜伽論》所舉第一種我見:「計我即是諸蘊」,意謂認為個人的五蘊——色(物質、身體)、受(感受)、想(思想觀念)、行(意志)、識(心識根本)——便是真實自我。這是常人與生俱來、無誰不有的見地,印度六師外道中的順世派即張揚此見。佛經尤《阿含經》中所批判的我見,主要是指這一種。

世人無不確認有個自我,執我、愛我、維護我,一切思想、言行,無不以這個所認的自我為中心而運轉,講起話來口口聲聲「我(或老子、老娘等)如何如何」,做起事來始終以我為出發點:我怎麼辦?此事對我有利還是有害?腦子里思此念彼的念頭,終歸以「我」的肯定為基座。即便是考慮前生後世,乃至信佛學佛,也還是離不了「我」。思量「我前生是誰,死後到哪裡去」,籌計「我要超出生死,要成佛度眾生」,終歸都是圍繞著「我」這個軸心旋轉。古語因而有雲:「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認計我、為我為人之天性。

然而,試問緊抱不放的這個「我」,究竟是什麼?以何為實體?答案大概無非是:某某人,男或女,年齡、體格、相貌特徵、性格、才能、職業、頭銜,……等等。由此而擴展到我所佔有的東西:我的錢、住房、財物、妻子兒女、名譽、地位、作品等,佛學名為「我所」者。

一般人日常所體認的自我,乃至社會上大家公認而據以分別你我他的自我,大略如是而已。馬赫《感覺的分析》一書中說:「顯得相對恆久的,還有記憶、心情和感情同一個特殊物體(身體)聯結而成的復合體;這個復合體被稱為自我。」他說的記憶屬佛學五蘊中的想與識,心情、感情屬受,身體屬色;以這些東西的復合體為自我,正是佛學所說執五蘊為我。對這種個體人格、分別自他意義上的自我,佛學並不否認,而名為「俗我」(世俗意義上的我)、「假我」(借世俗習慣而說的我或藉各種條件組合而成的我)。佛學破斥的我見,是認此俗我、假我為出入輪回而不改故態的補特伽羅或真常不變的主宰者——阿特曼(atman)的見解。佛典中破斥這種我見為錯謬、論證無我的理由,大略有三條:

一、五蘊皆非自主故,非真我。《佛說五蘊皆空經》雲:

「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應病及受苦惱,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隨情所欲,是故當知色不是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我(atman),哲學義蘊主要指「自作主宰」,自作主宰者當然是隨心所欲皆能如願,但五蘊卻非如此。就拿這個血肉之軀(色身)來說吧,如果它是我,能自作主宰,便不應患我主觀願望並不想患的疾病,不應受我主觀並不想受的苦,便應隨我心意,我要它健康它就健康,我要我的面孔漂亮它就漂亮,我要我的身段苗條婀娜它就苗條婀娜,然而現實並非如此。受、想、行、識四蘊,也莫不如是。受,常有我所不希望接受的苦、憂、愁、惱、焦急等。想,常有我所討厭的邪思雜念,如不願想起的怨家仇敵的面影,偏偏愛時而浮現,練氣功修禪定要想像的境相,卻偏偏要被雜念擾亂,難得明現。行若自主,便不應遷流不住,不應有意志薄弱之時。識若自主,便不應有與身心的矛盾。考察五蘊,一一皆非能自作主宰的自我。

二、五蘊皆悉無常故無我。無常變易,生滅不息,是世間現見一切事物共具的本性,五蘊無不如是。《雜阿含》第十二經載佛言:

「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雲何有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

無常,有一期無常(階段性的無常)、剎那無常二義。凡人肉身,莫不有死,死則腐爛變壞,不復存在。而且從生到死,一直處於變易中,按大的變化,分為嬰兒、幼兒、兒童、少年、青年、壯年、老年等階段,每一階段,形貌差別顯而易見。一個人幼年和中青年、老年的形貌之別,並不比兩個相貌相肖的人之間的差異小。梁啟超曾講過:憑什麼相信今天坐在講台上講學的這個梁啟超,便是幾十年前坐在他媽媽懷里吃奶的那個梁啟超?《中論》論述道:若身體是不變的自我,有其自性,則嬰兒應常如初生時大,不應有匐匍時、長大時乃至衰老時。沒有哪一個階段的身體形貌可以長住不變,這叫一期無常。若更深究,則色由因緣合集而成,身體是頭目腦髓、四肢軀干、筋肉骨血等部分的組合,各部件由地(骨肉等)、水(血液等)、火(熱量)、風(氣、運動)「四大」元素集成,「四大」由「極微」(微觀粒子)集成。從頭目腦髓等部件到每個細胞,到地水火風,到極微,無不日日、時時、念念乃至剎那剎那皆在生滅變異,如《楞伽經》所言:「速滅如電」。這叫剎那無常。

至於受、想、行、識的無常,則更顯而易見。心中念頭此起彼滅,有如猿猴從這根樹枝跳向那根樹枝,躁動不已,沒有一刻停息。若說樂的感受是我,則應常樂而無苦無憂;若說苦的感受是我,則應常苦而無樂。若說某個想法念頭(想)是我,便不應再有其它想法念頭。若說記憶是我,如西哲羅素所言:「昨天存在著一個其感情我還回憶得起來的人,那個人我把他當作是昨天的我。」那麼人不記得四歲以前和熟睡時,四歲以前和熟睡時就該失去自我了?即成年、清醒時之所歷,也非一一記憶無遺。記憶既非持續不斷,即是無常,即非自我。《涅槃經》中曾說:「若以專念(記憶)為我性者,過去之事則有忘失,有忘失故,定知無我。」

人生在世,其五蘊雖然無常,但形貌、性格等畢竟變化較慢,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狀態,有記憶的連鎖作自我意識的基礎。一旦身死命終,轉生六道,不記宿世,便更顯無常、非我了。今生的張三,轉為來生的李四;此世的堂堂男子漢,轉為彼世的少女嬌娘;達官貴人轉為乞丐,人作了牛馬豬羊,其中究竟有哪個東西是不變的故我?婆羅門教典比喻輪回轉世如人從這間房子遷居那間房子,那個出此入彼而不變的自我究竟是誰?無始以來,輪回六道,生死死生,不可勝數,究竟其中的哪一回、哪一生算我?若前世的張三是我,則不應轉為今生的李四;若前世的嬌娘是我,則何以變為今生的須眉丈夫?五蘊無常,其中哪裡有個真常不死的自我或靈魂?既然無常,與人本性中常生的意欲相違,便會使人感到苦,排拒不掉這不願有的苦,當然是無我了。這無常之苦,自古以來折磨著一代代人,即英雄豪傑、哲人志士,面對無常之苦的逼迫,也不免感嘆嗟傷。「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無多!」「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百年萬事轉頭空」。此類對無常之苦的抒發渲泄,可謂古今中外文學的永恆主題,可以看作佛法所示無常無我的真理觸人心弦而起的自然振動。

三、因緣合集故無我。「我者自在義」(《清凈道論》),自在,即不依賴任何條件的存在,只有這樣的東西才可能自作主宰、常住不變。然觀析我人生命,實際是依因緣而有,乃五蘊合集的生滅相續過程。「恰如支節集合而名為車,如是依蘊而有眾生之名。」(《雜阿含》第四一經)五蘊中,受、想、行合稱「名」,名與色蘊合稱「名色」,《雜阿含》第十二經說名色與識(蘊)互相依存,有如三捆蘆葦互相支撐而得豎立,隨去其一,餘二即倒。大乘論典中多說色與心為一緣起法,互相依存,不能相離。生命既是因緣和合,且各因緣亦互相依存,則非自在,非我。若說是我,那麼究竟色(身)是我,抑或受、想、行、識是我?若色身是我,則應離心識而存活,然若離心識,色身即壞死。何況色身由頭手軀乾等組成,其中究竟頭是我,抑手是我、足是我、軀干是我?若頭是我,則砍下頭顱,頭應能活能思;若手是我,則砍下手來,手應會動會拿。但事實並非如此。既然一一部分都不是我,合起來又豈能是我?至於受、想、行、識,皆依境緣而生,依身與根(感知器官)而有,若便是我,則應離根身境相而能知,心離身而獨存,事實卻非如此。五蘊和合的本身,便排除了有自在常一的我存在的任何餘地。《圓覺經》說得好: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指示身心皆因緣假合,非實常自我,頗為精要。佛經中還有一個說明身非是我、常被引證的故事:說有一人因事遠行,夜宿古廟,見一鬼扛一死人屍體來,後跟一鬼,與其相爭屍應屬誰,爭執不決,請此人作證。此人答言應歸先來的鬼,後來的鬼大怒,將他左臂一把拽下,先來的鬼馬上從屍身上拽下左臂,給他補上,如是乃至頭足身軀,全部皆換,二鬼乃共食拽下的身體而去。此人尋思:我今究竟是誰?有身無身?此身倒底是我非我?不能得解,心轉迷悶,乃往問眾僧。眾僧答言:你從本以來,便從未有過自己固有不變的身體,不過是錯誤地執著有個身體是我而已。此人醒悟,出家修道,成阿羅漢。(《阿育王經》等)故事中的食屍鬼,當是比喻無常。

蘊中、離蘊皆悉無我

《瑜伽論》所說第二種我見,雖不認五蘊為真實自我,即「計我異於諸蘊,住諸蘊中」,認為有一不同於五蘊的自我恆住身中。這也是常人往往具有的模糊感覺,婆羅門教《奧義書》所說住在身中心內有如明點的我,耆那教所說在身中隨身大小卷舒不定的我,希臘哲學家所說住於腦中的理性靈魂,中國道教所說住於腦或心的三魂等,皆屬此類。《大智度論》卷十二說印度外道稱住於身中的自我為「神」(神我),「有人言:神在心中,微細如芥子,清凈,名為凈色身;更有人言如麥,有言如豆,有言寸半,有言一寸,初受身時最在前受,譬如像骨,及其成身,如像已庄;有言大小隨人,身死壞死,此亦前出。」對神我(靈魂)有多種猜測,蓋多據禪定中的主觀體驗而建立。提婆《百論·破神品》謂婆羅門教僧佉(數論)派立「神」為生命主宰,說神「常覺相,處中常住,不壞不敗,攝受諸法。」當代哲學、人體科學者所設想的自我意識精神實體、意識體、靈魂等,與神我相近。

對種種蘊中有我論,《阿含經》、《大智度論》、《百論》、《瑜伽師地論》等都有辯駁。《瑜伽師地論》卷六五說:若有異蘊之我常住蘊中,請問此物是常還是無常?「若無常者,則所計我,剎那剎那異起異滅,此處異死,余處異生,異作異受,斯過有至。又諸異蘊別有一我,若內若外、若二中間,有生有滅,都不可得。是故此計,不應道理。」若我是無常,豈能稱為真正自我!何況這種我從身內、身外、內外之中間,都找不到它的蹤影,不過是虛構而已。若此我是常,則應遍滿一切,恆常覺知,無有遺忘,並於任何條件下都無生無滅、無苦無樂,這樣便不應有現實的生老病死、輪回六道及遺忘、熟眠昏昧等事。僧佉派以「覺相」即能覺知的功能為神我,實則人的覺知,乃遇緣而生,須根、境、識三緣和合,由眼見色,由耳聞聲,從鼻知香,從舌知味,從身生觸,這些覺知實際上就是五蘊中的受、想、行、識四蘊,乃念念生滅不住的因緣生法,豈能稱得起自存不依他、真常不變的我?除了這生滅變遷的心理活動,從身中實在找不到一種自作主宰、常恆自在的我、神我。西哲羅素也見及於此,有言曰:「在思想、感覺和行動之外,並不存在著產生或感受所發生事物的心靈或靈魂這樣一種純實體。」(《人死而靈魂存在嗎》)

《瑜伽論》所舉第三種我見:「計我非即諸蘊而異諸蘊,非住蘊中而住異蘊離蘊法中」,意謂五蘊雖非是我、蘊中亦無有我,但在五蘊之外有一自我,此名「離蘊我」。持這種我見者,多屬外道修禪定者,依其定中的某種體驗而設立一種離蘊我。《大智度論》卷十二說,有坐禪人入地、水、火、風、空等十種「遍一切處」定,於定中不見有身心存在,唯見無邊無盡的地或水、火、風、光明、虛空等,遂認所見境相為離蘊之實我。現在練氣功有達如虛空境界者,便易認虛空或某種能量、場為真我。道教也有人之三魂在身外天神府第中之說。

對離蘊我,《瑜伽師地論》卷六批駁說:「若不屬蘊者,我一切時應無染污,又與我身不相應屬,此不應理。」不屬五蘊的外在之物,應不受世俗慾念的污染而恆常解脫,然事實並非這樣。而且,這種東西既在身外,與自身無關,豈能作我人生命的主宰和輪回主體?若說不出所立離蘊我的性質相狀,則這種我更屬虛構,就像有人自稱:「我知曉石女所生兒的頭頂,系縛空中幻相的絲鬘。」只是自欺欺人而已,何況說有個離蘊異蘊的自我,便已與自己身心為二,落入二元對立,成因緣生法,稱不起常一自宰的實我。

《瑜伽論》所舉第四種我見,稱「非即蘊離蘊我」,乃部派佛教中的犢子部所立。意謂五蘊非我,蘊中、離蘊也非有我,但實有一非有為非無為,與五蘊非即非離的補特伽羅。佛說無我,只是否定即蘊、離蘊,如外道等所執之我,並非說絕對沒有一個輪回主體實我。「非即蘊非離蘊我,既不可說,亦不可言形量大小等,乃至成佛,此我常在。」(《異部宗輪論述記》)對這種非即蘊非離蘊的不可言說的實我,《瑜伽師地論》也是不認可的,該論卷六五批判這種我見說:

「若計有我,一切蘊法不相應故,無有蘊者,此所計我,若無有蘊,便無有色;非身相應,亦非苦樂等受相應,亦非眾多種種差別相應,亦非善、不善、無記思等相應,亦非受用色等境界分別意相應。如是此我應無所依、無受、無想、無思慮等,亦無分別。是則此我不由功用,究竟解脫,無有染污。」

非即蘊非離蘊的神秘自我,既然非色非心,無所依存,與現前的身心沒有關聯,便應沒有煩惱染污,不受生死,豈能成為輪回主體?眾生若以此我為生命中樞,便應不經修行,自然解脫,然事實豈是如此?

總之,以理性觀析自身時,不論從五蘊之內、五蘊之外,不即不離之中間,都找不到一個作為輪回主體、自作主宰的自我或靈魂、神我,生命現象的現實只是一個五蘊生滅相續的過程,此中「唯有根,唯有境界,唯有彼所生受,唯有彼所生心,唯有計我我想,唯有計我我見,唯有我我言說戲論,除此七處,余實我相了不可得。」(《瑜伽師地論》卷五五)眾生的自我意識、自我感覺和種種我見,只不過是一種主觀的妄執,即此妄執本身,也以無我為自性。《大般若經·那伽室利分》雲:「所斷我見,即非我見,是故如來說名我見。」何以故?我執、我見亦從緣而起,生滅不住,無有實體,不能自作主宰故,本來無我、空無自性,只是隨順世俗假名我見我執而已。

假我、真我與輪回涅槃

諸法無我,雖不難以理性證實,但盛說無我,也難免引起諸多疑惑與詰難:自省其心,分明能感覺到有個恆作主人的自我意識;人際交往,以對「我」的肯定為基礎。即佛經中,也分別你我他,如來說法,常自稱我,釋尊誕生,即自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我與無我,豈非自相矛盾?而且,佛教一面盛說無我,一面又大講輪回、業報,既然無我,誰在輪回?既然無我,則佛教教人行善得善報,究竟是誰受報?既然無我,則佛教追求入涅槃、成佛,究竟是誰入涅槃、誰成佛?即如凈土宗勸人求生西方凈土,既然無我,是誰往生?連個建立一切價值的基礎主體自我都沒有了,行善、修行、成佛、往生,又有何意義?此類疑問,不僅會由外道、不信佛的人提出,成為攻擊佛教的理論缺口,也是佛教徒修學過程中可能要經歷的疑霧之區。

實際上,只要堅持中道的原則,嚴格按緣起法則觀析生命現象,種種關於假我實我、有我無我、輪回涅槃等的疑難,並不成問題,沒有必要設立一個輪回主體實我。佛法無我論,本是實我非有與假我非無的辯證統一,這是依一緣起法則觀察生命現象時所見的兩面,兩面同出一理,有如手心手背,同是一掌,不可割離。生命現象依緣而有的當體,便排除了常一自在的輪回主體實我的立足之地,然眾生卻誤認為有個實我,為破此執,佛法力說無我。生命現象既依因緣而有,則必然遵循緣起法則,五蘊相續,業果相續,相續過程中有相似相續,此則必有主體人格、分別自他意義上的假我、俗我,你我他儼然分明,如來眾生天壤有別。從隨順世俗認識慣例,肯定假我非無的角度,佛經亦說你我他,佛亦常常自稱我,大談六道輪回、善惡業報。若問既然無我,無作者無受者,那麼誰在輪回?誰受業報?誰入涅槃?誰生凈土?從隨順世俗說有假我的角度,可以說:是世人所認的假我在輪回、受報。盡管五蘊念念生滅,明日之身心已非今日之身心,然世人皆認從今日身心相續而生的明日身心為「我」,說我明日將去何處,將受何苦樂,作何事業等。佛法說輪回六道、造業受報、入涅槃、生凈土,亦循此例。今生的張三雖非前世的李四,不記得前生,但實際從前生的李四相續而生,故可說李四轉世為張三;李四造業張三受報,可說是自作自受。何況人死直接墮於地獄、餓鬼及行善生天者的多數,修道入涅槃、往生凈土者,對生前的記憶不失,隨順世俗慣例而言,與人今日在此、明日往彼更無多大差別。

若從實質看,入涅槃、生凈土,是從迷入覺,與眾生執著假我、從迷入迷輪轉六道,自有質的不同。涅槃,是由如實觀無常無我的真實,息滅了自心所起的煩惱而證得的精神境界,煩惱雖滅,凈心恆存。此涅槃凈心,非同假我之無常、不自在、不能自作主宰、備受諸苦,而具常、樂、我、凈等妙德,可謂真正能當得起「自在」義的真正自我,《涅槃》等大乘經因而稱之為「大我」、「真我」。《涅槃經》雲:「一切諸法悉無有我,而此涅槃真實有我。」又言:「有大我故,名大涅槃。涅槃無我,大自在故,名為大我。」涅槃大我雖名為我,實際只是主體心與無我的真實完全相應的境界,乃無我與有我的統一,終以無我為其本質。《究竟一乘寶性論》卷三說得明白:「以即無我名為有我。即無我者無彼外道虛妄神我,名有我者如來有彼得自在我。」謂無我與有我並非矛盾,實際上是一回事。涅槃大我,實即三法印中涅槃寂靜印的一種表詮。力說無我以破除眾生對假我、妄我的執著,以期如實觀修,證得永恆幸福、絕對自由的涅槃大我,是佛法無我論的宗旨所在。《涅槃經》甚至斥只見無我而不識大我的說法為不了義。

佛證得大涅槃故,雖然隨順世俗慣例,自稱為我(這叫「隨世流布我」)、如來,甚至自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然並非如眾生之執假為真、執真為無。《華嚴經·隨好光明品》佛言:「如我說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諸佛亦復如是,自說是佛,不著於我,不著我所。」所謂「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我,既是隨順世俗說而不著的「隨世流布我」,又可理解為佛所證得的涅槃大我,此我超出世間,絕待不二,故曰獨尊。

為了更詳悉地解釋輪回、涅槃,大乘法相唯識學從心識分析及認識論的角度,進一步深入論證諸法無我。法相唯識學將人我執分為分別、俱生兩個層次。分別人我執唯起於第六意識的比量,因不正確的思維及接受不正確的見解而生。俱生人我執與生俱來、與六識的分別同時生起,起於第六意識的現量(直覺)及第七末那識。第七末那識在意識層下「恆審思量」,思量有一內自我,為產生我見、我愛、我執、我慢的源泉。末那識所思量的內自我,即其底層阿賴耶識的見分。末那識以阿賴耶見分為內自我的思量,恆審不斷,即使人熟睡、住胎等無意識之時,也不曾停止。如果一定要設立一個輪回主體的話,那麼這末那識恆審思量內自我,可謂貫通三世而不改其故態的補特伽羅。這樣一來,末那、阿賴耶豈非有了靈魂、實我之嫌,與犢子部等所立輪回主體歸於一流?回答是否定的:末那內向的恆審思量,不過是一種不如實的「非量」(錯誤考慮),是一種虛妄的主觀意想。其所執為內在實我的阿賴耶識,只是一種心靈電腦的延續作用,也是一因緣和合生滅變異的過程,「恆轉如瀑流」,並非常一自宰之實我。至於能思量的末那識,既然有所思量的對象,便已將自己置於能、所二元對立的鉤鎖關系中,成為因緣生法,稱不起常一自宰的實我。末那、阿賴耶與神我及部派所立一味蘊等,自有頗大差別。法相唯識學設立末那、阿賴耶解析輪回涅槃,正是為更有力地論證諸法無我。《成唯識論》卷八總結無我有三義:「一無相無我,我相無故;二異相無我,與妄所執我相異故;三自性無我,無我所顯為自相故。」說無我理所顯示的,是諸法本有的自性。

大乘性宗從佛所證的凈妙果德著眼,進一步統一生死與涅槃、無我與我、阿賴耶與如來藏,認為佛所證涅槃等功德非造作修為而致(造作修為則有墮於因緣生法及二元論之嫌),而是本來現成,潛藏於一切眾生,謂之「如來藏」。從其為眾生成佛之依據及可能性的角度,稱為「佛性」;從能證的主體心的角度,稱為「如來藏心」、「心真如」、「心實相」、「心性」、「真心」、「真性」、「本心」、「佛心」、「本覺」、「凈菩提心」、「阿摩羅識」等。天台宗之一心三觀、華嚴宗之法界緣起、禪宗之即心即佛、唐密之六大緣起及藏密無上瑜伽的哲學體系,互相之間雖然不無差異,但大體上皆以一絕對真心(即眾生心之本性)統攝一切,作萬有本體,說生死、涅槃一切現象,皆是此絕待真心之顯現。眾生唯迷昧此心而生死輪回,諸佛唯覺悟此心而解脫自在。迷悟雖殊,而此真心本寂本凈本覺,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悟之不增,迷之不減,此心也被稱作真我、大我。《涅槃經·如來性品》雲:「佛性真我,譬如金剛,不可毀壞。」該經還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世間之人雖說有我,無有佛性,是則名為於無我中而生我想,是名顛倒。佛法有我,即是佛性。」慧能大師稱此真心、自心佛性為「自性」。這樣一來,以肯定有如來藏、佛性、真心為著眼點的「真常唯心論」,從表面看來便成為有我論,接近了婆羅門教神我、梵我一如的理路,因而被一些學者判為不正之說。實際上,真心與神我,「心之實相即是真如」與「梵我一如」,還是有著可以諸法無我印鑒別的本質區別。《大乘止觀》對此曾有論析:外道認萬物為實有,所說神我,是遍在萬物中而非萬物的一種精神實體,不離二元論立場;佛法所說真心則不於自心、萬物外建立實事,說宇宙萬有皆以一真心為體,乃一真心變現,超越二元論、一元論。神我論、梵我一如論終屬有我論,如來藏緣起論、真心現起論等終屬無我論。所謂如來藏、真心等,雖有真我、大我之稱,從其根本的內涵來講,其實是諸法無我之真實從證知者角度的別稱。如來藏、佛性,終歸指人心所具無我的本性及對此本性的證知,《楞伽經》雖說如來藏清凈不變,又強調「當依無我如來之藏」。《佛性論》說得明白:「佛性者,即是人法二空所顯真如。」佛性、本心等,終歸指人心與本來無我之真實相應的境界,此境界是「智與真如平等平等」,無能所、主客之分,一法不立,一法不舍,絕無眾生所執的假我、神我之相,也無真我大我乃至無我之相,可謂真正的無我——無我之真理在清凈心中的原樣呈現(「現觀」、「現證」),不過假名為真我、大我而已。宗喀巴大師強調無我之正見為佛法第一義,說阿賴耶、如來藏絕對是空,是頗有深意的。

我執不斷,生死不已

( 理即明了,此事需行,若不心行,說食不飽。感恩風行師兄輯成此文)

H. 極致立體聲的錄音師布萊尼西·阿特曼的資料,他很厲害非常想了解!!

特異獨行的錄音師布萊尼西·阿特曼 (Breinich Altmann) 對於音樂性追求始終如一,他不僅有最好的硬體器材,也自己找尋藝人,錄制出精緻而大量的唱片。此專輯由他親手操刀,發燒至極,從頭到尾都維持著一流的音響效果,讓所有的樂器起來都是那麼地真實,一整片的音樂在任何系統中聽來都非常過癮,令人心醉馳迷,鋼琴手演奏時手指與琴鍵的觸感以及琴弦的張力,也有如真般的質地。結像立體、氛圍濃郁、色彩極其豐富,起伏轉折處也是活靈活現。

I. 求會心理學解:不喜歡交朋友,有過輕生的念頭現在沒有,與別人相處很正常,自己獨處是莫名有悲傷的感覺,

你真正喜歡上一個人,你會開始好奇他的一切,從對方的興趣愛好、生活細節、到生活作息,你會開始情不自禁的關心他的喜怒哀樂,以及每個與他有關的信息。甚至一個和他相似的名字,你都不會放過,因為在你心裡,這個人是特殊的存在,彷彿身上帶著光,整個世界都變得不一樣起來。

你每天醒來會最先關注手機、QQ消息,對方發的每一個表情、消息都會引起你注意,你會思考對方每一個表情的含義,並予以回復。
你總是難以隱藏自己的好奇心,經常會小心翼翼地詢問對方各種信息,想了解他生活的每個小細節。
他的每次出現總是讓你激動、心跳加速,甚至呼吸急促。並且,你在了解對方的過程中,往往會毫不吝嗇自己的贊美之詞,其實是在暗示著對方:我喜歡你的方方面面。

二、更多的自我展露

在拚命了解對方的同時,你也會忍不住把與自己有關的信息與感受分享給對方。心理學家阿特曼(Altman)曾用「社會滲透理論(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解釋了「自我展露」在發展戀愛等親密關繫上的重要作用。自我展露強調的是在溝通過程中將更多個人化的信息流露出來。具體來說,話題會由淺入深,溝通內容會由表面交談過渡到更多與個人相關的信息。

比如,當你最開始和自己喜歡的人說話時,會聊一些非個人化的話題,可能是最近又發生了什麼事情、天氣變化、喜歡看的節目等;當這些表面交談得到了對方回應,我們便會深化這種社會交換,這時候,話題會進一步擴展,雙方會交流一些更個人化、更敏感的信息,而這種交流的深化可以快速促進雙方關系的轉變。

所以說,「自我展露」是親密關系發展的基礎,在最開始,你可能會因為太希望了解對方並隱藏自己,而刻意將自己表現得很完美,但是當你真正喜歡一個人後,你會忍不住將自己的真實經歷、悲慘過往與對方分享,你會將對方徹底納入到自我的一部分,也就不會有所保留了。

三、做什麼事都會想到他

當你真正喜歡一個人後,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聯想到對方,為對方考慮。比如,路過蛋糕店你會想到,「他喜歡吃這種蛋糕嗎?」;長時間的工作而感到疲憊時,你會想「他也很累吧」,並且每次想到對方你會覺得很欣慰。

在心理學上,我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戀人參照效應(The Reference Effect of Lover)」。指的是當你真正喜歡、接納對方的時候,你會在潛意識中把對方當作自己的一部分,因此不論在做什麼事情時,總會先聯想到對方。

這個概念是在「自我參照效應」的基礎上產生的,描述的是當人們在加工與處理和自己有關信息時,效率會更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頭腦也會不自覺的優先處理與自己喜歡的人有關的信息。

四、希望給對方承諾並獨自佔有這段感情

承諾指的是心裡話口頭的預期。斯騰伯格在「愛情三元論」中指出,最完美的愛情應當是親密、激情、與承諾並存。當你真正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你會情不自禁的想和對方過一輩子,為你們之間的關系給出承諾,想要盡力守護這份美好的感情!

更重要的是,當你真正喜歡上了對方,你會具有領土意識,你會非常渴望獨自佔有對方,這個過程中,一旦有陌生人進入,你會異常緊張並患得患失。

在你看來,真正喜歡一個人是怎樣的感覺?期待你的留言~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社會滲透理論》

舉報/反饋
今日熱榜
1
青島全員核酸檢測無新增陽性
2
成都成立工作組調查毛洪濤去世
3
青島大媽核酸檢測身上掛滿金貨
4
內蒙古包頭發生3.8級地震
5
金鷹女神宋茜出場方式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熱榜
大家都在搜
心理學判斷男生暗戀你

男生喜歡一個人的跡象

男人愛上一個人的表現

10秒測男生喜不喜歡你

測試你潛意識里喜歡誰

相互有好感能感覺到嗎

相關閱讀

故事很短,卻赤裸裸地說穿了人性(值得一看!)
陝西法制網
這個女人的段位太高了,聽完她和老公的故事,我跪了

悅文天下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真的有一種人,愛情里永遠是贏家

苳冬
嫁人前的一個真相,你必須明白

有書
打開網路APP看更多資訊
精彩視頻
00:59
小時候你們有沒有經歷過,喜歡一個人就會不由自主想欺負她
放晴的天空啊
02:24
日本心理學家提問女性戀愛是否會靠感覺,現場只有一個女性答對了
娛樂小噴泉
01:30
喜歡一個人時哪些感覺最強烈?當自己有這感覺時,你可能愛上他了
街了個訪
04:32
喜歡一個人怎麼了,為何卻要這樣對我?
囧聞逸事
熱門推薦
脫貧攻堅|圓夢

新華社新媒體

中國內地首部導盲犬題材電影《快樂密碼》在清華大學試映
中國青年網
「3000樂齡人暢游淄博」活動啟動,14條線路帶你品味淄博

齊魯壹點
安徽肥西:特色農業助脫貧

光明網
搞笑趣圖

狗子撿玩具的方式很特別,應該找不到,比它更搞笑的了!
大愛萌狗控
拉拉只被鄰居摸了一次,就天天在圍欄那等他,主人都吃醋了!

大愛萌狗控

我居然被一隻哈士奇給撩了,老夫的少女心啊!
大愛萌狗控

狗子總是拒絕吃飯,除非主人這樣操作一番,好沙雕!
大愛萌狗控
你會向喜歡的人展示自己嗎

2915人參與投票已結束


53%
20% 不會
不知道
27%
書法葩中葩

2546
2546
都是錯覺,別想太多了
03-21 22:36
回復
帝國上尉:快醒醒,大清亡了
我愛吃豆腐WrSFx:作者,咱們一起去爬山吧,我帶了相機,爬完山咱們去游泳,一會兒我要排練一下話劇,我的台詞是:我還有機會嗎?
全部25條評論
愛做夢的錦鯉

4271
4271
明明他不那麼帥,明明他成績沒那麼好,明明他不是我理想中溫柔的樣子,我還是喜歡他,中了邪一樣的。能在人群中第一眼看到他,能在排名里第一眼看到他的名字,做每一件事都在第一時間想到他,就像加了濾鏡、主角光環。但是,說了那麼多,他還不知道我喜歡他啊。也好,就這樣默默看著他,就夠了。
2019-08-26
回復
夏時光88:分手大師
怡家萌雨:我和你不同的是他知道我喜歡他,但他不喜歡我,當初我喜歡上他還是因為他先惹的我
全部82條評論
白茶n

1812
1812
最開始不是很喜歡她的,但是她對我很熱情動不動就來找我聊天打游戲。聊了一個暑假。可能日久生情吧我對她的好感度也越來越高,最近發現喜歡上她了每天只要有空就給她發消息,但是她從上禮拜開始漸漸對我又冷淡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反正就很喜歡她。暗戀一直也不敢說
2019-08-25
回復
少風q6h5K:加油啊,兄弟,主動久了真的會累的,長時間得不到回應就會慢慢放棄了
刀若枋5M:這就是所謂的性單戀?
全部69條評論
檸檸喜歡可樂姐姐

188
188
第一次,因為我沒有回他信息,他把我刪了,過了一個月後,我又把他加上,我一和他聊天我就臉紅心跳,盡管他每次發消息都是問作業,但是呢,過了不到兩個星期,他又把我刪了…這一次我不準備加他了,這樣或許是折磨他。可是他經常不回復我信息,我也沒有和他計較呀!為什麼?~
03-06 10:56
回復
檸檸喜歡可樂姐姐回復怕你想飛哦:一樣啊
檸檸喜歡可樂姐姐回復烏天曼dj:知道啦
全部14條評論
以塵埃create星辰

929
929
高一的初見,憧憬半年,然而卻花了整個高二試著忘記,高三又分到一個班,不是幸福,不再憧憬,剩下的只有煎熬。越是發自內心真正喜歡的,你得不到時,便越是痛苦萬分。命運弄人,為何要在這不合適的時間,遇上一直想遇見的那個人。當愛情與前程要選擇時,只能放棄前者。唉,晚三年遇見,該多好......祝她日後幸福,願我不再自擾......
01-07 00:51
回復
惜曦YiBo:唉~不當作家可惜了
易易易YcOsB:失戀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開始下一個戀愛
全部17條評論
orangenanananana

393
393
他成績沒我好,長得也就一般般,他也和我的理想型不一樣,可我就是不知不覺習慣上了他。和別人說話會不由自主提到他,總是想和他在一起,每次也可以立刻找到他。他很憨憨,可走近一看,卻很暖。他不知道我喜歡他。我們班很多人覺得他喜歡我,可我不清楚。也罷,只要可以看著他,和他玩,足矣
2019-12-25
回復
雨雅苼lc回復關你禁閉了:你不是一個人
蘢雨心:一樣的經歷誒
全部12條評論
美女林

4876
4876
又得不到又忘不掉這種感覺快瘋了。
2019-08-23
回復
牡丹仙子h1CBL:確實會瘋的。不過,我目前和他不同門店,正學著逐漸把他拋到腦後。。。
我心飛揚4SDSq:時間的抹滅嗎?
全部61條評論
睢鳩振宇BF

400
400
我對他從沒心跳加速過,只不過失去之後常常關注他空間動態他的一點一滴,偷偷打聽他感情方面,深夜裡想起他會很後悔很難過,聽到他重新愛上了一個人,一個人買醉一口氣連抽十多支煙抽到昏厥,偶爾想起與他美好的回憶會笑,轉瞬間又失落 我從來不會刻意去記一個人的電話號碼,可是喝醉了不知不覺中撥打的卻是他的號碼。遇別人問到我感情上的問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我很想時光能倒流,在選他一次 我這算什麼?// @池又 :我雖然很喜歡他,非常非常喜歡的那種,但見他並不會心跳加速怎麼回事
2019-08-28
回復
馮驕eT:你是男還是女?
網路網友cb7515:你的感情習慣了他的存在吧,人一般喝醉了之後打電話會打給潛意識里比較信任且親密的人,你說你是後悔,

目錄
一分鍾了解心理暗示
4.1萬 48"
一分鍾告訴你催眠究竟靠不靠譜
56.4萬 1'50"
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父母的第一反應,直接決定了孩子的一輩子
5225 5'4"
貼上標簽,我就成了你以為的那種人
33.5萬 3'12"
誰把90後逼成了佛系青年?
8.6萬 2'7"
>
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從心理機制上講,它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的假設,不一定有根據,但由於主觀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趨向於這項內容。我們在生活中無時不在接收著外界的暗示。比如,電視廣告對購物心理的暗示作用。

J. 佛教是怎麼定義「我」的

但即使在不斷的變化中難道就沒有一個「在不斷變化的我」嗎,因為成佛的畢竟是釋迦摩尼而不是「我」啊 。 這應該要反回來說。 世界上不存在一個常住不變的『我』。

我一詞可以分為兩個領域。 神我(靈魂,大我),自身(小我)。要了解諸法無我,那麼就必須了解前面兩句『諸行無常,諸行皆苦』。第一、第二兩偈中有道:「一切有為的事物,都是無常 的(諸行無常)。」以及「一切有為的事物,都是苦的(諸行皆苦)。」第三偈卻道:「一切法都是沒有『我』的(諸法無我)。

這里請特別注意,在第一、二偈 中所使用的是「有為的事物(行)」一詞,但在第三偈中則改用「法」字了。為什麼第三偈不也和一、二偈一樣地用「行」(有為的事物)而要用「法」字呢?整個的關鍵就在這里。
將「法」字譯為「一切復合的事物」,是很錯誤的。「一切復合的事物」只是行,不是法。五蘊中的行蘊,是指「心的造作」或「心志的活動」,能產生業果。在此處,行的意思就是五蘊與一切緣起、依存、相對的事物(精神的和肉體的都在內)。假如第三偈也說:「一切行(有為的事物)都是沒有我的」,那末有人也許會想:雖然有為的事物中無我,但在有為的事物之外,五蘊之外,也許仍有一個「我」吧!就是為了避免這種誤會,所以第三偈中才用了「法」字。「法」字的意義比 「行」字要廣大得多。
在佛教中,沒有一個術語的涵義,比「法」字更廣的了。它不僅包括有為的事物,也包括了無為的「絕對性」與涅盤。世出世間、善惡、有為無為、相對絕對,沒有一樣事物不包括在這一個「法」字中。因此,根據此一申義,「諸法無我」很顯然的是說不僅五蘊之中無我,在五蘊之外或離開五蘊依然無我。

這世過後我們精神上的「我」便再附著於某道中的一個物質實體上繼續輪回。這點是不明確的。不是附著,而是生起『識』,自然而然的生起。如沒有生起,那麼這就是植物了。 正確的說『由『業』的牽引,而生起識,但這識和下世的『肉體』是自然聯系起來,並非附著。

佛教認為性格等這些並不是屬於真正精神上的「我」。性格是由於前世的『業』所導致的。 這當然屬於『我』,不過這是『假我』。『假我』一詞是表示『我』是不真實存在的,所以放入『假』。但並不等於『真我』是真實存在的,因此佛陀才說『無我』。

因為我覺得最後的真正的悟道不可能是在某一生這么短的時間內可以完成的。 佛陀說今世可解脫,但與個人的波羅蜜也是有關的,但這關系也不一定是絕對的。

假設如我下世墮入畜生界,變成了一個動物,那麼「我」到哪去了,當然它是還存在於我動物的肉體內,但它豈不是和我身為人的一世相比起了很大的變化,至少我不能再思考這個世界的本質,還有我以前對世界的思考,那些積累都沒有了嗎? 所謂的『我』是一種因為痴愚所產生的錯覺,那麼墮入惡趣之後,還是因為痴愚而產生有『我』的錯覺。可是這和輪回並沒有關系。錯覺會思考這個世界的物質嗎? 在下不覺得。 當轉入惡趣之後,生存是因為『本能』。如老虎會吃肉一樣,這就是本能。 本能是由於長時間的痴愚所產生的。例如生存本能,恐懼本能等等。 這些都是由於『無明』(痴愚)所產生的反應。

所謂的錯覺會因為不同的時代環境而改變,不需要被『我』一詞所混淆。

在下的空間有幾篇文章和無我以及輪回有詳細說明。您不妨去看看。

熱點內容
才買新手機為什麼充不進去電 發布:2025-05-15 00:38:42 瀏覽:116
為什麼手機隨意播放歌 發布:2025-05-15 00:30:11 瀏覽:581
為什麼沒睫毛眼睛會變小 發布:2025-05-15 00:30:11 瀏覽:925
狗狗眼睛裡為什麼會發橘色光 發布:2025-05-15 00:29:20 瀏覽:978
為什麼淘寶的東西領券後這么便宜 發布:2025-05-15 00:21:17 瀏覽:150
為什麼吃冰凍的東西鼻子就塞 發布:2025-05-15 00:20:27 瀏覽:25
眼睛做激光為什麼晚上會眩光 發布:2025-05-15 00:19:47 瀏覽:13
光纖激光打標機為什麼打不出顏色 發布:2025-05-15 00:13:47 瀏覽:949
蘋果為什麼不用8g運存 發布:2025-05-15 00:08:52 瀏覽:636
為什麼有的東西比堆焊耐磨 發布:2025-05-15 00:08:49 瀏覽: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