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低倍鏡下找不到菌絲或孢子
1. 真菌鏡檢未見菌絲及孢子是什麼意思
真菌鏡檢.未見.菌絲及孢子
譯文; 真菌顯微鏡檢驗 沒有看見 菌絲和孢子
皮膚真菌鏡檢是通過直接鏡檢的方法,找到菌絲和孢子,以供初步診斷。而培養的方法,則根據菌落的特徵和鏡下形態,結構以確定菌種。
2. 使用低倍鏡若找不到要觀察的細胞,換上高倍鏡則可快速找到。這句話是錯的,為什麼
應該是顯微鏡的使用必須在低倍鏡下找到物象,再換用高倍鏡。低倍鏡若找不到要觀察的細胞,說明要觀察的細胞不在改區域,需要移動玻片,而不是換高倍鏡。
由低倍鏡換用高倍鏡進行觀察的步驟是:移動玻片標本使要觀察的某一物象到達視野中央→轉動轉換器選擇高倍鏡對准通光孔→調節光圈,換用較大光圈使視野較為明亮→轉動細准焦螺旋使物象更加清晰
3. 我也是的做了真菌檢查鏡下未見真菌菌絲是怎麼回事
因為取材比較局限有時候可能未必取到真菌所以鏡下未見真菌菌絲還有可能就是您沒有真菌感染
考慮沒有真菌感染要慎重當有相應症狀時很大程度是感染真菌了
4. 真菌學的真菌學診斷
1.直接鏡檢 皮屑,毛發,指(趾)甲屑置於玻片上,滴加10%KOH,加蓋破片微加溫使角質軟化透明,低倍鏡下觀察有無菌絲和孢子,即可初步診斷真菌癬;假絲酵母菌感染的塗片,須革蘭染色;隱球菌感染的標本應取沉澱物用墨汁作負染色後鏡檢觀察.
2.分離培養 直接鏡檢不能確診時應作真菌培養.皮屑,毛發,指(趾)甲屑標本經70%乙醇或2%石炭酸浸泡2~3min殺死雜菌,再接種含抗生素的沙保培養基,觀察菌落特徵.必要時作小培養.根據鏡下菌絲和孢子的特徵進行鑒定.
3.動物實驗 分離致病性真菌
4.皮膚超敏反應試驗 將抗原稀釋10~100倍,皮內注射0.1毫升,24-48小時後紅腫硬結直徑超過0.5cm者,為體內有相應真菌感染. 1.血清學試驗 多用於深部真菌的輔助檢查.包括沉澱素測定,ELISA法,熒光抗體法,顯色鑒別培養法等.
2.核酸的檢測 可用核酸C+Cmol%測定,限制性長度多態(RELP)分析,DNA特殊片段測序等,對真菌快速診斷.
3.真菌毒素的檢測 薄層層吸法,高效液相色譜均較復雜,間接競爭ELISA法簡便,快速,靈敏.
5. 製作的洋蔥表皮細胞裝片放在低倍鏡下鏡檢,結果什麼也沒有,為什麼
你使用顯微鏡的方式不對
低倍鏡的使用方法
(1)取鏡和放置:顯微鏡平時存放在櫃或箱中,用時從櫃中取出,右手緊握鏡臂,左一手托住鏡座,將顯微鏡放在自己左肩前方的實驗台上,鏡座後端距桌邊7厘米為宜,便於操作。
(2)對光:用拇指和中指移動旋轉器(切忌手持物鏡移動),使低倍鏡對准鏡台的通光孔(當轉動聽到碰叩聲時,說明物鏡光軸已對准鏡筒中心)。調節為較大光圈並將反光鏡轉向光源,左眼在目鏡上觀察(右眼睜開),同時調節反光鏡偏轉角度,直到視野內出現明亮光斑為止。
(3)放置玻片標本:取一玻片標本放在鏡台上,一定使有蓋玻片的一面朝上,切不可放反,用壓片夾夾住,然後移動玻片,將所要觀察的部位調到視野范圍內。
(4)調節焦距:以左手按逆時針方向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緩慢地下降至物鏡距標本片約5毫米處,應注意在下降鏡筒時,切勿在目鏡上觀察。一定要從右側看著鏡筒下降,以免下降過多,造成鏡頭或標本片的損壞。然後,兩眼同時睜開,用左眼在目鏡上觀察,左手順時針方向緩慢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緩慢下降,直到視野中出現清晰的物象為止。
如果物象不在視野中心,可移動玻片,將所要觀察的部位調到視野范圍內。(注意移動玻片的方向與視野物象移動的方向是相反的)。如果視野內的亮度不合適,可通過調整光圈的大小來調節,如果在調節焦距時,鏡台下降已超過工作距離(>5.40mm)而未見到物象,說明此次操作失敗,則應重新操作,切不可心急而盲目地上升鏡台。
■高倍鏡的使用方法
(1)選好目標:一定要先在低倍鏡下把需進一步觀察的部位調到中心,同時把物象調節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進行高倍鏡的觀察。
(2)轉動轉換器,調換上高倍鏡頭,轉換高倍鏡時轉動速度要慢,並從側面進行觀察(防止高倍鏡頭碰撞玻片),如高倍鏡頭碰到玻片,說明低倍鏡的焦距沒有調好,應重新操作。
(3)調節焦距:轉換好高倍鏡後,用左眼在目鏡上觀察,此時一般能見到一個不太清楚的物象,可將細調節器的螺旋逆時針移動約0.5-1圈,即可獲得清晰的物象(切勿用粗調節器!)
如果視野的亮度不合適,可用集光器和光圈加以調節,如果需要更換玻片標本時,必須順時針(切勿轉錯方向)轉動粗調節器使鏡台下降,方可取下玻片標本。
想讓像變大就要使物鏡靠近物體,目鏡遠離物鏡一些,像變小則反之。
6. 1、觀察微生物時,初學者為什麼要先用低倍物鏡觀察,而不直接用高倍物鏡或油鏡
低倍鏡下放大倍數小,視野大,能看到的東西多,而高倍鏡則正好相反。因此先在低倍鏡下容易找到待觀察物及結構,隨後再以高倍鏡放大觀察,這樣方便,如果一上來就用高倍鏡或油鏡看,不容易找到待觀察物。
7. 在低倍物鏡找不到細胞,那高倍物鏡呢
進行觀察時,一般順序是先在低倍鏡下找到要觀察的目標,然後再在高倍鏡下仔細觀察。
如果在低倍僮下找不到要觀察的細胞,那麼在高倍鏡下就更難找到了,因為高倍鏡的觀察視野更窄,范圍更小。
8. "如果在低倍鏡下看不到細胞,可以用高倍鏡繼續觀察"這句話為什麼錯
低倍鏡高倍鏡的視野一樣大,由低倍鏡放大倍數小,所以看到的細胞數目多范圍大,而高倍鏡放大倍數大,所以看到的細胞數目少范圍小,因此,將低倍鏡換成高倍鏡時,看到的細胞數目變少了,所以更不容易找到細胞了.
9. 高倍鏡下,低倍鏡下,電子顯微鏡下分別能看到哪些細胞結構(或細胞器),不能看到哪些啊(不要籠統地說
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的細胞,可以觀察到顯微結構有-細胞膜或細胞壁(當植物細胞發生質壁分離時可以觀察到二者)細胞核 葉綠體 如果染色的話 ——
在高倍鏡下可以觀察到線粒體
電子顯微鏡下亞顯微結構 線粒體 溶酶體 葉綠體·······的可以觀察的 還有更細微如磷脂雙分子層,核孔 染色質的外觀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