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尋物指南 » 本來就是物件為什麼叫東西

本來就是物件為什麼叫東西

發布時間: 2022-08-18 21:44:16

⑴ 「東西一詞」為何稱之為東西,而不稱為南北其屬於貶義詞還是褒義詞

我國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稱為「五行」,分別代表東、南、西、北、中,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天干」,又把「五行」、「天干」對應起來,組成「五方」,即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這樣,我們可以看出,東方屬木,可以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樹木、蔬菜、莊稼等等;西方屬金,可以代表一切金屬礦物,如金、銀、銅、鐵、錫等等;南方屬火,火是一種化學現象;北方屬水,嚴格說來,水也是一種化學現象。然而,在古代,人們不可能把火、水當作物質;至於中方的土,由於遍地皆是,以至被古人忽視。由此看來,只有木(植物)和金(金屬礦物)最受人們的重視,可以代表一切有用的物質。於是人們就把代表「木」和「金」的兩個方面連在一起,逐漸地構成「東西」,這個詞用它代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品。
東西的另一種說法
古人以五行對應方位,東西南北中對應金木水火土,東西主金木;南北主水火。「南北」所對應的「水火」以及「中」所對應的「土」是沒有多少價值的,所以沒有買賣的必要,故我們只能說買東西不能說買南北。這里的「金」「木」指代范圍又進一步擴大,不是單純意義上的金銀、木料、木材之類的了,而是指生產、生活工具、資料等等。 另外,古人以面南背北為上,即南北為通路、順達,這就是為什麼皇帝始終要面南背北而坐,衙門也要朝南開的原因。而東西兩側置放物件,指點物件的時候自然指著東、西兩面,故以東西來作為物品的統稱。
(1)東面和西面
(2)從西到東的距離
(3)泛指四方
(4)泛指各種具體或抽象的事物 你有什麼東西
(5)特指人或動物(常含喜愛或厭惡的情感)
(6)大小之說, 居住習俗有東大西小之說, 不是東西:形容沒大沒小,不知禮教。

⑵ 東西與物件的區別

東西指的是任何物件
有時指人哦!物件指的是物品
基本可以互用
中國文字很復雜的呀

⑶ 物品為什麼叫『東西』而不叫『南北』

五行方位中,東西南北中對應金木水火土,東西主金木,可用籃裝;南北主水火,而水火無法用籃子裝,故我們只能說買東西不能說買南北。
南宋理學大家朱熹,在未出仕前,家鄉有叫盛溫和的好友,此人亦是博學多才的人。
一天兩人相遇於巷子內,盛手中拿著一個竹籃子,朱熹問他:「你去那裡?」盛回答說:「我要去買點東西。」
朱熹是以窮理致知研究學問的人,他聽盛的話,很好奇,隨即問道:「你說買東西,為什麼不說買南北呢?」
南宋理學大家朱熹,在未出仕前,家鄉有叫盛溫和的好友,此人亦是博學多才的人。
一天兩人相遇於巷子內,盛手中拿著一個竹籃子,朱熹問他:「你去那裡?」盛回答說:「我要去買點東西。」
朱熹是以窮理致知研究學問的人,他聽盛的話,很好奇,隨即問道:「你說買東西,為什麼不說買南北呢?」
盛溫和反問朱熹:「你知什麼是五行嗎?」
朱熹答:「我當然知道,不就是金、木、水、火、土嗎?」
盛說:「不錯,你知道了就好辦,現在我說給你聽聽,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中間屬土。我的籃子是竹做的,盛火會燒掉,裝水會漏光,只能裝木和金,更不會盛土,所以叫買東西,不說買南北呀。」
朱熹聽後唉了一聲說:「原來是這樣!」
在古代"南北"所對的"水火"以及'中'所對的"土"是沒有價值的,所以沒有買賣的必要
古人以面南背北為上,即南北為通路,東西兩側置放物件,指點物件的時候自然指著東、西兩面,故以東西來作為物品的統稱。

⑷ 物品為什麼叫做「東西」而不叫「南北」

「東西南北」本來都是表示方位的詞語,為何後來「東西」又被當作物品的意思呢?有一則小故事說「東西」代指物品,與宋朝大學問家朱熹有關。有一天朱熹在路上碰到精通五行學說的好友盛溫和提著籃子,於是問道:「你去干什麼啊?」盛溫和答:「去街門買東西。」朱熹愣在當場,原來當時還沒有「東西」一詞。他不解地問:「買『東西』?這是什麼意思?為何不買『南北』?」 盛溫和笑著說:「真不明白?你這位大學問家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啊。你把五行和五方對照一下就明白了。」朱熹低頭思考了一會,豁然開朗。原來在五行之中,「東」即「木」,「西」為「金」,「南」屬「火」,「北」乃「水」,盛溫和說買「東西」,是指買金木一類的東西;「南北」指水火,是不能裝在籃子里的。從那以後,「東西」一詞代指物品,就流傳至今。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東西」一詞的確是在古代就有了。東漢時朝,洛陽和長安是兩座繁華的商業城市,洛陽被稱為「東京」,長安被稱為「西京」。民間有人到東京、西京購貨,就稱「買東」、「買西」。久而久之,「東西」便成了貨物的代名詞,於是買「東西」一詞就流傳開來。

因為東方屬木 ,西方屬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中間屬土。

而古代買物品時用的的籃子大多是竹子做的,盛火會燒掉,裝水會漏光,只能裝木和金,更不會盛土。

所以久而久之物品就有一種稱呼叫東西了

⑸ 物件是指什麼

物 wù 人以外的具體的東西:事物。生物。物體。貨物。禮物。文物。物價。物質。地大物博。物極必反。 內容,實質:言之有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對的環境:物議(群眾的批評)。待人接物。物望所歸(眾望所歸)

物品,是生產、辦公、生活領域常用的一個概念。在生產領域中,一般指不參加生產過程,不進入產品實體,而僅在管理、行政、後勤、教育等領域使用的,與生產相關的或有時完全無關的物質實體。在辦公生活領域則泛指與辦公、生活消費有關的所有物件。在這些領域中,物流學中所稱的「物」,就是通常所稱的物品。

經濟中的分類

在考慮經濟中的各種物品時,根據兩個特點來對物品進行分類----排他性和競爭性。

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競爭性。例如一個冰欺凌蛋卷。

公共物品:既無排他性又無競爭性。不擁擠的不收費道路就屬於公共物品。

公有資源:有競爭性但沒有排他性。擁擠的不收費道路屬於公有資源。

自然壟斷:當一種物品有排他性但沒有競爭性時,可以說存在這種物品的自然壟斷。不擁擠的收費道路屬於自然壟斷。

⑹ 東西一詞 最早出現 什麼年代,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第一個考證「東西」詞源的是明朝的方以智,他把「東西」一詞的源頭追溯到《南齊書·蕭嶷傳》中蕭賾所說的「百年復何可得?止得東西一百,於事亦濟」。方氏認為蕭賾這段話里的「東西」是指「物」,是「東西」一詞的源頭。當代辭書《辭海》和《辭源》也認同方氏的考證,以之為「東西」之詞源。然而,已有多位學者發表學術論文,對這個觀點提出了質疑。另外,《辭源》還引了《唐會要》的一段話作為「東西」的另一個先源,但同樣因為誤解原文而遭到多位學者的駁正。
事實上,傳世的北宋及之前的文獻中,根本找不到「物曰東西」的用法。敦煌文獻向世人展示了大量唐、五代的口語俗話,其中稱「物」曰「什物」、「器物」等等,但是找不到「物曰東西」的例子。而定型於唐代的吳方言以及定型更早的閩南方言中,「物」稱作「物事」及「物件」,也不稱為「東西」。因此,我們可以肯定,「東西」一詞出現在唐朝以後。
「東西」一詞在元朝的白話作品中大量使用,一些被指認為「(南)宋話本」的話本中也有「東西」一詞,很明顯,「東西」流行於元代,但或許在南宋時已經出現。因此,「東西」一詞最早只能出現於五代至宋之間。那麼,它到底什麼時候出現?是五代還是宋朝?它有什麼來歷?這依然是一個有趣而復雜的問題。
除了年代尚有疑問的「宋話本」外,記載宋朝人口語的文獻,最重要的當推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和朱熹的《朱子語類》。《東京夢華錄》中的「器物」寫成「動使」,而《朱子語類》則數百次把「物」稱作「物事」,兩本書里都沒有「東西」一詞。更值得注意的是:兩宋文集中有「動使」而沒有「東西」,而元、明的文人著作中,「動使」一詞則完全絕跡。
《東京夢華錄》中「動使」一詞出現了十一次。例如,「相國寺萬姓交易」條說「飲食茶果、動使器皿」,「諸色雜賣」條則提到「釘鉸、篐桶、修整動使、掌鞋、刷腰帶」,此外還有「衣著動使、銅鐵器皿、衣箱磁器之類」,「盤合器皿、車檐動使」,「借措動使,獻遺湯茶,指引買賣」,「珍玉奇玩、匹帛動使、茶酒器物」等語句。從這些句例中可以看出,「動使」意指「家用器物」,詞意看起來與「東西」很相近。
「動使」這個詞並非《東京夢華錄》所獨有,它最早出現於五代,並屢見於兩宋。《五代會要》記載後唐敕令,提到「散失動使什物」及「農器燒器,動使諸物」,兩處「動使」的詞性是動詞。而歐陽修《文忠集》提到「城壁並烽火台、防城動使、家事、衣甲」等,「動使」的詞性已經轉變為名詞。此外,蘇軾、李燾、真德秀、衛涇等人也使用過「動使」這個詞,他們的「動使」指各種「器物」,與「東西」的詞義也很相近。甚至在元、明流傳時經過改寫的宋話本中,也還有「動使」一詞的遺蹤,《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和《大宋宣和遺事》是其中的兩個例子。
南宋有吳曾、洪邁、程大昌、袁文等一大批喜歡考證「事物起源」的「雜考家」,他們考證許多詞彙的起源,卻沒有一個人考證「東西」這個詞。可見,要麼他們熟知「東西」一詞的來歷,要麼「東西」當時還沒有出現。從以上我們對兩宋及之前的文獻的考察看,我們只能得到結論:「東西」這個詞在南宋疆域內還沒有出現。
一個相當重要的事實是:「動使」和「東西」的讀音在宋元間是很相近的。古學者說「西」字的聲母與「先」相同,而很多例子則證明這個聲母後來分化為現代拼音之「x」、「s」及「sh」。例如「肖」聲母為「x」,而「梢」、「稍」等形聲字的聲母都是「sh」。再如「鰓」、「撕」等字,《辭海》均有「xi」、「si」二音。又如「廈」、「省」均有二讀,聲母則分別是「x」及「sh」。可見,「西」的聲母在分化之前與「使」或「廝」是相近或相同的。而在宋元白話文中,「廝撲」就是「相撲」,「相見」寫成「廝見」,「廝殺」就是「相殺」,可見在宋元間「先」的聲母還沒有分化,「使」與「西」讀音相同或相近。此外,「動」字的聲母在中古是濁聲而「東」字不是,清濁不分大約也發生於唐宋之間。也就是說除聲調外,「動使」與「東西」在宋代讀音基本相同。
總而言之,五代之前只有「什物」、「物事」等詞,宋時「物事」雖然盛行,但「動使」也開始廣泛使用。此後,「東西」的使用廣泛而「動使」完全消失。從時間順序看,「動使」一詞出現在「東西」之前,「東西」的廣泛使用與「動使」的銷聲匿跡同步發生,而「動使」的讀音在當時與「東西」基本相同。因此,筆者認為:「動使」與「東西」的讀音相似且興替正好銜接,應該不是巧合,而是因為「動使」轉變成了「東西」。那麼,「動使」二字都是仄聲,為什麼會變成平聲的「東西」?很有可能的原因是:當時北方居住著大量的金人和蒙古人,他們學習漢語,吸收北宋的「動使」一詞,卻難以准確把握四聲,因此「動使」變而讀為「東西」。也就是說,出現於五代的「動使」在北宋變成名詞「動使」之後,由北方的少數民族繼承,而在金、元間演變成為「東西」,它是「東西」一詞的詞源。
------本文作者吳朝陽

⑺ 為什麼"東西"會用來泛指事物

南宋理學大家朱熹,在未出仕前,家鄉有叫盛溫和的好友,此人亦 是博學多才的人,一天兩人相遇於巷子內,盛手中拿著一個竹籃子 ,朱熹問他:「你去那裡?」

盛回答 >>說:「我要去買點東西。」

朱熹是以窮理致知研究學問的人,他聽盛的話,很好奇,隨即 問道:「你說買東西,為什麼不說買南北呢?」

盛溫和反問朱熹:「你知什麼是五行嗎?」

朱熹答:「我當然知道,不就是金、木、水、火、土嗎?」

盛說:「不錯,你知道了就好辦,現在我說給你聽聽,東方屬木 ,西方屬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中間屬土。我的籃子是竹做 的,盛火會燒掉,裝水會漏光,只能裝木和金,更不會盛土,所 以叫買東西,不說買南北呀。」

朱熹聽後唉了一聲說:「原來是這樣!」

⑻ 為什麼平時我們去買某一樣物品,叫買東西呢為什麼不叫買南北呢

因為太陽東升西落,所以過去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或是坐南朝北的,家裡的一些物件為了不擋門就只有放在房子里的東、西兩側,想拿些什麼的時候,不是在東,就是在西,久而久之就把所有的物件統稱為「東西」了。

⑼ 東西這個詞的由來

當然這個只是古人的迷信之說,可做參考。

不過,「買東西」一詞,自古就有。在東漢時朝,洛陽和長安是兩座商業繁華的城市,洛陽被稱為「東京」,長安被稱為「西京」民間有人到東京、西京購貨,及稱「買東」「買西」。久而久之,「東西」便成了貨物的代名詞,於是買「東西」一詞就流傳開來了!

從現代哲學的角度的內容上來說:東西可以解釋為物質(由物質組成宇宙)

【東西的另一種說法】
古人以五行對應方位,東西南北中對應金木水火土,東西主金木;南北主水火。「南北」所對應的「水火」以及「中」所對應的「土」是沒有多少價值的,所以沒有買賣的必要,故我們只能說買東西不能說買南北。這里的「金」「木」指代范圍又進一步擴大,不是單純意義上的金銀、木料、木材之類的了,而是指生產、生活工具、資料等等。 另外,古人以面南背北為上,即南北為通路、順達,這就是為什麼皇帝始終要面南背北而坐,衙門也要朝南開的原因。而東西兩側置放物件,指點物件的時候自然指著東、西兩面,故以東西來作為物品的統稱。

【二、廣西藝術創作中心作家】

原名田代琳,男,1966年3月出生於廣西,現在廣西藝術創作中心工作。1994年至1996年曾被廣東省青年文學院客聘為第一屆專業作家;1997年至1999年曾被廣西文學院聘為專業作家。
1998年,中篇小說《沒有語言的生活》獲首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1996年《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出版作品集:《耳光響亮》、《沒有語言的生活》、《痛苦比賽》、《抒情時代》、《目光愈拉愈長》、《不要問我》、《我為什麼沒有小蜜》、《美麗金邊的衣裳》、《中國小說50強東西卷——送我到仇人的身邊》、《時代的孤兒》、《好像要出事了》等。根據《沒有語言的生活》改編的電影《天上的戀人》(與人合作劇本)獲東京第十五屆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編劇20集電視連續劇《耳光響亮》及根據該小說改編的電影《姐姐詞典》。

⑽ 物件為什麼都稱東西,而不講南北

東西這個詞出現在清朝乾隆年間,從前人家把東西叫物事。有一天晚上,乾隆皇帝微服私訪翰林書院,翰林書生因東西不被賞識,閑得無聊正在打牌賭錢。乾隆很生氣,心想你們這些知書達理之人竟然知法犯法,該當何罪!待四人收拾賭具放到一隻柳條筐里之後,乾隆進去和他們閑聊。故意問及那柳條筐里是什麼。四人十分緊張,一老翰林不慌不忙回答,「是東西」。
乾隆沒聽說過這詞,就問,東西,怎麼不叫南北?老翰林說,這可不行,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所以,只能叫東西不能叫南北,南就是火,要燒起來的,北就是水,要漏的。這是五行之道,婦孺皆知。乾隆一聽,驚嘆不已。回去以後,乾隆召見全體翰林書生,那四個賭錢的翰林一看乾隆就是微服私訪者,驚嚇不已,連忙下跪,沒想到乾隆誇獎了這幫學士,說自己輕慢了國家棟梁之材。宣布「東西」這個詞從此可以使用,於是,中國詞典里,就有了「東西」一詞。
一天,崇禎皇帝問大臣、人們去購置貨物都說成買「東西」,為什麼不說買南北?眾大臣引經據典,答不圓。買東西一詞起源於東漢,當時有東西兩京,到東京買貨物叫買「東」,到西京購貨物叫買「西」,久而久之「東西」便成了貨物的代名詞。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在街頭遇上好友盛溫和,盛手提一竹籃子說自己急著去店鋪,回頭約朱到家長敘,朱望盛手中竹籃問:「賢弟手提竹籃何用?」盛答:「裝東西」,朱問:「不能裝南北嗎?」盛答:「不可,東方屬木,西方屬金,竹籃子裝得,南方屬火,北方屬水,竹籃子何裝?」後世據此說,買貨物稱買東西。
「東西」屬金木,不可入口,但宋元以後人們不但買東西,而且吃「東西」此語沿用至今。清代對此說有精到的解釋:「民生日用所需俱出於木,而以金易之」,也就是說,百姓的吃穿用都取之草木的根、莖葉花果和種子,不是直接得來,便是用金錢所買,所以「東西」又是食物的代名詞。不管它的詞源解釋正確與否,反正吃「東西」的涵意還是人人可以理解的。
相傳東漢時,洛陽和長安是當時商業繁華的城市,洛陽被稱為「東京」,長安被稱為「西京」。有人到東京、西京購貨,就說「買東」或「買西」。久而久之,「買東西」一詞就流傳開來了。

熱點內容
國子臉女人為什麼克夫 發布:2025-05-20 13:32:35 瀏覽:308
天貓精靈為什麼不能打開軟體 發布:2025-05-20 13:32:25 瀏覽:163
蘋果手機為什麼屏幕暗了一會亮了 發布:2025-05-20 12:50:35 瀏覽:143
收驚的小米為什麼會少 發布:2025-05-20 12:40:02 瀏覽:70
螞蚱為什麼白天不出晚上出沒 發布:2025-05-20 12:39:53 瀏覽:582
手機凌晨的時候為什麼連不上網 發布:2025-05-20 12:09:24 瀏覽:744
為什麼電腦文件不能直接預覽 發布:2025-05-20 12:04:29 瀏覽:335
為什麼喜歡摸男生後腦勺 發布:2025-05-20 11:52:37 瀏覽:741
電腦滑鼠拉平均值為什麼都是零 發布:2025-05-20 11:47:36 瀏覽:747
手機比例為什麼是十六比九 發布:2025-05-20 11:32:00 瀏覽: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