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西周為什麼分東西
❶ 東周末期東西周分治是怎麼回事
【洛邑(洛陽)與成周】周武王伐商後為鞏固東方的領土,於今洛陽東建城成周,遷殷商遺民,置八師看管。又於成周西(今洛陽西)建王宮城,實行雙京制。
【西周滅亡】犬戎攻破西周國都鎬京(西安)滅周幽王。
【東周建立】鎬京殘破,太子宜臼(周平王)遷都洛邑王城/河南城。
【周公國】東周王朝第16位王周貞定王崩;其有四子,長子姬去疾繼位,17周哀王;三個月後,二子姬叔弒兄篡位,18周思王;五個月後,三子姬嵬弒兄篡位,19周考王。19考王怕他弟姬揭殺他,劃王畿河南之地封於洛邑王城,建(西)周公國,姬揭為西周桓公。
【東西周公國】西周桓公死後,其子西周威公姬灶代立,威公教子無方,死後大兒子姬朝繼位。二兒子姬根/姬班勾結趙成侯、韓懿侯發動叛亂,分裂周公國為東西兩部:西周公國都洛邑王城,西周惠公為大兒子姬朝;東周公國都鞏邑,東周惠公二兒子姬根,並逼迫23周顯王從王城搬到鞏。【洛邑(洛陽)與成周】周武王伐商後為鞏固東方的領土,於今洛陽東建城成周,遷殷商遺民,置八師看管。又於成周西(今洛陽西)建王宮城,實行雙京制。
【西周滅亡】犬戎攻破西周國都鎬京(宗周,西安)滅周幽王。
【東周建立】鎬京殘破,太子宜臼(周平王)遷都洛邑王城。
【周公國】東周王朝第16位王周貞定王崩;其有四子,長子姬去疾繼位,17周哀王;三個月後,二子姬叔弒兄篡位,18周思王;五個月後,三子姬嵬弒兄篡位,19周考王。19考王怕他弟姬揭殺他,劃王畿河南之地封於洛邑王城,建(西)周公國,姬揭為西周桓公。
【東西周公國】西周桓公死後,其子西周威公姬灶代立,威公教子無方,死後大兒子姬朝繼位。二兒子姬根/姬班勾結趙成侯、韓懿侯發動叛亂,分裂周公國為東西兩部:西周公國王城,大兒子西周惠公姬朝;東周公國都鞏/成周,二兒子東周惠公姬根,並逼迫23周顯王從王城搬到鞏。【洛邑(洛陽)與成周】周武王伐商後為鞏固東方的領土,於今洛陽東建城成周,遷殷商遺民,置八師看管。又於成周西(今洛陽西)建王宮城,實行雙京制。
【西周滅亡】犬戎攻破西周國都鎬京(宗周,西安)滅周幽王。
【東周建立】鎬京殘破,太子宜臼(周平王)遷都洛邑王城。
【周公國】東周王朝第16位王周貞定王崩;其有四子,長子姬去疾繼位,17周哀王;三個月後,二子姬叔弒兄篡位,18周思王;五個月後,三子姬嵬弒兄篡位,19周考王。19考王怕他弟姬揭殺他,劃王畿河南之地封於洛邑王城,建(西)周公國,姬揭為西周桓公。
【周公】春秋時期原本是有周公的,周桓王時代的周公為周桓公黑肩,後來可能由於周王室多次內亂,老周公家族絕嗣。周公揭是新周公,謚號「桓公」,因居住西城洛邑,可稱西周桓公。
【天子居住地】春秋時期東周天子主要居住在洛邑王城,到了14周敬王時期開始長期居住成周。19周考王弒兄篡位後,繼續居住在成周,而他弟弟周公姬揭居住洛邑。
【東西周公國】西周桓公死後,其子西周威公姬灶代立,威公教子無方,死後大兒子姬朝繼位。二兒子姬根/姬班勾結趙成侯、韓懿侯發動叛亂,分裂周公國為東西兩部:西周公國王城,大兒子西周惠公姬朝;東周公國都鞏/成周,二兒子東周惠公姬根。
❷ 周朝為什麼會被分為東周和西周
眾所周知,周朝是由姜子牙輔佐武王建立的我國第三個世襲王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代,那麼為何周朝分為兩個朝代?他們是什麼樣的關系?
而雒邑自經周公營建為東都以來,已成為重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心,其地位僅次於西都鎬京。於是平王乃決心將都城東遷,此後的周朝便被稱為東周。
❸ 戰國時,周朝為什麼分裂成東周,西周兩個小國
戰國時期,周王室的權威日落西山,逐漸衰微。東周末期,從周王室又分出兩個姬姓小國,即西周國和東周國。
西周國:《史記·周本紀》曰:"考王封其弟於河南,是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桓公卒,子威公代立。"西周國的始封者為周考王的弟弟桓公揭,其時約在前440年。西周國的地域在今洛陽市及其西部地區。由於周王室的衰弱,西周國公是周王身邊掌握實權的人,其辦公地點就在王城內。西周國自身因勢力單薄,常受大國欺負,與分裂出去的兄弟之邦東周國也矛盾重重,時有爭戰。周赧王五十七年(前256年),西周國因參與諸侯對強秦的戰爭,得罪秦國,"秦昭王怒,使將軍謬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其君於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史記·周本紀》)西周國與周王朝也不復存在了。
東周國:東周國為西周國的兄弟國,是從周王室分裂出來的小國。其始封君為東周惠公。關於這位東周開國君主的身份、東周國分裂的原因存在不同說法。一曰東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少子根,西國公的弟弟;二曰東周惠公是周威公的孫子,西國公的兒子。傳統觀點認為,東周惠公是周顯王二年(前367年)周威公死後,被分封至鞏國舊地的。椐《史記·周本紀》、《韓非子·內儲說下篇》等文獻,東周國實乃周威公死後,因兄弟不和,小兒子根在趙、韓二國的唆使下獨立出來,於鞏伯國舊地建國。東周國故都約在今河南鞏義市孝義鎮西的康北村一帶。《史記·秦本紀》載,秦庄襄公元年(前249年)"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東周國滅亡。
❹ 為什麼史家把周分為「西周」和「東周」
分為東西周的原因就是這兩個時期相差的比較明顯,西周時期還是周王室能夠主導的時期,周王室對於地方諸侯有著比較強的把控能力,而到了東周時期,相當於就是各個諸侯各自為政,而分為西周和東周的原因,就是西周的首都在鎬京和東周的首都在洛陽,也就是一個相對更西,一個相對更東。
❺ 古代諸如西周東周為何分西東是古時就這般說法的嗎
分為東周西周是按照都城的位置分的。如西周首都於鎬京(陝西省西安市西部),東周的首都在洛邑(大概是河南洛陽),一個在東一個在西。是後人為了好區分才分的。
❻ 為什麼要把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
1、政治形式的改變:西周時期,周王的地位極高,權利極大,凌駕於諸侯國之上,高度集權。而東周之後的周王室權利變弱,形式大減。
2、局面的改變,由統一走向分裂:西周時期周天子地位高大,王朝秩序良好,而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時期是霸主的天下,出現了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以及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霸主政治,而戰國時期形成了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強國,稱為"戰國七雄"。
3、遷都: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和洛邑;東周由周平王姬宜臼建立,定都洛邑。都城的遷移也是歷史把周朝劃分為西周東周的原因。
4、社會發展:西周時期王權在上,天下和平,東周時期王室衰微,朝綱不振,各方霸主相互稱霸,促進了文化的交互繁榮和社會發展。
5、社會性質的轉變:西周時完全是奴隸社會,而東周時期則是向封建社會轉化的過渡階段,推動了社會制度的前進,像對賦稅制度的改革,促進了封建地主經濟的成長;用人制度上的改革,促進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
❼ 周朝統治著天下的諸侯並對他們負責,為什麼周會分為東西二周
周朝建立初期,諸侯們還是非常聽周天子的話的。但是到了後期,諸侯的勢力越來越強大,越來越不服,周天子他們在各自的地盤上稱王稱霸,對於周天子的各種命令,只是象徵性地服從,其實他們的心中早就已經很不滿了,有些比較有野心的諸侯甚至想取代周天子。所謂的東周和西周,只是把周王朝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面一段時期叫西周,後面則叫東周,這是我們後代人劃分的,也是為了更好地學習歷史,周朝人沒有東周西周這樣的概念。
❽ 西周和東周劃分原因是什麼
西周和東周劃分原因是平王東遷。
平王東遷是東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鎬京遷到洛邑的歷史事件。
周幽王時,廢掉申後及太子宜臼,立其寵愛的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眾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戲而不加理會。周幽王最後被殺於驪山,西周滅亡。其後眾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因鎬京曾發生過地震受損,殘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脅之下,於是平王在即位後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鄭、秦、晉等諸侯的護衛下,將國都遷至洛邑,開始了東周的歷史。
平王東遷是歷史學家劃分時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國勢的轉折點。平王遷都之後的周朝被稱為東周,而由周武王立國至周幽王被殺的時期則稱為西周。平王東遷後,周天子王權開始衰落,不能擔當共主的責任,諸侯勢力不斷坐大。因為平王是由申侯擁立的,間接犯了弒父罪名,開始得不到諸侯的尊重。而且,周天子無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須依賴諸侯國保護,致周天子地位不斷衰落,最終形成春秋時期群雄爭霸的局面。
❾ 周朝為什麼分為東周和西周
平王將都城從鎬京遷至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
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滅商後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5年。定都於鎬京和豐京(今陝西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
歷史上將東遷之前那一時期的周朝稱為西周。周朝是中國遠古社會的鼎盛時期。從西周開始,進行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的過程,在這期間,華夏族逐步形成,成為漢族的前身。從周朝開始,進行境內各個民族與部落不斷融合的過程,其它還有夷、蠻、越、戎狄、肅慎、東胡等諸多少數民族。西周國野之制最為典型,到春秋時期國野之制開始瓦解,到戰國則普遍為郡縣。
西周後期社會矛盾包括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激化,對土地以及政權的爭奪,加速了西周的滅亡。國人暴動動搖了西周統治的基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滅亡了。
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它一些諸侯立周平王(宜臼)為國王,平王將都城從鎬京遷至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
公元前771年,西北的少數民族犬戎攻破鎬京(今陝西西安),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遷都洛邑(今洛陽)史稱平王東遷,東周開始。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東周為秦所滅,共傳25王,歷時515年,東周時期又分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與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兩個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的社會制度轉變的時期。這一轉變是以鐵器的廣泛使用為標志的。
周幽王死後,太子宜臼即位,為周平王。周平王於公元前770年, 遷都洛邑,建立了東周王朝。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140多諸侯國。其中比較出名是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和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范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有弒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大不如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發生「子帶之亂」,襄王不能平,求救於晉文公,文公誅叔帶,遂為伯而得河內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為晉文公所迫,於河陽踐土會盟。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欲觀九鼎。定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楚人遂去。
周赧王時,國勢益弱,同時內部爭斗不休,以至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赧王遷都西周[4]。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兩周之間攻韓,周人兩邊都不敢得罪,左右為難[5]。東西兩周位於諸強國之間,不能同心協力,反而彼此攻殺。至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國為秦所滅,赧王死,時已百餘歲。七年後,東周國亦為秦所滅,周亡。